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保护卓尼民俗文化的现实思考

合集下载

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措施

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措施

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措施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农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地。

而民族民俗则是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多元社会和谐共享的重要保障。

面对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应对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挑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文化传承的认识,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

农村文化传承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学校、传媒、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合作,共同推动。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扶持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机构和传统文化项目,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推广的机会。

学校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传媒应加大对农村文化传承的宣传报道,提高农村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社会组织也应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传承,组织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要注重民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各地区应加强对民族民俗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

在政策方面,可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支持。

在实践中,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交流和活动,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种民族民俗活动的举办和传承。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影像记录、数字化传媒等,对民族民俗进行保护和传承,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民族民俗。

再次,要发挥农村文化传承和民族民俗保护的教育作用。

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是培养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力量,是培养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注重将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融入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可以在校园里举办各类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的展览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其中,加深对农村文化和民族民俗的认同和认知。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期唤起公众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并加以有效的保护。

一、加强民俗教育,激发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公众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加强民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和社区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或沙龙,让学生和社区居民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内涵和价值。

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和民俗体验活动,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维护传统技艺的传承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其具体实践技艺的保护。

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和社区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和保护手工艺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年轻人学习和继承这些技艺。

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收集和保存民俗文化遗产,让其得以传承和弘扬。

三、倡导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保护民俗文化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不前。

相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注重民俗文化的现代创新与融合。

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作品。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戏曲和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舞台剧中,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喜爱。

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使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展览,培养更多人的参与意识。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法律保护,对于侵犯民俗文化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民俗文化传承的正常秩序。

总结起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卓尼土司文化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卓尼土司文化的特点卓尼土司文化是指中国西部地区卓尼县土司制度所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

该文化包括土司制度、土司庙会、土司文化等多个方面。

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世袭的一种统治制度,土司庙会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土司文化则包括了土司的服饰、建筑、节庆等多个方面。

卓尼土司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民族底蕴,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1. 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卓尼土司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卓尼土司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2. 德育教材融入学校可以将卓尼土司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德育教材中,通过教科书、课件、故事和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卓尼土司文化的典故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德育素质提供丰富的滋养。

3.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卓尼土司文化的元素,例如在校园环境布置中加入土司建筑元素、在校园文化墙上展示土司庙会的相关图片,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将卓尼土司文化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1. 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机会2. 强化情感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卓尼土司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如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传承等,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反思和创新学校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思辨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卓尼土司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经典案例,逐步反思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困境和价值迷失,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保护与传承变迁中的民俗文化 文档

保护与传承变迁中的民俗文化 文档

[娜仁其木格]保护与传承变迁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变迁中的民俗文化娜仁其木格在现实生活里,民俗是我们经常不能回避的。

在逢年过节、穿衣吃饭、婚丧嫁娶、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要自觉不自觉地依照一些约定俗成的方式去做。

民俗像是不成文的规矩,让我们离不开它,并且遵循它。

然而,在现实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遇到和见到的却是许多传统民俗在不断地变迁,有的传统民俗已经消失和濒临消失,有的虽有保留却有所改变,有的则变了味,我们似乎难有一个稳定的可以依从的民俗。

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传统民俗是否有保护发扬的必要。

特别是能够作为我们民族、地方标志性的民俗,比如春节应该怎么过、举行什么样的婚礼,这样的许多传统良风益俗是不是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呢。

一、如何认识民俗的传承与变迁民俗是民众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活生生的文化,这种活生生的文化有传承性,也具有变迁性。

许多民俗事项形成于很早的年代,是在世代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经过传承、变迁和发展留传到今的,传承到今的传统民俗也在面临着变迁。

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使一些传统民俗的社会生活基础发生了变化;文化交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变革促使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变迁,甚至引起传统民俗的剧变。

