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Krashen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
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习得—学习假设和输入假设,并总结出语言输入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和大量性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与莲花指美国南加洲大学语言学系教授Krashen.S.D.于1977-1982年提出“语言监控模式”假说(The Monitor Model),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这一理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这个理论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进程》(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这三本书中拓展成为基础更为广泛的著名的五个假设,用来解释学习第二语言的困难的原因,这五个假设是指: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Hypothesis)、语言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输入假设。
Krashen
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评述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曾泽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语言工作者对语言学习现象、学习规律以及学习者个体都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即学习者习得或学习第二语言的内化(internulization)过程的研究理论: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对于语言输人(input)的看法各不相同一行为主义者 (behaviorist)认为语言环境是决定性因素.只要有语言环境即输人,学习者便可产出语言。
在此.“刺激”和“反馈”是习得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Krashen提出比较系统、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第二语言监控模式。
此模式建立在愉人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
其中的枪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目标语言的箱人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成功的英语学习.学习者应该达到足够的英语转人。
一、语言输入假说的理论依据Krashen(1985)之“输人假说’的主要依据,总结而言就是:简单语言的作用、语言学习沉默期、可理解的输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
1.简单语言的作用Krashen (1985)认为.简单化的语言,如母亲话语(motherese)和保姆话语仁aretaker tally)比较简单,容易理解,适合儿童的需要,为母语习得提供了理想的语言拍人。
简单语言代码所具有的三个特点有助于语言习得《Krashen.1982):第一,简单语言代码是用于交流意义的,而不是教授语言的。
第二.简单语言代码是“粗略调谐的”(roughly tuned).而不是针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现状“精细调谐的”(finely tuned).根据Krashen的观点.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人为“精细调谐的”语言(比如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有问题的.经过“精细调谐的’语言往往会与真实的语言产生距离。
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母亲话语与保姆话语(属于“粗略调谐的”)并不刻意地包含儿童下一阶段所需要的语言规则。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一个语言学习理论,它主张语言学习最好通过对真实、有意义的输入的接收和理解来实现。
这个理论认为大量的输入是学习语言的关键,而语法规则、语言结构和词汇等细节则是在接受输入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掌握的。
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应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进行,而不是通过机械记忆和刻意练习。
输入假说的核心概念是“i+1”,即学习者应该接受比自己目前水平稍微高一点的输入,这样才能不断地挑战自己,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同时,Krashen也提出了“情感过滤器”的概念,即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时会受到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如果学习者感到压力、不安或不自信,那么情感过滤器就会起作用,阻碍语言输入的吸收和理解。
输入假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都认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教授语言。
然而,也有一些语言学者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过于简化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忽略了语言学习过程中其他重要的因素。
- 1 -。
krashen
语言输入假说1.语言输入假说概述2O世纪8O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 将他的五大假说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输人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
语言输入假设作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区分了“学习”与“习得”的概念。
他指出:学习者是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习得第二语言的。
二语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了解语法规则,背诵单词等;而二语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无意识地学会使用母语。
只有在习得一门语言之后才能说掌握了这门语言。
那么,学习者必须要置身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接受适当的语言输入,才能自然地习得第二语言。
同时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十l。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t十l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习得这门语言。
2.理想语言输入的特点(1)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那么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指在学习语言时,我们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
输入,才能够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
该假说包含了五个基本原则,包括:①接受输入;②理解它们的含义;③使用语言的内部机制进行预
处理;④对比已有的知识,并猜测新的语言规律;⑤最后实现输出。
首先,Krashen的输入假说要求我们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
这就是指
听力、阅读等语言输入的过程,只有在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输入的含义。
这是指在听力、阅读过程中,不仅
需要听懂、读懂,还需要理解其中的含义。
只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才
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更好地运用语言。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语言的内部机制进行预处理。
这是指在接受语
言输入后,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析,以
便更好地掌握语言。
然后,我们需要对比已有的知识,并猜测新的语言规律。
这是指在学
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已有的知识和新的语言规律进行
比较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门语言。
最后,我们需要实现输出。
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我们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输出,如口语、写作等,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巩固我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
总之,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并通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预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学习和运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观点:Krashen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接受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语言结构也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习得的。
