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篆势
蔡邕《九势》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然,⾃然既⽴,阴阳⽣矣,阴阳既⽣,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在其中,下笔⽤⼒,肌肤之丽。
故⽈: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焉。
译⽂:⽂字产⽣于⾃然,⾃然既然被创造,阴阳随之产⽣,阴阳产⽣后,⽂字也就出现了。
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蕴含在笔画之中,书写时笔⼒要强,笔画才会有⽴体感,如美⼥肌肤⼀样丰满美丽。
所以说:势来不可阻⽌,势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笔毫柔软才会产⽣这样奇异的现象。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使势背。
译⽂:凡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间架结构能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使节⽬孤露。
译⽂:转笔应使笔画左右相互呼应,不要使间断处孤⽴地显露出来。
藏锋,点画出⼊之迹,欲左先右,⾄回左亦尔。
译⽂: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要向右回锋收笔。
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收笔逆回。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常在点画中⾏。
译⽂:藏头是笔毫逆⼊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即笔锋尖端)常在笔画运⾏轨迹中间运⾏,即中锋运笔。
护尾,画点势尽,⼒收之。
译⽂:护尾是笔画写到最后时,须回锋收笔。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在竖笔紧趯之内。
译⽂:疾势出现在点、短撇、向右下⽅的捺笔波画,⼜可出现在竖画之后的上挑钩。
疾即速度快,可使点画得⼒,笔⼒劲健。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之。
译⽂:掠笔在长撇和挑笔时(如提⼿旁的挑笔)⽤到,须轻快爽利。
涩势,在于紧駃战⾏之法。
译⽂:紧为急,駃为骏马,也为迅疾。
战⾏即战⽃时的⾏进。
古代打仗,在战场上需要多回合的厮杀才能决出胜负,所以战马在战场上需要多次的骤奔骤停,即为紧駃战⾏。
笔法的涩势,即⼀个疾势的笔画骤然停⽌后,再接着下⼀个疾势笔画,涩即为疾势的骤然停⽌,⾏笔或出锋过程为疾,顿笔或藏锋过程为涩,疾涩⼆法构成了整个书写过程。
疾为动、为阳,涩为静、为阴,所谓动静相合,阴阳相济也,明此则书道尽矣。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傅合远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
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
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的雅事。
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草书的发展演变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 草三大阶段。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 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 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 ▪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 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 据唐代张怀瓘《书断》载,汉灵帝刘宏熹 平年(公元172—178年)间,汉灵帝这个雅 好书法的皇帝,命蔡邕撰写《圣皇篇》。 完稿之后,蔡邕就前往鸿都门去交卷,当 时正好在整修鸿都门,蔡邕就在门外等候 诏见,他看见工匠用刷石灰的刷帚在墙上 写字,深受启发,心里很是喜欢这个新鲜 玩意儿,回去之后,潜心琢磨,在此基础 上创造了“飞白”书体。
▪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2、草书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定义 ▪ 发展演变
草书定义
▪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 结构省简的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 书。草书始于汉初。
▪ 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 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以后在使用中脱颖出了草 书艺术,成为中国五大书体之一。 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在《九势》中,蔡邕用一种朴素的自然观来说明 书法艺术,第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出了书法力度问题。 他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 阳既生,形 气主矣 藏头护尾,力在宇中,下笔用力,献酎之 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 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 书妙尽矣。夫书 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 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 自然无师授 而合于先圣矣。
五、魏晋小赋
五、魏晋小赋△宝刀赋曹植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
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
