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附汤
-中医内科学方歌_完整版
1.感冒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去参加入荆防风。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连翘朴扁豆鲜花一起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术香甘枯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感冒与风温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2.咳嗽
外感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 止嗽散
止嗽桔草与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内伤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 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6、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泻白散
泻自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补气,黄芪与这些药物搭配效果更妙
补气,黄芪与这些药物搭配效果更妙
小编导读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虽然它有自己的功用,但临床应用时,我们经常把它和其他药物配在一起,组成对药应用,以发挥更大的效果。以施今墨先生的对药经验为纲,搜集了其他名医大家的对药运用经验,其中关于黄芪的对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黄芪、防风
【功用】二药相伍,补散并施,寓散于补,益气固表,相反相成。主治表虚自汗、恶风身痛,虚人易感冒等。
【解析】黄芪以益气补脾,升阳固表,生肌托毒为长。防风以祛风散寒,除湿止泻为长。二药伍用,属相使之用,又有反佐之意,补中寓散,补不敛邪,祛邪而不伤正。《丹溪心法》玉屏风散,即以二药同白术为伍成方,疗虚人外感及表虚自汗者。清·王晋三《古方选注》释之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医宗金鉴》以二药等分组方,称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用量】黄芪10~15g,防风6~10g。
2.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三药相用,益气健脾,固表止汗,补中寓散,补不敛邪,重在扶正。主治虚人外感,自汗恶风,或体虚之人,自汗恶风,常易感冒者。
【解析】三者合之,属相须相使之用,重在补脾益气,扶正固表,兼以祛邪,以杜补中留邪之弊,丹溪先生制玉屏风散,即此意也。后世医家治脾肺不足而兼表证者多效法之,如验方益肺固表汤治慢性鼻炎,即取玉屏风散加玉竹、苍耳子、辛夷、白芷而成(《中医杂志》);名医周维铬先生验方固表温肺饮,治过敏性鼻炎,亦以此方加干姜、炙甘草成之。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2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达表汤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加连翘,竹叶山栀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表里双解汤
新加香薷饮(辛温辛凉并用)
香薷饮用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表里双解汤
大黄黄芩用酒炒,薄桑银荆加石膏,赤芍再请牡丹皮,表里双解功劳高。
4.气虚感冒证——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最相宜。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甘草、豆豉、葱白)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谓。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杏苏散
桑杏汤(温燥)
桑杏杀身,智斗贝利(桑杏沙参,栀子、豆豉、浙贝母、梨皮)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附子与黄芪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附子与黄芪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基源与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之功效。
【药对功效】补肺健脾,益卫固表。
【配伍机制】黄芪甘,温。入脾、肺经。甘补中土,温养脾胃,且补脾益气之中而具升发之性。正如张锡纯之谓:
“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下陷”。亦能益气生血、活血、摄血,益气生津,益气助阳,益气除热。凡中土不振,脾胃虚弱,清气下陷,气虚发热,以及气虚失血,气虚血滞偏枯,津亏消渴者最宜。又脾胃气虚,肺气先绝,脾胃和缓,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故能益卫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证。脾主肌肉,补脾益气,气血充足,而能托疮生肌,则为治气血不足之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溃后不敛的圣药。脾得甘补则健运,肺得温化而肃降,脾肺气旺,水湿得化,自无内蓄外泛之患,故又为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常用药。
