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 运动和力 知识点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共涉及了以下几个章节:1.运动和力-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力的概念和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导致加速度的产生;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质量和重量的区别-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惯性与质量、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力的测量(弹簧秤、天平、测量仪器)2.压强-压强的概念(压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分布)-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力÷面积)-压强与液体压力(压力差、液体压强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3.浮力-浮力的概念和性质(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液体密度、受力物体的体积有关-离心力和重力的比较4.能量与功-能量的概念和分类(机械能、势能、动能、热能、电能等)-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转化的过程、能量守恒定律)- 功的概念和计算(功=力×位移×cosθ)-功与能量的关系5.电学基础-历史和电学现象的发现(静电现象、导体和绝缘体、电场、电流等)-电荷的基本单位(元电荷)-电流的概念和计算(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电压和电阻(电压的概念和计算、电阻的概念和计算)-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6.热学基础-温度和热量(温度的概念和计量、热量的概念和计算)-热学性质(热膨胀、热传导、热对流、辐射等)-物质的内能和相变7.光学基础-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全反射等)-光的色散(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公式)8.声学基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振动和传播、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声的特性(共振、回声等)-声音的利用(声学原理在乐器、扩音器等方面的应用)以上仅为初中物理的大致知识点总结,具体内容还需根据不同教材的章节顺序和深度来确定。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运动和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物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运动中,我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二、力的作用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是向下的。

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和力的现象。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表一、运动与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的定义及分类- 运动状态的描述:位置、方向、速度、加速度2. 力的作用与效果- 力的定义及分类-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和形状3. 物体的平衡与力的平衡条件- 物体的平衡状态及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静力平衡- 力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力的合矩为零二、机械能与机械功1. 功与功率-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动能与势能- 动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3.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 机械能守恒的应用:简单机械、弹簧振子等三、热与能量转化1. 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定义及与温度和热量的关系- 内能的变化:热容和热容量的概念2.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功的转化:热能机械功和电能机械功的转化3.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能量守恒定律的实例分析:机械能、热能、电能的转化四、光与光学1. 光的特性和光学现象-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及应用2. 光的成像-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成像的应用: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3. 光的色散和波长决定- 光的色散现象及原理- 波长决定:干涉和衍射现象五、电与电路1. 电荷与电路- 电荷的性质和分类-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符号表示2. 电流和电阻- 电流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电阻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 串联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并联电路的计算和应用六、电磁与电磁感应1. 磁场与磁感线- 磁场的定义及磁感线的特点- 永磁体和电磁体的比较2. 交流电和直流电-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特点及区别- 交流电的频率、周期和有效值的计算3. 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 电磁感应中的应用:发电机、变压器等以上是初中物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表,涵盖了运动与力、机械能与机械功、热与能量转化、光与光学、电与电路以及电磁与电磁感应等方面的内容。

物理初三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初三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初三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物理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初中物理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必考的,下面就来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运动和力的知识点1.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2.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计算,力的合成和分解。

3.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二、机械能和能量转化的知识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力做功的计算公式,功与能量的关系。

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功率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弹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三、光的知识点1. 光的传播性质: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透明介质。

2.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折射率的概念和计算。

3.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和球面镜的成像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际应用。

四、电学的知识点1. 导电性和绝缘性: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和区别。

2.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和计算,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3. 电压和电阻:电压的概念和计算,欧姆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五、热学的知识点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概念和计量,热量的传递方式和计算。

2. 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和热对流的特点和应用。

3. 热膨胀和比热容:物体的热膨胀规律和计算,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

以上就是物理初三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在物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初中物理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其他物理学分支的基础。

在初三学习物理力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

位置是物体所在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位移 per 单位时间,加速度是速度 per 单位时间。

2.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它由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和物体对物体的反作用力组成,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3.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 F=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质量,a 表示物体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应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它们的合力。

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分力。

分力的合成可以得到原始力。

三、平衡和不平衡1. 平衡状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不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即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四、摩擦力1. 动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2.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产生的摩擦力。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保持静止。

3.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doc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doc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首先要大家明白第一章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

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地面附近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心:(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 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 运动和力

力、力和运动知识要点:(一)力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受力、施力两个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①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

(3)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力做力的图示。

用带箭头的线段只需把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例1:物体A 重60牛。

用力的图示法在图1中画出物体A 受到的重力。

分析与解: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步聚如下:a .首先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择,并画出适当的标度。

b .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根据确定的标度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c .在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将力的符号和数倍标在线段末端。

