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6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了解宝葫芦的来历及特点;第二部分,通过阅读故事,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想象力;第三部分,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构词造句;第四部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词,正确读写“秘密、奇怪”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宝葫芦的秘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想象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神秘宝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宝葫芦的秘密。

3. 交流讨论: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难点,如宝葫芦的特点、作者的观察和想象,进行详细讲解。

5.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自己拥有一个宝葫芦,它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变化。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句话,描述自己心中的宝葫芦。

六、板书设计1. 宝葫芦的秘密来历特点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宝葫芦的秘密。

(2)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 答案:(1)宝葫芦的秘密:它能实现拥有者心中的愿望。

(2)示例:某天,小明在河边捡到了一个宝葫芦,他许愿希望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宝葫芦发出耀眼的光芒,从此,小明学习刻苦,成绩突飞猛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阅读、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宝葫芦的秘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案:教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3课

教案:教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3课

教案是一门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必备的一环,其作用是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具备针对性的教学。

教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质量,因此,对于一位优秀的教师而言,教案的制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今天,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编写的一份教案,介绍教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3课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小伞下》这篇文章的内涵,了解其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运用提取主题的方法,提取出文章的主旨大意;能够运用总结、概括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关系,提高自身的整体分析能力;能够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掌握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彼此关爱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文学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提取文章主题,正确理解其内涵;让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提高整体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内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以此理解文章的寓意;通过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内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生境界;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深层次的思考和发现。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氛围,让他们通过朗诵、仿读等方式了解课文。

2、课文讲解: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课文的解读,包括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结构及主旨等。

3、讲解阅读方法:针对学生阅读方法偏弱的问题,进行阅读方法的讲解和授予,着重讲解“通过提取主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分析的能力。

4、课外阅读:通过推荐一些类似内容和题材的读物,让学生在评价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与思考能力。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识字,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流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通过课文理解和朗读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朗读。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表达童年回忆并能够流畅朗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老师可以用一些童年回忆的图片或者听觉资料来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想起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关注生字识读和生词解释。

2.赏析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和情节。

3. 学习任务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教师纠正发音或演读不流畅的部分。

2.布置阅读任务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课文表达自己的童年回忆或
感受。

4. 情感体会
1.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展示。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对童年的珍惜和感恩。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文朗读练习。

2.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回忆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参考。

本节课以《童年的发现》为主题,通过文学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童年回忆的温馨和美好。

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激发对童年回忆的情感和感恩之心,同时提升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最后,我要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真正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在战乱年代,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它的韵律工整,对仗严谨,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春望》的诗句,看诗人如何通过具体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这些诗句是如何反映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5.培养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杜甫及其诗作,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家国情怀。
-诗歌主题:把握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即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悲欢的抒发。
-艺术特色:分析诗中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实践活动中,诗词创作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尝试着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诗句。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关于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诗词。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进行得相对顺利,但我发现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时,我的问题可能还不够开放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

第26课 快速跑:各种姿势起动的跑-科学版一年级教案

第26课 快速跑:各种姿势起动的跑-科学版一年级教案

第26课快速跑:各种姿势起动的跑-科学版一年级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快速跑步的基本姿势和操作方法2.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跑步姿势提高跑步速度和效率3.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跑步技巧,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教学重点1.跑步姿势的正确掌握2.练习和提高跑步速度3.学生对身体健康的意识培养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跑步技巧,让学生回答跑步的好处和重要性。

引入本课的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1.跑步姿势的正确掌握介绍正确的跑步姿势和方法,如脚步着地的部位位置,双臂及肩部的摆动,身体的重心以及呼吸方式等。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注意正确的站姿和用力方式。

2.练习和提高跑步速度介绍一些常见的提高跑步速度的练习方法,如逐渐加快步伐,增加运动距离和阶段性的练习等。

让学生进行跑步练习,并观察自己的步伐和呼吸的方式等,以使学生对正确的跑步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

3.学生对身体健康的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运动有益于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第三部分:实践演练让学生按照老师所讲的姿势和方法,进行跑步练习,进行实践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跑姿和呼吸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第四部分:扩展拓展介绍一些其他运动类型,如跳绳、慢跑、篮球等,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运动方式和姿势。

