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合集下载

蔡邕书法理论的跨时代意义

蔡邕书法理论的跨时代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蔡邕书法理论的跨时代意义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院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教务处制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本文所引蔡邕作品:《九势》、《笔论》、《篆势》原文及相关资料;因引文较多,故不一一标明,特此说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书法创作实践从上古时代一路走来非常的艰难,到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才得到逐步的完善,同时书法实践也逐渐扩大,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出现很专业的书法理论。

到了魏晋时期,具有高度表现力和内涵的书法理论逐步成熟,才涌现出一些好的作品,而书法理论在经历的漫长的摸索过程,在汉末书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升华,终于在魏晋晚期至六朝才逐步具备具备形态。

而之所以为什么书法理论晚于书法作品的出现,是因为完备的书法理论之前必须有大量的书法实践进行创新和积累。

任何理论思维的建立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书法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书法批评理论也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总结规律的阶段。

就文献所见,书法理论的产生在东汉末年。

蔡邕《笔论》、《九势》等文是历史上最早的论述书法的专文,这显示了当时书法的审美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关键词:大儒蔡邕、书法创始、笔法第一人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visual art, calligraphy and writing practice along the way from ancient times is very difficult, to the Han Dynasty, the art of calligraphy just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while also gradually expand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but have not been there very professional calligraphy theory.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expression and meaning of the calligraphy theory matures, it emerged some good work, but calligraphy theory groping through the long process of the book in the Han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constant review and sublimation Lat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finally was gradually have available forms. The reason why the theory of calligraphy works of calligraphy appear later, because before a complete theory must have a lot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accumul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any theory of thinking there is a long process, with the rising standard of calligraphy art of calligraphy critical theory has gradually risen to a new stage of the summary rule. To see literature, calligraphy theory generat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ai Yong "T theory" and "nine potential" and the text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articles in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t the time it shows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has reached a new position.Keywords:Daru Yong, founder of calligraphy, the first person to strokes目录序言 (1)1书法理论离不开书法实践 (1)1.1、高超的书法艺术成就 (1)1.2、在书法艺术方面的独创造诣 (2)2、《九势》对书法的审美观赏 (4)2.1、《九势》初创对书法操作的规范化 (4)2.2、对《九势》里行笔艺术的的解读 (5)3、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引导和启迪 (6)3.1、对魏晋书法的审美和书法理论的推动 (7)3.2、蔡邕的笔法心得对魏晋书法的影响 (7)3.3、蔡邕书法理论对魏晋书法理论的影响 (9)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序言书法是中国传统的一门艺术,虽然它作为一门艺术被认知并不是书法诞生之初就这样,但是现在几千年来,大约2000年左右以来,书法除了有它的实用功能以外,它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艺术的功能。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东汉中后期的书法流派及代表人物
▪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 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的发展演变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 草三大阶段。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 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 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 ▪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 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 据唐代张怀瓘《书断》载,汉灵帝刘宏熹 平年(公元172—178年)间,汉灵帝这个雅 好书法的皇帝,命蔡邕撰写《圣皇篇》。 完稿之后,蔡邕就前往鸿都门去交卷,当 时正好在整修鸿都门,蔡邕就在门外等候 诏见,他看见工匠用刷石灰的刷帚在墙上 写字,深受启发,心里很是喜欢这个新鲜 玩意儿,回去之后,潜心琢磨,在此基础 上创造了“飞白”书体。
▪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2、草书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
1、草书的发展演变
▪ 定义 ▪ 发展演变
草书定义
▪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 结构省简的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 书。草书始于汉初。
▪ 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 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以后在使用中脱颖出了草 书艺术,成为中国五大书体之一。 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 在《九势》中,蔡邕用一种朴素的自然观来说明 书法艺术,第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出了书法力度问题。 他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 阳既生,形 气主矣 藏头护尾,力在宇中,下笔用力,献酎之 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 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 书妙尽矣。夫书 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 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 自然无师授 而合于先圣矣。

