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附汤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提要:最近很多人在网上及各种讲座看到黄芪保健养生是极上品,咨询有哪些禁忌症及配伍?黄芪虽然说是补养上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那么,黄芪在应用和搭配时又有什么样的禁忌呢?下面介绍:一、服用禁忌: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
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但是,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用药的时候也要注意合理搭配。
黄芪也是有配伍禁忌的,因为中药的传统是以养为主,既然要养,不要养出病来,同时一种药是养不出来的,而且还需要其他辅助配伍的支持,2、从身体疾病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3、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
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4、黄芪是一味好药,作用强大且独特,一般临床使用数10至30克后患者的脉象马上就会有反应,精神和体力会有改善,正确合理地使用则收效明显。
但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副作用同样强大。
黄芪性温而药力向上升(补气升阳),如果在春夏两季气候温暖,湿热之气盛,使用黄芪容易导致以热助热,特别不利于黄芪药力的充分展开;更重要的是,使用黄芪在中医临床上容易补火上火(性温补气)助邪(疾病或一些致病因素),一旦缺乏准确全面的辨证水平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技术,那补药入口就可能会变成毒药,危害很大,就会养出病来。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
宋代名方:芪附汤,共2味药,一个补气,一个温阳,可治低血压病
宋代名方:芪附汤,共2味药,一个补气,一个温阳,可治低血压病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低血压的事。
临床上,低血压其实比高血压更容易调理,为什么这么说呢?《难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黄帝内经》曰:“心主身之血脉。
”在生活中,要把一楼的水抽到十楼去,用小功率的抽水泵是不行的,得功率够大才能把水泵抽上去。
同样人体血脉能鼓动起来,靠的是心脏,心脏就是一个泵。
心脏吃饱饭就功率大,气血就一下子灌溉到周身百骸去。
心脏劳损后,功率减小,射血无力,脉管就瘪、下陷,血压就偏低,人就容易头晕,记忆力减退。
高血压是内脏不调在血脉上的反映,低血压也是同样的道理。
看到这里,朋友们就应该明白了,调理低血压,就是补养好气血,调养好心脏。
那么低血压人群怎么样才能补好气血,调养心脏?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宋代的经典方剂:芪附汤,源自北宋《魏氏家藏》的古方。
组成:炮附子、蜜炙黄芪。
加入姜十片,加水适量,水煎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心律失常、低血压病,汗出异常、水肿、胃脘痛等属气虚阳弱者。
怎么回事呢?在我们中医上,人的身体被称为阴,太阳之光穿透大气,注入人体,激发人体活力,阴阳调和。
人体五脏,肺最先接受阳气的注入,主气,气之宣降要靠脾运化水谷相帮。
黄芪,甘而微温,补肺气又补脾气,气行血行。
但凡中焦不振,脾胃虚弱,清气不升,气虚发热,以及气虚失血,气虚血滞伤津,均适用。
又脾胃气虚,肺气先绝,脾胃和缓,则肺气旺而肌表坚固紧实,故能益卫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证。
脾主肌肉,黄芪补脾益气,令气血充足,能托疮生肌,故为治气血不足之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溃后不敛圣药。
脾得甘补则健运,肺得温化而肃降,脾肺气旺,水湿得化,自无内蓄外泛之患,故又为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常用药。
肺所主之气,一直下降于肾,就像人回到了家。
作为一家之主,肾阳可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为全身诸阳之本。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教育网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中药巧治漏肩风(肩周炎)
中药巧治漏肩风(肩周炎)绍奇谈医: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围,但古代文献亦有在痹证之外,另立“肩背痛”、“臂痛”名目者。
民间称之为“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
一般对肩周炎多按痹证治疗,效果欠佳。
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肩周炎患者以虚为本,风寒湿痰瘀为标,如果仅仅祛风散寒逐湿化痰行瘀,则本末倒置。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学中医的人何人不知?但每每将此二语草草读过。
古往今来,唯清人叶天士能于此会意,提出“阳明络虚”的观点,如《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
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
俞妪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我在叶氏启发下,进一步考虑到肩周炎的病变,在骨、筋和肌肉,而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
人至中年以后,脏气渐亏,气血不足,尤为突出的是阳虚而失温煦,筋骨肌肉皆失温养,营卫空疏,风寒湿邪乃得乘虚而入,病久,留连不去,则更变生痰浊、瘀血,以至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肩周疼痛不已,上举、外展、内旋、外旋受限。
这样,我治疗中老年肩周炎,便确定了以通补为法,以健脾益气、补肾、养肝为主体,佐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痰、通经络、调营卫。
常用药如黄芪、白术、淫羊藿、山萸肉、赤白芍、桂枝、附子、姜黄、海桐皮、羌活、当归、防风、鹿角片(或鹿角胶)、甘草、生姜、大枣。
这里面包含了益气温阳固表的芪附汤(黄芪、附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两补气血的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宣痹止痛的舒筋汤(赤芍、海桐皮、片姜黄、羌活、当归、白术、炙甘草)和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几张方子。
体丰,多湿多痰,苔厚腻者,去山萸肉、黄芪,加苍术(燥湿健脾)、炮南星(善去经络之痰)、炒白芥子(善去皮里膜外之痰);用力不当或外伤后而致瘀血阻络,痛剧而痛点固定者加红花、威灵仙、川芎、乳香、没药(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即活络效灵丹);寒盛,畏寒,患处冷感,每于睡觉时肩露于被子外即痛剧,舌淡脉沉者加制川乌、细辛、生姜温经通阳。
附子论——精选推荐
附⼦论附⼦论附⼦被历代医家视为补⽕要药,明?张景岳将附⼦与⼈参、熟地、⼤黄列为"药中四维"。
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为⽴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
⽕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为百药之长",⼀语道尽附⼦重要性。
但附⼦⼤热,药性峻烈,⽽且有毒,应⽤起来不⽆顾忌,本⽂拟对附⼦的应⽤作⼀探讨。
⼀、应⽤指征:仲景为善⽤附⼦第⼀⼈,《伤寒论》中⽤附⼦者有20⽅,37条;《⾦匮要略》中⽤附⼦有11⽅,16条。
其⽤附⼦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应⽤纲领,后世演绎出的⼀切⽤药指征概未离此。