现在,传统民俗及其变迁基本上具有三种状态:(一)未经大的变迁,比较完好地保留着的传统民俗,可以称之为原生态民俗。

蒙古族的祭敖包民俗在牧区仍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

还有一些节庆、饮食等民俗也保持了古老的形态。

这些原生态民俗蕴藏着人们早期的文化信息,是难能可贵的。

(二)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变迁中的民俗,可以称之为复合态民俗。

现在,传统民俗都不同程度地和现代生活相结合。

如:在婚礼上,请乐队伴奏,请专业歌手唱歌的多了,民间歌手展示的少了;先穿婚纱和西服,再穿本民族服饰,这种衣着方式体现了婚礼中传统和现代的相融合。

虽然过着传统节日春节,但是人们过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人家已不再为年夜饭而忙碌,在饭店定一桌饭菜,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卓尼土司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国西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卓尼土司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德育品质,有助于激发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情感,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1.倡导爱国主义:卓尼土司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卓尼土司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唤醒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塑造爱国主义情感,以此增强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2.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卓尼土司文化注重社会集体,在社会生活中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思想理念。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卓尼土司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形成优秀人格,热爱集体,为集体荣誉而努力。

3.传承民族文化:卓尼土司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开展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组织卓尼土司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文化讲座、民俗体验、文化演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卓尼土司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设置德育课程: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首先卓尼土司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有很大的作用。

3.利用文化假期:学校可以通过利用文化假期开展卓尼土司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卓尼土司文化的神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德育品质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宝藏,它承载着一系列的传统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文化的冲击,许多民俗文化逐渐衰落甚至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和学术机构应该加大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力度,探索其历史渊源、意义和影响。

同时,也应该积极培养相关人才,提高对民俗文化的教育水平,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俗文化。

其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民俗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

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建筑、工艺品和服饰等。

为了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重要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也应该鼓励民众参与保护活动,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加重要,它包括语言、音乐、舞蹈、习俗等。

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传统知识的传承,举办相关的培训和展示活动,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其中。

此外,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产业既能提供经济支持,又能增加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应该注重创新和保护相结合,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让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

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努力,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工作。

民众应该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同时,也应该支持和参与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加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关注,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认识,注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有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社会群体——卓尼族。

卓尼族是一支汉藏混血的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俗习惯,其中卓尼土司文化是卓尼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卓尼土司是卓尼族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扬光大了卓尼族文化,成为了卓尼族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一、渗透方式要实现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需要用到多种渗透方式。

首先,要通过搭建历史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出有利于卓尼土司文化渗透的氛围。

可以在校园中设置卓尼族文化墙、文化角、文化展览等,展示卓尼族艺术文化,包括传统服饰、建筑、民间艺术、历史人物等,让学生们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感受卓尼族文化魅力。

其次,可以通过开展卓尼土司文化传承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卓尼族传统文化。

可以开设卓尼族传统文化课程,在历史、园艺、音乐、舞蹈等方面进行讲授,并邀请卓尼族文化专家亲临学校,为学生进行讲解示范。

此外,还可以设置卓尼族民族体育运动会,以卓尼族传统赛事为主题,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卓尼族传统体育文化。

最后,还可以通过举办卓尼族文化艺术节,以群众性、艺术性、普及性的形式,展示卓尼族文化表演,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卓尼族文化的魅力。

二、渗透途径要实现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需要用到多种渗透途径。

首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文化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网络课堂等传播方式,向学生和家长推广卓尼族文化。

可以发布卓尼土司文化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让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分享和转发,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卓尼族文化。

其次,可以利用家庭作业、课堂教学等凸显学科特色的方式,在日常的学习教育中渗透卓尼族文化元素。

比如,在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有关卓尼族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了解卓尼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

还可以在绘画、手工等课堂中,让学生以卓尼族文化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和手工制作等。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卓尼土司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土司制度在西藏地区存在了几百年,并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卓尼土司文化作为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本文将就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进行浅谈。

卓尼土司文化渗透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对卓尼土司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卓尼土司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家长培训、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大家对卓尼土司文化的认知水平。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给师生进行讲座,向他们传授卓尼土司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将卓尼土司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历史、地理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增加卓尼土司文化的教学内容,介绍卓尼土司的历史渊源、土司制度的运作原理以及土司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卓尼土司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学校还可以开设卓尼土司文化研究课程,培养学生对卓尼土司文化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加强师生对卓尼土司文化的体验和感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卓尼土司遗址、博物馆等地方,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卓尼土司文化的魅力。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卓尼土司节日庆祝活动、民俗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卓尼土司文化的独特之处。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与卓尼土司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卓尼土司文化保护、传承和推广活动,通过实践参与,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卓尼土司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他们对卓尼土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学校还可以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多元化的卓尼土司文化教育平台。