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
赋曰:有皇汉之明后,思潜达而玄通。
飞文义以博致,扬武备以御凶。
乃炽火炎炉,融铁挺英。
乌获奋椎,欧冶是营。
扇景风以激气,飞光鉴于天庭。
爰告祠于太一,乃感梦而通灵。
然后砺以五方之石,凿以中黄之壤。
规员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
垂华纷之葳蕤,流翠采之晃[火养]。
[故其利:]陆斩犀象,水断龙舟。
轻击浮截,刃不纖流。
逾南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
实真人之攸御,永天禄而是荷△车渠碗赋曹植惟斯碗之所生,于凉风之浚湄。
采金光之定色,拟朝阳而发辉。
丰玄素之[日韦]晔,带朱荣之葳蕤。
缊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翩飘飖而浮景,若惊鹄之双飞。
隐神璞于西野,弥百叶而莫希。
于时乃有明笃神后,广被仁声。
夷慕义而重使,献兹宝于斯庭。
命公输之巧匠,穷妍丽之殊形。
华色灿烂,文若点成。
郁蓊云蒸(绕),婉蜒龙征。
光如激电,影若浮星。
何神怪之巨伟,信一览而九惊。
虽离朱之聪目,由炫耀而失精。
何明丽之可悦,超群宝而特章。
俟君子之闲燕,酌甘醴于斯觞,既娱情而可贵,故永御而不忘。
○东平赋阮籍夫九州有方圆,九野有形势。
区域高下,物有其制。
开之则通,塞之则否(痞)。
流之则行,壅之则止。
崇之则成丘陵,污之则为薮泽。
逶迤漫衍,绕以大壑。
及至分之国邑,树之表物。
四时仪其象,阴阳畅其气。
傍通回荡,有刑有德。
云升雷动,一叫一默。
或由之安,乃用斯惑。
若观夫隅隈之缺,幽荒之途。
沕漠之域,穷野之都。
奇伟谲诡,不可胜图。
乃有遍游之士,浩养之雅。
凌惊飙,蹑浮霄。
清浊俱逝,吉凶相招。
是以伶伦游凤于昆仑之阳,邹子噏温于黍谷之阴。
伯高登降于尚季之上,羡门逍遥于三山之岑。
上敖玄圃,下游邓林。
凤鸟自歌,翔鸾自舞。
嘉谷蕃殖,匪我稷黍。
其厄陋则有横术之场,鹿豕之墟。
匪修洁之攸丽,于秽累之所如。
西则首仰阿甄,傍通戚蒲。
桑间濮上,淫荒所庐。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五)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圣人,指黄帝。
】,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yū,屈曲,绕弯】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落,落下。
】若黍稷之垂颖,蕴【本指积聚,蓄藏。
此指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若虫蛇之棼【fén。
通“紊”(wěn)。
纷乱,紊乱。
】緼【wēn赤黄色。
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杳杪【miǎo微小;细微】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qí(虫子)爬动】蚑翾【xuān飞舞,飞动的样子】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迁延:徘徊,徜徉。
】。
迫而视之,湍漈【jì水边】不可得见,指撝【huī指挥。
后作“挥”】不可胜原。
研桑【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不能数其诘屈【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
】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bān chuí古代巧匠公输班和倕的并称,亦泛指巧匠。
】揖让而辞巧。
籀诵【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拱手而韬翰【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其可观。
摛【chī铺陈;(文章)详细地叙述。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
思字体之俯仰【俯仰:举止、举动。
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简介蔡邕(133~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今河南杞县南)人。
灵帝时为议郎等官。
献帝时,拜左中郎将。
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侯。
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yōng)通经史、天文、音律、绘画,擅辞章,精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蔡邕书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zǎn)缓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jué)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九势注释【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
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
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
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
《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
”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
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
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
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蔡邕:这样方可称为书法熹平石經殘石(國家博物舘藏)古代书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审美层面和技法层面混在一起来写,经常看起来云山雾罩,晦涩难懂。
加上文言文的表达,更是让人读不下去。