迩议蔡邕书学思想

迩议蔡邕书学思想
“欲书先散怀抱”,是说书法创作前要抒发自己的胸怀,凝神 静思,沉淀感情,为之后书法创作过程中“任情恣性”的状态奠定 基础。他之后又提出:写字要“先静坐默思,随意姿态,精神肃 穆,如对高堂,则善矣”。这句话足以体现蔡邕注重在书法创作 过程中培养性情。其实这些情感的培养在书法创作前是必不可 少的。一幅书法作品可以显露出创作者的性格、才智以及他是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创作的。所以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就有不一样 的感觉。“散”是一种理想的艺术观念,能让创作者在书法创作前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情感状态,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人文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迩议蔡邕书学思想
□胡慧楠
摘 要:东汉末年的文坛巨星蔡邕在文化领域和艺术领域都颇有建树,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也是这个时期文风变化 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博学的学者,蔡邕富有救世情怀,强化了艺术的政治作用;作为品德高尚的艺术家,蔡邕极为向往艺术世界里 的洒脱自由、任情恣性,在很多领域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艺术观念。该文主要探讨蔡邕的书学思想中的“散”与“势”,其代表作《笔论》 和《九势》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蔡邕认为,写字前要放松身心,让身心处于一种空明的状 态,不要被外物干扰,任思绪自由发展。“书者散也”的意思是书 法艺术的创造过程是自由的。“散”就是舒展胸怀,抒发情性。书 写作品的时候,要按照《笔论》要求,首先“散怀抱”,让内心平静,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一心一意地创作。其次“任情态 性”,是在“散怀抱”的基础上顺势而有的状态,就是纵情展露个 人的本真性情,才会创作出真正的书法作品。蔡邕的《笔论》也 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散”的艺术观念。
结语
蔡邕的书学思想融入了他多年的书法创作与鉴赏实践,是 对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具有独到的见解。历代书法家将他的 书论著作奉为经典。我们要从历代社会的变革中学习书法,蔡 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模范作用。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蔡邕(公元133 ---------- 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

蔡邕不仅是汉末的书法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蔡邕的先世,并没有特别显赫的人物,其家学渊源,多少受一点黃老道家的影响。

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云:“六世祖勋,好黄老。

”“父棱,亦有清白行。

”但蔡邕的思想,还是以正统的儒家成分居多。

他曾师事大儒胡广,以及参与正定《六经》文字。

他反对当时的鸿都门书法, 也是站在儒家立场。

蔡邕在他的时代,是最出色的文学家,但却并不是最出色的书法家,也不是最出色的书法理论家。

后世关于他的书法以及书论的传言附会棋多,谬评、误解也甚多。

西晋卫恒,以其去蔡邕未远,我以为他对蔡邕的评价应是真实可信的。

卫恒《四体书势》云:“邕善篆,釆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

”卫恒对蔡邕篆书,却并无赞辞,而且认为蔡邕的篆书“精密闲理不如(邯郸)淳也。

”篆书而外,古人还记有蔡邕善隶书。

如传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陈留蔡邕, 后汉左中郎将。

善篆、隶,釆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 然而卫恒《四体书势》中所记汉末最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是师宜官,《四体书势》云:“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以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魏武时,乂有梁鹄青出于蓝,曹操以为胜过师宜官。

因此,魏晋时学隶书、八分者乂多以梁鹄及其弟子毛弘为法。

蔡邕的书法在当时及其稍后的魏晋时期均未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汉末、魏晋时期擅长篆、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没有一个是蔡邕的弟子, 也未见东晋“二王”父子对蔡邕书法有何评论。

南朝宋虞鉢《论书表》记录皇室收藏法书的情况,其中也未见有蔡邕的书法。

而且蔡邕书法在北朝也没有什么影响,北方士家大族的崔氏、卢氏学钟、卫书法,却并不见有人学蔡邕书法。

这其实是蔡邕书法水平真实状况的反映,因此我认为蔡邕不是汉末最出色的书法家。

要论到对蔡邕书法产生误解的根源,可能就是范晔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这一段文字:“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摘要】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书法美学开始进入了自觉阶段。

一些书家的书论,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

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都呈现着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书家从书法线条飞扬流动中,发现线条运动与力量的美;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关键词】汉代;书法作品;书论;美学思想关于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它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一、汉代书法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出现并逐渐成熟,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

书法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本质与源头。

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刘邦以武力统一天下,“曾以儒冠为溺器”,然而,巩固政权却又不能不要思想和文化。

萧何在刘邦初入咸阳时就已经开始留意搜集各种图书典籍,汉王朝建立之后,又建国家藏书阁,汉代文化的繁荣由此而开始。

同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战争所造成的文化毁灭,很多先秦的经典都需要重新抄写,抄写典籍的需要,使汉代建立了以书取仕的制度,汉初以此选拔文吏,必然在社会上造成重视文字书写的风气。

