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教学相长——“轻与重”的三次磨课
磨课活动总结
磨课活动总结磨课活动总结1参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远程研修,充满许多期待,伴随着磨课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期待在惊喜不断中逐渐变为现实。
七彩的果实在磨课中渐渐成熟,我们似乎已经闻到了沁人心腑的诱人的果实飘香。
本次磨课活动,我们确定了研究问题,经历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过程。
同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真真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
在《钓鱼的启示》一课的课例打磨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语文教学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
一、不是教“启示”,是教“启示是怎么来的”从教十八载,一直任教小学语文课程,多次教授《钓鱼的启示》一课,每一次授课,总是习惯性地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获得的启示,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尽管也引领学生朗读感悟,看到学生似乎麻木的表情,看到学生的眸子中没有焕发出我想象中的获得新知澈亮,我的心也似乎凉了半截。
在本次磨课活动中,我们调整了教学思路,把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父子俩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之前的心情变化。
通过换词练习、对比阅读、朗读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体悟等多种方式体味这种心情变化的自然与艰难,最后总结出“钓鱼的启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学生的豁然开朗与课堂表达的精彩纷呈让我们看到了调整授课思路带来的可喜变化。
我想,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把焦点集中在“教什么”之后,教学理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当然,这种变化还只是一个开始。
二、不是教“心情变化”,是教“怎么写心情变化的”参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远程研修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仅仅“教课文”,而应该是落实到“教语文”。
教学《钓鱼的启示》,把教学重点集中在“把大鲈鱼放回湖中之前父子俩的心情变化”,尽管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这样做依然停留在了课文的文本层面,并没有走出文本。
尽管学生的朗读有了起色,甚至于有的学生能读得声情并茂,可是,学生到底从中学到什么了呢?如果说,只是学到了父子俩的心情变化,这不依然是“教课文”吗?阅读《钓鱼的启示》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结合本课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与表达效果”,具体到这篇课文中,也就是“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父子俩的心情变化”。
读磨课研课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磨课研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磨课研课,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磨课研课的意义1. 提升教学技能磨课研课能够帮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教学技巧,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2. 促进教师成长磨课研课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能够增进与同事之间的友谊,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这对于我们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提高教学质量磨课研课能够帮助我们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通过不断的磨课研课,我们的教学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磨课研课的实践1. 精心备课磨课研课的第一步是精心备课。
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2. 精心磨课磨课是磨课研课的核心环节。
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要虚心接受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 精心研课研课是对磨课的总结和反思。
我们要认真分析课堂上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磨课研课的体会1. 重视团队合作磨课研课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发扬团队精神,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 虚心请教在磨课研课过程中,我们要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
同时,也要敢于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3. 持之以恒磨课研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磨课研修反思总结
磨课研修反思总结磨课研修反思总结为期四周的磨课研修活动即将落下帷幕,我和同组的的老师们一起忙碌着,收获着。
积极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本组的磨课活动。
通过这次磨课活动,我不仅收获了更丰富的教学艺术和方法,而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
我们这次选择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5课《爷爷和小树》,作为本组磨课的内容。
这是一篇低年级的课文,目的是通过本次磨课,共同探讨低年级的随文识字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真正将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组长张老师带领我们制定好合理的计划后,我们按部就班地开始了共同学习、同伴互助、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研修历程。
我经历了和老师们互助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后,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是我们教学水平和能力提高的法宝。
我从中获得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生字随课文出现,边识字,边阅读,结合课文来学,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义、形。
再就是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有利于做到学用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识记能力,并能随时受到课文中规范语言的熏陶。
第三,识字与阅读结合,识字伴随着阅读的进程而展开,所学的生字不容易混淆,容易巩固,也不显得枯燥,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欲望。
幸福课堂,来源于优秀的教师,希望借助我们的这个团队,充分利用研修这个平台,让我不断汲取,不断进步!远程研修磨课总结与反思2017-02-27 09:51 | #2楼我们研修组开展了磨课活动,首先研修组共同制定了本次磨课计划;二是采用“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基本形式进行磨课备课,我们磨课的主题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三是进行观课议课;最后进行总结反思。
通过本次磨课活动,老师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取长补短,对今后的教学定会有很大帮助。
通过本次磨课活动,我想结合任老师的这节课与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与各位老师互相交流。
在磨课中共同成长(研修组磨课总结)
