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概念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
政治的概念和定义一、政治的概念和定义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政治是最高科学,人类试图改善生活并创造美好社会的活动就是政治。
政治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永远是双向的交流,而非个体的独白。
政治在最广以上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其生活的一般规则的活动。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政治是与国家有关的事务。
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超出了政府的狭窄范围,延伸到被视为“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的领域。
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政治被看作解决冲突的特定手段,即:通过妥协,调解和谈判而非武力和赤裸裸的权力来达到目的。
作为权力的政治,是最广泛也最为激进的,它不再将政治限定于特定的场域,而认为在所有社会活动和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政治在发挥作用。
二、主要的政体西方多头制:一般指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与政治过程。
一般特征:(1)相当地容忍反对声音,至少使之足以制约政府的专断倾向。
(2)政治参与的机会必须相当广泛,足以确保高水平的大众回应。
新民主制:指民主巩固的过程没有彻底完成的政体;民主尚未成为唯一的游戏规则。
东亚政体:特征:(1)它们重视经济发展甚于政治目标,优先考虑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而不是扩大西方公民自由意义上的个人自由。
(2)人民多支持“强”政府,往往会容忍强势的执政党,普遍尊重国家权力。
(3)强调忠诚、纪律和义务,民众也普遍倾向于尊重领导人的权威。
(4)东亚地区非常重视共同体和社会的凝聚力尤其是家庭。
伊斯兰政体:旨在建立神权政治,是一种宗教权威应凌驾于政治权威之上的原则。
军事政体:通过操纵军权和进行系统压制而得以生存。
主要特征,是根据某人在军事指挥链条中的位置来确定其政府领导职位。
三、政治意识形态核心要素意识形态是一套有或多或少内在一致性的思想观念,不管目的是维护、修正还是推翻现存的权力关系体系,它都提供了有组织政治行动的基础。
特点:(1)通常以世界观的形式解释现存秩序,(2)提供一个理想未来的模式和美好社会的构想,(3)勾画政治变迁何以产生并应该如何发生。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府行为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
以下是对一些政治学常用术语的简要解释:1. 政治:指涉及权力和权力关系的集体决策过程和行为。
政治:指涉及权力和权力关系的集体决策过程和行为。
2. 国家:拥有特定的领土、人口和政治权力机构的组织。
国家:拥有特定的领土、人口和政治权力机构的组织。
3. 政府:指领导国家并制定和实施法律和政策的机构。
政府:指领导国家并制定和实施法律和政策的机构。
4.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对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对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5. 权力:指掌握决策的能力和机构的影响力。
权力:指掌握决策的能力和机构的影响力。
6. 选举:是公民通过投票选择政治领导人或决策机构的过程。
选举:是公民通过投票选择政治领导人或决策机构的过程。
7. 国际关系: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互动。
国际关系: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互动。
8. 立法: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管理社会,决定和规范公共行为。
立法: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管理社会,决定和规范公共行为。
9. 行政:指政府机构管理和执行法律和政策的过程。
行政:指政府机构管理和执行法律和政策的过程。
10. 司法:通过法庭来解决法律争议和保护公民权利的过程。
司法:通过法庭来解决法律争议和保护公民权利的过程。
11. 政治意识形态:指一组透过政治观点来解释和评价世界的价值观和体系。
政治意识形态:指一组透过政治观点来解释和评价世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12. 权力分立:指将政府权力分散到不同机构和部门,以避免滥用权力。
权力分立:指将政府权力分散到不同机构和部门,以避免滥用权力。
以上是政治学中一些常见术语的简要解释。
这些概念是了解政治现象和政府行为的基础,有助于深入研究政治学领域。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三章国家第四章政党第五章利益集团第六章政治管理第七章政治参与第八章政治文化第九章政治民主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含义(一)对政治概念的不同理解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权政治观即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董仲舒,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
(3)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韩非子,马基雅弗利(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马克斯·韦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二)政治的含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政治就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人们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社会公共权力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二、什么是政治学(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就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目前我国政治学研究几个领域一是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二是中国政治三是比较政治学四是行政管理五是公共政策六是国际政治(二)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的关系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P12—P24)(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政治学ppt课件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2
三、中国的政治研究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 儒家为主导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反封建反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三)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3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1
先秦的“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等学派
26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4
宋代以后,儒家发展出的理学为专制主义政治所利用
朱熹
王阳明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27
(二)中国现代政治研究
近代,晚清开始出现反封建反专 制的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2、中世纪时期
(二)现代西方政治研究
1、文艺复兴时期 2、现代政治学学科的形成
和发展
《政治学原理》讲义——沈文莉 13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 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476年 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政体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如何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24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2
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仁政、礼治
电影链接《孔子》
墨家:兼爱、非攻
电影链接《墨攻》
法家:法、权、势、术
电影链接《英雄》
25
(一)中国古代政治研究3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由于和经 学的研究最为密切而成为此后 的主流政治思想
电 影 链 接 《 汉 武 大 帝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
政治学原理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也不会永恒存在,它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消失。
