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王羲之卫夫人书论

合集下载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

“二王笔法”到底是什么?你只需看懂这三个方面文/彧白三余书社原创文章这篇文章我们来谈一谈“二王”的笔法秘奥。

关于笔法的问题我们从一段书论谈起。

唐朝的书法理论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谈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

凡二十有三人。

文传终于此矣。

”蔡邕笔法得授神人之说固不可信,然笔法之玄奥,恐滥觞于此。

以上笔法的传授谱序基本是在父子、师徒、同事之间流传,其盛极之时乃是在魏晋,所以我们常常说的“神秘笔法”其实就是“晋人笔法”,其代表人物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汉简与马王堆帛书这种笔法形成的缘起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偶然性在于汉代以来造纸技术的发展,自蔡伦改变了造纸技术之后,人们的日常书写用纸从竹简以及昂贵的绢布逐渐演变为了光滑的纸张,这种光滑的纸张,不仅增大了书写面积,在书写的流畅性上也是前人之所难及,从而使书法的笔法进一步丰富。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其必然性在于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分裂的时期之一,在制度的破坏与重建当中,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成为了士族阶级的主流思想,加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带来的文化融合,从而使书法艺术得到了一种空前的思想解放,楷书、行书、草书的体例逐渐确立,并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而以“二王”一脉为主导的“晋人书风”到了历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源泉。

张怀瓘在其著述《书断》中讲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

卫夫人《笔阵图》与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全文及解释笔阵图卫夫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乙(戈画)”,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今译)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

王羲之: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303-3561年),东晋书法家。

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字逸少。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又多见前代名家书法,遂变初学而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卓然自成一家。

他变汉魏以来凝重质朴的书风,开创了流丽而遒劲的新体。

评者以为他的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

张怀瓘《书断》赞其“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自论书》《记白云先生书诀》等六篇。

此中除《自论书》一篇一般都肯定出自右军不少人都认为非右军所作。

最早提及此者是之外,其馀五篇,孙过庭,其《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

”这是说的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的。

“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笔势论》则“文鄙理疏”;“贻谋令嗣”,必是“道叶义方”,合乎正义,可文中却“章则顿亏。

真是“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孙过庭如此批评《笔势论》亦可用于其他的这么几篇。

高下雅鄙,以之与《自论书》一对照,就会判然如别。

以《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而论,就有两点可疑:其一是言右军渡江北游见前代名人书,“又于从兄洽处。

王洽为右军从弟,此却言“从兄”。

其二是右军见名人书后,“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世上不可能有如此不通道义的人,后来的学识大进了,就回头贬损早年的从师!真乃“详其旨趣,殊非右军”!然这些文字即使是伪作,也多出于唐以前。

因《笔势论》孙过庭已见,《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见载于张彦远《法书要录》。

正如近人余绍宗《书画书录解题》所云:“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2010-01-28 21:11:24)转载▼标签:书法王羲之书论墨迹书法精品书法艺术书法学习碑帖传统书法文化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卫夫人论书法原文

卫夫人论书法原文

卫夫人论书法
一、书法之基础
书法,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其基础在于笔法、结构与章法。

笔法,讲究起笔、行笔与收笔之技巧;结构,关注字形之搭配与变化;章法,则重在全篇之布局与气韵。

二、用笔之技巧
用笔,是书法之魂。

须掌握“永字八法”,即“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的基本笔画。

侧锋取势,藏头护尾,方能气韵生动。

行笔须沉着痛快,转折处须有腕力,方能使线条流畅自然。

三、结字之艺术
结字,即字之结构,讲究平衡、对称与变化。

字形需严谨而多变,既有骨力,又富于弹性。

须遵循“颜筋柳骨”之原则,即颜真卿之丰腴雄浑与柳公权之瘦劲挺拔。

四、意境之深远
书法之高境界,在于意境之深远。

书者需内心宁静,气定神闲,才能表现出笔墨之外的意蕴。

书者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之中,以字传情,以形表意,使观者心境共鸣。

五、传承与创新
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

临摹古帖,汲取古人之精华;探索新路,发挥个人之特色。

传承是根基,创新是灵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2010-01-28 21:11:24)转载▼标签:书法王羲之书论墨迹书法精品书法艺术书法学习碑帖传统书法文化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蔡邕(公元133 ---------- 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

蔡邕不仅是汉末的书法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蔡邕的先世,并没有特别显赫的人物,其家学渊源,多少受一点黃老道家的影响。

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云:“六世祖勋,好黄老。

”“父棱,亦有清白行。

”但蔡邕的思想,还是以正统的儒家成分居多。

他曾师事大儒胡广,以及参与正定《六经》文字。

他反对当时的鸿都门书法, 也是站在儒家立场。

蔡邕在他的时代,是最出色的文学家,但却并不是最出色的书法家,也不是最出色的书法理论家。

后世关于他的书法以及书论的传言附会棋多,谬评、误解也甚多。

西晋卫恒,以其去蔡邕未远,我以为他对蔡邕的评价应是真实可信的。

卫恒《四体书势》云:“邕善篆,釆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

”卫恒对蔡邕篆书,却并无赞辞,而且认为蔡邕的篆书“精密闲理不如(邯郸)淳也。

”篆书而外,古人还记有蔡邕善隶书。

如传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陈留蔡邕, 后汉左中郎将。

善篆、隶,釆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 然而卫恒《四体书势》中所记汉末最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是师宜官,《四体书势》云:“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以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魏武时,乂有梁鹄青出于蓝,曹操以为胜过师宜官。