在磨课中共同成长(研修组磨课总结)第一篇:在磨课中共同成长(研修组磨课总结)在磨课中共同成长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一理念老师们虽能脱口而出,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很难,尤其在低年级。
本次我们选取了“1.对于故事性和说理性的课文,如何根据学情,选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如何通过对话朗读的指导方式,培养学生自觉、独立的阅读能力。
2.如何设计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发挥想象,感受童话的魅力。
”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我们群组所有老师迎难而上,通过对课例打磨,对研究问题有了很大的突破。
整个研修过程有以下几个亮点:一、一以贯之追踪问题,课例改进明显首先,本研究专题,是根据新课标理念,并汇集了群组成员教学的困惑、问题后产生的,来源于老师们的教学困惑。
然后,以王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为例,多次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
在整个磨课过程当中,紧紧盯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通过磨课,教师能进一步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有效改变教学行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设计了“学生参与度”、“师生活动所用时间分配”、“教学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达成度”“教学目标达成度”等几个观课量表。
在课后研讨中,又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做出针对性分析,最后,每个老师针对研讨主题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课例改进明显。
因此,整个课例研究是老师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聚焦学生,生成学生学习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我们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语言文字学习内容,细化语言文字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不会到学会,学得轻松,学得投入。
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表达阅读感受,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及时评价等。
小组共同磨课总结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共同磨课已经圆满结束,在此,我代表我们小组向大家做一次总结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我们,感谢你们对我们小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本次磨课活动,我们小组共历时一个月,经历了选题、备课、试讲、修改、完善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本次磨课任务。
以下是我们小组在磨课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收获:一、明确目标,确立主题在磨课初期,我们小组首先明确了本次磨课的目标,即通过集体备课、研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本次磨课的主题:“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这个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将探究式学习理念融入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为了确保磨课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小组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每位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具体分工如下:1. 主讲教师:负责备课、试讲、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员:协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负责制作课件;3. 教学研讨员: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收集意见,提出改进建议;4. 教学实践员:负责试讲,收集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策略。
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完成了磨课任务。
三、深入研讨,集思广益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小组高度重视研讨环节。
针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我们在研讨过程中的一些收获:1. 注重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2.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4. 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024年小学青年教师磨课活动总结
2024年小学青年教师磨课活动总结近日,我们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教师磨课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增进了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此将活动内容及效果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首先,活动的主题是“创新教学、促进发展”。
我们针对小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重点磨课。
这些案例包括基础薄弱学生课堂互助教学、兴趣爱好类课程引导等。
通过磨课活动,希望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探索解决难题的策略。
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讲座、磨课展示和座谈讨论。
在讲座环节,我们邀请了优秀的青年教师和教育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这不仅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启示,也提升了他们的教育素养。
紧接着是磨课展示环节。
每个参与磨课活动的青年教师都选择了一个教学案例进行展示。
他们在校园中的一间教室里,向全体参与活动的教师进行了实景教学展示。
通过这种方式,青年教师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设计,同时也得到了其他教师的反馈和意见。
展示结束后,是座谈讨论环节。
所有参与活动的青年教师及教育专家一起回顾展示情况,共同探讨教学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大家就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这种集思广益的交流,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成效。
首先是促进了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青年教师们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展示中借鉴到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他们也结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互相支持和帮助。
其次,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和优秀的教师交流和观摩,青年教师们对于教学的思考和认知得到了深化。
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也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活动还增强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建设。
通过举办磨课活动,学校倡导了不断创新和提高的教育理念。
三次磨课,研磨语文真滋味——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7》磨课体会
