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地域景观的表现形式及其传承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
山水文化的名词解释山水文化是指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合了哲学、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它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
山水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山水之美山水文化首先展现的是中国山水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和景观的壮美。
中国地域广阔,山脉连绵起伏,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山岳巍峨,云雾缭绕,水波荡漾,风景绮丽,这些壮美景色成为文人墨客倾诉情怀、表达自然之美的载体。
二、山水与哲学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境界。
山水自然景观作为人们与自然对话的载体,成为道家、儒家等诸多哲学流派的寄托与表达。
在山水文化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变幻莫测,与之亲近融合,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三、山水文化的艺术表现山水文化不仅表现在自然风景本身,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强调以虚境取胜,通过墨色勾勒出山水的灵动之美。
诗词中的山水描写以意境营造为重,借景抒情、借景婉约,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山水元素则以旋律来表现,以乐曲的音韵之美传达出山水的壮丽之感。
四、山水文化的历史传承山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与文化价值的传递。
众多的艺术家、文人墨客承袭了山水文化的传统,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历代的山水画家、诗人、音乐家,不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山水文化传世至今。
五、现代山水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存在。
山水文化不仅被保留并发扬光大,也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
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旨在探究一个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
地方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本地区历史的了解,还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地方史研究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从历史沿革、人文景观和社会交流等角度来探讨。
首先,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可以通过对历史沿革的研究来实现。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地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例如,在中国的地方史研究中,可以从一个城市或一个村落的建立和发展始终来了解地方文化的演变。
这种对历史沿革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处地域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
其次,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也可以通过对人文景观的研究来实现。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人文景观的研究和保护,可以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我国的地方史研究中,可以通过对古建筑、古村落和自然景观的研究来了解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对人文景观的研究和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使人们更加珍视和保护自己所处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最后,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还可以通过对社会交流的研究来实现。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社会交流和文化互动,这些交流和互动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对社会交流的研究,可以了解地方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的渗透与融合,了解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例如,在地方史研究中,可以通过对地方特色产业、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的研究来了解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对社会交流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使地方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地方史研究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它可以通过对历史沿革的研究、对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对社会交流的研究来实现。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安徽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素有“徽州”之称,地处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安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这些文化瑰宝包括徽派建筑、徽州木版年画、徽州山水画、徽剧、皖南木偶戏等,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些地域优秀文化,已成为安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安徽地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希望能为安徽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启示。
一、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的现状安徽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空间受到挤压和侵蚀;外来文化冲击,导致地方文化逐渐式微;文化市场化经营,导致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变味商业化。
所有这些问题都给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较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很多传统文化技艺在年长者的传承下逐渐流失。
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年轻人更加追逐先进和新鲜的事物,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了解愿望,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下降。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在新媒体、电子娱乐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失去话语权,传统文化艺术也在市场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地位。
这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消费心态有关。
传统文化需要时间沉淀、学习和传承,但是当代人们却都过于浮躁,追求快速的享受,而非慢慢的品味和学习。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的传承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在面对这些问题的如何传承和创新安徽地域优秀文化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传承必然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创新则要有意识地延续优秀的传统元素。
传承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在文化传承上,我们需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聚落景观遗产。
传统聚落景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承载着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因此,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并进行应用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在选址时会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提高农田和居民用地的效率。
2. 文化传承的丰富性:传统聚落景观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广泛传承于民间,并且成为社会共识和认同的标志。
3. 社会互动的紧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以人为核心,它们的布局和设计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具有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包括方形、弯曲形、圆形等。
