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试题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

第七单元实验与探究(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B级必测1.(2016·扬州高三期末)下列对有关实验结果检测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研究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观察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B.为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水解后生成的还原性糖C.为比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2的多少,可比较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D.为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可比较各组插条基部生根的平均数或平均根长解析为研究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观察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A正确;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B错误;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CO2越多,澄清石灰水越浑浊,因此通过比较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可比较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CO2的多少,C正确;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可比较各组插条基部生根的平均数和平均根长,D正确。

答案B2.(2016·盐城市期中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科研史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B.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光合作用过程中C元素的行踪C.孟德尔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解析19世纪30年代后期,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A正确;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光合作用过程中C元素的行踪,B正确;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答案C3.(2016·连云港模拟)下列有关实验材料的选择及理由,叙述错误的是( )A.鸡蛋卵壳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适用于探究膜的透性B.黑藻小叶由单层细胞构成,适用于观察叶绿体C.果蝇易饲养、繁殖快,相对性状易于区分,适用于遗传学研究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代谢旺盛,适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解析鸡蛋卵壳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用于探究膜的透性,A正确;黑藻小叶由单层细胞构成,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在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叶绿体,B正确;果蝇易饲养、繁殖快,相对性状易于区分,适用于遗传学研究,C正确;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适合作为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但是没有大液泡,不适合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D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七热考实验提升专题十六实验与探究强化练习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七热考实验提升专题十六实验与探究强化练习

专题十六实验与研究[ 加强练习·知能提高]1.“颜色反响”是判定特定物质的常用方法。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为检测待测样液中能否含有葡萄糖,能够使用斐林试剂检测B.用苏丹Ⅲ和苏丹Ⅳ染液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时,染色时间长短不一样C.若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不变D.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不一样,使用方法也不一样分析:选B。

斐林试剂只好检测出待测样液中能否含有复原糖,但不可以检测出特定的复原糖, A 项错误;苏丹Ⅲ和苏丹Ⅳ染液都能用于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染色的时间为 3 min ,而用苏丹Ⅳ染液染色的时间为 1 min , B 项正确;双缩脲试剂本身为蓝色,即便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也会变化, C 项错误;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同样,使用方法不一样, D 项错误。

2.生物实验中常需要设置比较,以下比较设置正确的选项是()A.考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设置肝脏研磨液和清水的比较实验B.研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中,将蝾螈受精卵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C.植物细胞质壁分别实验中,需撕取两片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设置比较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32P标记同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析:选B。

考证酶的高效性实验中,设置肝脏研磨液和FeCl 3的比较实验, A 项错误;研究细胞核功能的实验中,将蝾螈受精卵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来察看细胞核有无对细胞分裂的影响, B 项正确;植物细胞质壁分别实验中常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面皮作实验资料,进行自己比较,不需要特意设计比较组, C 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5S 标记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 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DNA, D项错误。

3.以下对于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技术及方法的描绘,正确的选项是()A.对培育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采纳抽样检测法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纳标记重捕法C.察看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剩余的染液D.以淀粉为底物,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判定最好分析:选A。

高考生物二轮文档:1-7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文档:1-7实验与探究(含解析)

专题七实验与探究对应学生用书P1001.[2014·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答案 B解析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含有色素,呈紫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2.[2014·山东高考]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A.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答案 A解析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NaOH溶液),振荡后加B液(CuSO4溶液);制作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后应先在清水中漂洗,防止解离过度,再用龙胆紫溶液染色;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应先低温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然后再制片,先制片会杀死细胞,无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酶与底物应该先在预设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保证反应开始的时候便达到预设温度。

3.[2015·福建高考]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探究,结果如下表。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突破练习专题七

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突破练习专题七

[考纲要求] 1.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a)。

2.初步具备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b)。

3.具备初步探究一些生物学问题、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c)。

[构建网络]1.教材经典实验分析与拓展(1)细胞内物质或结构的检测方法①淀粉:碘液;②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③CO2:Ca(OH)2溶液或酸碱指示剂;④乳酸:pH试纸;⑤有O2:余烬木条复燃;无O2:火焰熄灭;⑥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⑧染色体: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⑨DNA:甲基绿;RNA:吡罗红;⑩线粒体:健那绿。

(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①光合速率:O2释放量、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②呼吸速率:O2吸收量、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③原子转移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亚甲基蓝溶液染色;⑥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⑦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变化);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3)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③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或KOH溶液;④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一昼夜;⑤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⑥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⑧防止血液凝固:加入柠檬酸钠;⑨各种细胞器的提取:细胞匀浆离心;⑩骨的脱钙:置于盐酸溶液中。

(4)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①还原糖的鉴定:水浴加热;②酶促反应:水浴保温;③用酒精溶解绿叶中的叶绿素:酒精要隔水加热;④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水浴煮沸加热;⑤细胞和组织培养以及微生物培养:恒温培养。

