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临考阅读手册: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高考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而“思想情感题”更是其中的难点之一。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解题技巧。
下面将介绍五大解题策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思想情感题”。
一、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首先要准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这就要求考生对诗歌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诗歌时,要注重抓住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意义,理清诗歌的情节线索和思想跳转,寻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去回答题目,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抓住诗歌的情感表达三、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诗歌是意象的集合,而象征则是诗歌意象的抽象和提炼。
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考生需要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歌意象的寓意和象征的暗示。
要懂得在诗歌中追寻意象和象征的含义,理解诗歌中所呈现的意境和情感内核,从而深入揭示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四、对比分析多种解读观点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要善于对比分析多种解读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歌内容。
要善于结合名家评论和文学批评的观点,理解不同读者的解读角度和解读方法,进而自己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和思想内涵,为解答题目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观点。
五、亲身体验诗歌情感境界对于“思想情感题”,考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情感积累,深入体验诗歌情感境界。
要通过对诗歌内容的体验和感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内涵,进而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回答相关问题。
只有在用情感去感悟诗歌时,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主题和思想内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高考诗歌鉴赏中,思想情感题是考生们最为头疼的题型之一。
因为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还需要考生深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这对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题型,我们可以总结出五大解题策略,帮助考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思想情感题。
一、审题准确。
审题是解答思想情感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考生在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需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明确要求解析的诗歌和要点,明白题目要求考生从什么角度入手解读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有些题目可能会要求考生从诗歌的表达手法入手分析,有些题目可能会要求考生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入手分析。
所以审题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是解答思想情感题的关键。
在审题时,考生可以通过划下关键词、画下重点、仔细阅读题目表述等方式来确保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准确无误。
二、抓住诗歌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解答思想情感题,考生需要抓住诗歌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情绪的文学形式,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诗人的特定思想和情感。
考生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需要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境、节奏、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揭示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抓住诗歌的核心思想和情感,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把握解题的重点。
三、注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语言和结构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体现诗歌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解答思想情感题时,考生需要注重对诗歌的语言和结构进行分析。
诗歌的语言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考生可以揭示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体裁、韵律、韵脚等,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考生可以揭示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考生需要注重对诗歌的语言和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出诗歌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四、比较分析,立足文本。
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比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语文临考阅读手册: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语文临考阅读手册: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高考语文临考阅读手册: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高考语文临考阅读手册: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应该有自己的形象、语言特点或表达技巧。
然而,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是其最大的艺术价值。
因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不仅是文学鉴赏活动,也是高考文言诗鉴赏试题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接下来,尝试2022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图像的象征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在古典诗歌中,许多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固定的。
这些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而是思想和情感的象征。
因此,我们必须理解这些习惯性形象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表达悲伤和书写仇恨时,经常使用“水”和“雨”等图像来表达,如李渔的《你能有多少悲伤?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于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型的答题技巧

关于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类型的答题技巧关于思想感情类的诗歌鉴赏题如何解答?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步骤: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怎么使用上面所说的答题技巧: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
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
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赏析】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
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高考诗歌鉴赏中,“思想情感题”是必考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在阅读一首诗歌后,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针对文中的某一细节展开阐述,需要考生有提取、分析、解释诗歌情感的能力。
以下是五种解题策略,帮助考生顺利完成“思想情感题”的解答。
1、细节分析策略高考中的“思想情感题”是针对诗歌中某个理论、观点、情感、思想等的详细解析和阐述,常常由诗歌中的细节展开论述。
因此,考生在做这类题型时,要仔细阅读诗歌,针对细节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出诗歌的情感或思想,并通过解释或举例来具体阐述。
2、意象出发策略意象是诗歌中表现感情、情绪等压抑力量的视觉化象征,其本质是展现诗人思想及感性的象征体现。
在做“思想情感题”时,考生可以从诗歌中的意象出发,通过充分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形象特征和它们传达的信息来探究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3、语言独具策略语言是诗歌表达思想、情感和情绪的主要手段,常常从语言的选择、描写、抒发等方面展现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特质。
在做“思想情感题”时,考生可以从语言入手,分析语言的表达特点,寻找语言中的深意,从而准确把握诗人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4、文化历史策略文化和历史时代背景是诗歌中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重要背景,往往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做“思想情感题”时,考生要结合诗歌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境,深入解析诗歌表达思想、情感和情感特征。
5、比喻引伸策略比喻是指把一个对象或行为等以一种隐喻的方式与别的对象或行为联系起来,起到彰显情感、表达思想特点的作用。
在做“思想情感题”时,考生可以从比喻角度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挖掘比喻意义并展开分析,通过比喻的引伸,探讨诗歌主题的深层思想和情感表现。
以上提供的五种策略是解决高考“思想情感题”的基本思路,考生在做题时可以灵活运用,顺利完成答题任务。
此外,做好定期模拟,在实战中不断调整策略,提高解题能力同样重要。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摘要】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在考试中具有重要地位,掌握解题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围绕五大解题策略展开讨论:首先要理解诗歌主题,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要审视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等,以帮助分析诗歌的意义;接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色彩,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还要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等方面;最后要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总结解题策略的有效性,提出思考与展望,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诗歌鉴赏考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解题策略,理解主题,审视表现手法,把握情感色彩,分析语言特点,比较现实生活,总结有效性,思考与展望1. 引言1.1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思想情感题是考生们经常遇到的一种题型。
解题策略的掌握对于正确理解和分析诗歌的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情感色彩、语言特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从而给出准确的答案。