学术的繁荣,也为书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文景时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采取于民休息政策,天下的财富,快速积累,呈现一派承平景象。

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东汉时期,经学昌隆,京师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

不仅京都如此,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在这种尊崇儒学和重视书艺的风气之下,既张扬了儒学,也张扬了书法。

略论蔡邕《九势》之势与自然之美

略论蔡邕《九势》之势与自然之美
都不是肌肤之丽。
穷 的生命力 而经久不衰 ,也正是 因为书法 之出现便 在 自然中模 仿与借鉴 , 与 自然界构成同构关系 。 自然赋予 了书法的生命及源 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同时 自然的法则也 为书法提供 了范式 和参
照 。从 文字 的创造到书法的生成 , 便是不断地观察 自然 、 感受 自 然、 体悟 自然 , 最终获得启示的过程。 其次 ,该观点提 出反应了人们对 自然认识 的逐 步发 展的过
关键词 : 蔡 邑; 九势; 自然之 关
中图分类号: J 2 9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1 7 — 0 0 3 6 - 0 1 藏头 , 圆笔属纸 , 令笔心常在点画 中行 。 护尾 , 画点势尽 , 力 收之 。 疾势 , 出于啄磔之 中, 又在竖笔紧耀之内。 掠笔 , 在于趱锋峻超用之。 涩势 , 在于紧肤 战行之法。 横鳞 , 竖勒之规 。 凡此九法 总结 的精妙绝伦 , 从 落笔 , 至行笔 , 至收笔一气 呵 成, 字 中之 骨 , 骨外覆 肉 , 阴阳相成 而动静 相生 , 皆在此一落 , 一
三、 《 九势》 自然之美
在《 老 子》“ 道 法 自然 ” 哲学思想 的影响下 , 蔡 邕提 出 了“ 夫 书肇于 自然 ” 的命题 。
人如此 ,那 么由人所创造出的这种追求天人合一 的活动之一 的 书法也是如此。只有动静相成 ,阴阳相形 ,才能使之赋予一种 “ 道” 之灵气 。同样在审美上也才是让人流连忘返之作 。
言简意赅 , 形象生动 , 融注 了其对书法艺术 的美学 观照 , 颇有 精 辟独到之见 , 被历代书家奉为经典 。 其 中蔡 邕的九势说应该是最早诠释书法艺术 中笔势概念的

论蔡邕的文艺思想

论蔡邕的文艺思想

论蔡邕的文艺思想作者:黄萍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期黄萍内容摘要:蔡邕在文学,书法方面久负盛名,学界对他诗赋,书法方面的成就多有研究,但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论述。

笔者认为,蔡邕的文艺审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在文学、书法和音乐等方面的创作,本文试图立足于对蔡邕文学、书法成就的分析,来探究总结蔡邕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蔡邕书法文学文艺思想蔡邕是东汉的文化大家,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

《后汉书》本传载:(蔡邕)“少博学, 师事太傅胡广。

好辞章、数术、天文, 妙操音律。

”,而《太平御览》七百五十引孙畅之《述画》曰:“汉灵帝诏蔡邕图赤泉侯杨喜五世将相形像于省中,又诏邕为赞, 仍令自书之。

邕文、画、书, 于时独擅,可谓备三美矣。

”从以上的史书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蔡邕在文学、书法和音乐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笔者认为,蔡邕的文艺审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文学、书法等方面的创作。

本文立足于对蔡邕在文学、书法方面的创作和成就的分析,来探究总结蔡邕的文艺思想。

一.文学——发愤以抒情两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宗经尊儒成为了一股强有力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当时的文学思潮,政治教化成为文学的一个主要功能。

正如《毛诗序》所主张的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而诗歌(文学)的功能被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被赋予了相当浓烈的“工具论”味道。

《毛诗序》所阐释的这种观点,几乎成为了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而自屈原以降,司马迁所继承的“发愤以抒情”则似一条涓涓细流在汉代的文学发展进程中时隐时现。

及至东汉中期以后,一部分文人开始有意识的突破经学的藩篱,引发了文学上的新变,他们将“发愤以抒情”这一脉发展壮大。

蔡邕就是文坛新风的开创者之一,从蔡邕的抒情赋和五言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对他的文学观念有所了解。