)2.政治现象的产生原因:(1)社会分工的发展(2)阶级社会的出现总之,就政治的起源和发张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到复杂、再到自行消亡的政治演变进程。
3.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本质,即政治的根本属性。
它综合地和多方面地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中,表现在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之中。
①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来看,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③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④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⑤政治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⑥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即社会公共权力的阶级属性⑦政治空间或政治关系也体现在超越国家范围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等诸多关系的集中体现4.政治的社会功能:①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巨大反作用②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是孕育新社会的“产婆”,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动力之一③政治是统帅,是灵魂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①政治的本质②政治变化发展规律政治主体的概念:能够独立参与政治事务,享有政治权利,承担政治义务的政治实体。
它主要包括领袖、政党、阶级、民族、国家、政治社团等众多行为主体。
(一)领袖领袖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不同阶级的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具有卓越政治见识和杰出政治才能,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本阶级中拥有最高权威的政治人物。
(二)政党1.政党的基本内涵: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政治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也可以说政治是运用权利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以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
2、政治哲学:根据政治的本质,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所谓政治哲学也就是指规范化了的政治学。
3、政治科学: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现实问题,政治学家们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政治科学就是指:科学化了的政治学,是作为。
回答现实问题,解释回答政治问题的工具的政治学。
4、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5、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以及制度因素等。
6、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包含着:政治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三个基本成分。
7、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社会政治范畴,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
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一定社会或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该阶级和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思想理论依据。
8、学者对社会政治化的定义: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政治意识,传递政治文化的过程。
定义:政治的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个人角度:指公民获得社会既有的政治文化规范,包括政治信念、情感、价值的发展过程,个人逐渐接受社会的政治文化规范,并使自己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过程。
社会角度:社会灌输教育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机构,获得有利于政治系统有效运作、巩固和延续的社会环境。
政治学基础——政治与政治学
(2)微观政治学:是指以个体政治现象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它 主要包括政治心理、政治人格、政治角色以及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研究。
政治学基础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2.02
第一编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 二、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第二章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 二、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一、政治的含义
(一)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三)政治的定义 (四)政治概念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2、按照政治学的研究特点功能来划分,政治学可 以被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是指政治和政治学的一般概念、理论、原则 和范畴,是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具有抽象性、一般性、 基础性的特点。
(2)应用研究:主要是指政治学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部分, 具有实用性、操作性、技术性的特点。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层次来划分,政治学研究可以被划分为宏观 研究和微观研究。
(2)17—18世纪的政治学说
17~18世纪是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人性论及自然法为理 论基础,结合政治实践的需要,进行政治制度的构建 和政治方案的设计。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 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 国的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等。
政治学重点
政治概念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对于国家的定义: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国家和国度的区别:国家是按历史发展阶段,按阶级性质划分的;国度不是按社会发展阶段,而是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这种不同划分的目的,就在于不要把两种概念混淆,更不能以国度的概念代替国家的概念。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2.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统治。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统治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社会主义五大特征:1.以公有制为基础。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
3.以二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二大文明到四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物质、精神、政治、生态)。
4.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实现领导。
