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高中地理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人类社会,B:物质、能量,C:废弃物,D:环境。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1)城乡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

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1.环境问题的产生4.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3.组成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4.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知识点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三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如下。

5.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方法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可总结如下。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复习3步方案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复习3步方案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复习3步方案步骤一章末整合提升重点问题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资料1 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问题1 城市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思维线索]地面硬化―→下渗受阻―→土壤含水量降低答案:下渗环节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小。

问题2 以北京为例,说明土壤对蓄积雨水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意义。

[思维线索]土壤蓄水―→地表径流降低―→洪涝减轻答案:土壤可吸水、能蓄积大量雨水、减轻洪涝威胁。

资料2 雨水花园问题1 从对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说明雨水花园的作用。

[思维线索] 主要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系统分析即可。

答案:增加了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通过植被、土壤的过滤,净化了雨水;将雨水净化汇集,蓄积了水资源;利于城市绿地的灌溉等。

问题2 雨水花园还有哪些作用?[思维线索] 主要抓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

答案:为城市绿地提供灌溉用水,利于节约水资源;增加空气湿度,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利于保持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减轻城市雨涝的发生等。

资料3 海绵城市问题1 推想海绵城市地面材料的特点。

[思维线索] 主要从实用、美观、环保等角度分析。

答案:地面材料应具有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

问题2 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涝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思维线索] 抓住雨水花园及海绵城市的内涵进行对比。

答案: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净化,渗入地下,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即利用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建成“海绵体”,使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压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_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项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的开发和保护1.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D.加强雨林的管理和保护2.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 )A.aB.bC.cD.d(2)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A.a-枯枝落叶B.b-土壤C.c-生物D.d-供给养分(3)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根据2015年国际专业期刊发表的报告披露,印度尼西亚首度超越巴西,成为热带雨林消失最多的国家。

2000年至2012年,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面积高达6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③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地理 第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节 湿地专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地理 第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节 湿地专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节湿地专题1.湿地的概念: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它一种广义的定义。

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湿地的类型:1.浅海水域及海岸湿地;2.河流湿地;3.湖泊湿地;4.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5.人工湿地(池塘、灌溉地、运河、水库)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

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5.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6.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分析方法: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气候:降水量较多;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微弱;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下渗;凌汛,洪水泛滥;水网密度,水量充足等。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六节水土流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六节水土流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六节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2.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关联分析如下: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壤特性: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③地形地质: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④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点睛】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题六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5)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5)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5)含答案涝、寒潮、台风(或飓风)等。

(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4)科学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2.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农业活动商品粮生产畜牧业生产林业生产地形区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区山地、丘陵地区自然条件①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②地形平坦;③土壤肥沃;④雨热同期①宜牧面积广;②降水较多,草类茂盛;③牧畜优质①宜林面积大;②森林资源丰富主要问题热量不足过度放牧采育失调、皆伐为主解决措施改良品种和技术退耕还林、还草营林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农业区域存在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草场退化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林地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重采伐、轻抚育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5.我国其它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强化五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强化五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13-
〉〉 命题角度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 1 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
的剖面示意图,图 2 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4~5 题。
-14-
4.图 2 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5.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3.湿地的主要功能 功能
-18-
美称
产出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 资源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生物乐园
-19-
4.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原因
主要表现
自然 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
-11-
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 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12-
解析:第 1 题,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为切入点,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 的热点。水土流失与地形、降水量、植被、土壤关系密切,因此调查水 土流失问题,要优先收集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B 项正确。第 2 题, 以流域产沙量为切入点,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 流域产沙量的概念。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才能获得泥沙总量,D 项正确。第 3 题,正确理解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一般来说,在坡度较小时,坡度越大,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大,A 项正确。 答案:1.B 2.D 3.A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地理 第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节 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地理 第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节 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节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

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

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

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②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

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

③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

④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二、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及带来的生态危害
1.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毁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全球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涝失调的局面。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

(3)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导致雨林物种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不断减少。

【方法技巧】
歌诀法记忆雨林破坏原因
焚耕开垦过度,开辟大型农牧;采矿、水利、公路,商业性的伐木;全都因为人口激增和贫苦。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3)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3)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3)含答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流域内光、热、水较丰富较早成为发达农业区河流流量不稳定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和船闸相结合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水系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航运发达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水量不稳定,流量差异大航运不便修水库,建船闸,促航运矿产矿产丰富,有煤、铁、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铜、锌、磷、云母等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素2.流域的综合开发模式流域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尤其是围绕河流的梯级开发,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得到协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如下所示:3、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开发重点水能资源的开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基地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农业发展,形成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形成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洪水严重水体和大气的质量下降原因地形复杂,坡度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人类不合理开发破坏植被自然原因中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工农业发展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人为原因人们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剧;人们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对策措施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搞好分洪工程,加强荆江分洪工程建设;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4、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水系特征和开发治理长江黄河利用①巨大的水能。

分布:集中在上游源头到宜宾段。

原因:位于一、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①灌溉:流经地区降水不足,灌溉作用巨大②发电: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降水丰富,水量大。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四节湿地专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四节湿地专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四节湿地专题1.湿地的概念: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它一种广义的定义。

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湿地的类型:1.浅海水域及海岸湿地;2.河流湿地;3.湖泊湿地;4.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5.人工湿地(池塘、灌溉地、运河、水库)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

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5.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6.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分析方法: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气候:降水量较多;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微弱;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冻土发育,不利于下渗;凌汛,洪水泛滥;水网密度,水量充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

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
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

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