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笔论分析
蔡邕《九势》:学会这些理论,就算没有老师指导,书法也可达妙境
蔡邕《九势》:学会这些理论,就算没有老师指导,书法也可达妙境在学书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了书法很多长时间,但是,依然写的不像,也没有一点神采。
还有人在学习的时候把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在了结构方面,但是,越写越僵。
也有的人在临帖的时候还写的可以,一旦合上书就不会写了。
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当中都面临着一个“笔法”的问题。
元代的书法大家赵孟曾经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结构是随着时代在变化的,用笔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的就是笔法。
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书法理论《九势》中对书法笔法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释。
《九势》的总述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直接摘取出来。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里的“势”就是书法中的笔法。
书法作品有“势”,就有了动感,有了生命力。
蔡邕提到软笔,自有妙处,初学者也可以效仿。
那么,九势到底是什么呢?第一: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是用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当中的转折处的独特笔法,它分为两种笔法,一种是方笔,也叫方折,方折最能体现骨力,力感很强。
如果在一幅字里用的多了,势也会变得很强。
另一种是圆笔,也叫圆转,圆笔使字婉转而圆润,在一个字里面出现的太多,势也会变弱。
在书法中方折和圆转是统一使用的。
蔡邕的《九势》是以道家的阴阳调和为宗旨的,方折和圆转就是一对矛盾体,可以相互转化。
他强调转折要顾及左右章法,协调整体。
第二: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讲的就是一个“藏”字,书法也要善于“藏”。
藏锋就是逆势入笔,讲究“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不能把笔锋露出来,但同时要明白,藏锋的目的是为了出锋。
把握好机会顺势而出,这样写出的力度和势要比露锋更强。
藏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出锋。
第三: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藏头跟藏锋的意义差不多,关键是后续的动作不同。
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作者介绍和题解】蔡邕(公元133年一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隶书,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白”书。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一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生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一样,能体现出生活美和自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用笔》可列为“姐妹”篇。
【原文、注释和译文】蔡邕《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注释:1散:抒发。
此处指抒发书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
2散怀抱:意谓不要为俗务杂念所扰.3任情恣性:意指使想象在生活领域中驰骋.4中山免毫:用中山兔毫做的笔。
概指最好的笔。
5至尊:至高无上的皇帝。
6纵横:指整个字势。
象:形象.在此句中作为动词。
蔡邕《笔论》译文:书法,是抒发书者的性格、情操的。
想写字,要先排除俗务杂念.使性情放任恣肆,具有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执笔挥毫。
如若为事所迫,即使用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字来。
写字,先要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以任情寓性,不能乱说话,要心平气和,态度敬重严肃;这种深沉寂静的神采,如同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那样,字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写字写出的体势,须合乎某种形象。
即如坐如行,如飞如动,如往如来,如卧如起,如愁如喜,如虫吃木叶.如利剑长戈,如强弓硬矢,如水火,如云雾,如日月。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傅合远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
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budget quota of railway engineering. (3)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technical management railway regulation (2007.04.01),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 of railway bridge and culvert design (TB10002.1-2005), the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of railway bridge and culvert (TB10002.3-2005), the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bridge and culvert Foundation and Foundation (TB10002.5-2005), the road engineering technical standards (JTGB01-2003) and other specifications.