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
假令 众妙 彼 归 , 存 骨 气 ; 既 存 矣 , 务 骨 而
道润加之பைடு நூலகம்。亦犹枝 干扶 疏 , 霜雪 而弥 劲 ; 凌 化
叶 鲜 茂 , 云 日而 相 晖 。 如 其 骨 力 偏 多 , 丽 与 道
盖 少, 若枯搓 架险 , 则 巨石 当 路 , 虽妍 媚 云 阔 ,
《 书谱 》 不仅论 述 了书法 艺术 之 源流 及不 同书 体 的功用 、 特点 、 学书 应有 的态 度 、 修养 , 并且 总结
中关 于“ ” “ ” 论 述 举 不胜 举 , 成 为 品评 骨 与 力 的 也
书法 优劣 的一个 最重要 的标 准 。书法 中“ 论 的 力”
最早 见于蔡 邕《 势 》 “ 头护 尾 , 九 :藏 力在 字 中 , 下笔
《 书谱 》 的艺 术 审美观 主要 体现 在 “ 王” 尊 的风
气 影响下 而表 现 出来 的 中和 为 美 的 艺术 理 想 , 同 时有 对 书 法 艺 术 的 艺 术 审 美 提 出 众 多 具 体 的
论 价值 。

“ 力 ” “ 丽 ” 统 一 骨 与 遒 的
在孙 过 庭 的 审 美 标 准 中首 先 强 调 的是 “ 骨 力 ” 这种 骨力 是一 种 内含之 力 , , 隐忍之 力 , 于书 对 法 艺术 来说 , 论 是 刚 劲 之作 , 无 还是 妍 媚之 作 , 都 要 显示 出力 , 具有 一定 的力 量 、 度 。 力
了执 、 、 、 等 写 字 的 基 本 技 法 和 书 法 创 作 经 使 转 用
而体质存 焉。若道 丽居 先 , 气将劣 , 夫方 骨 譬 林 落桑 , 照 灼 而无 依 ; 沼 漂 萍 , 青 翠 而 空 兰 徒
奚 托 。是 知 偏 工 易 就 , 善 难 求 ①。 尽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继文学家孙过庭笔下的《书谱》问世已有数个世纪,一直到今天,它及其开创者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仍然深受爱好者和学者的重视。

《书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它的内涵不仅仅是明晰的文字,而是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态度和书法礼仪观念。

它的出现带来了无穷的书法精神,打破了以往的书法准则,从而影响了漫长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里程碑之作。

孙过庭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思想的领军人物,他以《书谱》作品推动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开创了书法美学思想的新潮流。

在《书谱》中,孙过庭把书法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强调书法的外观美,关注书法的形式美。

他认为书法应当是精致而纤弱,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让人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追溯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以其习字风格为基础,研究他在书写中倡导的书法礼仪精神。

孙过庭主张书法作品应当拥有精准的笔画,具有流动的线条,并且可以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他还特别强调书写过程中的“定势”,即书法作品应当笃定而稳重,不能因为感情而改变格式,以保证书法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另外,孙过庭还提出了“字迹圆润、笔画流畅、有美感”的书法美学理念。

他把书法艺术比喻为池塘,把文字比喻为池水,认为书法的优美是由池水中的涟漪、气泡等形成的,而书法的完美则需要源自书法家内心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形式精细、画面统一、色泽鲜明等质量要求。

除了书法艺术,孙过庭还认为文字本身也有其美感。

他认为,文字既有意义,又有美感,文字所流露出来的美感可以打动读者内心,给予其深刻的感受。

因此,孙过庭在书写中倡导文字的雕琢,而不是只重视它的意义,以此表达他的理念: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和传达美感。

《书谱》是孙过庭书法美学思想最受重视的作品,它不仅反映出作者对美学观念的理解,而且是他精神世界的缩影。

孙过庭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他的时代,也影响了漫长的历史,直至今天仍然如同他的书谱一样闪耀着光芒,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里程碑之作。

浅析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析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析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摘要:本文以孙过庭《书谱》中所写到的书法创作理论以及书法批评论进行分析,提取其中对于当今书法创作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启示。

关键词:《书谱》;书法创作;草书;一、孙过庭生平介绍孙过庭(约644-690),名虔礼,字过庭,陈留(河南开封)人。

自幼家境贫寒,在其四十岁时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因其仕途坎坷不尽人意,当官不久便辞职归乡,虽身体抱恙,但仍然潜心研究书法以及撰写相关书法文章。

