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乎士大夫与平民之间的文学形态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级问题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级问题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级问题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在古代文学中,社会阶级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描绘不同阶级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级问题。

首先,古代文学中描写了不同阶级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社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贵族、士人、农民、奴隶等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贵族生活被描绘得生动而奢华,贾府内的金碧辉煌、珠宝翡翠,以及丰盛的饮食和娱乐活动,展现了贵族阶级的奢靡生活。

而在《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英雄们则过着草木皆兵的游击生活,他们靠山为王,与官府对抗,生活在山林之间。

这些描写反映了不同阶级的生活差异,同时也凸显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

其次,古代文学中描绘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矛盾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红楼梦》中,贾府内部的贵族之间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以及贾宝玉与贾母、贾政之间的矛盾冲突,都反映了贵族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

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红孩儿等妖魔的斗争,以及唐僧一行人与妖怪、妖精的对抗,都展现了佛教与妖魔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描写既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再次,古代文学中反映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剥削。

在古代社会,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在《红楼梦》中,贾府内的奴仆和贵族之间的差距被描绘得深刻而真实,奴仆们的劳动和被剥削的命运,以及他们对贵族的服从和依附,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剥削。

而在《水浒传》中,梁山泊的英雄们则是被官府迫害的冤假错案的受害者,他们以反抗剥削和压迫为己任,成为了受压迫人民的代表。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社会问题。

古代文学与社会阶层

古代文学与社会阶层

古代文学与社会阶层古代文学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文化形态,它与社会阶层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中,文学活动主要由上层社会精英参与,他们在文学创作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首先,古代社会阶层的存在不可忽视。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出身、地位和财富等因素被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这些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的不同。

贵族和士人作为社会的精英,享有较高的地位和特权,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参与文学活动。

其次,古代文学与社会阶层的互动是双向的。

一方面,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了文学的主题和风格。

贵族和士人经常探讨政治、道德、礼仪等高尚的主题,表现出优雅、庄重的写作风格。

而农民和奴隶则更多地关注生活、工作以及疾苦等实际问题,表现出朴实、真实的写作风格。

另一方面,文学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阶层的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写作和传播文学作品,作家们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塑造社会的认同和价值观,有时甚至对社会权力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再次,文学作品的传播受到社会阶层的限制。

在古代社会,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主要通过口头传播和手抄本的方式传播。

上层社会精英掌握了这些传播渠道,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将自己的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

而底层社会阶层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资源限制,相对较少有机会参与到文学活动中,也较难接触到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此外,社会阶层的地位和身份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流派和形式。

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散文、戏剧等不同流派,而这些不同流派往往与社会阶层有所关联。

譬如,古代贵族士人尤其崇尚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因此大量的古代诗歌流传至今。

而农民和奴隶则更多地使用民歌、谣曲等形式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些不同流派和形式的产生和流传,都与社会阶层的需求和能力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与社会阶层密不可分。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张烨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口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这一“革”,直接“革”去了在中华大地扎根千年之久的“文言文”的老命,白话文洗刷了长期处于文化“二房地位”的瘪屈,粉墨登场,至此整个中华民族似乎都开始沉浸在一种摆脱了封建文化束缚的畅快中。

其实,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由来已久,《新青年》只不过是其中一次改写局势的战役,于《新青年》之前,是怎样的局面,为什么《新青年》会将其改写,之后又是如何演变……我们不妨从头说起——1、历史纠葛文言文和白话文,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的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

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

[1]两者的区别仅在于与口语的远近亲疏。

其实文言和白话两者的基础都是口语,只不过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白话文则是建立在以唐宋以来北方话的基础上。

我们现在说的话就是在唐宋以来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无怪乎我们会觉得白话文更为明白易懂了。

在九十年前打倒“文言文”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言文脱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这里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一下这种现象的出现。

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言文是合一的,那些让现在觉得深奥晦涩的古文典籍其实就是当时的白话著作。

比如《诗经》,我们知道其中的“风”多为民歌,这也可以肯定有不少是口头直接创作的。

又比如《论语》,则更是孔子的一部语录,与口语的关系不言自明。

由于历史的变迁,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发生变化,而书面文字原地不动,以至于从六朝起便出现了文言文便与口语有了明显的脱离迹象。

不过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语音的差异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上的理解,所以言文不一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同时也因为先秦两汉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这部分作品又是汉文化的源头,所以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就自觉地坚持了一种仿古文创作,这就人为地加剧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了汉语长期的言文不一致。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在古代文学中,社会阶层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思想和品行等方面的描写,作家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以及人们的命运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中选取几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社会阶层描写的分析,探究其所展示的社会阶层差异和反映的社会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被充分体现。

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有着丰厚的财富和强大的势力,代表着地主阶级的贵族家族。

另一方面,贾府中的下人和奴仆则代表了社会底层的人群,他们没有任何财产和社会地位。

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刻画,小说展现了不同阶层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和命运的悬殊。

例如,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纨绔子弟,他们过着奢华放荡的生活,而王熙凤这样辛苦工作的下人,却要忍受身份低下的苦难。