书法家魏开学谈大书法家蔡邕

书法家魏开学谈大书法家蔡邕

书法家魏开学谈大书法家蔡邕蔡邕简介:蔡邕(读yōng),(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读jiē),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也。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

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

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

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

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

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蔡邕蔡邕那些事: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

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

后因弹劫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

遇赦后,不敢归里,亡命江湖十余载。

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

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候。

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

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他善于总结前人用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

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

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

《笔论》和《九势》都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道玄思想对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摘要: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受道家和玄学思想的影响,呈现出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书法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妙意”、“书道”观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书意”、“风骨”、“神采”观则受到玄学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汉魏六朝书法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道家;玄学;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b835 1812-2485(2007)09-0007-002法国十九世纪的批评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格概况。

”魏晋六朝时期被称为艺术觉醒的时代,书法实践和书法美学思想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由汉魏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是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脱离汉魏六朝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风尚。

就很难对当时各种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全貌与底蕴做出正确的评价。

这时期,儒家思想渐趋式微,而道家和玄学思想对各种艺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书法作为当时异常引人注目的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体现出这种影响。

正如金开诚先生所说:“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

”通过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潮的种种影响和渗透。

一、“自然”、“妙意”、“书道”——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作为哲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及儒家,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却比儒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老庄著作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如徐复观所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从书法风格来看,西汉以来,隶书在“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保护下得到极好的发展并最终达到完全的成熟。

隶书的规整、平正、开阔、雍容且整体风格统一,正代表着儒家理智、严谨、平实、中和的典型风貌。

书法形象开始成为明确的“有意味的形式”,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逐渐形成自觉,但艺术主体自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接受儒家约束的过程。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

深刻研究蔡邕的用笔九势和笔论,对自己学习书法有特大的帮助!蔡邕:这样方可称为书法熹平石經殘石(國家博物舘藏)古代书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审美层面和技法层面混在一起来写,经常看起来云山雾罩,晦涩难懂。

加上文言文的表达,更是让人读不下去。

手里有一套《历代书法论文选》,厚厚的两大本,经过几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啃下来了。

现在给大家分享一点读书笔记,主要以蔡邕的笔论,九势为主,希望能帮助大家。

一、蔡邕笔论书者,散也[1]。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注释】散,抒发,抒怀。

【白话版】书法,就是抒发性情。

作书前应先抒发情怀,心有所感,任性情奔逸,然后书之。

如果因外事所迫而书,比如为皇帝起草诏书,或者是给皇帝写奏章,那么即便是中山兔毫在手,也难以写出佳作来。

挥毫弄翰,应先静坐凝思,感觉身心无比适意,心平气和,然后专注于一事,这时候则无不善矣。

作书的准则,在于明了书法所要表现的具象形态,这些具象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就像一个人动静俯仰,或者愁喜悲欢,甚至如同虫食木叶一样斑驳,如同利剑长戈一样森严,如同强弓硬矢一样刚猛,或者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将大自然中的物态用笔画之纵横来观照,这样才可称之为书法。

熹平石經殘石(洛陽博物舘藏)【解读】书法事关性情之抒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字能在发挥实用功能之外,成为一种艺术。

艺术需要情境的生发。

书法不同于唱歌跳舞,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静默的人生世界,此时如果有小顽童在旁边苦恼聒噪,或者有悍妇在旁唠叨钱米油盐,则肯定会大为扫兴。

总之写字事关一个人的心境,在忙乱的世界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悠闲,这种悠闲没有任何功利因素,不是完成作业,不是给皇帝写奏章,无关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写字,才会成为人生的高级享受。

识书??蔡邕《九势》赏析

识书??蔡邕《九势》赏析

识书蔡邕《九势》赏析【译文】书法起始于自然,有了自然,就会产生阴阳了。

有了阴阳,姿态和气势就产生了。

起笔隐藏,收尾回护,力度就在其中。

下笔用力,就会产生漂亮的外形。

所以说,气势来了,停都停不住,气势去了,止也止不住。

只是因为笔豪柔软,才会产生奇异瑰丽。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tì)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

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简介】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嗜,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人)。

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通经史、擅词章、精篆隶”官至左中郎,后人称其为“蔡中郎”。