(4) railways and the Beijing railway issued of about file: railway business line construction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provides (iron do [2008]190,), and Beijing railway business 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rules (Beijing iron Division [2008]435,), and Beijing railway Beijing railway road outsid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pproach ([2010]441,), and Beijing railway top into type framework overpas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everal provides (Beijing iron Division [1993]491,). (5) the investigation follows information site, status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existing obstacles in the region. ? along roads, housing, power and water. ? construction sites within the existing trees, vegetable and crop in greenhouse and. (6)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our compan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past.1.2. preparation of prepared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and Department, the relevant norms and regulations, follows the best construction programme and reasonable production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傅合远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贝y无不善矣。
”,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
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
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的雅事。
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东汉时的蔡邕是一代书法大家。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
这种宝贵的笔法诀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
因此,有书家为获取就下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
故有元代赵孟頫所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一、《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二、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名词解释蔡邕的笔论
名词解释蔡邕的笔论蔡邕,字孟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
作为西汉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蔡邕被公认为文学界的巨擘。
他在经学和文学上的才华让他成为当时广为人知的名士,其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解释蔡邕的笔论,探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理念。
蔡邕的笔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是他的诗歌作品。
在蔡邕看来,笔是艺术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是文学作品中力量的源泉。
他通过精心挑选每一个字,巧妙地安排句子结构,使得他的诗句充满艺术美感和言之有物。
蔡邕的笔论强调字的选择和使用。
他认为,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涵义和音韵,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蔡邕注重字的音韵,追求声调的和谐美感,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手法,使得他的诗作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
此外,蔡邕的笔论还关注句子结构的合理运用。
他认为,句子的结构应该符合诗歌的节奏和思想表达的需要。
通过使用平行句、对偶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蔡邕使得他的诗作在音韵上更加丰富多变,同时也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蔡邕的笔论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些当时的文学家对他的笔论表示赞赏,认为他的创作方法独特而精妙。
而另一些人则对他的笔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他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
当时的文坛上关于蔡邕的笔论存在一些争议,但无疑他的理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蔡邕的笔论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
在他的散文中,他同样注重字词的选择和句子结构的合理运用。
通过巧妙安排文字的排列和句子的衔接,他使得他的散文作品流畅自然,引人入胜。
蔡邕的笔论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笔论对于诗歌和散文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创作和理论研究。
总结起来,蔡邕的笔论是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精髓和贡献。