5. 生态环境的保护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通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方法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来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确定研究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地理范围和时间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
2. 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遗址等资料,收集传统聚落景观的有关信息,包括布局形式、建筑风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元素等。
3. 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建立起数据库,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景观意象论——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
中 国 园 林
景观意象论——探索当代 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
T e r o ia g( g )nL n s a e h o f x n I e i a d c p y Y i ma E p r teMeh do hn s o tmp rr L n s a eA c i cueI ei gT a i n l i g(o c p) h o x l e h to f ie eC ne oay a d c p rh e tr n ri rd i a Yj C n e tT e r o C t h t n t o i n y
1 意象 审美是 中国人审美的本质特征
无 论你 身处 繁 华 市 井 ,还 是 偏 远 乡 村 ;无论 你 是 远 眺 鬼 斧神 工 、古
朴 原始 的 自然美 景 ,还是 近 赏 匠心独 具 、绚 丽多 姿A  ̄市 景观 ;也 无 论你 9B , 欣 赏 的是异 国风 情 ,还是 原 乡故 土 ;只要 你是 中国 人 ,往 往都 会提 出2 个
即 “ 象 ”审 美 。 意
这 里 的 “ ”并 非具 象 ,大 多是 “ 像非 像 ” ,可 能 是某 客观 景物 外 象 似
形的 变形 、夸张 ,也 可能 是对 此 景物 外形 或 内在 精神 的一 种或 多种 典 型特 征的 概括 与提 炼 。如 苏州 拙政 园 中的 冠云 峰 ,即 因为 太湖 石外 形颀 长 、玲 珑 而 又 曲线婀 娜 ,犹 如江 南 美丽 的少 女 ,故 当时 的园 主将 之 以 自己爱 女之
—
丁绍 刚 / I G t a t T eo ii fs mb l m ati p e i o i e id f r d te s e so ie eYiin i g )a sh t s T e u eo sr c : h r n o y oi r n rh s r p r o me h e d f g s t c o Chn s x a g( ma e e tei . h s f c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在当今国际、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
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
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
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
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
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分析
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中国园林人不能回避的天然使命。
如今,社会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的追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该文从认识、理解、实践等多个角度,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阐述了目前学界和业界在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进一步提出了当代景观设计师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人的生活志趣与审美倾向,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周边区域,乃至于直接启发了大洋彼岸的英国自然园林,对于整个现代园林的发展有着间接却深远的影响。
甚至到了现代,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的建造思想也影响了西方建筑大师,如弗兰克•劳埃德•莱特与伍重等人的设计实践工作[1]。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尤其在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以及2022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论述提出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1中国古典园林技艺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问题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决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民族的境况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所制约的[2]。
可见,要想更好地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并且有所创造,就必须对园林艺术所赖以生成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时代文化、不同地域特色等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从而找到创新的方向。
1.1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差异特定时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各异,人们的欣赏情趣也就自有不同。
中国古代园林大多服务于处在当时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造园主导者也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故而古代园林具有浓烈的追求雅致与恬淡的审美情趣,与当时流行的山水写意诗词绘画互为表里,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文本互释现象。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秦皇岛城市景观设计为例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秦皇岛城市景观设计为例秦皇岛位于中国河北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海滨城市,秦皇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城市景观设计是展示城市文化底蕴和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秦皇岛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更好地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首先,秦皇岛的城市景观设计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秦皇岛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建筑风格、景观布局等方面的设计,展现出秦皇岛悠久历史的魅力。
例如,在城市中心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上,设计师们融入了传统建筑元素,并采用了古典的设计风格,让游客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感受到了秦皇岛悠久历史的独特魅力。
其次,秦皇岛的城市景观设计注重创新和现代化。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传统的城市景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也注重融入现代元素,采用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使城市景观更具现代感和创新性。
例如,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上,设计师们引入了现代艺术装置,打造了与传统景观完全不同的现代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也注重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秦皇岛作为一个以海为主题的城市,城市景观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海洋文化特色。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通过采用海洋元素的装饰、蓝色的主题色调等手段,展现了秦皇岛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
同时,设计师们还注重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民俗文化,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秦皇岛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综上所述,秦皇岛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既展示了城市悠久历史的魅力,又体现了现代化和创新性,同时也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