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二药配伍,其功效有二:其一,黄芪行外而实卫固表,附子温阳益气,回阳救逆,固表止汗益彰;其二,黄芪补脾肺而利水消肿,附子补元阳而化阴水。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两味中药,补气升阳
两味中药,补气升阳
人的身体被称为阴,太阳之光穿透大气,注入人体,激发人体活力,阴阳调和。
1
人体五脏,肺最先接受阳气的注入,主气,气之宣降要靠脾运化水谷相帮。
黄芪,甘而微温,补肺气又补脾气,气行血行。但凡中焦不振,脾胃虚弱,清气不升,气虚发热,以及气虚失血,气虚血滞伤津,均适用。
又脾胃气虚,肺气先绝,脾胃和缓,则肺气旺而肌表坚固紧实,故能益卫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证。
脾主肌肉,黄芪补脾益气,令气血充足,能托疮生肌,故为治气血不足之疮痈内陷,脓成不溃,溃后不敛圣药。
脾得甘补则健运,肺得温化而肃降,脾肺气旺,水湿得化,自无内蓄外泛之患,故又为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常用药。
2
肺所主之气,一直下降于肾,就像人回到了家。
作为一家之主,肾阳可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为全身诸阳之本。
心为人体之太阳,统率着人体血液,血色就如早晨初升的太阳之色。所以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可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
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于追回散失之元阳,救人于须臾。
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沉疴痼冷,里里外面,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但凡有真寒,无不可治。
3
黄芪附子配伍,补气升阳固表。被称芪附汤。
附子温壮元阳,得黄芪,阳气更易散布周身。
黄芪行外而实卫固表,得附子,阳气得升,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化掉水湿更得力。
两味相辅,补气升阳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适用于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心律失常、低血压病,汗出异常、水肿、胃脘痛等属气虚阳弱者。
著名老中医遗下的奇方
著名老中医遗下的奇方
著名老中医马清波先生遗下的一个戒烟奇方
一人吸烟不仅使自己受害,也使家庭成员被动吸烟,同样会造成他们身体的损害,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开封市已故著名老中医马清波先生,遗传下一个戒烟验方,经笔者数十年临床观察,效果颇佳,但戒烟一定要有毅力。
10年烟龄者,经1~2个疗程(1个疗程为2周)即可彻底戒掉烟瘾,使其闻到烟的气味就会感到恶心欲吐。现将验方介绍于后,以供戒烟者采用。
处方:炙冬花、炙紫菀各15g,补骨脂、清半夏、枇杷叶、前胡、茯苓、桔梗各12g,川贝母、射干各10g,干姜9g,橘红12g,肉桂6g,细辛3g。水煎服。每日服一剂,连续服不可间断。
本处方不但能戒烟,也可治疗因年久吸烟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效果颇佳
特效烫伤烧伤散
生活中如果遇到被烫伤或烧伤者,用下面药方一般三天患者笑开颜:
药方:生地榆10克,生大黄10克一起研成细末。
使用方法:水烫伤用香油调敷,一日数换,保持创伤面湿润;油或火烫伤,冷水调敷,一日数换,保持创伤面湿润
注意事现:创面不要进行任何处理,包括消毒祛腐都严格禁止
效果:一般敷药后立即止疼,三天痊愈,不留任何疤痕
备注:该方救治过许多烧伤患者,它不仅能治疗轻微的烧伤,许多大一点的烧烫伤患者,经大医院久治无效,用尽一般市场上的治疗烧烫伤特效药而无效,甚至创面腐烂的病例,用这个方子很快获得痊愈
黄芪小方治病
治冷汗不止,四肢厥逆:用《魏氏家藏方》之芪附汤:黄芪30g,附片18g。久煎,分2次服,可日服2剂。
治自汗、盗汗:用《和剂局方》之牡蛎散:黄芪30g,牡蛎24g,麻黄根9,浮小麦18g。水煎,分2~3次服。
附子黄芪汤《普济方》
附子黄芪汤《普济方》
附子黄芪汤《普济方》
附子黄芪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具有温阳益气,养血补虚之功效。主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气血不复,虚赢少气,腹胁疼痛,精神倦怠,饮食不进。
名称附子黄芪汤《普济方》
功用温阳益气,养血补虚
基本内容
组成
附子、黄芪、白术、当归、苁蓉、厚朴各一两(30g),人参、桂心各三分(9g),半夏、干姜各半两(15g),甘草一分(3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以水—盏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2.现代用法:上药捣筛为粗末,每服11g,以水一盏半,生姜3片,枣子1枚,同煎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
