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读懂学生

合集下载

2023年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3年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3年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10月13日至14日,我参加了全区初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这次培训,我感受最大的是,与新课标实验稿相比,修订稿的目标指向更加具体、明确,更加顺应时代的要求。

课程基本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由需要掌握的“双基”变为“四基”、“四能”,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了。

新教材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删掉了一些计算繁杂,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增加了学生比较熟悉的________于生活的例子,且更具有时代气息。

与之相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也具有新的特点:一是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射。

二是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天的培训学习和研讨,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我将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一、读懂教材: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中。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解读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解读

教材单元介绍及教学建议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情景图,经历寻找信息、分类 整理信息、记录信息的过程,学会 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
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前,应让学生
再次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找
出哪些信息?”
提出
信息
问题
找出
说一说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交
一年级下册教材整体介绍
数与 代数
•加与减(一) •生活中的数 •加与减(二) •加与减(三)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9课时) ——认识100以内的数(7课时) ——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8课时)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11课时)
••观有察趣物的—体图——形—从认不识同平方面向图观形察(一4个课简时单)物体(2课时)图几形何与
在计数器拨珠,进一步体 会“借1当十” 的道理,加 深对位值的理解。 运用学习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
计数器模型: 加减法运算,当不涉及到进位和退位时,使用的计
数器模型是生活中真实的计数器。
计数器模型: 加减法运算,当涉及到进位和退位时,真实的计数
器上没有办法真正呈现。可以用摆图片或画的方式, 也可以边操作边想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
最新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引言
教师的基本功?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1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2 一年级学开始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有趣 每年征集替换
一年级下册教材整体介绍
目的
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借交流数学有趣、有用,回顾学过的知识; 阅读目录,了解新的学习任务,为主动学习提 供条件。

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

作者: 边玉芳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1-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88期
摘要:<正>目前,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同时也面对一个无奈的事实: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各方对他们的关爱,在成长的路上与我们渐行渐远。

而另一个无奈的事实是,目前许多学生的心理状况仍然堪忧。

解决这一困境的途径之一是找到入口,和学生对话,从学生的视角理解他们,读懂他们的内心感受。

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

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学生的行。

读懂学生 有效教学——以《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

读懂学生 有效教学——以《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

用 问 题 )
成 比 较 困 难 ,必 须 与 同学 或 者 家 人._ 起 合 作 才 好 完 成 ,
2.综 合 练 习 ,建 立 1公 顷 的 表 象
这 样 自然 又 锻 炼 了学 生 的 合 作 能 力 。 学 生 这 种 课 后 操
准 备 几 份 比例 为 1:10000的 相 同 平 面 图 ,让 学 生 分 作 实 践 的 成 果 检 验 ,可 以 通 过 数 据 、计 算 过 程 查 看 ,当
到 表 示 较 大 的 土 地 面 积 用 公 顷 作 单 位 数 字 比 较 简 短 醒 积 有 多 少 公 顷 ,或 者 让 学 生 测 量 经 常 活 动 的 其 他 场 所 ,
目 ;并 通 过 公 顷 和 平 方 米 之 间 的 换 算 ,初 步 解 决 实 际 应 诸 如 广 场 、公 园 等 。 (显 然 这 种 课 外 操 作 学 生 一 个 人 完
过 比例 知 识 ,但 简 单 的倍 数 关 系 还 是 能 理 解 的 。情 境 导 归 结 为 当 教 师 刚 刚 讲 完 时 就 立 刻 喊 学 生 起 来 回 答 问
入 时 学 生 已有 过 100倍 面 积 的 感 知 。 练 习 中 涉 及 到 了 题 。 我 们 认 为 ,给 学 生 布 置 独 立 作 业 ,让 他 们 去 深 入 思
测 量 、面 积 计 算 、倍 数 关 系 和 单 位 换 算 等 综 合 知 识 。 这 考 教 材 ,这 就 是 巩 固 知 识 。 ”所 以 在 学 生 理 解 公 顷 概 念
样 的 练 习 稍 显 复 杂 ,但 有 利 于 让 学 生 把 以 前 学 到 的 知 和 熟 悉 单 位 换 算 的基 础 上 , 我 就 布 置 课 后 动 手 操 作 的