接下来,我们来看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社会阶层描写。

《源氏物语》是一部十分著名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通过对平安时代贵族社会中各个阶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封建社会结构。

在这个社会中,贵族社会被分为多个层次,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权力和地位。

男主人公源氏作为贵族社会中的一员,他的一生既是荣耀的,也是充满痛苦的。

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平民百姓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和权力,只能依附于贵族社会。

通过对这些社会阶层的描写,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固化现象。

再来看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比如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

这部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通过对双方阵营中英雄的描写,展示了古代希腊社会的战争阶级和社会等级制度。

例如,希腊军队的统帅阿伽门农代表着贵族阶层,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在战争中的作用和权威。

然而,平民士兵们没有贵族的荣耀和特权,他们只能听命于贵族的统帅。

通过对这样的描写,古希腊文学通过英雄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冲突。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在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士大夫的源流——儒生与文吏

士大夫的源流——儒生与文吏

士大夫的源流——儒生与文吏作者:暂无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10期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中古时期的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士大夫阶层。

这个阶层的特殊在于:他们既是帝国的行政官僚,是地方的士绅、宗族领袖,也是文化精英和学者。

与此同时,他们又并非世袭贵族,而是靠科举制度进行阶层流动。

或许我们处在这个系统中太久了,一个优秀的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官员,我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特殊或者奇怪的地方。

随意举例: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沈括、王守仁……这个名单可以永无止境地列下去。

这些人物,都兼具文化人和行政官僚的双重身份,他们中有的是诗人,有的是书法家,有的是哲学家,有的甚至是数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在政府中谋有一官半职,参与行政。

我们对此似乎已习以为常。

但当我们对比中古时期的其他国家,便能发现一些端倪:欧洲中世纪的世俗权力掌握在贵族领主手中,但文化几乎由教会的教士垄断,贵族们有时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骑士领主阶层中,仍是大老粗居多,而且强调血统与出身;日本幕府时期,政治权力在武士阶层手中,文化人则大多是公卿、僧侣、商人,武士们的身份亦强调血统和出身。

这便是士大夫的特殊之处。

但最早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在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时代,贵族士大夫仍然是集文化和行政于一身的,随后文化职能和行政职能不断分化,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脉络线索——儒生和文吏。

“士”这个字,在金文中,上小下大,是一柄大斧的形状(“王”字亦是斧钺形状)。

由于大斧是早期氏族的狩猎工具,因此“士”最早的含义,便是成年男子的称呼。

随后社会财富增多,父系社会取代母系氏族,“士”就变成了对人的尊称,对贵族的称呼。

春秋时,“士”成为一种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的阶级身份,负责行政和知识传授。

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士”变成了一个流动的阶层,过去文化贵族的没落者,或是平民之中有才识的人,都可称为士。

战国后期,高等贵族们更有“养士”的风气。

高中教材作家作品常识

高中教材作家作品常识

高中教材作家作品常识一、小说、散文、戏剧作家作品1.《边城》沈从文。

湖南风凰人。

现代作家。

中篇小说《边城》。

湘西祖父孙女两人,翠翠,田园牧歌。

2.《合欢树》史铁生。

当代作家,散文集《我与地坛》。

母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象征手法。

3.《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美国小说家,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

《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老画家贝尔曼,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式的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4.《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

《柳河东集》,寓言,当时弊政,“养民”思想,烦政扰民,对比、类比(养树之道和治民之道;他植者和长人者)5.《病梅馆记》龚自珍。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托物言志,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己及亥杂诗》。

6.《促织》蒲松龄。

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聊斋”是蒲松龄书斋,“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以斗促织作为引线,跌宕起伏,曲折生动,揭露黑暗现实,鞭挞贪官虐吏,借古讽今。

7.《香菱学诗》曹雪芹。

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个性,引用诗句丰富小说的内容。

8.《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反间计,曹操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以“计”贯穿全文,环环相扣,通过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来描摹人物形象。

9.《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水浒》,元末明初小说家。

林冲遭遇,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林冲由安分守己、随遇而安到彻底反抗的过程,以“风雪”为线贯穿全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10.《老王》杨绛。

剧作家、翻译家、散文家,第一人称,人力车车夫,怜惜及对下层劳动阶层人的愧作,融情于叙事、描写,言简意丰,选取小事表现主题。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Word最新版)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Word最新版)

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通过整理的202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1.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b.胡适2.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d.《故事新编》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d.周作人4.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

b.郭沫若5.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新潮社6.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等。

b.《潘先生在难中》7.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等。

a.《故乡》c.《风波》d.《阿Q正传》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等。

a.《南迁》b.《沉沦》d.《迟桂花》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等。

a.叶灵凤c.幐固d.张资平10.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新潮》小说家群b.创造社小说家群d.乡土文学作家群11.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12. 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3.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师说》