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文化机构等合作,共同策划开展各类卓尼土司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卓尼土司文化艺术展览、策划卓尼土司文化研究项目等。

保护民俗社会实践报告

保护民俗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民俗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以“保护民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1.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灵魂,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民俗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保护民俗文化,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实践目的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旨在:(1)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现状,掌握民俗文化传承现状。

(2)提高参与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探索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内容1. 调查研究(1)实地考察:我们深入农村、社区等地,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包括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2)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参与度和保护意愿。

2. 民俗活动体验(1)参与传统节日庆典: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

3. 传承与保护探讨(1)举办座谈会:邀请民俗专家、学者、传承人等,共同探讨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

(2)撰写调研报告:总结实践活动成果,提出保护民俗文化的建议。

四、实践成果1. 提高参与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参与者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他们纷纷表示,今后将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 掌握民俗文化传承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掌握了当地民俗文化传承现状,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3. 提出保护民俗文化的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投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

(2)培养传承人:通过举办培训班、比赛等活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民俗文化传承人。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卓尼土司文化是非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老的非洲仪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一代非洲人日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不同策略将这浓厚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

首先,学校可以让学生到实地考察卓尼土司文化。

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访问当地的卓尼土司村落,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知识。

这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卓尼土司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以及它在今天的社会中所拥有的特殊地位。

此外,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卓尼土司文化民俗活动。

学校可以让学生参加体验泼头节、Tijani斋戒礼仪等活动,让他们谈谈社会责任感,了解卓尼的血统,深刻地体验历史和文化。

此外,学校也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卓尼土司文化,深入探讨它的信仰、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

通过与同学的一起探讨,学生能够增强对卓尼土司文化的理解。

最后,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例如卓尼土司文化夜、卓尼土司文化展览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卓尼土司文化,心存感激珍爱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然后,学校也可以设立相关的奖项,鼓励学生多方参与卓尼土司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播。

可以说,将卓尼土司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是让学生们全面发展的重要一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和发扬文化多样性。

学校可以采取以上策略,有效地将卓尼土司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素养。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层政府的使命与担当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层政府的使命与担当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层政府的使命与担当在当代社会,全球化的浪潮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政府在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本文将探讨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基层政府应承担的保护与传承任务。

一、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象征。

它包括我们的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方方面面。

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认知,是人们情感交流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方式。

首先,民俗文化是历史的见证。

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久远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其次,民俗文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延续与传承。

只有通过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后代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民俗文化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民俗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与人们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通过参与和传承民俗文化,人们可以感受到乡音乡情,增强社区意识和归属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二、基层政府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基层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责任。

在实践中,基层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制定合理政策与措施。

基层政府应加强对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并制定相应的财政拨款和优惠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2. 加强宣传与教育。

基层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加入到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来。

同时,加强学校教育,将民俗文化的知识纳入到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民俗文化。

3. 支持民间组织与个人参与。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传承并具有代表性的习俗、节日、传说、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现象。

传承、保护和利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民俗是一个地区或者群体人民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使人们保持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感,加深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和促进。

其次,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独特标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水乡古镇,因其独特的水上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和民俗民风而闻名,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另外,利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可以提高社会公德心和道德品质,加强社会凝聚力和自我约束力,推动社会和谐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强调家庭和睦、尊重长辈以及夫妻间的互相尊重与理解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承、保护和利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如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合理有序是一大难题。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出发点、以传承民
俗文化为目的的旅游形式。

在这种旅游中,文化保护和传承显得尤
为重要。

首先,文化保护是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基础。

保护民俗文化遗
产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的支持。

民俗文化遗产可以是某个民族的服饰、习俗、传统建筑等等。

在保
护民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保护。

比如,在景区内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物品管理,防止文物被盗或破坏;或者制定合理的旅游行程,不要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以免对民
俗文化造成潜在危害。

其次,传承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使命。

传承不仅是
将某种文化延续下去,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再创造和发展。

在民俗文
化生态旅游中,应该让旅游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
了解其历史、形成背景和内涵。

同样,也要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
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来,让年轻一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意义,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商
业化和文化侵略。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传承文化,而非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

在此背景下,旅游开发者应该注重社会
效益,尊重当地居民和文化遗产,尽量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避
免对文化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文化保护和传承是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
化侵略,努力将旅游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统一起来,促进当地社
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参观卓尼土司基地心得