三次磨课,研磨语文真滋味——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7》磨课体会发表时间:2019-07-04T17:22:15.8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8期作者:董春燕[导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
”是啊,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来瞬间的精彩;没有平时的千锤百炼,就没有课上的闲庭信步。
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山东青岛266100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
”是啊,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来瞬间的精彩;没有平时的千锤百炼,就没有课上的闲庭信步。
本学期,我参加了青岛市崂山区研究课的选拔与展示工作,现将研磨《习作7》课堂教学的历程总结如下:一磨——反复切磋求成型教材分为三部分进行引导。
第一部分是习作提示,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打动我们心灵的画面和场景。
第二部分是例文片段和与之相关的五张照片,例文片段交代了与照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照片反映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和结果。
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
旨在让学生意识到认真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考虑,我做出了如下教学设计:1.讲述动物之间的亲情故事:一只小狗受伤,另一只小狗救助。
拨动学生心弦,引出习作七的内容。
2.阅读例文开头,理解照片内容。
师:当我睁开眼睛,我看到……课堂上,学生回答时,往往只回答出第一幅画面的内容,没有将五幅图连起来表达,因此这里的问题设置有问题。
3.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述。
老师:请同学们重点观察第三幅画面,我们先来看动着的家燕,它有什么神态和动作?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任务单要求,思考在四种情境下小燕子可能会说什么。
4.当堂习作。
二磨——五味杂陈促成长二次磨课前,我仔细研究了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修改:1.讲述动物之间的亲情故事:选取不同动物之间温情的画面,拨动学生心弦,引出习作七的内容。
2.初观察:(1)出示文字:星期六的傍晚,天阴沉沉的,还不时飘着细雨,几只家燕在马路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着。
磨课活动总结_6
磨课活动总结磨课活动总结1伴随着远程研修的深入进行,我们组根据研修要求,积极开展扎实有效地磨课活动。
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研修组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跨越式发展。
大家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
现将我组活动总结如下:一、理论先导,为磨课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研修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参加组内的磨课活动,吴青组长给我们做了细致深刻的解读,为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明确了方向。
在参加多次培训基础上,我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培训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反复研讨,大家清晰认识到,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于是,组内每位老师都自我加压,主动学习,晚上有时忙到半夜,QQ交流,手机短信息随时联系,为磨课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举措,确保磨课活动扎实开展为保证磨课活动有序的开展,我们教研组按照研修组统一要求,周密安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施。
(一)步骤明确行动有效对于此次磨课活动,我们立足人人参与,积极践行的原则,采取了“六步骤教研法”即:个人备课——小组讨论——课堂观摩——教后研讨——二次试教——反思总结。
我们组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还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群策群力,创新安排以确保行动有效。
制定计划,确保磨课顺利进行:吴老师制定磨课计划,教师个人制定磨课计划,将如何坚守语文本质,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怎样将“教的课堂”转为“学的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等几个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为磨课提供保障:由于组内教师多数是班主任,有的还是别的学校的老师,因此磨课时间的安排,我们也做了调整,磨课活动大聚,小聚隔几天穿插进行,听课时全部到多媒体教室,课后接着评课,网络视频交流进行的多一些。
(二)课堂引路指引方向孙艳老师执教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8》一课,这次活动也可以看作是我们组开展的第一次磨课。
交流合作,教学相长———“轻与重”的三次磨课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有人说,教师是个孤独的职业,每个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每堂课上生成的问题都不同,只能自己独立去解决,其他人无法体会和帮忙.但是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轻与重”的教学过程中,却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那绝对是教学相长的.作为一名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光要靠自己的辛勤准备,还要多收集众家看法,多多磨课.一、第一次授课刚才我们用了这样的方法,现在我们试试别的方法.在学生体会到可以用看、掂、拎等方法分辨物体的轻与重后,即将学习使用工具区分物体的轻与重.师:刚才我们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没有借助工具,现在我们用上小小的工具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你们身边都有一根橡皮筋,如果把不同重量的东西吊在橡皮筋上,这根橡皮筋会有什么变化?生:挂上不同重量的物体,橡皮筋的长短会发生变化.师:具体是什么样的变化呢?生:挂上重的东西,橡皮筋会拉长,轻的就不会.师:小丁丁也在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重,你能按照这些东西从轻到重的顺序说一说吗?然后学生开始看图比较物体的轻重.在掌握了用橡皮筋可以比较物体轻重后,开始学习使用天平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师:刚才我们用了橡皮筋比较东西的轻与重,现在我们来试试别的方法.师出示天平,展示天平称量的方法,然后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称量步骤将三样物品两两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并做了模仿练习.然而模仿练习中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部分,反馈下来并不理想.第一次课后同伴讨论.上完这堂课,我一直有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一种方法讲完,接下来就是另一种方法,教学过程显得有些呆板.虽然对物体轻与重的感知有了较为正确的理解,但是整堂课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主动性,一直是教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是机械的重复,缺少思维的锻炼,这才导致学生面对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思路不清.怎样才能让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他们的思维呢?带着困惑,我向同组的教师请教.同组的青年教师的看法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用天平称量物体轻重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全权包办.