此外,仲景还强调了"⼩便⾊⽩"亦是少阴病特点,《伤寒论》:"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吴⼜可释⽈:"凡阳证似阴,外寒⽽内必热,故⼩便⾎⾚;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便清⽩,但以⼩便⾚⽩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
"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附⼦证"和"附⼦脉",颇感切当:1.精神萎靡,嗜卧欲寐。
2.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膝以下清冷。
3.附⼦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沉伏(重按⾄⾻⽅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或脉突然浮⼤⽽空软⽆⼒。
笔者以"微"(脉微细) 、"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
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1972)先⽣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临床实际并⾮如此简单,绝⾮都是单纯的"阴象""阴⾊",⽽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
这就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证阳证,此乃应⽤附⼦的看门功夫, "⽕神派⾸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语道尽其义。
hz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 盗汗者,此劳 盗汗 气也。”“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 盗汗 也。” 《丹溪心法》“自汗 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 自汗 盗汗属血虚、气虚。” 痰”,“盗汗 盗汗 《景岳全书》“自汗、盗汗 自汗、 自汗 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 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医林改错》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 自汗、 自汗 盗汗的治疗作了 补充。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3.脱汗
主症: 主症:多在病情危重之时,出现大汗淋漓,汗 出如油。 兼症: 兼症: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 舌脉: 舌脉:舌萎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方药:参附汤加味。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病 情危急,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等急救之品。若在热病中所见,尚可加麦冬、五 味子敛阴止汗。汗多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麻 黄根等敛汗之品。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自汗 (2)肺气虚弱
主症: 主症:汗出恶风,动则益甚。 兼症: 兼症 : 久病体虚,平时不耐风寒,易于感冒, 体倦乏力。 舌脉: 舌脉: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 方药 : 玉屏风散。汗多加麻黄根、浮小麦、五 味子、煅牡蛎以止汗敛阴。病久脾胃虚弱合用四 君子汤培土生金。兼中气虚者加补中益气汤补中 益气。
一、概述
(三)西医学范畴 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 年期综合征、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 脱、休克及肝病、黄疸等某些传染病以汗出 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位
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肌腠 卫表肌腠,其发生与 卫表肌腠 肺、心、肾密切相关。
三、病性
心阳虚的偏方
心阳虚的偏方心阳虚在中医上也叫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一种重症表现,除了会出现心气虚的症状以外还会有大出汗,四肢畏冷,严重的心悸,甚至还会出现昏迷不醒,会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的现象,这是很严重的,出现了心阳虚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治疗心阳虚的偏方。
★心阳虚的偏方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参附龙牡汤加味:炙党参20克(或红参10克)、附片10克、炙黄芪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山萸肉15克、肉桂6克。
本方适用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阳者。
(2)芪附汤加味:炙黄芪15克、熟附片1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山萸肉10克。
本方适用于心阳暴脱偏于亡阴者。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喘急不能卧者可于基本方中加黑锡丹10克、蛤蚧粉6克,以益元补肾,摄纳肾气。
若见阴伤,症见舌质偏红,脉细数无力加玉竹15克、天冬10克、太子参30克以养阴生津。
若兼见胸部闷窒者,宜加沉香10克、檀香10克理气舒胸。
若兼见痰浊阻滞,胸满闷痛、舌苔腻浊加陈皮10克、枳壳10克、胆星10克、佛手12克以理气化湿,疏畅气机。
若兼见心胸疼痛剧烈者加丹参15克、藏红花6克、郁金12克、三七6克或用冠心苏台丸1粒等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若兼见心气贯脉不匀,脉见结代者可在基本方(1)中重用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麦冬10克、苦参10克等。
心阳虚的偏方二外敷药物:亦可生姜、桂枝、樟脑、冰片、松节油、木瓜、阿魏、羌活、当归、没药等制成狗皮膏,贴于心绞痛的疼痛敏感区,每2天换一次,停药一天,连贴2~3次为一疗程。
★心阳虚的偏方三饮食疗法:1.心阳暴脱证是继发在心阳虚基础上,因此,饮食的调理是重要的辅助治疗。
此证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忌辛辣、慎油腻及难于消化的食物。
2.食疗方:(1)用黄芪30克、鹿茸3克,取3~5斤重鸭一只,剖去内脏洗净,文火炖烂。
二丁三草汤治疗泌尿系感染疗效观察
【 中图分类号 】R 4 23 【 文献标识码】A 【 章 编 号 】1 0 — 5 7 ( 0 0 1— 8— 文 0781 21) 4121
近几年来 ,笔者用 自拟 “ 附汤 ”治疗顽 固性 口腔溃疡 芪 2 例 ,收 到 较 好 效 果 ,现 小 结 如 下 。 4 1 临 床 资 料 本 组 2 例 均 经 西 医 诊 断为 口腔 粘 膜 溃 疡 ,并 经 中西 药 治 4 疗欠佳或 反复发作者 。男性1 例,女性8 。年龄2 一 3 岁4 6 例 O O 例 ,3 —4 岁8 ,4 —5 岁 1例 ,5 —6 岁 1 。病程 1 5 1 0 例 1 O O 1 O 例 — 年 1 例 ,6 1年8 ,l— 1年 6 。有烟酒嗜好者 1 例 , O — O 例 1 2 例 6 辛辣嗜好者2例 。 0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 口颊粘膜 、软腭 、舌面及舌根等 部位均有大 小不等的溃疡 ,用棉拭子擦未见假膜 、出血 ,色 灰 白 ,有 轻 度 灼 痛 感 。 2 治 疗 方 法 2 例 均 内服 “ 附汤 ”治疗 ,其组成 为黄 芪3 g 4 芪 0 ,制 附 片lg ( O 先煎3 分钟 ),白术 lg O O ,薏苡仁2 g 0 ,土茯苓 3g 0, 甘 草1 g 0 。舌苔黄 腻者去制 附片 、白术 ,加黄柏 、苍术 ;舌