新北师大版二年上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新北师大版二年上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说教材 说课标 说建议
说课标
课程 标准 内容 标准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 第 一 学 段
情感与态度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 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 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 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 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 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 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鼓励学生对 解决问题的认识 水平进行总结和 概括,或进一步 应用,有的是以 智慧老人的形式 在几乎每个问 进行适当归纳。 题的下面,呈现了 学生多种角度的思 路,通过讨论学生 可以分享到不同学 生的不同想法。 分享 围绕目标、按 照一定的结构精心 设计,通过一个个 问题串 问题指向数学知识、 方法、思想等发生 发展过程。 教科书设计了多样化 的情境,着眼于不同地区 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 系,有利于认识数学的产 生与发展的过程。
主情境
分为“我学 到了什么”“我 的成长足 迹”“我提出的 问题”和“巩固 应用”四个板块。
感受相同加数连加的现实背景 思 维 框 架 认识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乘法的解释与应用
数 一 数 与 乘 法
知 识 框 架
同数连加的现 实情境(有多 少块糖)
初步认识乘 法意义(儿 童乐园)
乘法的直观模型 (有多少点子)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算式 与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能够把同时连加的算 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能结合具体情境列出乘法 算式,再通过加法得出结果。 2、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 的意义。 3、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买文具》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买文具》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买文具》说课稿一、读懂学生教学重点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买文具》,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

我是课前说课,以下将从说研究和说教学两大方面来说说本课。

一、说研究,明方向(一)说联系本节课为除数是整十数竖式笔算的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小数除法奠定基础。

本课目标本课我从以下这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人民币,理解除法竖式中的算理和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情共性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

在解决问题中,能体会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

个性学情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我设计以上题目,对学生进行学情检测。

结果发现,第一题正确率98%,说明学生对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掌握较好。

第二题正确率83%,说明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有遗忘。

第三题商正确占77%,但算理正确只占28%,说明学生对算理算法不理解。

(四)说重难点基于以上学情,我把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理、算法定为本课的重点。

我将采用实物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难点是试商的过程,我让学生讨论,探究,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展思路(一)说教材处理在教材处理时,我对比了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发现它们都是结合实际情境,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探索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方法,第二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笔算方法,第三个问题是探索有余数的除法。

这样编排,我认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沿用了教材的编排。

《读懂学生》阅读感悟

《读懂学生》阅读感悟

(读懂学生)阅读感想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能否真正读懂学生,是推断课堂效果的重要依据。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学生在学习后要到达怎样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站在读懂学生的根底上深刻思考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本次的阅读,给我带来很多感想和启发。

在每一节上课时,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读懂学生、思考教学。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认知开展规律、读懂学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感情等,才能全面掌握了读懂学生的有效途径,只有读懂学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

在课前读懂学生。

教学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学,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时不必重复,以免消除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中读懂学生。

课堂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交流和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读懂学生的真实思维。

当学生发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时,教师要读懂这些方法和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致辞、交流、随堂练习中读懂学习效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在课后读懂学生。

教师要想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会,需要再课后走进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其它,通过作业分析,包含错误分析读懂学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良策略。

我们只有走下讲台,倾听学生、走进学生,重新审察学生的时候,才能发觉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制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

〞初看这句话还觉得怎么与自己以前听到的不一样,总是听到别人说,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两句话比照来看,不禁陷入思考,教书育人的前提应该是要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再谈教书育人,应该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了解学生,要求我们要去研究学生,要去读懂学生,这也往往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视的。

在一般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满堂灌〞,每节课全部的知识点都要非常详细的讲给学生听,总是觉得一节课的时间怎么这么短,什么都没讲就下课了;或者会觉得什么都讲给学生了,为什么做题就做的那么差,怎么什么都不会。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读懂学生 巧用教材论文