书论有《九势》、《笔论》、《笔势》、《笔赋》,书法传世名作有《熹平石经》等。

【赏析】著作展现了蔡邕独特的审美观:他认为书法肇于自然。

书法是以汉字作为内容的一门艺术,汉字是自然万物的抽象,哪么书法自然也是自然的抽象,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自创草书笔法,知笔画之间的揖让,笔画的“绕指柔”;颜真卿的观“屋漏痕”悟出笔锋内敛,点画浑圆;黄庭坚观船夫荡桨,知一波三折。

书法虽然是黑白的艺术,但它也是自然万物之具象的浓缩、升华、抽象。

蔡邕提出了“力”、“势”、“藏”的概念。

“力”指点画的形态和制作技巧,“势”指点画的浓枯、疾涩、粗细、长短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一种对比的态势。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I 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

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

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的雅事。

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两汉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两汉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182艺术家The artists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鼎盛时期。

从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多种书体并存,书法载体具有多元化,是中国书法艺术史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对两汉书法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从而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同时,书法是我国的瑰宝,而书法艺术又是中国美学中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可以表现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精神。

因此,深入研究两汉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书法家的推动与书学理论的出现在东汉时期,书法艺术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加之朝廷统治者力推书法艺术,促使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受到社会风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当时的文人墨客争相练习书法,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下,使得书法艺术得到快速发展,书法家人人才辈出,并且分为诸多流派。

汉代书法的发展,是我国书论史的发展根源,也是我国书法艺术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

书法理论的出现,使得汉代书法教育以字书教育为主,随后涌现法帖和书学教育。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为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九势》、《篆势》、《笔论》等,这些著作流传至今,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是书法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汉代书法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书法成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

二、两汉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一)崔瑗《草书势》的美学价值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和学者,在书法方面擅长草书,师法杜度。

年少好学多才,青年时期进京,中年举茂才,官职济北相,文章优秀,善于篆隶,尤为精通章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草书势》。

在《草书势》中,文章首先介绍文字的起源和书契的发展和书法的产生,详细阐述草书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为节省体力,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书体,与古代书体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即从原有的象形转变为象征,这可以反映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型文字的产生、书契的发展和文字的变化。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苟君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主要反映在思想内容和内容形式上。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就像诗歌、音乐那样,而其他民族写字还没有达到这种境地。

魏晋书法的美学思想价值很高,首先提出了书法艺术中的“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中国书法发展本来依赖于文字的创造与演变,但文字的创造一开始便与卦象联系起来,发展至自东汉末年,蔡邕、崔瑗等人提倡书法艺术时,便一再强调“观其法象”。

由于“观象”只是一种心理上的直接感受,并不一定需要用语言来作全面具体的解释,于是对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也往往成为个人的自由品味。

魏晋时期玄学、佛学充斥着士人论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得意忘象,”“言不尽意”,一时蔚然成风,受这种风气影响,魏晋书法美学思想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超出了“观其法象”的思想,转变为重视主体“意”的抒发表现;二是十分自觉地追求与书法相关的“象”的美。

简单地说,重“意”的玄妙深微和“象”的自然美丽,这是魏晋书法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唐人的书法美学思想在魏晋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和创造,这段时期的书法作品在结体上,于《兰亭》端凝飘逸的基础上发展为端正庄严的体相,一方面是笔锋入纸如锥划沙般的劲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笔墨间的神情顾盼;在用笔上,其中锋的健洁雄强以及提按顿挫间的笔势往来,大都采自《兰亭》一脉,尤其是在气息清远方面,两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

唐代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撰著的《书谱》,不单是对中国书法过去的总结,而且在书法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独有见解地提出了“文”与“质”的问题,这也是内美与外美的问题,书法艺术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内美,就是“文”,有志于书道者应在这上面多下功夫,在《书谱》中孙过庭还强调了辨体,即指出各种书体用途、特征、规律的区别,同时他又强调融会贯通,重视各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变异性不仅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艺术追求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从时代对书法的需要、时代所能提供的书契条件等方面表现出来,这种变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变化,而人们对这种表现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发展中变化,但其“属性”的本质力量的形象性,展示为美的基本原理没有变。

深远而谈饰文字以观美:观谈东汉书法艺术

深远而谈饰文字以观美:观谈东汉书法艺术

深远而谈饰文字以观美:观谈东汉书法艺术谈东汉审美文化,不得不谈书法。

书法这门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在汉代,特别在东汉时代经历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表意文字在这里终于蜕变为鲁迅所说的一门自觉的“饰文字以观美”的书法艺术。

