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合集下载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安徽凤阳小岗村订立“分田到户”字据
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时期 过渡时期
农业政策 土地改革
时间
影响
土地所有制形式
1950——1952 年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 地 主 私 有 —— 农 底 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 民私有 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 分 田 ( 农 民 获 得 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 土地所有权) 件 农 民 私 有 —— 国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家和集体公有 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 合作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
• 根据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的指导,我国开展 了“一五计划”(1953——1957年)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底)。 •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农业的改造采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走集体化道路。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 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学设计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学设计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史实的分析,学会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所体现的观点,并能归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理解上述历史事件中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更加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四次调整,理解四次调整中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2、难点:学会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并能归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由此导入新课。

师:,《东方红》歌颂的是谁?生:毛泽东师: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的是谁?生:邓小平师: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又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复习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一、土地改革师:课件展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节选,提问:从该法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私有)师:从为地主种地,到成为土地的主人,种自己的地,土地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生:1、彻底消灭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2、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合作化过渡:既然土地改革产生了如此积极的影响,为什么没过多久我国又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师: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什么形式?生:按照自愿的原则,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师: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农民土地所有(私有)变为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公有)师:这一政策在当时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变革作者:王丙銮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2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四千六百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农业生产仍面临许多困难,发展受到限制,农民面临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2)一家一户的农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落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53年,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普遍试办初级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个,到1955年初发展到48万个,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度改造为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

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

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

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丰收
但是“三农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 农民、农村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 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 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 .农民素质还比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低,计划 生育意识薄弱。农民减负增收问题。
具体措施: 1、稳定、完善和强化辅助农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2、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4、加快农业科技穿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 环境。 6、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 农业竞争力。 7、改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8、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 会全面发展。 9、加强和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意义: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 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农业合作化(1953-1956)
背景: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 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 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 品粮的需求。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 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 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因此实 行农业合作化,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 是必要的。
过程: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土 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 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 利于农业生产。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引 导农民建立互助组。但互助组还只是社会主 义的萌芽。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 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历史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由“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3.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如下图)。

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D.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种铁质工具用来炼铁,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项的说法错误。

A、B、D三项均正确。

4.“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解析: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依据“凤阳”“1979年”“1978年增长49%”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农业的发展,这与其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密切相关,故选A 项。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PPT
•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公社被乡人民政府取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中对内农村改革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 是自己的。”
主义初级阶段; • 3、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4、了解改革开放中农村改革的部分。
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给我们的启示: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客观经济规 律。
•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 3、农业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实行惠农政
建国后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建国后四次农村 生产关系的调整
1 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
2 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
1956年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70年代末80年代初)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0年
代末80年代初——至今)
课标要求
• 1、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2、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
• 虽然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立了国家主要 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1958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广泛开展起来。
•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 有化程度高。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采取保护中农 和小土地出租 者,稳定民族 解放了农村生 资产阶级,废 产力,为农业 除地主阶级的 生产的发展开 封建剥削的土 辟了道路 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原因 (1)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 济发展的需要 (2)革命时期的 成功经验证明 依靠合作社的 统一经营可以 形成新的生产 力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
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
的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过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2)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业失去了活力。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 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
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
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
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栏目 导引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

2020中考复习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化

2020中考复习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化

影响
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 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三大改造 时期
农业合作 化1953年 开始
变农民私 有为国家 公有
十年探 人民公社
索时期
化1958年 开始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公有制 公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 业发展……
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出 现经济困难……
1.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 2.农业合作化(1953年开始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土地 改革
农业社 会主义 改造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1950 1952 1953 1956
废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 为农民土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制
将小农所 有转化为 集体所有
1.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废除了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 建立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运动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特点是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总结归纳: 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实行的 政策有:
1958
一大 二公
1978
土地公有制 前提下,所 有权和经营 权分开
调动人民积 极性,恢复 经济
调动积极 性,走向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公有化程度 越来越高
调动人民积 极性,发展 生产力
总结提炼:建国后党在农村实行的四项政策
时期
建国初期
调整措施
土地所有 制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观的经济规律
内容: 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办公办食堂
土地所有制性质:公有制
公有制
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78年
地点:安徽理方式。实行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土地所有制性质:公有制
公有制
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农民收入提高
1.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性质:私有制
私有制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农业合作化运动
时间:1953-1956
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
工业化 的需要;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需求
内容: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所有制性质:私有制
私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原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八下历史 专题一 土地政策

