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讲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湘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一章 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 湘教版必修1
冬至日到春分日
• 太阳直射点由 南回归线 向赤道 移动。 • 北半球白昼逐日 增长 , 北极圈 向 北极点缩小 • 极夜范围由 。 减少 南极点缩小 • 南半球白昼逐日 南极圈 , • 极昼范围由 向 。
节气 太阳直射 正午太阳高 昼夜长短 点 度的变化 的变化 冬至 日( 12月 22日 ) 直射南回 归线( 23°26′ S) 南回归线 90°,向南 北递减。 南回归线以 南地区全年 最大值。 南半球昼 长夜短, 纬度越高 ,白昼越 长。 北半球昼 短夜长, 纬度越高 ,白昼越 短。
春秋分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 太阳直射赤道( 0° ) 。 • 全球昼夜情况—— 昼夜平分 。
春分日到夏至日
北回归线 移动。 • 太阳直射点由 赤道 向 • 北半球白昼逐日 增长 , 北极点 向 北极圈扩大 • 极昼范围由 。 减少 南极点扩大 • 南半球白昼逐日 南极圈 , • 极夜范围由 向 。
极昼极 夜现象 南极圈 以内出 现极昼 ,北极 圈以内 出现极 夜。
太阳直射 点 夏至 直射北回 (6月 归线( 22日 23°26′N ) )
节气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长 夜短,纬度 越高,白昼 越长。 南半球昼短 夜长,纬度 越高,白昼 越短。
极昼极夜现象 北极圈以内出状况
•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3°26 ′ S ) 。 • 北半球昼 短 夜 长 ,北极圈以北(包括 极夜 现象。纬度越高,白昼 北极圈)出现 越长 越短 ,夜晚时间 时间 。 • 南半球昼 长 夜 短 ,南极圈以南(包括 极昼 现象。纬度越高,白昼 南极圈)出现 越短 时间 。 越长 ,夜晚时间 • 赤道昼夜情况—— 昼夜平分 。
公转的意义
• 黄赤交角 •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变化 •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 第1章 第5讲
夏至日
冬至日 二分日
—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 昼夜长短 导致 太阳高度最高 和 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变化, 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太阳辐射 天文四季:把一年中 , 的季节定为夏季 (2)四季的划分 3、4、5 月为春季, 北温带国家四季: 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
界线: 回归线 和极圈 (3)五带的划分 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
日)
时间
太阳直射点 的位置
变化特点
特殊日期
图示
春秋 分日
赤道
全球各地 昼夜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递减。 (2)季节变化
达最大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各纬度 赤道 达最小值的地区 南半球 各纬度 北半球 各纬度
北半球节气
度最大,并且若该地在北半球则冬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最小,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一、地球的公转 1.基本规律 逆时针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 方向旋转。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 7 中一个焦点上,图中A处于远日点位置,每 近日 年 月初经过;图中B处于 点位置,每 年1月初经过。
(3)周期:1年,约为 365日6时9分 较慢 (4)速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
北半球夏至日,北 半球各地昼长达一 年中 最大值 , 北极圈及其以内出 现 极昼 现象 北半球冬至日,北 半球各地昼长达一 年中 最小值 ,南 极圈及其以内出现 极昼 现象 _______
北半球冬半 年(秋分日 至次年春分 南 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 短夜长,纬度越 高, 昼越短,夜越长 ______________
1.2 地球的公转(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五带(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A
A地昼长:8小时
B
B地夜长:8小时
3.昼夜长短的计算
(2)日出、日落时间
昼长
下半夜
上午
下午
上半夜
0点
日出
正午
日落
24点
基本关系:
地方时12时
上午时长 = 下午时长;上半夜时长 = 下半夜时长
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或午夜0时)对称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日期 ① ② ③ ④
日出时刻 7:32 6:31 4:45 7:22
日落时刻 17:08 18:15 19:39 16:49
B (1)四个日期中,太阳直射点最靠近赤道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 德马(40°30′S,64°W)拍摄 的景观图片。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C
A.1月1日
若太阳直射南半球呢?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①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
②同一天,同一纬线上各处昼夜长短相同; 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相反。 如北回归线的昼长等于 南回归线的夜长。
太阳光线
漠河白夜,摄于2014年6月20日00:30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夏季夜晚,太阳只能落入地平 线下不远,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天空并没完全暗下来, 出现不像真正黑夜的夜晚,称为白夜。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与夜弧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处于 昼半球的弧线为昼弧,处于夜半球的弧线为夜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
探究4、昼夜长短的计算
正午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日出
地方时
日落
=(日落时间-正午12时)×2 12:00
=(正午12时-日出时间)×2
昼长(夜长)=昼弧(夜弧)度数/15°
夜长=24时-昼长时数
A● C●
B●
例:读图,回答:
A地的昼长为 8 小时, B地的昼长为 16 小时, C地的昼长为 12 小时。
探究2、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纬度变化)
A 思考: •冬半年(9.23-3.21) 太阳直射点在 南 半球 •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北半球、赤道、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点附近出 现极夜;南半球反之。 冬至日,北半球达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 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 想象力
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整理、加工地 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1、昼夜长短的含义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昼弧
夜弧
晨昏
时间 30分 09分 25分
56分
8.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D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9.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B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0.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D
)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4)C点的夜长是_1_2__小时, D点的夜长是___0___小时。
高考湘教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模块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
。
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分析
赤道地区
昼夜长度基本相等,无明显变化。
回归线附近地区
昼夜长短变化显著,夏至日昼长夜短,冬 至日昼短夜长。
极圈以内地区
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最为 显著。
昼夜长短变化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
昼夜长短变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周
期和产量,农民需根据昼夜长短
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轨道特征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轨道上的运 动速度不均匀,近日点(离太阳最近的点)速度快,远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 )速度慢。