但是孙过庭当时体弱多病,再加上生活穷困潦倒,其书稿尚未完成便已先卒,在其《书谱》开头中写到:“书谱卷上”,但至今没有发现其卷下作品。

二、《书谱》简介《书谱》,真迹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现多见为墨迹本,孙过庭所撰写的书学理论巨著,撰于垂拱三年(687),也是一件著名的草书书法作品,长898.24厘米,宽27.2厘米。

每纸16至18行左右,每列8-12字不等,全文共351行,3500余字。

《书谱》是孙过庭毕生研究书法理论的精髓,对历朝历代研究书法的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书谱》在其三千五百多字中提到了书写状态,字的结体以及章法的要点。

三、《书谱》中所表达的书学思想孙过庭在《书谱》中表达了其学书过程,“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方法。

在刚开始学书法时,应以平正的书体开始,例如篆书,楷书,这是我们最开始建立审美的过程,正书的结体具有明显的规律,这种平正的字体也是对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规范。

孙过庭自幼时学习书法,正是这种学书思想使其培养成刚正不阿的性格。

而在能够熟练掌握平正的字体的时候,就要追求变化,变化使书法作品产生出生命力,书法作品中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作者内心不同的情感。

在达到“和”的过程中,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找寻自己,从最开始临摹古人作品,创作时以古人作品的风格进行模仿,在不断地模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将多样性逐渐转变为统一性的过程。

孙过庭书谱鉴赏

孙过庭书谱鉴赏

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鉴赏《书谱》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笔法与用笔:《书谱》的笔法丰富多样,既有篆书的婉转圆润,又有隶书的雄健豪放。

用笔上注重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的运用,使得线条富有变化,既有粗细之分,又有浓淡之别。

这种笔法与用笔的运用,体现了孙过庭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

结体与章法:《书谱》的结体独特,既有行书的流畅自如,又有草书的严谨规范。

章法上则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每行字的大小、粗细、轻重、快慢都有所变化,使得整篇作品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美。

墨色与纸张:《书谱》的墨色深浅适中,层次丰富,与笔法的运用相得益彰。

而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使得墨迹清晰,线条流畅,为作品的鉴赏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内容与意境:《书谱》的内容涉及书法史、书论、文学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前人书法的评价,也有对自身创作的总结。

通过阅读《书谱》,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领略到孙过庭的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

风格与个性:《书谱》的风格鲜明,个性突出,既有对前人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有自身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风格与个性的体现,使得《书谱》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综上所述,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
义的作品,通过对其笔法、结体、章法、墨色、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鉴赏,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特点和精髓,同时也能领略到孙过庭的卓越才华和思想境界。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一、《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孙过庭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上他的成就最高,其楷书和行草书都达到了当时的高度。

《书谱》是孙过庭论述书法艺术的书法著作。

通过对《书谱》中字体、笔法、笔势等方面的阐释,孙过庭为我们展示了书法艺术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艺术与哲学、美学的联系,这也正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

从中可以看出,孙过庭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文拟从书学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孙过庭的《书谱》。

二、《书谱》中的楷书变革研究三、《书谱》中“以圣人之情顺性”的艺术思想研究在《书谱》中,孙过庭通过对各种书体发展史的阐述指出,楷书在晋朝时已经基本定型,但还有不足之处,所以要继续变革。

孙过庭认为,要想使书法更好地适应自然,就必须实现楷书的自然化,并且让笔画简单、平直、质朴、端正。

“务令笔心两忘,空寂以合其道”,表现出一种恬静的、淡泊的心境。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把书写技巧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书法又是一门表达自我感情的艺术。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握住“圣人之情”,“顺性任情”,即性格的本真,不要受外界世俗影响,而“率性从真”,努力追求书法的“真善美”。

1、孙过庭的美学观:通过对《书谱》内容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书谱》对古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坚持“反初学”,在于“复古”,对魏晋南北朝的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他还十分强调书法的技法,提倡“复性”。

孙过庭“崇尚魏晋”的书法理念,具有历史意义。

3、孙过庭《书谱》对书法创作规律的探讨:孙过庭论书绝非只是停留在技巧和形式上,而是注重于书法的意蕴。

例如他主张“书为心画”,认为书法的核心就是书家的性情。

所以,他的书法思想不是纯粹的技法论,而是把书法创作与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的书学思想,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孙过庭书法观与唐代文化思想的关系:唐代文化开放而自由,它吸纳了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融会贯通,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这也是唐代文化繁荣的根源所在。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思想探析如果我们将一幅书法作品比作一栋辉煌的摩天大厦的话,那么构成这栋大厦的基石便是坚实的笔法所凝结的点画(线条)。