《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 之。
六艺:指 《诗》《书》《礼》 《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经传:古 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于:表被动/向;古 道:古人从师的 正道
第四段翻译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 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有了疑难问题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 在我后面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以他为师。我 (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生年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 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 在的地方。
韩愈
文章《师说》题解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本文阐 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文章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 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 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 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第二段讲解、翻译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 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中国史上六大性文化圈和三次性解放

中国史上六大性文化圈和三次性解放

中国史上六大性文化圈和三次性解放2012年06月06日8:34腾讯读书[微博]我要评论(25)字号:T|T转播到腾讯微博中国史上三次性解放(资料图,来源于互联网)在中国传统上,可以说存在六大“性文化圈”:即皇族“性文化圈”、仕者“性文化圈”、乡绅“性文化圈”、军阀“性文化圈”、江湖“性文化圈”以及平民“性文化圈”。

这六大“性文化圈”在男权本位化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造成错综复杂的两性关系。

一、皇族“性文化圈”它指的是以皇帝天子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整个皇朝家族的性观念和性行为。

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们自命真龙天子,代表上苍统治江山黎民,自然这世上的一切都归他们所有。

明白一点的所谓好皇帝多少给老百姓一点喘息,注意一点生产,而大多数的皇帝不是暴君就是昏君,为了穷奢极欲,享尽人间之豪华,他们横征暴敛,把老百姓骨头上的最后一点残油也刮干,血管里的最后一滴剩血也吸尽。

“大刀长矛打天下,金钱美女坐江山”,这是中国所有朝代更替的历史循环。

皇帝们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最重要的是使龙子、龙孙、龙曾孙、龙玄孙……无穷无尽的龙种龙脉得以相传,而专门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后妃制度。

即便一位洁身自好、勤于朝政的明君,也必须保证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和三千宫娥。

倘若一个荒淫无度、祸国殃民的昏君,那就不会拘泥于此数,而会翻几番,甚至翻十番。

据史载,连有作为的汉武帝,后宫内也藏有宫娥数万。

君王们从不把妃子宫娥当人看,大多数入宫之女,虽不愁衣食,却一辈子到老,未经男女之事。

《后汉书》上揭露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楚王喜欢腰围很细的女人,故逼得许多王宫中的妃子宫娥们因减肥而饿死。

每年一到选妃子、挑宫娥的时候,便闹得民间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有一出戏叫《拉郎配》,说的是,朝廷命官府征集宫娥,条件是18岁以下的未婚女子,结果有此类闺女人家,赶紧找婆家完婚,也顾不上什么门当户对。

闹到后来,干脆在大街上见到一个人模狗样的男子就拉。

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

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

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影响是指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转变。

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作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韩愈为排拒佛、老,振兴儒学,提出了“道统”论。

但如何使儒学以及的“道统”连续下去?为此,他在提出“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两大原则,竭力鼓倡古文运动以转变虚浮文风,使文章能够直接鲜亮地彰显“先王之道”(亦即儒学之道)的同时,更特撰《师说》,提出必需建立传授儒学之道的师生关系。

《师说》堪称很能反映韩愈思想、又能体现出唐中叶以后儒学进展新迹像的重要作品。

其文不见,故特将见之于《韩昌黎全集》卷十二的这篇名作全录于下: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闻焉。

今之众人,其下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惑,学校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

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形式,更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实际。

在古代文学中,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和身份认同的表达,古代文学中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追求和思考。

一、社会阶层的描写在古代文学中,社会阶层的描写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社会阶层的划分,二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

1. 社会阶层的划分古代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士人、农民、工匠和商人等。

士人是古代社会的最高阶层,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和高尚的品行,承载着社会道德的传统和人们对于文化权威的崇拜。

农民是古代社会的主要劳动阶层,他们辛勤劳作,为社会提供粮食和财富。

工匠是古代手艺人,他们擅长各种手工艺,为社会提供各种制造和修复的服务。

商人是古代社会中的商业阶层,他们通过经商活动积累财富和社会地位。

2. 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古代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和相互联系。

士人阶层在政治上享有特权,他们是社会的统治者和领导者。

农民和工匠则依附在士人阶层之下,他们为士人提供各种物质和服务,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的支持者。

商人阶层虽然在经济上拥有一定的财富,但由于他们的财富来自商业活动,常被士人视为低贱之人,地位较低。

二、身份认同的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身份认同既包括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的接受和认同,也涉及到身份的转变和追求的表达。

1. 身份的接受和认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身份的接受和认同是一种常见的主题。

士人阶层的身份是古代社会最为崇高的象征,因此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士人对自身身份的自信和骄傲。

例如《左传》中的鲁庄公,他自觉地履行君王的责任,展示了士人阶层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追求。

2. 身份的转变和追求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存在身份的转变和追求的描写。

一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努力和奋斗,从属于低阶层的身份逐渐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通过学习和争取社会资源,从一个贵族家庭的败落子孙逐渐成为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人们对社会阶级的观察与思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触动。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社会阶层描写。

一、皇帝与贵族阶层的描写中国古代文学中,皇帝与贵族阶层往往被描绘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他们身穿华丽的龙袍,享受着尊贵的待遇,拥有无上的权威。