第五部分:总结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跑步姿势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同时,对学生提出挑战,鼓励他们坚持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总结本课学习了快速跑步的基本姿势和操作方法,并介绍了提高跑步速度和效率的方法,以及如何关注日常饮食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技巧,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第26课《好的故事》教案

第26课《好的故事》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围绕“好的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好的故事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他人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4.文化理解与传承: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故事主题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好的故事》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提炼故事的教育意义。
-词汇的掌握与应用:强调课文中生字词的学习,如“consensus”、“典型”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这些词汇。
-写作技巧的分析: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方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借鉴。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品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技巧。
举例:在分析故事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教学难点
-情感的把握:学生往往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在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写作技巧的领悟:如何将故事中的写作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逐步领悟。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难以提出有深度的见解,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好的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0课时 认识计算工具及用计算工具计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0课时 认识计算工具及用计算工具计算(教案)

第10课时认识计算工具及用计算工具计算(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23~26例12、例1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

2.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记数方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计算器的方法,并能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4.感受使用计算工具计算的方便、快捷。

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讲授法。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学具准备:计算器每人一个,算盘每组一个。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了计算方便,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都见过哪些计算工具。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认识计算工具师:(出示课件)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板书课题)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

我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超过十亿亿次。

设计意图 让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探究点2 认识算盘1.算盘的认识和使用。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认识算盘。

(课件出示传统算盘)传统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表示5;五颗在横梁下,每颗表示1。

(课件出示现在常用的算盘)现在常用的算盘是一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表示5;四颗算珠在横梁下,每颗表示1。

(1)介绍算盘的构成:框、梁、档、上珠、下珠。

(2)介绍记数方法。

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记数时,先将某一档确定为个位,再向左依次确定为十位、百位……然后根据“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拨数即可。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验宝葫芦的神奇魅力。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三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词,如“葫、芦、秘、密”等,提高词汇量。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想象、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宝葫芦的神奇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神奇宝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辅导阅读,讲解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分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体验宝葫芦的神奇魅力。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思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宝葫芦的秘密》2. 内容:生字词:葫、芦、秘、密等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宝葫芦的神奇魅力:带来好运、实现愿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宝葫芦的秘密。

想象自己拥有一个宝葫芦,它会帮你实现什么愿望?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生字词抄写略。

宝葫芦的秘密:宝葫芦是一个神奇的宝物,它能实现拥有者的愿望,带来好运。

短文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神奇宝物的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想象、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课程标准内容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利用剧照、图片、绘画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通过对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四、教学过程【导入】2018年,有一所高等学府120岁了,在这里,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民主与科学熠熠生辉,从历史走向未来,光荣与责任一脉相承。

你们知道这是哪所学校?是的,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注定要在中国的教育史、救亡史、奋斗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去过北大的同学吗?北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北大的脚步一起来了解我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授课】教育乃千秋大业,北大在教育界的地位自不用说,你们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哪所学校吗?创办于什么时候呢?一、教育的发展1898年,当“戊戌变法”的“硝烟”已经消散,中国的图强道路却愈发扑朔迷离,京师大学堂作为仅存的硕果“凌寒开放”。

(一)新式学堂表格罗列不同时期新式学堂的名称。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新式学堂迢迢不断如春水,但它的发展却受到了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的阻碍,这种制度是什么?(二)科举制的废除回忆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的线索:诞生、完善、演变。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修辞手法的分析:本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拟人等。教师应着重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诗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诵技巧,使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
-意境的领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中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爱国情怀的宋代诗词。它展示了诗人范仲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报国之志。了解这些对我们欣赏诗词、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和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诗词知识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知识介绍:宋代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诗词文本学习:详细解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诗句,分析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024年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2024年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2024年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词语学习,句子解析,文章主旨把握以及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宝葫芦的秘密。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新句,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创意写作。

教学重点:词语学习,句子解析,文章主旨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新词,讲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造句。

4. 句子解析:挑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解析,提高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 文章主旨把握: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6. 创意写作: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7. 随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宝葫芦的秘密》2. 新词:神秘、奇妙、陶醉、欲望等。

3. 句子解析:挑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板书。

4. 文章主旨:宝葫芦的秘密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给出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类似的童话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组织学生参加“宝葫芦的故事”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创意写作环节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需仔细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定。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部编四下语文教案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