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思维情景,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而第一次的授课,恰恰走入了误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二、第二次授课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些物品,找出最重和最轻的.在学生理解用眼看、用手掂可以比较出物体轻重后,教师展示生活中其他可以比较物体轻重的工具,如橡皮筋、天平.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光用眼看,光用手感觉,可能没法一下子比较出许多东西的轻重,你们能想办法用老师提供的工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找出最重和最轻的东西吗?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生开始动手操作比较铅笔、橡皮、尺子的轻与重.生1:我是用手掂的.我掂了掂橡皮和尺子,尺子重;铅笔和尺子,尺子重,所以最重的是尺子.橡皮和铅笔比,橡皮轻,所以橡皮是最轻的.生2:我是用橡皮筋比较的,比不出来,这几样东西挂在上面橡皮筋的长短没什么变化.生3:我是用天平比较的,两个两个比较,比了三次,尺子最重,橡皮最轻.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性地用语言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比较过程说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你先比较的是什么?”“比较出来的结果是什么?”“你们听懂他的比较方法了吗?”“你们有没有其他的比较方法?”等.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比较方法进行了总结.对使用不同方法的学生均进行了鼓励,并鼓动学生尝试自己没有使用过的方法对之前的比较结果进行验证.学生的表现很积极.第二次课后师生讨论.这节课结束后,我自己感觉比上一堂课要进步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然而学生课后的练习中,需要比较多种物体轻与重的练习,反馈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明明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很热烈,为什么实际取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带着困惑的感觉,我把这节课的情况复述给了带教师傅听.师傅对我的课提出了她的看法.这堂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上有了进步,让学生能独立尝试、探索,并且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让其他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比较方法.但是老师理解了各名学生的发言,学生在听到那么多的谁和谁比,是否真的互相听懂了呢?之后的验证会不会是因为之前自己的方法得出了答案,而让他们就算没听懂,也套用了原来的结果呢?而且在课堂中有学生提到用橡皮筋无法比较几种重量都较轻的物体,那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橡皮筋比较多种不同物体轻与重的作用就失去了.学生只体会到用手掂、用天平称可以比较东西的轻与重.另外,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根据两两比较得到结果,推理出几样东西的轻重,而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目的性不强.听了师傅的评价,我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询问.结果发现,让他们在选择比较轻重的方法时,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交流合作,教学相长———“轻与重”的三次磨课◎顾祯珍(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201801)135. All Rights Reserved.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原来的比较方法,并且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用那么多不同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轻与重.这个结果不禁令我有些沮丧.在回想了自己上课的过程后,我发现自己又犯了与第一次授课差不多的毛病:没有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在与师傅商讨后,我理解到,用手掂、用橡皮筋吊,用天平称这些方法,应该是有层次性的展示,而不是一下子出示让学生选择.用手掂没法比较了,可以借助简单的工具但不是很精确的工具(橡皮筋),不精确的工具没法比较了,就需要用到更精确的工具(天平).而在理解了这些东西的使用后,需要重点培养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商讨过后,我决定再次借班上一次这个内容.三、第三次授课用这样的方法不行,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在学生掌握用眼看、用手掂可以迅速比较两种物品的轻与重后,开始学习使用工具进行比较.师:现在小丁丁想把自己房间杂物盒里的东西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整理一下,有没有一下子可以比较出这些东西轻重的方法?生:可以用手掂.师:用手一下子可以掂出那么多东西吗?生:要掂很多次.师:对呀,那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可以一下子比较出来,而且用到的工具我们身边就有?生:可以用橡皮筋把它们挂起来比.师:怎么看得出来哪个重、哪个轻呢?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越重的东西挂着,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师:那么能不能根据这个原理,按从重到轻的顺序说说物品的名称呢?生:最重的是水壶,接下来比较重的是海绵,然后是玩具汽车,剩下的夹子、橡皮和尺子比不出来.师:我们用橡皮筋一下子比出了其中比较重的几样东西的轻与重,但是太轻的东西用橡皮筋还是无法一下子比出来.你们知道什么工具可以更精确地比出它们的轻与重吗?生1:用秤.生2:用天平.学生用天平体会轻重不同的物体放进天平后,天平的变化.接着学生提出称量物体的顺序,教师出示夹子、橡皮、尺子之间用天平称量的结果图,让学生根据图示的结果进行推理三样东西的轻重顺序.第三次课后教研组讨论.这一次授课由一些教研小组成员一起观摩,课后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堂课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知识的呈现有递进性,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比较重量的方法可以达到的效果.并且动手操作的过程在课堂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也比较到位.四、反思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怎样才是合理有效的?“轻与重”这堂课中,比较注重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逐渐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不同的比较重量的方法的不同点,并由动手感知得来的经验,解决对结果进行逻辑推理的教学难点.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这堂课中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串联知识的作用.然而起先的两次授课,由于对动手操作环节的把握不是很恰当,导致学生忙于操作而忽视了课堂中的学习重点.导致操作环节喧宾夺主,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却对知识点喧宾夺主.经过这三次授课,回顾每一次讨论,发现每一次交流的过程中都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进行了探讨.但是每一次讨论的结果都有不同的指向性:(一)动手操作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对一个问题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时,不该让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教师提供的操作方法,应该让学生在思考中动手.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才能体会出发现的喜悦.动手操作应该是适当指导,以动促思.