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顶峰,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表,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身份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争效取法,绵绵不息。

而今,我们虽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孙过庭,生于唐太宗贞观22年(648),卒于武则天长安3年(703),肯定是有机会见到离其三百多年前的羲献墨迹,且“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因此,通过研习孙过庭杰作《书谱》,进而领悟“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被人们视为一种捷径。

一、《书谱》用笔的历来评价孙过庭一生短暂,命运舛厄,仕途坎坷,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怀才不遇随潜心学问,不料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

孙过庭自谓: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表明孙以钟、张、羲、献为师,并以二十多年的功力,矢志不愈,勤研苦学,专工四家书法中的所蕴藏的精深道理。

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孙过庭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

唐张怀瓘《书断》“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与王秘监相善,王则过于迟缓,此公伤于急速,使二子宽猛相济,是为合矣。

”将孙过庭与二王相比,并且各有优劣,且能相得益彰。

宋米芾对前贤墨迹极尽挑别、挖苦;就连对颜、柳这样的大家也多有微词,然而他对孙过庭却极力称赏,米芾《书史》“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过庭笔也。

凡唐学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观察孙过庭用笔特点是“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可谓精细人微,看到了孙对二王的发展,认为唐一代深得“二王”笔法的,没有能超过他的。

赏析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

赏析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

赏析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孙过庭(约646~690),名虔礼,以字行,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书谱》是我国书论史上一篇杰作,它本身也是一篇精美的草书作品,宋米芾有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有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字,书乱二王。

”《书谱序》即存世《书谱》,关于其篇幅,是一个颇有歧义的问题。

一种认为今存《书谱》只是原书的一篇序言,故宜题作《书谱序》。

另一种认为现存《书谱》即全文,但经过装裱,中间“卷下”等字断失。

文章开篇先从书法的发展大势上来评论前人,文中有云“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锺张云没,羲献继之,”“彼之四贤,古今特绝,今不逮古,古质今研。

”可见在人们心中的理念就是“今不逮古”,中村元有论述“中国人的基本心理是力图在先例中发现统领生活的法则,学问就是暗示熟知已逝岁月中的诸多先例,也就是尚古”,钟繇、张芝书于古的范畴——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也就是“质”;王羲之、王献之也就属于今的范畴——非经典,他们建立的审美范式则是“妍”。

在新的范式不符合以前的评价标准下。

孙过庭在《书谱》中给予积极的回应“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艺术的发展当随时代,沿袭和变革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孙过庭自觉的消除迷信经典的观念,“物理常然”的提出直面现实,不同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以及极高的地位。

孙过庭对锺、张、羲、献有着极高的评价,那他又是站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的呢?孙过庭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对自己固有观念的消除,不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书法的优劣,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

所谓“同自然之妙有”也正如石涛所说“得乾坤之理者”。

孙过庭做到不迎合时尚,不迷信经典,有着“求真”的艺术精神,但孙过庭的求真精神也是有限的,求真精神最重要的是不屈服权威。

唐太宗有“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综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俄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

”推王羲之,贬王献之,孙过庭虽未用“饿隶”“枯树”来评价王献之,但认为扬名立身,应先尊显父母。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书谱》,又称《书谱序》、《运笔论》等。

纸本墨迹,纵27.1厘米,横898.24厘米,草书,351行,计3500余字。

唐孙过庭撰并书于垂拱三年(687)。

《书谱》局部《书谱》是一部书、文兼具的书法理论著作,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书中阐述的书理,见解极为精僻,其书法亦精妙绝伦,正如宋高宗所云:“《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一、孙过庭其人及《书谱》的主要内容孙过庭(约644-690),其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甚略,与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是好友,主要资料见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祭孙录事文》,张怀瓘《书断》,窦臮撰、窦蒙注的《述书赋》等书亦有记述。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说“君讳虔礼,字过庭。

”《书谱卷上》署“吴郡孙过庭撰”,张怀瓘《书断》则曰“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吴郡”应是郡望。