通过城市景观设计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可以更好地展示秦皇岛的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景观设计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园林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产物,是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历史文化内涵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其内涵来源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的园林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园林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和自然的交融,也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许多精髓。
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诸如工笔画、诗词曲赋等文化形式都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二、传承与创新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底蕴,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意味着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传统技艺的发挥,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能量;而创新则体现了设计者对当代精神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见与展望。
基于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既要有历史的积淀,又要有现代的表现形式,更要有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
三、哲学思想内涵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还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佛家等,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独特性,也为园林景观提供了哲学思维的延伸。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儒家思想重视人文关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那么园林设计也该强调自然元素的融合,让自然与人的关系尽量得到平衡;而墨家则主张伦理和良知的重要性,这也呼应了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的精神内涵。
四、地域文化内涵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也受到了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不同地区的设计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可以让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具诉求性和感知力。
例如在南方地区,因气候潮湿,湖泊、池塘、流水等水景元素就更为常见,而在北方地区,又因气候干旱,多利用石头、石料、石林等社会元素,使园林景观更具北方特色。
地域文化在民俗景观中的应用——以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为例
2016·11一、引言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陕西咸阳兴平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自古以来,马嵬驿都是信息传递、商贸活动的重要驿站,有着“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的称号;是唐代“马嵬兵变”的发生地,距杨贵妃墓———黄山宫景区仅一公里;还是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的设宴地。
这些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构成了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独特的文化主题。
二、马嵬驿民俗文化村的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一)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景观基础设施分析1.道路交通流线与通用设计马嵬驿民俗村由三个景区组成,分别是民俗小吃区、休闲娱乐区和民俗文化展示区,连接三个景区的道路流线不贯通。
有些景点是平行设置的,会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出现走回头路的现象。
民俗小吃区和休闲娱乐区的很多轮椅坡道不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标准(坡道不大于1:12),给老弱、残障等人群带来诸多不便。
2.导向标识系统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已拥有较成熟的视觉识别系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景区入口处的景区游览全景图已被茁壮成长的植物所遮挡,并且缺少景区介绍;在景区节点处的指引线路图并不明确;景观雕塑及民俗展馆内陈列物的内容介绍几乎没有;导视标识风格不统一,影响了景区主题的表达。
3.公共服务设施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景区在建设时对实际情况的预估存在偏差,节假日的游客人数远超了规划时的景区承载力,景区停车场无法满足游客的停车需求,从而景区周边出现了农田自辟停车场并私自收费的现象。
马嵬驿地处沟渠黄土地上,植被在这块土地上是稀缺资源,景区内的灌木东倒西歪、杂草丛生,且景观植物的非在地性严重影响地域文化的表达。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舒适的景观环境是给游客带来完美体验的前提,因此不容忽视。
首先,应完善景区周边道路建设,扩大停车场规模;其次,完善景区导览系统,增加景点间的导览标识和介绍标识,统一导识风格,综合规划游览路线,实现景点串联,规范通用设计,适当增加卫生间、游客中心等设施;最后,逐渐完善景观节点环境,丰富植被的层次感和地域性。
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以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为例
的同时 , 许 多 地 区偏 重 于 经 济 上 的 效 益 , 对地 域 文 化 特 殊 性 及 重 要 性 的 特 点 的 认 识 不 到 位 ,加 之 大 量 的 外 部 文 化 进 入 使 地 域 文 化 受 到 多 方 面 的 冲 击 ,使 地 域 文 化 时 常 处 于 被 忽 略 被 破 坏 的 地 位 而 导 致 文 化 流 失 。 闽 西
1 . 闽 西 地 区 地 域 文 化 在 旅 游 景 观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2 . 1 对 闽 西 地 区 旅 游 景 观 进 行 分 析 分 类
1 . 1闽 西 地 区 的 地 域 文 化 及 旅 游 景 观 存 在 的 问 题 闽 西 地 区 属 龙 岩 市 ,在 地 理 位 置 上 位 于 福 建 省 西
地域文 化 在 旅游 景观 规 划设 计中 的 传 承与 运用
— —
以 闽西 地 区旅 游景 观 为 例
闽 西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要] 闽 西地 区悠 久 独 特 的 历 史 孕 育 了灿 烂 的 地 域 文 化 . 地 域 文化 作 为
张超
[ 摘
殊 地 域 文化 在 旅 游 景观 中的 表现 。
南部 , 武 夷 山脉 南 端 , 相 接粤赣两省 , 晋 朝 前 为 荒 蛮 之 地 , 从 东 晋 至 今 为 躲避 乱 世 , 历 史 上 曾经 有 五次 大 规 模 的移 民移 居 至 此 , 这 些 移 民 被 称 为 客 家 人 。移 民 们 带 来 较 为 先进 的 文化 , 经 过 与 当地 原 始 文 化 长 时 间 的融 合 ,
对 闽西 地 区 的旅 游 景 观 进 行 合 理 分 类 有 助 于 景 观 规 划 设 计 工 作 的 深 入 ,分 类 工 作 能 够 使 规 划 设 计 旅 游 景 观 时 更 具 有 针 对 性 ,对 于 不 同 情 况 的 旅 游 景 观 能 够
山西民俗分析报告
山西民俗分析报告一、引言山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本报告旨在对山西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以期更好地了解山西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观。
二、山西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山西地处华北地区,东邻河北,南接河南,西连内蒙古,北靠陕西。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山西成为了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冲,也为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城墙、古寺庙等。
三、山西的民俗表现形式山西的民俗文化主要通过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形式来表达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民俗表现形式:1. 节庆活动山西有许多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度时光的机会,更是传承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2. 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如评书、相声、山西梆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来欣赏,成为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3. 民间习俗山西的民间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如结婚习俗、丧葬习俗、年俗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为外来人士提供了了解山西文化的窗口。
