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蔡邕的《笔论》《九势》

合集下载

蔡邕书法笔论译文

蔡邕书法笔论译文

蔡邕书法笔论、九势译文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书法是疏散情怀之事,作字前先要放松心情,无所拘束,然后再写。

如果是迫于事务而书写,即使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写不出好字。

作字时,先要静坐下来,心气平和,不与人交谈,神情专注有如面对至尊,这样就不可能写不好字。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所写之字,要尽可能表现出字的意象,像坐像走,像飞像舞,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矛,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

不论纵横都能表现出可象征的意象,才可称之为书法。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文字产生于自然,自然既然被创造,阴阳随之产生,阴阳产生后,文字也就出现了。

写字时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使笔力蕴含在笔画之中,书写时笔力要强,笔画才会有立体感,如美女肌肤一样丰满美丽。

所以说:势来不可阻止,势去也不可遏制,只有笔毫柔软才会产生这样奇异的现象。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凡下笔要注意字的结构,上部要覆盖下部,下部要承接上部,使字的间架结构能彼此照应关联,不相背离。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应使笔画左右相互呼应,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上,笔画向左(应为向下或左下的代称)则先向右行笔,到笔画写到左端时,又要向右回锋收笔。

即强调笔锋要起笔逆入,收笔逆回。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藏头是笔毫逆入藏锋后顺势按在纸上,使笔心(即笔锋尖端)常在笔画运行轨迹中间运行,即中锋运笔。

结字、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蔡邕九势

结字、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蔡邕九势

结字、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蔡邕九势经常在悟空问答中,发现很多朋友都在提同一个问题:怎么样学好书法,书法的学习到底有没有窍门?书法的学习的确是有一些窍门。

比如:蔡邕所著的“九势”理论,就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用笔的基本要点,而这些内容对我们的书写实践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蔡邕的“九势”理论。

书法有云“九势”,是指点画中表现出来的九种笔势,它包括了结字、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等九个方面的书写法则。

一、“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必须要处理好偏旁部首以及点画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它们相互相应,不能违背这种规则将笔势关系置之不理。

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意思是说,在书写中应用转折笔法的时候,要照应前后笔画,使它们和谐融洽,不可以生硬造作。

三、“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意思是说,凡是点画的书写都要含蓄浑圆,笔锋应该藏于点画之中,做到运笔有入有收。

四、“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意思是说,起笔要藏锋逆入,运笔要使用中锋用笔的方法,使点画丰满圆活。

五、“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

”意思是说,每书写一个笔画,要做到无往不收,要运笔到笔画的尽头,使之气贯到底,不能草率。

六、“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意思是说,在书写中,用笔应该要灵活利索,点画应该要峻爽,特别是在书写短撇、捺、竖钩等笔画的时候最为重要。

蔡邕行书作品七、“掠笔,在于趲锋峻趯用之。

”意思是说,在书写长撇笔画的时候,起笔应该蓄势,运笔往左方向出锋要利索,要点就是劲力十足、快捷。

八、“涩势,在于紧驭战行之法。

”意思是说,我们在书写中用笔不得率然滑过,必须要以逆势为之,以保证点画的厚重浑圆。

九、“横鳞,竖勒之规。

”意思是说,笔画的书写,必须要破除平正呆板,一定要力求变化。

王珣伯远帖我们知道学习书法笔法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学好书法的关键所在,只有真正学会了用笔,才有可能学好书法。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古人论书之蔡邕九势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所谓“九势”,就是论述运笔规则的九种方法、法则。

《九势》又称作《九势八字诀》,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

其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美学思想,揭示了书法最原始的哲学根源,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尤其突出的贡献。

闻名遐迩,誉满天下的九势论著,加起来不过二百零五个字,要读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的东西大都不会说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因为他们不想把这些核心的东西传给外人。

但是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不懂东汉蔡邕的这一九势,却又是件新愁旧恨,着实遗憾的事情,已故著名学者沈尹默先生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一书中有很有意思的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蔡邕九势原文和翻译

蔡邕九势原文和翻译

蔡邕九势原文和翻译蔡邕九势原文和翻译导语: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

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

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蔡邕九势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蔡邕九势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九势翻译: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简介:《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

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

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所谓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它是中国传统艺术观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

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

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

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

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

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

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

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笔论》原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蔡邕《笔势论》

蔡邕《笔势论》

蔡邕《笔势论》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

蔡邕:《笔论》《篆势》《隶势》《九势》东汉时的蔡邕是一代书法大家。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

这种宝贵的笔法诀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

因此,有书家为获取就下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

故有元代赵孟頫所言“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一、《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二、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五)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圣人,指黄帝。

】,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yū,屈曲,绕弯】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落,落下。

