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四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四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课件

3.一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看,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从战争的进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 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露骨地显示了一战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局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 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2.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1)经济利益:德国是美国在拉美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德 矛盾加剧;一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 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利益: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发战争财和等待参战的最佳 时机;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可捞取战利品 和夺取世界霸权。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同时,美国人民反战 情绪浓厚。 (4)直接原因:德国实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一战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a. 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世界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 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b.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 世界格局受到挑战。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并巩固,德奥战败,英法受 到重创,美日乘机崛起,美国成为欧洲最大债主。 ②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觉醒,亚、非、拉美的民族 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c) (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杀伤力大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3)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4)帝国主义各交战国鼓吹“爱国主义”“民族利益”等欺骗民众。 (5)一战由欧洲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参战国的数量增加、进程的复杂等 导致时间延长。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20 含答案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20 含答案

专题20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奥斯威辛集中营考点一经济危机与局部反法西斯战争1.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b)(1)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促使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美国国内贫富差距扩大,贫苦家庭比例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③投机狂热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主要影响①经济方面: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②政治方面: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③国家关系方面:大危机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和附属国之间。

④应对举措方面: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方式和道路。

2.德、日法西斯建立的原因、经过——(b)(1)德国①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垄断资产阶级的推动;法西斯组织的煽动。

②经过:1932年,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上台组阁,法西斯政权建立,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日本①原因:经济危机打击;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军部推动。

②经过: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法西斯专政初步建立,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c)4.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b)(1)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拉开了14年抗战的序幕。

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2)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意大利攻占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随后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1941年,埃塞俄比亚解放。

(3)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随后德、意进行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5.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b)(1)1936年10月,“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五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下)424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五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下)424

学习资料汇编【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五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下)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b)(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2)主要影响:①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②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主义弊端充分暴露,群众运动高涨,法西斯势力兴起,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

③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加剧了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加剧。

④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美国通过新政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实行对外扩张。

2.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希特勒上台——(b)(1)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矛盾尖锐,引起社会动荡。

②政治原因:德国政府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建立独裁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妄图建立日耳曼的“第三帝国”。

④历史原因: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缺乏民主传统)。

(2)建立:①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②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3)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上台——(b)(1)建立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对华盛顿体系的压制不满。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造成严重社会动荡。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建立过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②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c)(1)相同点①历史原因:都缺乏民主传统,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人教版】(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讲

【人教版】(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讲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是十月革命后的人类历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共同借鉴的历史。

一说,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开始。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阶段特征】【史实概览】政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稳定。

2.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w.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4.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和关税战,恶化了国际关系5.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6.意、德、日建立法西斯专制。

英法绥靖政策,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二战爆发(1939-1945)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经济:1.社会主义:苏俄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斯大林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从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4.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资本主义运行新机制的建立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WB、IMF)、《关贸总协定》(GATT)。

文化:1.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军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4.doc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4.doc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试)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b)(1)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三国协约形成。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加剧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b)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c)(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③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④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①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②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旷日持久的战争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b)战线地理范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南线巴尔干地区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

其中西线起决定性作用2.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b)(1)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①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

法国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

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②6月下旬,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

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通史版)新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0讲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

(通史版)新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0讲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

第10讲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阶段一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1917~1945年)1.俄国十月革命(1)条件:俄国无产阶级走向成熟;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

(2)进程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七月事件: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彼得格勒起义:1917年11月,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⑤建立政权: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①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在各地发动叛乱。

②国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0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0讲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

第10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中外关联横向扫描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政治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文艺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科学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考点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综合测试-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综合测试-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三模)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某某、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

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 ) A.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D.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新某某主义经济,顺应复杂经济成分,所以“在某某、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故选A项;三大改造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无关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我国建国之初是要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D项。

2.(2018·某某三模)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

这反映了( B )A.八字方针的制定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解析】从包产到户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在“左”倾错误严重时遭到批判,在思想路线和经济政策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时又得到肯定,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不符合材料总体信息,排除;D项说法片面,经济政策也有不受“左”倾错误干扰的时期,排除。

3.(2018·江淮十校三模)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

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材料反映出,在的外交思想中( A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外交思想中特别强调讲义轻利,是中国传统义利观在外交上的新应用,说明其外交思想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A项正确;外交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B 项说法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外交观念,C项不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板块综合提升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含答案

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板块综合提升 现代的世界和中国 含答案

时段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1914~1945)时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时段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时段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主题一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共建民族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应突出重点,围绕坚定政治认同、深化文化认同、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