通过精心挑选字词、构建合理的句子结构,他使得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充满着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
古代书论蔡邕《笔论》精讲赏析
古代书论蔡邕《笔论》精讲赏析本文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蔡邕《笔论》,如果您有不同的见解,可留言探讨。
编者:《笔论》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作者介绍: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
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
有文集二十卷,早佚。
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米芾《韶溪诗帖》局部译文: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
抛弃俗物杂念,少一些功名利禄思想。
动笔之前,须心胸舒展,任凭性情恣意,继而挥毫书写,若是被迫应事,即使用中山产的兔毫佳笔,也写不出佳品来。
编者认为,“散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虚怀、虚心。
书写之前应该充分将书者的情感和性灵,调动和激发起来。
在书写之前,还要静坐默思一番,将适意的构想记忆在胸,言不出口,气息平和,聚精会神,如同面对圣贤至尊,那就没有写不好的。
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
《笔论》读后感
《笔论》读后感本文从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撰写的经典书法理论著作《笔论》为出发点,先对其进行详细的翻译,然后对其中提到的取法自身与自然的理念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的应用与体现进行整理与阐述。
蔡邕《笔论》一标题可以理解为握着笔时的状态,文章是对握着笔时及书写时应有的一个状态进行论述。
第一章原文: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注读:因此书写,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让自己达到一个很放松的状态,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自己非常尊敬的人,这样把字书写好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了。
原文: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注读:第二部分首句便道出“为书之体,需入其形。
”值得注意的蔡邕用到的是“入”字,而非“如”字,“入”字的本义是“进来,进去”,《说文解字》中解“入,内也。
”“如”只是表面现象,而“入”则已深入内在,可见“为书之体”不仅仅要有某物像的表面形象,更要有其内在的神韵,才能更具表现力。
接下来用了十六个“若”字,例举了取法的物象,若端坐若行走,若飞舞若跳动,若往来若回转,若俯卧若腾起,若愁苦若喜笑,若虫蚕食树叶,若利剑划破长空,若强硬的弓箭,若温柔似水若澎湃如火,若飘云若迷雾,若明阳若弯月。
蔡邕列举了这些自然界中的物象以及人类的活动来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见解,使得“取法自然”的理念越来越清晰。
最后一句“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更加突出了“取法自然”理念的重要性。
汉字本身源于象形,书写时要尽可能表现出字的意象,字势使其产生审美联想,如甲骨文的“人”字就很像“低头用力劳作”的样子,依此类推,短撇可以厚重如牛角,也可轻捷如迸溅的泥浆、如面团拽出了长筋;撇捺左右开张且行笔快捷,则如人急匆匆地行走,如大、走这类字;竖画微躬很像被风吹弯的竹枝树干;横画则可流畅坚挺像压弯的扁担,也可如“千里阵云”、海岸浪涌;挑起的钩画,慢写像“铁画银钩”,有强力挂挑之感,快写像武士飞脚、惊鸟骤飞,有迅疾感……。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蔡邕:这样方可称为书法熹平石經殘石(國家博物舘藏)古代书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审美层面和技法层面混在一起来写,经常看起来云山雾罩,晦涩难懂。
加上文言文的表达,更是让人读不下去。
手里有一套《历代书法论文选》,厚厚的两大本,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点读书笔记,主要以蔡邕的笔论,九势为主,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蔡邕笔论书者,散也[1]。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散,抒发,抒怀。
【白话版】书法,就是抒发性情。
作书前应先抒发情怀,心有所感,任性情奔逸,然后书之。
如果因外事所迫而书,比如为皇帝起草诏书,或者是给皇帝写奏章,那么即便是中山兔毫在手,也难以写出佳作来。
挥毫弄翰,应先静坐凝思,感觉身心无比适意,心平气和,然后专注于一事,这时候则无不善矣。
作书的准则,在于明了书法所要表现的具象形态,这些具象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就像一个人动静俯仰,或者愁喜悲欢,甚至如同虫食木叶一样斑驳,如同利剑长戈一样森严,如同强弓硬矢一样刚猛,或者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将大自然中的物态用笔画之纵横来观照,这样才可称之为书法。
熹平石經殘石(洛陽博物舘藏)【解读】书法事关性情之抒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字能在发挥实用功能之外,成为一种艺术。
艺术需要情境的生发。
书法不同于唱歌跳舞,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静默的人生世界,此时如果有小顽童在旁边苦恼聒噪,或者有悍妇在旁唠叨钱米油盐,则肯定会大为扫兴。
总之写字事关一个人的心境,在忙乱的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悠闲,这种悠闲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不是完成作业,不是给皇帝写奏章,无关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写字,才会成为人生的高级享受。
蔡邕《笔论》原文以及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以及译文
原文: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译文:
作书,是闲散的事。