读懂学生 巧用教材论文

读懂学生巧用教材一、我第一次的失败——难忘的教学滑铁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单元已是我遇到的第二轮的教学了,2006年第一轮教到这个单元时,面对这个单元只有薄薄的8页教材,但涵盖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应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等这么多的学习内容,我有些迷茫,北师大版这个单元按教师用书的建议是应该授8课时,教材提供的是4小节的内容,即分数混合运算(一)、(二)、(三)和练习五,将4小节的内容上成8课时,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补充习题进行“注水实验”,在每小节后面补充一课时的相应习题进行巩固,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于是整理出了4课时的习题上了4节相应的练习课。

随后按惯例进行了单元检测,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却让我大跌眼镜。

从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到实际的应用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计算正确率不高,运算定律运用不熟练,应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混淆不清。

二、我的后续反思——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在遭遇了这次“教学滑铁卢”事件后,我也及时地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教学这个单元的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可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客观原因之一:分数混合运算单元,北师大版把以往的计算教学和应用两个重点融合在一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分数计算意义的理解,但同时受课时数的限制,计算得不到及时的巩固。

客观原因之二:分数混合运算单元的计算和应用由于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一直都是让学生感到特别头痛的题型。

原省编教材、现新课标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均把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在六年级上册学习,但北师大版教材将这个单元放在五年级下册来学习,导致五年级下册学习难点过于集中。

主观原因之一:我在面对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时,没有真正读懂学生,尽管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两个单元,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和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两个单元是和长方体(一)和长方体(二)这两个空间领域的单元穿插在一起教学的,时过半个月以后进行后续学习,中间又没有安排一定的巩固练习,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和应用并不熟练。

今天聆听钱守旺老师的讲座

今天聆听钱守旺老师的讲座

今天聆听钱守旺老师的讲座。

钱守旺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人大附小副校长。

他被老师们称为“有水平,没架子的特级教师”。

上午钱老师讲述的是“我是怎样研究和设计方程的认识这节课,下午钱老师做了主题为“我的24个教学主张”的报告,讲道要做一个好老师在乎6个字“用心、用情、用智”,用动感课堂唤醒教育智慧这一种形态要求做到: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

钱教授的动感课堂24策略:“心随课动情随心动”;“读懂学生,高效对话”;“读懂教材,明确目标”;“适度扩展,开阔视野”;“经历过程,自主构建”“训练语言,促进交流”;“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不越位,学要到位”;“渗透思想,增加深度”;问题引领,增加温度”;“植入文化,增加浓度”;“局部美容,增加亮度”;“数形结合,化难为易”;“善于举例,深化理解”;“巧设练习,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关注发展”;“反馈及时,调控到位”“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生态课堂,应然选择”;“五字真言,好课标准”“培养习惯,掌握学法”;“既为经师,又为人师”;“走出误区,返璞归真”;“渐行渐悟,幸福成长”。

其中第三个主张给我印象最深刻:“读懂学生,高效对话”中提出,首先要读懂学生的特点,也要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求及思路,还要读懂学生的错误与情感,而平时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分析一下教材、学生的情况,便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继而设计教学,通过今天的聆听,是我深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力求真正的读懂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设计。

聆听钱老师的报告,给人最深的就是:生动、有趣、轻松、高效,他所讲的24策略既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给我们指明了提升数学素养的捷径和方法,通过回味课堂及讲座,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学这项工作。

特级教师钱守旺为我们呈现了“打造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他说,要当好老师,在于“六”个字:用心、用情、用智。