5.以中特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四位一体,建立和谐社会。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一、基本概念: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1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共本质的现象就是所谓政治权力的异化;17、政治权利:就是政治共同体赋予其正式成员进行政治作为或不作为的资格、自由和利益等,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18、创制权:是指公民有权直接提出关于法律或宪法的建议案,其目的在于防止公共机构拒绝提交或制定有利于人民的公共决策议案,而创制权一旦实现就会使社会各派势力的政治意志更容易输入到社会公共机构中,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代议制民主政体中政治代表们代表性不足、不充分和不普遍的缺陷;19、复决权:则是指公民对国家立法机构通过的一般法律或宪法进行再表决,以决定其是否成为法律或宪法,它是公民对公共机构所做选择的再选择,防止公共机构做出不利于人民的决策;19、政治文化是人们对现存的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思想反映,是政治主体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政治意识的总和;20、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现象不系统和不定型的感性反映,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志等诸多具体形式;21、政治思想,就是政治认识主体对政治认识客体的理性反映,是在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它是人们对政治生活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自觉反映,是政治文化的理性形态;22、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23、政治决策就是国家、政党、社会政治组织的领导权力机关,选定国家发展的方向、目标,选择按此方向而实现其目标的途径、步骤以及方法、手段等措施的活动;24、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25、所谓政治参与:就是指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依法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意愿,从而影响政权体系的构成、政治规则和政治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的政治行为;26、所谓政治发展应该是指整个政治系统发生的包含着系统增量的变迁过程,它可能表现为系统要素的质量不断改善,系统要素的数量不断增多,系统的结构日趋复杂而和谐,系统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及专门化,系统整体的加工、服务和输出等的能力不断提高等;二、简答题:一阶级的特征作为经济实体的阶级有如下基本特征:1、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处于服从地位;2、不同的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即各阶级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及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各不相同;3、不同的阶级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4、不同的阶级获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二、人民的政治作用人民既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因素,又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因而对国家政治生活必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决定性的作用:1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物质生产是政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2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精神生产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社会的发展;3人民是社会政治实践的主体,他们的革命斗争是推动政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三、国家职能的共性•尽管不同类型的国家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甚至国家的具体职能也各有特点,但是任何国家都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大基本职能;1、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指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镇压被统治阶级及其一切破坏分子反抗的职能;这种职能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指国家对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公共福利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同样体现了国家的本质;四、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政权所要采取的组织形式;任何政体的选择,都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必须符合阶级统治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二者的关系中,国体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政体也并非完全消极被动的适应,它可以反作用于国体,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是说,如果政体选择得当,就能够起到巩固和发展国体的作用;反之,则会影响阶级统治的顺利实现;五、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第二,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政府掌握;•第三,全国行政单位按地域划分,地方权力受中央权力的统辖;•第四,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包括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第五,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六、政党制度的特征•政党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党制度通常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设立的,所以,统治阶级为了更有利于其政治统治以及利益的最大化,根据自身的需要,会不断地改变政党制度;•第二,政党制度有些是成文法规定的,有些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尚无成文法规定;•第三,政党制度不仅规范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以及社会成员的政治生活内容;七、两党制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在一个国家有两个以上的政党,但居垄断地位的政党只有两个;第二,这两个大党势均力敌,相互对峙,长期轮流执掌政治权力;第三,两党通过竞选,夺取议会多数组阁或当选总统执政;第四,其他政党没有希望掌权,但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八、多党制的国家通常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一、党派林立,政党联盟松散:第二、联合执政,政局多变:第三、意见分歧较大,政府效能低下:九、政治社团的特点1、团体利益的单一性2、团体成员的群众性3、活动方式的非盈利性4、政治活动的参与性5、政治思潮的多样性十、政治社团的作用1、推进政治社会民主化2、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3、增强政治监督的社会化4、维护政治局势的稳定性十一、文官制度的内容1.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提拔;2.没有任期限制,薪酬逐年提升;3.专业分工明确,职位级别严明;4.保持政治中立,限制政治参与;十二、政治权力的功能政治权力的功能和作用非常广泛, 大致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治整合;2、政治控制;3、政治分配;4,政治影响;十三、以政治权力异化的原因为标准,可划分以下类型:1、政治权力的结构和体制是影响政治权力异化的最重要的制度原因,据此形成的政治权力异化属于体制或结构型的政治权力异化;2、社会风气,特别是政治领域的社会风气,是影响政治权力异化的重要社会原因,由此形成的政治权力异化就是风气型政治权力异化;3、掌权者的素质决定了政治权力能否或多大程度上被异化,是政治权力异化是否发生的关键要素,由此形成的政治权力异化就是素质型的政治权力异化;所谓掌权者的素质,包括品德和能力两方面,其中以品德素质最为重要和关键,绝大多数的素质型政治权力异化都是由掌权者的品德缺陷造成的;十四、政治权利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一,人类政治权利的要求将更加急迫和普遍;•第二,政治权利的形态将更加多样化,更加错综复杂;•第三,人们实现自己政治权利的方法、途径、手段和措施也更加多元化,更加完善;•第四,人们享有政治权利的种类不断丰富,绝对数量也与日俱增;•第五,在全球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一国之内包括政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的发展和实施状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影响;•总的来说,政治权利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呈现如下趋势,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