——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

——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

——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2.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二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课件
时空整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世界
2.中国
阶段特征 一、世界史阶段特征 (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18世纪中期) 1.政治上:英、法、美等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 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 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 到来开启了大门。
政策。③政治上: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2)西方:①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充分发展。
②封建专制王权衰弱及大量自治城市的存在。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
动近代法律制度的确立。④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及三大思想
解放运动的推动。
2.工业文明前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四)1915~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 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 革命兴起,国民革命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萧条。
解析 二者都建立联邦制,故①正确;
二者行政首脑都不对国会负责,故②错误;
二者都是资本主义代议制,故③正确;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与“实
现了”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7.(加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16· 浙江新高考联盟命题交流)有人认为: “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但它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合 理的社会,它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 „„ 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 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 属于这种反思的包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现代世界综合测试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现代世界综合测试

《近代世界》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天成大联考二模)意大利航海家卡伯特父子、法国的航海家博迪埃等人的航行“对于大革命以前法国一般的学术发展有很大贡献。

有些对法国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感到不满而想加以批评的人,写了不少书籍,来歌颂远方荒马上的乌托邦”。

据此可知( D ) A.乌托邦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理想B.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C.新航路开辟是法国大革命的诱因D.地理大发现拓展了启蒙学者的视野【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使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眼界更开阔,即拓展了启蒙学者的视野,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理性王国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理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在大革命以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航路开辟和法国大革命并无直接的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018·汕头二模)1764年,欧美各国对华出口贸易总额中英国占63.3%,欧洲大陆国家占36.7%,到1829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0.4%。

这一变化表明,鸦片战争前( C ) A.英国已控制中国B.中英贸易急剧失衡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动D.自由贸易思想盛行【解析】材料“到1829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0.4%”表明,英国对华贸易在1829年占据绝对优势,据题干时间信息“1829年”可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工业水平大大提高,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涉及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没有涉及中国对英出口贸易,不能得出贸易失衡的结论,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思想的变化,D项不正确。

3.(2018·4月预测押题卷Ⅱ)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解析】英国纺织业是否在国际市场保持优势,必须通过与其他国家纺织业做比较,表格未体现,故A项错误;表格中有机铁、废铁、煤的出口值在持续快速增长,而纺织业却长时间内增长不太明显,证明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中英国出口对象不明确,不能判定为欧洲,其次,作为消费资料的纺织品出口值增长,不及有机铁、废铁、煤的增长,故C项错误;同样,没有与别国的比较,也不能断定英国丧失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而且与所学知识也不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3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3

学习资料汇编【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时空整合1.中国2.世界一、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政治与经济(1917~1945年)1.政治上: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2.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世界政治与经济(1945年至今)1.政治上: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2.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1949~1978年)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基本形成,外交事业开始起步,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奠基。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经济上:“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板块串讲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课件

(通用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板块串讲 现代世界专题线索归纳课件

(一)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期
发展历程
二战 后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 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 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 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 了经济活动领域
同时应付与苏联、中国,外加另一个国家的重大战争,到 70
年代尼克松时期调整为“一场半战争”。美国做出这一战略调
整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霸权地位不复存在
B.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崛起
C.美国军事实力严重衰退
D.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面临经济“滞胀”,西欧、日本的
经济崛起,苏联的军备竞赛,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这种情
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
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
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
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
B.胡佛的举措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
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
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解析
3.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出
(三)如履薄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时期
发展历程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 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
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
区域化、 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3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与经济的全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三阶段 现代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3.13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与经济的全

【解析】选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世界 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主 导全球,北约东扩是其重要战略。波兰于1999年加入北约。多强中的 欧盟也在扩大,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图片中的十二星旗是欧盟的标 志,故D正确。
【点拨】
解题 关键
注意图片中的旗帜:十二星旗
3.第三世界国家: (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 (1)经济:1966年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综 合国力迅速增强。 (2)政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纵横通关】 1.专题通: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提示:
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通过雅尔塔会议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 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国际格局;“冷战” 是美苏对抗的主要表现形式。
2.模块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是如何谋 取世界霸权的? 提示:(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 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 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点拨】
解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是建立在美苏双方实力基础 关键 之上的 考向 其他考向: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冷战的表现、冷战对国 预测 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局部地区的热战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十) 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十)  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

通史贯通训练(十)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解析:选C据材料“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可知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选C 项;“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范畴,排除A 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格局并不稳定,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经济并不繁荣,排除B 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既有俄国十月革命,又有经济危机,不能说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排除D项。

2.最先举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大旗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写给美国当时的一位总统的公开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

”这一“新经济时代”() A.奉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B.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D.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解析:选D根据材料“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故选D项;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排除A、C两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排除B项。

