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书法笔论译文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东汉时的蔡邕是一代书法大家。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
这种宝贵的笔法诀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
因此,有书家为获取就下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
故有元代赵孟頫所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一、《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二、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笔论》读后感
《笔论》读后感本文从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撰写的经典书法理论著作《笔论》为出发点,先对其进行详细的翻译,然后对其中提到的取法自身与自然的理念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的应用与体现进行整理与阐述。
蔡邕《笔论》一标题可以理解为握着笔时的状态,文章是对握着笔时及书写时应有的一个状态进行论述。
第一章原文: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注读:因此书写,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让自己达到一个很放松的状态,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自己非常尊敬的人,这样把字书写好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了。
原文: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注读:第二部分首句便道出“为书之体,需入其形。
”值得注意的蔡邕用到的是“入”字,而非“如”字,“入”字的本义是“进来,进去”,《说文解字》中解“入,内也。
”“如”只是表面现象,而“入”则已深入内在,可见“为书之体”不仅仅要有某物像的表面形象,更要有其内在的神韵,才能更具表现力。
接下来用了十六个“若”字,例举了取法的物象,若端坐若行走,若飞舞若跳动,若往来若回转,若俯卧若腾起,若愁苦若喜笑,若虫蚕食树叶,若利剑划破长空,若强硬的弓箭,若温柔似水若澎湃如火,若飘云若迷雾,若明阳若弯月。
蔡邕列举了这些自然界中的物象以及人类的活动来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见解,使得“取法自然”的理念越来越清晰。
最后一句“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更加突出了“取法自然”理念的重要性。
汉字本身源于象形,书写时要尽可能表现出字的意象,字势使其产生审美联想,如甲骨文的“人”字就很像“低头用力劳作”的样子,依此类推,短撇可以厚重如牛角,也可轻捷如迸溅的泥浆、如面团拽出了长筋;撇捺左右开张且行笔快捷,则如人急匆匆地行走,如大、走这类字;竖画微躬很像被风吹弯的竹枝树干;横画则可流畅坚挺像压弯的扁担,也可如“千里阵云”、海岸浪涌;挑起的钩画,慢写像“铁画银钩”,有强力挂挑之感,快写像武士飞脚、惊鸟骤飞,有迅疾感……。
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译文:作书,是闲散的事。
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
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
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
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
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
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得称之为书法。
【免费下载】蔡邕书法九势
书法九势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 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蔡邕论译文
笼放在野外,安置在树丛中间,用悲伤的声音呼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它的鸟,到天快黑的时候,纷纷飞来自投罗网的
鸟不知有多少。这种诱鸟之鸟媒并不是一开始就乐
意这样做,但把很多的鸟都招引来了,这就不能不
说是它的罪过了。蔡邕,就是董卓的诱饵啊。蔡邕
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这样做,但丰厚的薪俸,显
赫的地位,将用来招引全天下像蔡邕一类的人,而
蔡邕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招引),这就不能说不
是蔡邕的罪过了。
桓帝召邕鼓琴[蔡邕善鼓琴,汉桓帝敕陈留太守 督促蔡邕进京入宫,蔡不愿去,走到偃师(河南属 县),称病而归。],行次偃师,称疾而返。卓每宴 集,邕辄赞事鼓琴[赞事:协助做事。]。后遂为表 荐卓,时卓已为太尉,封郿侯、进相国,废少帝[少 帝:刘辩,灵帝子,被董卓所废,立陈留王刘协为 献帝。]、放太后[太后:灵帝何皇后,被董卓迁放 于永安宫,后用毒药杀害。],倾逼人主。邕谓宜益 隆[隆:加重。]委任。厚其爵赏,岂欲卓加九锡[九 锡: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 种物品。]、封安汉[安汉公:汉平帝时王莽的封号。 王莽曾受九锡。]而已哉!然则邕死,不亦宜乎!