全文围绕宝葫芦这个神奇的物品,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和趣味的故事。

主要内容包括:王葆偶然间得到一个宝葫芦,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宝葫芦能满足王葆的所有愿望,但他也逐渐明白了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故事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新词,了解宝葫芦的秘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通过故事提炼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宝葫芦的神奇,感悟故事寓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提炼人生哲理,联系自身实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学习笔记、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神奇物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宝葫芦的神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宝葫芦的秘密,体会王葆的心情变化。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宝葫芦的神奇功能、王葆的心情变化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寓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宝葫芦的秘密》2. 主要内容:宝葫芦的神奇功能、王葆的心情变化、故事寓意3. 关键词:宝葫芦、神奇、努力、幸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宝葫芦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宝葫芦象征着一种神奇的愿望,但它并不能真正带来幸福。

【七年级】第26课《爱莲说》教案

【七年级】第26课《爱莲说》教案

【七年级】第26课《爱莲说》教案第26课《爱莲说》教案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1。

能够使用参考书理解文本中单词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识别课文中的生词,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单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顺利阅读课文。

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了解写作背景和“说”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看到莲花了吗?欣赏教材中的荷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吟诵“荷花”或“荷花”的相关诗歌。

(学生朗诵诗歌:唐代诗人李白——荷花出自清水,自然雕琢;宋代诗人杨万里——荷叶苍翠,荷花在阳光下呈不同的红色;唐代诗人王长岭——荷叶裙剪成一种颜色,荷花绽放。

)(他脸的两边都有。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纯度的象征。

它从泥里出来,没有染色,干净无瑕。

因此,中国人喜欢用莲花的“出泥不染,清涟漪不妖”这句名言源于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学说,是保持自身清洁的灵感。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

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
3.课文内容分析与理解:分析课文描述的战争场景,理解手术台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和医生们的英勇事迹。
4.主题思想探讨:通过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英勇无畏、救死扶伤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素养: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的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勇敢站出来的情况?”(例如,帮助摔倒的同学、见义勇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在关键时刻如何坚守岗位、担当责任的奥秘。
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与感悟、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分析与理解、主题思想探讨。具体内容包括:
1.课文朗读与感悟: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手术台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2.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硝烟、手术、阵地、坚守”等,掌握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讨论主题缺乏足够的兴趣。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发现,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可能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教案

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道理,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宝葫芦的秘密》的情节、主题和道理。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珍惜现实,不贪图捷径。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宝葫芦的秘密》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激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使得后续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顺畅。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文章结构和道理的领悟存在一定困难,这是未来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来解释宝葫芦的秘密这个主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样的讲解方式效果不错。然而,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我觉得还需要寻找更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在课文内容理解方面,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宝葫芦的秘密是什么?它为什么不能被人们发现?”
(3)针对文章结构分析,教师可展示文章结构图,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章开头设置了哪些悬念?这些悬念在文章中是如何解答的?”
(4)在道理领悟方面,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最后明白了不能贪图捷径?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是学生掌握课文的基础,如“幻想、猜测、验证”等,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理解并运用。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词朗读环节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但也有部分同学在朗读过程中存在节奏和情感把握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加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停顿、重音、语调等,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同时,今天的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积极思考、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在回答问题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思路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诗词的基本概念。赤壁诗词是围绕赤壁之战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们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和诗人的情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怀古》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诗句,了解诗人如何通过对仗、用典等手法表达对历史和英雄的怀念。
2.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诗词中反映的赤壁之战及其历史意义,增强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关注,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4.表达交流: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
紧紧围绕新教材要求,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诗词背诵与表达: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举例:《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要求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掌握对历史人物的赞美。
2.教学难点
(1)诗词背景知识的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历史背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词中的相似意象,帮助大家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春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春望》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春天景象的感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通过学习《春望》及五首诗词,使学生能够:
1.理解并感受诗词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语言、情感等多角度分析、评价诗词作品;
3.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4.增强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词内涵,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春望》的背景及主题:诗中描绘了战乱年代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关切。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教学难点
(1)对《春望》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战乱年代的历史背景了解不足,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对诗词意象的把握:意象是诗词的核心,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抽象的意象。教师需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意象的运用。
(3)对仗和韵律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对仗和韵律的美。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26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导读:【学习目标】1、品味赏析文章语言,感受幽默机智的表达。

