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小男孩教案 (新版)语文版
最新【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4课《小男孩》导学案
《小男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2.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3.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父母离异,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使孩子变得性格内向、寂寞、孤独、抑郁等。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在父母离异后,在母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父亲索要生活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魏志远的作品——《小男孩》。
四、教材精华妈妈说,你已经九岁了。
小男孩看着窗外。
他看见对面楼顶上落下几只鸽子。
妈妈揍了一下小男孩的屁股。
妈妈说,我在对你说话。
小男孩转过头。
小男孩的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
妈妈说,我就讨厌你这种样子。
小男孩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脯。
妈妈说,你怎么总是长不大。
小男孩看见妈妈的嘴角有一点油渍,他想提醒她。
(①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画线句的。
)妈妈用手掌抹了一下嘴角,妈妈说,记住了吗?小男孩点着头,他说他记住了。
记住了,妈妈。
小男孩出门的时候妈妈在他身后喊着,拿不到钱你就别回来。
小男孩好像..没有听见,他没回头。
他跑得很快。
第一部分:故事的起因。
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品味】“你已经九岁了”,从妈妈的口吻中,仿佛儿子已经是大人了,然而他却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呀!“好像”一词用得恰当,实际上小男孩听得很真切,说明妈妈已不止一次说过这句话,已不止一次让小男孩去向爸爸要钱了。
这句话对小男孩来说,早已听得不耐烦了,所以“好像没有听见”。
太阳已经偏西了,那是夏天的太阳。
(②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小男孩觉得那太阳像家里烧的煤球,他用肩膀抹去脸上的汗水。
妈妈说,过街的时候不准乱跑。
小男孩看见汽车一辆接一辆,他有些不耐烦。
他跳下人行道,吸了一口气。
他把头往后一仰就撒腿往前跑,他听见汽车刹车的怪叫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小男孩》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3. 文中写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写小女孩的妈妈对小女孩的疼爱、呵
护,反衬小男孩父母的冷漠,小女孩的幸福更加反
衬出小男孩的悲惨。
部分来自《点拨》
4. 第7段“吮”雪糕木片这个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吮”雪糕木片的细节真实而细腻,说明 了小男孩对这个雪糕的珍惜。由此可以推断出小男
孩的家庭情况很窘迫,还可以看出小男孩天真稚气
的性格特征:他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不会掩 饰自己对雪糕的渴望。
部分来自《点拨》
阅读方法解密
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细节描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 其作用主要有:塑造 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
心情。好的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
【答案】此题运用分析人物形象法。妈妈让只有九
岁的儿子去向爸爸要生活费,如果拿不回钱就别回 来。这种威胁说明了妈妈对小男孩缺乏爱心,且有 些冷酷。
部分来自《点拨》
2.第4段写小男孩玩蚂蚁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个情节有如下作用:第一,体现小男
孩天真稚气的性格特征,他喜欢小动物,喜欢游
戏。第二,体现小男孩意识不到自己目前状况和 处境的窘迫,这样就更加衬托出事件的悲剧性。
力,深化文章主题。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可泛 泛而谈。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描写……细节,表现(展
现)了……精神(心理性格)。此处细节描写主要是表现小
男孩的性格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5.品析“小男孩离开座位பைடு நூலகம்起来,他说,你们坐。” 【答案】 小男孩主动让座,表现出他很懂事,心
地十分善良。而这样通情达理的孩子竟因父母离婚 最后沦落到孤苦无依的境地,使我们不禁心生怜爱 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小男孩教案 语文版
小男孩教案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濡(r):<书>沾湿;沾上。
如:耳濡目染。
拂(f):1.轻轻擦过。
如:春风拂面。
2.甩动;抖。
如:拂袖。
3.违背(别人的意图)。
如:不忍拂面。
(古)又同“弼”(b);辅助,辅佐。
渍(z):1.浸;沤;沾。
如渍麻。
2.地面的积水。
如:渍水。
3.油泥等积在上面难以除去。
如:机器里渍了许多泥。
4.(方)积在物体上面难以除去的油泥等。
如:油渍。
吮(shǔn):吮吸;嘬。
如:吮乳。
瞟(piǎo):斜着眼睛看。
如:瞟了一眼站在旁边的老李。
黏(nin):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
如:黏液。
二、词语识记濡湿:沾湿。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引人注目。
三、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在叙述中有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2.小男孩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的人?3.小说的线索是什么?4.小男孩为什么要去找爸爸?5.小男孩后来为什么要睡到菜场的凉棚?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小男孩》的作者,当代,选自小说集。
2.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采用人称来叙述。
3.小说的高潮部分是(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1.第1段:开端。
小男孩在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索要。
2.第2~11段:发展。
小男孩在路上坐、买、和谈话。
3.第12~20段:高潮。
小男孩在楼上的情景。
4.第21段:结局。
小男孩没有要到,不能回家,只得露宿在。
(三)写作特点表达方式:采用第三人称,不动声色地、客观地叙述。
本文作者没有按一般文章的写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流露在纸面上,而是将这种同情藏在故事背后,不作渲染和抒情。
词语运用:以朴实平淡的语言去赢得读者最大的同情。
如文中写道:“他发现车票钱刚好和妈妈给的钱一样,一分也不差。
妈妈说,要是丢了,看我不揍你。
小男孩摊开手掌,那是一张两毛的纸币,已经被汗水濡湿了。
小男孩咽了一口口水。