他们的生活奢侈无比,住在宏伟的宫殿里,周围有着众多的侍卫和仆从。

作品中经常出现宴会、游猎、歌舞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贵族阶层的奢靡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皇帝的描绘尤为详细,揭示了皇帝的权威与人性。

有的作品将皇帝塑造成仁慈明智的君主,他处理政务公正,关心百姓福祉。

如《红楼梦》中的乾隆皇帝,他推崇贤能,以大局为重,深得人民爱戴。

而有的作品则揭示了皇帝的威严与专制,他们通过庙堂政治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不容许他人有丝毫异议。

如《双城记》中的乾隆皇帝,他以个人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不顾百姓疾苦。

二、文士与士人阶层的描写在古代文学中,文士与士人阶层被描绘为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物。

他们通常具备诗文才能,善于用笔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文士与士人阶层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皇帝的贴身顾问,也是社会风气的引导者。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士形象多种多样,有的作品描绘了他们坚守正道、忠诚于理想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聪明而多才多艺,心系红楼,同时也表现出他作为士人阶层的责任感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

而也有作品展现了文士阶层的矛盾与无助,如《平凡的世界》中的李向前,他才华横溢,渴望改变社会现实,但最终陷入了个人命运的挣扎。

三、庶民与劳动阶层的描写中国古代文学中,庶民与劳动阶层常常被赋予朴素、勤劳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他们辛勤劳作,忍受着生活的苦难,但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作家作品文体文学常识整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作家作品文体文学常识整理

必修上册文学常识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兴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

代表词人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4.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

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

士大夫文化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

士大夫文化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

士大夫文化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简介士大夫文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它以士大夫阶层为主要承载者和传承者。

而文人墨客是士大夫阶层中更为精英和自由的存在,他们追求自我表达、独立思考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探讨士大夫文化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并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士大夫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士大夫文化强调知识、才能和品德的培养,具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中,忠诚、孝敬、仁爱等传统美德被认为是士人应该具备并践行的重要品质。

同时,士人还应该追求个人修养、道德修身,并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

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1.追求自由与独立:文人墨客对政治权力和社会规范持有相对独立的态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特性。

他们寻求思想上的自由和审美上的创新,追求个人独立的生活方式。

2.崇尚清静与修养:文人墨客注重心灵的宁静与修养,在山水之间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

他们常常隐居山水之间,借助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内心情感。

3.探索与创新:文人墨客对知识和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

他们擅长学问、文学、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领域,并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创新新的艺术形式。

4.文化批评与社会关怀:文人墨客经常通过文章、书信等方式进行社会批评,表达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环境的看法。

他们也关注弱者和穷人,并为改善社会不公而努力。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士大夫文化与古代文人墨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长远而深远的影响: 1. 文学艺术的繁荣:文人墨客的追求和创造力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大发展。

他们的诗词、散文和绘画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遗产,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

2. 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士大夫文化及其代表性人物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进行批评,推动了某些改革措施的出现,同时也为后来的民主思想启蒙做出了贡献。

3. 传统道德规范的传承:士大夫文化提倡诸如忠诚、孝敬等传统道德规范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并被视为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际关系良好的重要指导原则。

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形式的三次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形式的三次论争

在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上,“平民化”、“大众化”、“民族形式”等范畴显得尤为突兀,它们之间不仅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互有交叉,而且常常冠以“民族性”的前缀,与“贵族化”、“西方化”、“资产阶级化”针锋相对。

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学活动始终在贵族/平民、知识分子/工农兵、民族性/殖民性等话语论争中负重展开,从“文言与白话”之争到“化大众与大众化”之争,再到“民族形式与‘五四’传统”之争,喧闹的话语权转换背后潜在的是价值观念的冲突。

正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时代,重要的是讲述话语的时代”。

“普及”工作因为契合战时文化心理诉求和民族国家意识需要,始终处于论争的支配地位,“提高”工作因思想启蒙的缓慢、遥远而屡屡延宕,未能充分实践。

一、“文言”与“白话”之争“五四”文学革命对传统文学秩序的巨大冲击,是白话文学主张的提出和文学进化观念的确立,其中,白话与文言之争是革命的关键。

论争中,胡适把中国文学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一是上层的、贵族的、文言的,一是下层的、平民的、白话的,并从文学史角度得出结论,“两千年的文学史上,所以有一点生气,所以有一点人味,全靠有那无数小百姓代表的平民文学在那里打一点底子……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便分出了两条路子:一条是那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文学;一条是那自然的、活泼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

后来的文学史只有那前一条路,不承认那后一条路。

我们现在讲的是活文学史,正是那后一条路。

”这“后一条路”不仅颠覆了传统文学的正统地位,而且建立了白话文学的新视野,宣称“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之利器,可断言也”。

在胡适看来,“言语本为思想之利器,用之以宣达者”,白话无疑是宣达思想的利器,“那所谓‘引车卖浆之徒’的俗语是有文学价值的活语言,是能够产生有价值有生命的文学的”。