秦篆与秦隶在漫长悠远的先秦时代,无论是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还是春秋特别是战国的石鼓文(或称“籀文”),基本都是篆书形式,通常称为大篆。

到秦代初,“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许慎《说文解字·叙》)。

这就是说,大篆到秦代有所省改,于是有了小篆。

从大篆到小篆,是中国文字的一大进步。

在字体上小篆明显形成了线条圆匀,笔画简省,字形纵势长方,结构定型统一等特点,而在观感上则更具简捷明快、平整端严、宽舒遒劲、浑朴圆和之风姿。

所以同大篆相比,小篆一方面更有利于书写应用,一方面也愈具“观美”价值。

它使中国文字进一步定型化、符号化。

但是秦小篆的这种进步还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它还没有真正摆脱篆书的象形古意。

传为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有代表性的小篆精品。

李斯《峄山刻石》许慎说“秦书有八体”,现在所见到的主要是“三体”,即除大篆、小篆外,还有一个隶书。

秦隶的出现同小篆之取代大篆一样,也是基于书写便利的需要。

《说文·叙》中说秦代“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汉书·艺文志》也说:秦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也就是说,秦隶是在处理犯人事宜时为简省便利而使用的一种字体。

还有的说法认为隶书是一个叫程邈的徒隶(贱民)创立的,故叫隶书。

不过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讲,秦隶的“苟趋省易”与小篆的“增损大篆”有根本的差异。

小篆充其量是对大篆的一种改良,而隶书的出现则是对篆书的一种革命,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解读蔡邕的《九势》

解读蔡邕的《九势》

解读蔡邕的《九势》蔡邕是东汉学者、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画家。

其书论代表作有《笔论》和《九势》。

《九势》开头写道:“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书法的起源是从自然开始的。

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法则。

书法也是具有阴阳法则这一哲理的,从而使优雅美妙的字形和风韵神气的笔势随着产生了。

蔡邕执琴图蔡氏认为,书法中最重要的“形势”,是由阴阳相摩相荡而产生的,而其根基则在于自然。

蔡氏把书艺的发生、形势的构成等等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探究,这与汉代广泛流行的阴阳学说是一脉相通的。

汉人好谈阴阳,董仲舒是始作俑者,之后,扬雄、桓谭、王充等思想家,也常以阴阳学说解释万物的生成。

而从时间上看,离蔡氏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

蔡氏特别喜爱王充的《论衡》,自觉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并且创造性地用于书论。

董仲舒画像王充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浑沌为一”的“元气”;“元气”分离成“清”(阳)、“浊”(阴)二气,清(阳)者为天,浊(阴)者为地,因此,天地是含有阴阳二气的自然。

王充还进一步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结合、不断推移,就产生了万物,万物的生长、成熟,都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结果。

东汉哲学家王充执笔图蔡邕《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与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如出一辙。

在蔡氏看来,书法肇于含气之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势出矣”。

也就是说,“自然”生出“阴阳”,“阴阳”生出“形势”,《九势》中的种种“势”无疑也是阴阳所生的。

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的矛盾律中加以阐述,确实提升到了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给后世书论家以深刻的启示。

《九势》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还最早提出了“势”和“力”这两个重要的范畴。

“势”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势,是力的蓄积,力的发动,力的冲击,力的取向;力,则是势的存在,势的作用,势的能量,势的表现。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

识书蔡邕《笔赋》赏析在书法艺术正式进人辞赋创作领域之前,与书法有密切联系的文具—毛笔—先成了“咏物赋”的题材之一,这也可以看成是书法赋萌芽阶段的另一种表现。

最早的咏笔赋就是蔡邕的《笔赋》,这不仅是一篇对笔的礼赞,也是一篇对书法的礼赞,从中可以窥见蔡邕书法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

蔡邕在书法上,工篆体,尤善隶书,被誉为“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在书法史上的贡献颇大,主要有:手书《熹平石经),始创“飞白”书体,留下不少系统性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就包括唐代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下来的《笔赋),惜皆未全引,致使后人只能见其残貌如下:【原文】“昔仓颉创业,翰墨用作,书契兴焉。

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隆乎笔。

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烁乐焕乎,莫可尚矣!……帷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

性精巫以漂悍,体遇迅以骋步。

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形调博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