四、山西民俗的特点山西的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起伏,气候干燥,土地贫瘠,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山西人民过年时以喧闹的鞭炮和红纸为庆祝方式,表达了对丰收的祈盼和新年的美好期望。
2.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山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为山西的民俗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例如,山西的寺庙庙会活动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传承和体验山西文化的场所。
3. 民俗文化的地区差异山西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存在一定差异。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信息。
这些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地域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首先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进行解析,包括其构成要素、特点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随后,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图式语言的传承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议,以期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提升公众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价值的认识,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分析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历史与地理的交汇点,其图式语言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深深地烙印着人文精神和历史脉络。
这些图式语言,无论是通过建筑、雕塑、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传达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上。
不同地域因其独特的气候、地形和生态条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景观特色。
例如,江南水乡的水墨画般的风景,就体现了对水的巧妙利用和深厚的情感寄托;而黄土高原的窑洞和梯田,则展现了在恶劣自然环境下人类顽强的生存智慧。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和空间布局上。
不同的地域文化,其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都各具特色。
例如,福建的土楼、北京的四合院、西北的窑洞等,都是对当地气候、地形、材料等因素的巧妙适应和再利用,同时也是对家族、社会等文化观念的深刻反映。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还表现在其丰富的装饰艺术和象征意义上。
无论是雕刻、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空间,也传达了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
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金华市城市色彩景观调研
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金华市城市色彩景观调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的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丢失着一些传统的地域文化。
金华市作为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城市色彩景观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对金华市城市色彩景观进行调研分析。
一、金华市地域文化的特点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偏北,是浙中山区明珠、浙东名城。
其地域文化融合了浙江南北方文化的特点,包括江南水乡文化和浙东山川文化。
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金华市在历史上就具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地域文化,将其融入到城市的色彩景观中去。
二、金华市城市色彩景观现状1. 建筑色彩金华市的建筑色彩主要以传统的灰白色为主,体现了浙江南北方文化的特色。
但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大量现代建筑的兴建,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色彩也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建筑的色彩往往与传统的地域文化相违和,未能很好地融入到金华市的地域文化传承中。
2. 街道色彩金华市的街道色彩主要以灰白色和红色为主,这是反映了江南水乡文化和浙东山川文化的特色。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商业街区的色彩过于杂乱,缺乏整体的协调性,没有很好地传承和表达金华的地域文化。
3. 绿化色彩金华市的绿化环境非常好,处处绿树成荫,花香满园。
绿色作为大自然的色彩,是金华市城市色彩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绿化色彩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和创新,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1. 地域文化传承不足在城市化进程中,金华市的地域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建筑色彩、街道色彩和绿化色彩正在被现代化的色彩所替代,地域文化传承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金华市城市色彩景观发展的重要问题。
2. 色彩表达缺乏个性金华市的城市色彩景观表达缺乏个性和特色,大部分建筑和街道的色彩都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和变化。
这导致金华市的城市色彩景观在整体上显得较为单调和传统,缺乏时代感和活力,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
衡阳市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
衡阳市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这包括丰富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传统建筑等。
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仅体现在城市中,也同样在乡村景观的布置中得到了运用。
本文将从传统节日、传统建筑、传统工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衡阳市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运用。
衡阳市的传统节日是衡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景观中,衡阳的传统节日元素几乎无所不在。
比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衡阳市各个乡村都会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活动。
在乡村的街道巷口、广场上纷纷张贴着红纸贴画,街道两旁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灯光闪烁、璀璨夺目。
人们上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共同庆祝这个节日。
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乡村的街巷里处处可见鲜艳的艾草和端午节特色的艾叶包粽子,这些都是衡阳地域文化的代表。
这些传统节日的元素不仅丰富了乡村景观,也让人们在乡村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传统建筑也是衡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景观中,传统建筑的运用非常普遍。
衡阳市的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衡阳市的乡村传统建筑以院落建筑为主要形式,房屋围合形成一个个院落,院落中心常常有一个井,周围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许多乡村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衡阳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
在乡村的街巷中,人们可以看到这些古老建筑的身影,仿佛穿越到了历史中,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
衡阳市的传统工艺也在乡村景观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衡阳市传统工艺独具特色,包括绣花、制陶、木雕等。
在乡村的街巷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工艺品的摆设,比如来自衡山的精美绣品、来自衡阳县的陶瓷制品等等。
这些传统工艺品丰富了乡村的景观,也传承了衡阳地域文化的精髓。
还有一些乡村特色手工艺品,比如来自深圳村的木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衡阳乡村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一种特色。
浅谈云南民族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云南民族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知道,建筑风格为一个地区或者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与现实体现。