(5)实验药品的用途①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②Ca(OH)2:鉴定CO2;③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④NaHCO3:提供CO2;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提取DNA;⑥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⑦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⑧滤纸:过滤或纸层析;⑨纱布、尼龙布:过滤;⑩碘液:鉴定淀粉。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教学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教学案

第七单元实验与探究【最新考纲】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考点1 教材基础实验一|线|考|情【样题1】(2019·北京高考)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图。

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 )A.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B.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C.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D.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解析箭头所指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特点是着丝点分裂,新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核膜已解体,核仁已消失,无法观察到细胞核,故选B。

答案 B【样题2】(2019·江苏高考)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解析高等植物的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的细胞均可进行有丝分裂,A项错误;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解离时间过长,细胞会被破坏,将会影响实验结果,B项错误;制片是用镊子将之前处理的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因此,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C项正确;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D项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突破篇 第七单元 与探究试题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突破篇 第七单元 与探究试题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第七单元实验与探究2017·高考仿真练(时间:4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小题,共36分)1.(2016·福建莆田质检)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新鲜的藓类叶片是观察线粒体的理想实验材料B.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C.低温处理的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后,直接制作装片观察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观察线粒体需染色,不宜选用带“色”的材料;低温处理的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漂洗后再染色制片观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未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2.(2016·深圳第一次调研)有关酸碱物质在实验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配制斐林试剂时NaOH为CuSO4与还原性糖反应提供碱性条件B.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C.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健那绿进入细胞进行染色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可以用酸性龙胆紫使染色体着色解析斐林试剂使用时NaOH和CuSO4须混合;观察线粒体,用活体材料染色时不可使用盐酸,否则会将细胞杀死;使染色体着色应使用碱性染料。

答案B3.(2016·河南南阳期末)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既可以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又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不需要设计对照试验C.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中的作用不同D.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沿铅笔线均匀画滤液细线并迅速重复2~3次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中有紫色的大液泡,只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不可以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需要选择无色的材料,A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最的变化的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不需另设置对照,B正确;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的作用都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C错误;分离色素时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画线操作应在前一次画线晾干后再进行重复操作,D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七 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 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 新人教版(2021年整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七 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 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 新人教版(2021年整

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七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七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优化探究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七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专题七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实验分析与实验探究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或生物学实验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B.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C.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标记法D.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构建法解析: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 或35S标记噬菌体的DNA或蛋白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运用的是物理模型构建法,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运用的是数学模型构建法。

答案:B2.下列相关实验中,试剂或实验方法的使用正确的是(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盐酸是用于配制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的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向研钵中放入少许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C.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中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酒精D.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实验中,使用了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便于染色,A错误;在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向研钵中放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研磨时色素被破坏,B正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用于检测CO2的,C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实验中利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到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保存,D错误。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生物》二轮课件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 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生物》二轮课件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 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生物
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解析:(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在植物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 是蛋白质。细胞核内可以进行DNA复制和转录,复制的产物是DNA,转录的产 物是RNA,其组成元素均为C、H、O、N、P,故细胞核内合成的含氮化合物是 核酸、即DNA、RN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前者 含有N,后者不含N。 (2)要验证作物甲对NH4+和NO3-吸收具有偏好性,可以把甲放在以硝酸铵为唯一 氮源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即可 以得出结论。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 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 可用假设法推理,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NO3-,则一段时间后,营养液中NO3-的 剩余量较少;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NH4+,则营养液中NH4+的剩余量较少。因此, 预期结果和结论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 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H4+。
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3.(2019全国卷Ⅲ,29)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 的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 有机物是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 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 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 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实验与探究2017·高考仿真练(时间:4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小题,共36分)1.(2016·福建莆田质检)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新鲜的藓类叶片是观察线粒体的理想实验材料B.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C.低温处理的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后,直接制作装片观察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观察线粒体需染色,不宜选用带“色”的材料;低温处理的根尖用卡诺氏液固定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漂洗后再染色制片观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未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 B2.(2016·深圳第一次调研)有关酸碱物质在实验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配制斐林试剂时NaOH为CuSO4与还原性糖反应提供碱性条件B.浓硫酸为橙色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的反应提供酸性条件C.用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健那绿进入细胞进行染色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可以用酸性龙胆紫使染色体着色解析斐林试剂使用时NaOH和CuSO4须混合;观察线粒体,用活体材料染色时不可使用盐酸,否则会将细胞杀死;使染色体着色应使用碱性染料。

答案 B3.(2016·河南南阳期末)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既可以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又可以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不需要设计对照试验C.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中的作用不同D.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沿铅笔线均匀画滤液细线并迅速重复2~3次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中有紫色的大液泡,只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不可以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需要选择无色的材料,A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最的变化的实验为前后自身对照实验,不需另设置对照,B正确;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的作用都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C错误;分离色素时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画线操作应在前一次画线晾干后再进行重复操作,D错误。