蔡邕论
【清】顾景星
蔡邕是东汉文学家,攀附奸臣董卓是他 一生中一大污垢。文章议论他投靠国贼,任 其帮凶,其为叛逆,不论其学识才华如何, 罪行不可饶恕。文章夹叙夹议,很有逻辑力 量。
邕,字伯喈,后汉陈留圉地人,事详篇中。
王允既诛董卓[王允:字子师,东汉太原 祁人。献帝时为司徒,与中郎将吕布密谋, 诛杀董卓。],蔡邕动色悲叹,允勃然[因发 怒或激动而改变脸色]。叱之曰:“董卓国之 人贼,几倾汉室。邕为王臣,所宜同忿,而 怀其私义,以忘大节。天诛有罪,反相痛伤, 岂不共为逆哉!”收付廷尉[收:逮捕,拘押。 廷尉:官名。掌刑狱,为九卿之一。],人皆 冤邕而罪允。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lu 4)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蔡邕传记的文言文翻译
蔡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蔡质为汉末名士。
蔡邕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他精通《易经》、《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尤其擅长书法,尤以草书见长。
据《后汉书》记载,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被誉为“书圣”。
蔡邕不仅书法造诣高深,而且在文学、音乐、音律等方面均有涉猎。
他曾撰写《独断》一书,对古代音乐、音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五音之始,自黄帝始”的观点。
此外,他还精通天文、地理、医学等学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蔡邕曾历任郎中、黄门侍郎、侍中、光禄勋等官职,致力于国家政治改革。
他主张严惩贪官污吏,提倡节俭,反对奢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主张并未得到充分实施。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蔡邕随驾迁往许昌。
在许昌期间,蔡邕与曹操结为好友,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学问。
曹操对蔡邕十分敬重,曾赠予蔡邕“吾本好文学,蔡伯喈与我同好”的美誉。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统一北方。
此时,蔡邕被任命为光禄勋,负责选拔人才。
他严格选拔,公正无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好景不长。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蔡邕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岁。
曹操得知蔡邕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亲率百官前往蔡邕家中吊唁。
曹操在吊唁时感慨地说:“伯喈,吾素与子同好,何期遽丧吾友也!”蔡邕一生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尤其擅长书法,被誉为“书圣”。
他在政治、文学、音乐、音律等方面均有涉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蔡邕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流传于世。
以下为蔡邕传记的文言文原文: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
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卒于献帝建安七年。
博学多才,通经史,尤善书法,人称“书圣”。
少好文学,通《易经》、《诗经》、《尚书》等。
尤以草书见长,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又通天文、地理、医学等,多才多艺。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蔡邕历任郎中、黄门侍郎、侍中、光禄勋等官职,主张严惩贪官污吏,提倡节俭,反对奢华。
[东汉]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
[东汉]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译文】:书法起始于自然,有了自然,就会产生阴阳了。
有了阴阳,姿态和气势就产生了。
起笔隐藏,收尾回护,力度就在其中。
下笔用力,就会产生漂亮的外形。
所以说,气势来了,停都停不住,气势去了,止也止不住。
只是因为笔豪柔软,才会产生奇异瑰丽。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书论钟繇《用笔法》
书论钟繇《用笔法》《用笔法》钟繇【原文】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
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
繇苦求不与。
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
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非凡庸所知。
”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
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繇解三色书,然最妙者八分也。
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译文】魏朝钟繇年轻时,随刘胜到抱犊山学习书法三年,回来后与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探讨用笔的方法。
钟繇忽然看见蔡伯喈(即蔡邕)关于笔法的书放在韦诞的座位上。
(钟繇索取,而韦诞不给他)。
钟繇(因情急而)捶自己的胸脯捶了三天,他的胸脯都被自己捶的都青紫了,并因此而呕血。
太祖用五灵丹救他,他才活过来了。
等到韦诞去世后,钟繇令人挖掘韦诞的坟墓,才得到了那本蔡邕关于笔法的书。
钟繇说:“你们哪里知道怎样用笔才为好呢?所以,用笔是天,流美是地。
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知道的啊!”临死时,才从囊中拿出那本书交给他的儿子钟会,告诉他说:“我用尽心思研究了三十年,读别人的用笔方法都没有完全知道(用笔的方法),后来学蔡邕用笔(才深得用笔之法)。
如果和别人相处在一起时,我就在地上几步广的范围内书写;躺卧时我就在被子上书写,被子都被我划穿了;上厕所时,(我也一边在书写),(沉浸于其中)整天忘记回家。
常常观察万物(形态),都(拟之为文字的笔划、结构和形态),通过书写文字把那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
”钟繇擅长三种书体,然而最妙的是八分书。
点如高山摧倒崩塌,摘(不知是何种笔划?)如阵雨骤至,纤细处如细丝毫发,轻巧处如轻云淡雾;行笔时如鸣凤游于云汉,回锋时如少女游于花林,灿烂鲜明,远远地交相辉映。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五)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圣人,指黄帝。
】,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yū,屈曲,绕弯】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落,落下。
】若黍稷之垂颖,蕴【本指积聚,蓄藏。
此指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若虫蛇之棼【fén。
通“紊”(wěn)。
纷乱,紊乱。
】緼【wēn赤黄色。
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杳杪【miǎo微小;细微】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qí(虫子)爬动】蚑翾【xuān飞舞,飞动的样子】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迁延:徘徊,徜徉。
】。
迫而视之,湍漈【jì水边】不可得见,指撝【huī指挥。
后作“挥”】不可胜原。
研桑【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不能数其诘屈【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
】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bān chuí古代巧匠公输班和倕的并称,亦泛指巧匠。
】揖让而辞巧。
籀诵【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拱手而韬翰【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其可观。