参观卓尼土司基地心得

参观卓尼土司基地心得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卓尼土司基地,并且从这次参观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卓尼土司基地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它是一个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文化景点。

首先,卓尼土司基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里展示了土司制度的独特魅力。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而卓尼土司基地将这一制度的细节和发展历程生动地呈现出来。

通过参观基地内的陈列和介绍,我了解到土司制度在贵州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土司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和土著文化的传承。

其次,我对卓尼土司基地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感到惊叹。

基地内的建筑群是典型的苗族风格,有着精雕细琢的木雕和独特的屋顶风格。

我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这些建筑是经过精心保护和修复的,并且每座建筑都有具体的用途和意义。

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土司的府邸,它宽敞而富丽堂皇,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土司时代。

最后,我被卓尼土司基地中展示的土司文化和民俗活动所深深吸引。

在基地里,我参与了土族的传统舞蹈表演和手工艺制作工坊。

我亲身体验了编织苗族服饰的过程,并且学习到了舞蹈中传承的古老故事。

这些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苗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土司文化的热爱。

总之,我对卓尼土司基地的参观经历非常满意。

这次参观让我深入了解了土司制度的悠久历史、土司建筑的独特风格以及苗族文化的瑰宝。

我相信卓尼土司基地将继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并为他们带来一段难忘的文化之旅。

传承民风民俗的看法

传承民风民俗的看法

传承民风民俗的看法传承民风民俗是我们国家及社区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民风民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传承民风民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民风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传承和弘扬,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民族传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以及国内外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构建社会共识和价值观。

民风民俗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社会中起到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

通过传承民风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和传承良好的社会习惯和道德准则,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底线,从而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此外,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被边缘化,如果不加以传承和保护,我们将失去宝贵的文化财富。

通过传承民风民俗,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共识,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传承民风民俗呢?首先,要注重教育和宣传。

传承民风民俗需要有文化传承的人才,因此,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热爱和投身其中。

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其次,要加强实践和体验。

传承民风民俗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要将其融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可以组织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让人们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提高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推动和组织。

传承民风民俗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合体,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和传统。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助于维护社会平衡和稳定。

民俗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减少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正是因为民俗文化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其次,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符号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

民俗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如民间音乐、舞蹈、绘画等,都是民族创造智慧和审美的结晶,对于人们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独特而有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游客的关注。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创造并发展旅游业,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保护民俗文化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艺品制作、传统音乐舞蹈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要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意识,让人们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扶持力度,提供相关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

同时,还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民俗文化研究的力度,推动学术研究和普及民俗文化知识。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

浅谈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与策略一、引言卓尼土司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传统文化,它源自于藏传佛教文化并融合了当地藏族、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因素。

卓尼土司文化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西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卓尼土司文化的渗透与策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本文将探讨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渗透策略。

二、卓尼土司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1.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度逐渐降低。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种身份认同和精神寄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 卓尼土司文化的独特性卓尼土司文化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重要传统文化,在其独特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它融合了藏族、回族、汉族等多种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卓尼土司文化中涵盖了丰富的宗教、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传播卓尼土司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多元素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卓尼土司文化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育支持。

学校可以根据卓尼土司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开设卓尼土司文化课程。

课程内容既可以包括卓尼土司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包括卓尼土司文化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课程的开设,学校可以将卓尼土司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提高学生对卓尼土司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学校可以联合当地卓尼土司文化相关的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社区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卓尼土司文化活动,如举办卓尼土司文化讲座、展览、表演、比赛等。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分析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分析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分析传承是民俗的一个本质属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急剧变迁,民俗所赖于传承的母体社区逐渐解体,民俗传承开始成为民俗学所注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独立的文化系统,使得多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这些民俗是民族记忆的最好表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城镇化、人口流动等社会剧变环境下,民族民俗的传承也在发生变迁,传承语境、传承主体、传承手段、传承路径等与传承相关的要素都相继发生变化,特别是其传承路径由原来的民众自发的民间传承开始向由政府和市场参与的外部传承过渡。

1虽然在多方面共同努力下,民俗文化的传承有所改善,但是在社会变革的动荡发展中,逐渐式微仍是民族民俗传承的主要趋势。

教育是政府主导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育对民俗文化传承情况直接影响着民族民俗的传承态势。