在解题过程中,理解诗歌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审视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诗歌通过抒情、议论、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便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色彩是解题的重要环节。
诗歌常常通过抒情或哀婉的情感表达主题,我们需要准确捕捉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也是解题的关键之一。
诗歌的语言常常具有象征、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我们需要分析这些语言特点对于诗歌的意义和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正文2.1 理解诗歌主题理解诗歌主题是高考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准确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与内涵。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通常会涉及到思想情感这一主题。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并且采取恰当的解题策略。
下面将介绍五种解题策略,帮助考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应对思想情感题。
第一种策略是认真阅读题目。
考生在看到题目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理解题意,确定主题和考点。
有时候题目中会给出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是考察的重点。
题目可能会问“《丰收》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那么考生需要确保自己理解了“丰收”这个词的含义,以及诗歌中可能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二种策略是仔细阅读诗歌。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必须仔细阅读诗歌,体会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可以多读几遍,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倾向。
可以关注诗歌中所传达的情绪、情感和意境,这些通常是诗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注意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因为这些手法常常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紧密相连。
第三种策略是注意诗歌的背景。
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活背景都可能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影响。
考生可以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一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考生也可以了解诗人的生平故事和思想倾向,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第四种策略是结合诗歌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题。
在回答题目时,考生可以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诗歌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和解释。
如果题目中提到“自然”和“生命的意义”,那么考生就可以重点分析诗歌中关于自然和生命的表达,探讨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第五种策略是举例论证。
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考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以选择诗歌中的某个具体细节或者某句话作为例证,进一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通过举例论证,不仅可以丰富答案的内容,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释诗歌的思想情感。
解答思想情感题需要考生进行认真阅读题目、仔细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背景、结合关键词和举例论证等五种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的五大解题策略高考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思想情感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如何有效地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必备技巧之一。
下面我将介绍五大解题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这些因素会对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对作品中的隐含细节和比喻等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二,突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象征。
在诗歌中,作者常常通过意象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意象可以是自然景物、物品、动作等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可以通过解析意象和象征的含义以及它们与诗歌主题的关联来进行解答。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我们可以重点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五,注重诗歌的整体把握和归纳总结。
诗歌是通过语言的独特组织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因此在解答思想情感题时,我们除了关注其中的细节之外,还应该注重整体把握和归纳总结。
通过对诗歌整体结构和行文方式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中的思想情感题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了解背景和作者意图,分析意象和象征,解析修辞手法,关注语言风格和音乐美感以及注重整体把握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
希望以上五大解题策略能够对广大考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临考阅读手册: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诗歌2014-05-31 08:01:高考语文临考阅读手册: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
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容和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
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
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
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
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
因为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
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
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
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
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歌的内容。
如2007年江苏卷,鉴赏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
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2007年福建卷,在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后加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这一交待诗作背景的注释,对于体会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是很有价值的。
再如,2007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在回答上述提问时,就必须关注注释中的相关提示,以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体察诗人的悲怆之情。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此时他(王安石)尚未拜相变法”,还处在仕途不遇之中,“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辽国”,那可是个不无艰险的去处。
根据注释中的交代,答题者作出时空上的拓展,就能将诗歌中表达的怆情悲意在更深的层次上加以把握。
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2007年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
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
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
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
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
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了解、分析出诗中运用的典故。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古典诗歌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通常分为三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反问等。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
诗歌中的描写,从内容来看,有细节描写;从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从技巧来看,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古典诗歌中的议论与抒情,常常相伴相生。
抒情方式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而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命题者设题两道,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直抒胸臆,“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再如,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如,要分析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蕴涵的思想感情,回答“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一问,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两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再结合全词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因为这首词的上片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下片是抒情句,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直抒胸臆,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还有一种说理诗,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
诗人李白、陆游、苏轼等的作品,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诗句。
诗中若出现蕴含理趣的诗句,我们就应该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
如,杜甫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无私心的道理);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谓人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会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或活水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也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