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6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全程复习高效整合课件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师说】2016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全程复习课件 第1部分必修2专题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8讲
(4)开发浦东:1990 年 4 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 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轻巧识记
1.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四个“一” 一个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目的:解放生产力。 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个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对外开放的“点、线、面” 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线: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 面:既有沿海,又有内地,形成一个面。
二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中国的改革开 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时间:1992 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 圳、珠海和上海等地。
(3)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 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4)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召开: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内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 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四个阶段 提出目标:中共十四大。 立法保障:1993 年写入宪法。 发展创新:中共十五大。 初步建立:21 世纪初。
说能力
SHUO NENG LI
【师说】2016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全程复习课件 第1部分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智者的选择——背景 (1)北魏建立: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 史上称北魏,北魏逐渐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2)统一黄河流域: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十 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
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 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科举 改革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使王安石革新 思想得到广泛
改革学 改革太学,撰著教 传播,培养了 校制度 材 改革人才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1)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 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 (3)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 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典例剖析
[典例 1]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
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 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师说】2016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件 必修-第1单元-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明清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表现在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上中止西学 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面临深重危机。
【典例1】
2015· 临沂模拟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
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 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①④ D.②③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
(2)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 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 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 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广角元代行省的划分特点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 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任意将自然环境差 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 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失去了 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地方,从 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今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开端。
(4)元朝 ①措施:地方设 行中书省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制于 中央;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 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 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 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 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 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3.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 时而缓和。原因:美国“和平演变”的战略在东欧、苏联得 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 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 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繁荣。
第二十二页,共22页。
走向(zǒuxiàng) 高考·历史
人教版 ·高考一轮(yī lún)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页,共22页。
必修一
第二页,共22页。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 外关系
第三页,共22页。
第六单元
单元整合
第四页,共22页。
时空(shí kōnɡ) 坐标
知识(zhī shi)网络
第十八页,共22页。
4.80 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 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 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十九页,共22页。
三、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美处于 对抗状态。原因:美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 家的全球霸权政策,这期间,美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侵朝、 入侵台湾海峡。
第十五页,共22页。
二、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1.50 年代中期向苏联“一边倒” 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当时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它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 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第十六页,共22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件 必修-第1单元-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热点链接宗法制对我国的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 的民族凝聚力,对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消极影响: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 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 现代的平等意识相违背。
知识导图秦朝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考纲展示
说线索
SHUO XIAN SUO
单/元/开/篇/防/断/裂
本单元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囊括了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 商周时期,主要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奴隶制政治制 度;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秦朝郡县 制所取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经济:封建小农土地私有制确立。 (3)思想文化: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2.内容 (1)创立皇帝制度 ①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由 皇帝 揽。 ②特点: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 总
助力通关 要点1:如何理解分封制的概念?
提示:西周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 周。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对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 代实行分封,建立诸侯国。
要点2: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要点3:分封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积极影响: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 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 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3)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 皇族分封。
【师说】2016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全程复习课件 第1部分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讲
(3)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认为,罗马天主教皇不仅是教会内部宗 教事务的最高首领,而且在其他方面的地位也超过任何一位世俗 国王或皇帝。 (4)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把教皇的权力推崇到了极点,并自称 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5)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了“一圣通谕”,正式规定教会权 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
2.神学家诠释教权至上 (1)代表人物:托马斯· 阿奎那,被称为“神学界之王”。 (2)理论学说 国家和君权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是神授予的。罗马教皇高于 世俗的统治者。
3.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 (2)“五权宪法”原则: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在立 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实行 五权分立。 (3)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包含着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丰富翔实 的内容,反专制、重民权、五权分立及互相制约、彼此监督的一 系列设想,凝聚着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
2.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在总结英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法治的主张, 主张法律至上。 (2)明确主张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的统治,并坚持“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原则。
3.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1)主要著作: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 《新爱洛依丝》 《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 《忏悔录》等。 (2)思想主张 在启蒙运动中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了人民主权论,强调统治 者若不履行契约,不顺从民意,享有主权的人民就有权推翻专制 统治,这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依据。
3.君主专制的加强 (1)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对教士课以重罚,宣布英王有权任 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 (2)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詹姆士一世打出“君权神授”的幌子,向议会重申王权的至 高无上,导致国王与议会之间长期的激烈斗争。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人民版配套课件必修一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
原则 新民
意义 具有临时宪 法的性质;为
被推翻;筹 主主义的国家;实 1949年 建新中国 行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 纲领》 规定国家的基本 方针与政策,首 都、国旗和纪年 方式等
主主
义原 则
新中国的成
立奠定基础
背景
内容
原则
意义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确定了新
3.20 世纪 70 年代 (1)特点: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①美苏争霸中,美趋守势。②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 造成巨大压力。③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 中日、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 扩大了世界影响。
4.20 世纪 80 年代起 (1)特点: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2)原因:①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关系缓和。②第三世界国 家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 行改革开放,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④20 世纪 90 年代,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多极化 趋势继续发展。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 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末 (1)特点:“一大片”。 (2)原因: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 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②20 世纪 50 年 代中期,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多个国家建交,大 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 响。
一、近现代中国主要宪法的比较
背景
内容 主权在民;国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国民有 人身、居住等自由,
【师说】2016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全程复习高效整合课件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表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 的基础和共同利益,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 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
【历史回声】 1.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 中美处于对抗 状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 球霸权政策,这期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入侵台湾海峡。
人民历史(必修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高效整合
时空坐标
纵向成线
专题归纳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 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 “另起炉灶” 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 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一边倒” 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坚定 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使新中国在保障 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 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材料二