【 摘 要 】 目的:观察山西名老 中医靳文清 自拟 的二丁三草 汤 治 疗 泌 尿 系 感 染 的 疗 效 。方 法 :选 取 泌尿 系 感 染 病 例 6 例 随机 分 为 2 治疗 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口服二丁三 草汤和氧 氟沙星O 2 次 ,日2 ./ 次, 照组 口服氧 氟沙星0 2 次 , 次 治疗 。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 对 . / 日2
老师讲神农本草经黄芪笔记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神农本草经》-黄芪,黄芪这味药呢,是临床的一个常用药,也是我前面给大家说的温阳药的一味主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吧,黄芪这味药呢甘微温,甘微温它为什么也说是温阳五虎将呢,这一点也是它跟姜桂附不同之处,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黄芪这个药呢,味,甘微温;主升的是少火微微的生气。
大家看这个条文,小儿百病以及补虚这一点,为什么虚损呢,虚损的病人呢就是阳气不能来复,一方面壮火食气精血挥耗,另外一方面是少阳之气不能来,所以,黄芪这个药为温阳五虎将之一,是非常有道理的。
黄芪,“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再看,味甘,甘味入中土;微温,前面给大家说了寒热温凉四气这个微温,甲木性,少阳生生之性,陈修园曾经把他归为胆与三焦。
刚才有人问,温阳五虎将是什么?温阳五虎将以前讲过,就是说,前人有人归为,姜桂附和黄芪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代表温阳学派的代表用药吧,但是呢,这温阳五虎将不是单纯从它温阳驱寒的角度说的,你看当归这个药,全身四肢逆冷的话,血脉温气不能达,非当归不行,当归可以引温药入经,本身其气就雄浑,所以当归作为温阳五虎将之末。
我们现在讲的是黄芪,主痈疽,痈疽是什么?痈者壅也,痈疽这两种病呢都是外科疾病,外科疾病它病的是什么,它病的是人的皮肤肌腠,以及经络之中的这个血气臃结,臃者壅也;疽呢,也是血气郁结的现象,但是两种病呢,痈疽这两种病呢,恰恰有阴阳的不同,而黄芪这味药呢,它禀的是少阳的生气,所以它能入于人身的肌腠,它能入于表一层,久败之疮,也是这一点,黄芪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补脾肺之气呢,一个呢是肺主皮毛,脾主肌腠,皮毛与肌腠之间的那个营卫之气充沛了以后,自然而然久败之疮可以痊愈;排脓止痛,这个排脓也是一种托的现象,黄芪呢,气足了以后可以把邪气由内向外,然后人身体自然排病的一种现象,郁结通痛自止,这个止痛,这个痛一般讲什么?不通则痛,凡是有痛的地方必然有气机的郁阻,气机通才能止痛,所以呢,这个痛就分两点,在临床上见很多痛证的病人吧,泻可以止痛,补也可以止痛,所以要注意,邪气实的病人暂时要泻,精气夺的病人要补,补就是顺着气脉的走向,顺着疾病的来势;泻就是夺,沿着经络气脉的走向去逆,逆着它的来势消落它,行针的时候这顺逆之间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很多种疾病,虚症的病人,你去泻它,有可能疼痛也会缓解,但是这个病人可能正气还没到达衰竭的地步,你这个时候去治它吧,虚虚实实呀,正气越虚邪气越实,虽然止痛于暂时的话,其后必然会加重。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李翰卿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
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
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玉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1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资料整理者2000年8月20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的巨⼤作⽤,在于温通⼗⼆经络,⽽⾮补肾阳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但⽕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药,不是补肾阳。
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附⼦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解应该是这样的:⽤附⼦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姜守⽽不⾛,⼲姜,⽢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附⼦。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肾也!钦安也误啊!⽕神派擅⽤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神⼤家对此却隐⽽不彰。
吾今和盘⽽出,诚⼀⽚救世的仁⼼。
冀⼤家不要被刘⼒红等所误,失其宗旨⽽乱⽤附⼦。
举个例:⽕神派治⼝⾆⽣疮等虚⽕症,⽤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补肾阳之药。
其功⽤在于温通⼗⼆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剂中使⽤以助药效,但对⾮寒湿阻滞之⼈使⽤,则会⽣热风,不宜使⽤!即使⽤,也得合理配伍。
⼈之内伤杂症,多因为⾎瘀⽓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黄祛邪,有的⽤马钱⼦,⽽⽕神派的显著特点是⽤“附⼦”以消阴翳,⽤⼲姜,⽢草培⼟以补中⽓(但⽕神派说是⽤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样。
附⼦在⽕神派⽤药中,相当于⼀个“先锋官”的作⽤,现在的⽕神派传⼈对附⼦的运⽤,似乎有违钦安先⽣原旨,钦安先⽣⽤药,有时也⽤阴药的,现在的⽕神有的好像不⽤阴药,不知现在的⽕神还是否执定中州⽽兼顾三焦,对附⼦动则⽤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之⾝体,相⽕(肾阳)为体,君⽕(⼼⽕)为⽤。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叮叮小文库欢迎有需要的朋友下载!!1.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连翘朴扁豆鲜花一起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感冒与风温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咳嗽外感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
止嗽散止嗽桔草与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内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咳嗽特点,咳痰特点,咳嗽与咳喘鉴别。
3.哮1、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细辛草味夏。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1、黄芪固卫散【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
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
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
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
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牡蛎散【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
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
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加减】为加强疗效,本方可加煅龙骨、糯稻根、瘪桃干。