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习得—学习假设和输入假设,并总结出语言输入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和大量性Krashen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与莲花指美国南加洲大学语言学系教授Krashen.S.D.于1977-1982年提出“语言监控模式”假说(The Monitor Model),也叫“语言控制调节模式”,“输入假说”或“监察论”,这一理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这个理论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进程》(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这三本书中拓展成为基础更为广泛的著名的五个假设,用来解释学习第二语言的困难的原因,这五个假设是指: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Hypothesis)、语言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的定义
input hypothesis的定义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设)是由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理论,属于其“自然语言获取理论”(Natural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的一部分。
这个理论主张,语言学习者在理解和获得一门第二语言(L2)的能力方面,主要受到他们接收到的输入质量的影响。
具体而言,Input Hypothesis 提出了以下两个关键概念:
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需要接收到一定程度上超过其当前语言水平的输入。
这就是所谓的“可理解输入”。
这种输入包括了一些新的语言元素,但同时也包含了学习者已经熟悉的语言元素,使学习者能够理解新的语言结构。
i+1:Krashen提出,学习者能够理解的最有效的输入水平是他们当前语言水平的略微超过(i+1)的水平。
也就是说,学习者能够轻松理解的输入中包含了一些新的、略微超过他们目前语言水平的语言结构,这样有助于语言的逐步发展。
Input Hypothesis 强调了通过暴露学习者于理解性的输入,尤其是处于他们语言水平之上的输入,可以促进语言习得。
这个理论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输入理论——精选推荐
语言输入理论与高中英语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教育硕士刘娟摘要:我国近年来的高中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教学过程中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脱节现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本文对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进行探讨,分析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J.Harmer提出的外语教学平衡理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输入、吸收、输出三个环节并重,并提出对外语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输入,吸收和输出,外语教学平衡理论一、引言自从Krashen(1985)提出他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以来,“输入”问题就一直是二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Krashen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而获得的,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假设的核心是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1)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veinput);2)包含已知的语言成分;3)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1);4)学习者把注意力放在对输人材料意义或信息的理解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这一观点认为,促成语言习得发生的首要条件是有足够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二、语言输入理论及其问题探讨2.1 Krashen的输入假没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触及了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本质。
他在“语言输入”理论中指出,第二语言习得具有两种途径:一是潜意识的、直觉的过程;二是有意识的、有目的过程。
他认为,语言习得主要是靠潜意识的行为,是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者通过大量的直接的语言输入而形成的。
这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共识,语言接触越多,语言习得越多。
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逗留的时间与他们目的语的水平往往成正比,时间越长,水平越高。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对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6页精选文档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对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自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后,人们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使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本文拟就次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展开探讨并就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初步探讨。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获得输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如何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呢?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水平”的问题,即:(i)学习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及(i+1)学习者要达到的语言水平。
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再现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内容和准备学习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都很难把学得的知识运用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
因此,以“旧”导“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
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质很重要。
所要学习的材料首先应该是可理解性的。
课堂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语料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输入的信息,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劳。
其次,语言输入的量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料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最后,所学习的内容总体上不应该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又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
因为,如果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输入的语料将无法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
但是,若所输入语料的难度大大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他们将无法理解语料,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这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1、中学语文阅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克拉申五个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克拉申五个假说对对外汉语教学启示克拉申(Krashen)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的假说,这些假说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启示。