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
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
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
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
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得称之为书法。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在书法艺术正式进人辞赋创作领域之前,与书法有密切联系的文具—毛笔—先成了“咏物赋”的题材之一,这也可以看成是书法赋萌芽阶段的另一种表现。
最早的咏笔赋就是蔡邕的《笔赋》,这不仅是一篇对笔的礼赞,也是一篇对书法的礼赞,从中可以窥见蔡邕书法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
蔡邕在书法上,工篆体,尤善隶书,被誉为“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在书法史上的贡献颇大,主要有:手书《熹平石经),始创“飞白”书体,留下不少系统性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就包括唐代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下来的《笔赋),惜皆未全引,致使后人只能见其残貌如下: 【原文】“昔仓颉创业,翰墨用作,书契兴焉。
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隆乎笔。
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烁乐焕乎,莫可尚矣!⋯⋯帷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
性精巫以漂悍,体遇迅以骋步。
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形调博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
书(或作画)乾冲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
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
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或作舰)。
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叙弃伦。
综人事于略昧兮,赞幽冥于明神。
象类多喻,靡施不协。
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国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 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蔡邕的书法理论思想:其一,书法之美源于自然。
自《周易》以来,整个自然万物的产生及其构成和运动的规律,就被认为是根源于乾坤阴阳的运动和变化。
而中国文字很早也被认为是“观象于天” 、“观法于地” 、“依类象形”的产物,体现着天地自然的法则。
“书乾坤之阴阳”即是把书法艺术同宇宙的根本规律相联系,明确地指出了书法美的自然哲学依据,认为书法的美与乾坤阴阳的运动变化、和谐统一不可分离。
这种观点在蔡邕的(九势》中得到了更加明白的阐述。
其二,书法之美又在于它具有巨大的社会精神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书法艺术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同它用于赞美统治者的功绩分不开的,如商周青铜器铭文和秦刻石的文字的书写等等,蔡邕此赋中更是从叙赞帝皇德勋、传扬经典、述人伦、颂鬼神等多个方面来强调了书法的美首先应表现在文字的内容上。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是书法艺术理论的源头,蔡邕是汉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它的《九势》、《笔赋》、《笔论》、《篆势》等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他的书法艺术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东汉时期的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更是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他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后汉书》卷九十有传,称其“经学深奥”,“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在书法上,他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南朝梁人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梁武帝萧衍也有类似的评价:“蔡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121蔡邕书法的气势、生命和力量在其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教科书和书法范本《熹平石经》中得以充分体现。
传蔡邕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论》、《笔赋》、《九势》、《篆势》等多篇。
尤其是《笔论》,仅仅127个字,却被学书者奉为圭臬。
其理论本身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
现从以下几点略加论之。
―、哲学思想的体现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
这种理论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
在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汉朝,道家思想一直作为儒学的补充而存在。
虽然蔡邕被认为是旷世逸才的大儒家,具有人世的精神,但蔡邕的祖父蔡勋喜好黄老之学,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再则,到了汉末,随着经学的衰落,当时“儒术独尊”的地位已动摇,在社会各种矛盾渐趋激化的状态下,道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再加上蔡邕的艺术天赋又赋予他“闲居玩古,不交当世”的个性,又具有道家出世的精神、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一面。