”中心表达:小说通过详细地记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小男孩教案初中
小男孩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爱护。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爱护。
教学准备:1. 教材《小男孩》。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
2. 提问:你们对家庭、亲情有什么看法?认为家庭、亲情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小男孩》。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亲情对主人公的影响。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家庭、亲情对主人公的意义。
四、同理心培养(15分钟)1. 引导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与家庭、亲情的经历,培养同理心。
五、情感教育(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亲情的感悟,提出珍惜家庭、亲情的具体做法。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家庭、亲情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珍视程度。
3. 学生在同理心方面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小男孩》,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家庭、亲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小男孩》课件语文版
2.作为一个旁观者,请你对小男孩的爸爸说几 句话。
再见
3.第12~20段:高潮。小男孩在楼上寻找爸爸 的情景。 4.第21段:结局。小男孩没有要到生活费 ,不能回家, 只得露宿在菜场的凉棚 。
关于情节 故事线索——小男孩的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 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故事开端(第一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
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人物小结:
可爱的小男孩,因父母离异而落到孤独、无 依的地步。爸爸不但连每月生活费都不付给他,即 使是找上门,连认都不认,父子亲情完全断绝了。 妈妈呢?她把小孩子当成出气筒,把他当作向丈夫 要钱的一个工具,最后小男孩钱没要回来竟不能回 家,只得露宿街头,成了有爸有妈的一个孤儿,成 了父母婚姻的“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 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 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 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 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 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一、生字识记 濡(rú):<书>沾湿;沾上。如:耳濡目染。 拂(fú):1.轻轻擦过。如:春风拂面。2.甩动;抖。如: 拂袖。3.违背(别人的意图)。如:不忍拂面。(古) 又同“弼”(bì );辅助,辅佐。 渍(zì ):1.浸;沤;沾。如渍麻。2.地面的积水。如: 渍水。3.油泥等积在上面难以除去。如:机器里渍了 许多泥。4.(方)积在物体上面难以除去的油泥等。 如:油渍。 吮(shǔn):吮吸;嘬。如:吮乳。 瞟(piǎo):斜着眼睛看。如:瞟了一眼站在旁边的老李。 黏(nián):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 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如:黏液。
“妈妈说,我就讨厌你这种样子。小男孩收 拢右脚,挺了一下胸脯。妈妈说,你怎么总是 长不大。小男孩看见妈妈的嘴角有一点油渍, 他想提醒她。”这句话如何理解? 妈妈也许为生活所迫,心情不好,对小男 孩丝毫没有关爱之情,可小男孩努力想让妈妈 高兴,所以妈妈说“讨厌你这种样子”时,小 男孩就收拢右脚,挺起胸脯,以示自己已经长 大了。当看见妈妈嘴角的一点油渍时,他仍然 想提醒妈妈,表现出小男孩的天真、善良。他 丝毫也没有抱怨过妈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小男孩》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
14* 小男孩
作者简介:
魏志远,笔名维熹,1952年生,当代作家。
四川省成都市人。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艺学系。
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乐山地区文工团小提琴演员,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创作组专业作家,《西藏文学》编辑部编辑、诗歌散文组组长,《星星》诗刊编辑,副编审。
四川作家协会理事。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雪野》、《感动过我们的怎能忘怀》、《喜马拉雅山古海》,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报告文学集《中国家庭采访手记》,短篇小说《一种声音》、《一种颜色》、《窗台》,中篇小说《女人不是月亮》、《晚晴》等。
她的小说《小男孩》被选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雪野》获1988年四川省文学奖。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小男孩》教案 (新版)语文版
小男孩教学目标1.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2.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3.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整体感悟1.在小说中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明确】起衬托作用。
借小女孩的幸福反衬小男孩的悲惨。
2.文中的小男孩没有要到钱,其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其悲剧是因为父母的离婚,也是父母没有责任感造成的。
现实生活中不少离婚夫妻,只顾自己另寻新欢,不顾他们的孩子,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容忍的。
3.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发展。
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
写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故事结局。
写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2)结构图表:┏起因――妈逼孩向爸要钱┓┃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无所依靠小男孩┫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近似孤儿┗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三、深入探究1.细节描写。