摛【chī铺陈;(文章)详细地叙述。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
思字体之俯仰【俯仰:举止、举动。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解释
王羲之《书论》原文及解释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译文】:书法起始于自然,有了自然,就会产生阴阳了。
有了阴阳,姿态和气势就产生了。
起笔隐藏,收尾回护,力度就在其中。
下笔用力,就会产生漂亮的外形。
所以说,气势来了,停都停不住,气势去了,止也止不住。
只是因为笔豪柔软,才会产生奇异瑰丽。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书论中最早对书法形势美进行研究的著作、它启发我们:书法形式美。
美丽除去其造型特点外,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的“阴阳”,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对比。
书法中的阴阳——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请收藏起来,肯定有用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请收藏起来,肯定有用书法九势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zǎn快走)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kuài古通“快”)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九势注释〔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
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
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
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
”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
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
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
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
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书论蔡邕《九势》原文|译文
书论蔡邕《九势》原文|译文书论我国的书法艺术,起源极早,自秦、汉以后,逐渐成为一门专业。
嗣后研究书法的文章也渐有问世,或总结书写经验,或著录书家名作,或探讨用笔技巧,或考证碑帖迁流,后世成为“书学”。
整理、研究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蔡邕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
灵帝时为议郎等官,董卓被诛后,被王允捕,死狱中。
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词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能总结前人用笔经验,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百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
熹平四年,与堂谿典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由蔡邕书丹于石,立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
石始立,观看者的马车,填塞街道。
有传说他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
原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
《笔论》、《九势》都选自宋·陈思《书苑菁华》一书,《笔论》论述书者应有的精神状态,《九势》论述运笔规则,或作《九势八字诀》。
九势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九势译文书法起始于自然,有了自然,就会产生阴阳了。
有了阴阳,姿态和气势就产生了。
起笔隐藏,收尾回护,力度就在其中。
下笔用力,就会产生漂亮的外形。
所以说,气势来了,停都停不住,气势去了,止也止不住。
只是因为笔豪柔软,才会产生奇异瑰丽。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蔡邕:这样方可称为书法熹平石經殘石(國家博物舘藏)古代书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审美层面和技法层面混在一起来写,经常看起来云山雾罩,晦涩难懂。
加上文言文的表达,更是让人读不下去。
手里有一套《历代书法论文选》,厚厚的两大本,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点读书笔记,主要以蔡邕的笔论,九势为主,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蔡邕笔论书者,散也[1]。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散,抒发,抒怀。
【白话版】书法,就是抒发性情。
作书前应先抒发情怀,心有所感,任性情奔逸,然后书之。
如果因外事所迫而书,比如为皇帝起草诏书,或者是给皇帝写奏章,那么即便是中山兔毫在手,也难以写出佳作来。
挥毫弄翰,应先静坐凝思,感觉身心无比适意,心平气和,然后专注于一事,这时候则无不善矣。
作书的准则,在于明了书法所要表现的具象形态,这些具象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就像一个人动静俯仰,或者愁喜悲欢,甚至如同虫食木叶一样斑驳,如同利剑长戈一样森严,如同强弓硬矢一样刚猛,或者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将大自然中的物态用笔画之纵横来观照,这样才可称之为书法。
熹平石經殘石(洛陽博物舘藏)【解读】书法事关性情之抒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字能在发挥实用功能之外,成为一种艺术。
艺术需要情境的生发。
书法不同于唱歌跳舞,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静默的人生世界,此时如果有小顽童在旁边苦恼聒噪,或者有悍妇在旁唠叨钱米油盐,则肯定会大为扫兴。
总之写字事关一个人的心境,在忙乱的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悠闲,这种悠闲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不是完成作业,不是给皇帝写奏章,无关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写字,才会成为人生的高级享受。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所谓“九势”,就是论述运笔规则的九种方法、法则。
《九势》又称作《九势八字诀》,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
其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美学思想,揭示了书法最原始的哲学根源,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尤其突出的贡献。
闻名遐迩,誉满天下的九势论著,加起来不过二百零五个字,要读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的东西大都不会说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因为他们不想把这些核心的东西传给外人。
但是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不懂东汉蔡邕的这一九势,却又是件新愁旧恨,着实遗憾的事情,已故著名学者沈尹默先生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书中有很有意思的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名词解释蔡邕的笔论
名词解释蔡邕的笔论蔡邕,字孟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