公转周期与速度变化
公转周期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约为365.25天,称为一个恒星 年。
速度变化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速度随着与 太阳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近日点 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 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使得极地地区在一年 中的某些时段内会出现持续的白天(极昼)或持续的夜晚(极夜)。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极地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极昼期间,太阳始终位于地平 线上方,昼夜界限模糊;而在极夜期间,太阳始终位于地平线下方,天空漆黑一 片。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的倾斜角度密切相关。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影响
使地球上产生四季更替现象。
黄赤交角定义: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天赤 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26' 。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 移动,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 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影响地球五带的划分。
02
地球公转基本特征
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分析
赤道地区
昼夜长度基本相等,无明显变化。
回归线附近地区
昼夜长短变化显著,夏至日昼长夜短,冬 至日昼短夜长。
极圈以内地区
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最为 显著。
昼夜长短变化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
昼夜长短变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周
期和产量,农民需根据昼夜长短
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轨道特征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轨道上的运 动速度不均匀,近日点(离太阳最近的点)速度快,远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 )速度慢。
公转周期与速度变化
公转周期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约为365.25天,称为一个恒星 年。
速度变化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速度随着与 太阳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近日点 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 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使得极地地区在一年 中的某些时段内会出现持续的白天(极昼)或持续的夜晚(极夜)。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极地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极昼期间,太阳始终位于地平 线上方,昼夜界限模糊;而在极夜期间,太阳始终位于地平线下方,天空漆黑一 片。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的倾斜角度密切相关。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影响
使地球上产生四季更替现象。
黄赤交角定义: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天赤 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26' 。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 移动,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 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影响地球五带的划分。
02
地球公转基本特征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湘教版必修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图丙中:①代表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②代表赤 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归纳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 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 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 到极点之间的地方,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 逐渐降低至23°26′,任一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 度ΔH=90°-Φ+23°26′。
6.五带的划分
五带
范围
特征
热带 ____________之间
一年中获得____________最多 的区域
南、北 温带
南、北半球 __________与 ________之间的区域来自________更替明显
寒带 __________之内
地球上最______的区域
自主核对 1.(1)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2)恒星 (3)7月初 慢
(3)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 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且以南回归线为中心,距离南回归线 相等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例如:北纬40°与南回归线 相差63°26′,与之对称的点是86°52′S,如图C。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 由近大远小的规律可以推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 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例 如,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 最大值,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小 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最远时达一年中最小 值。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讲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冬半年
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 3 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 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
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 图 2 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全
分日
球各地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 期,昼夜差值越小。
【活学巧用】
1.下表所列的是 2018 年 12 月 22 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
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1)~(2)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 小时 30 分 9 小时 09 分 11 小时 25 分 13 小时 56 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017·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 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
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1)~(2)题。
解析:清明时节该地日落西北,傍晚南侧光线不佳,A 错;劳
动节日出东北,日出时北侧光线好,B 对;端午节日落西北,傍晚
南侧光线不佳,C 错;元宵节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中午北侧光线
不好,D 错。
答案:B
3 命题研析·探究考法 考法 区域认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
1.[2017·全国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 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 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据此完成下题。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1课时)课件 湘教版
(2018·武汉外国语月考)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 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1)~(2)题。