物体A 受到的重力为20牛,标度定为30牛。

重力的图示见图2。

说明:①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不同,力的图示是要把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都表示出来。

②根据力的大小确定标度,要使表示力的大小的线段是标度的整数值。

③表示力的线段起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重力(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4)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已知质量,计算重力的公式是G = mg 。

其中g = 9.8牛/千克。

它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3、摩擦力(1)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滑动摩擦力及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滑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它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运动和力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运动和力知识点二:运动的快慢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Ⅱ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经典版)
1. 运动与力
- 运动和力的概念和区别
- 牛顿第一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
- 牛顿第三定律
- 摩擦力和重力
- 弹力和浮力
2. 能量与功
- 能量的概念和种类
- 功的概念和公式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功率和效率
3. 声音与光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性和传播速度
- 光的传播和折射
- 镜面反射和平面反射- 光的颜色和分光镜
4. 电学与磁学
- 静电现象和电荷
-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静电场和电场线
- 磁场和磁力
- 电磁铁和电磁感应
5. 力学与浮力
- 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 弥散力和离心力
- 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 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
6. 热学与能量转化- 热和温度的概念差异- 热传导和热辐射
- 物体的热膨胀与收缩
- 热量和热容量
- 热力学和热力学定律
7. 其他物理知识
- 压力的概念和测量
- 简单机械和机械优势
- 水密性和大气压力
- 密度的计算和变化规律
- 影子的形成和属性
以上是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的原理和应用。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与力的作用- 力是导致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 力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

- 物体上的力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改变方向或形状。

- 力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作用的力对,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运动和力-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速度是物体改变位置的快慢,加速度是物体改变速度的快慢。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如果物体受力平衡,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能量和功- 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和产生运动的能力。

- 功是力对物体运动所做的贡献,是力乘以物体移动的距离。

- 功可正可负,正功表示力与运动方向同向,负功表示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电和磁- 电荷是物体上负电荷和正电荷的区别。

同样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电荷相互吸引。

-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

电流的强度单位是安培(A)。

- 电阻是妨碍电流通过的特性。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 电压是驱动电流流动的力。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即R = V/I。

- 磁场是由磁体产生的一种力的效应。

磁场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和其他磁体的行为。

光和声- 光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

光可以以粒子的方式(光子)或波的方式(电磁波)来描述。

-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以光速传播。

光速在真空中的数值约为3.00 * 10^8 m/s。

- 吸收、反射和折射是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

- 高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很高,低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很低。

- 声音的强度可以通过声音的振幅来测量。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初中物理150个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150个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150个知识点归纳总结1. 运动和力学1.1 定义: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改变位置的过程,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

1.2 特点:运动具有方向性、变化性和相对性。

1.3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用于描述运动状态。

1.4 牛顿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1.5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1.6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 热学和热能2.1 定义:热学是研究物体间的热传递和热转化的科学,热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能量。

2.2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是热能传递的三种方式。

2.3 热量和温度:热量是物体间能量的传递方式,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平均热运动的程度。

2.4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受冷时会发生收缩。

2.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系统总能量不变,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有热量和功的转化。

2.6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能自流向低温物体传递,永远不会发生的过程是温度均匀的物体自发向温度不均匀的物体传热。

3. 光学和光能3.1 定义: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光能是光携带的能量。

3.2 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形式传播的,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3.3 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可以使平行光线汇聚于焦点,凹透镜会使平行光线发散。

3.4 光的颜色和光谱:光的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可通过光谱仪分解光,得到连续的光谱。

3.5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符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6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两个或多个波源产生的光波相叠加,衍射是光经过障碍物后扩散和弯曲。

4. 电学和电能4.1 定义: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流的科学,电能是电荷运动的能量。

4.2 电荷和电流:电荷是物体带有的物理性质,电流是电荷流动的载体。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点总结一、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力是一种导致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1N等于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1m/s²的力。

3. 力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4.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单位为帕(Pa)。

5. 压力的计算:压力等于垂直于单位面积的力的大小。

二、机械能和功1. 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物体在运动或静止过程中具有的能量形式,分为动能和势能。

2. 动能的计算: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再乘以1/2。

3. 势能的计算:势能等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高度乘以重力加速度。

4. 功的概念:功是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5.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的余弦值,再乘以位移的大小。

三、机械运动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距离,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2. 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物体绕平衡位置作周期性往复运动。

3. 力的平衡:平衡力是指施加在物体上的各个力之和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二定律指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牛顿第三定律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四、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垂直力的大小。