越来越多的手段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权利;十五、政治心理的特点1、从主体上看,政治心理具有广泛性和个体差异性;2、从属性上看,政治心理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3、从形成过程看,政治心理具有自发性和直接感受性;4、从表现形态看,政治心理具有潜在性和相对稳定性;十六、政治心理的作用1、政治心理是激发政治行为的直接动力2、政治心理是影响政治变革的心理基础3、政治心理是政治理论的直接基础4、政治心理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十七政治决策原则:第一,信息原则;第二,预测原则;第三,系统原则;第四,可行原则;第五,优选原则;第六,创新原则;第七,适时原则;十八、政治管理的特点1、政治管理行为是一种矢量;“有的放矢”即为“矢量”;2、政治管理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施的一种管理3、政治管理的实施呈现明显的层次性4、政治管理作用具有一定的结果十九、政治管理的内容•首先,对政治思想的管理;这主要是通过对舆论和传媒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的管理,来控制社会政治思想、规范传媒的行为;影响政治道德观、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政治态度等;•其次,对政治言论的管理;政治言论有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这里主要是指公民在公共场合发表的涉及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有影响的言论,除此之外,不在政治管理之列;•最后,对政治活动的管理;政治活动即个人和集团直接围绕国家政权进行的活动,通常指一定时期为完成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开展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活动;如选举、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罢工、起义等;这些活动直接涉及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因而必须加以管理;二十、政治参与应具备的特征: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应是普通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也必须是业余的、非连续性的,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的行为同时也应当是主动的、非胁迫性的;第二、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是影响政府的活动;公民的参与行为不管最终是否对政府当局产生压力,从而实现政治参与者的愿望,只要实施者的行为旨在影响政府活动,这种行为就属于政治参与行为;第三、政治参与是一种表达政治意愿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指向,必须外化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行为;第四、政治参与的途径具有多样性;一般有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游行集会、罢工罢市、参加听证会、质询会等,我国还有公民投书信访、上访、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等形式;第五、政治参与基本上是一种体制内的非暴力行为;政治参与是公民履行宪法、法律所赋予的政治表达权利的行为;它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为前提的,所以政变、暗杀、骚乱和暴动等以非常手段影响甚至改变政府组织的行为不属于政治参与;二十一、政治参与的方式1、政治投票与政治选举2、政治接触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除以上主要的几种政治参与方式外,基层自治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政治参与;二十二、政治参与的作用:1、影响经济的发展2、影响政治稳定3、影响社会公平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4、影响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二十三、政治发展的类型•政治发展可概括为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现代化三种基本类型;1、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常见类型,它比较多地出现于人类文明尚没有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前各阶段,而在人类掌握了巨大物质力量的近现代社会则相对受到了限制;2、政治改革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曾经长期是一种不彻底的妥协式政治发展的基本形态;3、政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政治发展形式,它关注的焦点是政治系统怎样具有现代政治的那些标准特点和属性,比如大众化、世俗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等;。
如何理解政治的的概念
如何理解政治的的概念?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的过程。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伟大动力。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间是什么关系?1. 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基础。
2.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3. 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维护世界和平。
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
4. 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如何理解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选举代表组成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和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征?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的科学性的统一。
3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实践是如何检真理的?实践是联系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桥梁,实践为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提供了客观上、物质上的证明。
同时实践本身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就是把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直接对照,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实际,符合的程度如何,是否是真理性的认识。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一是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二是在着力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三是在围绕中心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四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解析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研究政治权力的产生、分配和运行规律,探索政治行为的动机和意义,以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迁等问题。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政治学既关注政治理论的发展,又着眼于政治实践的解读和指导。
下面将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政治:政治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形成、调整和表达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
权力:权力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施加影响并使其服从意愿的能力。
政治权力是特殊形式的权力,是一种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
国家: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它拥有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并通过政府来管理国家事务。
政府:政府是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套规范政治行为的规则和机制,包括宪法、法律、选举制度、行政机构等。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指对政治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
