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科学教案】苏教小学科学四上《3.1.声音的产生》word教案(4)

合集下载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篇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想办法制造声音;(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与技能:3、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5、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钹、音叉、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1、课件播放各种熟悉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

(鸟叫声、校歌声、欢呼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等)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谈感受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也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

此时此刻教室里有哪些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课简洁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谐美妙的声音也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doc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doc

科学教案(四年级)课题: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通过对各种发声现象的了解,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的观察、实验,知道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

教学难点能从众多实验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食品袋、水、橡皮筋、直尺、小鼓、黄豆粒、矿泉水瓶、食盐、音钹、音叉音箱、水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拂晓公鸡打鸣,盛夏蝉鸣,上课下课响起的铃声,鼓励时响起的掌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二、探究新知。

1、如何让物体发声?•学生探究:让装着水的食品袋发出声音有那些方法?(弹、挤、摇)•学生交流。

•学生探究: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学生交流。

2、物体发声时都有哪些共同的现象?学生实验1观察橡皮筋在没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静止)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振动)学生实验2把直尺一端压在桌子上,没有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静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让直尺发声,看到什么现象?(振动)教师演示实验1把黄豆粒放在小鼓鼓面上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黄豆粒是静止的)敲击鼓面让鼓发出声音,看到什么现象?(黄豆粒在跳动)学生实验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吹放有盐粒的空矿泉水瓶的瓶口,使其发出声音,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盐粒在跳动)教师演示实验2敲击音箱上的音叉使其发声,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里的水中,看到什么现象?(水在跳动)问:水槽里的水为什么会跳动呢?(音叉振动时使水跳动)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还会跳动吗?(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实验3敲击音钹,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明同学用手轻轻按住音钹,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振动)捏住音钹,使其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音钹不再振动)•个人实践:请每个同学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有什么感觉?终止发音后,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二、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课。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教学是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这是在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过程。

声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的,所以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声音的奥秘。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听录音,判断声音,并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继而提出猜想,设计实验,经历探究活动,理解和认识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能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3)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用语言或用画等形式记录观察现象,探寻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保鲜袋、1把尺子、3根皮筋、1张塑料垫板、1个小鼓(带小鼓棰)、多个小泡沫球、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2/3)的水槽、1张观察记录表。

教师准备:保鲜袋、鼓(锣)、彩色碎纸屑、多个小泡沫球、钢尺、皮筋、塑料垫板、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2/3)的水槽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猜想假设播放一段音频材料,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

师生交流:同学们的听觉真灵敏!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丰富的声音,除了用眼睛看,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那么我们自己能不能来当一回“造声能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让它们发出声音呢?●使物体发出声音(一)实验前谈话: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保鲜袋。

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让保鲜袋发出声音,哪个组想到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二)学生分组活动:制造声音(三)学生交流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板书记录。

(四)师生交流:哇,大家找到的方法真多。

老师这下可是见识了什么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刚才我们听了声音,自己又制造了声音知道了物体静止时斗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

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点击课件示: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苏教版四(上)科学教学设计总第课时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声音的产生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征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由过程观察、比较、会商交流等活动,熟悉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经由过程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声学实验盒、音叉等。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等。

1 -苏教版四(上)科学教学设计总第课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蝉鸣提示正当盛夏,狗犬表示陌生人就在门外,铃声是上课下课的信号,掌声代表一种鼓励,说话声表示的意义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使物体发作声音。

1、报告:同砚手上都有方便袋,你们能使它发作声音吗?谁的方法最多?要求:声音不能太大,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交流制造声音的办法。

4、提问:通过动手做你们发现物体发声时你有什么现象?5、学生回答。

6、讲述:如果我们不通过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还能发出声音吗?7、学生分组进行,可以的话模仿动物的叫声。

8、讲述:通过活动,同学们对声音有了多少了解?猜猜声音怎么产生的。

活动二:观察实验盒中物体的发声。

1、谈话:你们能让尺子和橡皮筋发声吗?谁有办法?2、学生尝试让它们发声。

3、观察、比较发声的尺子、橡皮筋与不发声的尺子、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4、汇报、交流。