孙过庭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善草书,师法二王,尤妙于用笔。

米芾《书史》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用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书谱》内容广博宏富,见解精僻独到,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书法发展论,“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二是书体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三是书法创作论,“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书谱》解读

《书谱》解读

《书谱》是初唐时期杰出书法家孙过庭的一篇书论,全文三千七百字,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的各个方面。

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和许多重要规律,而且成为了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于中国书法“表情”本质的揭示和论述。

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情感的表达。

通过笔墨的运用,书法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

这种“表情”本质是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孙过庭在《书谱》中反复强调的重要观点。

此外,《书谱》还对书法的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孙过庭认为,书法创作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和因素,如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等,这些都是影响书法创作的重要因素。

同时,他也指出了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心遗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等,这些都是影响书法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书谱》是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书论,它不仅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书谱》也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文字简练优美,语言生动有力,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书谱艺术特点

书谱艺术特点

《书谱》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书为主:孙过庭在《书谱》中主要运用了草书,其草书笔画流畅,结构严谨,点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草书风格。

2.用笔丰富:孙过庭在《书谱》中运用了多种用笔方法,如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使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3.结构严谨:孙过庭在《书谱》中的字体结构严谨,笔画之间的距离和比例都非常精确,使字体看起来更加规整、端庄。

4.气韵生动:孙过庭在《书谱》中的字体的笔画流畅自然,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

综上所述,《书谱》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草书为主、用笔丰富、结构严谨和气韵生动等方面。

浅析《书谱》之评书论中的书法批评

浅析《书谱》之评书论中的书法批评

浅析《书谱》之评书论中的书法批评唐朝初期,书法理论明显倾向于尽善尽美的书法艺术,对书法的批评态度有人云亦云、倚老卖老、贵古贱今等,而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曾对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和批评论作出了相应的批判。

在评书论中,孙过庭从三个方面对当今书法批评作出了相应的剖析。

一、书法于世,知音难求“知音”,“知”是懂得的意思,“音”指音乐,“知音”即懂得音乐。

在《文心雕龙》的知音篇中“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指大多数人往往看轻同代的人而重视古代的人,才有“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孙过庭在评书论中,也强调知音的难能可贵: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

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

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

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

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伯乐未可尚也。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

在此段中,孙过庭通过自身不被正确赏识之憾,以及王羲之题扇于老妪“初怨而后请”等事例,阐明书法艺术的高雅性,一般世俗之人很难欣赏深微的书法之美,而只有少数行内人士才能互相成为知音,传道书法艺术之内蕴。

徐渭的书法艺术品格至高(图1),他的草书作品夸大了飞白的效果,通过单字内部空间的放大使得整幅作品行距变小,提按书写的过程致使草书线条点状的产生,单字间、字与字之间、整个章法上均营造了虚实空间,以至后人欣赏其作品时,初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细看却笔笔精道、方圆有度。

袁宏道称其为“苍劲中姿媚跃出”,真乃“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

孙过庭认为“知音难求”,难求“书家”,更难求“有实践经验的书家”: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刘明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创作思想

刘明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创作思想

刘明孙过庭《书谱》的主要创作思想《书谱》是第一篇体系完整宏大的书学著作,不仅构架了唐代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且为中国古典书学理论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孙过庭站在历史的高度,既能宏观把握书法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又能微观探讨书法作品的构成和创作内涵。

其内容涉及到书法理论的各个方面:从书家创作技巧功夫的训练到创作个性情感的表达;从书法抒情本质探讨到作品意象的描述;从书法欣赏观念的批评到作品标准的认识等,真正成为自书论产生以来的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理论的全面总结。

朱关田先生概括:“传世《书谱》一序,文思缅密,词简意赅,溯源流、辨书体、评古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独具慧眼,颇多真知灼见。

”[1]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书家的称赞。

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跋《书谱》云“读孙虔礼《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快,为古今论书第一要义。

”[2]近代启功先生称“议论精辟,文章宏美,在古代艺术理论中,可称杰构。

”[3]因此,书法理论从《书谱》开始形成规范的评论体系,批评家也从孙过庭开始获得独立的地位。

一、书法创作的个体修养唐代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政策的开放,为士人提供了很多展现才华的机会,刺激当时士人阶层的发展。

不过,在士人阶层逐渐增加的同时,也有一种特殊现象的产生,那就是老庄思想的兴盛和隐逸士人也逐渐增加,并形成唐代特有的二元观的思想:“一个是社会(包括政治)与家庭生活,或抽象点说,人际关系和人间集体秩序;另一则是个人生活与精神追求的范畴。

