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合集下载

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探寻立德树人的内涵,实质上是要回答“立什 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 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 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我国较为重视人才 培养问题。毛泽东曾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到: “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 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1]其始终将德育摆在 第一位。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实质也要求加强德育。党 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进 一步明确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目 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 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强调要“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 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其目 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方法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不断
关键词:立德树人;文化载体;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4-016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 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是新时代对教育 的根本任务的明确规定,也是对高校“如何培养人” 的回应。本文旨在探寻立德树人的文化根基和历史 演进,进而深化对立德树人内涵的认识,彰显立德 树人的意义,探讨和优化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 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3]时代 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高素质 的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领军人才,还要培养具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国际视野的可靠接班 人。当代大学生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他 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在复杂思潮 中迷失方向。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 班人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 思想引领,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培育符 合时代要求的新青年。 (二)有助于打赢高校的意识形态斗争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领域,是各种 思想文化交锋的战场,也是多元文化最为集中的地 方。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有 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的交织,有学校内部问题 与社会外部问题的交织,有正当利益与不恰当需求 的交织,若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个别问题广泛化、 一般问题政治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 校思政教育,有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打 赢高校意识形态斗争。 (三)有助于育人本质的回归,切实推进教育 发展改革 立德树人的本质是育人,强调对人的德性的培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引言师范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教育、教师、幼儿教育等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育者的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致力于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即“立德树人”。

时代内涵“建设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和才德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新时代给予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时代需要高素质、高技术、高素养的人才,而师范院校则应当强调教育学生立德修身,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教师。

实现路径基本原则凝聚教育事业强大德育力量,促进教育德育全面发展。

坚持方向引领,以课程思政、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主阵地为切入点,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德育+”体系。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师要带德、师德示范、师德引领、德育先行、以德论治。

教学实践师范院校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师培养中,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教育,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育学生谦虚谨慎,勤于思考、持之以恒。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

教师是最好的榜样,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都要树立好的形象和信誉。

要重视教师“师德”,教师应该一心为学生服务,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学习和成长。

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保证。

要从校园文化、宿舍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落实德育工作。

在校园文化方面,要打造“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象征,提升学校软实力。

在宿舍管理方面,要加强宿舍卫生、文明、安全的管理工作;在校园安全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学生的安全。

结论“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这是新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时代内涵。

实现这一使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基本原则、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德育管理等方面的落实。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引言: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将其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旨在以德育人,以德养人,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将探讨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以及实施路径,旨在加深对此重要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关注。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以德育人、以德养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仅仅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经不再足够。

培养具有道德、智慧、才艺、健康等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还强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潮不断蔓延,而立德树人的理念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身社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

3. 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还在于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正在面临冲击和挑战。

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从而使他们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

二、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1. 建立德育体系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第一步是建立德育体系,将德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核心。

通过制定德育目标、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和提供德育资源等措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接受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加大教师奖励、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等措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并激励他们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发布时间:2022-05-17T01:59:34.228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2期作者:李施慧[导读] 为顺应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李施慧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为顺应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深刻领会立德树人内涵,梳理和归纳推进过程中意识、环境、载体与机制等方面所面临的新考验。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德育氛围,加强师德引路、增强主体自觉,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载体,完善育人体系、构建协同机制,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践育人及形成“三全育人”思政工作大格局的角度探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1 前言“立德树人”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和教育分不开,不仅它是高校教育的新指导理念,同时高校教育也要在实践中践行。

如何来把握“立德树人”融入高校这一发展教育的新途径,需要我们对这个新课题不断探究和研究。

2 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其真正含义涉及两个方面,包括以树人为教育核心,以立德为教育根本,只有抓住立德树人的本质,才能建立起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事业。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深化德育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新形势,因此才有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以此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立德树人看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其根本任务却十分具体,为了完成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必须要全面开展德育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突出核心价值观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素质,并具备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必须要为中国发展建设奋斗,因此也为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更是注入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这也决定了教育工作,就是为中国的发展建设培养人才,并以此来确定更为有利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建设的内涵、使命与笃行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建设的内涵、使命与笃行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建设的内涵、使命与笃行摘要:新时代辅导员践行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是答时代之问、应发展之需、尽历史之责,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立德树人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学工项目新时代辅导员的基本素养和提升路径研究(2021XG022)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要求,这也是要求我们辅导员认清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真正提高育人成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