(二)动手操作应该对本节课所教的知识起到感知、引导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中动手操作如果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那可能会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起不到明显的作用,虽然学生在课堂中体会了操作的乐趣,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的是比较直观和浅层次的感知,需要在操作过程后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动手操作应该起到帮助学生感知和发现新问题的作用,能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是对问题的深入探讨的诱因.如“轻与重”中使用橡皮筋无法方便地比较出几样较轻的物体的轻重,让学生思考有无更好的方法进行比较.(三)动手操作的时间要合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间,对简单操作,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与预设基本相同,那就可以简单带过,不一定面面俱到.而对学生的动态生成将会与预设产生较大差异,或者难度较大的操作环节,可以适当增加操作时间.如果是只需要学生感知一下的操作,如“轻与重”中天平上放上不同轻重的物体,天平会怎样倾斜,则可以在学生有了这一感知后,就能直接出示比较结果,让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花在逻辑推理上,省去后续的重复操作时间.通过一堂课,每位教师对这堂课中同一问题的不同交流,让这堂简单的课越来越趋于成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一道桥梁,让不同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相互分享,不仅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磨课的过程中,教师之间迸发出的智慧的闪光,经验的累积,都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交流合作,教学相长,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具有的胸怀和品格.136.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小学语文教师磨课总结(二篇)
2024年小学语文教师磨课总结一、引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始终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己任。
在2024年,我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磨课技巧,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通过一学年的磨课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经验,以供参考。
二、磨课目标及设计理念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我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运用,营造积极、开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磨课实践及技巧1.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使学生在视听、触觉等多个方面感受课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合作学习通过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工协作能力。
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角色扮演或小剧场表演,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巧妙引导,启发思考在教学中我注重思维导图、故事演绎、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例如,给学生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讲述一遍,展开想象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情景体验,情感教育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课文中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体验。
例如,结合诗词教学,我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习的体验感。
5.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磨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小组内分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课堂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6.评价方式创新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尝试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志互评、小组评价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同时,我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通过详细的评语和批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提高方向。
四、效果评价及展望通过一学年的磨课实践,我发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校长如何利用磨课引领教师做研修——“三段两反思”磨课研修心得
校长如何利用磨课引领教师做研修——“三段两反思”磨课研修心得-教师教育论文校长如何利用磨课引领教师做研修——“三段两反思”磨课研修心得文/陈秀清一、问题的提出1.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学改革。
2.教师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青年教师,难是处于“高原状态”的中老年教师。
个别教师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期”。
而部分青年教师中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体力而轻效率的倾向。
3.学校发展需要:社会高速度发展、新课程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不断提高来看,需要教师加强研修提高专业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二、“三段两反思”的磨课研修活动模式我校利用校本研修主题《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一系列的颇有成效的“三段两反思”行动教育模式的磨课研修活动。
“三段两反思”磨课模式是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总结提升的磨课方式,即原行为阶段——第一次听课、评课、磨课后,提出改进意见;进入到第二次磨课——新设计阶段,听课、评课、磨课后,再次改进教学新设计与教学行为;进入到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课例展示和交流,反思,总结提升。
这样,在专业的引领、同伴的互助下、通过自我反思,缩短青年教师成长周期,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下面以科学组为例,介绍“三段两反思”的磨课流程:(一)前期准备,确定主题1.自主学习:全体成员通过上网或专业专刊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知识,并作摘记。
学科组交流学习:全体成员将自主学习的理论摘要笔记在网络展示,大家集体讨论,汇集优秀的理论摘要,装订成册。
2.专家引领3.确定课题——《植物的向性》,确立开课者——郑老师上课(二)三段两反思的磨课活动过程1.第一阶段:实践阶段(一次观摩)。
第一阶段是“三段两反思”活动的前提。
由主讲者做好教学设计之后,并进行课堂教学第一次尝试。
第一阶段要解决的是进行第一次教学设计和第一次上课之后的反思,既是个人反思,也是每个成员的集体反思。
交流合作,教学相长——“轻与重”的三次磨课
交流合作,教学相长——“轻与重”的三次磨课
顾祯珍
【期刊名称】《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年(卷),期】2016(000)018
【摘要】有人说,教师是个孤独的职业,每个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每堂课上生成的问题都不同,只能自己独立去解决,其他人无法体会和帮忙.但是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轻与重"的教学过程中,却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那绝对是教学相长的.作为一名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光要靠自己的辛勤准备,还要多收集众家看法,多多磨课.