前者最主要的指导原则是以古代经典为依据的儒家思想,诸子百家、文史知识也可包括在内。

至于后者,则以古典道家、玄学、儒教、道教为主要思想资源。

”[4]孔子所说的天下“无道则隐”则是当时士人的信条之一。

当社会发生动乱、时政发生变动、个人遭到不幸时,一些士人就会放弃入仕而选择隐逸的生活。

从《书谱》的分析中得知,孙过庭在表达书学思想和书法的境界时,很多观点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引用《老子》、《庄子》中的故事来作为自己的论据。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教育思想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教育思想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教育思想清朝王文志的一首诗《论书绝句》曰:“墨池笔家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孙过庭《书谱》的艺术价值的肯定。

孙过庭《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著名的书法理论文章,文辞优美,论述精彩,对晋代书法分析的明晰,其用草书书写,笔法精妙,风神丽落,书写规范,可以作为草书的经典范本。

对于当代来说,《书谱》中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书法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从《书谱》的书法教育思想方面出发,从书法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目的等诸来分析与论证,以期待对当代书法教育等有所裨益。

一、《书谱》中关于书法学习的方法书法唯一的学习途径就是临摹。

如何临摹,这样临摹更有效果。

孙过庭在《书谱》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观察为先,下笔准确。

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尚似。

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

书法学习必须讲究临摹的方法,孙过庭这一理论则深入到了通常所说的临摹的具体过程之中,他对书法艺术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他所提出的众多理论直到今天依然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法则。

书法的学习首先应该是观察能力,只有察精才能拟准。

所以,在书法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锻炼学生察的能力,只有具备准确的、敏感的、精细的观察力,才能临摹的准确。

其实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 后》中就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僵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姜夔在《续书谱》也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他们强调的都是临摹的察与拟的问题。

</笔阵图>意在笔先,准确无误。

孙过庭《书谱》中说: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瞩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浅谈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谈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

浅谈孙过庭《书谱》中的书学思想摘要: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技巧、书家风格、书体异同、审美角度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各方面书学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辩证又统一地揭示了书法艺术本质内涵,为中国书法理论建立了基本框架,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

本文试从其书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上《书谱》的美学观点,为当代学习书法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书学思想孙过庭,是唐代的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其名、字有两种说法。

窦蒙在《述书赋注》记载:“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

”陈子昂于《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有言:“君讳虔礼,字过庭。

”张怀瓘在《书断·能品》中写道:“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

”因孙过庭在唐朝的官职低微,所以对于他的名字和籍贯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但这都不碍于我们研究他的书法和其书学思想。

他擅长楷书、行书,尤其擅长草书,宗二王书法,用笔灵活,笔势坚韧,婉丽遒逸。

米芾在《书史》中曾这样称赞孙过庭的草书:“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清代的刘熙载在书论《艺概》有云:“孙过庭草书,在唐为善宗晋法。

其行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他既道出了孙过庭的书学渊源,又综括了其书法风格。

孙过庭所写的《书谱》全文三千七百多字,全篇笔势纵横,峻拔刚毅,墨法清润,自古以来被推为珍世之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书法发展论、书体论、书家论、创作论和风格论。

不仅道出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指出了各种书体的应用、特点和规律的区别、提出了学书应有的态度和学识涵养,还总结了写字的基本技法和书法创作理论等,所涉猎范围之广,论述角度之精,文采内容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对唐朝及其以后的书法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是对当代人学习书法,研究书法理论,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孙过庭《书谱》笔法剖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剖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剖析
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被誉为“草圣”。

其中,他的《书谱》是一部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笔法方面来看,《书谱》中的笔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硬软适度。

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笔画要有硬软适度的变化,不可过分倚软或倚硬。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硬软的变化,才能使笔画具备生动的表现力。

二、寓意贴切。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法中的笔画和字形应该具有寓意贴切的特点。

他认为,书法的笔画应该根据字义、音韵、形象等方面的要求,精心构思,从而达到既美观又富有内涵的效果。

三、灵动自然。

孙过庭的书法中,笔画灵动自然,流畅有力,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美。

他主张“柿叶分枝”的笔法,即不拘泥于笔画的形式,而是根据书写的需要,灵活运用笔画,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四、意境深远。