5、报告:教师的实验盒中也有几个可以发声的物体,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发作声音的。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 1 课的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小组探究的方式,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之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尤其是学声乐和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

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材料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习知识,提高探究能力,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整个活动,理解声音产生的缘由。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鼓、塑料袋学生准备:塑料袋,尺、皮筋、水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游戏“听声辨人”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新课开始之前啊,我们先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声辨人”。

首先,请一名同学到前面背对着大家,随机让几个同学说一句话,并问问他“猜猜我是谁”。

2、提问:背对着大家的同学为什么能猜出是谁在说话?他是通过什么来辨认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通过声音,我们能够辨认出我们熟悉的人,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传递信息,愉悦大家的心情,同学们,关于声音,你有哪些想知道的呢?3、导入新课:是啊,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声音的产生》(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觉到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兴趣。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认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方式。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传播规律。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2.声音的产生过程。

3.声音的传播方式。

4.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方式。

四、教学难点1.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复杂性。

2.需要学生学会实验探究,自主掌握知识。

五、教学具体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声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2.教学(30分钟)1.首先介绍声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所产生的机械波。

并且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需要理解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空气的振动导致声音的扩散,进而传递到听者的耳膜,才能发出“听到”声音。

2.接下来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分别从声源、振动和介质层面展开教学。

3.然后,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让学生掌握声音是如何沿着物体表面传播以及在物体表面反射的。

4.如下是各个方面细节的讲解:–声源:可选择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或者使用不同乐器演奏,让学生体验音是由物体产生的,随着振动扩散到周围空气中,发出声音。

–振动:通过展示多种物品振动的演示,让学生知道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通过演示不同振动速度的同种物品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高低以及强弱的不同。

–介质:引导学生把空气比喻成水波,让学生都能够感受声音是由空气流动所产生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3.实验探究(4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后自主设计一个声音实验,让学生能够感性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注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探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声音的产生》.doc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声音的产生》.doc

(四年级)年级(上)册(科学)学科集体备课表共案表课题声音的产生课型新授课课时分配1主备人王之兴初备时间9. 20他备人主备他备人修改教学目识力知能1、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

程法过方3.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感度观情态价5.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等)音叉、橡皮筋、钢尺等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修改栏(一)导入新课、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学生汇报。

知道些什么?2.保鲜袋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3.身体发声。

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请一个人上来做。

老师也参加。

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2.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课后记录表。

(1)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2)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4)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等方式感知声音;4.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3.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难点:1.声音的传播方式;2.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1.展示一个视频,声音与图像的演示。

2.让学生静默几秒钟,思考:你们在片断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声音是哪些事物、物品发出来的?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桌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1.课件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

2.教师示范声音的产生:敲打教室的讲台、拨动琴键、吹响口琴等,引导学生思考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3.学生合作实验:组成小组,利用小锤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比较不同材质物体产生的声音是否相同,结合教师示范的声音产生方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1.教师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

2.学生自主实验:组成小组,利用探照灯、手电筒等物品照射不同物体,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实验感知声音1.学生自主实验:利用杯子、线等物品制作简易电话,并进行互相交流。

2.教师总结与点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感知声音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有些含糊不清,因此我在课件讲解过程中,加强了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并且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1声音的产生-附知识点梳理(4)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1声音的产生-附知识点梳理(4)

《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具、学具保鲜袋、尺子、皮筋、鼓、音叉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视频,但没有声音,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2.播放相同的、但有声音的视频,再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3.师:相同的画面,大家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生:第二段有声音。

(板书:声音)5.师:非常好,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

今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遨游一番。

(二).发声实验1.师:先让我们来制造一些声音吧!你能用这只保鲜袋或者不借助任何物体,只用你的身体发出声音吗?2.生:能。

3.各选一名同学演示。

4.师:在大家动手实验之前,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5.生:汇报。

6.师:总结为“纪律、合作、记录”。

(板书:纪律、合作、记录)7.师:很好。

1、3、5排的同学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在实验册33页的表格中记录;2、4、6排的同学用保鲜袋发声,在实验册记录,比比谁能找出人家所想不到的方法。