温阳益气,养血补虚。
主治
诸虚不足,及大病后气血不复,虚赢少气,腹胁疼痛,精神倦怠,饮食不进。
方义
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甘草健脾益气以补虚;配以附子、桂心、干姜温阳散寒,宣通气血;当归养血和血,虚寒得除,血脉得通,腹胁得养,则少气疼痛之症自愈;厚朴、半夏、干姜温中理气,助参、术健脾燥湿之功,可除中焦虚寒之纳呆、腹泻;苁蓉温肾壮阳,与桂、附相伍可治元阳虚损,腰膝疫软之症。本方以温补为主,适用于虚劳气血不复,中焦阳虚之证。此条为女劳复,大病后正气未复,加之素体阳虚,病后又未注意调护,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致正气更虚。以
方测证,此证虚多邪少,本方以桂技汤滋阴助阳,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散寒、镇痛,白术、人参、黄芪补气健脾,当归养血活血,为桂枝汤之变法。
重要文献摘要
1.方论选录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 伤寒补亡论》:“又曰:妇人病未平复,因夫所动,少腹篡中急痛,腰胯痛,四肢不任举动,无热症者,宜附子黄芪汤。”
(6)汤头歌祛寒之剂
(6)汤头歌祛寒之剂
祛寒之剂
凡是治疗因寒邪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方剂,都可以叫做祛寒剂。前面发表剂中已经有了治疗寒邪在一貌方剂,所以这里祛除里寒的方剂。
里寒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外界的寒邪乘人体之虚而直中于里,或由表寒不解而传里,统称为外寒。一种是由于脏腑阳虚而致寒从中生的内寒。但终究是由于人体的真阳不足,才会发生里寒。因此,祛寒之剂除了用温热药来祛除寒邪是主要内容外,还应根据里寒的轻重、部位,分别配合温脾阳、补肾阳,发及温通经络等方法来组成适应于各种里寒的方剂。
1、理中汤(张仲景)寒客中焦。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本方有温中除寒,治理中焦脾胃的作用,所以叫做理中汤。用炙草二钱,人参一钱(党参三钱),白术三钱,黑干姜一钱半,水煎分三次温服。
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脾,干姜温胃散寒,所以合起来能治疗由于脾胃被寒邪所伤,发生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等中焦阳虚寒盛的症候。
本方加附子一钱,叫“附子理中汤”。因此附子能回阳,所以对脾胃阳虚的人更加合适。
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加附子,即附子理中丸,每丸重三钱,每次服一丸,每日二、三次,开水送下。
2、真武汤(张仲景)壮肾阳。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润惕保安康。
本方能温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用茯苓四钱,芍药、生姜各三钱,白术三钱,炮附子一钱半,水煎分四次温服。
茯苓、白术能补脾利水,治疗头眩和心下悸动。生姜能温散在里的寒水。附子温补肾阳,增强散寒逐水的作用。芍药能敛阴和营而止
《张氏医通》术附汤,芪附汤。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
《张氏医通》术附汤,芪附汤。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
汗
《张氏医通》
术附汤
治寒湿体痛。自汗身寒。
白术(一两)附子(半两)
上二味。水煎。去滓。放凉分三服。
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
术附汤去术加人参一两。
芪附汤治元阳衰弱。虚风自汗,术附汤去术加黄芪一两(蜜酒炒)三因,治自汗。用芪附、术附、参附三方,皆用附子五钱,余俱一两,分三服服之。其卫外之阳不固,则用芪附;脾中之阳不固,则用术附;肾脏之阳不固,则用参附。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此三方,而芪附可以治虚风,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元神,三方亦相因为用,只用二物,不杂他味,取力锐以擅专功也。其外麻附、桂附、姜附、椒附、星附及大黄附子等,法度森森,分治九垓,各具转日回天之妙用,岂寻常可拟议乎。
桂枝附子汤(玉函)治风湿身重烦疼。不能转侧。
术附汤去术。本方用附子一枚。加桂枝一两二钱。甘草六钱。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玉函。即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术附汤本方用术一两二钱。附六钱。加甘草六钱。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分温三服。
甘草附子汤(玉函)治风湿大便坚。小便自利。
术附汤本方用术、附各六钱。加桂枝一两二钱。甘草六钱。分温三服。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三方,皆本术附汤方而立。一加桂枝、甘草、姜、枣,以治身重烦疼,不能转侧,其病全在躯壳,