本文将介绍并分析克拉申的五个假说,以探讨它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第一假说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特别是针对他们当前语言水平的输入,可以逐渐习得新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提供充足而有意义的汉语输入,例如通过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和教师的口语讲解。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法来提供多种形式的输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假说是“测试效应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影响他们对输入信息的接受和处理。
当学习者处于放松、感兴趣和自信的状态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新的语言知识。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并在评估和测试方面采取合适的方法,避免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第三假说是“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监控和修正,可以在表达中达到更高的准确性。
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意味着,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和知识来检查和纠正自己的口语和书写。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系统化的语法指导、语法练习和对错误的反馈来帮助学习者发展他们的语言监控能力。
第四假说是“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不同语言结构的习得时间和顺序是相对固定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这种自然顺序有所了解,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帮助学习者按照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汉语的不同语法现象和语言功能。
第五假说是“习得和学习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提要:在众多的二语习得理论中,Krashen的“输入假说”影响深远,也颇具争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输入假说”的内容,以及此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启示,然后指出了其局限性。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外语教学一、引言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研究存在很大分歧,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
Krashen(1985)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个假说主要回答了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以及怎样才能习得语言这个重大问题。
二、“输入假说”的理论内容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式。
输入在二语习得中是学习者所接触到的目标语材料。
这个“接触”包括听到或看到。
他认为促成语言习得成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
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遵循自然语言习得顺序,最佳的输入量是“i+1”,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层次水平。
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发展到i+1的阶段。
因此,Krashen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注重意义的语言交际,语言输入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有趣的。
三、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Krashen的“输入假说”影响广泛,对外语课堂教学很有启发意义。
首先,必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
课堂上教材中使用的语言和教师话语都应是可理解输入,课外的可理解书目更可以多种多样,报纸杂志、文学名著、科技文章等都是便利高效的输入资源。
大量的、多样化的输入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接触语言的机会,满足外语学习的先决条件。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输入假设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Krashen)提出的一种语言学习理论,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输入(而不是通过教学)来建立语言技能。
根据输入假设,学习者在听到输入的自然语言环境中,能够认识到新的语言结构,能够把它们快速理解并运用到语言社交环境中。
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听到足够的语言输入时,才能掌握新的语言结构和掌握语言能力,这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对比”概念。
输入假设理论不仅对理解语言能力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对外语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输入假设理论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学习是从大量的输入进行的,输入会引发学习者本身的分析过程,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
因此,外语教学应更多地侧重于自然对话中的“输入”,让学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的输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新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此外,输入假设理论认为,从大量的输入中,学习者可以从自然流利的语言中获得习语知识,这个习语知识是自然语言中不可缺少的。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习语要素,以期让学生掌握外语习语知识,并能正确理解习语表达的含义。
此外,输入假设理论也重视听力技能的培养。
首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听力材料,让学生有机会多听多读,从而增强他们的听力技能和理解能力;其次,要注重学习者的语言意识,让学生能够发现语言的规律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听懂外语语句;最后,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多参与实践,以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总之,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强调从大量的输入中获取习语知识的必要性,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外语教学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自然环境中的输入,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正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整理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监控理论70年代末,Krashen(1979,1981,1982)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解释性描述。
1985年,他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
这个理论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设”组成: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2、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3、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4、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语言,那就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
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
如果语言信息是那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与内容,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无法进入学习者的头脑,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习得效果。
Krashen认为听力活动是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
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Krashen 只强调听,不强调对语言的使用,这显然是与“交际法”教学理论背道而驰的。