我国云南民族建筑其样式丰富多彩,且各有特色,为云南民族文化其多样性的直观体现。
民族文化存在的差异性、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自然环境的多重性对云南民族的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造就了我国云南地区民族建筑存在的多样性。
现阶段,随着云南文化、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云南民族建筑亦于继承传统风格地同时在不断创新发展。
标签:云南民族建筑;传承创新;分析研究【引言】云南民族的建筑有着丰富多彩以及各具特色的特点,它能直观抽象的表现出云南民族文化其多样性特征,云南有着傣族竹楼以及白族庭院,有着深山密林内的木楞房,有着雪山草地中的藏族居民,更有着彝族和汉族的“一颗印”,有着简洁朴实的彝族土掌房等等,他们的形态各异,风格各有各的特点。
曾有人将云南民族建筑其丰富多彩比喻成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现如今新时期的建筑再一次丰富着云南的民族建筑。
不过,新时期钢筋混凝土等建筑的大量涌现也给云南各民族传承建筑其发展与保存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建筑1.1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云南民族建筑其丰富多彩首先是和各民族所处于的自然生态环境等的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对民族建筑的造型、取材、选址以及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等均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就造就了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形式的民族建筑。
云南,“因地制宜”作为其一个最为普遍的原则在此处得到了最为合理的阐释与发挥。
云南西北一带的山区地形奇特、深谷密林、地震多以及气候寒冷、丛山峻岭、海拔高,有利条件为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多,出门就可取材。
生活于此处的怒族、普米族以及白族、纳西族的房屋结构形式主要为木楞房(为井干式)[1]。
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生活着一些傣族人群,主要居住于平坝中,其海拔比较低,可以说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常年无雪且气候炎热,地表易积水,非常容易滋生毒蛇和蚊虫等。
那里到处都是竹林,取材方便,因此使用竹子当做建筑材料来建设干栏式住宅。
山东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传统与创新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收稿日期:2023-12-13山东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传统与创新王㊀昊(德州市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ꎬ山东德州253000)[摘㊀要]㊀山东风景园林设计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元素ꎬ塑造了独特而令人惊艳的园林景观ꎮ该文以山东潍坊归真园为例ꎬ探讨在山东地区的园林设计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融入创新理念ꎬ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ꎬ强调山东风景园林设计在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ꎬ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园林艺术设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ꎮ[关键词]㊀山东ꎻ风景园林设计ꎻ归真园ꎻ传统ꎻ创新中图分类号:TU98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2-0222-03TraditionandInnovationinShandong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WangHao(DezhouAdministrativeApprovalServiceSupportCenter253000ꎬDezhou25300ꎬShandongꎬChina)Abstract:Shandonglandscapearchitecturecombinestraditionalandinnovativeelementstocreateauniqueandstunninglandscape.TakingWeifangGuizhenGardenasanexampleꎬthisarticlediscussedhowtoinherittraditionalcultureandintegrateinnovativeideasintothelandscapedesigninShandongareaꎬtocreatethelandscape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ꎬandstressedtheimportanceofShandong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intheculturalinheritanceandurbandevelopmentꎬandlaidasolidfoundationforfurther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thelandscapeartdesigninourcountry.Keywords:Shandongꎻlandscapedesignꎻreturntotruegardenꎻtraditionꎻinnovate山东是我国的文化名片之一ꎬ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自然风光ꎮ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ꎬ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相结合ꎬ将成为一项重要而挑战性的任务ꎮ传统元素的传承可以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ꎬ而创新则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ꎬ使园林更具可持续性和美感ꎮ因此ꎬ相关人适应深入研究山东风景园林设计中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ꎬ探讨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山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ꎮ1㊀空间布局传承 隐曲 的艺术手法山东自怡园风景园林设计中ꎬ传统与创新相结合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南北中心轴线ꎬ这个轴线包括了多个独特的景点ꎬ每个景点都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的元素ꎮ面壁轩作为整个园林的起始点ꎬ展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 面壁思过 理念ꎬ同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打造了独特的建筑景观ꎬ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冥想和放松的空间ꎮ假山这个景点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意境ꎬ但又以创新的方式将岩石和植物结合ꎬ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景观ꎬ给游客带来视觉和心灵的愉悦[1]ꎮ绿荫堂则是一个休息点ꎬ它融合了传统的亭台楼阁设计ꎬ提供了凉爽的庇护之地ꎬ同时通过绿植的创新配置ꎬ营造了清新宜人的环境ꎮ明湖是整个园林的高潮ꎬ它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池塘园林传统ꎬ但在景观布局和水池设计方面进行了现代创新ꎬ展现了水与山的完美融合ꎮ北山和螺髻峰则是整个轴线的尾声ꎬ它们延续了传统山林的设计元素ꎬ但又通过景观设置和石材工艺的创新ꎬ让山峰更加雄伟壮丽ꎮ整个闭合环形序列以曲折回环的廊道连接各个景观节点ꎬ形成了 点 线 点 的空间结构ꎬ为游客提供了连续的空间感ꎬ有机的秩序性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序列ꎮ这种设计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ꎬ还注入了现代创新的活力ꎬ使山东的风景园林成为一个集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独特之地ꎬ吸引着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品味和欣赏ꎮ这个园林设计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ꎬ也为城市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2]ꎮ2㊀掇山理水ꎬ以画意入园景归真园的山势是整个园林的核心ꎬ以北山为构222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图中心ꎬ沿着西向北再延伸至东部的方向自然而然地展开ꎮ这条山脉的布局和形态传承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精髓ꎬ充满了画意和诗意ꎮ北山作为山脉的主要元素ꎬ位于山系的最高点ꎬ以其雄壮敦厚的气质而著称ꎮ螺髻峰ꎬ是这个山系中最高大的主峰ꎬ高耸入云ꎬ西麓和东坡的冈阜则如拱卫着这座主峰ꎬ突出了 主山始尊 的地位ꎮ这种山脉的布局不仅传承了传统的山水画中的 远近有致 和 重叠高低 的原则ꎬ还展示了山脉的层次感和旋转回绕的设计特点ꎮ东次峰位于濠涧对面ꎬ与主峰相望ꎬ由跨涧仙人桥相通ꎬ如图1所示ꎮ这种布局不仅增加了山脉的立体感ꎬ还为游客提供了一处欣赏主峰美景的理想地点ꎮ这里的设计巧妙地将自然地形与人工结构相融合ꎬ充分展现了山脉的优美和独特之处ꎮ整个山脉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山水画家的智慧和审美ꎬ正如宋代李成所说ꎬ掇山的设计要先确定宾主之位ꎬ然后再定远近之形ꎮ这种整体立局的规划为后续的山势展开提供了有力的基础ꎮ山脉的起伏㊁高低㊁转折和回绕都被巧妙地运用ꎬ土石的交错㊁山陇的勾连都增加了山脉的高度和壮丽感ꎮ整座山脉既展现出宏伟的山势ꎬ又表现出变幻莫测的山形ꎬ呈现出一幅动态而充满生气的山水画卷[3]ꎮ图1㊀北山东次峰㊀㊀园中的山与水相得益彰ꎬ共同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园林景观ꎮ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ꎬ山以水为脉 