2. 压强的计算: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3.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向上的支持力。

4. 浮力的计算:浮力等于被浸没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

五、光学1. 光的传播:光可以在真空、空气、物质等介质中传播,光的传播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遇到表面发生反射,遇到不同密度的介质发生折射。

3. 光的成像:透镜和反射镜都可以成像,成像分为实像和虚像。

物理初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物理初三必背知识点总结一、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产生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拉力、推力等。

3.力的表示: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4.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

5.压强的计算:压强=力/面积。

6.杠杆原理:杠杆中力的乘积相等。

7.浮力: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上推力。

二、运动和力1.速度的概念:物体运动规律中的重要变量。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位移/时间。

3.加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变化率。

4.匀速运动:速度恒定的运动。

5.变速运动:速度不断改变的运动。

6.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会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7.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8.牛顿第三定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能量1.能量的概念:物体运动或变形的能力。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形态而具有的能量。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5.能量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6.能量守恒定律:孤立系统内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四、压强和浮力1.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

2.压强的计算:压强=力/面积。

3.浮力: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上推力。

五、声音和光1.声音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

2.声音的特点:音高、音强、音色。

3.光的传播:光是由光源发射出来的,经过介质传播。

4.光的反射:光线与物体表面相遇后发生反射。

六、电和磁1.电荷:电荷是电的基本属性,分正负两种。

2.电场:电荷周围的空间形成电场。

3.电压: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电压。

4.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横截面的数量。

5.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6.磁铁:具有磁性的物质。

7.磁场:磁铁周围的空间形成磁场。

以上就是初中物理必备的基础知识点总结,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进阶的物理知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2. 牛顿三定律3.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4. 力的合成和分解5. 力的作用点和力矩6. 机械能二、热学1. 分子动理论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热力学第二定律4. 气体的物态方程三、光学1. 平面镜成像2. 球面镜成像3. 透镜成像4. 光的直线传播5. 光的反射6. 光的折射7. 光的色散四、电学1. 电荷2. 静电场3. 电流4. 电阻5. 电路基本原理6. 磁场7. 电磁感应8. 交流电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3. 固体和液体中的声速六、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力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包括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牛顿三定律、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作用点和力矩、机械能等内容。

1.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在力学中,我们通常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描述和分析。

运动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在力学中,通过对运动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定律,它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系统内,系统的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是守恒的。

4. 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力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

这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力进行合成或分解,以便于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5. 力的作用点和力矩力的作用点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力矩是衡量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6. 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整理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整理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整理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知识归纳运动与力的关系(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

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3、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与运动的关系和习题运动和力有关的知识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考查的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现象及其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力和运动的关系、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等。

上面的知识点常出现在中考的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总结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二、运动的快慢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公式:速度的单位是:m/s;km/h.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单位:s min h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四、力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五、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六、二力平衡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一、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二、重力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三、摩擦力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2、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四、杠杆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三种杠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G 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3)F浮 = G 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 > 下沉;(2) < 上浮; (3) = 悬浮.(不会漂浮)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六、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一、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单位:焦耳(J) 1J=1Nm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二、机械效率有用功:为实现人们的目的,对人们有用,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做的功.额外功:对人们没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机械的重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三、功率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 .单位:P→瓦特(w)推导公式:P=Fv.(速度的单位要用m)四、动能和势能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注:对车速限制,防止动能太大.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五、机械能及其转化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住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第十六章热和能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一、分子热运动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热运动: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引力;引力使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已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二、内能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的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的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单位:J.2、做功:(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温室效应:太阳把能量辐射到地表,地表受热也会产生辐射,向外传递热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阻碍这种辐射,地表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加剧了温室效应.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三、比热容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类和状态相同,比热就相同.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热量的计算:① Q吸 =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J;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质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② Q放 =cm(t0-t)=cm△t降四、热机热机原理:燃料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做功又转化成机械能.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常见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内燃机的四个冲程:1、吸气冲程;2、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排气冲程.热值(q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的热值.单位是J/kg或J/m3.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例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第十七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总结(九年物理)一、能源家族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叫化石能源.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化石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核能等)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电能)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不可再生资源:(化石能源、核能)不可能在短时间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可再生资源:(水、风、太阳能等)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二、核能核能: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产生的能量.裂变: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应用:核电、原子弹.聚变: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应用:氢弹.三、太阳能太阳—巨大的“核能火炉”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的利用:1、利用集热器加热;2、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四、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火的利用,柴薪为主要能源.第二次能源革命:机械动力代替人类,由柴薪向化石能源转化.第三次能源革命:以核能为代表.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五、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未来的理想能源:1、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2、必须足够便宜,使大多数人用得起;3、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4、必须足够安全、清洁,不污染环境.。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牛顿第一定律3. 牛顿第二定律4. 牛顿第三定律5. 摩擦力6. 弹力7. 重力8. 浮力二、机械运动1. 速度和加速度2. 运动的图示3. 匀速直线运动4. 加速直线运动5. 自由落体运动6. 斜抛运动7. 圆周运动三、声和光1. 声的传播和性质2. 光的传播和性质3. 光的反射4. 光的折射5. 光的色散6. 镜子和透镜四、电和磁1. 静电2. 电流和电路3. 电阻和电功率4. 磁铁和磁场5. 电磁感应6. 电磁铁和电动机五、热和能1. 热和温度2. 内能和物质的状态变化3. 热传递和传热方式4. 热量和机械功5. 能量守恒定律6. 能源和能量转换六、能源利用1. 能源的种类和特点2. 能源的转换和利用3. 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科学与技术1. 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2. 科学实验和观察3. 发明创造和科技应用4.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八、物理与社会1.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物理学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3. 科学素养和科学伦理总结初中物理涵盖了力和运动、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热和能、能源利用、科学与技术以及物理与社会等多个知识点。