孙过庭的书法注重意境的表现,他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他在《书谱》中提到:“书法如诗,拟意写形,通达于心。

”即书法要有情感、思想表达,要通过笔画表现出深远的意境。

总的来说,孙过庭的书法以灵动自然、意境深远为特点,他在《书谱》中提出的笔法原则至今仍深受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和学习。

- 1 -。

略论孙过庭《书谱》书学思想理论价值

略论孙过庭《书谱》书学思想理论价值

略论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及理论价值摘要:《书谱》最具特色之处,便是在全文中贯穿了孙过庭的儒家审美理想与人生价值观。

这种弘扬政治理想与艺术理想统一的书法家高尚完美人格的艺术观乃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艺术人格理想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一、孙过庭《书谱》的历史地位孙过庭字虔礼,唐代富阳(今浙江余杭县南)人。

一说作虔礼,字过庭,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南)人。

官率府录事参军。

二说互异,莫衷一是。

孙过庭为唐代书法家。

他于垂拱三年(687)所撰《书谱》(或称《书谱序》),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铁网珊瑚·题元李倜临右军帖》说:“论书至于孙过庭、姜白石,尽善尽美矣,他皆未足为评也”[1]。

朱履贞《书学捷要》跋《书谱》云:“读孙虔礼《书谱》,委曲详尽,切实痛快,为古今论书第一要义”[2]。

这类高度的评价,对于理论上抉精发微,辞章上博雅瞻美的《书谱》来说,都不为过誉。

但如果仅仅看到它的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论证的精辟,尚不足以准确评估其价值。

就儒家思想对书法影响而言,《书谱》“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用”[3],“以儒家美学思想贯穿始终”[4],但大都侧重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就书法艺术本身强调以“平和”、“简净”为上的一种审美标准,即只侧重于儒家思想对书法美学的影响,而就儒家思想对书法艺术提出的崇高人格要求却大都不曾涉及。

我以为《书谱》最具特色之处便是不仅在全文中贯穿了孙过庭的儒家审美理想,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孙过庭的人生价值观。

这种弘扬政治理想与艺术理想统一的书法家高尚完美人格的艺术观,乃是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与有别于前贤的主要特色。

二、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书谱》充分肯定了书法具有“功定礼乐”的重要社会功能,它不仅从书法技巧上阐释了书法的艺术趣味与价值,而且孙过庭更坚定执著地宣传了政治与审美理想的统一论,他把书法艺术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孙过庭认为最好的修身、达成性格道德完善的方式,无过于从“近取诸身”的书法学习、创作入手。

孙过庭草书书谱之美

孙过庭草书书谱之美

孙过庭草书书谱之美
孙过庭草书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其呈现出的美感令人赞叹不已。

孙过庭草书书谱所体现的美,源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孙过庭草书书谱中的字体精美逸动,所呈现的草书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个性风格。

其笔画浑厚有力,书写流畅灵动,且有点画加减的巧妙之处,使得书法字体更具艺术感。

其次,孙过庭草书书谱中的内容表达深刻,注重诗意性和表现力。

在书写每一个字体的过程中,孙过庭注重在形式上表现出文字表述的含义,同时加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得书谱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性。

最后,孙过庭草书书谱所传递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也是其美的重要来源。

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强调的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传统美学观念,同时也注重了书法文化的人文内涵,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草书艺术的内涵,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总之,孙过庭草书书谱的美在于其独特的字体风格、深刻的内容表达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让人叹为观止,弘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孙过庭《书谱》笔法解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解析

孙过庭《书谱》笔法解析《书谱》是孙过庭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撰写的一篇书论著作。

《书谱》作为书法论著和草书名帖,其精湛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书谱》的字结体空旷圆密而姿态横生,其章法参差错落而自然天成,深得二王的精髓。

说到孙过庭的创造,清代刘熙载曾精彩地总结了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特色:用笔破而圆,纷而寓治;飘逸而又沉着,婀娜寓刚健。

临习《书谱》的时候,第一要做到观察精微、细致,要临得像。

我们学习草书比学其他书体更有一定的难度。

要想学好草书,特别是学好《书谱》,首先要识草,就是要多读,最好能背下来,抓住它的风神。

第二要把握孙过庭的用笔。

孙过庭用笔干净利落,沉着灵动,当我们细看仍然是有规有矩的,毫不含糊,笔势往来交代得非常清楚;用笔精到,劲健中有一种豪爽的趣味。

孙过庭的用笔可谓是法之大全,有:中锋、侧锋、逆锋、露锋、藏锋,还有破锋。

从孙过庭的用笔当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中锋为主,侧锋为辅;露锋为主,藏锋衔接;方圆并用,特别是中锋转侧,侧锋转中,完全是靠提按顿挫来完全的。