ꎬ故山得水而活 ꎬ山与水的交融赋予了归真园以独特的魅力ꎮ归真园的水系设计堪称精妙绝伦ꎬ整个园林的水体相互连贯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ꎮ水体的形式多种多样ꎬ包括湖㊁池㊁溪㊁涧㊁泉㊁瀑㊁潭和汀等ꎬ几乎囊括了自然界中所有水体的形态ꎮ园中主湖明湖被群山环抱ꎬ三面环山ꎬ面向建筑ꎬ水源分两处ꎮ一处来自西北山体ꎬ山涧溪流顺流而下ꎬ最终汇入主湖ꎮ另一处则是北部山瀑ꎬ瀑布从山顶倾斜而下ꎬ沿峡谷蜿蜒而下ꎬ最终流入主湖ꎮ主湖呈近方形ꎬ水面宽广ꎬ绕过仰燮楼后流向十里山塘ꎬ变为规则式的石矶驳岸水池ꎬ清澈的池水缓缓流过ꎬ池尽处荷叶亭亭如盖ꎬ水系至此迂回向西ꎬ形成溪流ꎬ直至绿荫堂南侧的假山下ꎬ形成小型水潭ꎬ山瀑直落潭下ꎬ潭畔还有小涌泉ꎬ水系在这里宛如画中般结束ꎮ归真园以山水为其最大的特色ꎬ山体宏伟壮丽ꎬ崇山峻岭㊁曲折多变ꎮ水体则婉转开阔ꎬ呈现出丰富的水景趣味ꎮ山体与水系的协调配合形成了山嵌水抱的景观格局ꎬ这种自然界山水交融的景象是理想的地貌概括ꎮ在归真园中漫步ꎬ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中ꎮ每一步都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ꎮ无论是远处的山峦叠翠ꎬ还是近处的水波荡漾ꎬ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ꎮ园中的水系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自然条件ꎬ将水流引向各个角落ꎮ溪流潺潺ꎬ泉水叮咚ꎬ使整个园林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ꎮ同时ꎬ园中的水景也注重变化和层次感ꎮ主湖明湖与周围的溪流㊁泉水和瀑布等形成了大小不同㊁错落有致的水景结构ꎮ这些水体不仅形态各异ꎬ而且深浅不一㊁清澈见底的水质更是给游客带来了愉悦的视觉和触觉体验ꎮ此外ꎬ园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植物来增加水景的趣味性和观赏性ꎮ荷花㊁睡莲和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茁壮ꎬ不仅美化了水景ꎬ而且净化了水质ꎮ这些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开阖分明㊁花叶摇曳生姿ꎬ为整个园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ꎬ如图2所示ꎮ图2㊀归真园的水系设计32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这一山水之美为园林增添了动态和灵气ꎬ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幅活力四射的山水画中ꎬ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妙ꎮ归真园的山水景观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ꎬ更是心灵的静谧与愉悦ꎬ为游客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自然之旅[4]ꎮ3㊀优美的诗文意境创造归真园以优美的诗文意境为基础ꎬ创造了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园林空间ꎬ匾额㊁题咏和对联等元素赋予了园林更多的古朴和典雅之美ꎮ园内的主要建筑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ꎬ为游客呈现出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园林环境ꎮ主体建筑 绿荫堂 的名字取意于园内环绕的郁郁葱葱的绿树浓荫ꎬ这个名称既表达了自然环境的特点ꎬ又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内涵ꎮ而 桃源村寨 则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象而命名ꎬ呼应了古代文人的诗意向往ꎬ使游客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5]ꎮ仰燮楼 表达了对郑板桥的敬仰之情ꎬ将文学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ꎮ 东篱馆 则取自陶渊明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ꎬ悠然见南山 ꎬ通过命名将诗意引入园林ꎬ为游客带来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ꎮ至于 螺髻峰 的名称则来源于苏轼的诗句 乱峰螺髻出ꎬ绝涧阵云崩 ꎬ这个名字为山峰赋予了神秘而壮丽的形象ꎮ而渊潭的 深千尺 和垂瀑的 落九天 则勾勒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ꎬ令人感叹不已ꎬ传达了一种闲适豁达的意境ꎬ使游客不仅能够欣赏美景ꎬ还能够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ꎬ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充满诗意和智慧的文化圣地[6]ꎮ4㊀融合南北艺术ꎬ突出潍坊地域文化特色北侧山体的设计参考了潍坊清代«自怡园图»的景象ꎬ既有北方山体的特点ꎬ又展现了江南山林的曲折秀美ꎬ既保留了南方园林的水景特色ꎬ又融入了北方山水的雄厚庄重ꎬ呈现出了南北风格的完美融合ꎬ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景观[7]ꎮ在建筑方面ꎬ归真园的建筑形式多样ꎬ既有北方建筑的外观浑厚平稳ꎬ又兼具南方建筑的轻盈空透和古朴淡雅ꎮ建筑的特点体现在翼角的起翘平缓ꎬ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的院墙㊁漏窗和月洞等元素ꎬ为园林增添了独特的地域特色ꎮ在植物和装饰方面ꎬ仰燮楼院内以竹为主景ꎬ这些石刻突出了潍坊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ꎮ建筑的装饰也采用了潍坊的风筝㊁剪纸和核雕图案ꎬ充分彰显了潍坊的地域文化特色ꎮ潍坊归真园通过巧妙融合南北园林艺术风格ꎬ以及突出潍坊的地域文化特色ꎬ创造了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美感的园林空间ꎬ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自然体验ꎮ这个园林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ꎬ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与融合的典范[8]ꎮ5㊀结语在山东的风景园林设计中ꎬ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ꎬ共同绘制了一幅独特而美丽的画卷ꎮ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的致敬ꎬ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启示ꎮ创新则为山东的园林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ꎬ使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环境需求ꎮ今后ꎬ希望山东的风景园林设计能够继续融合传统与创新ꎬ成为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亮点ꎬ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园林体验ꎬ同时也为未来的世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ꎮ参考文献[1]柳润帆.园林景观设计在山东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ꎬ2022ꎬ45(22):77-79.[2]刘溪.邂逅传统 新中式 园林景观设计手法解析[J].现代园艺ꎬ2021(17):91-93.[3]余子轩.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的创新路径[J].中国厨卫ꎬ2021(3):149-150. [4]鞠东艳.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应用探究[J].灌篮ꎬ2021(36):148-149.[5]陈曦.建筑规划中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ꎬ2021(15):27-29.[6]田雨ꎬ付凌菡ꎬ南楠ꎬ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ꎬ2023ꎬ55(1):179-181. [7]胡琴.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运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ꎬ2022(8):44-46. [8]丁若蕊ꎬ张炯炯.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融入与实践[J].梧州学院学报ꎬ2022ꎬ32(3):168-170.422。
通道侗族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与文化传承研究
通道侗族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与文化传承研究通道侗族传统村落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现存的“无桥自桥”的文化遗产,因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而备受关注。
该村落的特点是建筑宏伟、民俗丰富、风景优美,在维持侗族传统文化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道侗族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独特,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该村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势而建,流淌着侗族文化的灵魂。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侗族文化的民主、合作和互助等精神,建筑结构中的“天井阁”是其独特的标志。
天井阁的建筑结构采取了奇妙的木结构设计,既可以预防风雨、又能利用日照,是冬暖夏凉的理想居所。
同时,天井阁也是侗家人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村落内还保留着侗族传统的棕树纸、蜡染和刺绣等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在通道侗族传统村落中,侗家人过着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
