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所谓“九势”,就是论述运笔规则的九种方法、法则。
《九势》又称作《九势八字诀》,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
其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美学思想,揭示了书法最原始的哲学根源,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尤其突出的贡献。
闻名遐迩,誉满天下的九势论著,加起来不过二百零五个字,要读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的东西大都不会说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因为他们不想把这些核心的东西传给外人。
但是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不懂东汉蔡邕的这一九势,却又是件新愁旧恨,着实遗憾的事情,已故著名学者沈尹默先生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书中有很有意思的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东汉时的蔡邕是一代书法大家。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
这种宝贵的笔法诀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
因此,有书家为获取就下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
故有元代赵孟頫所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一、《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二、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九势》全文-古籍
九势
《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
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
“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
“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
这些书论思想,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
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提)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提)
用之。
涩势,在于紧(马加“诀字的右面部分)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元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五)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圣人,指黄帝。
】,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yū,屈曲,绕弯】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落,落下。
】若黍稷之垂颖,蕴【本指积聚,蓄藏。
此指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若虫蛇之棼【fén。
通“紊”(wěn)。
纷乱,紊乱。
】緼【wēn赤黄色。
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杳杪【miǎo微小;细微】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qí(虫子)爬动】蚑翾【xuān飞舞,飞动的样子】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迁延:徘徊,徜徉。
】。
迫而视之,湍漈【jì水边】不可得见,指撝【huī指挥。
后作“挥”】不可胜原。
研桑【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不能数其诘屈【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
】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bān chuí古代巧匠公输班和倕的并称,亦泛指巧匠。
】揖让而辞巧。
籀诵【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拱手而韬翰【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其可观。
摛【chī铺陈;(文章)详细地叙述。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
思字体之俯仰【俯仰:举止、举动。
蔡邕《九势》释读(一)
蔡邕《九势》释读(一)笔法神秘吗?要我回答,笔法就像语法一样,并不神秘。
很多人问,写字必须完全懂得笔法吗?让我回答,就像很多人会说话会写文章,但不一定懂得语法一样。
会写书法的人,不一定明白笔法。
更有甚,有人想为笔法下一个终极定义,实际上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语法是如何说话写文章一样,生存法则就是如何生活下去。
可以说,我们都活着,但让我们讲述生存法则一样,我们并不一定说出个所以然。
同理,笔法就是如何写字,而如何的如何,你和我并不一定一样。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规划,如何生活更好。
也可以制定计划,如何写的更好。
但是,这些都是终极的法则吗?肯定不是。
所以,从法则的视角,后人必定超越前人,因为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就像我们父母教我们说话,但他不一定懂得语法。
我们自己总结或者跟老师学会了语法,但我们从说话的视角来看,并不一定超越父母。
但我们从知识的视角来看,我们超越了父母,知道了他们不知道的。
但是,他们虽然不知道,但他们确切的去使用。
在书法这个传统上来说,从实践视角,立意和经验我们很难超越古人。
我们的经验立意,能够与古人并驾齐驱,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因此,在二王之后,唐宋的书法盛世,也没有人说超越古人,而是说齐与古人。
因为,二王的山峰实在太高了。
但这不影响,后人总结前人的笔法。
前人在娴熟的应用,从逻辑的视角,这是外延的成熟。
后人在努力总结,努力的是逻辑上的内涵确定。
蔡邕《九势》可谓书法笔法论著之鼻祖,只可惜由于文字字义的发展和变迁,我们现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些吃力。
没有关系,只要我们努力的去体悟,自然会理解其精髓。
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蔡邕的《九势》。
同时,结合着学习沈尹默对该文的解读。
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1-夫书肇于自然我们要问,这里的书,是指书法吗?我们看《书法有法——沈尹默讲书法》的一段话:“一切种类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包括自然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蔡邕:这样方可称为书法熹平石經殘石(國家博物舘藏)古代书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审美层面和技法层面混在一起来写,经常看起来云山雾罩,晦涩难懂。