因此,魏晋时学隶书、八分者乂多以梁鹄及其弟子毛弘为法。

蔡邕的书法在当时及其稍后的魏晋时期均未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汉末、魏晋时期擅长篆、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没有一个是蔡邕的弟子, 也未见东晋“二王”父子对蔡邕书法有何评论。

南朝宋虞鉢《论书表》记录皇室收藏法书的情况,其中也未见有蔡邕的书法。

而且蔡邕书法在北朝也没有什么影响,北方士家大族的崔氏、卢氏学钟、卫书法,却并不见有人学蔡邕书法。

这其实是蔡邕书法水平真实状况的反映,因此我认为蔡邕不是汉末最出色的书法家。

要论到对蔡邕书法产生误解的根源,可能就是范晔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这一段文字:“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的书法体征阅读答案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代。

“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载入史册。

就书法而言,正如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从实用目的性逐渐转化为审美目的性阶段,因而也成了书学自觉的时期。

汉代的书法可以说是各种书体臻于完备,其基本格调是以实用做出发点,章法规整,追求整齐典雅,用笔严谨,其中所包蕴的苍茫混沌的自然美,成了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尤其东汉时期书家们渴求从草书的墨迹中获得精神快感,认识到了书法可以体现人的品格与风节,并得到魏晋士人的继承和弘扬。

魏晋士人面对社会,作出了“全身远害”的政治性退避,从而把精力投注到书法艺术上来,从对书法的爱恋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

在许多文人士子的笔下,书法已不再是信手随意的书写,而提升到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文化的境界。

与汉代书法比较而言,一种真正抒情的“纯”书法成熟了。

“魏晋风度”在书法上的体现,王羲之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

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美;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

从技法上讲,王羲之书法已变汉代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

南齐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可以说是对王羲之及其这个时代书法作品基本特征的准确地概括。

从表露人格之美上,王羲之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率真朴实,章法气韵流畅自然,而内在却涌动着欲罢不能的动荡感,恰好表现了魏晋名士表面风流潇洒,内心却充满哀怨不平的心理和情绪。

“神韵”还体现在书法理论上。

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述相继问世,内容广泛且具有开创意义,代表作有:索靖的《草书势》、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说十二章》等。

探其肇端,卫夫人和王羲之的书论来源于东汉蔡邕,蔡邕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神”、“势”、“形”,三者通过创作主体的努力,是能够协调起来并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卫夫人的书学观

卫夫人的书学观

卫夫人的书学观“万岁枯藤”,最早出自卫夫人《笔阵图》。

卫夫人,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人。

别看卫夫人是一女子,人家可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她也是簪缨世家出生的小姐。

卫氏除了卫夫人之外还有卫凯、卫瓘、卫恒、卫宣、卫璪、卫玠等著名书法家。

卫夫人的学书秘籍《笔阵图》是讲写字笔法的书法论著。

其中这样写道:“竖如万岁枯藤。

”写竖和自然的枯藤有何关系?仔细品品不难发现万岁枯藤真是一个生动的意象,其外表苍劲老辣、粗糙而不光滑,看似古拙、苍莽、粗糙,却有一种不加修饰的率真的美感。

枯藤中既包含了柔韧的筋力,更是长年累月形成的。

因此想要写的字有力道,就要去体会枯藤的这股韧劲。

尤其在写金石、碑刻文字时,怎样才能表现出经过时间洗礼之后的剥蚀?是不是就像饱经沧桑的古树、古藤一般。

时间流转不息,而人生不过百年,转瞬即逝的时间让人感到渺小和紧迫,可以说,人和时间之间的冲突就像时间本身一样永恒。

所以古往今来文人的永恒感慨,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情感基调。

书法中的“万岁枯藤”,正是通过时间的长和枯老的意象,来反衬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书法家们认为,古代碑刻经过刀工刻手之后,再经历了岁月的厮磨,风化剥蚀之后,更增一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历史感的美、永恒感的美。

抚摸着历史的斑驳,一切喧嚣就会淡定,在深心的平和中,书法家对万岁枯藤的追求,就是对一种永恒感的追求。

他们在渴笔飞白中追求那种万岁枯藤的美感。

对于书法家而言,“枯”,就意味着“老”,意味着“古”。

中国的书法家特别好“古”,喜欢用苍古、醇古、古雅、古淡、古秀等来评价书法作品。

这里的“古”,不仅仅是年代的古,其中显示了中国书法独特的趣味和对永恒感的追求崇尚“古”的趣味,就是对此在的超越,尚古就是为了否定现今存在的实在性。

“万岁枯藤”从一种自然现象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

可以说提出这个观点的卫夫人既是书法老师,也是敬畏自然生命的老师,她是书法家也是哲学家。

她的观点不仅体现出了中国艺术中的这种崇古趣味,也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哲思。

蔡邕王羲之卫夫人书论

蔡邕王羲之卫夫人书论

蔡邕《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卫铄《笔阵图》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书论 卫夫人《笔阵图》