如何把数学课上得有后劲(二)教师要读懂学生

如何把数学课上得有后劲(二)教师要读懂学生
还 需 要 一定 的调 研 。调 研 的 方式 包
( 一)问卷调查 ( 面向全班所有
学生 ) 1下面正方体中哪几个面是相邻 .
们只有读懂学生, 才能把 “ 培养学生 创新 意识和 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
实处 。
括 小 测验 、 谈 、 堂 观察 、 业分 访 课 作
的?( I略 。调 查情 况如表 1 题f l 所示)
面 ,但 位置 不对 ,有重 叠 的 。
求结果、 解决问题 的过程” 。无论是 儿童的认知规律、 心理特征, 还是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新课程里都 被看得非常重要。 “ 要 全面 了解 学生
数学 学 习 的过 程 ” 这 是新 课 程 的基 ,
3下 图 中谁 是相 对 的面 ?( 目 . 题 略 ,调 查情 况 如表 3 所示 )
表 1
析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 同的 目的合 理选择。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
通 过 设计 几 个 指 向 明确 的 小 问题 实 现 ,对这 方 面 的 数据 统 计 及分 析 很 重 要 ,这 种 分 析 是教 师 设 计和 修 正 “ 学 目标 教 的重 要依 据 。 生 经验 、 学 学 生 学 习 困难 、学 生 学 习兴 趣 等 的 调 研 可 以通 过 访谈 实 现 ,可 以 是 抽 样, 也可 以是 有针 对 性 的个 别谈 话 。 下面 是 我在 教 学 北 师大 版 五 年 级 下册 第 1 ~1页 “ 开 与折 叠” 6 7 展 一 课前 所 作的 学生 调 研 : 学 生 在学 习 了长方 体 和 正 方体 的认 识 后 ,能够 很 快地 说 出长 方体 和正 方 体 的 特征 ,也 有 用硬 纸 板制 作长 方体 和 正方 体 的 经历 , 对 长方 体和 正 方 体 的展 开 图也 有 了一 定 的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小学数学教师学习资料“第七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 的主题为: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针对这一主题,到会的专家进行了解读,现整理如下:一、读懂课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在《读懂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从五个角度看老师是否读懂课堂。

分别是目标是否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是否突出、教师引导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富有思考和基本功是否扎实具有个性。

(一)目标的角度1)本课的目标是什么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4)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5)上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6)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具体的调整精辟的观点: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

观点之二: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收获,今天的课堂则把生成当作是一种追求。

当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

位惠女老师说得好: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理他,强扭的瓜不甜。

的确,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时,一般来说其方法与标准教科书上典型例题的方法很少有相似之外。

正是儿童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一样,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有反复的余地。

从长远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记住一些数学技巧——技巧不经常用,很快就会忘记,而是树立一种信心,当他需要某一数学工具时,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掌握这一工具。

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那种精神。

(二)学生的角度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2)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浙江省衢州市王文森老师执教的《估计费用》就是一个好的典范,他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了一个度的问题:就是把学生估算方法是否正确与学生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体验到“我们为什么要用估算?怎样估算?怎么用估算才合理?”3)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课堂上其实也要给学生“留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北师大测评报告解读对提高本班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一、典型样本分析(聚焦数据,整体感知)(一)本班学生总体得分情况图1 2010年本班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在本校、本区的相对位置在本校参与本次测评的三年级的4个班级中,最高班级平均分为74.7分,最低班级平均分为71分,本班平均分排在第2位。

在本区参与本次测评的三年级的82个班级中,最高班级平均分为87.7分,最低班级平均分为66.4分,本班平均分排在第67位。

图2 2012年本班学生的总体平均分在本校、本区的相对位置表在本校参与本次测评的4个班级中,最高班级的平均分为75.2分,最低班级的平均分为69.6分,本班平均分排在第2位。

在本区参与本次测评的83个班级中,最高班级的平均分为89.7分,最低班级的平均分为63.4分,本班平均分排在第62位。

(二)、本班学生在“数与代数”指标上的得分情况数与代数平均得分率(%)最高得分率(%)最低得分率(%)本班72.4 100.0 15.0 其中:数的认识56.8 100.0 0.0数的运算81.7 100.0 28.6式与方程80.8 100.0 0.0正反比例76.9 100.0 0.0探索规律82.1 100.0 0.0 本校72.8 100.0 15.0本区77.6 100.0 15.0图3 本班学生在“数与代数”指标上的得分率图4 本班学生在“数与代数”指标上的得分率分布本班得分率在50%以下的学生比例为7.7%;在50-60%之间的比例为5.1%;在60-70%之间的比例为17.9%;在70-80%之间的比例为28.2%;在80-90%之间的比例为28.2%;在90-100%之间的比例为12.8%。