】若黍稷之垂颖,蕴【本指积聚,蓄藏。

此指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若虫蛇之棼【fén。

通“紊”(wěn)。

纷乱,紊乱。

】緼【wēn赤黄色。

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杳杪【miǎo微小;细微】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qí(虫子)爬动】蚑翾【xuān飞舞,飞动的样子】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迁延:徘徊,徜徉。

】。

迫而视之,湍漈【jì水边】不可得见,指撝【huī指挥。

后作“挥”】不可胜原。

研桑【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不能数其诘屈【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

】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bān chuí古代巧匠公输班和倕的并称,亦泛指巧匠。

】揖让而辞巧。

籀诵【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拱手而韬翰【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其可观。

摛【chī铺陈;(文章)详细地叙述。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

思字体之俯仰【俯仰:举止、举动。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读后感《笔论》开篇便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抒发书者的情怀,以及进行书法创作时书者自身的调整以及该有的精神状态。

蔡邕在《笔论》中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讲述取法自身的内容,“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在培养这一良好的书写状态的过程中,同时也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这一过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潜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与蔡邕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蔡邕的“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还是王羲之的`“意在笔先”都是强调了在书写之前要达到的一种良好的书写状态,拥有这种状态是获得佳作的必要必要条件。

这种状态的调整,使书家本人内在的力量得到最大的调动,以备接下来的书法创作活动所用,紧接着作者从书法字外功等方面的自身提高来进行阐述,《笔论》中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并表现天地万物中的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取法自然”对书法是一种间接影响,通过对取法自身取法自然两方面的论述来谈论在书写状态中书写着应有的一种状态。

书法中“取法自然”理念自古以来便是书学当中重要的理论,即使没有被主动提到,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应用到,这是书家们所无法忽视的问题,因为书法创作的源泉便是“自然”,它包括着我们人类自身的所有思想,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皆可以作为书法创作的元素。

古代书论中对于“取法自然”理念在书法中的应用也提及甚多,本论文在也取数例进行了分析,在古代,人们善用比喻的手法将书法的奥秘寓于自然之中,其间也会引起许多的歧义,但其根本的目的却是在向人们透露书法与自然的种种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书法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钟繇便有“每见万类,择而象之,再见万物,皆书象之”的论述,这便是取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了,我们每天都生存在这个万千变化的世界之中,他所赋予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平等的,能否感知到这个世界的赠予便是每个人各自的修行了,自古以来的大书法家们通过这个世界的赋予获得了书法的真谛,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转化,于是便得到了书法的奥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终使其书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后世所流传所仰慕。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是书法艺术理论的源头,蔡邕是汉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它的《九势》、《笔赋》、《笔论》、《篆势》等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他的书法艺术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东汉时期的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更是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他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后汉书》卷九十有传,称其“经学深奥”,“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在书法上,他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南朝梁人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梁武帝萧衍也有类似的评价:“蔡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121蔡邕书法的气势、生命和力量在其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教科书和书法范本《熹平石经》中得以充分体现。

传蔡邕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论》、《笔赋》、《九势》、《篆势》等多篇。

尤其是《笔论》,仅仅127个字,却被学书者奉为圭臬。

其理论本身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

现从以下几点略加论之。

―、哲学思想的体现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

这种理论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

在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汉朝,道家思想一直作为儒学的补充而存在。

虽然蔡邕被认为是旷世逸才的大儒家,具有人世的精神,但蔡邕的祖父蔡勋喜好黄老之学,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再则,到了汉末,随着经学的衰落,当时“儒术独尊”的地位已动摇,在社会各种矛盾渐趋激化的状态下,道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再加上蔡邕的艺术天赋又赋予他“闲居玩古,不交当世”的个性,又具有道家出世的精神、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一面。

虽然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是指“无为”,但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

书法:书法九势

书法:书法九势

书法:书法九势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

“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

“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

书法九势1.落笔: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就是说如果下笔结构字体,就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2.转笔: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有间断却又注意相连续,不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3.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这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笔画欲左行则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4.藏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笔毫逆落藏锋(一般指逆锋起笔,是蓄势的过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5.护尾: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收笔时笔锋不离纸面,在一画的末端锋毫回收,与起笔呼应,形成一次势的回环。

二是指收笔时笔锋离开纸面,在空中向回收势,同样与起笔形成顾盼。

所以,切不可认为“力在字中”就是指笔锋始终不能离开纸面,而应看到,发力与收力是有多种形态的,不能拘泥于“藏”、“护”的字面意义上。

6.疾势: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快势,迅疾之势也。

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

“磔”即波画也。

所谓一波三折也。

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

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

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

“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

【免费下载】蔡邕书法九势

【免费下载】蔡邕书法九势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 妙境耳。
书法九势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 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对蔡邕《九势》和《笔论》的再考证