手里有一套《历代书法论文选》,厚厚的两大本,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点读书笔记,主要以蔡邕的笔论,九势为主,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蔡邕笔论书者,散也[1]。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散,抒发,抒怀。
【白话版】书法,就是抒发性情。
作书前应先抒发情怀,心有所感,任性情奔逸,然后书之。
如果因外事所迫而书,比如为皇帝起草诏书,或者是给皇帝写奏章,那么即便是中山兔毫在手,也难以写出佳作来。
挥毫弄翰,应先静坐凝思,感觉身心无比适意,心平气和,然后专注于一事,这时候则无不善矣。
作书的准则,在于明了书法所要表现的具象形态,这些具象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就像一个人动静俯仰,或者愁喜悲欢,甚至如同虫食木叶一样斑驳,如同利剑长戈一样森严,如同强弓硬矢一样刚猛,或者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将大自然中的物态用笔画之纵横来观照,这样才可称之为书法。
熹平石經殘石(洛陽博物舘藏)【解读】书法事关性情之抒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字能在发挥实用功能之外,成为一种艺术。
艺术需要情境的生发。
书法不同于唱歌跳舞,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静默的人生世界,此时如果有小顽童在旁边苦恼聒噪,或者有悍妇在旁唠叨钱米油盐,则肯定会大为扫兴。
总之写字事关一个人的心境,在忙乱的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悠闲,这种悠闲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不是完成作业,不是给皇帝写奏章,无关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写字,才会成为人生的高级享受。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
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所谓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它是中国传统艺术观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
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
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
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
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
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
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
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东汉 蔡邕《九势》研读
东汉蔡邕《九势》研读如何标记批注?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东汉——蔡邕《九势》研读江治国蔡邕《九势》可谓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第一篇最有深度和影响深远的经典。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把书法放在自然和阴阳的普遍性中,这就相当于把书法的理念提到与传统的哲学理念的高度。
从而使书法的点画使转无论其象形或写意,都蕴含着精神的整体意义和整体的人格价值。
或大道与书道同在。
邕所谓书之“形”与“势”,皆如自然万物存在及其运动变化之形之势,故书之存在及其变化,当合于自然万物内在的阴阳变易的法则。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一藏一护,谓之阴阳。
言横与竖,起笔当藏锋,收笔亦不可不收,或驻或顿或藏,而行笔要中正,或中锋行笔,使笔力行于画中。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功力深浅,点画墨迹自然表现,如人之肌肤表现体质强弱或内在健康状况。
“故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自然有风雨雷电,此阴阳二气相撞,相互搏击,相互转换,宇宙之笔之势如风云奔腾,真可谓势之来去,意不可止,意不可遏也。
书之点画使转,风云之势不在手笔而在内心之激情,此情非理,此情非意,实用热血激情之然也。
故“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此言书法点画使转变幻莫测,尤其以软毫展现墨迹,无不令人惊讶奇怪。
此邕用笔用墨经验之谈,影响中华水墨两千多年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结字者,书法点画使转结构关系之大要也。
欧阳询八法三十六势,以至后来七二、九十六等等,无不从此处生发,此虽仅有上下映带之只言片语,然汉字书写结构之有原理,当从此开始。
“上皆覆下”,即今所谓,天覆,以字之上部盖住下部也。
“下以承上”,即今之所谓,地载,以字之下部承载上部也。
这里一个“使”字,盘活了汉字结构诸多关系。
即处理好汉字的结构关系,则可“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怎样处理好汉字的结构关系呢?这里邕只例举了两种情况即“上皆覆下,下以承上”,而后有三十六、七十二、九十六等等。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笔论》开篇便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抒发书者的情怀,以及进行书法创作时书者自身的调整以及该有的精神状态。
蔡邕在《笔论》中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讲述取法自身的内容,“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在培养这一良好的书写状态的过程中,同时也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这一过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潜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与蔡邕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蔡邕的“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还是王羲之的`“意在笔先”都是强调了在书写之前要达到的一种良好的书写状态,拥有这种状态是获得佳作的必要必要条件。
