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十色的小青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作者落合绿所写《十人十色的小青蛙:理解需要特别对待的孩子们》一书,书名中的「十人十色」一词是日本的谚语,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光采,形同我们的俗谚所称:「每人头上一片天」。
生而为人的最大权利其实就是做自己,做独特而且是最好的自己,才是我们送给自己人生最好的礼物!但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却常被迫要在扭曲且缺少接纳的环境气氛中成长,9年义务教育对我们的孩子而言,有时是无效的教学,我常会跟现场教学的普通班老师开玩笑,如果我们每天到校都是为了衬托别人功课好,是义务的长年啦啦队,听不懂也要听,听不懂眼睛也要看老师,随着日益加重的学习挫折感,我们的孩子却很少被理解,反被要求要越来越热爱学习,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若是这样形同是被判了9年有期徒刑,而且还不得假释。
在特教领域日益强调融合教育的今日,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要求的不再仅是生理上的回归主流,而应该是配有全方位课程设计,能真正提供我们的孩子适性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的融合教育!
本书,是我在特教领域多年,在一堆学术专业书籍中难得发现企图引导社会大众了解何谓融合教育,何谓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这本书有着鲜明的特色:
1.内容浅显易懂,采绘本方式呈现,适合用于课堂上讨论融合教育时,做为入门书,让普通孩子学会接纳与帮助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
2.讨论涵盖面广,涵盖有发展迟缓、自闭症、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等,几乎涵盖现今校园中常见的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的类别,可使家长与普
通班老师能对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有一个通盘且迅速的认识,以便落实融合教育的实施;
3.能兼顾实务面,融合教育过程最让家长及老师感到困扰的便是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的学校适应,书中针对每类孩子所提出的建议对待或处理方式,皆实际可行;
4.附录的解说部份针对理论探讨,让想更深入了解各类别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的读者也能一窥堂奥,虽然有些部分引用的是日本的特殊教育定义,跟我们本土并不尽然相符,但仍值得参考。
课堂教学时的判断往往是即时的,然而课堂教学的「即时错误」常因无立即的危险,且证据稍纵即逝,故而教师在第一现场的第一时间能做出最正确的专业判断是学生之福!但因不了解,看来正常却无法适应一般学习环境的学障孩子往往会被认为是愚笨或懒惰的学生。
动个不停与思想冲动的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孩子会被视为有意捣蛋,不善察言观色与处理人际关系的亚斯伯格症孩子会被认定是目中无人,自私自我。
《天下杂志》几年前推出「319乡向前行」前言中所提「由于不了解,自然不会关怀」,提醒我们纵使身处蓝天绿野,世外桃源,也可能只会觉得脚底的泥巴污秽不堪,然而观念一转却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如同身处沙漠中,你是看见满天繁星,还是只见到遍地黄沙!
对特教人而言,没有所谓真正的好的教育环境与坏的教育环境,只要学习风格与教育风格能契合,亦即所谓的适性,即是好的教育环境。
如果说每个优点的反面其实是缺点,那反之亦然,就像我们说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每次数学考零分是缺点,但若从反向角度看,这个每次考零分的孩子其实抗压性很强,因为他每次考零分,每次都来考,从未缺席;这孩子也应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从未涂改或作弊,才会每次考零分;而这孩子成绩的进步空间很大。
所以如果我们针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每天请他做5题数学,他只要答应,就一定会做,因为他诚实;四年级做一年级数学不会觉得丢脸,因为他抗压性强;为什么做了一定会有进步,因为他的成绩已经退无可退,只剩进步的空间了。
希望透过此书,社会民众能对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意有所认知,因为了解,我们才能真正关怀,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要的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教育与尊严,透过了解,我们看见孩子的不同;他们的特殊,在了解之后,正是潜能之所在。
书中透过可爱的青蛙由蝌蚪蜕变的过程呈现各种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的想法、行为、困境与适当的相处方式,作者目的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在上学的日子感受到「今天真快乐」,对动作协调有问题的蝌蚪,建议在跳上树叶之前,先用梯子练习,这样才能知道脚的移动方式;记不住词汇的孩子,就多创造些教材与教法,融合记忆策略来教他。
作者认为「教他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书中的这些词句读来令人既感动又感伤,感动的是跨越国界,特教理念如此相似,我们的快乐不是来自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来自于别人教不会的孩子,我们能教会;来自于教师节时收到写字障碍的孩子寄来全无错字的敬师卡;来自于自闭症孩子终于开口的:「老师好!」。
感伤的是,这些年来才慢慢有人正视融合教育,对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来说看似基本人权的教育目标,却走得如此漫长而艰辛,正如同有着严重数位落差世界的今日,能自由使用电脑与无法使用电脑者间享有资源的落差日益扩大却不易察觉。
好的教育体系支持与没有好的教育体系支持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会使智力正常、充满潜能却不能经由正常管道学习的孩子的形成每天差一点,未来差很多的情形,然而这种落差的形成也是在大众没有融合教育概念,不易察觉的日积月累情形下形成的。
也许我们会自问为何需要协助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开发潜能,纵使协助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开发潜能可能是最具边际效益的教育投资。
曾读过企业经营中的电梯理论:「企业经营就像搭电梯,一味压低成本,顶多降到地下室就不能动,向上的利润空间则无限宽广。
」清洗墙壁时,该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个观察点让美国一家不起眼的清洁公司成为知名跨国企业,关键就在用心观察与思考并付诸实行,就如同现今7-11改变我们购物的方式,Starbucks改变我们喝咖啡的习惯,McDonalds改变我们吃的模式,一个用心的小点子常会造成我们生活的巨大改变,其实在面对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教学亦是如此。
常会遇到许多教师告诉我:「我不是学特殊教育的,所以不知道要怎么对待班上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那只要真的用心,先看到要教的人,而非其障碍,这孩子就是一个孩子,而不是特定的「身心障碍」孩子,由此我们就不会被其障碍的迷思困住了,而会针对其在学习上的问题去解决。
我们常会用表面的学习特征来说谁是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例如:跟不上进度、不适应环境、不会操作教具等,其实如果问:「教育的主体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学生」,而如果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进度、环境、教具等,教育本就应适性而为,就无所谓身心障碍的问题了。
期待能跟更多人分享本书,期待不再看到因不被了解而受到误解的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也盼望看到有特殊学习需要孩子在找到自己的潜能学习管道后所散发出的光与热!
作者: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精彩内容,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