对蔡邕《九势》和《笔论》的再考证

代 值得进 一步考证 , 人们 通常认为二论是宋代人所托 , 笔者 觉得唐代人 伪托 的可能性更大 , 宋人 只是传 抄 而 已。一是统治者 的倡导 , 唐 玄宗对八分书十分喜好 , 这就 为伪托者提 供坚 实的政治基础 , 与宋代相
比唐代更具备这 一条件 ; 二是唐代 与“ 蔡 邕的《 九势》 与《 笔论》 ” 相关 的内容 已普及开 来, 相 对宋人来说 在唐 代应有人早 已阅之 ; 三是“ 蔡 邕《 九势》 ” 的 内容 应在 唐代 已形成 , 因其 出于伪托 , 所 以不被 书家所重
汉王 充 的 “自然 元 气说 ” 联系在一起 , 认 为 二 者
的思 想是 如 出 一辙 的 , 如: 李泽厚 、 刘纲纪等。 ¨ 3 j
同时 , 在东汉许慎 的《 说文序》 中也提到 : “ 书者 , 如也。 ” 这与《 笔论》 中“ 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
抱, 任 情恣 性 , 然 后 书之 ” 相类 , 这说 明东 汉 也 曾
作者 简介 : 辛魁 鹏 , 曲靖 师范学院教 师教 育学院讲师 , 主要从 事古代 文学研 究。

l 01 ・
第 5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5卷
他 们本 着科 学 的态度 对此 进行 了深 入 地研 究 , 查
阅 了丰富 的文 献 材 料 , 从 书法 理 论 、 文学 和历 史
第3 5卷
第 5期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Q U J I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5 No . 5
2 0 1 6年 9月
S e p . 2 0 1 6

如何理解书法九势?

如何理解书法九势?

如何理解书法九势?书法九势,总论书法用笔的九种不同运用方法。

但书法九势文中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首段中的"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一段道出书法的所有秘密。

自古至今多有解读。

但无论怎样讲,都离不开一个书法生死攸关的字一一力。

书法只有掌握了″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气的用笔,一一肌肤之丽。

而这一"力″应该明确无误的出现在字中。

只有字的运笔之中可以见到这个″力",那么才会出现"肌肤之丽″的书法用笔运笔的美学.意义。

但是这字中之"力″的得来,必须是"下笔用力"。

这就明明白白的告诉我我们,力在字中之″力"是下笔时就需用力。

下笔无″力",那么力就不可能出现在笔中。

这是九势对书法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达不到这个要求,九势也就不可能得到。

书法的基本精神以及美学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在这里可以看到书法的用笔完全建筑于笔中之力的基础之上。

如果失缺了笔中的"力",这一基础,那么也就失缺了书法的基本精神以及美学意义。

所谓″下笔用力"既书法的功力。

这个功力的培养以及训练又如何得来?既藏头护尾。

″藏头护尾"是讲中锋运笔。

这是得到″下笔用力"的基本要求。

同样这一要求的达到也是功力的体现。

因此书法缺乏功力之后,在用笔运笔之中都不可能达到″九势"所要求的目的。

惟笔软则奇怪生。

是讲中国的书法用笔运笔以及用力都不是它自身的认识与目的。

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需要。

为什么软才能出奇,而不是硬可以出奇?这里面所蕴藏的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理念。

笔之所以软,要把它运用出″力″来,其中就是对立与矛盾。

万物之化皆于对立之中可见中和与统一,这才需要本事,需要功夫,功力。

否则于身自来又能有什么奇怪可言?正因为要让柔软的毛笔表达出具有力量的用笔运笔这才需艰苦的训练,需修养的提高,悟性的发挥。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

蔡邕论文《笔论》《篆势》《九势》原文、注释和译文

蔡邕论⽂《笔论》《篆势》《九势》原⽂、注释和译⽂蔡邕论⽂《笔论》《篆势》《九势》原⽂、注释和译⽂【作者介绍和题解】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嗜,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东汉末⽂学家、书法家。

篆书,采李斯之法,⾪书,得⼋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有“⾻⽓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

《熹平⽯经》部分由他所书。

曾在鸿都门见⼯匠⽤帚刷墙,受到启发,创“飞⽩”书。

蔡邕:(公元132⼀192)东汉⽂学家、书法家。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也称他“蔡中郎”。

蔡⾢除通经史,善辞赋等⽂学外,书法精⼲篆、⾪。

尤以⾪书造诣最深,名望最⾼,有“蔡邕书⾻⽓洞达,爽爽有神⼒”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奏请正定这些经⽂。

诏允后,邕亲⾃书丹于碑,命⼯镌刻,⽴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经》,亦称《熹平⽯经》。