3.有学者认为: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联合国的成立B.朝鲜半岛的分裂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D.世贸组织的建立解析:选B联合国的成立表明世界有了一个调节国际纠纷的组织,与题干的“两个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之后,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同时也影响了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这可以充分在朝鲜半岛的分裂上表现出来,故B 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经济方面的调整,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是一个调节国际经济纠纷的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现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现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 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 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 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 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核心问题 ·反思归纳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实现了民主与法制——一部宪法、一个纲领、三大制 度。 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动 1.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 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国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 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 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0世纪上半叶 工业化经历了 严重的危机, 包括环境污 染、过剩危 机、世界大 战、精神危机 等。现代主义 艺术是对这一 “危机”的反 映
时期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完成“三 大改造”,初步
(1)“两弹一星”研制成 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
20世纪50年代
会 度、中国共产党 建立了社会主义 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 中期,中国社
二、世界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崛 起
时期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
三者关系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4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4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试)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b)(1)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三国协约形成。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加剧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b)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c)(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③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④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①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②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旷日持久的战争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b)2.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b)(1)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①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

法国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

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②6月下旬,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

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3.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c)(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杀伤力大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四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上)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加试)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b)(1)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三国协约形成。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加剧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b)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c)(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③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④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①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②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b)2.(1)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①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

法国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

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②6月下旬,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

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3.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c)(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杀伤力大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3)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4)帝国主义各交战国鼓吹“爱国主义”“民族利益”等欺骗民众。

(5)一战由欧洲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参战国的数量增加、进程的复杂等导致时间延长。

三、同盟国集团的瓦解1.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b)(1)1917年4月,美国以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为理由对德宣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开始向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2)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b)(1)1918年,协约国总反攻,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2)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大战结束。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c)(1)经济:德奥集团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协约国集团的物质和人力资源都占优势。

(2)军事: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实力。

(3)国内: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4)国际: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意大利倒戈,参加协约国;美、日、中等中立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

)微点拨美国参战的影响1大大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协约国集团一方。

2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等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c)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d)(1)战争性质: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两大集团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参战的。

②塞尔维亚、比利时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①一战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a.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世界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b.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并巩固,德奥战败,英法受到重创,美日乘机崛起,美国成为欧洲最大债主。

②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觉醒,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③推动了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一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成立。

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1.巴尔干半岛成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争夺焦点的原因(1)占领半岛的奥斯曼帝国在19世纪上半期日益衰落,引发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半岛局势动荡不安为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提供了机会。

(2)战略地位重要,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

(3)半岛资源丰富。

(4)巴尔干半岛民族众多、宗教复杂,自古以来就是各种势力争夺要地。

2.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1)经济利益:德国是美国在拉美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德矛盾加剧;一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利益: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发战争财和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可捞取战利品和夺取世界霸权。

(3)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同时,美国人民反战情绪浓厚。

(4)直接原因:德国实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3.一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1)从战争的起因看,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从战争的进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露骨地显示了一战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局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1.(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下图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A.①②④③D.②③①④C.②①③④答案C 解析①~④四幅历史区域图分别存在于一战后初期、一战前、二战前、20世纪90年代后,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②①③④,故选C。

2.(加试题)(2015·浙江学考)下图所示的信息,可以反映出(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被赶超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日益增强③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B.①②④A.①②③D.②③④C.①③④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被美国赶超,故①正确;五大主要工业经济体的规模整体都在上涨,反映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日益增强,故②正确;世界市场孕育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③错误;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故④正确。

B项符合题意。

3.(加试题)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B.英国和法国A.英国和美国D.英国和德国C.法国和德国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1914年以前“竞争”最激烈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教材可知当时的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最为激烈。

4.(加试题)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主动修复同法国的关系,其原因不包括( )A.英德矛盾的日趋激化B.英国实力的相对下降C.确保欧洲大陆的均势D.联合法国以对抗德国答案C 解析英国主动寻求与法国和解,说明它放弃了以操纵欧洲“均势”为目的的“光荣孤立”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属于英国寻求与法国和解的原因。

5.(加试题)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B.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答案B 解析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将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所以说“已经输掉了战争”。

考点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加试)一、巴黎和会1.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国的图谋——(b) (1)召开背景:一战使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

战胜国要处理战争遗留问题。

时间:1919年1月18日。

(2)各国的图谋:①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和“十四点原则”,扩大国际影响力,称霸世界。

②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

③法国:削弱肢解德国,建立中、东欧防德体系,称霸欧洲大陆,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④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

2.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c)(1)和会结果:英、法、美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2)影响:引发五四运动,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3.《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客观作用和局限性(1919年6月28日)——(c)(1)主要内容:①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②重划德国疆界。

③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方式加以瓜分。

④限制德国军备。

⑤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2)客观作用:战胜国实现了一些目的,通过和约达成了一定的妥协,战前矛盾得到暂时缓解,战后新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

(3)局限性:《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苛刻条约,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

对德国过于苛刻,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

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1.凡尔赛体系及其实质——(c)《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其实质是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是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2.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其盟约——(b)(1)建立:1919年盟约通过,1920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2)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

(3)盟约:“维护和平”的原则,国联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实行“集体安全”;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三、华盛顿会议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b) 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2.中国山东问题——(b) (1)中日双方以会外“直接谈判”的方式签约,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