无关于里,故于本方除去白术,使桂、附专行躯壳,而振驱风遂湿之功,用甘草以缓桂、附之性,不使其汗大泄。汗大泄,则风去而湿不去也。风在疾祛,湿在缓攻,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大枣之甘以缓之,则营卫之开阖有权,风湿无复入之虞矣。一加甘草、姜、枣,以治骨节烦疼掣痛等证,浑是湿流关节之患。故于本方但加甘草。以缓术、附之性,姜、枣以司开阖之机。风之见证本轻。故无藉于桂枝也。一加桂枝、甘草,以治风湿大便坚,小便自利,以病气内犯,故于本方加桂枝助附子以杜内贼之风湿,加甘草助白术以和二便之偏渗,故大便虽坚,法无下夺之理。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第(1)篇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第(1)篇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pic-64 hh01
人参
【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译注】人参味甘微苦,性温。甘温主补,最善补益元
气。元气源于肾精,化生周流全身的元阳、元阴之气,是推
动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和营养全身的动力。本品峻补元气, 益气固脱,为治疗元气虚脱、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可挽救大病、久病及大吐泻、大失血等原因所致的元气耗散、体虚欲脱的危候;还可补足五脏之气,治疗诸脏气虚症,如心气虚
心悸不寐、脾气虚泄泻肢冷、肺气虚气喘息短、肝气虚惊悸不宁、肾气虚骨弱痿软等症。这就是大补元气的含义。元气充足则脾胃不虚,运化正常,能输精微,布津液,故本品又
有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内热消渴及热病津伤口渴之症。其大补元气兼补五脏之气,化生周身气血,外既能养卫气,内
又可调营血,凡气血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此外,本品大补元气,又能益气摄血、益气助阳,还用
治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及元气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证。临证处方中本品与祛邪药同用还可起扶正祛邪的作用。
【应用】用治大失血、大吐泻以及一切疾病所致的元气
虚极欲脱,脉微欲绝之证,单用浓煎频服即可;如兼见汗出
肢冷等亡阳现象者,可与附子同用,以增强回阳作用。用治
脾虚倦怠,食欲不振等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用pic-65
治肺虚喘咳,乏力自汗,动则加重者,常与蛤蚧、胡桃同
用。用治津伤口渴、消渴等症,属热病气津两伤,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者,多与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同用;
属热伤气阴,口渴多汗,气虚脉弱者,多与五味子、麦冬同用;属内热消渴者,又常与生地、玄参、天花粉、山药等同用。用治气虚血亏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证,多与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茯神、远志等同用。此外,用治血虚,常与熟地、当归、白芍等补血药同用:用治
附子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
附子养生保健作用与方法
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2)制附子、骨碎补各30克。共研粗末,加醋60克浸泡7天,用棉蘸浸剂涂患处,每天不得少于3次,用于治疗斑秃。
(3)生附子、生川乌、生天南星各30克,花椒、雄黄、樟脑、丁香各18克,干姜12克,麝香1.2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用蜡纸包好。用时先找腰部压痛点,将丸化为糊敷于患处,以橡皮膏固定,用电吹风吹热并按摩,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用于治疗腰痛。
【保健注意】
(1)在用附子时有两条标准可依:第一一定要是寒证;第二是凡瘀血所致的舌色淡紫、紫色、暗紫、深紫,这是用附子的客观标准,而色的深浅是附子用量大小的关键。每剂可用9~90克,阴冷沉寒者可用到100克,可先用小剂量,重症者应在严密的观察下逐步加大剂量。
(2)附子常用量为3~15克,入汤剂中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其毒。由于附子辛温燥烈,走而不守,故孕妇禁用。
(3)内热者亦忌服。
(4)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芪附汤的作用与功效主治、配方组成、临床应用禁忌
芪附汤的作用与功效主治、配方组成、临床应用禁忌
《赤水玄珠》
【组成】黄芪去芦,蜜炙大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各6g)
【用法】每服四钱,姜十片,水一盅,煎八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固表。