一、新时代辅导员践行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一)答时代之问——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1]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时代之问和历史之问,是教育者的责任之问、使命之问和方法之问,这“三问”实质是教育的核心,系统的指明了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指明了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

践行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在“德”、根本在“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国家发展。

(二)应发展之需——为党育人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辅导员践行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党育人勇担民族复兴的重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是根本,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渴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二十大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1]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上,立德树人的宗旨是培养人才。

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强弱归根结底在人,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组成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投入到这历史的长流中。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当前,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必须秉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从立德树人的内涵、三全育人的意义、实施“三全育人”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它包含了三个主要内涵:要注重培养德育。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正确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

立德树人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注重培养智育。

智育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

要注重培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这三方面的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三全育人的意义“三全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三全育人”是为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智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在现代社会,“三全育人”更凸显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全育人”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优美的心灵和较高的道德品质。

“三全育人”是为了促进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实施“三全育人”,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浅析立德树人在高校中的价值意蕴及践行路径

浅析立德树人在高校中的价值意蕴及践行路径

浅析立德树人在高校中的价值意蕴及践行路径作者:张雨晴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9期张雨晴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

高校应全面深入了解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把握立德树人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通过以德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理念,培养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通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举措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和根本遵循,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立德树人”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最初的“立德”和“树人”是对道德、精神追求和做人3者之间的探讨,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各自的内涵。

“立德”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叔孙豹提出,“立德”是人生三不朽之首,是“做人”的最高目标,德行的修养是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从个人角度强调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树人”则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树人”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管仲教化百姓、道德培养的思想体现。

由此可见,树人即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长远之计和重要使命。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也被赋予鲜活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讲话,如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

他还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解读高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可从培养核心“立德”和培养目的“树人”两条路径展开。

其一,“立何德”。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涵育人的德性,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一、概述在当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对于高校师范生而言,加强师德养成教育,提升师德素养,是其成长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的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于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高尚的师德品质。

只有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内涵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完整体系。

通过加强师德养成教育,高校师范生可以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式单实践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高校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贡献力量。

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在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新时代教育要求的积极回应。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源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回答。

它强调教育应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殷切期望。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1. 引言1.1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意义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只有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立德树人,可以引领高校教育朝着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方向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提升。

高校立德树人还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提供重要支撑。

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的深入人心奠定坚实基础。

立德树人,意义重大,责无旁贷。

2. 正文2.1 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宗旨。

其内涵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立德树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团结互助等。

立德树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正确的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立德树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立德树人,高校教育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

"2.2 建设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所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只有注重立德树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作者:林源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2期摘要: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出发,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完善师德建设体系等途径,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学养四位一体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础上,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新要求。

《左传》中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全面提高和养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

[1]一、以师德学养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建立师德评价长效机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职责要求以师德学养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1.教师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德育水平。

教师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完善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确立,形成人文培养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结合。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

高校教师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探析

高校教师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探析

高校教师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探析作者:张颖栾子童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3年第06期[摘要]高校教师党支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具活力的坚强战斗堡垒。

把教师党支部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是以“小支部”撬动“大思政”的创新实践,也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组织保障、强化基层首创,构建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全方位支撑体系、常态化落实机制和一体化推进模式,开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教师党支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 D 267.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6-0007-05Exploration on the Practical Path for the Party Branch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Education:Tak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ZHANG Ying, LUAN Zitong(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Abstract: The party branch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the most dynamic and strong fortress for implementin 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education. Taking teachers’ party branch as an important promot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 is both an innovative practice of leveraging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arty branches of smaller size”, and an important path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education guided by high-quality party building practice. By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highlighti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s, and strengthening grassroots initiatives, the university will build a comprehensive support system in which the party branch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 normalize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integrated promotion mode, and form innovative practices that deeplyintegrate party building with business work, and realiz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uided by high-quality party building practice.Keywords:Teachers’ party branch;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The practical path党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愈发显得重要而紧迫。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将明确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包括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理解、新要求。

文章将分析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主要难点,如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学生思想的复杂性、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等。

文章将探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完善立德树人的评价机制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解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立德树人,简而言之,就是树立德性,培育人才。

这一理念强调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立德树人的内涵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要求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完善。

立德树人的内涵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

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促进学生在学术、实践、创新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的内涵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立德树人工作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涵盖了德育工作的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等多个方面。

高校应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内涵,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和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对高等教育使命的追求。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快速变迁,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高校的使命不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实现路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育人新机制,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1.2 研究意义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只有在高校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对于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可以找出最适合当代高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品德,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也是对高校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有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提升整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