历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
的增长示意图
到 1970 年, 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第一次超过支持美国反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票 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步伐不可阻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1954 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同周 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 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 另一个时 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坚持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
【师说】2016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件 必修-第9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助力通关 要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及认识。
提示:1.原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 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名家评史 【观点】 20 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
多数人都主张剪去, 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 在服饰 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 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 当时一般人 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 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 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 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第九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说考纲--分析考情与考向
考 纲 展 示 1.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 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 展
考 情 解 读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 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 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 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互联网 (1)兴起:20 世纪60 年代末诞生,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发展迅猛。 (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 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授。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 系日益密切。
【师说】2016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全程复习课件 第1部分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二、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 主要措施 颁布《解负令》 ,废除平民所欠 经 济 领 域 债务,取消债务奴隶;规定了土 (1)目的:消除社会 地占有的最高限额, 限制土地兼 矛盾,稳定社会秩 并 鼓励发展工商业, 扩大下层平民 的就业机会 序 基本特点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 (2)措施:很多措施都带 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 有“折中”色彩,对贵 政 治 领 域 利和履行义务 进行权力机构改革,创 设四百人会议,提高公 民大会的地位,组建民 众法庭 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 不倚”的中立立场 (3)结果:既为雅典民主 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 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 性
二
商鞅变法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1.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被 破坏,奴隶逃亡垦荒,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2)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 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李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 法。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 ——那些人来自平
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 ( 梭伦 ) 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
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 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 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2)后期 ①废井田,开阡陌:准许民间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有权。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分为四十一县,后在新兼 并的地区设郡。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私下里的请客行贿之风, 奖励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政治史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后练习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8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时检测】1.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
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观察题图可知,人民参加人大代表选举,可判断新中国开始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不符,A 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错误。
2.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
由此可见当时(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说明新中国民主是广泛的人民民主,故选A。
3.毛泽东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
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
”该指示(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B.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C.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D.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答案】C【解析】由材料“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表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选C;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排除B;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排除D。
【师说】2016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课件 必修-说全章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 容,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2)利用图示法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 概览从汉至元中央制度的成熟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 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又称计相,是总管财政 的宰相。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材料中“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说明当时的选官只注 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强调选官还要注重品行,否则 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危害百姓。
答案:D
【典题例证2】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
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 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 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 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2)消极影响: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八股取士,严 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才。
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 (1)演变:①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 监察制有一些变化。②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 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 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④明 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政府加强官吏的监督,调 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是指评阅非选择题。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 意。第一是字迹一定要清楚,答案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如果模糊不清, 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人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第二是一定要注意答题区 域,有的考生答题时粗心大意,如把26题的答案写在27题的答题框内,这 样造成了失分就太可惜了。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 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实现统一, 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 所以我们建议两党平等会谈, 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 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 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材料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 有何发展?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 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 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 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 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祖 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人 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 家。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 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 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二、“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异同 特别行政区 不 同 点 设立 的区域 自治 程度 香港、澳门 民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享有“一定的自治 权”
人民历史(必修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高效整合
时空坐标
纵向成线
专题归纳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1.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1949 年初步形成
意义 是中国的根本 政治制度,为民
人民代表大 国家 会制度
1954 年正式确立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社会 不 同 点 设立 的目的 制度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 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 同 点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不具 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考场实录
案例分析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政治、经济、文 原因 化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 同繁荣的需要 (2)中国共产党长期民主革命斗争的经验积累 依据 《共同纲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含 义 标 志 意 义
满足了少数民 族当家作主的
1954 年宪法进一步阐述
愿望,实现了民 族平等,也保证 了祖国统一和
新时期逐步完善
民族团结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全体人民利益的 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 并且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各项事业的权利。 (2)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 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法。
实践却是在香港问题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说明“一国两制”的 科学性。
5.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区别 (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者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是恢复行使主权问题;英军、 葡军必须撤出。 (2)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应由中国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可以保留军队。
【规范答案】 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发展到“一国两制”。 【方法归纳】 精炼语言,一语中的: 解答材料题能够做到精炼语言、一语中的并不容易。解答时一 定要审准设问中的关键词,如“概括”、“综合”、“方式”、 “形式”、“模式”、“方针”等等,多具有限制性表述,并不 需要展开。
新闻话题
历史回声
话题:民族团结振兴中华,祖国统一两岸同行 【话题关注】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强调: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 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 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 地方性事务,行使自治权力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 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 ―→ 一个中国 ―→ 前提和核心 长期共存 大陆 ―→ 社会主义制度 ―→ 主体 两制 港澳台 ―→ 资本主义制度 ―→ 补充 “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而它的首次
香港、澳门先后回归,保持了繁荣昌盛。台湾问题是涉及祖 国统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问题。两岸和平统一,共同发 展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历来是备考复 习的重点。
【历史回声】 1.中国古代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政 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 2.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为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维护领土 完整和国家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体 “文革”期间名存实亡 主政治建设奠 新时期逐步完善 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 政党 合作和政治 制度 协商制度
1949 年初步形成 1954 年正式确立
调动了民主人 士参政议政的
“文革”期间陷入瘫痪 热情,开创了建 新时期逐步完善 1982 年进入新的春天 设社会主义的 新局面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民族区域自 民族 治制度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