【主治】阳虚自汗证。自汗不止,畏寒肢冷,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配方解析】本方乃阳气虚弱,脾失健运所致。阳虚失于温煦,故畏寒肢冷;脾虚不能运化,故见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阳虚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则见自汗不止。治宜温阳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肺脾之气,外可实卫固表止汗,为君药。李杲云: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附子辛热,温肾助阳,又温中焦脾阳,为臣药。两药合用,温阳益气,助卫固表,为治阳虚自汗之良方。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阳虚自汗常用方。临床以自汗不止,畏寒肢冷,肢体倦怠为用方要点。
2.临证加减:若兼外感者,可加防风以疏散外泄;若脾虚较重者,可加人参、白术以助益气健脾;若阳虚明显,可加桂枝、细辛以助阳散寒。
3.现代应用:常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荨麻疹、口腔溃疡等属阳气虚弱者。
4.使用注意:本方药偏温燥,阴虚有热者慎用。
【现代研究】芪附汤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心脏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使大鼠QRS波群电压和明显增高,Q-T间期显著缩短,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下
降,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能改善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J点和心率的变化;升高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力,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对大鼠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产生保护效应。
参附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参附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参附汤:肾阳虚汗,元气大亏,肾中真阳虚衰外越。
增辑
1.参附汤(陈自明) 肾阳虚汗。
(《妇人良万》) 【歌诀】
参附汤疗汗自流肾阳脱汗此方求
卫阳不固须芪附郁遏脾阳术附投
【词解】①脱汗:指病情危重,阳气欲脱时,汗出淋漓不止如油如珠的症状。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候。是肾中真阳外越,阳气将绝的征象。
【组成】人参一两(30g) ,炮附子五钱(15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徐徐服之。
【功用】回阳固脱。
【主治】元气大亏,肾中真阳虚衰外越。症见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上气喘急,或汗多发痉等。
【分析】元气大亏,阳气欲脱之汗多肢冷为本方的主证。下利腹痛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益气回阳固脱,共为君药。加生姜、大枣可调补脾胃,固守中州,为佐药。故见汗多肢冷,上气喘急,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的危象时,急用本方,有回阳救脱的效果。
【附方】(1) 芪附汤(《妇人良方》)黄芪—两(30g) 附子炮五钱(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助阳,固表止汗,
主治:肾阳虚衰,卫阳不固,汗出不止吐泻腹痛等。
(2)术附汤(《妇人良方》)白术(30g) 原书未注剂量。 或恶寒肢冷、 生附子(15g)
用法:二药为末,每次用五钱(10一l5g),加姜枣水煎,和滓服。如不应,加倍用。 功用:健脾燥湿,助阳固脱。
主治:肾阳衰微,寒湿郁遏脾阳,脾气脱陷。症见汗出身冷,气短喘急,下利,脉微欲绝等。
按:《医门法律》所载求附汤为白术一两附子五钱,
中药巧治漏肩风(肩周炎)
中药巧治漏肩风(肩周炎)
绍奇谈医: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围,但古代文献亦有在痹证之外,另立“肩背痛”、“臂痛”名目者。民间称之为“漏肩风”、“五十肩”、“冻结肩”。一般对肩周炎多按痹证治疗,效果欠佳。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肩周炎患者以虚为本,风寒湿痰瘀为标,如果仅仅祛风散寒逐湿化痰行瘀,则本末倒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学中医的人何人不知?但每每将此二语草草读过。古往今来,唯清人叶天士能于此会意,提出“阳明络虚”的观点,如《临证指南医案·肩臂背痛》:
邹
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
俞妪
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我在叶氏启发下,进一步考虑到肩周炎的病变,在骨、筋和肌肉,而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至中年以后,脏气渐亏,气血不足,尤为突出的是阳虚而失温煦,筋骨肌肉皆失温养,营卫空疏,风寒湿邪乃得乘虚而入,病久,留连不去,则更变生痰浊、瘀血,以至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肩周疼痛不已,上举、外展、内旋、外旋受限。
这样,我治疗中老年肩周炎,便确定了以通补为法,以健脾益气、补肾、养肝为主体,佐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痰、通经络、调营卫。