八下历史 专题一   土地政策
1978年至今
在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
开辟了一条新路。
启示
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遵循;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的发展水平
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3-1956年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的社会主义道路
土地私有变为土地公有
土地制度最深刻的变革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完成了对农业的,实现了土地。
1958—1978年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一次失误
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第一到三单元易混易错考点总结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次农村政策(土地政策/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知识梳理】
事件
具体措施
易考点
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50--1952年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
实行
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巩固;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

202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测试)(解析版)

202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测试)(解析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江苏·淮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数次调整。

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事件排序①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农业合作化③土地改革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

按照其先后顺序分别是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1956年底完成的农业合作化、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C2.(2024·山东日照)在2024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屠呦呦被授予100名“改革先锋”之一。

这源于她在哪一领域的突出贡献?()A.农业科技 B.航天科技 C.文艺创作 D.医疗卫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屠呦呦是中共党员、药学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先驱性的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故选:D二、非选择题(2024·江苏镇江)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表一 1953~1957 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表二 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年平均增长速度(%)材料二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随后几年,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自主权的制度。

——摘编自《复兴之路》材料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部编版:八下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部编版:八下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 (1950—1952)(1)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仍然是土地私有制)(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 (1953—1957年)(1)原因:土改以后,我国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集体土地公有制)(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意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78年)(1)原因: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2)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等。

(4)核心:“一大二公”(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实行平均主义,刮“共产风”),实行土地公有制。

(5)评价: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农村生产停滞不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2)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即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如何区分现代史上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学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很容易概念混淆。

所以我以课堂实例来谈谈对这四次调整的区分。

这四次调整牵涉到: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情分析:这四件事中,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容易区分,但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念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就是“都是合作,都是集体化,到底哪里不一样?”这是我本次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能让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清晰的了解。

环节一:图说历史图一:图二:图三:图四:问题1:请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问题2:请将这四件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问题3:如果让你在这四件事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事,是哪一个?问题4:你这么区分的依据是什么?问题5:土地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设计目的:一个是要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另一个是让学生掌握四件事中只有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其他都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过渡:土地改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但是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土地的公有制。

哪件事实现土地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环节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PK:一看加入方式: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材料二:人民公社:不需要申请,不需要任何加入手续,只要具有村中户口即为成员,不入便被打入“另册”,一经加入无法退出。

问题1:通过这则材料,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二看集体化程度材料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

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

材料二: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个乡成立一个公社,以公社为核算分配单位,由公社把高级社之间的经济收入扯平。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农村政策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农村政策

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 行集体经营。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 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 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 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 动迅猛发展时期。
农业合作化评价




土改后的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的个体经济,它在所有制的形式上和生产 能力上还是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不适应。 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把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改造为较大规模的 合作经济,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 需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解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方面的一些 急迫问题,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农业合作化相对于其他方案来 讲,确实是最佳选择。 问题在于合作化仅仅是组织和实现农业生产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不 应该成为一经建立就永世不变的、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应该把 合作化代表的方向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而不顾一切的将事物朝 着这个方向推向极端。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 形式单一。严重伤害了群众利益 也伤害了社会主义的利益。
土地改革评价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 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焕发了多数群众的生产热情,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几乎满足了 群众生活,也极大支持了抗美援朝、剿匪等历史任务 然而,土改从本质上来说也仅仅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对于社会主 义国家而言,土地的重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是必然的,土改后不 到5年,全国农村公社化就使其彻底终结,中国耕地的国有化成 为唯一的道路 划分成份的标准有问题,镇压的依据缺乏,造成了群众对立, 扭曲了改革方向,有些人把个人仇怨和分浮财当作最好的事情, 兼具了专制朝廷的强权和造反农民的暴力,且手段和过程更加 激烈。有300万—500万的地主、富农被整死,如今想想当年遭 到镇压的这些人,穷就是善,富就是恶,那今天呢??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5)历程: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事件 内容特点
影响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
生产力
合作化运动1953—195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私有→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 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产长期停滞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 ———→ ———→ ——→ 土地改革 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 责任制
封建剥削 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公有制 一大二公 土地公有 分户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