通过学习物理,学生对世界万物的运行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培养了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不仅在学科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初中物理的学习既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伦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归纳一、力学1.力的概念和性质-力的定义:使物体发生位移的原因。

单位:牛顿(N)。

-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

2.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F = ma-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重力和重力加速度-重力:地球吸引物体的作用力。

公式:F = mg-重力加速度:物体受重力作用时的加速度。

公式:g=G*M/R^24.工作、功、机械能-工作:力沿着力的方向所做的位移乘以力的大小。

公式:W = F*s*cosθ-功: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公式:W=F*s-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公式:P=W/t-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

公式:K = 1/2mv^2-机械能守恒定律:系统中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5.弹力和胡克定律-弹力:物体受到弹性形变恢复力的作用。

-胡克定律:弹性力与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公式:F=k*x二、热学1.温度和热量-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单位:摄氏度(℃)、开尔文(K)。

-热量:能够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能量。

2.热传导、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热传导:热量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导热系数:描述物质导热性能的物理量。

公式:Q=k*A*(ΔT/Δx)-热扩散:物质由于温度差异而发生的体积变化。

3.物态变化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变:物质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4.物质的比热容和熔化、沸腾-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

公式:Q = mcΔT-熔化: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沸腾: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三、光学1.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界面发生反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要使指针对准 零刻度 , 认清它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并轻轻来回拉动挂钩,防止卡 壳.所测量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 量程 ,使用时 弹簧的轴线方向跟 所测力方向 一致,读数时视线与刻度 面板垂直.
返回
★ 常考点三 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 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增加,重力减小;所在纬度增加,重力会增大.
返回
★ 常考点四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 持 静止 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它是在实
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
2.惯性:物体保持 原来运动状态 不变的特性 叫做惯性,它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 体的 质量 有关.惯性对我们有利也有弊,有时要
失,那么它将( C )
A.立即停下来
B.慢慢停下来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方向
返回
5.如图所示,已知足球放在桌子上,而桌子立于地球表面.下 列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C)
A.足球对桌子的压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
B.桌子对地球的压力与地球对桌子的支持力
C.足球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对足球的支持力
返回
典例3★ 力的示意图
例3 请画出下面两幅图的力的示意图.
如答图所示
例3 图
例 3 答图
返回
解析:车子受到的300 N的推力,方向水平 向右,作用点在车子左侧.水桶受到的100 N的 拉力,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在水桶上,故画力 的示意图如答图所示.
【方法点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1)找出受力 物体,确定作用点.(2)过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 画一条长度适当的直线段,并在线段的末端添加 箭头.(3)在箭头旁,标出力的名称,若给出力的 大小,同时标注出数值和单位.
返回
典例4★ 惯性
例4 [2014白银,1]下列关于惯性说法正确的是(C ) A.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没有惯性 B.高速公路汽车限速是为了安全,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更加灵活 D.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跑出去一段距离,是由于受到惯 性的作用
解析: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因此静止在草坪上 的足球有惯性,故A错误;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 度无关,故B错误;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小,惯性 越小,因此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更 加灵活,故C正确;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撞线后还要跑出去一段距离, 是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故D
程中重力突然消C失,物体将( )
A.立即停止运动
B.向右沿水平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
C.向右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向右上方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7图
解析:物体因受到重力作用,对水平面产生压力,压力等于
重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对水平面有压力,水平面
对物体有一个支持力,二力平衡;因压力的存在,产生了摩擦力;
互作用力,故D错误,故选A.
【方法点拨】解此题的关键是对平衡力的辨别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的区别.平衡力的判断,两个力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返回
典例6★ 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例6 [2014菏泽,3]下列做法属于减小摩擦B的是( ) 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轴上滴一些润滑油,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
等. [帮你归纳] 分析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相对运动或将 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在分析方向时,可假设没有摩擦力, 看物体相对于给它摩擦力的物体向什么方向运动,如判定人 走路时受摩擦力的方向,可假设没有摩擦力,则人向后滑倒, 所以地对人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此时摩擦力对人来说是动力
不是阻力,所以不能说摩擦力阻碍物体的运动.
[易错警示]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 有属性,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
受外力作用条件下所遵循的一个运动规律.
返回
★ 常考点五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 持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我们就说这几
个力相互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
其方向是 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叫 重心 ,形状规
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几何中心 ,不规则
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出,物体的重心越低,其稳