作者选取第三人称,不动声色地作客观叙述,按常理来说,很难打动读者,可由于作者叙述中始终关注每个细节,不惜笔墨写好每一个细节,时故事越发真实感人。
比如写小男孩初次来到九号门前那种紧张的心理:就要见到爸爸了,一面是默默念妈妈的话,生怕完不成任务,一面是害怕见到爸爸生气的样子,矛盾心理使他的心跳很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小男孩
九岁,是一个幸福的年纪,是一个充满欢笑的年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
九岁孩子的世界里,应该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可是有这样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却孤独无助地站在雨夜的街上,内心充满了忧伤和迷茫……
1.了解作者;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重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
3.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新课导入
《小男孩》是一篇独特的小说,没有生动的故事。
小男孩的妈妈叫九岁的小男孩到爸爸那里去要钱。
爸爸和妈妈离婚了。
妈妈说,爸爸要是不给钱,我们这个月就没有生活费。
妈妈说,要不到钱你就别回来!小说作者只是记流水账似的记录了小男孩的动作,不带感情。
但是读来很感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小说。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2.生词注解
油渍:粘在衣物等上的油垢。
拂动:轻轻吹动。
濡湿:沾湿。
瞟:斜着眼睛看。
吮:吮吸;嘬。
魏志远,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
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雪野》《感动过我们的怎能忘怀》,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报告文学集《中国家庭采访手记》,散文集《一种过程》,译著海明威长篇小说《获而一无所获》,画册《魏志远油画静物•风景》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故事情节
故事线索——小男孩的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故事开端(第1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故事发展(第2〜11段),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的情景。
故事高潮(第12〜20段),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故事结局(最后一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
(二)深层理解
1课文是如何描写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小女孩的肖像,“她穿着裙子,她的小腿白白的,很干净”,描写小女孩的妈妈“掏出手绢弯腰给她擦脖子上的糖水”,后来“小男孩看见她的妈妈用手绢擦脸上的汗,又给小女孩擦脸上的汗”“把小女孩抱起来放在腿上”,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小女孩的妈妈对小女孩无微不至的爱护,借小女孩的幸福来反衬小男孩的不幸。
2.怎样理解小男孩摁自行车车铃的举动?并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因为自行车上的回忆是父爱的见证。
小男孩想通过摁铃的这种方式,来唤回爸爸,找回亲情,然而一声呵斥让他从美好回忆中惊醒,残酷的现实使他惊慌失措地往楼上跑。
这一细节描写,在对比中凸显小男孩处境的悲惨和孤独无助,把故事逐渐推向高潮。
(三)走进人物
1.小男孩。
【交流点拨】①人物定位:小说主人公,一个天真善
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表现:妈妈揍他屁股——“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
B.善良——
特点:寂寞、孤独、无助时仍具有爱心、亲情。
表现:电车上对小女孩——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擦脸上的汗,又给小女孩擦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说“你们坐”。
C.聪明细心——
特点:九岁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表现: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他看见了一个空位,他扑过去坐了下来”。
③典型意义:
小男孩的不幸直接原因来自父母的离异。
但还有其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通过“小男孩”艺术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妈那样不负责的父母,疾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o
2.小男孩的爸爸妈妈。
【交流点拨】①人物定位:作品中都是略写人物。
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的离异夫妇。
②个性分析: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③典型意义: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走进写法细节刻画人物。
作者在叙述中始终关注每个细节,不惜笔墨写好每个细节,使故事真实感人。
比如写小男孩初次来到九号门前那种紧张的心理"就要见到爸爸了,一面是默念妈妈的话,生怕完不成任务,一面是害怕见到爸爸生气的样子,矛盾的心理使他心跳很快。
“在腿上擦了一下手掌,又擦了一下。
他想不好是敲门还是喊门。
”这里,作者没有一丝多余的渲染,但恐怕任何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不能不为小男孩此时孤独无助、身陷两难的境地而产生恻隐之心。
再比如,当小男孩失望地从九号门前走下楼后,他依然“边走边叫,爸爸!”“看着楼房上的窗户叫着,爸爸!”这声音在每位读者心中都会永久地回荡。
小说的结尾是飘着雨的天气,小男孩是“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走”,由于没有要到生活费,他知道无法面对妈妈,只得睡在菜场的凉棚里。
这一次细节更突出了小男孩有父有母却近乎孤儿的
悲惨命运。
作品正是靠这些真实而典型的细节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走进主题
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交流点拨】本文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和已经与妈妈离婚的爸爸索要生活费的经过,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依无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生活上带来的困苦和心灵上带来的伤害。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条文,讨论一下,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帮助这个“小男孩”要回生活费,使他的权益得到保障。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有关内容的条文:
第四章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内容的条文:
第二章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