作为西汉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蔡邕被公认为文学界的巨擘。
他在经学和文学上的才华让他成为当时广为人知的名士,其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解释蔡邕的笔论,探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理念。
蔡邕的笔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是他的诗歌作品。
在蔡邕看来,笔是艺术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是文学作品中力量的源泉。
他通过精心挑选每一个字,巧妙地安排句子结构,使得他的诗句充满艺术美感和言之有物。
蔡邕的笔论强调字的选择和使用。
他认为,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涵义和音韵,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蔡邕注重字的音韵,追求声调的和谐美感,通过押韵和对仗的手法,使得他的诗作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
此外,蔡邕的笔论还关注句子结构的合理运用。
他认为,句子的结构应该符合诗歌的节奏和思想表达的需要。
通过使用平行句、对偶句、排比句等修辞手法,蔡邕使得他的诗作在音韵上更加丰富多变,同时也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蔡邕的笔论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些当时的文学家对他的笔论表示赞赏,认为他的创作方法独特而精妙。
而另一些人则对他的笔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他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
当时的文坛上关于蔡邕的笔论存在一些争议,但无疑他的理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蔡邕的笔论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
在他的散文中,他同样注重字词的选择和句子结构的合理运用。
通过巧妙安排文字的排列和句子的衔接,他使得他的散文作品流畅自然,引人入胜。
蔡邕的笔论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笔论对于诗歌和散文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创作和理论研究。
总结起来,蔡邕的笔论是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精髓和贡献。
通过精心挑选字词、构建合理的句子结构,他使得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充满着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后汉书 蔡邕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蔡邕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
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迁议郎。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
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
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
蔡邕书论
蔡邕《篆势》《隶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隶势鸟迹之变,乃惟佐隶。
蠲彼繁文,崇此简易。
厥用旣宏,体象有度。
奂若星陈,郁若云布。
其大径寻,细不容髪,随事从宜,靡有常制。
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列。
或砥平绳直,或蜿蜒胶戾。
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
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
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若钟虡设张,庭燎飞烟。
崭嵓嶻嵯,高下属连。
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
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
奇姿谲诞,不可胜原。
研桑所不能计,辛赐所不能言。
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俯仰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书法笔论、九势译文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书法是疏散情怀之事,作字前先要放松心情,无所拘束,然后再写。
如果是迫于事务而书写,即使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写不出好字。
作字时,先要静坐下来,心气平和,不与人交谈,神情专注有如面对至尊,这样就不可能写不好字。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所写之字,要尽可能表现出字的意象,像坐像走,像飞像舞,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矛,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
不论纵横都能表现出可象征的意象,才可称之为书法。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文字产生于自然,自然既然被创造,阴阳随之产生,阴阳产生后,文字也就出现了。
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力蕴含在笔画之中,书写时笔力要强,笔画才会有立体感,如美女肌肤一样丰满美丽。
所以说:势来不可阻止,势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笔毫柔软才会产生这样奇异的现象。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凡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间架结构能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应使笔画左右相互呼应,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行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又要向右回锋收笔。
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入,收笔逆回。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藏头是笔毫逆入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心(即笔锋尖端)常在笔画运行轨迹中间运行,即中锋运笔。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护尾是笔画写到最后时,须回锋收笔。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疾势出现在点、短撇、向右下方的捺笔波画,又可出现在竖画之后的上挑钩。
疾即速度快,可使点画得力,笔力劲健。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掠笔在长撇和挑笔时(如提手旁的挑笔)用到,显得轻快爽利。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紧为急,駃为骏马,也为迅疾。
战行即战斗时的行进。
古代打仗,在战场上需要多回合的厮杀才能决出胜负,所以战马在战场上需要多次的骤奔骤停,即为紧駃战行。
笔法的涩势,即一个疾势的笔画骤然停止后,再接着下一个疾势笔画,涩即为疾势的骤然停止,行笔或出锋过程为疾,顿笔或藏锋过程为涩,疾涩二法构成了整个书写过程。
横鳞,竖勒之规。
横画有如向右刮鱼鳞般,竖画如向后勒马缰绳般,笔下虽有来自纸面的阻力(即涩)但不失爽利,表现出很强的控笔能力,这就是写横画和竖画的法则。
此句之意与上句有关联。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这些叫做九势,明白这些要领,即使没有老师传授,写的字也能与古人一般美妙。
只要多加练习,功夫深厚,就能进入书法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