总之,孙过庭善于从圆笔中见婀娜,从方笔中见刚健,从残破中求完整,又从流畅中求含蓄,细微中求变化,处处流露出质朴与自然之美。

以下是学习《书谱》的过程中,总结临写与创作中的点滴体会:一、《书谱》的用笔特征1、干净利落,寓点画于使转之中。

行笔从不拖泥带水,笔画精简、劲健,不可矫揉造作。

2、提按有度,主带分明。

《书谱》是今草的代表作,笔画和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变化非常丰富。

主干笔画写得较重(如:孙过庭);笔画连带和字与字的连带写得较细较轻。

把笔画按重后,应提得起,可断笔另起笔画,构成连与断的对比,轻重的变化(如:醉、复)。

3、中侧兼施。

侧锋运用自如、爽利,与中锋结合默契,中侧构成对比和反差。

侧锋取妍,妍美飘逸;中锋取质,厚实含蓄。

侧锋写得较重,入笔侧尖,但不是主流,主流是中锋。

(如:中锋:夫、有;侧锋:是、札、会、正。

《书谱》风格

《书谱》风格

《书谱》风格
《书谱》的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古朴简约:结字与笔法的古朴简约是《书谱》的突出风格。

其用笔起、行、使转、提按、收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

在用笔上,
2、化繁为简;在结体上,崇尚古朴,所以字显得简约疏朗。

3、笔法多变:孙过庭善于用笔,笔锋的动作处理得很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

卷中融合纯朴与妍美书风,行笔中侧锋齐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4、点画空灵:整篇文字少有连绵,字字独立,静静欣赏如天女散花,各具动人姿态。

每个字的点画都空灵、轻盈,转折处圆笔较多。

5、结构多变:字体结构平正均匀型、疏朗潇散型以及错位生奇型在《书谱》中都有体现。

总体上并不刻意有大的变化,偶尔几个字体风格的细微变化,避免了整篇文章呆滞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美学思想刘桐(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孙过庭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本,正直清廉,淡于名利。

但他一生命途多舛,仕途坎坷,直到四十岁才开始出仕,成为社会的下层官吏,后又遭人谗言而被罢官,成为唐朝不遇之士。

政治上的失意和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孙氏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被消极无为的道家思想所侵染,兼济天下的宏愿未实现后,他便退而求独善其身,以书法作为思想寄托。

在《书谱》中,孙氏主要是从儒家观点、以儒家标准看待和评判书法,其中也参杂着从道家思想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书法的性质、特点等的倾向。

一、《书谱》的美学思想源流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中,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

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1美与善在一定意义上即是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美为形式,善为内容。

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内容也应该是善的。

《论语》中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质胜文”),这个人就粗野了。

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道德品质(“文胜质”),这个人就虚浮了。

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2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提到“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妍”相当于“文”,是事物的外在形式,“质”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质”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强调“文”与“质”,即外在与内在要相互统一配合,才能为君子之风度。

孙过庭也认为书法应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也要继承古人的精神,与时俱进,但不同于时代的流弊。

孔子不仅注重文与质、美与善的统一,还强调“和”的重要性。

在孔子以前就有了“和”的概念。

所谓“和”,就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4如果相同的东西相结合就是“同”,而“和”不同于“同”的地方在于“和”是矛盾统一的,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的和谐。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常不留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现乍晦,若行若藏。

”5就是讲书法艺术中虽然笔画不同,也不相互抵触,每个字结构不同,但整体是和谐统一的。

孙过庭在描述书法的笔法时还提到“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欢畅。

”6书法书写时需要书者心与手的相互配合,将自身的学书理论与书法实践相结合,两者共同努力以呈现出完整的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种“和”。

孔子主张“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论语•学而》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7,孙过庭认为“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8,孙过庭把书法作为了人生之“本”,说明君子立身,需认真钻研书法,达到书法的绝妙境地,可见,孙过庭把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作了人的道德品格提升的过程。

孙过庭曾言及学书的过程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9在学书的过程中,身心也日益走向成熟。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

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10最终书法艺术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书家也实现对艺术的彻悟。