这种状态的调整,使书家本人内在的力量得到最大的调动,以备接下来的书法创作活动所用,紧接着作者从书法字外功等方面的自身提高来进行阐述,《笔论》中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并表现天地万物中的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取法自然”对书法是一种间接影响,通过对取法自身取法自然两方面的论述来谈论在书写状态中书写着应有的一种状态。
书法中“取法自然”理念自古以来便是书学当中重要的理论,即使没有被主动提到,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用到,这是书家们所无法忽视的问题,因为书法创作的源泉便是“自然”,它包括着我们人类自身的所有思想,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皆可以作为书法创作的元素。
古代书论中对于“取法自然”理念在书法中的应用也提及甚多,本论文在也取数例进行了分析,在古代,人们善用比喻的手法将书法的奥秘寓于自然之中,其间也会引起许多的歧义,但其根本的目的却是在向人们透露书法与自然的种种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书法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钟繇便有“每见万类,择而象之,再见万物,皆书象之”的论述,这便是取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了,我们每天都生存在这个万千变化的世界之中,他所赋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平等的,能否感知到这个世界的赠予便是每个人各自的修行了,自古以来的大书法家们通过这个世界的赋予获得了书法的真谛,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转化,于是便得到了书法的奥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终使其书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后世所流传所仰慕。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是书法艺术理论的源头,蔡邕是汉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它的《九势》、《笔赋》、《笔论》、《篆势》等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他的书法艺术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东汉时期的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更是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他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后汉书》卷九十有传,称其“经学深奥”,“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在书法上,他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南朝梁人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梁武帝萧衍也有类似的评价:“蔡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121蔡邕书法的气势、生命和力量在其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教科书和书法范本《熹平石经》中得以充分体现。
传蔡邕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论》、《笔赋》、《九势》、《篆势》等多篇。
尤其是《笔论》,仅仅127个字,却被学书者奉为圭臬。
其理论本身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
现从以下几点略加论之。
―、哲学思想的体现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
这种理论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
在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汉朝,道家思想一直作为儒学的补充而存在。
虽然蔡邕被认为是旷世逸才的大儒家,具有人世的精神,但蔡邕的祖父蔡勋喜好黄老之学,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再则,到了汉末,随着经学的衰落,当时“儒术独尊”的地位已动摇,在社会各种矛盾渐趋激化的状态下,道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再加上蔡邕的艺术天赋又赋予他“闲居玩古,不交当世”的个性,又具有道家出世的精神、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一面。
虽然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是指“无为”,但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
东汉时期书法家蔡文姬之父蔡邕《熹平石经》书法作品赏析
东汉时期书法家蔡文姬之父蔡邕《熹平石经》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汉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的四百二十六年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共四百余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如今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