定性越 .
2.重力的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 比,计算公
式是G=mg,重力的大小可以用 弹簧测力计 直接
测量出来.
[易错警示]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或者说垂直于水平 面向下,不是“垂直向下”.2.同一物体在同一地区所 受重力跟运动状态无关,但重力的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微小变化.例如:离地面的高度
错误,故选C.
【方法点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
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
大,惯性越大.
返回
典例5★ 平衡力
例5 [2014广东,5]静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水杯,如图所示,下列
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 )
A.水杯的重力与桌面对水杯的支持力
B.水杯的重力与水杯对桌面的压力
[帮你归纳]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互相接触.2.接 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有压力.4.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已 经发生相对运动.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返回
3.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 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更 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 的方法:变滑动摩擦为 滚动摩擦 ,使接触面彼此分开 或脱离,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哪一个力而言.
返回
★ 常考点二 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 特性叫 弹性 .发生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由于发 生 弹性形变 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 的方向 相反 , 弹性形变 越大,弹力越大.
2.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的仪器是 测力计 ,实验室 常用的测力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其工作原理 是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
初中物理 力 运动和力
※重点摘要※
★常考点一:力 ★常考点二:弹力 弹簧测力计 ★常考点三:重力 ★常考点四:牛顿第一定律 ★常考点五:二力平衡 ★常考点六:摩擦力
返回பைடு நூலகம்
第八讲 力 运动和力
★ 常考点一 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 是 相互 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的 单位是 牛顿 ,符号是 N .
运动,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
返回
3.[教材拓展题]生活中常会利用惯性,下列事例利 用惯性的是( D ) A.公交车安装有供站立者使用的拉手 B.游泳时,人向后划水的力越大,游得越快 C.小型客车驾驶员驾车行驶时必须使用安全带 D.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紧了
4.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的 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是使物体发生 形变 .力的三要素是:力
的大小 、 方向 、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 用效果.
返回
3.力的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可以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出来,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
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
[帮你归纳] 1.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 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离开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 不会有力的作用.2.相互接触或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都 可能发生力的作用.3.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它也受到 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在 指明该物体是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对
假设在运动过程中重力突然消失,对水平面的压力、水平面对物
体的支持力、摩擦力都会同时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
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
变.因为物体原来是向右运动,当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仍然保持
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将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 时,总保持 静止 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即 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
因.
返回
★ 常考点六 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 相对滑动 时, 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 相对运动 的力叫做摩擦力.其方 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 相反 .其大小可以用二力平衡 条件间接测量出来.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 擦.
内.
返回
典例2★ 重力 弹力
例2 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 测量一块秒表的重力时,使测力计 内弹簧伸长的力是( C ) A.秒表的重力
B.秒表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秒表的拉力
例2 图
解析:要明确使弹簧伸长了,肯定是弹簧受到 了力的作用,所以对于这个力,弹簧是受力物 体.本题易选错A,认为是秒表的重力使弹簧伸长 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原因是重力是秒表受到的 力,而我们现在研究的对象是弹簧,故使测力计内 弹簧伸长的力是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垫在车轮下,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
大摩擦力,故C错误;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
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滑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
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错误,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