显然,新文学先驱立论的基点是“以人为尺度”的,文言以晦涩的外衣养成国民“笼统的心思”,以贵族的姿态垄断语言的专利,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白话则真正使语言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达到了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目的。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已经出版十几年了,相关的书评时有所见。

我也想写,但又有种种顾虑,一直希望在别人的评论看到自己想说的话。

可是这个想法每每落空。

看来,自己想说的话还得自己说。

《政治》一书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

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

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至此为止,问题似乎已经圆满地解决了。

但是,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停下来。

他又发现,在士族与皇权之外,还有另外一支不为人所注意的政治力量在起着作用。

这支力量就是流民。

当时北方有源源不断的流民南下,这些流民不是西汉那种流民,而是一支由流民帅控制的武装组织。

他们起初在热闹的政治史中虽然不显眼,但在保卫东晋免遭胡族铁蹄践踏上却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是皇权、士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发现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发现了这条线索,才能完整地解释东晋之所以存在、东晋之所以消亡。

我们看作者的总结:“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

等到士族不能照旧当权,司马氏也不能照旧垂拱而居帝位的时候,已经走到历史前台的流民领袖人物既抛弃了司马氏,也改变了门阀政治格局,树立了次等士族的统治秩序。

但是历史并未因此而断裂,历史的逻辑在晋宋之际仍在顽强地起作用。

次等士族的代表刘裕既继承了孝武帝伸张皇权的遗志,又在朝堂上安排了虽丧元气但有余威的门阀士族的席次。

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

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

”可见,如果作者没有引入流民问题,这个最终的结论是不可能得出的。

找到了流民帅,才终于找到了东晋通往南朝的历史之门。

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政治
中国古代文官系统自我完善
——士大夫政治
内容概要
• 一、何谓士大夫政治 • 二、士大夫政治的发展历程 • ——历史背景 • ——产生阶段 • ——发挥作用阶段 • 三、士大夫政治产生的影响
一、何谓士大夫政治
•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 的群体,兼任着“知识分子”和“ 官僚”两种角色,它介于帝王和庶民 之间,构成统治阶级的主体,操纵 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发挥着不可或 缺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从而使中国 古代社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独特的 性质和传统,这种以士大夫为主体 的政治形态,就是所谓的士大夫政 治。
• 宋朝新儒学通过对心性和理性的探讨 确立了士大夫的主体意识。 • 随着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发展,宋 代的官僚政治出现了新的动向,他们 把打破历代“士贱君肆”的成局作为 目标,于是宋代的儒家学者的论学多 围绕气、心、性等哲学范畴展开,正 是通过对心性和理性的探讨确立了士 大夫的主体意识。 ,
• 发挥作用阶段 •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 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这时出现了一个共同的原 则: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事”这是中国古 代政治史上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他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治权的方向由皇帝与士大夫共同决定, 另一方面治权的行使划归为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 执政集团。于是出现了宋代,欧阳修、苏轼、司 马光、王安石、朱熹等他们既是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但同时又是卓越的政治家;既 有高深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又有杰出的行政 才能的人。
第三、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原则的提出 • 魏晋以来,在中国政治上逐渐形成了重朝 廷建设轻地方治理的格局,因而在官员任 用上也形成了重内官轻外任的风气。由此 带来两个问题弊端,一是地方官选任困难 。另一问题是那些已经在地方任职的官员 长期得不到升任中央官的机会。于是 “ 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历史背景 • 首先是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官僚队 伍的自我更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新鲜血 液。 • 科举制度出现,并且在实行中又不断调 整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通过考试指挥 棒,使得士人在进入官僚队伍之前就饱 读经史、磨砺文才、关注现实,学与用 之间既有紧密关联,而所学又并不限于 实用。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由于他们四人的字中均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

他们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作诗效仿晚唐体,诗中全不用典,诗风多平和清寒,流露出诗人出世之情怀.话本:是古代“说话人”说话的底本。

最初的话本只是说话人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不是供人阅读的。

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整理,刊刻印行,就成为可供阅读的小说了。

《封神演义》:是借历史事件写神魔战斗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该书是在元代《武王伐纣平话》和《春秋列国志传》的基础上编成,以武王伐纣为蓝本,实际上影射的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和宗教现实.小说表现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意识但也流露出浓重的宿命论观点.写作风格丰富奇特,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阳羡词派:产生于清初变幻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浓厚的乡土色调.成员以陈维崧为代表。

他们或是遗老遗少或是忠烈后裔,词作多叙述民生之哀和故土之哀,凄苍激荡。

东坡体:指苏轼的诗歌,东坡体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议论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风格新意豪放,多用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特色和磅礴的气势。

唐宋派:是以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为代表的产生于明代中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一流派提倡唐宋文风,主张将辞与理、文与道统一起来,由于宗唐拟唐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台阁体:指的是明初台阁名臣、史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所代表的诗文风格。

台阁体的作品用于歌功颂德、应酬交际,追求雍容敦厚、平正典雅的风格,缺乏个性风采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及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子弟书:是鼓词的一支,只说不唱,演出时用八角鼓击节,佐以弦乐,由清代八旗子弟首创,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