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理念和制度,强调政权应当来自人民,并通过选举和公众参与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独裁:独裁是一种政治制度和行为模式,以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专权为特征,缺乏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合理分配。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政府活动的一部分,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职能,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研究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探讨国际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国际冲突和合作的动因和后果。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接受政治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领域中表达意见、争取权益和参与政治活动的行动。
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是一种代表性制度,通过选举产生的议会成员在立法和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
分权制衡:分权制衡是一种政治制度和理念,通过将政治权力分散给多个机构并相互制约,以避免专制和权力滥用。
上述是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解析,这些概念构成了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现象、分析政治问题和参与政治实践。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概览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概览
一、政治的基本概念
- 政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 政治具有社会性、普遍性、有组织性和合理性等特点。
- 政治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国家与政权
- 国家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社会组织。
- 国家由人民、领土和主权三个要素构成。
- 政权是指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权力
- 政治制度是指一定的政治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 政治权力是指实施国家政权的能力和权威。
四、政治文明与政治文化
- 政治文明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政治领域内的发展水平。
- 政治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观。
五、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参与
-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 政治参与是指个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
六、政治与经济、文化、法律的关系
- 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政治对经济、文化、法律有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七、政治与生活
- 政治活动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 个人的生活受到政治的影响,同时个人的行为也会对政治产
生影响。
以上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的概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民政治概念
人民政治概念人民政治概念简述什么是人民政治概念?人民政治概念是指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和发言权利,以及政府对人民的管理和服务责任。
它强调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应得到保障和尊重,人民应该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行为。
人民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民主:人民政治概念的核心是民主原则。
民主意味着人民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平等地参与政治决策和选举,以及监督政府行为。
这是确保人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基础。
•参与:人民政治概念强调人民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这包括参与选举、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以及参与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
只有通过参与,人民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力和权力。
•权利:人民政治概念追求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这包括自由的言论、出版和集会权利,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的权利。
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法律,以确保人民能够行使这些权利。
•公平正义:人民政治概念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政府应该保障人民获得公正的待遇和社会福利,以及平等的机会。
这也包括对违法行为的严惩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责任:人民政治概念认为政府有责任为人民服务和管理国家事务。
政府应该积极回应人民的需求和诉求,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法律。
政府应该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执行者。
人民政治概念的意义和作用•平等和自由:人民政治概念的实施能够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自由。
人民有权利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民主发展:人民政治概念是民主发展的基石。
只有通过人民的参与和发言权利,才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
•政府合法性:人民政治概念的实施使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得以确立。
政府应该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以人民的参与和监督为基础。
•社会稳定:人民政治概念能够加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人民的参与和监督,政府的失职和腐败行为得以遏制,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公民意识:人民政治概念的强调可以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人民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和改善做出贡献。
以上是对人民政治概念的简要说明,它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政治理念。
政治学概念知识:民意和政治
政治学概念知识:民意和政治民意和政治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
民意是指民众的看法、意见和态度,而政治则是指掌握权力的人或组织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调节。
在现代民主制度下,民意和政治之间的互动尤为复杂和重要。
首先,民意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是因为政治权力的来源在于人民,政治决策的过程也要涉及到民众的参与。
如果政治领导者不能及时了解和反应民意,就难以获得持续的支持和合法性。
历史上很多政治领袖在失去民意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危机,甚至失去统治地位。
因此,了解和分析民意对于政治决策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政治对民意的引导和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政治领袖们需要靠政策倡导和措施来引导民意,并使其对国家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需要顾及民意,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调节经济发展,避免民众对其感到不满和抵触。
政治实践中,民意的引导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这就需要政治领袖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能力。