加上文言文的表达,更是让人读不下去。
手里有一套《历代书法论文选》,厚厚的两大本,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点读书笔记,主要以蔡邕的笔论,九势为主,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蔡邕笔论书者,散也[1]。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散,抒发,抒怀。
【白话版】书法,就是抒发性情。
作书前应先抒发情怀,心有所感,任性情奔逸,然后书之。
如果因外事所迫而书,比如为皇帝起草诏书,或者是给皇帝写奏章,那么即便是中山兔毫在手,也难以写出佳作来。
挥毫弄翰,应先静坐凝思,感觉身心无比适意,心平气和,然后专注于一事,这时候则无不善矣。
作书的准则,在于明了书法所要表现的具象形态,这些具象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就像一个人动静俯仰,或者愁喜悲欢,甚至如同虫食木叶一样斑驳,如同利剑长戈一样森严,如同强弓硬矢一样刚猛,或者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将大自然中的物态用笔画之纵横来观照,这样才可称之为书法。
熹平石經殘石(洛陽博物舘藏)【解读】书法事关性情之抒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字能在发挥实用功能之外,成为一种艺术。
艺术需要情境的生发。
书法不同于唱歌跳舞,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静默的人生世界,此时如果有小顽童在旁边苦恼聒噪,或者有悍妇在旁唠叨钱米油盐,则肯定会大为扫兴。
总之写字事关一个人的心境,在忙乱的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悠闲,这种悠闲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不是完成作业,不是给皇帝写奏章,无关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写字,才会成为人生的高级享受。
后汉蔡邕《九势》(之二)
后汉蔡邕《九势》(之二)米芾《珊瑚帖》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里提出了“势来”、“势去”字样。
我们可以领会到,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往来不断构成的,而其来去的动作,又是由活泼泼地不断运行着的笔毫所起的作用。
“不可止”、“不可遏”,正是说明人手所控制着的笔毫,若有意若无意之间往复活动着,既受人为的限制,又大部分出于自然而然,即米芾所说的“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这种情形,是极其灵活无定的。
这又与所用的工具有关,所以末句提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我国书法能成为艺术,与使用毛笔有极大关系。
毛笔能形成奇异之观,是由于它的软性。
这个软是与刻甲骨文字的铁刀和蘸漆汁书字的竹木硬笔相对而言的。
哪怕是兔毫狼毫以及其他兽毛硬毫,还是比它们要软得多。
《玉门大煎都折伤薄》前面解释的这几节文字,连在一起,是一段总说。
它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如何写法、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写等等。
最后特别提到使用的工具,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来看,前一阶段是利用甲骨和竹简、木板记载文字,所用的工具是铁制成的刀和蘸漆汁的竹木制成的硬笔。
随着日用器物多式多样地日趋于便利民用,逐渐有了绢素和纸张,写字的工具便创造性地取兽毛制成软性的笔毫。
这样一来,不但使用起来方便,而且有助于发挥艺术性作用,遂为书法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自来书家总说要精于笔法,口谈手授,也都是教人如何合乎法则地使用这管笔。
因此,想要讲究书法的人,如果不知笔法,就无异在断港中航行,枉费气力,不能登岸。
唐朝陆希声曾说过一句话:“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在前人摸索笔法的时代,当然不免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做了,而还不能说,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经过了无数人长时期的研究,把使用毛笔的规律摸清楚了,遂由实践写成了理论。
米芾《蜀素帖》(局部)今天,我们有条件利用历代书家的理论为指南,更好地运用笔法技巧,写出我们这一时代的好字,为新社会服务。
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译文:作书,是闲散的事。
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
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
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
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
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
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得称之为书法。
八分笔法秘笈--蔡邕《九势》
八分笔法秘笈--蔡邕《九势》目前我们已知的蔡邕传世书论有《篆势》《隶势》《笔论》和《九势》。
蔡邕被推崇为隶书的鼻祖,也是八分书集大成者,他的书论存世四篇,共计不过千余字,却奠定了中国书法理论和书法美学的基础。
其中《篆势》《隶势》《笔论》三篇多是形象地描述运笔和书体的生动形态,更倾向于书法美的理论。
只有《九势》一篇准确地讲解了运笔的基本方法,因为《九势》中提到的笔法是八分笔法,显然比李斯《用笔法》中二元笔式的内容更完整,对后世学习隶、楷、行、草书体的笔法更有实际意义。
如果说晋唐以后的书论中,每提及笔法多半遮半掩,多讳莫如深的话,东汉时期蔡邕的《九势》是对笔法讲解最细致详尽的一篇书论了。
即使如此,《九势》所传授的对象依然是当时对笔法基本原理所有了解的人,对门外人来讲,无异于一篇天书。
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点解开《九势》书论隐藏的迷底。
蔡邕像《九势》的全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九势》第一段“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讲的是笔法总的原则。
一是古人对笔法产生的一个普遍共识,即书法来于自然法则,并且提出了笔法中的阴阳理论。
需要强调的是,蔡邕等古人所说阴阳理论并非虚张声势,在笔法中的应用是显而易见,无时不在的,我们运用八分笔法书写时,不仅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切身感受,而且一旦悖离了一阴一阳这个原则,笔锋便会阻滞,无法前行。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
體有六篆,巧妙入神。