【总页数】2页(P135-136)
【作者】顾祯珍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2018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6
【相关文献】
1.磨杵做针磨课成"精"——《走近动画片》"创设情境"环节的三次磨课 [J], 包士娟
2.在磨课中成长——记《临死前的严监生》的三次磨课 [J], 戚梦瑕;
3.好课是磨出来的
——三次磨课的启示 [J], 丁洋
4.三次磨课打磨细节情境引入伏线千里——也谈函数y=A sin(wx+ψ)的图象与性
质 [J], 安文华
5.《小数的意义》三次磨课及反思 [J], 钟家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磨课”三部曲
我的“磨课”三部曲作者:段晓燕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第04期每当打开电脑中我的磨课资料文件夹时,眼前就会浮现出各个时期每节课的磨课情景,深耕讲台25载,三个阶段的磨课经历成就了我的成长。
详写详记,烂熟于心。
初登讲台时,我唯恐准备得不充分,在课堂上乱了阵脚。
每次课前,我先将教材读熟,依托教学参考书厘清来龙去脉;再把课本及练习册上的作业认认真真地做一遍,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参看教学案例如何完成一节课的流程。
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后,觉得心里有底了,于是着手写教案。
将预设课中说的每一句话都写进教案里,猜想著学生怎么回答。
在教案逐步完善以后,就像读课文一样,从头到尾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在讲课前还不忘对着教案熟读熟记,生怕掉了哪一句话,忘了哪个关键词。
一节课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路线”有条不紊地走下去,生怕忘了“台词”导致在课堂上“掉链子”。
博采众长,得心应手。
把每一节课讲好是我追求的目标,于是不放弃各种听课学习的机会,只要身边有公开课,就一定挤出时间不分学科进行观摩学习。
在各种听课学习中,看到优秀教师以言简意赅的几个问题,环环相扣、顺理成章地将一节课落实到位,好生羡慕。
空闲时间就认真学习呈现在各种媒体上的优秀课例,研读课标及相关文献。
经过长时间的苦攻苦读,感受到名师上课多是围绕着主题展开课堂谈话,亲切自如,顺势而为。
与其说是在讲课,不如说是在和同学们进行着愉快的聊天和游戏。
时而将学生引得深思熟虑,时而让他们开怀大笑……能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还有各种突发的小问题都处理得得心应手。
不仅在课堂中落实了一节课的知识,还训练了思维方法,师生之间相处和谐,如鱼得水。
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比武、示范课、交流课中,我积极参加、全力以赴,经过反复的磨砺,在市级竞赛课中崭露头角。
在一次市级优质课磨课期间,校领导及资深教师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可是一次又一次的试讲还是不尽如人意。
我渐渐意识到,对于各种指导意见一味地全盘照搬,机械地去改教案、改课件、试教,然后又一次次地推翻,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磨课活动总结
磨课活动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者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编写整理的磨课活动总结,希翼能够匡助到大家。
磨课活动总结 1 为了全面、扎实、高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联校尝试和探索着一种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磨课活动总结。
活动方式有集体研讨式和校际间联合式。
本次以集体研讨式为主,确定的主题是“磨课”;校际间联合式各校要自主结合,长期开展活动。
活动内容有教研人员参观承办校的校园文化、观看“阳光大课间”、听评课。
执教教师熟悉教材、教学方法灵便、能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教学效果好;听评课教师踊跃参预,认真听课,评课时积极发言,收获颇多。
这种方式利于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们互相学习与交流,能切实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开展活动前联校把活动方案发到各校,通知承办学校,做好教研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这也是对该校的校园环境、教学常规、学生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改革等进行检查和督导。
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也就对该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督导的效果,发挥了“教研+督导”的作用。
通过听课、集体评课、问题交流和写听课心得,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和困惑,一次一主题,一次一活动,有效地指导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发挥了“教研+反思”的作用。
通过搭建教研交流的平台,学校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良好习惯、备课作业材料等进行展示和交流,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发挥了“教研+提升”的作用。
通过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联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更真、更实、更高效,较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疑难和困惑,对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内涵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根据全体听课教师反映和听课评价表量化评价的结果,两位教师教学效果好。
语文教研两次磨课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语文教研组于近期开展了两次磨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课后研讨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过程(一)第一次磨课活动1. 集体备课活动前期,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研讨了本次磨课的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家各抒己见,共同完善了教学设计。