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的意义重大,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明确其所涵盖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明确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探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内涵解读及实现路径探究

“立德树人”内涵解读及实现路径探究

“立德树人”内涵解读及实现路径探究作者:李坤鹏,郑亚来源:《中国储运》 2018年第6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适时实施改革转型策略。

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教育改革,对“教育事业根本任务”这一命题的准确解答。

高校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阵地一、“立德树人”内涵的时代解读德行的培养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礼记·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其中,修身意为“修养自己的德行”。

在人们的认知中,德行对于个人、民族甚至国家而言都是第一位的,是个人立于天地、民族繁衍不息、国家强盛不衰的基础。

因此,人们将“立德”作为“三不朽”之首[1],这些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便对品德培养十分重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人”则是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民族、家庭繁衍、传承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只有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成才的教育,才能真正推动国家、民族、家庭的发展。

“立德”、“树人”的理念自古就有,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任何时期,国家都注重对公民德行的培养,但“德”的内涵却大相径庭。

当前,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2] 这种内涵更加个人和集体的融合统一。

因而,我们倡导的“立德”更注重以社会主义道德观塑造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理念的深化,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树人”则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实现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完美蜕变。

在过去,“树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或服从统治的个体,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树人”则是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而,“立德”、“树人”两者相互统一,不可分割,它不仅仅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引领人的思想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观来塑造个人品格,真正实现受教者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与实现路径研究

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与实现路径研究

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与实现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立德树人的理论源起与实现路径。

引言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了立德树人理论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首先探讨了立德树人理论的起源和内涵,接着从实现路径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最后提出了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立德树人理论的价值和实践意义,强调了其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立德树人理论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起源、内涵、实现路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立德树人是一项长久以来被重视和探讨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立德树人的理论旨在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不仅仅是应试教育和业绩导向。

当前社会人才的培养理念逐渐向立德树人转变,因此对于如何理解和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立德树人的起源、内涵以及实现路径,希望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立德树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究立德树人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可以更好地引导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新时代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

新时代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

新时代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引言新时代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教师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立德树人路径,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树人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品德、知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是教师落实该任务的第一步。

1.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品质修养和公民意识。

2.知识教育: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于落实该任务至关重要。

1.以人为本:将学生视为独立个体,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德育为先: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优化教育环境优化教育环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条件之一。

1.创设良好氛围: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2.丰富教育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设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3.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家校沟通、家访等方式加强合作。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1.主题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

立德树人的内涵包含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素养、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旨在培养一代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实施立德树人的路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我们需要从思想观念、教育方法、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通过开设德育课程,建立学生思想引导制度,加强学生党员、团员的组织管理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通过科技和文化等领域来实现。

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科技创新,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精细化教育管理,建设优良师德教育管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德育水平,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通过师德考核、交流研讨等方式,建设优良的师德风尚,使教师成为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引领力量。

四、加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合作立德树人不是学校的一项孤立工作,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同推进。

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加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同时,学校也应该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更好效果。

总之,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引领、德育培养等多重手段,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工作,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瓶颈问题及践行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瓶颈问题及践行路径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瓶颈问题及践行路径作者:柏少军章晓林童雄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06期[摘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高校首先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破解推进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主体道德自觉和评价督导激励的瓶颈问题,从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以文化人等路径齐聚并进,探索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作者简介] 柏少军(1983—),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浮选理论与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057-04 [收稿日期] 2020-07-07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育的精髓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这是新形势下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纲领性文献。

当前,深刻领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破解立德树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是各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德树人的思想内涵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不断创新和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解决好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对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对立德树人的内涵做出阐述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

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1]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摘要】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使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课程改革、夯实实践基础、传承优秀文化等路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关键词】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实现路径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这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也为师范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

师范院校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师范院校办学目标和实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一、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一)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行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事业后续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最根本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了教育的两个“服务面向”和一个“根本目标”,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

这阐明了我国新时期的根本教育方针。

这一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教育领域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需要依靠整个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和全面推进。

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也是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

因此,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升师范院校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是师范院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战略方针的具体行动。

(二)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参与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方式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是人民的热烈期盼,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更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首要的创新任务。

推动教育事业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基础教育的改革更是重点和难点。

这需要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储备厚、创新精神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强力推动。