陈留郡圉县(一说为河南尉氏县、也有说法为河南杞县)人。
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
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
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略论蔡邕《九势》之势与自然之美
略论蔡邕《九势》之势与自然之美作者:魏巍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7期摘要: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其九势说应是最早诠释书法艺术中笔势概念的闻名论说。
文章就其学说结合其书法自然之美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蔡邑;九势;自然之美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036-01一、蔡邑生平略论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他在书法创作方面的成就,一是擅长篆、隶、八分,二是创造了飞白书体。
此外,蔡邕还给后人留下三篇珍贵的书法著述:《篆势》、《笔论》和《九势》。
这三篇著述篇幅虽不长,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融注了其对书法艺术的美学观照,颇有精辟独到之见,被历代书家奉为经典。
其中蔡邕的九势说应该是最早诠释书法艺术中笔势概念的闻名论说。
论说中充分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书法活动是人的肢体和精力活动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其过程中无不贯穿着自然界阴阳相形,动静相生的自然规律。
自然如此,人亦如此,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如此,那么由人所创造出的这种追求天人合一的活动之一的书法也是如此。
只有动静相成,阴阳相形,才能使之赋予一种“道”之灵气。
同样在审美上也才是让人流连忘返之作。
二、《九势》之势《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文中所述之力,当然不是大小轻重可以衡量的物理中的机械之力,而是起笔藏锋后得到的蓄势之力以及收笔驻锋的顾盼之节。
力在字中,则字中有骨。
古人说,字如其人。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字如人”。
真所谓“人无骨则不立,无节则不活”,只有一身傲骨,精气充盈,人才敢直面苦难,奋斗于天下之间。
同样,字中有骨,气节方成。
骨外有肉,则字态丰盈。
只有这样的笔势,才能够写出骨肉丰满的线条,相反的太丰腻则无骨,太枯瘦则无肉,都不是肌肤之丽。
八分笔法秘笈--蔡邕《九势》
八分笔法秘笈--蔡邕《九势》目前我们已知的蔡邕传世书论有《篆势》《隶势》《笔论》和《九势》。
蔡邕被推崇为隶书的鼻祖,也是八分书集大成者,他的书论存世四篇,共计不过千余字,却奠定了中国书法理论和书法美学的基础。
其中《篆势》《隶势》《笔论》三篇多是形象地描述运笔和书体的生动形态,更倾向于书法美的理论。
只有《九势》一篇准确地讲解了运笔的基本方法,因为《九势》中提到的笔法是八分笔法,显然比李斯《用笔法》中二元笔式的内容更完整,对后世学习隶、楷、行、草书体的笔法更有实际意义。
如果说晋唐以后的书论中,每提及笔法多半遮半掩,多讳莫如深的话,东汉时期蔡邕的《九势》是对笔法讲解最细致详尽的一篇书论了。
即使如此,《九势》所传授的对象依然是当时对笔法基本原理所有了解的人,对门外人来讲,无异于一篇天书。
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点解开《九势》书论隐藏的迷底。
蔡邕像《九势》的全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九势》第一段“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讲的是笔法总的原则。
一是古人对笔法产生的一个普遍共识,即书法来于自然法则,并且提出了笔法中的阴阳理论。
需要强调的是,蔡邕等古人所说阴阳理论并非虚张声势,在笔法中的应用是显而易见,无时不在的,我们运用八分笔法书写时,不仅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切身感受,而且一旦悖离了一阴一阳这个原则,笔锋便会阻滞,无法前行。
蔡邕《篆势》
蔡邕《篆势》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蒼頡循聖,作則制文。
體有六篆,巧妙入神。
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放尾,長翅短身。
頽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紛縕。
揚波振激,龍躍鳥震,延頸脅翼,勢欲凌雲。
或輕舉内投,微本濃末,若絶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
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杪者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岐岐翾翾。
逺而望之,若鴻鵠羣遊,絡繹遷延。
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揮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隙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
籀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觀。
摛華艷於紈素,為學藝之範閑。
嘉文德之弘蘊,懿作者之莫刋。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鳥遺跡,蒼頡循。
聖作則,制斯文。
體有六,篆爲真。
形要妙,巧入神。
或龜文鍼列,櫛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短復身。
頽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緼。
揚波振撆,鷹峙鳥震。
延頸脅翼,勢似凌雲。
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
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
從者如懸,衡者如編。