东城调粗犷激昂多历史事件,西城调柔缓曲折多爱情故事。

东城调的代表作家是韩小窗,西城调是罗松闯.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派,得名于《江湖集》.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他们作诗多效仿四灵之体宗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反对江西诗派的资书以为诗,以不用事为贵。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一祖三宗:一祖三宗之说由江西诗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2、江西诗派:江西诗派起源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它的性质特色为:一、它是观念性的诗集,而非实际之聚会。

二、以风格和诗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分。

三、是作为“绍述”对立的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关系。

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

3、后山体:陈诗道作诗全凭学历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4、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5、半山诗:半山诗即王荆公体,指王安石诗歌的一种体裁。

早年为奇险劲峭,晚年则化奇崛于寻常之中,亦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6、诚斋体:指杨万里诗歌创作的一种体裁。

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

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

是要矫正以学问为诗、堆砌典故的江西习气,从江西派夺胎换骨的作诗窠臼里解脱出来。

他创作的“诚斋体”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是他超越了江西的最好说明。

由轻薄晚唐为爱赏晚唐,表现了向唐诗典范的回归,这成为南宋后期四灵诗风和江湖诗风的先导。

7、白体:李昉、徐铉、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学习的是乐天后期的唱和诗,多反映官场生活,属对工切而浅近刻露、圆熟平易。

8、晚唐体:代表人物林逋,用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幽静的隐居生活,流露出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

文人与士大夫的社会角色与文学表达

文人与士大夫的社会角色与文学表达

文人与士大夫的社会角色与文学表达引言在古代中国,文人与士大夫是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群人。

他们以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卓越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成为社会上的精英。

本文将探讨文人与士大夫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

文人和士大夫的定义与区别•文人:指具有文学才华、热爱艺术活动、善于书写文字并有作品传世者。

•士大夫:指受过良好教育、精通经典著作、担任政府职务或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

虽然两者有一定重叠,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文人更注重创作和表达个人情感,而士大夫更注重实际应用和政治权力。

社会角色1.社会贵族:文人和士大夫常常出身于贵族家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2.政治参与者:士大夫通过进入政府官职,参与决策和治理社会。

3.学术权威:文人和士大夫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思想成为学术界的权威,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4.社会改革者:文人和士大夫常常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表达文人与士大夫通过各种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表现方式: 1. 诗歌:通过抒发情感、描写自然景物、赞颂英雄等形式,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风貌。

2. 文学批评:对古代经典著作进行评论、解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散文:以散文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借此探讨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4. 小说:创作描绘历史人物或虚构故事的长篇小说,用以展示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