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放尾,長翅短身。
頽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紛縕。
揚波振激,龍躍鳥震,延頸脅翼,勢欲凌雲。
或輕舉内投,微本濃末,若絶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
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杪者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岐岐翾翾。
逺而望之,若鴻鵠羣遊,絡繹遷延。
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揮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隙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
籀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觀。
摛華艷於紈素,為學藝之範閑。
嘉文德之弘蘊,懿作者之莫刋。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鳥遺跡,蒼頡循。
聖作則,制斯文。
體有六,篆爲真。
形要妙,巧入神。
或龜文鍼列,櫛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短復身。
頽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緼。
揚波振撆,鷹峙鳥震。
延頸脅翼,勢似凌雲。
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
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
從者如懸,衡者如編。
抄者邪趣,不方不圓。
若行若飛,跂跂翾翾。
遠而望之,象鴻鵠羣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揮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郤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籕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觀。
摛華艶於紈素,爲學藝之範閑。
嘉文德之宏懿,蘊作者之莫刊。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蔡邕笔论九势详解
蔡邕笔论九势详解《蔡邕笔论九势详解》是一部关于武术九势的经典著作,全篇囊括了九种不同的武术招式,旨在帮助武术爱好者更深入地了解武术文化,并提高武术水平。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部经典著作。
一、精彩的内容概述《蔡邕笔论九势详解》共有九章。
第一章是“进退势”,主要介绍了攻击和防御时的基本进退技巧以及相关战术。
第二章是“顺手势”,主要介绍手中武器的使用和技巧,使人更加灵活和自如。
第三章是“盘打势”,主要讲解街头斗殴中的技巧和方法,尤其适合在狭窄空间内作战。
第四章是“飞狐势”,主要用于制敌、摔仗和追击,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技术。
第五章是“争渡势”,主要介绍了水上作战时的技巧和战术。
第六章是“地著势”,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地面作战时的技巧和方法,例如翻滚、攀爬等。
第七章是“左右势”,主要介绍了双手互搏时的技巧和方法。
第八章是“塞鸢势”,主要用于在人群中进行作战,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九章是“跌扑势”,主要用于从悬崖、楼宇等高空跌落时的自救技巧。
二、详细的技术解析当我们在阅读《蔡邕笔论九势详解》的时候,不难发现书中对各种武术技巧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例如在第二章中提到的“顺手势”,书中介绍了单手霸王枪、双戟斧、长矛等多种武器的使用要领,详细介绍了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防御措施。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把握每一个细节,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
三、丰富的插图和图片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各个武术技巧,本书还配有大量插图和图片,细节清晰。
例如在第七章中,书中配有不少双方大战的图片,每幅图片都标注了相应的技术要领,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武术技巧。
四、了解武术文化《蔡邕笔论九势详解》不仅是一本关于武术技巧的著作,更是一本涵盖了丰富武术文化知识的书籍。
书中介绍了不少关于武术的历史和文化,深入解读了武术这门综合艺术,对于武术爱好者而言是非常有益的知识。
总之,如果你正处于武术学习的初期阶段,不妨考虑查阅一下《蔡邕笔论九势详解》。
这本书不仅帮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更让你对武术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
蔡邕论⽂《笔论》《篆势》《九势》原⽂、注释和译⽂蔡邕论⽂《笔论》《篆势》《九势》原⽂、注释和译⽂【作者介绍和题解】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东汉末⽂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书,得⼋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匠⽤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书。
蔡邕:(公元132⼀192)东汉⽂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也称他“蔡中郎”。
蔡⾢除通经史,善辞赋等⽂学外,书法精⼲篆、⾪。
尤以⾪书造诣最深,名望最⾼,有“蔡邕书⾻⽓洞达,爽爽有神⼒”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奏请正定这些经⽂。
诏允后,邕亲⾃书丹于碑,命⼯镌刻,⽴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经》,亦称《熹平⽯经》。
据说⽯经⽴后,每天观看及摹写⼈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匠⽤扫⽩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飞⽩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似⽤枯笔写成,为⼀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书时说“飞⽩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1/5页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
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样,能体现出⽣活美和⾃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笔》可列为“姐妹”篇。