抄者邪趣,不方不圓。
若行若飛,跂跂翾翾。
遠而望之,象鴻鵠羣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揮不可勝原。
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郤間。
般倕揖讓而辭巧,籕誦拱手而韜翰。
處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觀。
摛華艶於紈素,爲學藝之範閑。
嘉文德之宏懿,蘊作者之莫刊。
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行书:蔡邕《篆势》,卫恒《隶势》
行书:蔡邕《篆势》,卫恒《隶势》蔡邕《篆势》原文:字画之始,因于鸟迹。
苍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
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
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
杳杪邪趣,不方不圆。
若行若飞,蚑蚑□□。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译文:文字的笔画,开始是依据鸟兽足迹而来的。
仓颉遵循圣人之意,创制文字作为大家的范本。
篆书体式有六种,都精深微妙入神。
或者像龟纹,或者像龙鳞,屈体放尾,长翅短身。
笔画下落如黍稷之穗下垂,笔画积聚如虫蛇之错杂盘聚。
有的像掀起了波浪,受到振动激荡;有的像鹰耸立身子,鸟显得惊惧,伸颈张翅,势必凌空飞去。
有的笔画向内轻捷下笔,交接于内部浓艳,笔迹似断若连,像露珠顺着线路下行,最后凝垂下端。
有的笔画像随从,倒悬在别的笔画上;有些彼此平行,排列的很有次第;有的飘逸斜趋,不方也不圆。
它们有的若行,有的像飞,行的徐缓,飞的迟慢。
远远的看它们,像是一群鸿鹄在天空往来不绝,倘佯优游。
就近看看,有如湍急萦回的流水,不可尽其源头。
计研、桑弘羊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最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出它们笔画的曲折,离娄这样历史上有名的目光最亮的人也不能看出它们结字的间隙。
公输般、舜臣倕这样有名的巧匠会举手推让而不敢称巧,史籀、沮诵这样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字创造者也会拱手而搁笔。
今安排典籍之篇目,鲜明美好可供观赏。
铺陈华丽的文字于洁白精致的细绢上,供学习书写书艺的作为样板。
赞扬礼乐教化的丰富蕴含,称颂此篆书作者之高大手笔。
思念文字形体之俯仰有仪,我只举其大略论之而已。
卫恒《隶势》原文: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从此简易。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
蔡邕论⽂《笔论》《篆势》《九势》原⽂、注释和译⽂蔡邕论⽂《笔论》《篆势》《九势》原⽂、注释和译⽂【作者介绍和题解】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东汉末⽂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书,得⼋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匠⽤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书。
蔡邕:(公元132⼀192)东汉⽂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也称他“蔡中郎”。
蔡⾢除通经史,善辞赋等⽂学外,书法精⼲篆、⾪。
尤以⾪书造诣最深,名望最⾼,有“蔡邕书⾻⽓洞达,爽爽有神⼒”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奏请正定这些经⽂。
诏允后,邕亲⾃书丹于碑,命⼯镌刻,⽴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经》,亦称《熹平⽯经》。
据说⽯经⽴后,每天观看及摹写⼈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匠⽤扫⽩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飞⽩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似⽤枯笔写成,为⼀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书时说“飞⽩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1/5页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
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样,能体现出⽣活美和⾃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笔》可列为“姐妹”篇。
【原⽂、注释和译⽂】蔡邕《笔论》原⽂: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不出⼝,⽓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尊,则⽆不善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篆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蔡邕《篆势》〔1〕释读字画之始,因于鸟迹〔2〕,仓颉循圣〔3〕,作则制文〔4〕。
体有六篆〔5〕,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6〕,纡体效尾〔7〕,长翅短身〔8〕。
颓若黍稷之垂颖〔9〕,蕴若虫蛇之棼緼〔10〕。
扬波振激〔11〕,鹰跱鸟震〔12〕,延颈协翼〔13〕,势似凌云〔14〕。
或轻举内投〔15〕,微本浓末〔16〕,若绝若连〔17〕,似露缘丝〔18〕,凝垂下端〔19〕。
从者如悬〔20〕,衡者如编〔21〕,杳杪邪趣〔22〕,不方不圆〔23〕,若行若飞,蚑蚑翾翾〔24〕。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25〕。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26〕,指撝不可胜原〔27〕。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28〕,离娄不能睹其隙间〔29〕。