此外,民意和政治的互动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例如,有时政治领袖们可能会选择迎合民意,采取短期的利益策略,但这样往往会导致政策的不稳定和长期的后果。
因此,政治策略的选取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追求民意。
同时,在民意趋于极端化或一哄而起的时候,政治领袖们也需要确保冷静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民意和政治的互动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多元化的因素。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意见和观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定群体和利益集团也可能会对政治产生诸多的压力和影响。
因此,处理好民意和政治关系,需要政治领袖考虑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使政策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
总之,民意和政治是现代民主制度下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政治领袖需要了解民意,引导民意,同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定力,从而使政策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同时,民众也需要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不仅要关注民意表达,也要发挥个人的责任感和公民素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与调节,为实现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关于政治概念的界定” 关于什么是“政治”,作为科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看法。
我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参考古今中外的各种解释,做出一个具体的界定。
我把政治的定义概括为: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国家、政权),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
或者说:政治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利益和目标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政治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门槛”后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与经济、文化共同组成社会的三大领域。
在古往今来的文明社会历史中,政治是整个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不能离开的社会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程度,既体现了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反映出该民族整个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在西方,政治一词,英文为politics。
原文来自古希腊文的polis,为城邦之意。
politics按字源说,是polis与tic(science)合组而成,意为关于城邦的科学。
science一词,按其原意是知识或学问,含有一切有系统的知识的意思。
在西方,一般仅指自然科学而言。
在W.C. 丹皮尔所著《科学史》中给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
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商务印书馆中文版,第9页)。
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作为科学的实际内容,应该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而且也应包括哲学、语言、历史等人文现象和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现象。
即所谓人文社会科学。
长期以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着重对国家问题进行抽象的理性思考,即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制度、机构等范畴和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研究。
直到上世纪中叶,才由对制度的静态研究发展为着重对政治行为的动态研究。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
1、政治的概念: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
3、“政”是政权主体,“治”是维护政权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
政治包括军事、法律、政权机构、政治党派团体,等等方面。
“政”主要是政权、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治组织、政治机构。
“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政策以及依据这些进行的行为,包括军事、法律、行政等方面。
“政”是硬件,“治”是软件。
浅说什么是政治--梁衡
浅说什么是政治梁衡一政治是被人误解最多的一个概念,也是定义最不确定的一个词。
它常被人误会为权术、争斗或干脆曰:说不清。
词典解释:“政治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这有点就事说事,没有讲出事情的本质。
政治学的解释,政治是民众将自己的权利出让出来,委托给公共机构及其人员代为行使。
这倒是说出了本质,但有点绕口,很学术。
政治家又各有自己的说法。
孙中山说: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毛泽东说:“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长期当记者,深入百姓,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
经历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
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办大事。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办大事”,不是做小事,不要作秀,不要庸俗化;二是“公民委托的权力”,你手中的权姓公不姓私,政治家干的事是公事,不是私事;三是“个人或集团”,就是说再大的事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机构或人来干,可能干好,也可能干坏,因此必须有监督和制约。
以上这些再简化一点可概括为:“一大二公三集团”。
用这三点去判断和分析政治,如用数学公式解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或更方便些。
下面分别说之二凡政治之事都是大事。
这个“大”有三层意思。
一是它和多数人的利益相关,为多数人所关心;二是这事情的覆盖面大,影响全局。
可能是一地、一省也可能涉及全国、全球。
三是作用时间长,影响到历史的进程,成为历史的坐标、里程碑。
凡大的战事、灾害,及一切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事件、决策、成就等,都是政治。
如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回归,还有美国2001年的“9.11”事件等等。
反之那些八卦新闻,明星隐私,家长里短,游山玩水之类的琐事都不是政治。
而作为政治家,要考虑国计民生的大事,干关乎百姓生活、国家安危、社会进步的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了解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
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1)信用卡: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 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 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2)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3)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
(4)用之有度。
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一)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影响价格(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二、价格变动的影响(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3、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成反比4、消费心理:⑴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⑵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⑶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⑷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5、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