虽然民族民俗文化在本质上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较为一致,但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方面的分歧,教育路径下民族民俗的教育传承仍然存有很大不确定性。

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关系着民族民众未来生活状态的设计及民族民众内在精神世界的引导,所以合理评估教育路径下民族民俗文化传承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适当调整尤为必要。

综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本质及其具体实践特征分析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传承空间,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民族民俗的传承。

一、现代教育环境下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有利条件(一)民族民俗文化功能与现代教育理念一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以人为本、推动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促动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国家教育规划规定的方向也是学校努力办学的方向,国家教育规划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项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基本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和保护卓尼民俗文化的现实思考[内容摘要]本文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现存民俗文化的现实状况入手,对全县遗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现状及当前存在阿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卓尼实际,提出了如何传承和保护卓尼民俗文化的现实思考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承保护民俗文化现实思考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里的一朵奇葩,有着其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其他一些文化现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造结晶,它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应对生存环境、维系人际关系,满足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和积累起来的社会文化产物,它往往纯朴而感性、神圣而热烈,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人们在漫长的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一种规范的生活习俗,即群体生活中约定成俗的行为习惯和文化模式。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当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及时调查了解卓尼县民俗文化的现状以及传承与保护的做法与经验,对于增强卓尼县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也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体现。

为此,笔者对我县民俗文化当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了深入思考,以期对新形势下建立科学的优秀民俗文化保护机制,促进合理开发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推进卓尼历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科学思路和决策参考。

一、遗存丰富的卓尼民俗文化资源现状及其特点卓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与定西地区岷县、漳县、渭源县相邻,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和政县相连,西与合作市、碌曲县接壤,南与迭部县、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中部与临潭县插花环接。

全县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2000─4972米之间,年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439.5毫米,全年日照2519.7小时。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境内地形复杂,山川交错,河流纵横,植被繁茂,属高原性大陆气候。

全县辖3镇12乡、3个居委会、98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21万人,有藏、汉、回、土、满、苗等1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3%。

卓尼是历史上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区之一,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径这里,县内洮河流域密布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文化遗存不仅有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的古文化遗址;还有古长城边墙、古戌堡烽燧、郡县古城、屯田遗址、古刹名寺。

作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东端,卓尼成为安多藏区宗教文化的中心之一,现有16座藏传佛教寺院珍藏大量的珍贵文物,佛学经典,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处“汉藏走廊”边缘的卓尼同时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历史文化大观园,古老的羌族部落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留下了风格浓郁的民俗风情。

卓尼土司自噶氏家族奠基以来,历时532余年。

土司衙门的组织系统及其演变,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从其发展脉络中可以窥探到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轨迹。

产于卓尼的洮砚始于唐宋时期,历来被誉为中国传统的三大名砚之一。

1300多年的雕刻历史,不仅使洮砚蜚声中处,而且在雕刻技法、图案寓意、成砚特制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洮砚雕刻技法精湛,成品精美,发展历史悠久,社会影响广泛,卓尼县被誉为全国洮砚之乡。

洮河流域古老的羌族部落先民千百年来,在与各民族间的亲善、交流、融汇之际,为这里留下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人文景观和底蕴深厚、风格浓郁的民俗风情。

不仅有古碑古碣、彩陶器皿、铜铁古币、精瓷玉器、法衣佛像、壁画唐卡等珍稀文物;还沉积着历史悠久的,丰厚的藏族民间文化遗产。

有着藏族大家庭中最具特色的民俗民风,独特的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的“三格毛儿”服装饰物,原始的民间体育竞技形式和盛况空前的喜庆场面。

这一切,构成了卓尼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从当前卓尼民俗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保护对象逐渐扩大。

近年来,随着民俗学的发展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保护”概念的提出,卓尼民俗文化保护对象的外延逐渐扩大,内容逐渐增加,概括而言,它们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别:(1)民俗风情类。

主要包括以“三格毛儿”为主的藏族服饰、饮食等。

(2)传统习俗类。

主要包括婚嫁、丧葬(火葬、天葬)、节庆庙会(四月八白塔寺庙会、草岔沟庙会、加麻沟庙会、石达滩庙会、侯旗庙会)等。

(3)民间音乐舞蹈类。

主要包括藏族民弦(拉伊、强勒、哇杰勒、巴热),汉族民弦(洮岷花儿、酒曲、劳动号子),土族民弦(卡西、鲁西),民间舞蹈(主要有以嘎尔、莎目、阿迦为主的藏族舞蹈、以纸马舞、秧歌社火为主的汉族舞蹈和以换帽子、法舞、巫舞为主的土族舞蹈)。