2. 课堂观摩在第一次磨课活动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
课堂上,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娓娓道来。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故事中的情感。
3. 课后研讨课后,全体教师针对本次磨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大家首先肯定了授课教师的优点,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等。
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课堂时间分配不均、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二)第二次磨课活动1. 集体备课在第一次磨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
本次集体备课重点围绕如何提高课堂参与度、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等方面进行研讨。
2. 课堂观摩第二次磨课由一位青年教师承担授课任务。
在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互动中积极思考,课堂氛围活跃。
3. 课后研讨课后,全体教师对本次磨课进行了点评。
大家一致认为,本次磨课在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仍显拘谨等,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活动总结通过两次磨课活动,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几点收获:1. 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2. 课堂观摩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3. 课后研讨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小学体育课磨课总结
“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活动总结反思接到“三次备课两轮打磨”活动通知后,我们组的几个体育老师立刻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学校有关磨课的要求,课题确定后,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拿出了最佳授课方案,集体制作课件,为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轮磨课结束,我们都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
“一磨”结束后,老师们都觉得教学过程流畅,结构层次分明,环节布局紧扣教学的重难点,但教师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时间较紧张等,学科带头人张老师提出了一个让师生互动的建议,又花了很多时间帮我们改进课件。
针对这些情况,“二磨”的教师调整了教学结构,加大了课堂容量,把课堂设计为展现学生能力的舞台,师生互动操作恰到好处。
课堂环节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
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
经过磨课,我们感触颇多:一、点滴收获:1、感悟磨课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
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
这个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其次,通过讲课,评课,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2、感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由于新教材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弹性较大,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有较大的空间。
在磨课中,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灵活处理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婚 ●
案 例 剖 析
’
●
’
交流合作・ 教学相长
“ 轻与重" 的三次磨 课
◎顾 祯珍 ( 上 海 市嘉 定 区马 陆 小 学
轻的.
2 0 1 8 0 1 )
有人说 . 教师是个 孤独 的职业 . 每 个 孩 子 身 上 发 生 的 事 情, 每 堂 课 上 生 成 的 问题 都 不 同 . 只 能 自己独 立 去 解 决 , 其 他 人 无 法 体 会 和 帮 忙. 但 是 在 二 年 级 第 二学 期 “ 轻 与重 ” 的 教 学 过程 中 . 却让我深 切体会 到教师 间交流合作 的重要 性 . 那 绝
第 一 次 课 后 同伴 讨 论 . 上完这堂课 . 我 一 直 有 种 学 生 对 知识 的 掌 握 是 被 牵 着 鼻 子 走的感觉. 一种方法讲完 , 接下来就是另一种 方法 . 教 学 过
程 显得有些呆板. 虽 然 对 物 体 轻 与 重 的感 知 有 了较 为正 确 的
这 堂 课 在 培 养 学 生 的 动 手 操 作 能 力 和 逻 辑 思 考 能 力 上 有 了进 步 . 让 学 生 能 独 立 尝试 、 探索 . 并且通过学 生分享 自己 的操 作 过 程 和 结 果 .让 其 他 学 生 体 会 到 了不 同 的 比较 方 法 . 但 是 老 师 理 解 了各 名 学 生 的 发 言 . 学 生 在 听 到 那 么 多 的 谁 和 谁比。 是 否 真 的互 相 听懂 了 呢 ? 之 后 的 验 证 会 不 会 是 因为 之 前 自 己 的方 法 得 出 了 答 案 。 而让他们 就算没 听懂 . 也套 用 了 原 来 的结 果 呢 ? 而 且 在 课 堂 中 有 学 生 提 到 用 橡 皮 筋 无 法 比 较 几 种 重 量 都较 轻的物体 . 那 么 在 动 手 操 作 的过 程 中 , 用 橡 皮 筋 比 较 多
生 3 : 我 是 用 天平 比较 的 , 两 个 两 个 比较 . 比了 三 次 . 尺 子
生: 挂 上 不 同重 量 的物 体 . 橡 皮 筋 的长 短 会 发 生 变 化 .
最重 . 橡皮最轻.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 中. 教 师 经 常 性 地 用 语 言 引 导 学 生 将
自己 的 比较 过 程 说 清 楚 . “ 你 是 用 什 么 方 法 比较 的 ? …‘ 你先 比
来 并 不 理想 .
这 节 课 结 束后 .我 自 己感 觉 比上 一 堂 课 要 进 步 了很 多 . 学 生 在课 堂 中 的 参 与 性 得 到 了提 高 . 大 部 分 学 生 在 动 手 操 作 的过程中 . 积极思考问题. 然而学生课后的练习 中. 需 要 比较 多 种 物 体 轻 与 重 的 练
方法 对 之 前 的 比较 结 果 进 行 验 证 . 学 生 的表 现 很 积 极 .