据说⽯经⽴后,每天观看及摹写⼈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匠⽤扫⽩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飞⽩书”。

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似⽤枯笔写成,为⼀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书时说“飞⽩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1/5页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

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这篇《笔论》,先谈书前的准备,继谈书写时的要求,从这⼀准备和要求,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活美的问题。

书法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和其他艺术⼀样,能体现出⽣活美和⾃然美。

此篇与李斯的《论⽤笔》可列为“姐妹”篇。

【原⽂、注释和译⽂】蔡邕《笔论》原⽂: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不出⼝,⽓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尊,则⽆不善矣。

东汉书法蔡邕的九势

东汉书法蔡邕的九势

东汉书法蔡邕的九势
东汉书法家蔡邕的《九势》是关于书法艺术的论著,主要探讨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创作原则。

以下是《九势》的主要内容:
1.“落笔结字”:强调落笔时要稳重,结构要严谨。

2.“转笔”:指运笔时的转折变化,要求圆润流畅。

3.“藏锋”:即起笔和收笔时,笔锋要藏而不露,以显含蓄内
敛。

4.“护尾”:指笔画尾部要自然收束,避免突然中断或过于尖
锐。

5.“疾势”:指运笔要迅速有力,但不过于急躁。

6.“掠笔”:指掠过笔画时要轻盈自然,增加书写的韵味。

7.“涩势”:即笔画要有一定的阻力感,使线条显得更加饱满
有力。

8.“横鳞”:形容笔画如鱼鳞般排列,要求整齐有序。

9.“竖勒”:指竖直方向的笔画要挺拔有力,保持直线的稳定
性和力度。

《九势》作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欣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指导了书法家如何把握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要点,也为欣赏者提供了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和依据。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总纲概述经典名篇介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总纲概述经典名篇介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总纲概述经典名篇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选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著述丰富。

中国古代书论从汉魏六朝起至今已历经两千余年,其中书论家和书法理论著作非常丰富,有力的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和繁荣。

一、汉魏六朝书论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

东汉有崔瑗的《草书势》;汉末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魏晋有卫恒的《四体书势》,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书论》等;南北朝有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等。

1、崔瑗《草书势》崔瑗在《草书势》中表达了他对草书艺术形态的审美感受,肯定了草书的艺术品质,确立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地位。

《草书势》提出了“法象”概念:“观其法象,俯仰有仪。

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用这个概念比喻书法的艺术形态来源于自然界万事万物,具有自然万象之美。

《草书势》运用生动形象的意象来描绘书法的艺术形态,以反映作品的艺术美感。

2、蔡邕《笔论》、《九势》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

《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

论中如“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

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

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

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很多书法美学概念,如:“形”、“势”、“力”等,提出了书法源于自然的美学观点,阐述了书法的“阴阳”哲学基础,如:“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

解读蔡邕的《九势》

解读蔡邕的《九势》

解读蔡邕的《九势》蔡邕是东汉学者、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画家。

其书论代表作有《笔论》和《九势》。

《九势》开头写道:“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书法的起源是从自然开始的。

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法则。

书法也是具有阴阳法则这一哲理的,从而使优雅美妙的字形和风韵神气的笔势随着产生了。

蔡邕执琴图蔡氏认为,书法中最重要的“形势”,是由阴阳相摩相荡而产生的,而其根基则在于自然。

蔡氏把书艺的发生、形势的构成等等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探究,这与汉代广泛流行的阴阳学说是一脉相通的。

汉人好谈阴阳,董仲舒是始作俑者,之后,扬雄、桓谭、王充等思想家,也常以阴阳学说解释万物的生成。

而从时间上看,离蔡氏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

蔡氏特别喜爱王充的《论衡》,自觉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并且创造性地用于书论。

董仲舒画像王充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浑沌为一”的“元气”;“元气”分离成“清”(阳)、“浊”(阴)二气,清(阳)者为天,浊(阴)者为地,因此,天地是含有阴阳二气的自然。

王充还进一步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结合、不断推移,就产生了万物,万物的生长、成熟,都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结果。

东汉哲学家王充执笔图蔡邕《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与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如出一辙。

在蔡氏看来,书法肇于含气之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势出矣”。

也就是说,“自然”生出“阴阳”,“阴阳”生出“形势”,《九势》中的种种“势”无疑也是阴阳所生的。

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的矛盾律中加以阐述,确实提升到了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给后世书论家以深刻的启示。

《九势》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还最早提出了“势”和“力”这两个重要的范畴。

“势”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势,是力的蓄积,力的发动,力的冲击,力的取向;力,则是势的存在,势的作用,势的能量,势的表现。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

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蔡邕九势原文及翻译蔡邕九势原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九势翻译: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简介:《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

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

“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

“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理论——蔡邕的《笔论》《九势》《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