侗族以“侗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享誉中外。
侗歌以拍板、堂鼓、独弦等多种乐器为伴奏,歌颂劳动、爱情、生活等内容,既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唱腔,又有各种神秘的表演形式。
通道侗族传统村落中盛行侗族交友于传统的康宴,每逢节庆和喜庆日子,侗家人互相邀请,逐家逐户举办康宴,表现了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习俗和精神。
通道侗族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是其传统文化的载体,景观的演变直接关系到文化的演化。
保护并传承通道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里重要一环。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侗族文化及其传统村落的独特性。
总之,通道侗族传统村落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
保护和传承通道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探索其与旅游业、当地社会的互动,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园林景观设计理论
基于文化传承的园林景观设计理论摘要:园林景观是一种对地域文化内涵有效呈现的载体,它与当地的人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近年许多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对当地人文要素的挖掘和人们生活品质的要求都较为重视,所以所涵盖的文化内涵也更加具有丰富性。
不仅如此,还具有很浓厚的感情色彩。
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园林进行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不同的方法,将哲学理念融入到其中,且还可以将文学方面的修养、艺术性方面的不同造诣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富有深刻内涵意义。
关键词:园林景观;文化传承;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从古老的囿逐渐发展到昌盛的唐宋山水园林,都显得极其关键。
中国园林艺术正逐步摆脱单一的功能形式,开始朝高质量文化内涵蜕变。
在中国园林发展过程中,古人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注入当时的设计中。
这种传承自小到大处处体现在古典园林的设计当中,雅致含蓄、韵味十足。
它使得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行为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园林景观与古典园林相比其文化内涵充裕多彩,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将个人的哲学理念、政治理想、文学修为、艺术审美等不同文化融入园林造景之中。
一、园林景观设计融入文化传承要素的重要性园林景观设计融入文化传承要素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理论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创新工作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遵循文化传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文化传承要素的积极作用,深入了解文化传承内涵,明确艺术本质,并将具体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注重激发相关设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相关知识的技能培训,从而为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园林景观设计理论融入文化传承要素是要将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要素充分展示出来,以地区之间的地域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掌握本土文化的乡土人情,与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园林景观作品设计的新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地域景观的表现形式及其传承【摘要】地方性是风景园林的本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认识和理解地方性的重要途径。
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三个方面,并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五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也是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1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文化景观”概念的普遍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包含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作用的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人类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共同杰作;它“代表某个明确划分的文化地理区域,同时亦是能够阐明这一地域基本而独特文化要素的例证”[1]。
文化景观可以存在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等所构成的连续时空中。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主要体现在以建筑与聚落景观为核心的生活空间,以土地利用形态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和以环境伦理为核心的生态空间三大方面。
文化景观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质,突出体现地方性特征[2]。
一是地方性自然环境。
温度、水分、地形、植物、土壤等自然因子的分异性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是地方性景观形成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
二是地方性知识体系(非物质文化景观)。
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文化传统和对文化现象的整体理解,是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悠久历史的地方性知识。
三是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
在地方性环境和知识体系的作用下,直接表达在地方性物质空间上,塑造出独具特色和独特认知体系的物质景观体系,主要包括建筑与聚落景观、土地利用景观和地方性居住模式三个方面。
成为认识地方性环境和地方性知识体系最直接的方式和便捷途径。
通过物质景观的特征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方性文化体系。
因此,地方性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3]。
2 保护地域文脉景观的重要性与表现形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以及城市的记忆,保存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为我们了解人类的发展是提供线索,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的人民带来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会使我们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使我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城市景观,必须能积极地融入地方的环境肌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并能有效的节能、节地、节省资源。
真正创造出适合本土条件的,突出本土文化特点的,并深受人们喜爱的景观环境。
2.1 城市景观文脉延续的设计原则2.1.1 保持历史与空间连续性—求真原则。
城市景观始终与一定时间维度相联系,城市与时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城市景观也随着时间不断演化,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是遗存下来的记载着城市演化过程的片段。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城市历史之中所谓“真”的东西越来越少。
千城一面让我们失去了许多“记忆”。
当然,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冲击。
在二十世纪初我国出现的“中西合璧”建筑,同样也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
它是当时历史、文化的真实反映,至今其中许多建筑成了文物建筑,它们所在地段成了今天现代城市中的历史地段。
历史遗产珍贵之处不但在于他得外在物质形式,也包括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外在可以模仿,但是历史信息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象风格的确定总是会有意无意的与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过去民族风格保持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时,始终保持其创造性。
其中通过类聚的手法与过去的风格保持连续性、相似性;通过对比保持新旧信息的可识别性。
2.1.2 保证景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表层形式美原则。
城市景观具有复杂、多样和多元的形态,并与地段的功能相对应。