常用药如黄芪、白术、淫羊藿、山萸肉、赤白芍、桂枝、附子、姜黄、海桐皮、羌活、当归、防风、鹿角片(或鹿角胶)、甘草、生姜、大枣。这里面包含了益气温阳固表的芪附汤(黄芪、附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两补气血的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宣痹止痛的舒筋汤(赤芍、海桐皮、片姜黄、羌活、当归、白术、炙甘草)和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几张方子。
『汗证集』汗门方
『汗证集』汗门方
白朮黄芪散【河间,下同】治五心烦,自汗,四肢痿劣,饮食减少,肌瘦昏昧。
白朮黄芪当归黄芩去皮芍药各半两石膏甘草各二两茯苓寒水石各一两官桂一分人参川芎各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一日三服。
大豆蔻丸治胃风头多汗,恶风,饮食不下,小腹善满,失衣则腹胀,食寒则泻,形瘦。
肉豆蔻草豆蔻陈皮独活薏苡仁人参川芎各半两羌活防风桔梗甘草炙木香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不计时候,日进三服。
胃风汤治证同上。
人参白茯苓芎藭官桂当归白芍药白朮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粟米百余粒,同逯疗叻郑プ覠岱招氖城啊4怂币c豆蔻丸为表里也。
温粉止自汗。
牡蛎麦皮麻黄根藁本糯米防风白芷
右为末,周身扑之。
又方治盗汗。
白朮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用黄芪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蛎同炒,一分用麸皮同炒
右,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朮,研细。每服三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妙。
麦煎散治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肌肉消瘦。
知母石膏甘草炙滑石地骨皮赤芍葶苈杏仁炒去皮尖人参白茯苓麻黄根
右为末,每服一钱,煎浮麦汤调下。
牡蛎散【《良方》,下同】治诸虚体常自汗,惊惕不宁。
白朮半两左顾牡蛎米泔水洗煅黄芪蜜制麻黄根各一两甘草炙,一分小麦百余粒
右剉,每服三钱,水三盏,煎一盏半服。一方为细末,每服三钱,入红枣三枚同煎,分三服。
大蒜丸治阴汗湿痒。
大蒜煨熟剥去皮烂碾
右用豆豉末,搜和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灯心汤下。
珍珠散治阴汗。
蛤粉牡蛎等分
右为细末,绢袋盛扑。
清脾散治手足心出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芪附汤
芪附汤(赤水玄珠)
黄茂附子
芪附汤《赤水玄珠》
[组成] 黄芪去芦,蜜炙(30克)大附子炮,去皮脐( 10克)各等分
[用法] 每服四钱,姜十片,水一盅,煎八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剂量按比例酌情而定)。
[功用] 温阳固表。
[主治] 阳虚自汗证。自汗不止,畏寒肢冷,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组成:黄芪30克,制附片(先煎30分钟)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1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
简介:
【辨证】阳气虚弱,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4次,治疗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临床应用】可用于顽固性口腔溃疡。
类别:其它
出处:《中医杂志》
[案例]
风疹
谢某,男.30岁,农民。自诉于5年前患皮肤病,每逢寒风细雨及下水干活,常发皮疹,奇痒难忍。前医多以消风散与四物消风饮化裁为治,均未获效。余观疹块,大小不一,其色淡白,遍布全身,抓后微有血痕。按其脉虚而稍浮,观其舌淡苔薄白,口不渴,略畏寒,二便如常。综合上述情况,断为气虚表弱,腠理稀疏。卫阳不固,风邪乘虚侵入所致。治以实表固卫,扶正御邪。处方:北芪60克附子15克(久煎)防风15克。10帖,空腹日服1帖。第二次来诊,自诉疹块消失,痒亦缓解。效不更方,继服10帖,病告痊愈。随访4年来复发。[陈赞恒.1983.加味芪附汤治疗风疹瘙痒.上海中医药杂志,(7):34]
〔按〕风疹而逢寒风细雨则发,疹色淡白,畏寒不渴,舌淡苔薄白,脉虚,显然是卫,阳虚弱,肌表不固,风邪入侵,郁于肌肤腠理所致。既非风热湿毒,亦非血虚血燥,用消风散、四物消风饮是以宜其不效,当温阳固表,祛风散邪。芪附汤温阳益气固表,使阳气旺则既能祛邪外出,更能防风邪复入。妙在加入一味防风,以为祛邪之主,使风邪去则疹消痒止。
来源/view/1191235.htm
菜系及功能:哮喘食谱芪附汤组成:生黄芪30克,熟附子10克(先煎),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炙甘草10克,路路通30克,防风15克。功用:温阳护卫。适应证: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证属卫阳不足为主者。症见喉问痰鸣,呼吸喘急,以夜间发作为主,伴畏寒背冷,鼻头青冷,咳痰清稀,反复感冒,或鼻流清涕,喷嚏多,舌质暗,苔白润,脉细弦滑。注意事项:痰热为主,症见气粗息涌,痰黄稠,咳出不利,汗出,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不宜用本方。本方附子为有毒之品,宜先煎。方源:赵凤达,洪广祥.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经验.来源
