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特征。

过程与方法:初步观察历史文化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三、教学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四、教学过程:导入: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一课,原始农耕生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同学们先自己阅读一下第六七页的内容。

好了,我们先看到这里,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半坡部落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播放幻灯片)地点是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该时期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石刀耒耜等,主要的农耕作物是粟和蔬菜,也有原始的饲养业,主要养殖猪、狗,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建筑,原始手工业呢有彩陶、纺线、织布、制衣,那么这些都是我们从书上获取额信息。

那我们来看一下半地穴式的房屋是什么样的(播放幻灯片),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半坡原始居民问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那?(提问学生)好的回答的很好,请坐,那老师来补充一下(播放幻灯片),那半地穴式的房屋呢,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房子,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住的,因为北方气候比较干燥,风沙大,冬天气候寒冷,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屋内设有灶坑,可用于炊煮和取暖,还可以用来保存火种,所以由于地域、气候条件的影响,半坡居民的房屋具有这样的特点。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前活动:学生自学,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根据自学,分析并想象出半坡人、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场景,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课堂学习
遗址名称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流域范围
原始农业农作物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相同点
三、课后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1973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图中是“半坡遗
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
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

据悉,此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
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选做: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原始农耕的工具、农耕生活的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情况,认识到农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和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情景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2.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16年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辅助材料: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耕的场景、工具等,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原始农耕生活是怎样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工具、变迁以及农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4篇)七班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同学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认识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同学质疑相结合。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加强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爱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涌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同学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老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分,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同学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同学观测、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同学分小组争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测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最新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最新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最新4篇)原始的农耕生活篇一第2课【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

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特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原始农业的发展、陶器和玉器的文化、原始社会的形式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去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2.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详细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农耕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三、教学策略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学生:不方便。

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原始农耕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教材通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如观察图片、讨论、小组合作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历史知识相对匮乏。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对原始农耕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认识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珍惜现代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课堂活动用品,如白板、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耕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如居住环境、农耕工具、生活用品等。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②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

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①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原始农耕生活》是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原始农耕的兴起、农业工具的演变、农耕生活的变迁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掌握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工具、农耕技术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的兴起、农业工具的演变、农耕生活的变迁。

2.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农耕技术的创新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史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原始农耕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展示原始农耕工具,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的生活状态。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变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答案。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原始农耕生活的变迁和影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优秀6篇原始的农耕生活,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复习与提问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4.农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

从此有了农耕。

(书7页提示)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思考比较;回答老师的提问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1快速阅读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粟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课时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

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个典型代表:a.河姆渡居民b.半坡居民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课时小结: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3.拓展想象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6.完成目标板书设计2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4.农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粟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4.原始手工业:黑陶白陶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思路设计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2.通过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了解不同地区的房屋特点,培养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训练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3.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达到对我国悠久历史的认同与尊重。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上节课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提问学生: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活动】冬天食物匮乏,经常挨饿,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

【教师活动】继续提问学生: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学生活动】种地、储存食物。

【教师活动】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办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引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聚落【教师活动】出示《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指出不少地区的远古居民走出了洞穴,来到平地建造房屋。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了解先民居住形式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二)农作物种植【教师活动】出示图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和《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引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知道远古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北方地区种植粟和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三)耕种方式【教师活动】讲解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的变化。

【学生活动】了解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四)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演变。

本课内容包括:原始农耕的产生、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认识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农耕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炼关键信息。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2.教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详细教案。

3.史料:教师收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如图片、文字资料等。

4.课件:教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农耕生活吗?农耕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案呈现教材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2.教材分析: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

二、目标: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三、评价任务: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四、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

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 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

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几个重要代表,如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来展现原始农耕生活的面貌。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原始农耕生活的生产工具、生活状况以及农耕文化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资源,了解和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同时,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点。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资源,了解和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原始农耕生活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2.多媒体: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教具:准备相关的模型、图片等教具,用于教学演示和辅助学生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农耕的图片,如农民耕作、农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农耕的了解和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如居住环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篇1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

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

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

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

)――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

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2.教材分析: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

二、目标: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三、评价任务: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四、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

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 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

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

生:对照课本和满分卷预习基础知识。

2、半坡组师:我们先请半坡组的同学来描述他们的生活。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初一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设计整体设计思路本教案主要围绕《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具体而言,本教案将通过以下方式展开:1.通过介绍原始社会和原始采集、狩猎生活,引出农耕生活的发展;2.介绍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意义;3.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不同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成果;4.通过讨论历史时空的意义,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和建构。

具体教学内容1.第一部分:原始社会和采集、狩猎生活(3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演示等途径,介绍原始社会和原始采集、狩猎生活;–讨论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限制,以及采集、狩猎生活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2.第二部分: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意义(40分钟)–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包括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3.第三部分:不同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成果(40分钟)–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探讨其异同和相互影响。

4.第四部分:论历史时空的意义(40分钟)–讨论历史时空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始社会和采集、狩猎生活的特点和局限性;–了解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意义;–了解不同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和成果;–了解历史时空的概念和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提高学生比较和综合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认识文明进步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来让学生掌握知识。

2.图片资料法:通过图片、图表和模拟实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认识事物。

3.问答法:通过提问、回答和探究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前活动:学生自学,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根据自学,分析并想象出半坡人、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场景,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课堂学习
遗址名称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流域范围
原始农业农作物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相同点
三、课后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1973 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图中是“半坡遗
址男子颅骨像还原图”,
这是由沈阳市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成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

据悉,此次复原成果具有重大的考古
研究价值。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哪种农作物?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文字介绍,介绍一下他的生产、生活状况。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哪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选做:通过网络、图书室等途径,搜索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一方面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展开探究,培养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