他主张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他用i+1的公式来代表他的主张.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
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他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是稍微超出他目前所处的水平.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是指像母亲或大人对幼儿说的话(motherese),或者人们对学说自己母语的外国人的说话方式(foreigner talk),这些话往往很短,语法相对简单,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话语调整到外国人的水平。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输入比输出更为重要。
这个假说认为,学习者需要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功。
输入假说的核心理论是“i+1”,即学习者需要接受比自己目前语言水平高一点的语言输入。
这样的输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展自己的语言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沉浸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需要将自己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自信心。
输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区别。
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接受语言输入来自然地掌握语言,而语言学习则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语法规则等知识来掌握语言。
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比语言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习得可以帮助学习者更自然地掌握语言,而语言学习则容易让学习者产生焦虑和压力。
输入假说的应用可以在语言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同时也可以通过创造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接受语言输入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自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
生的语言习得。
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强调了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更为自然和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输入假说的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信心。
krashen
语言输入假说1.语言输入假说概述2O世纪8O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书中提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
Krashen 将他的五大假说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输人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
语言输入假设作为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表明了克拉申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语言材料这一过程的实质的认识。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区分了“学习”与“习得”的概念。
他指出:学习者是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习得第二语言的。
二语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了解语法规则,背诵单词等;而二语习得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无意识地学会使用母语。
只有在习得一门语言之后才能说掌握了这门语言。
那么,学习者必须要置身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接受适当的语言输入,才能自然地习得第二语言。
同时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十l。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t十l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习得这门语言。
2.理想语言输入的特点(1)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那么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
Krashen的输入假设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word资料4页
Krashen的输入假设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一、定义阐述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是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其原有论点的基础上于1985年提出的。
所谓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用于解释语言习得如何发生的理论。
克拉申认为理解是输入转化为内化的,当学习者所讲出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就能够被理解,继而内化产生语言习得。
所谓“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
二、文献综述Krashen 有关语言输入的理论给了人们很多启发,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
虽然国外学术界对他的理论褒贬不一,但“它可能是现有的最全面、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
“(Rod Ellis)70年代初,Krashen的二语习得模式以“监控假说”为核心;80年代中叶,Krashen对之进一步扩充修订,转入以“输入假说”为中心。
在1985年出版the input hypothesis :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一书中,Krashen 进一步论述了输入假设理论及其应用。
Trample在Beyond the Monitor Mode一书中也反驳说:“语言习得实际上是一种输出和输入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是验证对输入的‘理解’”。
克拉申也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写了《输入假设》这本专著来论述语言的输入特点以及解释学习二语习得困难的原因;不仅如此,很多学者专家也针对输入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论文:如,张萌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名为“‘输入假设’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提出,词汇教学的不理想可能是由于词汇输入的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导致学习者产生了不可理解的输入,从而提出几点建议来改进英语词汇教学;周序林在西南民族学报上发表名为”‘输入假设“对民族高校外语教学的启示”中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其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提出教师要把握“语言输入”的量和质和“语言习得环境”的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监控理论
70年代末,Krashen(1979,1981,1982)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了解释性描述。
1985年,他提出了“输入假设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
这个理论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设”组成:1、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2、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3、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4、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5、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输入假设
Krashen认为,人类只通过一种方式获得语言,那就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
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
如果语言信息是那些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语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与内容,或者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有意义的语言信息无法进入学习者的头脑,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语言习得效果。