5. 书信与日记:通过私人信件和日记记录个人思考、感受以及交流朋友之间的情感。

结论文人与士大夫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作为社会精英,既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的参与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又以他们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来影响和塑造社会风气。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南宋中后期;游士阶层诗歌;雅文体俗化;临界文学标本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分类号: 1674⁃7089(2014)02⁃0099⁃06
南宋中后期的游士,不仅仅是一些懂得“ 星命 相卜” 等道教文化技艺的下层士人,而且是掌握了 更多知识与技能,并以多种方式参与且深入到当 时政治、经济、法律、科举、军事、社会生活各个层 面的民间文化阶层。① 不仅如此,游士们还用诗文 创作介入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且表达出其阶层 特有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在有意无意之间建 构出属于他们阶层的文学形态。
在面对权贵权臣时,士大夫常常会和游士站 在较为一致的立场上,尤其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 士大夫会出于士人社会道德共享标准而同情处于 弱势地位的游士,如:
陈邦光以金陵降敌,游士或题其先垄云: “牙郎一去杳无踪,惟有青青夹径松。 若使人 能全此操,松应合受大夫封。” 其家执而讼于 郡,某守饷士人酒,遣去。 “ 牙郎”,用唐人卖 国语。[2]
高翥《晚春即事》:“ 轻烟终日锁楼台,细 雨丝丝半湿苔。 杜宇一声青嶂外,溪流时送 落花来。” [4]
高翥《冬日即事》:“ 江上凝冰敛水痕,门 前残雪缀溪云。 杖藜独立梅梢月,成就清寒 到十分。” [5]
林尚仁《闲里》:“ 闲里身心得自如,春风 茅屋燕同居。 松花满地溪云滑,一榻晴窗卧 看书。” [6]
① 相关论述详见笔者即将发表的论文《论南宋中后期游士阶层的崛起》。
99
阅江学刊: 2014 年 第 2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雅,所以,其诗歌还是临近却有别于市井文学。
一、不被完全认同的游士横议朝政
当游士在南宋中后期为形势所迫、不自觉形 成一个社会阶层时,游士们并没有十分明确的阶 层意识,他们无法为自身所属的新阶层定位,只是 按照传统士阶层定位而积极向高一层的士大夫靠 拢。 由于忧时议政是士阶层区别于一般庶民百姓 的最大特征,因此被游士视作理所当然、且最能接 近士大夫的一种最直截了当的做法。 林尚仁《 送 杨巨川游边》 云:“ 天下岂无山可买,男儿当与国 分忧。 ……莫道读书无用处,读书方有用兵谋”, 就是游士自以为“ 士” 而理直气壮地议政从军的 基本出发点。
宝庆三年(1227) 的江湖诗祸之所以发生,正 是因为游士以诗歌创作讥讽时事人物的风气,在 宁宗末理宗初已经达到了极盛状态。 在此之前, 诗祸多数由士大夫引起,如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 等。 而这次的江湖诗祸,反映出游士诗歌及其舆 论力量 所 达 到 的 程 度———连 朝 廷 都 引 起 震 惊 惧 怕。 据各种文献记载,被牵连进江湖诗祸的诗人③ 当时基本属于游士阶层,其中曾极(1167—?) 比其 他人的议政态度更为激烈,其《 金陵百咏》 虽是地 域性咏史怀古组诗,但借古讽今的意味十分明显。
游士阶层本是士人阶级的一部分,游士所受 的科举教育与士大夫并无差异,但是因为他们后 来的职业、身份、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与官员特别是 中上层官员完全不同,所以,即便是他们的诗词文
都沿用士大夫文学的传统样式,他们也并不一定 有自觉的文学创新意识,其创作却也以似乎无意 求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颇为有别于士大夫的审美 形态。 加上南宋中后期游士阶层曾以民间舆论力 量代表身份而站在士大夫的对立面,也使得他们 的文学一度有突破士大夫文学的新气象,只是这 突破还不够彻底。
二、遮蔽自身世情俗态的“伪”风雅
姜夔是早期游士中最为风雅脱俗的典型,他 的大 多 数 诗 歌 都 清 空 淡 雅, 类 似 其 词, 特 别 是 其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十首,杨万里称“ 所寄十诗, 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 声” , 可 以 视 作 游士风雅的最高标准。 的确,这类诗歌无论是从 描摹对象还是情调风韵上看,都超凡脱俗,清新雅 致,十分符合士大夫的审美理想,所以,深受当时 士大夫的赏爱。 后来的许多游士效仿姜夔以及大 多数士大夫、处士创作,专门写远离俗世生活的山 川风月、草木花鸟,而较少描述自身在现实生活中
游士接近于平民阶级的职业与身份,使他们 无法摆脱市井百姓的习俗风气。 他们的诗歌语言 情调接近市井小民,不自觉地沾染着市井世俗气 息,但是因为游士在主观意识上试图靠近士大夫 而保持与普通市井百姓的距离,有意识追求脱俗
收稿日期: 2014-01-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宋代唱和诗歌文化研究” (11BZW048) 作者简介: 吕肖奂,女,河南灵宝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 文学、俗文化研究。