书论 卫夫人《笔阵图》

书论卫夫人《笔阵图》【书论】卫夫人(272-349)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

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东晋女书法家。

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

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仅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

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

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

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

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

”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

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

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

这实际上是对钟繇书法风格的继承,但在钟繇瘦洁飞扬的基础之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

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

”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

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

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

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

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

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

”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原文: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⑤。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⑧。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⑩。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⑪,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⑫,亦不得急,令墨不人纸。

若急作,意思⑬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⑭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⑮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失书先须引八分⑯、章草人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17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鹊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2)注释:①此文先见于《法书要录》卷一,题为《题<笔阵图)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载人,题仍之;《墨池编》卷一载人,题亦仍之,但在文后云:“旧本谓羲之尝渡江北游名山许、洛观碑,据东晋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删去之。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

王羲之《自论书》《书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书论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不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

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

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书法冷知识:卫夫人为何热衷于教王羲之书法

书法冷知识:卫夫人为何热衷于教王羲之书法

书法冷知识:卫夫人为何热衷于教王羲之书法?对书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老师是卫夫人。

卫夫人作为一代著名女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仅是因为他培养出了书圣王羲之,还为自己的丈夫李矩家培养出了李式、李充等东晋书法大家。

因为卫夫人的传授,江夏李氏家族也开始成为书法上的名门望族。

这个李氏家族在唐代还出现了一位书法巨匠李邕(即李北海)书法史上有“羲之如龙,北海如象”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个李邕。

卫夫人《近奉帖》我国古代女书法家并不多,知名度比较高的有蔡文姬、卫夫人、管道升等人。

作为女教师做过教学工作的,也就属卫夫人最为著名了。

小的时候,我就对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这个事情产生过一点好奇:在封建社会,女子能读书识字就很少见了,会抛头露面的开班讲课吗?按当时的理解是不太可能的。

但她确实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卫夫人《与释某书》最近两年为了撰写《晋唐笔法》一书,我对跟王羲之相关的一些历史资料做了搜集和整理,发现了卫夫人跟王羲之以及王羲之家族的一些关联。

卫夫人非常有可能是王羲之的姨妈,从而成为王羲之的老师。

而且,卫夫人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也是王羲之父亲和叔叔们的书法老师。

正是因为卫夫人将卫氏家传的书法传播给了琅琊王氏家族。

互动百科搜索王羲之父亲的名字“王旷”显示:王旷山东琅琊临沂人。

生卒年不详,约晋元帝大兴初年前后在世。

官济阳内史,淮南太守。

元帝过江,旷首创其议。

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

这里说王旷与卫氏为中表亲,并且卫夫人传授给王旷书法。

日本流传的书法授受史里也是这样记载的:“蔡邕—蔡琰—卫夫人—王旷—王羲之—王献之……”既然卫夫人是王旷的书法老师,那肯定也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的书法老师,王廙是在三十岁左右时被称为“江左书画第一”的书坛领袖。

琅琊王氏就是从王旷、王廙、王导这一代开始,才在书法上开始名声鹊起,而且他们都被称为兼师“钟、卫”两派的书法家。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

蔡邕、卫夫人、王羲之谈书法笔法

蔡邕、卫夫人、王羲之谈书法笔法

蔡邕、卫夫人、王羲之谈书法笔法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无不对用笔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杰出的贡献。

汉代的蔡邕是一代才子,东汉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他在书法论文《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碟之中,又在竖笔紧超之内。

掠笔,在于趣锋峻超用之。

涩势,在于紧缺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卫夫人是东晋门阀大族卫家女儿,家族中多当一世著名书法家。

她的书法得钟繇嫡传,融入卫家秘功,是继蔡玫以后最著名女书法家。

她除了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的成果外,还因为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而名传千秋。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夫三端之妙,莫先夫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东晋时期我国的文人思想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崇尚个性,喜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王羲之是我国最杰出的书法家。

“坦腹东床”是他不拘于俗的表现,而“东床择婿”则是社会对他放荡不羁行为的认可。

王羲之生活的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里说的成熟包括各种字体和各种笔法的成熟。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卫夫人和王羲之说的话

卫夫人和王羲之说的话

卫夫人和王羲之说的话卫夫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272-349年)。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

族祖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

传为王右军(王羲之)启蒙老师。

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师承钟繇,尤善楷书。

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

卫夫人给王羲之上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

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

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了王羲之对书法的领悟。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

“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我们总说书法要“发乎其上”,因为书法之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而现当代,总是难以悟透,古人做到了。

我们总结这三堂课:“高峰坠石” 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 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 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的课堂精髓,千年不更。

她既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筆陣圖》,(晉)衛夫人(鑠)撰;(晉)王羲之正書;(清)劉行受刻。

東晉永和12年(356)4月12日书。

21×32cm。

现藏陕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邕
《笔论》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卫铄
《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员备如篆法,飘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王羲之
《自论书》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

惑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