《论语•学而》中提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1,孔子教育学生行有余力时再去学文,说明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放在了第一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教养的人,而不是只有文而没有行的人。

孟子也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人格美。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心,这种善心就是儒家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2孟子认为善心是道德的萌芽,但一个人道德的完整性还需要后天个人的不断修养,如其所说“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13孙过庭在《书谱》中品评二王书法时曾说: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

”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14认为孙和的书法不像其父,是因为自称为父者,其人格与其书法艺术不符,这也说明孙在创作中注重人格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和人的道德品质。

孙过庭《书谱》中的书法美学思想也有源于《易经》的地方,《系辞上传》:“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15孙过庭据此在《书谱》中写道“语过其分,实累枢机”16。

《易•贲彖》中提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7《书谱》中引用《易经》的记载:《易》曰:“观夫天文,以察时变;观夫人文,以化成天下。

”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

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於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於灵台。

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鎔铸虫、篆、陶均草、隶。

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念无方。

18说明书法要向自然学习,从身边的一切事物中寻找灵感。

孙过庭《书谱》中还提到了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

”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19有才华的人在不了解的人面前会委屈,在欣赏他们的人面前会大显身手。

如果对方不是伯乐,又何必责怪他呢?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和庄子都把“道”作为最高的美学境界,提倡自然无为的思想,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提到作书时要“同自然之妙有”20。

庄子还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人生境界,即是人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的观念,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

相比孔子“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道家的的美学思想注重人的内在的精神,内在的道德品格,使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因为事物的外在决定事物的好坏、美丑,而是从外表丑陋的事物中发现其内在的精神。

二、《书谱》的书法创作思想关于书法艺术的创作思想,《书谱》中孙过庭不仅分析了书法创作中的变化性与差异性,还对书法艺术中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创作过程及创作心理等进行了论述。

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其在《书谱》中提到“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21“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22古今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之所以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书法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也提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23,但是书法艺术在随时代变化的同时也要“古不乖时,今不同弊”24,既要继承古人的书法精神,也要不背离时代,顺应时代而不同于时代的流弊。

在书法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上,孙过庭总结出“五乖”和“五合”:“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25孙过庭认为好的书法作品需要主客观条件相互配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26写出来的字适宜的话,字体就显得柔媚,不适宜的话字体就显得凋零。

“乖和之际,优劣互差”27,在书法创作的适宜与不适宜中,也有优劣之分,如果“五合交臻”则“神融笔畅”,“五乖同萃”则“思遏手蒙”。

“五合”中书法创作的客观条件有“神怡务闲”、“感惠循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其中“神怡务闲”是指人的状态悠闲安逸,也即是说在书法创作前要静心,如虞世南所说的“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28。

“神怡务闲”也是老庄思想中的虚静思想,庄子在《天道》篇中提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29静是将心中杂念排开,使自己的内心沉下来,静下来,达到包容万物的状态,对书法布局等进行巧妙构思,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才能心定神闲,得心应手,达到心手相忘的妙境。

“感惠循知”是说创作时遵循个人的意志,创作内容可以是表示感恩酬谢等。

“时和气润”是指周围的客观环境,天气晴朗,环境宜人会对书法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心情,人在心情愉悦时书写状态放松,笔下自然生出妙境。

“纸墨相发”是从书写工具来看,书写用的纸与墨都合书者心意,便可以使书写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五合”中的主观条件即是“偶然欲书”,是指忽然想写字,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灵感是受人主观情感的影响,偶然间产生的,是无目的性的,书写的无目的性使书者在书写中可以更好的达到任情恣性的境界。

书法的创作也是书者情感表达的过程,《书谱》中提到“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30人的心情或舒畅或压抑,都可以通过其当时所写的字察觉出来,当书者在心情低落的状态下书写时,写出来的字就字字郁结,放松状态下写出来的字就流畅自然。

写字的过程也是写心的过程,“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

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31最初学习书法时力求做到平正,平正之后要再追求险绝,险绝之后,然后再回到平正,在学习者可以将平正与险绝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人在逐渐变老,心智也在不断成熟,就可以体会到其中深刻的道理。

初学书法与书写成熟时再写的书法有很大的差距变化,其中的变化过程就是书者对于书法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

《书谱》中提到:“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

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

”32孙过庭认为书家们因为有不同的性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也各有不同,有的外表恬静,其中含有筋骨,有的如枝条错出,锋芒显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