若属气虚自汗,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阳虚汗出,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刍议叶天士对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 2012⁃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4011)作者单位:10010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胡一帆(硕士研究生)㊁孟庆鸿(硕士研究生)㊁孙资金(硕士研究生)㊁徐文秀(博士研究生)㊁王凯(硕士研究生)㊁林煜坤(硕士研究生)㊁刘晓中(硕士研究生)㊁王雪茜㊁王庆国㊁程发峰]作者简介:胡一帆(1997-),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㊁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㊁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㊂E⁃mail:huxiaofan222@通信作者:程发峰(1982-),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㊁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㊁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㊂E⁃mail:fafengcheng@刍议叶天士对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胡一帆 孟庆鸿 孙资金 徐文秀 王凯 林煜坤 刘晓中 王雪茜 王庆国 程发峰【摘要】 黄芪是中医临床中重要的补气药㊂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已经将其配伍规律记载于‘金匮要略“中㊂清代著名医家㊁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广泛涉猎医书㊁汲诸家之所长,在临床中对经方进行灵活加减使用,故本文以应用黄芪之经方为例,对‘临证指南医案“与‘金匮要略“进行对比研究,以应用黄芪之法为切入点,探究其在临床中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㊂研究发现,叶天士在对张仲景7首经方中体现的益气利水法㊁益气温阳法㊁益气调营法与益气建中法继承的同时,不拘泥于疾病与证候,重视病机,扩大方剂的主治范畴;不拘泥于方药,重视治法,善用经方合方,是古方今用的典范㊂:益气利水法以黄芪主益气祛湿,结合 络病学说”,将水气病扩大至痹证;益气温阳法以黄芪配伍乌头补气温经,创制芪附汤;益气调营法继承营卫辨治观,并结合气血理论创立 卫气营血辨证”;益气建中法则不拘泥于虚劳之病,扩展至内妇科疾病,同时创制归芪建中汤等㊂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系统梳理古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如何做到继承与发展古今医家学术思想提供直接有效的参考㊂【关键词】 叶天士; 张仲景; ‘临证指南医案“; ‘金匮要略方论“; 经方; 黄芪; 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4.009 叶桂(公元1666年~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家㊁温病学家㊂叶天士自幼承接家学,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一方面辗转拜师,汲诸家所长,另一方面博览医书,贯通古今,最终成就一代名医[1]㊂‘叶天士小传“所载: 叶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㊂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故能集众美以成名㊂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㊂”‘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㊃序“所言: 余幼习举子业,丹铅之假,喜涉猎岐黄家言㊂自‘素问“‘难经“,及汉㊁唐㊁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以广见闻㊂”由于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主要滥觞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2],有学者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仲景方的医案高达360则[3],可见其对经方的理解较为深刻㊁运用较为广泛㊂作为当代临床中常用的补气药,黄芪(古称 黄耆”)具有药产资源丰富㊁药性甘缓平和㊁药效力大功专等特点,故受到古今医家的青睐㊂本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作: 黄耆,味甘微温㊂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㊂一名戴糁㊂生山谷㊂”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记载使用8首含有黄芪的方剂:黄芪建中汤㊁黄芪桂枝五物汤㊁乌头汤㊁防己黄芪汤㊁防己茯苓汤㊁芪芍桂酒汤㊁桂枝加黄芪汤(原书附方三黄汤系后世林亿所补,故不纳入讨论范畴)㊂而在七首方剂中,分别提现了张仲景益气利水法㊁益气温阳法㊁益气调营法与益气建中法共四种治疗大法㊂本文将从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作为切入点,结合叶天士相关医案,探究叶天士对仲景四法的继承与发展,为当代中医学术发展及临床用药在如何做好 传承”与 创新”的问题上提供典范㊂1 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理论探讨1.1 益气利水法‘金匮要略“所载的水气病是指以身体浮肿为主证,水液代谢异常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疾病㊂张仲景根据水气病不同的证候㊁病位及病因将其划分为风水㊁皮水㊁正水㊁石水㊁黄汗五种类型,其中病位偏表或外感水湿邪气的风水㊁正水与黄汗均配伍黄芪进行治疗㊂风水是风邪袭表,腠理开泄,与水湿之邪相合,使卫阳郁闭故导致 脉浮㊁身重㊁汗出㊁恶风”的证候群㊂由于气虚为本,邪实为表,故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防己以祛风除湿,二药一补一泻,相反相成,共奏益气利水之功;辅以白术助黄芪健脾补气㊁助防己燥湿利水,佐以甘草补中益气㊁调和诸药㊂皮水是中焦脾气失运,上焦肺气失宣,水液不能布散所致的 脉浮,胕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不渴”的症候群㊂对于卫阳不足且被水气所遏,而导致的以 四肢肿㊁四肢聂聂动”为主症的治疗,张仲景采用重用茯苓利水渗湿,辅以防己燥化在里之湿,桂枝助在表之阳㊁散在表之湿,黄芪助茯苓健脾气化内湿㊁助桂枝养卫气驱湿于表,益以甘草调中补虚(黄汗将于第3小节进行讨论)㊂综上,仲景对于邪气由外而至或病位偏于上焦,病性属于虚实挟杂的证候均重用黄芪同时配伍防己㊁白术㊁茯苓等进行益气利水㊂1.2 益气温阳法‘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㊂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㊂”历节病与脚气病均是以外感风寒湿邪,邪气与正气相搏而引起剧烈疼痛的疾病,仅因邪气性质不同与正气虚实差异而导致表现出的症状有所不同㊂张仲景在治疗由寒湿痹阻所致的历节病㊁脚气病时,运用温经散寒㊁除湿止痹的乌头汤㊂方中选用黄芪益气温经,一方面可以仰其甘温之性扶正驱邪,与甘草相配补益中气,使卫气生气有源;同时配伍敛阴养血的芍药,可防止麻黄发散伤阳㊁乌头辛烈伤阴动血,如尤在泾[4]所言: 以黄芪之补㊁白芍之收㊁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㊂如卫瓘监钟邓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于乱㊂”1.3 