【原⽂、注释和译⽂】蔡邕《笔论》原⽂: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不出⼝,⽓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尊,则⽆不善矣。
东汉书法蔡邕的九势
东汉书法蔡邕的九势
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九势》是关于书法艺术的论著,主要探讨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创作原则。
以下是《九势》的主要内容:
1.“落笔结字”:强调落笔时要稳重,结构要严谨。
2.“转笔”:指运笔时的转折变化,要求圆润流畅。
3.“藏锋”:即起笔和收笔时,笔锋要藏而不露,以显含蓄内
敛。
4.“护尾”:指笔画尾部要自然收束,避免突然中断或过于尖
锐。
5.“疾势”:指运笔要迅速有力,但不过于急躁。
6.“掠笔”:指掠过笔画时要轻盈自然,增加书写的韵味。
7.“涩势”:即笔画要有一定的阻力感,使线条显得更加饱满
有力。
8.“横鳞”:形容笔画如鱼鳞般排列,要求整齐有序。
9.“竖勒”:指竖直方向的笔画要挺拔有力,保持直线的稳定
性和力度。
《九势》作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欣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指导了书法家如何把握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要点,也为欣赏者提供了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和依据。
解读蔡邕的《九势》
解读蔡邕的《九势》蔡邕是东汉学者、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画家。
其书论代表作有《笔论》和《九势》。
《九势》开头写道:“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书法的起源是从自然开始的。
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法则。
书法也是具有阴阳法则这一哲理的,从而使优雅美妙的字形和风韵神气的笔势随着产生了。
蔡邕执琴图蔡氏认为,书法中最重要的“形势”,是由阴阳相摩相荡而产生的,而其根基则在于自然。
蔡氏把书艺的发生、形势的构成等等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探究,这与汉代广泛流行的阴阳学说是一脉相通的。
汉人好谈阴阳,董仲舒是始作俑者,之后,扬雄、桓谭、王充等思想家,也常以阴阳学说解释万物的生成。
而从时间上看,离蔡氏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
蔡氏特别喜爱王充的《论衡》,自觉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并且创造性地用于书论。
董仲舒画像王充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浑沌为一”的“元气”;“元气”分离成“清”(阳)、“浊”(阴)二气,清(阳)者为天,浊(阴)者为地,因此,天地是含有阴阳二气的自然。
王充还进一步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结合、不断推移,就产生了万物,万物的生长、成熟,都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结果。
东汉哲学家王充执笔图蔡邕《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与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如出一辙。
在蔡氏看来,书法肇于含气之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势出矣”。
也就是说,“自然”生出“阴阳”,“阴阳”生出“形势”,《九势》中的种种“势”无疑也是阴阳所生的。
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的矛盾律中加以阐述,确实提升到了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给后世书论家以深刻的启示。
《九势》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还最早提出了“势”和“力”这两个重要的范畴。
“势”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势,是力的蓄积,力的发动,力的冲击,力的取向;力,则是势的存在,势的作用,势的能量,势的表现。
蔡邕《笔论》释读
蔡邕《笔论》释读蔡邕《笔论》释读蔡邕《笔论》〔1〕释读书者,散也〔2〕。
欲书先散怀抱〔3〕,任情恣性〔4〕,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5〕,不能佳也。
夫书〔6〕,先默坐静思〔7〕,随意所适〔8〕,言不出口,气不盈息〔9〕,沉密神彩〔10〕,如对至尊〔11〕,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12〕,须入其形〔13〕。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14〕,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1〕此文先载于《墨池编》卷一,题为汉萧何,蔡邕《笔法》中有《笔论》全文;后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一,题为《秦汉魏四朝用笔法》,《笔论》是其中一部分;《佩文斋书画谱》卷五转载此文,才题为《笔论》,我们以《佩文斋书画谱》校以他本,《墨池编》文字不同多,《书苑菁华》亦有些文字不同。
〔2〕散:排遣、抒发,即闲散、消遣。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使臣得一散所杯,□舒蕴积,死不恨矣。
”《世说新语·赏誉》:“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
”〔3〕怀抱:心怀、心意。
唐杜甫《遣兴》诗之三“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4〕任情恣性:放纵性情。
任:听凭。
陶潜《归去来兮辞》:“何不忍心任去留?”又作放任,无拘束,放纵解。
贾思勰《齐民要术》:“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5〕中山兔豪:谓中山兔毛所制的笔,常用作名笔的代称。
豪:通毫。
王琦注引王羲之《笔经》云:“诸郡毫中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练熟绢业也。
”〔6〕夫:凡,大凡。
〔7〕静思:沉静的思考,省察。
〔8〕随意所适:任情适意,心境闲适。
《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
”〔9〕盈息:气息充满,外溢。
此句谓心平气和,与前句一起均要求有虚静的心胸。
〔10〕沉密:深沉谨严。
沉密神采,谓作书要神情专注,勿生杂念。
〔11〕至尊:至高无上的,一般指皇上,如对至尊谓如面对皇上,自然就沉密神采了。
蔡邕笔论原文及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及译文
蔡邕《笔论》
原文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
•散:抒发,不拘束。
此处指抒发书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
•散怀抱:敞开胸怀,抒发心意,不为俗世杂念所扰.