2、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品味赏析文章语言,感受幽默机智的表达。

【教学过程】复习巩固说说故事情节。

预习检测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1、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

3、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出示目标活动设计一、自主学习。

1.“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2.“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3.“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

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

”这几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圣形象?(这几句话语言幽默诙谐,既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又刻画出了一个机敏可爱的大圣形象。

)二、合作探究。

1.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

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组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世纪宝鼎》、《古代寓言两则》)、两篇略读课文(《清明上河图》、《关尹子教射》)和一个积累运用。

《世纪宝鼎》是一篇介绍鼎的说明文,着重介绍了一座世纪宝鼎,这是中国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赠送的。

阅读此文时,要体会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世界各国为和平所做的贡献。

学习的重难点是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俗世情。

在这篇课文中,具体地介绍了这幅画的内容和它在我国绘画史上以及对研究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重要作用。

学习的重难点是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在脑中再现当时的景象。

《古代寓言两则》是两则简短的寓言故事。

《矛与盾》讲的是一个卖矛与盾的人,夸下海口,结果难以自圆其说,陷入难堪的境地。

《郑人买履》写一个郑国人去买鞋子,没有带尺。

他宁愿相信尺子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子。

学习的重难点是领会古代寓言的深刻寓意。

《关尹子教射》讲的是关尹子教列子学射箭的事,说明做事情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在学习最后一组课文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学生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和方法,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起研究探讨,使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5、23 世纪宝鼎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

(板书:23 世纪宝鼎)。

教师设问:读了课题,同学们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二)初步感知(检查预习)1.指读课文。

(纠正字音、解释词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铭文: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

铜器铭文。

堪称:可以称为。

精湛:精深。

昌盛:兴旺、兴盛。

希冀:希望。

冀:希望。

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珍贵:意义深远。

浑圆:非常圆。

宏伟:(计划、规模等)雄伟壮大。

结构:物体构造的样式。

赠送:无偿地把东西送给别人。

权威: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纹饰:器物上绘的或铸成的图案;花纹。

钟鸣鼎食:敲钟奏乐,列鼎而食。

形容豪门贵族的生活奢侈豪华。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宝鼎样子,宝鼎的寓意。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读一、二自然段。

读前设问:读了这两段,你知道了什么?你对世纪宝鼎的印象如何?读后明确:宝鼎是巨型青铜器;高度、重量都有象征意义;鼎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鼎内外刻有文字。

读后设问:知道什么是“纹饰”,什么是“浮雕”和“铭文”吗?(纹饰——花纹装饰。

浮雕——在鼎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

铭文——器物及石碑上铸的或刻的文字。

)对宝鼎的印象?(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观察世纪宝鼎插图,学生观察领略宝鼎的造型和工艺。

2.指导感情朗读。

学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一下世纪宝鼎?让我们怀着喜爱宝鼎的心情,来读这两个自然段。

3.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3、4自然段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读第三自然段。

读前设问: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读后明确:鼎是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展和昌盛;它融合了古代技艺和现代科技,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①“钟鸣鼎食”、“一言九鼎”是什么意思?钟鸣鼎食——敲着钟,排列着鼎吃饭。

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很重要。

②为什么说“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学生讨论。

结合上文谈。

)2.学到这儿,你对世纪宝鼎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心中会激起怎样的感情?(自豪)3.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学生试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再练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你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美好新世纪的愿望。

2.你了解“联合国”的情况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纽约,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我国是联合国的一员。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民族自豪感和欣喜之情。

)(四)总结1.作者介绍世纪宝鼎,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数字说明法、引用成语说明法等。

好处:使读者能很清楚地想到宝鼎的样子和寓意。

)2.能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把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说明一下吗?(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鼎”的笔顺及笔画数。

(12笔)“湛”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六)布置作业写自己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说明文,用上面学到的表达方法。

24* 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想象画面内容,激发对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名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读后明确: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

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

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

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的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

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

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

(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

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

(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25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要求1、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中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自学古代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

2.学习第一则寓言,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第一则寓言,了解文言文的意思。

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2.交流。

(学生说,师生评议)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的“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

“莫”是“没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那个人。

“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

(学生练说)4.交流。

(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

(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