益气调营法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医经与经方相结合[5],形成了从生理到病理㊁从治法治则到方剂药物的理法方药皆备㊁脉证并治的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㊂其中,营卫理论既是‘黄帝内经“中解释和认识人体生理与病理的重要思想,也是‘伤寒杂病论“中核心的诊疗思想之一㊂‘灵枢㊃营卫生会“所载: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㊂”‘灵枢㊃邪客“所言: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㊂”‘灵枢㊃本脏“又言: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㊂”可见‘黄帝内经“对于营卫的生成㊁运行及功能等生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认识㊂‘伤寒论㊃辨脉法第一“所载: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㊂”‘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载: 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㊂”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㊂可见张仲景在继承‘内经“营卫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脉证,以阐述营卫各自虚实的病理特点及病机变化㊂‘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所言: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属桂枝汤证㊂”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㊂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㊂作为仲景所创调和营卫第一方的桂枝汤,其立方紧扣太阳中风的病机 风中卫阳,阳不敛阴,营阴失守㊂桂枝辛温振奋卫阳,驱风散寒,发汗解肌;芍药酸寒扶持营阴,养血生津,敛阴止汗,二药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共奏燮理阴阳㊁调和营卫之功㊂生姜㊁大枣㊁甘草甘温补益中焦,使营卫化生有源,扶正以驱邪㊂而‘金匮要略“对于营卫在表之气虚而邪气偏重偏里,常配伍甘温黄芪,一可鼓舞在表之气,二可补益脾胃之气,从根本上提高扶正驱邪的理论,形成 桂枝 芍药 黄芪”一散一收一补的格局㊂如‘金匮要略“治疗血痹重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㊁治疗黄汗的芪芍桂酒汤及桂枝加黄芪汤(三汤的方证差异详见表1)㊂1.4 益气建中法张仲景的建中之法是以中焦脾胃为核心,以小建中汤为基础,并结合不同证候与病机进行遣方用药的治法,体现仲景固护脾胃的用药思想㊂小建中汤首见于‘伤寒论“㊂‘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㊂”说明其是在外感过程中因气血不足所致的腹痛首选方剂㊂其方以调和营卫㊁燮理阴阳的桂枝汤为底方,重用酸寒的芍药养阴生津㊁和里缓急,加入甘味之饴糖增强补益中焦之力㊂而‘金匮要略“围绕内伤杂病进一步对其进行加减化裁,中气虚馁较重加入黄芪益气建中;妇人产后血虚较重加入当归养血建中㊂‘金匮要略㊃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㊂”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一味甘温的黄芪而成,是仲景甘温益气的代表方,主治虚劳里急㊂表1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㊁芪芍桂酒汤证与桂枝加黄芪汤证方证鉴别表种类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芪芍桂酒汤证桂枝加黄芪汤主病血痹病水气病(黄汗病)水气病(黄汗病)㊁黄疸病脉象脉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沉脉浮证候肌肤麻木不仁,兼有游走性疼痛汗质粘滞沾衣㊁汗色黄如柏汁㊁发热㊁身肿㊁口渴身重㊁肌肉瞤动㊁胸痛㊁腰胯痛㊁不欲饮食㊁烦躁㊁小便不利病机气血亏虚,营卫虚滞营卫郁遏,湿热交争营卫失和,水液停滞治法益气温卫,养血调营调和营卫,泻热祛湿调和营卫,益气散湿方药黄芪三两㊁芍药三两㊁桂枝三两㊁生姜六两㊁大枣十二枚黄芪五两㊁芍药三两㊁桂枝三两㊁苦酒一升桂枝三两㊁芍药三两㊁甘草二两㊁生姜三两㊁大枣十二枚㊁黄芪二两2 叶天士对张仲景之法的继承与发展2.1 对益气利水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 黄芪㊁防己㊁白术㊁茯苓”益气利水的用药特色,在诊疗上重视 风㊁湿(水)㊁虚”的病机,进一步扩大了其所主治的疾病范畴;在用药上多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合方加减化裁使用㊂如案一[6]: 李三四,脉小弱,当长夏四肢痹痛,一止之后筋骨不甚舒展,此卫阳单薄,三气易袭,先用阳明流畅气血方㊂黄芪㊁生白术㊁汉防己㊁川独活㊁苡仁㊁茯苓㊂”案二[6]: 涂六二,痛起肩胛,渐入环跳髀膝,是为络虚㊂黄芪五钱㊁于术三钱㊁当归三钱㊁茯苓二钱㊁防己八分㊁防风根五分㊁羌活五分㊂”上述两则医案均为叶天士治疗痹证时体现的 久痛入络”的诊疗思想,而在治疗上,叶天士重视在攻邪和荣养的同时,仍需遵循其 络以通为用”的原则[7]㊂而痹症的产生是由于风㊁寒㊁湿三气侵袭,而案一中的 筋骨不甚舒展”突出了湿邪重浊粘滞㊁易流关节的病机特点;案二所载的游走性疼痛突出了风邪善行数变的病机特点㊂同时两案中共同的特点为疼痛时间较长,气血运行失常,阳明络脉空虚㊂因此选用黄芪㊁白术㊁防己㊁茯苓益气健脾化内湿㊁祛风散湿之痹痛,着眼并补益阳明气血㊂由于叶天士认为 酸苦甘腻不能入络” 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故均结合病症配伍辛温发散之药[8]㊂案一中湿邪较重,故选用祛湿之力较强的薏苡仁配伍辛温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羌活㊂案二风邪较重,同时疼痛部位循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及下,由于本身足太阳具有多血少气的特点,故配伍当归养血活血,防风与独活在增强祛风散寒止痛的同时,引药入足太阳膀胱经㊂综上,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对于黄芪益气祛湿的功效,及其与防己㊁白术㊁茯苓的配伍特色,并将其与 络病学说”结合以病机为桥梁将其从水气病扩大至痹证的治疗,深化了后世对两方的方证认识㊂2.2 对益气温阳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在继承乌头汤的基础上创立芪附汤,与仲景重用乌头轻用黄芪的思路相反,重用黄芪轻用附子以达益气温经之效㊂‘临证指南医案卷八㊃疝“[6]: 陈二二,辛香流气以治疝,未尝不通㊂服之五日,遍身疼痛,下午四肢浮肿,肌肤渐见高突块瘰,思走泄气胜,都是阳伤㊂芪附汤主之㊂生黄芪一两㊁附子二钱㊂”关于疝气的治疗,叶天士指出: 七疝治法,最详子和,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气疏泄而病缓矣㊂”而本案中运用 辛香流气”之法治疗疝气本为正治,服药五日后出现身体疼痛㊁四肢浮肿㊁肿块的症状,说明患者素体亏虚,不耐攻伐,药重证轻,邪去正伤㊂以 川楝子㊁延胡索㊁小茴香㊁木香㊁橘核㊁香附”等芳香药物疏泄厥阴肝气,由于其走窜之力较强故耗散正气,若正气不足则因气虚变生诸证㊂故叶天士云: 虚质,不可专辛香”㊂对于上述因气虚所致诸多变证,叶天士亦是遵循张仲景对于坏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指导原则㊂由于患者表阳不足,周身经脉失于温煦,寒自内生,寒凝经脉故周身疼痛;脾主四肢,运化水液失职,气虚失于固摄,故而出现四肢浮肿㊁肿块㊂因此,重用黄芪为君,以其甘之性既可大补中焦脾气㊁运化水湿之邪,又可益气固表,助卫阳驱在表之湿;辅以附子,取其辛温走窜之性,使黄芪补而不滞的同时,亦可振奋卫阳,即张仲景所言 温经”之效㊂2.3 对益气调营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营卫辨治观,并结合气血理论,结合个人临床治疗经验,并对温病病机传遍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著名的 卫气营血辨证”,认为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因此治疗上应遵循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则㊂而在应用张仲景 桂枝 芍药 黄芪”的配伍格局时,叶天士虽云 