答案 B4.(2016·江西师大附中等期末)下图是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处应为“演绎推理”,比如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就属于此过程B.图中B处应为“因变量”,比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酶浓度就是此变量C.图中C处应为“无关变量”,比如探究甲状腺激素作用,有无甲状腺激素就是此变量D.图中D处应为“干扰因素”,比如血红蛋白不适用于根据颜色反应的蛋白质成分鉴定解析图中A应为“作出假设”;B为因变量,但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酶浓度应属无关变量;图中C为无关变量,但探究甲状腺激素作用时,有无甲状腺激素应属自变量。

答案 D5.(2016·海南高考压轴卷)下列是有关高中生物实验的四幅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若秋天用绿叶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只分离到图甲的色素带1和2B.图乙是用低倍镜观察洋葱根尖某视野中的图像,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右移C.若细胞正处于图丙所示状态时,则细胞液浓度不一定大于外界溶液浓度D.图丁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应观察的部位是③解析用秋天的绿叶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减少,可能分离到的色素带1和2正常,而3、4含量减少,A错误;分裂期的细胞处左边,则要看清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左移,B错误;若细胞正处于图丙所示状态时,则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图丁中③细胞的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旺盛,表示分生区,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部位是③分生区,D正确。

答案 D6.(2016·河南焦作一模)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A.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进行B.研究蝾螈细胞核的功能实验中,将其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C.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的实验中,甲组用锡帽罩住尖端,乙组去掉尖端D.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分别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解析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为自变量,酸性和碱性应设置为无关变量,维持适宜且相同;验证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时,甲组用锡帽罩住尖端,乙组应用锡帽罩住尖端以下一段;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应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39分)7.(9分)(2016·湖南长沙一模)某同学用紫色洋葱进行一系列实验,下图1为洋葱纵切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进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实验时,应取图1中的部分作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最好选用部分作实验材料。

(2)该同学为探究Ⅲ部分是否有还原糖,他将Ⅲ部分榨汁,然后向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A液1 mL,振荡后加入斐林试剂B液1 mL,摇匀后,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因而得出Ⅲ部分没有还原糖的结论。

请指出该实验中出现的两个错误:、。

(3)该同学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看到的现象如图2,此时b处充满了,a细胞不呈现紫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判断异物d是在装片上还是镜头上,应如何操作和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ⅠⅣ(2)斐林试剂A液和B液应混合后使用加入斐林试剂后还应水浴加热(3)外界溶液(或蔗糖溶液)撕取洋葱表皮时将a细胞撕破了(或a细胞本来是死细胞)(4)先略微移动装片,若异物d移动,则在装片上,若异物d不移动,再转动目镜,若异物d移动,则在目镜上,否则在物镜上(答案合理给分)8.(10分)(2016·皖南八校联考)如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1)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芹菜幼苗______________;③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与对照组(用清水处理的一组)相比,a~e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因此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在c左右,因此要进一步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要缩小浓度梯度,即在浓度b至浓度d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进行进一步实验,同时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因此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浓度b至浓度d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②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芹菜幼苗均分为若干组并编号;③分别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系列梯度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喷洒对应组的芹菜幼苗;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芹菜株高,再计算平均值。

答案(1)不能该实验结果只表明a~e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2)①在浓度b至浓度d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②均分为若干组并编号③用等量且适量的上述系列梯度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④测量并记录芹菜株高,再计算平均值9.(10分)(1)研究发现某种动物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面对正常细胞无影响,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一种氨基酸)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生长和增殖被抑制。

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a.分组对照组: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实验组:培养基+____________。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结果分析:(2)表中①应为________;②应为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癌细胞的产生是因为正常细胞的________发生了突变。

(3)在下列物质中,有的属于构成人体正常细胞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的不是。

若将其中构成人体正常细胞蛋白质的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各1个)脱水缩合成肽链,则此肽链中含有的氨基、羧基、肽键的数目依次是________。

①NH2CH2COOH ②NH2CH2CH2OH③NH2CHCOOHCH2COOH ④NH2CHNH2CH2COO ⑤NH2CHCOOH(CH2)2NH2A.3、3、2 B.4、3、3 C.2、2、2 D.3、4、2(4)根据以下表格信息,推测决定人体正常细胞蛋白质精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意,研究发现某种动物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的种类,对照组:培养基+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实验组:培养基+天冬酰胺酶+淋巴瘤细胞。

(2)由于某种动物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发挥作用的物质是天冬酰胺酶,它能将天冬酰胺(一种氨基酸)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生长和增殖被抑制。

根据表中对照的结果可知,①应为正常,②应为抑制。

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对肿瘤细胞有抑制生长和增殖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也就是没有副作用;癌细胞的产生是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3)在给出的物质中,只有①、③、⑤三种属于构成人体正常细胞蛋白质的氨基酸,若将其中构成人体正常细胞蛋白质的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各1个)脱水缩合成肽链,由于R基上各有一个氨基和羧基,则此肽链中含有的氨基、羧基、肽键的数目依次是2、2、2,故选C。

(4)密码子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并能决定一个氨基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正常细胞蛋白质精氨酸的密码子是AG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