Krashen认为听力活动是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的。
语言知识不是通过说来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Krashen 只强调听,不强调对语言的使用,这显然是与“交际法”教学理论背道而驰的。
他主张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他用i+1的公式来代表他的主张。
i代表学习者目前所处的语言水平,i+1是学习者下一步应达到的水平。
为了使学习者有所进步,向他输入的语言信息只能是稍微超出他目前所处的水平。
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的输入语言信息,是指像母亲或大人对幼儿说的话(motherese),或者人们对学说自己母语的外国人的说话方式(foreigner talk),这些话往往很短,语法相对简单,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话语调整到外国人的水平。
2、习得/学习假设
Krashen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成年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发展其第二语言能力。
一种是通过习得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学习的方式。
习得在这里指的是使用语言进行自然交际,以便获得潜/无意识的语言知识;而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语言规则进行有意识的学习。
Krashen声称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转换成潜意识的习得语言,也不能用来自然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3、监控假设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起监控语言的作用。
监控就是指说话者对自己所说的语言进行检查和控制,也就是说,用所学的有意识的语言规则、知识等对所说的语言进行质量检查。
这种检查可以在话语说出之前、同时、或之后(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自我改正)。
一个人使用监控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这包括他在用语言做什么事情。
如果是在做语法填空练习,那么监控的使用程度是会很高的。
一个人的性格也会影响使用监控的程度。
有的性格促使人过多使用监控,有的性格鼓励人少使用监控。
另外,语言使用者所受的时间限制也会影响监控的使用,在激烈辩论中和在写作中所使用监控的程度会相差很大。
4、自然顺序假设
Krashen认为对语言规则的习得,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
他的这一假设实际上与Dulay和Burt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是一致的。
5、情感过滤假设
Krashen注意到,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总是被吸收,即便是极容易的语言信息也是如此。
Krashen断言,在人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的堵塞现象,使学习者常常无法理解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信息。
他称这种堵塞为“情感过滤”。
当一个学习者没有学习的动力或积极性,没有信心,非常焦虑,精神和身体状况不佳等等,都会启动情感过滤,使语言信息无法通过,达不到获得语言知识的效果。
如果情感过滤关闭,学习者就能够充分利用所输入的语言信息。
Krashen推测,在人体发育的青春期前后,情感过滤的作用力会有巨大的增长,成年人会有更多的情感变化和自我意识。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这也是区别成年人与儿童的重要因素之一。
Krashen用以下图表来显示以上五个假设之间的相互关系:(Krashen1982)
情感过滤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语言知识
↓↓
(监控)
↓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语言习得装置(LAD)—→习得语言知识——→语言输出
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习得装置(LAD)在Krashen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Krashen
认为该装置是由人类头脑中学习自然语言的各种能力组成。
在学习第一语言时,人们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取决于情感对语言信息过滤的程度和输入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
当输入的语言信息被吸收到语言习得装置,语言习得装置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者构成自己为第二语言所构思的一套语法。
Krashen认为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并不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出现第一语言迁移的现象是由于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第二语言知识来表达思想的结果。
由于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存在着差距,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不得不借助于第一语言。
出现第一语言迁移的原因往往正是由于在某些课堂练习活动中,或者在某些场合,第二语言学习者被迫过早地使用第二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Krashen还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初期,总是有一段“无语期”(Silent Period),在“无语期”内,学习者保持静默状态,极少用
所学语言讲话,他们只是通过听和读来理解向他们输入的语言信息,用这种办法来不断建立自己的语言能力。
Krashen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给了人们很多的启发,同时也引起很多的争论。
他
的主张向学习者输入的语言必须是能够被其理解的语言,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他这一观
点是不言而喻的,无法理解的语言信息当然是无助于语言学习的。
但Krashen的问题在于
他并没有说明怎样来给“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下定义,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具体地
说明i+1究竟是怎样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体现的。
Krashen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人类头脑有不同分工的主张。
通过
学习而获得的语言知识和通过习得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在人类头脑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这一主张支持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即:人类大脑的各个不同部分是有不同分工的,有的负责数字,有的负责推理,有的负责语言等等。
但是把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和通过习得
获得的语言知识看成是毫无联系的两种知识是难以找到事实根据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任何人通过实验证明,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是截然分开的。
目前许多中国留学生能讲一口
流利的英语,但是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认为当年他们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英语知识对后来的英语习得及使用毫无用处。
关于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初期的“无语期”,这的确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归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独特现象呢?当我于2006年3
月刚到澳大利亚墨尔本时,的确或多或少也有过一段“无语期”,或叫“文化休眠期”(dormancy/culture rest period),但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英语知识不够,也不是因为我缺少i+1这一类的输入语言信息,这主要反映了一种心态,涉及到澳洲(当地)的发音,而并非第二语言学习的独特现象。
大多数人在刚开始做一样新工作时,或学习一种新东西时,都会较为沉默,但这并不反映这些人的语言能力,而是反映了这些人的信心。
因此。
鼓励学习者大胆说第二语言,为他们设计和创造使用第二语言的活动和环境,不但会增强他们使用第二语言的信心,同时也会缩短所谓的“无语期”。
Krashen提出的“语言习得装置”在其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遗憾的是,他对这个装置的内部结构却没做任何说明,他只说明这个语言习得装置是人类大脑中天生固有的,语言信息进入大脑之后,由语言习得装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人们对这种语言的语法知识。
但是,语言习得装置究竟是怎样对进入头脑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呢?人们对语言的语法知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对于这些问题Krashen没有提供任何答案,也就是说,Krashen找到了飞机的“黑匣子”,但是却没有向人们解释“黑匣子”里的具体内容。
因此这个“黑匣子”里的内容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