病在营卫”,但实则针对的病机是:气分中卫阳不足,中气虚弱㊂如案一[6]: 某二一,脉细弱㊂自汗体冷,形神疲瘁,知饥少纳,肢节酸楚㊂病在营卫,当以甘温㊂生黄芪㊁桂枝木㊁白芍㊁炙草㊁煨姜㊁南枣㊂”案二[6]: 曹,脉促数,舌白不饥,寒热汗出㊂初起腹痛,脐右有形㊂乃久伤劳倦,复感温邪㊂今病两旬又六,微咳有痰,并不渴饮,寒来微微齿痉㊂此营卫二气大衰,恐延虚脱,议固卫阳,冀寒热得平㊂黄芪㊁桂枝㊁白芍㊁炙甘草㊁牡蛎㊁南枣㊂”案一为较为典型卫阳虚弱,肌腠失于固摄的汗证,胃失受纳,中气不足故脉细弱,神疲乏力,饥不欲食;而在表之阳衰微,失于固摄与温养,故见自汗体冷,四肢关节等酸痛㊂故治以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益气健脾㊂案二为体虚之人感受温邪,正邪交争日久,阳气欲脱之证,病属温病后期㊂温邪自表而入与卫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寒热往来㊂而中焦气血不足,久病入络,血络失和,渐成积证㊂不渴说明温邪较轻,而恶寒发作时开始出现口噤的痉证表现,说明卫阳虚弱㊁无力抗邪的同时,营阴亦虚以动内风,故有阴阳绝离之象,故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育阴涵阳,方用桂枝加黄芪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龙骨㊁生姜(辛温走散更燥营阴)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虚劳失精之证,其主证虽与本案不同,但病机相同,均为五脏气血虚弱,肾阳失固摄㊂张仲景常常将龙骨牡蛎同用,或震摄心神,或收涩肾精;而本案去入心经的龙骨,而留入肾经的牡蛎,既取其收涩之性,又可直达病所,以奏 甚者独行”之功㊂可见叶天士对于病机及治法的重视以及对经方加减的灵活㊂2.4 叶天士对张仲景益气建中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的脾胃学说分别承自张仲景学说中的脾胃分治㊁顾护胃气㊁脾胃之气资助营卫等治疗特色与李东垣甘温升阳的学术思想[9]㊂因此,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诸多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的案例㊂如案一[6]: 郑二七,脉来虚弱,久嗽,形瘦食减,汗出吸短㊂久虚不复谓之损,宗内经形不足,温养其气㊂黄芪建中汤去姜加人参五味㊂”案二[6]: 李三四,久嗽经年,背寒足跗常冷,汗多,色白,嗽甚不得卧㊂此阳微卫薄,外邪易触,而浊阴挟饮上犯,议和营卫,兼护其阳㊂黄芪建中汤去饴糖加附子茯苓”㊂案三[6]: 姚二二,久嗽背寒,晨汗,右卧咳甚,经事日迟,脉如数而虚,谷减不欲食㊂此情志郁伤,延成损怯,非清寒肺药所宜㊂黄芪㊁桂枝㊁白芍㊁炙草㊁南枣㊁饴糖㊂”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叶天士对黄芪建中汤的扩展应用到三个方面:(1)在疾病与证候方面,不拘泥于虚劳之病与腹痛之症,将其扩展至咳嗽㊁汗证㊁月经不调等内科㊁妇科疾病㊂而在证候上围绕 脉弱” 咳痰” 不欲食” 汗出”背寒” 足冷”等以中气虚㊁肺气虚为核心病机的证候进行治疗,是从临床角度对条文 诸不足”进一步阐释与发挥㊂(2)对黄芪建中汤治疗咳嗽的应用㊂叶天士云: 中气之馁已甚,可复以苦寒损胃乎㊂与黄芪建中,损其肺者益其气㊂而桂枝白芍,非敛阴和血之妙品乎㊂”‘金匮要略“原文虽未言与肺气相关,然方后注云: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㊂”有学者根据‘外台秘要“建中汤与‘金匮要略“吴迁本的注文提出黄芪建中汤方有补气之功,而非半夏这味药可以补气[10]㊂笔者认为通过医案能明显看出叶天士有以黄芪建中汤补益肺气的意图,然其用药轻灵,不仅不会在其中加入温燥的半夏,反而会根据情况去掉辛温的桂枝与生姜,进一步体现其对 肺为娇脏,易虚易实”的生理特性的把握㊂(3)对于黄芪建中汤的加减化裁,叶天士紧守病机㊁有的放矢㊂如对于气虚伴有阴虚血少者,去桂枝生姜防辛温耗血动血;对于气虚兼阳虚者,加附子温经散寒;对于脾气虚导致痰浊内生者,去甘腻之饴糖加茯苓利水渗湿;气虚兼血脉空虚,加当归养血活络,有与当归建中汤合方之义,亦为叶天士常用方,称为 归芪建中汤”,多用但不局限于妇人经闭㊂综上,叶天士重视病机,对黄芪建中汤进行加减化裁,以奏益气建中之功㊂3摇小结叶天士在‘本草三家合注“[11]中云: 人生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二端㊂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之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之不足也㊂”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开运用黄芪益气利水㊁温阳㊁调营与建中之法,而叶天士通过对张仲景学习研究及临床体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经验,为后世临床使用黄芪提供极具价值的典范㊂而这种范式对于学者而言,一方面应重视叶天士处方的灵活性㊂诚如华岫云[6]所言: 先生虽善用古方,然但取其法,而并不胶柱㊂观其加减之妙,如复脉㊁建中㊁泻心等类㊂至用牡蛎泽泻散㊂只取此二味㊂故案中有但书用某方,而不开明药味者,决非尽用原方,必有加减之处,观者以意会之可也㊂”另一方面应关注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性㊂小到个人医家,大到学术流派,或有私淑,或有亲炙,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枝散叶㊂如叶天士对于痹症应用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的具体治法,或不仅仅来源张仲景,亦可受到其业师王子接的医学思想的影响㊂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条目下云: 余治太阳腰髀痛,审症参用两方,如鼓应桴,并识之㊂”[12]综上可以看出,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个人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是具有复杂性㊁交叉性与累积性的,因此系统梳理古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如何做到继承与发展古今医家学术思想提供直接有效的参考㊂表2 叶天士对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应用黄芪之法益气利水法益气温阳法益气调营法益气建中法主病风水病㊁皮水病㊁正水病㊁石水病㊁黄汗病历节病㊁脚气病血痹病㊁黄汗病㊁黄疸病虚劳里急诸虚证脉象脉浮㊁脉小弱脉弦脉微㊁脉沉㊁脉浮脉如数而虚㊁脉涩弦证候身体浮肿㊁沉重,汗出,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四肢聂聂动㊂关节剧烈疼痛㊂肌肤麻木不仁,汗质粘滞沾衣㊁汗色黄如柏汁,身重㊁肌肉瞤动㊂出血㊁失血㊁疼痛㊁面色不华㊁精神不振病机水液代谢异常外感风寒湿邪,邪正相搏剧烈风中卫阳,阳不敛阴,营阴失守脾胃虚弱,气虚血虚方药配伍黄芪㊁防己㊁白术㊁茯苓黄芪㊁乌头黄芪㊁桂枝㊁芍药黄芪㊁饴糖㊁桂枝㊁芍药代表方剂防己黄芪汤㊁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㊁芪芍桂酒汤㊁桂枝加黄芪汤黄芪建中汤叶天士对仲景的继承黄芪主益气祛湿,同时配伍防己㊁白术㊁茯苓黄芪配伍乌头以补气温经营卫辨治观脾胃分治㊁顾护胃气㊁脾胃之气资助营卫叶天士对仲景的发展结合益气利水法与 络病学说”,以病机为桥梁,将水气病扩大至痹证㊂创制芪附汤,重用黄芪大补中焦脾气㊁运化水湿之邪,又可益气固表,助卫阳驱在表之湿;辅以附子辛温走窜,使黄芪补而不滞,亦可振奋卫阳㊂营卫辨治观结合气血理论,创立了著名的 卫气营血辨证”㊂病机则为 气分中卫阳不足,中气虚弱”㊂不拘泥于虚劳之病,扩展至咳嗽㊁汗证㊁月经不调等内科㊁妇科疾病;去桂枝生姜以补益肺气;创制以归芪建中汤为代表的灵活加减化裁方参考文献[1]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9⁃164.[2] 范忠星.叶天士医学思想渊源探究[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20.[3] 李心机.寒温相承宗一脉,叶吴本是经方家 叶天士㊁吴鞠通活用经方的思路与启示[J].山东中医杂志,2021,(5): 441⁃447.[4] 吕桂敏,周鸿飞点校.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心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7.[5] 潘中艺,傅延龄,宋佳,等.