8.生:实验、交流。

9.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要求:不重复汇报。

10.生表演。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板书:弹拨、揉搓、摩擦、抖动、吹……)11.师:进行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想问的吗?12.生:为什么会有声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3.师:大家问的问题都非常好,以后咱们会一个个慢慢研究,今天先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三).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你来猜测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生小组讨论、汇报。

苏教小学科学四上《3.1.声音的产生》word教案(4)

苏教小学科学四上《3.1.声音的产生》word教案(4)

《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具、学具保鲜袋、尺子、皮筋、鼓、音叉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视频,但没有声音,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2.播放相同的、但有声音的视频,再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3.师:相同的画面,大家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生:第二段有声音。

(板书:声音)5.师:非常好,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

今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遨游一番。

(二).发声实验1.师:先让我们来制造一些声音吧!你能用这只保鲜袋或者不借助任何物体,只用你的身体发出声音吗?2.生:能。

3.各选一名同学演示。

4.师:在大家动手实验之前,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5.生:汇报。

6.师:总结为“纪律、合作、记录”。

(板书:纪律、合作、记录)7.师:很好。

1、3、5排的同学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在实验册33页的表格中记录;2、4、6排的同学用保鲜袋发声,在实验册记录,比比谁能找出人家所想不到的方法。

8.生:实验、交流。

9.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要求:不重复汇报。

10.生表演。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板书:弹拨、揉搓、摩擦、抖动、吹……)11.师:进行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想问的吗?12.生:为什么会有声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13.师:大家问的问题都非常好,以后咱们会一个个慢慢研究,今天先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三).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你来猜测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2.生小组讨论、汇报。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31声音的产生》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2.掌握主要的声音产生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2.掌握声音的产生器。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模型演示、实验工具等。

教学过程:【引入】1.呈现一个沉默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声音会是什么样子?2.教师播放一段音乐,问学生声音从哪里来。

3.通过引入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讲解】1.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引起的,只有产生了震动才会有声音。

请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教师展示一幅模型图)物体“模型”被斜放后,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2.声音的产生方式有很多,主要有人声和物体声。

人声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因为声带是肌肉组织,只有肌肉组织振动,才会发出声音。

3.在物体声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器有风铃、鸟的鸣叫、钟摆、弦乐器等。

请回忆一下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4.请观察并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学生回答)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学生回答)5.声音的传播方式有三种: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主要介质,因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大部分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实验】1.由于时间有限,我将给大家展示一个实验模型,来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师展示物体模型)2.请看这个实验,我将用各种材料振动一支木棒,然后观察声音传播的规律。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3.通过观察,你们认识到声音是如何一点点传播的吗?声音是通过振动的方式,将振动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分子,然后从空气中传播出去,最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总结】1.请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掌握声音的产生方式和传播方式。

2.课后作业:请请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家中的声音产生器,并写一份观察报告。

【精品】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精品】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声音的产生》苏教版

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3、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教学难点: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1、谈话、播放声音:同学们,老师今天送给每人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播放声音)①铃声,②鸟叫声:铃声能给我们传递信息;悦耳的鸟叫声听了使人心情舒畅。

2、提问:同学们,生活中你还经常听到哪些声音?3、小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声音的奥秘!(板书:声音)二、制造声音,观察现象1、保鲜袋发声(1)幻灯片出示活动一:要探索声音的奥秘,我们先来做两个活动,你能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吗?(2)学生活动后交流方法,指名演示。

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把保鲜袋玩得很起劲,谁愿意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呢?你采用了哪些方法,表演一下,还有谁补充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产生的方法)(3)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用摩擦、弹击、吹气、揉搓、抖动等不同的方式让袋子发出了声音。

2、身体发声(1)幻灯片出示活动二:刚才是利用塑料袋发出了声音,那么能否不借助任何物体,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呢?(2)活动后交流方法:你有没有发出声音,怎么发出的,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三、研究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猜想原因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让袋子、身体发出声音。

关于声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揭示:这节课咱们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猜想原因: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2、实验探究,验证猜想(1)交流,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测一下。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1《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1.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能够运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能够完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3.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体会与他人交流、倾听,感受探究声音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培养和学会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白纸、直尺、音叉、水槽等。

【教学过程】目标呈现: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大家都听的很仔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来一起研究《声音的产生》(出示课题)。