本校得分率在50%以下的学生比例为6.0%;在50-60%之间的比例为9.3%;在60-70%之间的比例为17.9%;在70-80%之间的比例为28.5%;在80-90%之间的比例为20.5%;在90-100%之间的比例为17.9%。

本区得分率在50%以下的学生比例为5.5%;在50-60%之间的比例为7.6%;在60-70%之间的比例为11.2%;在70-80%之间的比例为18.5%;在80-90%之间的比例为25.2%;在90-100%之间的比例为32.0%。

二、本班“数与代数”指标得分率解读从北师大两次数据来看,全区共83个班级参与本次测试,本班学生位于62位,在全区后三分之一位置,结合具体情况,这个排名属于比较理想的位置,并且比前一次前进了5位;在年级四个班中排名第2,但是相比前一次,本次北师大测试的得分距离第一位有点远。

从“数与代数”相关测试数据分析,本班学生在整个数与代数部分的平均分低于全区及全校的平均分。

其中50分以下的人数明显高于全区及全校平均分,而90——100分的学生数则明显低于全区及全校的平均分。

再进一步观察,不难看出,6个内容中,得数最低的是数的认识56.5分,而其余5项的平均分达到80.375,明显高于全区及全校平均分。

三、“数与代数”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数与代数内容是第二学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的数量上在几个领域中所占比例最大,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习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重要基础,与整个数学学习有密切关系。

第二学段的知识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学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扩大了数的认识和运算的范围,同时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初步认识代数知识和渗透函数思想。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2)。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3)。

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学段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式与方程 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规律一√ √ √ √ 二√ √ √ √ √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合数。

7. 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包括带分数和假分数),认识百分数;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参见例24)。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它包括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以及探索规律等等。

他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的关系的角度,更为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我们的现实事件。

与传统的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的教学领域知识相比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之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在这一领域中间,它的目标、内容以及处理方式上有了很多实质性的改变。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本教材更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数及运算的意义,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为主线,将以往繁杂的“数与代数”知识整合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有层次地安排在各个学段的各册教材中,体现了“数与代数”知识螺旋上升的规律。

如果我们把《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与代数”教材编写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数与计算”教材编写相比较,新教材的编写更突出了以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核心。

明显地体现出以下特点:(1)注重数感的培养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小学生数感的主要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落实在教材中,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表示和交流作用。

(2)注重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不同的学生理解数学的表现,也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的体现。

本学段各册教材一贯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教材安排的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更不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要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同时,估算有利于把握结果的合理性。

因此,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估算的教学内容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

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结果合理性的意识和习惯。

二是教材估算的内容安排不仅穿插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全过程,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也都安排了大量的估算内容。

这些内容的安排,对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4)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算术应用题是以往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与重点。

但在学生解答的应用题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呈现形式单一。

同时,应用题教学中套搬题型的现象比较严重,忽视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

这造成学生一接触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寻找解答时就感到无从着手。

为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对应用题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实性。

教材自始至终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数学时起,就建立数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同时,教材编写的解决解决问题内容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具有现实的背景,尽可能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

第二,探索性。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应用题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讲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进行真正的探索与思考。

教材与充分注意到这一问题,尽可能提供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题材,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5)注重内容的呈现形式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工作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运用。

如何让孩子知道数学的重要性,让孩子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这是新课程与以往教材内容相比,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

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学生喜爱、熟悉的卡通、漫画、图片、表格等伴以相应的文字来呈现学习内容。

二是知识不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

例如二年级“混合运算”的内容:传统的教材首先呈现的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除法)”,接着呈现了有完整答案的例题,这样的呈现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计算。

而让学生在“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运算的意义,避免了机械的训练。

第二学段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以,各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具体的说,这些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认数的教学,注重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大数的认识”的编排,改变了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把大数的认识分成“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个单元,分别在四年级上、下两册分散编排的做法,而是在四年级上册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这样的编排,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三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