虽然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是指“无为”,但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
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译文:作书,是闲散的事。
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
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
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
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
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
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得称之为书法。
蔡邕笔论九势详解
蔡邕笔论九势详解《蔡邕笔论九势详解》是一部关于武术九势的经典著作,全篇囊括了九种不同的武术招式,旨在帮助武术爱好者更深入地了解武术文化,并提高武术水平。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部经典著作。
一、精彩的内容概述《蔡邕笔论九势详解》共有九章。
第一章是“进退势”,主要介绍了攻击和防御时的基本进退技巧以及相关战术。
第二章是“顺手势”,主要介绍手中武器的使用和技巧,使人更加灵活和自如。
第三章是“盘打势”,主要讲解街头斗殴中的技巧和方法,尤其适合在狭窄空间内作战。
第四章是“飞狐势”,主要用于制敌、摔仗和追击,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技术。
第五章是“争渡势”,主要介绍了水上作战时的技巧和战术。
第六章是“地著势”,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地面作战时的技巧和方法,例如翻滚、攀爬等。
第七章是“左右势”,主要介绍了双手互搏时的技巧和方法。
第八章是“塞鸢势”,主要用于在人群中进行作战,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九章是“跌扑势”,主要用于从悬崖、楼宇等高空跌落时的自救技巧。
二、详细的技术解析当我们在阅读《蔡邕笔论九势详解》的时候,不难发现书中对各种武术技巧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例如在第二章中提到的“顺手势”,书中介绍了单手霸王枪、双戟斧、长矛等多种武器的使用要领,详细介绍了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防御措施。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把握每一个细节,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
三、丰富的插图和图片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各个武术技巧,本书还配有大量插图和图片,细节清晰。
例如在第七章中,书中配有不少双方大战的图片,每幅图片都标注了相应的技术要领,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武术技巧。
四、了解武术文化《蔡邕笔论九势详解》不仅是一本关于武术技巧的著作,更是一本涵盖了丰富武术文化知识的书籍。
书中介绍了不少关于武术的历史和文化,深入解读了武术这门综合艺术,对于武术爱好者而言是非常有益的知识。
总之,如果你正处于武术学习的初期阶段,不妨考虑查阅一下《蔡邕笔论九势详解》。
这本书不仅帮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更让你对武术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蔡邕《笔论》释读
蔡邕《笔论》释读蔡邕《笔论》释读蔡邕《笔论》〔1〕释读书者,散也〔2〕。
欲书先散怀抱〔3〕,任情恣性〔4〕,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5〕,不能佳也。
夫书〔6〕,先默坐静思〔7〕,随意所适〔8〕,言不出口,气不盈息〔9〕,沉密神彩〔10〕,如对至尊〔11〕,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12〕,须入其形〔13〕。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14〕,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1〕此文先载于《墨池编》卷一,题为汉萧何,蔡邕《笔法》中有《笔论》全文;后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一,题为《秦汉魏四朝用笔法》,《笔论》是其中一部分;《佩文斋书画谱》卷五转载此文,才题为《笔论》,我们以《佩文斋书画谱》校以他本,《墨池编》文字不同多,《书苑菁华》亦有些文字不同。
〔2〕散:排遣、抒发,即闲散、消遣。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使臣得一散所杯,□舒蕴积,死不恨矣。
”《世说新语·赏誉》:“王平子与人书,称其儿风气日上,足散人怀。
”〔3〕怀抱:心怀、心意。
唐杜甫《遣兴》诗之三“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4〕任情恣性:放纵性情。
任:听凭。
陶潜《归去来兮辞》:“何不忍心任去留?”又作放任,无拘束,放纵解。
贾思勰《齐民要术》:“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5〕中山兔豪:谓中山兔毛所制的笔,常用作名笔的代称。
豪:通毫。
王琦注引王羲之《笔经》云:“诸郡毫中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练熟绢业也。
”〔6〕夫:凡,大凡。
〔7〕静思:沉静的思考,省察。
〔8〕随意所适:任情适意,心境闲适。
《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
”〔9〕盈息:气息充满,外溢。
此句谓心平气和,与前句一起均要求有虚静的心胸。
〔10〕沉密:深沉谨严。
沉密神采,谓作书要神情专注,勿生杂念。
〔11〕至尊:至高无上的,一般指皇上,如对至尊谓如面对皇上,自然就沉密神采了。
蔡邕《笔论》中取法自然理念研究
编 号: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蔡邕《笔论》中取法自然理念研究培 养 单 位: 美术与设计学院专 业 名 称: 美术学* * * 师: ***研 究 生: 蔡滨倩完 成 时 间: 2015.5.19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蔡邕《笔论》中取法自然理念研究论文编号:专业名称:美术学培养单位:美术与设计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蔡邕《笔论》中取法自然理念研究中文摘要本文以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蔡邕所撰写的经典书法理论《笔论》为出发点,对取法自然理念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的应用与体现进行整理与阐述。