二、出示目标: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教师点名,让学生朗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课题)。

三、引入新课:同学们想不想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播放视频)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聆听。

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在视频中,我们听到了这么多的声音,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自主合作:一、制造声音:1.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张纸发出声音吗?搓一搓、揉一揉、吹一吹、踩一踩、弹一弹……都可以发出声音。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看谁能发出更多种声音。

不管是纸,还是我们的身体,我们都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发出声音来,发声物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发声物体的特点。

二、观察发出声音的物体:1.用手弹拨直尺,观察直尺的变化:用手弹拨直尺,直尺发出声音,直尺上下振动。

2.敲击音叉,将音叉放入水槽中:用手触摸敲击后的音叉,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能够有水珠溅起水珠。

3.摸一摸说话时的喉咙:用手摸说话时的喉咙,感觉喉咙在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具、学具
保鲜袋、尺子、皮筋、鼓、音叉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视频,但没有声音,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2.播放相同的、但有声音的视频,再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3.师:相同的画面,大家感受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生:第二段有声音。

(板书:声音)
5.师:非常好,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

今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遨游一番。

(二).发声实验
1.师:先让我们来制造一些声音吧!你能用这只保鲜袋或者不借助任何物体,只用你的身体发出声音吗?
2.生:能。

3.各选一名同学演示。

4.师:在大家动手实验之前,你觉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
5.生:汇报。

6.师:总结为“纪律、合作、记录”。

(板书:纪律、合作、记录)
7.师:很好。

1、3、5排的同学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在实验册33页的表格中记录;2、4、6排的同学用保鲜袋发声,在实验册记录,比比谁能找出人家所想不到的方法。

8.生:实验、交流。

9.师:好,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要求:不重复汇报。

10.生表演。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板书:弹拨、揉搓、摩擦、抖动、吹……)
11.师:进行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是想问的吗?
12.生:为什么会有声音?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13.师:大家问的问题都非常好,以后咱们会一个个慢慢研究,今天先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
(三).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你来猜测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2.生小组讨论、汇报。

3.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与不发声时相比有什么不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4.选一组同学做音叉的演示实验。

音叉:轻轻敲击音叉,仔细观察。

(表1)
5.学生分组实验:
(1)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弹拨。

(表2)
(2)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拉动橡皮筋。

(表3)
(3)喉咙发声:用手摸喉部,发出“啊……”的声音,终止发音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

(表4)
6.学生汇报、交流。

7.师: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从以上活动中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吗?
9.学生讨论、汇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0.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1).师:现在,我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猜测一下,假如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你想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3).分组实验:敲击音叉,然后用手按住音叉。

(4).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按住。

(5).师:通过两个验证实验,你觉得我们之前得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结论正确吗?
(6).生:正确。

(四).总结
(1).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对今天这节课总结一下?
(2).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声音王国的一小块领地遨游了一番,今后,我们将到声音王国的更深处去探秘。

五.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弹拨、甩、抖动、吹、揉搓……
注意:纪律、合作、记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从总体上来说,基本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四(3)班的学生没有预期的活跃,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本堂课结尾时,时间稍微多了一分钟,原本在PPT中插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但是考虑到要下课,所以没有让学生欣赏,而是选择了机动性较强的背诵。

但这在常规课上比较适用,下次要注意。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得到以下启示:
1、学生是前提:
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哪里?学生是否储备了参加新课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有那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做到以学生为本。

2、面向全体是根本
学生的认知起点丰富多彩,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有时这种差异性很大。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教学呢?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出发,我们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
点,分析哪些起点是同一认识水平层次的。

我们应该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适当兼顾好个别起点,尤其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时机,引领学生,使之深入研究,将活动推至高潮。

3、驾御课堂是关键
教师对教学起点的预设还需要在课堂中得以检验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断提高把握教学起点的能力。

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开始,如何引领学生从已有认识到科学认识,教师必须做好铺垫引导,这是我们课前预设到的。

但在教学结束前让学生区分声音的高低时,卡了壳,这是教学设计所没有的。

说明自己没有驾御好课堂,反映了自己对教材挖掘得不深,灵活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自己还应努力,要能在课堂上充满智慧去引导学生,这样预设和生成就有机融会起来,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