25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6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
27
解析 第(1)题,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昼长逐渐变长, 至b点时昼夜平分。第(2)题,该地一年中日出最早和日出最晚时间约相差2小时20 分钟,因此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答案 (1)C (2)D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 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 择题的形式为主
地球运动的 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 地理意义 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 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 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度有降低趋势
15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读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6
(1)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 季节 的变化而变化。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的季节
(2)天文四季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7
考法二 利用日出、日落规律判断地理现象
4.(2014·大纲卷,7~8)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 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据此完成(1)~(2)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的公转(共34张ppt)
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
数为179天。分析北半球夏半年比冬
半年多出7天的原因。
B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随日地
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造成的,在(北
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
多;而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
较少
春分(A):3月21日前后,
A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Hale Waihona Puke 冬至(D):12月22日前后, 此时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变化规律
①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 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即南回 归线。②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南纬 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 23°26′即北回归线。
23.5°N
夏至6.22
春分3.21
23.5°S
冬至
秋分9.23 次年春分
1、昼夜长短空间变化
①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
“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
南半球相同纬度的 相等。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
度越高,昼越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
且纬度越高,夜越 。
③赤道处全年昼夜 ;纬度越高,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
④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
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
冬至12.22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变化——时空分布
●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所有纬线分成两部分,即昼弧和夜弧,昼弧长度代 表昼长,夜弧长度代表夜长 ●纬度相同的地方昼夜长短相同 ●纬度相同的地方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1. 30°N地区昼长14小时,则 30°S地区昼长_____,夜长 ______。 2. 30°N地区昼长14小时, 50°N地区昼长_____(>或<) 14小时。 3.赤道地区终年昼夜____,___ 点日出,___点日落。而极圈地 区昼夜长度变化幅度较______ 4.太阳直射点(75°E,15°S), 出现极昼的范围是________, 出现极夜的范围是________。 5.判断题 太阳直射点南移时, 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运动(第1课时)地球公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湘教版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 两份(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 -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1)同纬度各地的相昼等长 相等 。
一,突破此考点 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2.昼夜长短分布——看“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 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 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 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 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方向”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考点甲一 乙丁丙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 第(1)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 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 第(2)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即各为12小时)。丙、 丁两地相对来说离赤道较近,昼夜长短变化 比甲、乙两地小,而且丙地更接近赤道,纬 度更低。甲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纬度 最高。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相邻节气之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度为15° ,从春分到寒露,地球绕太阳公转了195°, 因此C选项正确。如图所示:
答案 C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 两份(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 -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1)同纬度各地的相昼等长 相等 。
一,突破此考点 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2.昼夜长短分布——看“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 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 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 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 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方向”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考点甲一 乙丁丙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 第(1)题,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 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 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 第(2)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即各为12小时)。丙、 丁两地相对来说离赤道较近,昼夜长短变化 比甲、乙两地小,而且丙地更接近赤道,纬 度更低。甲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纬度 最高。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相邻节气之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度为15° ,从春分到寒露,地球绕太阳公转了195°, 因此C选项正确。如图所示:
答案 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