本文从《笔论》内容本身入手,延伸出取法自然理念,并从书法学习与创作中取法自身、取法天地物象以及取法社会生活三方面以及其中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来具体阐述“取法自然”理念。
本文包括引论在内共分六部分。
引论部分主要为本论文选题的选题意义以及学术价值。
其他五部分分别为:第一章为蔡邕以及《笔论》的介绍,延伸出“取法自然”理念,以及对“取法自然”中“自然”之概念的解释与界定。
此段中需重点解释的是“自然”一词。
“取法自然”并非“取法自然界”,在“取法自然”中,“自然”作为一个名词使用,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自然界”并非同义词。
“自然界”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它包含在“自然”之中。
蔡邕《笔论》中取法自然理念研究
蔡邕《笔论》中取法自然理念研究
蔡邕是东汉末期的名士,他的《笔论》是一部反对空洞文辞、提倡用笔明确、简洁、自然的论述方法的文章。
他强调文章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用笔要自然流畅,不作虚饰渲染,不追求华丽而忽略实质。
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了“法自然”的理念,认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像自然一样自然地表达思想,刻画形象。
他认为自然是最大的美,最优美的语言也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因此,他认为文章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不作虚饰渲染,不追求华丽而忽略实质。
蔡邕的“法自然”理念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唐代文学“自然派”的理论基础之一。
唐代诗人李白就曾说过:“文章合乎自然者,天下莫强。
”蔡邕的“法自然”理念也是文学艺术追求真实、本真、朴素、自然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蔡邕笔论分析
蔡邕《笔论》管窥内容提要:本文对《笔论》的解读提出了四个主要观点,即《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蔡邕“书者散也”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书法心态”的观点,而非“书法艺术本质”的论断;蔡邕所指的“象”实质应该是一种“象势”,即象的趋势、姿势、形势、局势、声势、阵势、情势等等,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与人间万象的相通,主要不在于“象形”而在于“象势”;《笔论》的文本应该是“两则”而非“一篇”。
关键词:词义变化书法心态象势文本一、《笔论》之“笔”初读《笔论》,颇感疑惑。
因正文中,除“中山兔毫”四字外,其余几乎与“笔”毫不相干。
然东汉迄今1700多年,似乎都不曾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个中缘由何在原来是古今词义变化,给今人带来的障碍。
我们不妨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他将“聿、笔、拭、书”列为一组注明“文三、重三”,并分别解释为“聿,所以书也。
楚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笔,从聿竹”“拭,聿饰也。
从聿从彡。
俗语以书好为拭”“书,箸也。
从聿者声”1。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所谓“文某重某”的解释是:“此盖许所记也。
每部记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
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2可见,“聿”乃本字,“笔、拭、书”均为“聿”之衍生,“聿——笔——书”具有“义之相引”的关系。
《辞源》谓“聿,笔的本字”,“笔”亦有“书写,记载”之义,并引《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为证3。
《辞海》释“聿”引《太玄·饰》“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解为“舌谓讲话,聿谓用笔写文章”4。
段氏注“书”谓“箸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笔末由也”5。
可见,“聿——笔”是一义两体,其义一为物名、一为写之动作,而“书”则由其“写之动作”衍生而来。
故《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
写书法为何要先“默坐静思”——读蔡邕《笔论》札记
写书法为何要先“默坐静思”——读蔡邕《笔论》札记熹平石经(局部)东汉蔡邕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博学,善文辞,晓经史明音律,能书画,书法擅长篆隶,特别是八分体隶书。
蔡邕在书论方面著有《笔论》《九势》《笔赋》《篆势》等。
《笔论》《九势》两篇皆见宋陈思《书苑菁华》,《篆势》为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全文引用,《晋书·卫恒传》亦引用《篆势》全文,但字句有所不同。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笔论》开篇便提出“书者,散也”。
“散”字在此应为闲散、抒发之意。
故全句大意为:书法艺术,应是闲散抒情之事。
第二三句延伸第一句的观点,书法创作时,应排除无关的杂念,不能被其他因素搅扰、逼迫,保持书法艺术的独立和纯粹。
放纵性情,然后书之。
若被外界搅扰心神,为事物所迫,即使器具精良,有如中山兔毫般好笔,也不能写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在《九势》中蔡邕曾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在《笔赋》中也有提及“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
“书者,散也”,“散”的概念也与《庄子·人间世》中“散人”“散木”超乎尘俗、不为世用、游于绝对精神境界类似。
由此可见,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本是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基础的,但最终的美是归于自然的。