书(或作画)乾冲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

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

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或作舰)。

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叙弃伦。

综人事于略昧兮,赞幽冥于明神。

象类多喻,靡施不协。

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国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体现了蔡邕的书法理论思想:其一,书法之美源于自然。

自《周易》以来,整个自然万物的产生及其构成和运动的规律,就被认为是根源于乾坤阴阳的运动和变化。

而中国文字很早也被认为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依类象形”的产物,体现着天地自然的法则。

“书乾坤之阴阳”即是把书法艺术同宇宙的根本规律相联系,明确地指出了书法美的自然哲学依据,认为书法的美与乾坤阴阳的运动变化、和谐统一不可分离。

这种观点在蔡邕的(九势》中得到了更加明白的阐述。

其二,书法之美又在于它具有巨大的社会精神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书法艺术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同它用于赞美统治者的功绩分不开的,如商周青铜器铭文和秦刻石的文字的书写等等,蔡邕此赋中更是从叙赞帝皇德勋、传扬经典、述人伦、颂鬼神等多个方面来强调了书法的美首先应表现在文字的内容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傅合远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贝y无不善矣。

”,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

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

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的雅事。

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

虽处众座,不逞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判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如此规模和狂热的书法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水平,也促进了士人对书法艺术理论认识的自觉。

如果说崔缓的《草书势》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歌颂了草书:“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歌;辣企鸟踌,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驰未奔。

或黜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佛郁,放逸生奇”,变化莫测、动人心魄的审美意趣。

赵壹的《非草书》是从儒家注重社会功利的立场出发,在批评草书的“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庭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

善既不达于政,而拙亦无损于治”,缺乏实用价值的同时,反证了草书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超功利表现特性。

那么,蔡邕的《笔论》,贝y更为直接、深刻地从书法艺术的创造过程,揭示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特质和创作心态问题。

所谓“书者,散也”,即是说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人的内在情感心绪的抒发与表现。

而这种对人的内在情感、心绪的抒发与表现,不是借助于汉字文意的认知功能,而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的艺术创造,在“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书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虽然蔡邕,的话,略显简单,概括,但它对书法艺术的表现特质的揭示,是极为深刻的。

如果说东汉时期,世人书法创作热情的高涨,张芝、崔缓等书法家的出现,显示了书法艺术的成熟与繁荣,那么,蔡邕对书法艺术表现特质的揭示,则标志着书法理论的自觉与深化。

从这种意义上说来,蔡邕是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开拓者。

他创造性地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发展,确立了一块最富理论价值的基石。

与对书法艺术深刻的表现抒情特性的认识相联系, 蔡邕进一步探讨了书法艺术创作心态的特殊性。

蔡邕,认为,书法, 作为一种抒发情怀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有意为之”的情感自由活动。

首先,它应该具有良好的创作心态,要“散怀抱”,善于酝酿和激发自己的创作情感和表现欲望, 以达到以静制动“任情态性”,轻松自如的境界。

第二,要摆脱外在事务的干扰和一定的功利目的,若“迫于事”,匆匆无暇,笔前意后, 胸无成竹,心无定势,即使有好的书写工具,“虽中山兔毫”,也难以写出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作品。

第三,要有一个认真的艺术想象和构思过程,“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手随意适,“要妙人神”的佳作来。

蔡邕对书法创作心态的描述与揭示,实已开了后代“意在笔先”书法创造思想的先河。

如传为晋王羲之所作《书论》中有:“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唐代虞世南在《笔髓论•契妙》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 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敬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 显然都受到了蔡邕思想的启迪,是对蔡邕书法创作心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另一贡献,是对书法艺术创造中“势”的审美价值的发现与推崇。

这对不断弱化书法艺术模拟物象的再现因素, 提升与强化书法形体结构的创造意识和表现特性,、丰富书法艺术的内在含蕴,具有积极的意义。

与汉字创造表现出来的象形特征相联系,蔡邕也认为“书,肇于自然,“为书之体,须入其形”,“字画之始,因于鸟迹……或象龟文, 或比龙鳞,纤体效尾,长翅短身”,“纵横有可象者,方得为书”,是大自然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物象形体决定了汉字的造形。

但蔡邕更认为,书法艺术形体结构的审美创造,不是被动的、机械地对自然具象的模拟与再现,而是“自然既立,阴阳生矣。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是对自然物象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变化势态和动感的概括与抽象,是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与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所谓“颓若黍樱之垂颖,蕴若虫蛇之芬蕴。