对游士此类议政诗歌的批判更加升级。 刘过张扬的个性在当时受到一些士大夫如辛
弃疾、陆游的赏识,而另一些士大夫则不太能接受 刘过的过激言行,如杨万里、范成大,他们对刘过 的干谒诗歌不予理睬,后世人更认为刘过的言行 是卖直钓名、过于豪纵,如《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 六二《 龙洲集》 提要云: “ 请光宗过宫, 颇得抗直 声,然其时在廷诸臣已交章论奏,非廊庙不言待于 草野言之者,何必屋上架屋,为此哓哓,特巧于博 名耳。 又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不战而取,更不 过附合时局,大言以幸功名。 北伐之役,后竟何如 耶? ……其诗文亦多粗豪亢厉, 不甚协于雅音。 特以跌宕纵横,才气坌溢,要非龌龊者所及,故今 犹传焉。”
值得注意的是,四库馆臣认为,刘过作为“ 草 野”之士,没有必要在“ 廊庙” 之士已经“ 交章论 奏” 之后还要议论朝政,这无疑代表了许多士大夫 的观点,因为统治者并不需要统治管理阶层以外 的议政声音,游士作为“ 草野” 之士没有议政的职 责与义务,他们的议政属于越俎代庖,而这也恰好 说明,在南宋相对开放的政治背景下,游士作为民 间舆论力量具有特殊的时代特征。 此外,游士议 政的“粗豪亢厉”,无疑是有别于士大夫“ 雅音” 的 一个特点,也是士大夫难以完全接受的一种俗音。 士大夫观念中的俗音,其实是将游士诗歌向俗文 学推进了一步。
当是时,诸公引裾恸哭,朝士日相聚于道 宫佛寺集议,百司皂隶造谤讹传,学舍草茅争 相伏阙。 刘过改之一书,至有“ 生灵涂炭、社 稷丘墟” 之语,且有诗云“ 从教血染长安市, 一枕清风卧钓矶”。 扰扰纷纷,无所不至。①
在这场朝野群体议论皇帝孝行的高潮中,刘过诗 文因能代表众议且显得危言耸听而收到了振聋发 聩之效。 这可能是游士阶层最早引起全社会关注 的议政诗文。
庆元党禁时,有人题诗于临安三元楼:“ 左手 旋乾右转坤,诸公相顾尚流言。 狼胡跋疐伤姬旦, 渔父沉沦吊屈原。 一死固知公所欠,孤忠赖有史 长存。 九原若遇韩忠献,休说如今几世孙。” 此诗 明显讽刺挖苦韩侂胄专权跋扈,尤其是结语,刺及 韩之先祖,其语调颇似刘过、刘仙伦一类横议时事 的游士。② 庆元党禁引起士阶层的普遍反感,但因 为职位身份限制,其诗文不敢如此直截了当、直白 痛快。 这种诗风当是游士所为,至少是有人模仿 游士而作,当时却被嫁祸于尚在太学游学的敖陶 孙(1154—1227) 。 实际上,敖陶孙虽然此前公开 写诗同情赵汝愚和朱熹,但是从刘克庄《 臞庵敖先 生墓志铭》 所云“ 朱文公在经筵,以耆艾难立讲, 除外祠,先生送篇有曰 ‘ 当 年 灵 寿 杖, 止 合 扶 孔 光’;赵丞相谪死,先生为《 甲寅行》 以哀之,语不 涉及权臣也” 看,敖陶孙的诗风接近收敛隐忍的士 大夫,而与这种张扬直露的游士诗风差异很大。
在对待朝廷大事上,游士多数能够与普通士 大夫保近似一致的观点。 特别是从光宗绍熙内禅 到宁宗时期的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再到理宗宝庆 废立之际,朝廷军国大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轰动, 游士积极参与了士大夫们掀起的一波又一波参政 议政热潮,游士的声名在此起彼伏的浪潮中高涨, 阶层势力也因而凸显。
相对于士大夫而言,游士以其较为自由的社 会身份,敢于对朝廷大事发表更加激烈的具有冲 击性的言论。 如刘过(1154—1206) 在光宗绍熙年 间过宫风波中所写的诗文,就以其大声疾呼而不 同凡响。 周密《齐东野语》卷三云:
① 《 齐东野语》 所引诗句见刘过《 龙洲集》 卷五《 送刘允叔还浙东》 :“ 树倒群公尚不飞,先生于此独知机。 杀身无益事成败,闭口不言心 是非。 吴渚莼鲈张翰去,鉴湖风月贺章归。 从教血染长安市,一舸清风眠钓矶。” 而所引“ 生灵涂炭,社稷丘墟” 二语,《 龙洲集》 中未 见,或已遗。
② 但刘过支持韩侂胄北伐,所以当非刘写。 宁宗庆元党禁(1195—1201) 时期,朱熹、赵汝愚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逆党籍,敖陶孙庆元 元年写诗为朱熹送行,庆元二年又为《甲寅行》哀悼贬谪而死的赵汝愚。 敖陶孙四十五岁方中进士,及第前为游学生、太学生,及第 后官职不高,一生颇类游士。 刘克庄《 臞庵敖先生墓志铭》 云“ 或为律诗,托先生以行,京尹承望风旨,急逮捕,先生微服变姓名去。 当是时也,先生少壮,忠愤号鸣于都邑众大之区,几不免矣,卒幸免。”
林尚仁《 雪中呈社友》:“ 风雨潇潇搅雪 飞,一寒如此只贪诗。 酒瓢倾尽囊金少,恐被 梅花笑不知。” [7] 这类优 游 岁 月 的 诗 歌 在 游 士 们 的 诗 集 里 随 处 可见。 临安西湖是游士的聚集 地, 高 翥 《 忆 西 湖》 云:“ 西湖春二月,结客少年游。 骏马黄金勒,长身 紫绮裘。 爱花论担买,嗜酒满船浮。” 年少的裘马 轻狂外,是一如士大夫般的花酒风流。 当然,西湖 是游览之地,士庶都可以在此狂放潇洒,游士的这 种生活也不算是例外,这姑且不论。 而游士们即 便客居于临安其他地方,其诗歌所表达的也常常 与乡间闲居无异,如:
③ 江湖诗祸研究论文颇多,此处不一一引述。
100
吕肖奂: 介乎士大夫与平民之间的文学形态
“今观其诗,如《天门山》 云:‘ 高屋建瓴无计取,二 梁刚把当殽函。’《新亭》 云:‘ 江右于今成乐土,新 亭垂泪亦无人。’ 大抵皆以南渡君臣画江自守,无 志中原而作,其寓意颇为深远。” 而曾极还有针对 性更为明确的咏史诗,“《 豫章人物志》 载,极游金 陵,题行宫龙屏,忤时相史弥远,以是获谴。 是编 有《古龙屏风》 一首云:‘ 乘云游雾过江东,绘事当 年笑叶公。 可恨横空千丈势,翦裁今人小屏风。’ 与《人物志》所纪相合。 盖其愤激之词,虽不无过 于径直,而淋漓感慨,与刘过《 龙洲集》 中诗句气 格往往相同,固不徒以模山范水为工者也。” [1] 曾 极与刘过、无名氏一样对朝廷人事激愤慷慨,是愤 世嫉俗型游士的代表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