书法作品若要达到自然之境界,首先书者要做到散淡、超乎尘俗。
在敞开怀抱、超乎尘俗之际,书写退化成一种自发的行为。
不是为了作品而书写,而是一种心手合一的自然情感流露。
用笔的节奏力量,结构的开合欹侧,墨色的干枯润泽,章法的舒散聚集都成为书写者性情的附庸。
随着情感的起伏跌宕,浑然成之。
而人们欣赏到的作品既有艺术层面上的艺术美感,又有其携带的感性方面的情感。
从感性的角度来看,中国书法的工具——毛笔比较特殊,是一种软质有弹性的工具,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笔论》管窥内容提要:本文对《笔论》的解读提出了四个主要观点,即《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蔡邕‚书者散也‛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书法心态‛的观点,而非‚书法艺术本质‛的论断;蔡邕所指的‚象‛实质应该是一种‚象势‛,即象的趋势、姿势、形势、局势、声势、阵势、情势等等,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与人间万象的相通,主要不在于‚象形‛而在于‚象势‛;《笔论》的文本应该是‚两则‛而非‚一篇‛。
关键词:词义变化书法心态象势文本一、《笔论》之‚笔‛初读《笔论》,颇感疑惑。
因正文中,除‚中山兔毫‛四字外,其余几乎与‚笔‛毫不相干。
然东汉迄今1700多年,似乎都不曾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个中缘由何在?原来是古今词义变化,给今人带来的障碍。
我们不妨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他将‚聿、笔、拭、书‛列为一组注明‚文三、重三‛,并分别解释为‚聿,所以书也。
楚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笔,从聿竹‛‚拭,聿饰也。
从聿从彡。
俗语以书好为拭‛‚书,箸也。
从聿者声‛1。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所谓‚文某重某‛的解释是:‚此盖许所记也。
每部记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
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2可见,‚聿‛乃本字,‚笔、拭、书‛均为‚聿‛之衍生,‚聿——笔——书‛具有‚义之相引‛的关系。
《辞源》谓‚聿,笔的本字‛,‚笔‛亦有‚书写,记载‛之义,并引《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为证3。
《辞海》释‚聿‛引《太玄〃饰》‚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解为‚舌谓讲话,聿谓用笔写文章‛4。
段氏注‚书‛谓‚箸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笔末由也‛5。
可见,‚聿——笔‛是一义两体,其义一为物名、一为写之动作,而‚书‛则由其‚写之动作‛衍生而来。
故《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
《笔论》者,实可谓《书论》也。
二、看蔡邕论‚散‛蔡邕论‚散‛共用63个字,可谓字字珠玑。
其文曰: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
这段文字,以今天的视角看,不是严密的论证,而是铺陈了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
‚书者散也‛是‚欲书‛‚夫书‛的前提,‚欲书‛‚夫书‛是‚书者散也‛合乎逻辑的延伸。
因为‚书者散也‛,所以‚欲书先散怀抱‛;因为‚书者散也‛,所以‚夫书‛要‚随意所适‛。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论者认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6;还有论者认为‚‘书者,散也’的书法美学命题,在历史上首次触及书法的表情质‛‚标志着中国古代的书艺表情论的萌生‛7。
我的看法是,‚书者散也‛应该理解为‚书法心态是一种不自检束的闲散状态‛。
据此,蔡邕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书法心态‛的观点,而非‚书法艺术本质‛的论断。
理由如下:其一、‚散‛的涵义中不存在能够引申为‚抒发情怀‛的义项。
《辞源》释‚散‛共有11个义项:(1)分布,散布;(2)排遣;(3)罢休;(4)不自检束,懒慢;(5)闲散;(6)疏略;(7)酒尊名;(8)樗蒲采名;(9)屑状药;(10)琴曲名;(11)姓。
8《辞海》释‚散‛共有10个义项:(1)分开,分散。
与‚聚‛相对;(2)排遣;(3)研成细抹或锉成粗末的药料;(4)散开的,引申为疏散、消散;(5)不自检束,懒怠;(6)不受格律约束;(7)闲散,没有一定的职务;(8)酒器名;(9)琴曲名;(10)姓。
9 其二、由‚书者散也‛延伸出来的‚欲书‛‚夫书‛,没有超出‚书法心态‛的范畴。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散‛的重要性。
先指出‚散‛的内容即‚怀抱‛(心意、胸襟),然后进一步明确‚散怀抱‛就是要做到‚任情恣性‛(使人的本性放纵不拘),最后将‚心态‛与‚工具‛进行比较,揭示出‚心态‛的重要。
再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
显然是对‚散‛的实现途径的探索,他认为要达到‚散‛的境界,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或过程,即‚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
所谓‚沉密神采‛,就是指专注于自己的精神和风采。
可见,这是一个由‚形散神散‛到‚形散神不散‛的渐次推进的过程。
为什么‚书者散也‛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形散神不散‛呢?对此,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解释,‚它几乎完全与中国的‘禅定’,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以及现代心理学中的‘超觉静思’同日而语。
这种‘虚静’的实质即主体在排除利欲诸念后,心灵对客体的一种自由观照‛10。
三、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了‚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这对于中国书法理具有奠基性的重要贡献。
因为,它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回答了‚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问题,直指书法本体的核心。
蔡邕主张: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