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是人们多样性的生活内容的物质反映和历史积淀。
一个城市的景观空间特征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城市中的标志物,更多的是由大量普通建筑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性状决定的。
城市历史地段景观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地段景观“功能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二是对整个城市而言,如果存在多个历史地段,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各个地段各自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不能为了取得整个城市景观表面形式的统一,而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而应该具有各自的主题,表层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是要达到深层的统一;三是对于单个历史地段而言,不能采用单一的设计方法,不能仅仅追求平面形式以及某一个画面的视觉效果,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的推敲每一个建、构筑物的功能和形式,保证普通建、构筑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
当然,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强调表层的形式美,因为景观作品的艺术表达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但是由于现代人在生活中对于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加强景观外在的表现力,利用各种手段方式等,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想要传达历史文化的氛围就更应创新景观的创造了,比如,南京的夫子庙,各式的灯饰让当年秦淮河畔的繁荣呈现在了众多游客的眼中,使人们对这里的感受更加深刻。
利用现在手段去体现历史的元素,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2.1.3 强调传统心理的延续性—中层与深层审美特征原则。
景观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特征原则的体现。
特征原则是贯穿整个景观设计始终的,尤其是在中层以及深层审美层次上更为突出。
特征原则在地域文化的体现则是传统的一种体现。
地域传统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形成地方特色的风俗礼仪、道德及习惯等等,构成一个亚文化区域。
人们对自身传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的延续有如生物“基因”,这些“基因”存在于一定的人群中,他们的行为习惯、情感意识、审美体验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类似性,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正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积留在我们传统经验中与记忆相对应的设计元素,唤起当地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情感认同。
每个人对城市都能产生意象,通过看、听、感觉、感知产生心理形象,一般来说,个性强的、形象鲜明生动的、意义重大的、能激起情绪活动的,与观察者关系合宜的,多次重复出现的事物,其意象性越强。
通过一些文化传统的共鸣,我们更能达到一些深层的感动,关乎生命、历史、宇宙、当代等等。
当然,美是不存在真伪的,但是要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有时往往需要我们内心所有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情感认知。
3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规划设计从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来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本质体现。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传承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景观的调适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之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一是依托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内涵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多元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深入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是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三个方面,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性。
其中,地方性物质空间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点,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生活模式四个方面为核心和设计切入点,将各自的特征通过设计语言进行提纯和归纳,并综合反映到新的地方性设计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特点中。
打破传统设计中只关注建筑特色的传承,而忽视其他三个方面设计的不完整现象。
全面、系统、综合传承地方性精神的景观要素[4]。
二是将地方性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三者在特定空间中结合所形成的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产和生活居住空间才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最高体现。
只有对居住模式的研究,才能将各个地域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有机综合,进一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承地方性景观图示,强化和传递居住模式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三是依托不同尺度景观特征综合设计地方性景观的复合性尺度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尺度不同,生态过程和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决定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不同。
4 结语地方性是保持风景园林多样性和文化性的重要属性,地方性园林就是文化园林,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大成。
风景园林的地方性设计更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和营建可持续景观的核心。
在传统地方性认知中大多存在以建筑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忽视传统地域景观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上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因而在传统村镇保护过程中就形成了对建筑和村镇保护体系,忽视了对周边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的生产空间的景观延续,更忽视了土地利用景观、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展现的文化地方性、景观地方性和综合特征的保护。
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建立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示语言体系,系统展现风景园林的地方性,将成为未来生态景观和可持续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式和发展前景。
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如何让景观的塑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文化、能够与人们产生更多的共鸣,寻回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我们设计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保持城市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景观的表达方式方法,让景观可以真正的走入人们的心里,让人们记住历史,保留传统并使人们能够感动,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1]unesco.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z]. 2003.[2]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3] 王云才,郭焕成,陈田.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4]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江南古镇商业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9-54.作者简介:陈琳,女,2004年7月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环境艺术系,现在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担任景观、建筑设计,研究方向:论传统地域景观的表现形式及其传承(传统地域文化、地方性、传统纹样、江南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