张仲景医学源流述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11):894⁃899.[6] 清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87㊁446㊁423㊁128㊁242㊁67㊁66㊁478㊁603.[7] 李长香,程发峰,王雪茜,等.叶天士从络病论治痹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758⁃1761. [8] 李长香,刘原君,朱文翔,等.络病学说的4次大发展[J].中医药导报,2014,21(11):1⁃3.[9] 孙晓光.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10] 张承坤,赵雅琛,沈澍农.‘金匮要略“ 补气加半夏”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99⁃100,118. [11] 叶磊,高亚慧点校;张志聪,叶天士,陈修图注.神农本草经本草三家合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5. [12]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61.(收稿时间:2023⁃10⁃11)(本文责编:韩虹娟)。
青城山游学记——也谈附子!
的,然后⾆头会发⿇,会⿇好⼏个⼩时。
⽽如果是⽣附⼦,只要芝⿇⼀点,放在嘴⾥咬,⾆头就会发⿇,持续⼏个⼩时。
⽤量,书上是3∼9克。
《药典》2010年版规定附⼦常⽤量为3~15g。
⼈称为“⽕神”的吴佩衡。
吴⽼在处⽅当中⽤100∼500附⼦,不罕见,关键是久煎。
但是不应该⽤那么多量,实际上可能没有充分地利⽤。
我们不提倡⼤家多⽤、重⽤,尤其是初学者,刚刚开始临床,教科书上的量应该是⽐较可⾏的量,有经验以后,确有必要,可增加⼀点⽤量。
汤剂当中的溶剂是有限的,溶解度也有限度,它的含量并不完全是⽆限增加的。
⽤量过分地偏⼤,不安全的,同时对药材也是浪费,但是过分地谨慎也会影响它的疗效。
煎煮含附⼦汤剂时,切记中途莫加冷⽔。
煎煮含附⼦汤剂,⼀般耗时较长,故汤药正煎⼲,中途切忌加⼈冷⽔,否则可能会增加附⼦毒性。
煎药前⼀定要估计好⽤⽔量,⼀次加⾜⽔量。
如果中途发现⽔快煎⼲了,应⽴即离⽕,待药冷却后在加⼊适量冷⽔,然后重新煎煮,计时。
张仲景《伤寒论》113⽅,⽤附⼦者21⽅,37条;《⾦匮要略》中⽤附⼦有11⽅,16条。
实幵后世应⽤附⼦之先河。
常与⼲姜、⼈参、术茯苓、⽢草等药配伍,树⽴了附⼦应⽤的规范。
其常⽤⽅剂、配伍⾄今为医家所赏⽤,归纳如下:四逆汤,附⼦与⼲姜、⽢草配伍,此是附⼦的最重要配伍,⼜称"仲景附⼦配伍法"。
吴佩衡更经常加⼊⾁桂,称为"回阳饮"。
温阳利⽔的真武汤;温阳益⽓的附⼦汤;温阳解表宣上温下的⿇黄附⼦细⾟汤;治风湿⾻节烦痛,桂枝附⼦去桂加⽩术汤;温脾⽌泻的附⼦粳⽶汤;温下寒积的⼤黄附⼦汤;扶阳消痞附⼦泻⼼汤;温脾⽌⾎的黄⼟汤;治肠痈的薏苡附⼦败酱散;可治疑难怪病的乌梅丸;补肾祖⽅肾⽓丸等等。
附⼦配伍的发展:唐,孙思邈在《备急千⾦要⽅》中创温脾汤,将附⼦、⼤黄、⼈参、⼲姜、⽢草熔于⼀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黄附⼦汤的发挥。
近⼈⽤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等,疗效很好。
芪附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芪附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生病吃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吃药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项等,以免出现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了
生病吃药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于吃药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些药物的功效和一些注意事项等,以免出现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芪附汤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黄芪30克,制附片(先煎30分钟)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湿。
主阳气虚弱,脾失健运。
(顽固性口腔溃疡)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4次,治疗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摘录】《中医杂志》
以上就是芪附汤的一个介绍,希望通过以上的了解之后,大家对于这一个养生方剂的选择问题可以更加的注重,只有我们运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自己达到养生的目的才更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生活常识分享。
附子的临床应用及中毒解救
附子的临床应用及中毒解救 2006年12月21日-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
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
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
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
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一般用一枚(约9g)或一两(约3g),多则用三枚(约27g)或六两(约18g)。
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
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
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
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
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
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
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
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
”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
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芪附汤
芪附汤(赤水玄珠)
黄茂附子
芪附汤《赤水玄珠》
[组成] 黄芪去芦,蜜炙(30克)大附子炮,去皮脐( 10克)各等分
[用法] 每服四钱,姜十片,水一盅,煎八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剂量按比例酌情而定)。
[功用] 温阳固表。
[主治] 阳虚自汗证。
自汗不止,畏寒肢冷,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组成:黄芪30克,制附片(先煎30分钟)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
简介:
【辨证】阳气虚弱,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4次,治疗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临床应用】可用于顽固性口腔溃疡。
类别:其它
出处:《中医杂志》
[案例]
风疹
谢某,男.30岁,农民。
自诉于5年前患皮肤病,每逢寒风细雨及下水干活,常发皮疹,奇痒难忍。
前医多以消风散与四物消风饮化裁为治,均未获效。
余观疹块,大小不一,其色淡白,遍布全身,抓后微有血痕。
按其脉虚而稍浮,观其舌淡苔薄白,口不渴,略畏寒,二便如常。
综合上述情况,断为气虚表弱,腠理稀疏。
卫阳不固,风邪乘虚侵入所致。
治以实表固卫,扶正御邪。
处方:北芪60克附子15克(久煎)防风15克。
10帖,空腹日服1帖。
第二次来诊,自诉疹块消失,痒亦缓解。
效不更方,继服10帖,病告痊愈。
随访4年来复发。
[陈赞恒.1983.加味芪附汤治疗风疹瘙痒.上海中医药杂志,(7):34]