/2010/1208/17312.html 芪附汤治疗
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作者:张向春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用自拟芪附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占66.6%,好转8例,占33.4%。临床服用本方未见有任何副作用发生。结论: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确行有效。【关键词】芪附汤;顽固性口腔溃疡【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182-1
近几年来,笔者用自拟“芪附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24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4例均
经西医诊断为口腔粘膜溃疡,并经中西药治疗欠佳或反复发作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20—30岁4例,31—40岁8例,41—50岁10例,51—60岁1例。病程1—5年10例,6—10年8例,11—12年6例。有烟酒嗜好者16例,辛辣嗜好者20例。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口颊粘膜、软腭、舌面及舌根等部位均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用棉拭子擦未见假膜、出血,色灰白,有轻度灼痛感。2治疗方法24例均内服“芪附汤”治疗,其组成为黄芪30g,制附片10g(先煎30分钟),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舌苔黄腻者去制附片、白术,加黄柏、苍术;舌质红、苔少者去制附片、白术,加生地、麦冬。每日一剂,日服2—4次。治疗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3临床结果临床疗效分治愈、好转、无效三项。(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追访一年未再复发;(2)好转: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部分消失;(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按以上标准判定效,本组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占66.6%,好转8例,占33.4%。治愈者服药10剂4例,服药20剂10例,服药30剂的2例。好转8例,服药5—15剂后未坚持治疗。临床服用本方未见有任何副作用发生。4典型病例例一:李某,男,49岁,工人。素有烟酒嗜好史,1998年患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8年,经服中西药效果不显,于2006年9月25日来诊。口颊粘膜、软腭及舌面有黄豆大小溃疡8处,色灰白,灼痛,纳呆食少,大便溏
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处方:
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服10剂感疼痛减轻,溃疡缩小,继服10剂获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例二:陈某,女,28岁,小学教师,2007年10月27日诊。主诉:5年前患感冒发热,致口腔糜烂,经用搞
菌素、维生素B12等药治疗好转,半年后复发且加重。检查
见口颊粘膜、舌下及口唇内均布有小如绿豆,大如黄豆的溃疡面12处。面部少华,纳少脘闷,口淡,舌制裁偏淡,苔薄白,脉细。给予“芪附汤”内服治疗。处方:黄芪30g,制附片(先煎)10g,白术10g,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甘草10g。服5剂后口腔溃
疡面缩小,继服10剂溃疡全部愈合,观察1年未见复发。5讨论与体会顽固性口腔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疮”的范畴,其主证是口腔粘膜溃疡,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景岳全书》指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寿世保元》中也有“口
疮白,脾脏冷”的记载。至于其治疗,沈金鳌指出:“凡口疮者,皆病之标也,治者当求其本焉。”本病多由过食辛辣,脾胃积火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起,从本组证候分析,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致阳气虚弱,脾失健运。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制附片温脾
散寒祛湿,薏苡仁健脾渗湿,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再配甘草清热泻火以治肿痈疮疡。全方具有益气健脾,温中散寒,解毒祛
湿之功。在治疗过程中忌食烟酒及辛辣食物,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