师范院校处于教育研究的前沿,教师教育是其根本优势所在,有责任和义务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师范院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但近年来,师范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存在“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甚至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教师岗位公招考试竞争中也不占一点优势,体现不出专业特长。

因此,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师范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有利于增强师范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是师范院校参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方式。

(三)立德树人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过30多年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面临着艰巨的现实挑战。

这需要全体人民接续奋斗,更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代一代有志青年树立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同心同向,奋勇向前。

教育战线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义的共同理想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推动中国特色事业的强大合力。

在基础教育领域里,教师是当地的知识代表、精神风标和道德化身,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和成长的人生导师,因此,他们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奠定社会共同理想根基的责任。

通过他们在教育岗位上的言传身教,可以在更大广大范围的青少年群体中,在我们党和国家未来接班人心中,凝结共同理想更为坚定的信仰,形成我们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基本将走向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的岗位,是未来人民教师的人才源泉。

坚持立德树人,在师范院校学生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的关键环节,可以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四)立德树人是切实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抓手“德才兼备”是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德”更是教师人才的灵魂。

除了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之外,拥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职业理想、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精神人格,对于新时期的教师人才显然更为重要。

当今社会,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教师队伍中一些从教不廉、索要礼金、有偿家教补课、生活作风不正、教育手段粗暴、学术腐败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声誉。

纠正这些不良风气,除了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之外,更要从抓防范入手,从抓源头入手,切实抓好师范院校这一教师人才库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但是,一些师范专业的学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取向不当、社会责任感不强等现象,与社会的现实期望背道而驰。

因此,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引导师范专业学生德才和谐,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提升整个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

在师范院校来讲,所立之德既是要弘扬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弘扬新时期教师师德规范,也要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就是要对师范学生进行道德观塑造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2],帮助学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崇高理想,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奉献精神的教师。

所树之人,就是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树人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着力从教师的现实需求出发,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为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一)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1.加强从教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从教使命感。

理想理念在教师的综合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格基石,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

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教育事业的现实需求,要求他们胸怀国家和民族,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坚决捍卫者。

因此,师范院校要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道德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他们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将人生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与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积极做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建设者,让自己成为实现教育百年大计的正能量。

2.培育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从教忠诚度。

职业道德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期待和职业内在的道德要求。

《礼记·文王世子》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学高为师,德馨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

国家分别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做出明确界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标准。

师范院校要积极落实师德规范,引导学生将“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要以红烛、春蚕的奉献精神鼓舞激励学生,教育学生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不断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人格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学生从教专业素养1.加强专业知识培养,夯实学生从教知识源。

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成为优秀教师的根本基础。

“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3]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拥有本专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涉猎各类通用知识,拥有敏锐的学术感知、宽阔的学术视野。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界处于较为浮躁的状态,教师热衷于科研,更多的精力用于争取项目,争取经费,对于教学工作则极为轻视,许多教授不愿意给学生上课,因为教学工作的经济回报过低;学生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受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的影响,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有所抬头,许多学生显得学习散漫,难以安心求学,潜心求知。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更是极为迅速。

如果这样的教风、学风长期持续,对于师范学生未来职业前途来讲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师范院校更应该沉下心来,明确学生的专业需求,坚持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扎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既要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适应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将来走上三尺讲台,才不致因学识浅薄而误人子弟。

2.加强师范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师范素质。

教师重要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而学生的师范技能显得特别重要。

当前师范院校育人工作呈现出与其他普通高校同质化的倾向,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生师范素质、教学技能的训练太少。

师范生的三笔字训练、普通话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的时长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教师职业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实训场所的利用率极低。

由于师范技能不过关,学生实习上讲台水平明显不够,许多实习单位不放心将课堂交给实习生也成为应然的状态。

师范院校应当不断加强学生师范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授课水平,除了开设专门的书法课程、普通话课程、课件制作课程等,师范院校还应该利用早晚自习集体组织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训练,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开展中学课程的试讲。

通过学校的师范节、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比赛项目,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师范技能训练中去。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着力提升学生从教综合素质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从教创新力。

创新是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社会对人才最为核心的要求。

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将是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新生力量。

当前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不足,因循守旧,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无法引领当前基础教育界进行的轰轰烈烈的课改,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对创新型教师人才的需求。

因此,师范院校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出传播死知识的教书匠,还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开放意识、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具有教育家情怀的全新人才。

师范院校要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科研创新活动,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积极组织学生了解并参与基础教育的课程创新实践,紧跟基础教育改革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