〔按〕风疹而逢寒风细雨则发,疹色淡白,畏寒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显然是卫,阳虚弱,肌表不固,风邪入侵,郁于肌肤腠理所致。
既非风热湿毒,亦非血虚血燥,用消风散、四物消风饮是以宜其不效,当温阳固表,祛风散邪。
芪附汤温阳益气固表,使阳气旺则既能祛邪外出,更能防风邪复入。
妙在加入一味防风,以为祛邪之主,使风邪去则疹消痒止。
来源/view/1191235.htm
菜系及功能:哮喘食谱芪附汤组成:生黄芪30克,熟附子10克(先煎),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炙甘草10克,路路通30克,防风15克。
功用:温阳护卫。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证属卫阳不足为主者。
症见喉问痰鸣,呼吸喘急,以夜间发作为主,伴畏寒背冷,鼻头青冷,咳痰清稀,反复感冒,或鼻流清涕,喷嚏多,舌质暗,苔白润,脉细弦滑。
注意事项:痰热为主,症见气粗息涌,痰黄稠,咳出不利,汗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不宜用本方。
本方附子为有毒之品,宜先煎。
方源:赵凤达,洪广祥.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经验.来源
/2010/1208/17312.html 芪附汤治疗
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作者:张向春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用自拟芪附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占66.6%,好转8例,占33.4%。
临床服用本方未见有任何副作用发生。
结论: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确行有效。
【关键词】芪附汤;顽固性口腔溃疡【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82-1
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4例均
经西医诊断为口腔粘膜溃疡,并经中西药治疗欠佳或反复发作者。
男性16例,女性8例。
年龄20—30岁4例,31—40岁8例,41—50岁10例,51—60岁1例。
病程1—5年10例,6—10年8例,11—12年6例。
有烟酒嗜好者16例,辛辣嗜好者20例。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口颊粘膜、软腭、舌面及舌根等部位均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用棉拭子擦未见假膜、出血,色灰白,有轻度灼痛感。
2治疗方法24例均内服“芪附汤”治疗,其组成为黄芪30g,制附片10g(先煎30分钟),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
舌苔黄腻者去制附片、白术,加黄柏、苍术;舌质红、苔少者去制附片、白术,加生地、麦冬。
每日一剂,日服2—4次。
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3临床结果临床疗效分治愈、好转、无效三项。
(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追访一年未再复发;(2)好转: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部分消失;(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按以上标准判定效,本组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占66.6%,好转8例,占33.4%。
治愈者服药10剂4例,服药20剂10例,服药30剂的2例。
好转8例,服药5—15剂后未坚持治疗。
临床服用本方未见有任何副作用发生。
4典型病例例一:李某,男,49岁,工人。
素有烟酒嗜好史,1998年患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8年,经服中西药效果不显,于2006年9月25日来诊。
口颊粘膜、软腭及舌面有黄豆大小溃疡8处,色灰白,灼痛,纳呆食少,大便溏
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
处方:
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
服10剂感疼痛减轻,溃疡缩小,继服10剂获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例二:陈某,女,28岁,小学教师,2007年10月27日诊。
主诉:5年前患感冒发热,致口腔糜烂,经用搞
菌素、维生素B12等药治疗好转,半年后复发且加重。
检查
见口颊粘膜、舌下及口唇内均布有小如绿豆,大如黄豆的溃疡面12处。
面部少华,纳少脘闷,口淡,舌制裁偏淡,苔薄白,脉细。
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
处方: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
服5剂后口腔溃
疡面缩小,继服10剂溃疡全部愈合,观察1年未见复发。
5讨论与体会顽固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疮”的范畴,其主证是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迁延日久。
《景岳全书》指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寿世保元》中也有“口
疮白,脾脏冷”的记载。
至于其治疗,沈金鳌指出:“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当求其本焉。
”本病多由过食辛辣,脾胃积火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起,从本组证候分析,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致阳气虚弱,脾失健运。
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制附片温脾
散寒祛湿,薏苡仁健脾渗湿,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再配甘草清热泻火以治肿痈疮疡。
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
湿之功。
在治疗过程中忌食烟酒及辛辣食物,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来源
/Template/default/DownLoad.aspx?TitleI D=zgmx201007179 主治卫阳不固,汗出不止而欲脱者。
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及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缺血性脑中风。
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1.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芪附注射液对诱发大鼠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对抗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用附子和黄芪。
附子对代表心肌缺血的ECG的ST段降低的对抗作用仅维持5分钟,而芪附注射液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可持续15分钟。
此外,给芪附注射液后,动物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也较单用附子为强。
芪附注射液给结扎冠脉的狗静注,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平均动脉压下降,ST抬高段显著下降,增加心搏指数,减轻结扎冠脉后室壁变薄的程度,保护缺血心肌,缩小心肌损伤范围。
2.抗炎、增强免疫功能:黄芪有增强免疫、利尿、强壮、镇静等作用。
附子尚有抗炎、增强免疫、镇痛等作用。
本文来自: 医学生网() 详细出处参考:
/yao/fangji/201002/3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