扬波振激,鹰踌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秒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远而望之,若鸿鹊之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洁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垂揖让而辞巧, 箱诵拱手而韬翰”;“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 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 若日月”,等等。

在上述书论文字中,虽也出现了一系列自然物象, 如“黍樱”、“虫蛇”、“鹰”、“鸟”、“鸿”、“鹊”、“虫食木叶”、“利剑长戈”、“强弓硬矢”、“水火”、“云雾”、‘旧月”等等,但书法艺术形体结构所表现的决不是这些自然物象的原生态,而是对自然物象生命图式和富有内在精神象征意味的“势”的概括与抽象。

书之“颓”与“黍樱之垂颖”可有所意会,而字之“蕴”与“虫蛇之葬蕴”也有相通之感。

观“扬波振激,鹰踌鸟震”可以创造出寓动于静,静中有动,“延颈协翼,势似凌云”的势态,而因“虫食木叶”、“利剑长戈”、“强弓硬矢”也可以使书法笔势产生参差柔婉与严正刚劲等不同质感和变化。

很显然,作为书法艺术的“形势”的审美创造,不仅超越了汉字的实用功能,也使它与自然物象的关系,超越了汉字“依类象形, 随物洁屈”的直观对应模拟阶段。

唐代张怀罐说:“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人伦乎,猛兽鸳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

”“探于万象,取其玄精,至于形似,最为诉也。

字势生动,宛若天然, 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形势”的审美创造,是对自然物象表现出来某种动感、势态、生命图式、神采或某种 内在精神、意趣的概括与抽象,它是源于自然物象、又超于自然物象,“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囊括万殊,博采众美,充满人的主观创造 和心灵自由的情感物化形式。

蔡邕的《九势》,还对书法艺术创造的九种笔画结构势态作了描 述:“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 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止弧露。

藏锋,点画出人之迹,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点画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碟之中,又在竖笔紧超之内。

在于趣锋峻超用之。

涩势,在于紧驮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 这九种笔画的结构势态,虽然我们也还能感受到对自然物象的模拟与 借鉴,如“疾势”与“啄碟”,“涩势”与“紧驮战行”,以及藏锋, 护尾,掠笔,横鳞等等,其主观表现的特点是更为突出,自然物象的 因素更为弱化了。

如果说蔡邕前面所说的书法的形体势态, 偏重于篆 书的特质,这九种笔势的创造特质则更类乎隶书的创造。

如同发展到 隶书的汉字,抽象概括的特点更为鲜明一样,发展到汉代的书法创造, 人的主观表现因素也显得更为重要,它的点画结构,笔势形质,已走 向按书法自身形式美规律创造的阶段。

这种“势”,已不能同自然物 象直接对应了,而是一种寓动于静、以静显动,更具抽象意味和主观 情感表现的线条和笔势。

由此,书法艺术的创造同自然物象的关系也 进人了一个“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 神。

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雷电兴灭,光阴纠纷,考无说而 究情,察无形而得相,随变恍惚,穷探杳冥,金山玉林,殷于其内, 何其不有,何怪不储,无物之象藏之于密,静而求之或存,躁而索之 或失,虽明目谛察而不见,长策审逼而不知”,若有若无,若隐若显,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境界。

正如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 H •里德所指 出的:“中国艺术,便是凭借一种内在的力量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 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同这种力量融会贯通,然后再将其特征传 达给观众。

”书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形 式,它同自然物象的关系,也自然更加内在化、精神化、更富情感自 由的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蔡邕对书法创造“形势”的审美价值 的重视与强调,不仅仅是作为丰富艺术表现力的一种手段, 代表了汉 代书法艺术理论自觉的历史过程,而是确立了一种艺术表现的思维范 式,它对后来中国艺术史上“以形写神”,“以神造形”思想的产生与 发展,有着直接而内在的联系与影响。

护尾, 掠笔,“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第三方面,是他天才而深刻地发现了蕴藏在书法线条中“力”的审美内含和表现价值,从而将书法艺术的创造引向了一个新阶段。

蔡邕在《九势》中指出:“藏头扩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这里,蔡邕极其生动地将书法条中的“笔力”用人的肌肤之“丽”作比喻,从而肯定了蕴藏在书法线条中“力”的审美表现价值。

正如沈尹默先生所指出的:“这两句话,乍一看来,不甚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