第二次课后师生讨论.
师: 刚 才 我 们 用 了橡 皮 筋 比较 东 西 的 轻 与 重 . 现 在 我 们 来 试 试 别 的 方法 . 师出示 天平 , 展 示 天平 称 量 的 方 法 . 然 后 学 生 按 照 老 师 提供 的称量步骤将 三样 物品两两 比较 . 最后得 出结论 . 并 做 了 模仿 练 习 . 然 而 模 仿 练 习 中需 要 学 生 运 用 逻 辑 思 维 的 部 分 . 反 馈 下
较 的 是什 么 ? …‘ 比较 出 来 的 结果 是 什 么 ? …‘ 你们 听懂 他 的 比 较方 法 了 吗 ? …‘ 你 们 有 没 有 其 他 的 比较 方 法 ? ” 等. 之后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比较 方 法 进 行 了 总 结 . 对 使 用 不 同 方
法 的 学 生 均 进 行 了鼓 励 . 并 鼓 动 学 生 尝 试 自己 没 有 使 用 过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师: 具 体 是 什 么 样 的变 化 呢 ? 生: 挂 上 重 的东 西 . 橡皮筋会拉长 , 轻的就不会.
师: 小 丁 丁也 在 用 橡 皮 筋 比较 物 体 的 轻 重 . 你 能 按 照 这 些 东 西从 轻 到重 的顺 序说 一 说 吗 7 然 后 学 生 开 始 看 图 比 较 物体 的轻 重 . 在 掌 握 了用 橡 皮 筋 可 以 比 较 物 体 轻 重 后 . 开 始 学 习 使 用 天 平 比较 物 体 轻 重 的 方法 .
、
第一 次 授 课
刚 才 我 们 用 了 这 样 的 方法 . 现在我们试试别的方法. 在学生 体会到 可以用看 、 掂、 拎 等 方 法 分 辨 物 体 的 轻 与
重后 . 即将 学 习使 用 工 具 区分 物 体 的 轻 与 重 . 师: 刚 才 我 们 比较 物 体 的 轻 与 重 没 有 借 助 工 具 . 现 在 我 们 用 上 小 小 的工 具 来 比较 物 体 的 轻 与 重 . 你 们 身 边 都 有 一 根 橡 皮筋 . 如 果 把 不 同 重 量 的东 西 吊在 橡 皮 筋 上 . 这 根 橡 皮 筋
会有什么变化?
生 开 始动 手操 作 比较 铅 笔 、 橡皮、 尺子的轻与重. 生 1 : 我是用手掂的. 我 掂 了掂 橡 皮 和尺 子 , 尺子重 : 铅 笔 和尺子 , 尺 子重 , 所 以最 重 的 是 尺 子 . 橡 皮 和铅 笔 比 , 橡 皮轻 . 所 以 橡皮 是最 轻 的. 生2 : 我 是 用 橡 皮 筋 比较 的 . 比不 出来 . 这 几 样 东 西 挂 在 上 面 橡皮 筋 的 长短 没 什 么 变 化 .
习. 反 馈 情 况 仍 然 不 是 很理 想.
明 明课 堂 上 学 生 们 的 反 应 很 热 烈 . 为 什 么 实 际 取 得 的效 果 仍 然不 理 想 ? 带 着 困 惑 的 感 觉 . 我 把 这 节 课 的 情 况 复 述 给
了带 教师 傅 听 . 师傅 对 我 的课 提 出 了她 的看 法 .
在 学 生 理 解 用 眼看 、用 手掂 可 以 比较 出物 体 轻 重 后 . 教 师 展 示 生 活 中其 他 可 以 比较 物体 轻 重 的 工 具 。如 橡 皮 筋 、 天
平.
对是教学相 长的. 作 为 一 名 教 龄 不 长 的 青 年 教 师 .要 上 好 一 节课 , 不 光 要 靠 自 己 的辛 勤 准 备 , 还要多收集众 家看法 , 多 多
磨课.
一
师: 在我们 的生活 中 , 有 时候光用 眼看 , 光 用手感 觉 . 可 能 没 法 一 下 子 比较 出许 多东 西 的 轻 重 . 你 们 能 想 办 法 用 老 师
提 供 的工 具 , 选 择 你 喜 欢 的方 法 , 找出最重和最轻 的东西吗 ? 说 说 你是 怎 么 比较 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