•任情恣性:意指使想象在生活领域中驰骋,让情感和天性得以自由放纵.
•中山兔毫:用中山兔毫做的笔,概指最好的笔.
•至尊:至高无上的皇帝,这里形容书写时应有的敬重严肃态度.
•纵横:指整个字势.
•象:形象,在此句中作为动词,意为有所象征、有所体现.
•体:体势,体态.
译文
书法,是抒发书者的性格、情操的。
想写字,要先排除俗务杂念,使性情放任恣肆,具有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执笔挥毫。
如若为事所迫,即使用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字来。
写字之前,先要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以任情寓性,不能乱说话,要心平气和,态度敬重严肃;这种深沉寂静的神采,如同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那样,字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写字写出的体势,须合乎某种形象,即如坐如行,如飞如动,如往如来,如卧如起,如愁如喜,如虫吃木叶,如利剑长矛,如强弓硬箭,如水火,如云雾,如日月,这些形象在整个字势中能有所体现,才能称得起是书法艺术。
蔡邕书论原文及译文
蔡邕书论原文及译文《蔡邕书论》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欲下先上,逆入平出。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之际。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以下是译文:书法这东西啊,它是从自然里产生的。
啥叫自然呢?就是那种天然存在的东西呗。
这自然的东西一有了,阴和阳就跟着出来了。
阴和阳一出来呢,字的形状和姿态也就有了。
写字的时候啊,开头和结尾得藏着掖着点儿,力量要留在字里头。
下笔的时候得使点劲儿,这样字看起来就漂亮,就像人的皮肤好看似的。
所以说啊,这股写字的势头来了,挡都挡不住;这势头要是过去了呢,想留也留不下。
就因为毛笔软软的,所以才能写出各种奇怪又有趣的字来。
不管啥时候写字组字,上面的部分得能盖住下面的部分,下面的部分也得能接着上面的部分,让字的形状和姿态互相呼应、衬托,可别让它们互相背离。
转笔的时候啊,得左右都照顾着点儿,可别让那些笔画的连接点孤孤单单地露在外面。
藏锋呢,就是点画开始和结束的痕迹,要往左写的时候啊,得先往右起笔;要往下写的时候呢,得先往上起笔,就这么逆着进去,平平地出来。
护尾就是说,写到笔画的末尾,力量得收住了。
那疾势啊,是在像鸟啄东西和捺笔这种笔画里头体现出来的,也在竖笔快速提起的动作里面。
掠笔呢,就在快速行笔然后突然提起笔锋的时候。
涩势呢,就在那种紧紧地、慢慢地行笔的方法里。
横画像鱼鳞排列,竖画像勒马的缰绳一样直,这就是所谓的九种笔势。
你要是掌握了这些啊,就算没有老师教,也能和古人写得差不多。
不过呢,得多花功夫在笔墨上,这样才能达到那种美妙的境界呢。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
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所谓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它是中国传统艺术观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
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
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
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
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
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
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
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蔡邕《笔论》原文以及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以及译文
原文: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译文:
作书,是闲散的事。
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
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
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
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
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得称之为书法。
蔡邕篆势讲解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
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所谓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它是中国传统艺术观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
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
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
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
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
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
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
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笔论》丁酉之春释文: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
要作书,先要解放心态、开阔胸襟、听凭情感、放纵本能,然后才能作书。
如果迫于事务,手中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无法写出好作品的。