般倕揖让而辞巧〔30〕。
籀诵拱手而韬翰〔31〕。
处篇籍之首目〔32〕,粲粲彬彬其可观〔33〕。
摛华艳于纨素〔34〕,为学艺之范闲〔35〕。
嘉文德之弘蕴〔36〕,懿作者之莫刊〔37〕。
思字体之俯仰〔38〕,举大略而论旃〔39〕。
注释:〔1〕此文录自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在宋代以后直至清代的各种书论集存中均有收录。
《后汉文》卷八十亦辑此文。
〔2〕因:本指依靠,凭借。
此处作介词,有依据,根据,起因之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法者,见功而与美,因能而受官。
”“因于鸟迹”即起于鸟迹,指圣人仓颉看见鸟兽蹄远之迹而得到启发,并依据这些创造了文字。
〔3〕循:本指顺着,此引申为遵循、沿袭。
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圣:圣人,指黄帝。
“仓颉循圣”是指仓颉遵循圣人的旨意。
(制订法则,创制文字)〔4〕法则:指制订法则,如“以身作则。
”制文:即创制文字。
〔5〕体:本指形体,此之谓字之体式。
六篆:指篆书的六种体式:即一曰大篆,史籀文也;二曰小篆,大篆之略省改也;三曰刻符,刻于符信之体也;四曰鸟虫书,书写幡信之体也;五曰摹印,规模印章之体;六曰暑书,封简题字,题榜皆曰暑,题暑之体也。
后四种均属前二种大小篆之艺术体,故云“体有六篆”或云大篆不在“六篆”之列,因秦开始已不用大篆,蔡邕不可得而赞也。
如是再加一殳书,刻于兵器之体,此亦是篆之艺术体,则亦可谓之六篆。
〔6〕比:类似,相类。
《史记·天官书》:“太白白,比狼;赤比心。
”〔7〕纡:屈曲,绕弯。
纡体:屈体相就。
效:潘运告先生《汉魏六朝书画论》中注为“放也,傲也。
”不知作何意,此虽依潘注,但存疑处也。
〔8〕长翅短身:因篆字两旁下垂的笔画往往超过它的中心笔画,故称之为“长翅短身”。
据此,则我认为上句“纡体效尾”则可以理解为,篆书的体式特征当为笔画迂回屈曲,但纵向伸展之笔是向下取势的,此之谓“效尾”即“放尾”似指垂下之笔画有放纵垂落之意,这又正好与“长翅短身”的特征阐释相暗合。
〔9〕颓:落,落下。
潘岳《寡曰赋》:“岁云暮兮日西颓”此指下垂的笔画。
垂颖:下垂的黍□穗。
〔10〕蕴:本指积聚,蓄藏。
《后汉书·周荣传》:“蕴□古今,博物多闻”此之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棼緼:形容错杂盘聚。
棼:纷乱。
《大传·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11〕扬波:扬起波涛。
振激:振动激荡,此写篆书狐形笔画也。
〔12〕跱:同峙,指山屹立,耸立,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乔岳峻峙。
”震:本指震动。
后引申为惊恐、害怕。
《王国志·蜀书·马超传》:“城中震怖”此句与下两句均写篆书静中之动态形势。
〔13〕延颈:即伸长头颈。
协翼:指两翼(翅膀)协调相助。
〔14〕凌云:直上云霄。
〔15〕轻举内投:潘运告先生注云:“为笔画轻捷地举起,投向字内,字中心。
篆字下垂壁画长而势垂,向中心笔画交接处,故给人的轻捷之感。
”〔16〕微本:交接于中心笔画,如树枝交接于树干。
本,犹草木之茎,干。
微:交接也。
《史记·五帝本纪》:“日中,星鸟,以殷中春。
其民析,鸟兽字微。
”裴□集解:“乳化曰字。
《尚书》微作尾字,《说文》云:‘尾,交接也’。
”浓末:艳丽的枝俏。
浓:浓艳也。
如李白《情平调》所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容”之“浓”也。
末,泛指物之末端,犹谓树梢。
〔17〕若绝若连:指笔画交接处似断若连。
〔18〕缘丝:顺着线路。
指篆字悬曲下垂笔画。
〔19〕凝重下端:止重下端。
凝:静也,止也。
《楚辞·九叹·忧苦》:“折锐催矜,凝汜滥兮。
”王逸注:“凝:止也。
”〔20〕从者如悬:随从的笔画像倒悬在别的笔画上。
〔21〕衡者如编:平行的笔画排列得很有次序。
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22〕杳:幽暗,深幽。
《说文·木部》:“杳,冥也。
”《广韵》:“杳,冥也,深也。
”《楚辞·涉江》:“深材杳以冥冥兮,□□之所居。
”杪:微小,细微。
《方言》卷二:“杪,少也。
”雅趣:斜趋。
〔23〕不方不圆:此处虽言篆书,但明显有隶书笔意,这是此文的基本格调,通篇均有此感,因篆书多圆笔而不方,隶书多方笔而少圆。
〔24〕蚑蚑:徐动的样子。
《晋书·卫恒传》:“虫蚑蚑若其动。
”翾翾:飞舞,飞动的样子。
《说文》:“小飞也。
”蚑蚑翾翾:犹言其未动,未飞而似飞也。
〔25〕络绎:连续不断,往来不绝。
迁延:徘徊,徜徉。
〔26〕湍漈:萦回急湍冲击。
湍:水势急而旋。
漈:拍打,冲击。
〔27〕指伪:同“指挥”,“指麾”,犹指示,指点。
胜源:尽源:穷尽源头。
原:亦可作源,此极写篆书园转屈曲之弧笔笔势也。
〔28〕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故云研桑这样有名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其诘屈也。
〔29〕离娄:《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赵岐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
”隙间:即间隙。
不能睹其隙间,指字的解体合理,有如生成,只使人觉得每个字都是天然的有机整体,看不出来笔画之间有丝毫多余的间隙,即使娄离这样的明目者看来,也是如此。
〔30〕般侄:能工巧匠鲁班(即公输班)和舜臣捶的并称,后泛指能工巧匠。
楫让:拱手相让。
辞巧:辞掉巧名,不敢称巧。
〔31〕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32〕处:安排。
篇藉:典籍,书籍。
首目:篇目。
这里说的是安排书籍之篇目。
〔33〕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34〕摛:铺陈。
纨素:洁白精致的细绢。
〔35〕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范闲:规范,法式。
犹指典范,楷则。
〔36〕嘉:赞扬。
文德:指礼乐教化。
弘蕴:丰富的蕴含。
〔37〕懿:赞美、称颂。
作者:指篆书创造者。
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38〕字体:字之形体。
俯仰:举止、举动。
引申为形态、情形。
〔39〕旃:之,焉。
《诗·魏风·陟山古》:“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马瑞辰解释:“之,之合声。
故旃训“之”,又训“焉”。
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