(二)各藏传佛教寺院存有珍贵历史文物。

卓尼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个民族并存的多民族聚居县,也是一个全民信教县份。

全县现有批准开放的寺院16座(其中1座无僧人),僧人1268名(其中活佛15名),信教群众达8.7万人,藏传佛教在我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

在整个藏传佛教界久享盛名的禅定寺等寺院珍藏着上千年大量的画卷、经典、骨饰、大德圣者的舍利子及遗物等丰富的佛教文物稀世珍宝,特别是现存有密宗祖师纳然巴的骨饰、龙树菩萨塑造的释加十二宏化妙像、卓尼第一世土司的护身佛、印度黑石自生六臂护法等40余件整个全藏区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

(三)民俗文化历史久远。

早在秦汉时期,卓尼就有先民生息垦殖,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证,历来被誉为中国传统的三大名砚之一的卓尼洮砚始于唐宋时期,有1300多年的雕刻历史;在卓尼藏巴哇、洮砚、柏林地区的流传着一种极为奇特的民间舞蹈叫“莎目”舞(又称巴郎鼓舞),其渊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传承关系。

二、保护传承卓尼民俗文化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卓尼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全省其他地方一样,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

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一方面形势看好,方兴未艾,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亟待破难攻坚,纵深推进。

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群众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都在变化,现存的大量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甚至失传的窘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视、高新娱乐的覆盖,加之我们近年来学校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流行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可以说在绝大部分青少年脑海里对“民俗文化”这个概念并不熟悉,这直接导致了相关保护意识的淡薄。

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许多传统节日所承担的传统功能大大弱化,逐渐失去了其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开始逐渐远离年轻人的脑海。

大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依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消失加速,资源濒危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社会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加剧,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

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离去,慢慢地遗失。

许多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万千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没有得到完整记录和保存。

加之有些地方为配合旅游开发或新农村改造,将原生态民俗文化进行低层次改造,一味拆旧村建新村,使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越来越脱离其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了一种戏剧化、仪式化、观赏性的文化商品,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有些农村老百姓受利益的驱使,卖旧门窗卖旧资料,将一些承载着民俗文化重要信息的民俗实物加以变卖,这些都从根本上加剧了资源的消失和实物的流失。

(三)青黄不接,传承濒危民俗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人是保护主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西方文化交融加剧,传统上由父子传承、师徒相授的卓尼民俗文化很可能因此而失传。

当下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老艺人找不到传承弟子,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

三、挖掘、保护和传承卓尼民俗文化得现实思考和对策建议民俗文化是在人们的漫长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受着文化载体、行为载体、物质载体的变化而变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随着外部载体的繁荣而繁荣,衰败而衰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说:“我们要反复申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认识到只有维持自己文明的传承,才能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DNA才不会迷失在全球化的大海里。

一个地方经济可消可长,文化是永远不变的王牌,富起来容易,有文化不容易”。

挽救和保护民族民俗文化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尊严,就是保护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

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当前全国上下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频频出台政策,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从对国家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

特别是近年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情尤如潮涌,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团体,从各个行业到各个阶层,众多有志之士都凭着一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保护人类文明瑰宝的热情,参与其中,奉献其中,使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迈出了重要步伐。

作为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的卓尼县,如何顺势而上,借梯登高,实现民俗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大丰收,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大提升,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为此,笔者认为必须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通过扶持、指导,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各种载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同时,在利用和发展民俗文化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力推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失去一种民俗文化是可惜的,失去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则是悲哀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三个依靠”着手,科学造势,扩大影响,打出优秀民俗文化品牌,普及全民保护意识。

一是依靠专家科学造势。

即借专家之口宣传民俗文化。

对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民俗文化项目,通过举办专家论证会、项目研讨会、笔会等活动,争取得到专家的肯定。

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和参与民俗文化系列丛书编纂、县级民俗文化网站建设,为抢救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提供指导等,达到学术推进和科学造势的双重效果二是依靠活动扩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