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思,随心适意,口不言,语不出,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自己最尊重的人,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这一段,是对作书者的书前心态、性情即作书时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神情专注,内心世界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法则。
)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
总之,在字体结构的纵横分布中,广为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能称得上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一段,是蔡邕《笔论》的核心,文内用了自然界十六个若字,用了十六种物象的比喻,一再强调书法贵在变,强调书法自然。
并指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书体只有纵横有象者,方能谓之为书法。
)赏析:《笔论》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主要论述书法性情和书法自然的法则。
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九势》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zhé之中,又在竖笔紧趯tì之内。
掠笔,在于趱zǎn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释文:《九势》主要论述书法的阴和阳、力和势的法则。
书法初始于自然。
自然的状态一旦形成,书法的阴阳就产生了。
阴阳一产生,书法的形态和气势就出来了。
起笔时的藏锋,收笔时的回护,必须伴随着力度。
运笔有力,书法才能产生美妙的形态。
因此说,当书法的气势来时不可阻拦,当书法的气势去时不可阻止。
只有笔豪柔软顺势,才是书法形成诡奇怪状、千姿百态的原因。
所有下笔书字的结集方法,都要让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要使字与字的形态气势相互传递贯通、相互照应关联、一气呵成,不能让书法的气势相背离。
转笔,应左顾右盼,八面出锋。
要让笔毫左右八面运转的间断续连处有连续,也叫笔断意连。
不要让间断处有孤立的不相连的笔势显露。
藏锋,就是不出锋的笔法。
表现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要中锋运行,不使笔锋外出。
横划起笔欲左先右,竖划起笔欲下先上,到笔画运至尽头时回左按笔藏锋。
藏头,是起笔时按笔藏锋的笔法。
圆锥体的毛笔在起笔运行时应笔不离纸。
要使笔心即中锋常在点画的中部运行。
护尾,是在笔画运行到末端按笔藏锋。
也就是在画点笔势运行到末端时不出锋,以按收笔。
疾势,是从纸面过渡到空中时疾速提笔出锋的笔势。
出锋于短撇和捺划之中,出锋又在那竖画悬针及竖画垂露带钩踢之内。
掠笔,即长撇。
长撇的运笔要求从纸面过渡到空中时采用疾速提笔出锋的笔势。
趱锋峻趯的“趱”意为快走,峻指遒劲,趯指钩的快跃运笔。
掠笔要求在长撇末端趱锋峻趯快跃运笔出锋。
涩势,就是在运笔中墨水临干致使不流畅受阻时采用的迟重笔势。
就如骑着战马行军,遇不流畅或受阻时继续向前的气势,也就是运笔中墨水临干仍然向前推进出现干燥飞白的迟重笔法。
横画,如显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命名为九势。
得到它虽无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须投入大量时间运笔泼墨,到功底深厚时,就可进入妙境了。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赏析: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书论中最早对书法形势美进行研究的著作、它启发我们:书法形式美。
美丽除去其造型特点外,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的“阴阳”,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对比。
书法中的阴阳——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蔡邕的“书肇自然”说,又是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同书艺“发于心源”说相对应,至今仍在中国艺术和美术史上闪耀着光彩。
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
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
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
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篆势原文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释文文字笔画的开始,起因于鸟兽足迹。
苍颉遵循黄帝的旨意,制订规则创造文字。
体式有六篆,都精妙入神。
有的像龟背纹彩,有的类似龙鳞。
屈体放尾,长垂的翅翼短短的躯身。
落下如黍稷之穗下垂,积聚如虫蛇错综盘旋。
像是扬起波涛振动激荡,像鹰耸立身子鸟岀现惊惶,伸长头颈协调以翅膀,势必要凌空飞翔。
有的笔画轻捷地举起向内投去,如交接于树干,枝梢很浓艳;那交接似断若连,笔画似露珠缘线路旋曲下流,最后静静地垂在下端。
直的笔画好像吊挂着,纵的笔画如同连绵的。
有的笔画飘逸斜趣,不方也不圆;它们若行若飞,行的徐缓,飞的迟慢。
对它们远远望去,像是一群鸿鹄在天空往来不绝,优游倘佯;迫近看看,那圆转的笔势又如湍急冲击的流水,想指出它的来源已不能穷尽源头。
研桑这样有名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出那笔势的曲折,离娄这样有名的明目者也看不出那字结体的间隙。
般锤这样有名的巧匠对之要推让而辞去巧名,籀诵这样有名的创造文字的大师对之也要拱手而搁笔。
我安排书籍的篇目,感到鲜明美好极可观赏。
铺陈华艳的字体在那洁白精致的细绢上,是学习书写书艺的典范。
我要嘉许礼乐教化的丰富蕴含,赞美这篆书创制者的莫大手笔。
念文字形体的情形,这里只举其大略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