这段文字常被人们引用,但往往是作为书法艺术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证据。
因此,引用者特别看重文中的16个‚若‛,容易让人误认为书法就是要将字写得如‚水火、云雾、日月‛一样。
其实,我以为蔡邕这段文字至少有两层意思,应引起特别注意。
一是提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的主张,即通过‚书法形象‛来解决‚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问题;二是用16个‚若‛举例说明‚书法形象‛的本质特征。
先看‚界限‛。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是说书法的结体必须深入到具象世界的内部去寻找根据。
应该注意,是‚入其形‛而非‚如其形‛。
《说文解字》谓‚入,内也‛‚如,从随也‛11。
‚入其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是说书法点画或线条的质感只有达到了可以与事象物理相通的程度,才可以称为书法。
可见,‚界限‛在于是否具有‚书法形象‛,而‚书法形象‛又主要由‚体‛(结体)、‚纵横‛(点画或线条)两个要素构成。
再看‚书法形象‛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妨将文中16个‚若‛的例子做一个分类,其中属于动作的形象9个——‚坐、行、飞、动、往、来、卧、起、虫食木叶‛,属于心理活动的形象2个——‚愁、喜‛,属于自然物象的10个——‚利剑、长戈、强弓、硬矢、水、火、云雾、日、月‛。
可见,在蔡邕眼里‚书法形象‛至少包容着动作形象、心理活动形象和自然物象。
但问题在于,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这仅有的两个‚形象要素‛,是如何与人间万象建立起联系的呢?文中的‚有可象‛之‚象‛,显然不可能理解为通常所谓的‚形象‛。
因为,如果说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还可以模仿某些动作形象和自然物象,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模仿心理活动形象。
而反映心理活动形象恰好是书法形象十分重要内容,亦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提出的‚凛之以风神‛‚温之以闲雅‛‚达其情性,形其哀乐‛12。
综合整段文字,我认为蔡邕所指的‚象‛实质应该是一种‚象势‛,即象的趋势、姿势、形势、局势、声势、阵势、情势等等。
也就是说,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与人间万象的相通,主要不在于‚象形‛而在于‚象势‛。
四、是‚两则‛而非‚一篇‛最后,我想谈谈对《笔论》现行文本的一点看法。
现在,出版物也好,或者是一些谈论《笔论》的文章也好,都把它视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认为,《笔论》的文本应该是‚两则‛而非‚一篇‛,即‚书者,散也……则无不善也‛为第一则,‚为书之体……方可谓之书也‛为第二则。
这是因为,首先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论题,第一则是‚散‛,第二则是‚象‛;其次,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它们各自自足完满,第一则遵循了‚大前提(书者散也)——小前提(欲书)——结论(夫书……则无不善也)‛的表述方式,第二则则采用了‚总(为书之体,须入其形)——分(16个‘若’)——总(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的方式首尾照应,两则的表达都非常完整;再次,如果把它们视为一篇完整的文章,由于前后两个论题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这就势必会造成解读上的困难。
注释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p117,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p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1998年6月第2次印刷。
3.《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p1379.3,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4.《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p1598,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1988年7月第10次印刷。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p117,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
6.程翔章、曹海东编著《书画同源〃中国古代书论画论选》p16,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7.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下册)p866,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2次印刷。
金先生的原文是‚蔡邕融合着古琴音乐体验的‘书者,散也’的书法美学命题,在历史上首次触及了书法的表情质。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书艺表情论的萌生,翻开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它是书法美历史流程由‘造型美’开始流向‘表情美’的表征之一‛。
8.《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p729.3,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9.《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p1471,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1988年7月第10次印刷。
10.吴振峰《书者,散也——试论书法创作的心理准备》,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总第四十辑p45。
11.‚入‛见p224上,‚如‛见p620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
12.程翔章、曹海东编著《书画同源〃中国古代书论画论选》p35,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