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

合集下载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名词解释1.品德2.移情3.道德4.道德情感5.道德行为6.规范认同二、填空题1.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内化——,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一。

2.所谓规范行为即与社会规范要求相符合的——,也称—。

3.品德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__、―o4.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包括:―、—、__O5.社会规范遵从的典型表现是:—、―o6.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指学生——或__o三、选择题1.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两者是本质上不相同的东西B.态度是一种比品德更稳定的心理特征C.态度所涉及的范围要比品德大D.品德是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2.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o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4.有一位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他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去偷的,假如不去偷药,家人会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所以偷了药也会得到原谅”。

我们可以认为这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阶段。

A.惩罚与服从B.朴素的利己主义C.“好孩子”D.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四、判断题1.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

2.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要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

3.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或品德的先决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

4.品德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是同时品德又是行为情境相似性的函数。

5.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身教与言教。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2、研究工具:两难故事法
两难故事:一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 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 两难故事法:提供一个两难故事,让儿 童对故事中的行为者进行评价,要么服从 权威或规则,要么依据自己的道德原则采 取行动,但同时与某些社会规则或权威命 令相冲突。
经典故事:海因茨偷药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 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 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 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 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 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 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 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 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 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从儿童作出的道德判断来查看她们的 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不同发展水 平的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
3、提供了两种有用的道德教育方法
(1)小组道德讨论模式 教师根据现实编写两难故事——学生 讨论——教师启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 的。 阅读教材:339页例子
3、提供了两种有用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三阶段论
服从(初级阶段) 认同 内化(高级阶段)
1、服从
特点: “必须这样”,自愿或者被迫。 不稳定,迫于权威或压力,当外部监督消 失,行为会发生变化。 必不可少,尤其小学教育阶段(“养成教 育”)
2、认同
特点: 自愿的 认识、情感、行为有一致性 不必依赖外部压力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情感性、约束性、延迟性。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1. 品德的含义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德性。

品德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

它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的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动机部分,而是行为部分。

2. 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意形成和发展。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品德发展是内部矛盾的推动下,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一、社会规范的遵从1. 含义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

2. 类型遵从现象可以分为从众与服从两种类型。

3. 特点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4. 影响社会规范服从的因素群体特征的影响、外界压力的影响、个性特征的影响。

5. 作用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1. 含义与类型社会规范的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与社会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资源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

【333教育综合教育⼼理学】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教育⼼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培养⼈的优良品德不仅是全⾯发展教育的要求,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内容。

个体品德发展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程度,社会规范的学习是个体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及条件、品德形成过程及培养,并探讨品德不良的矫正问题。

第⼀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社会规范学习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习得并接受社会规范,将社会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个体的⾏为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为需求,从⽽构建个体内部的社会⾏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这⼀概念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个⽅⾯理解。

1.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积累社会经验的过程2.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3.社会规范学习是⼀个内隐的过程4.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从遵从到认同,再到内化的渐进过程(⼆)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1.社会规范学习的情感性2.社会规范学习的约束性3.社会规范学习的延迟性⼆、品德发展的实质品德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命历程中品德的发⽣、发展和变化,即伴随个体成长过程中品德⼼理结构、品德各个成分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

品德发展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个⽅⾯理解。

(-) 品德发展是个体的品德⼼理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是品德各构成因素的不断协调发展我国有学者曾把品德结构学说概括为因素构成说、功能结构说、系统结构说等。

因素构成说认为,品德⼼理结构是由--系列彼此联系的⼼理因素构成的统--体。

其中包括三因素论、四因素论、五因素论和六因素论。

章志光提出的功能结构说把品德⼼理结构分为⽣成结构、执⾏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维度。

林崇德从系统的⾓度提出系统结构说,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多形态、多⽔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的整体和系统。

品德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 (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 (2)品德的⼼理过程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3)品德⼼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

第九章社会规范的形成与品德培养社会规范是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实现个体品德的培养。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使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从而扮演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的学习、品德培养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

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品德结构,实现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本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涵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从出生那天起,就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

这些社会规范以政治、宗教、法律、制度、道德、风俗、礼仪等形式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种种渠道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论和行为。

同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认识各种社会规范并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反应,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品德培养的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进行,就能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则会导致种种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成员。

从学习过程看,人的社会规范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社会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的过程。

即把“他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础。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社会规范和生存的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规范学习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的学习主要在学校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实现的,非正式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教育、公众舆论、人际关系、大众媒介等影响实现的。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社会规范的主导力量,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调控、指导,促进学习者的成长。

论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大学生品德的构建

论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大学生品德的构建


社会规范及 其学习
社会规范是哲学 、 伦理学 、 文化学 、 社会学、 心理学等 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 良先生 认为 :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 自身的需要。 它是某一社
收稿 日期 :0 0— 6 2o 32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 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项g 1546 ) ( 5o3 O 作者简介 : 于海 昌( 9 1 , , 尔滨理工大学成人 17 -) 男 哈
( 续 ) 育 学院 副研 究 员, 继 教
人类个体作为 自 然与社会的结合体 ,与其所生存的
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个体通过适应 环境来维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两种 ,

为自然环境 , 二为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
维普资讯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 要是没有 ‘ “ 伦理 教育 ’ 人类就不会得救。” , 可见德育对于人类来说是多 么的重要 。当前 , 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 ,
在这一 时期 ,必然要求 高等学 校 培养 出时代 所要 求 的具
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 , 控制社会秩序, 维护社会稳定 的工具。这一功能是通过个体 的社会规范学习来实现的。 社会规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 按规范内容来分 , 社会规 范可分为思想规范、 政治规范 、 法律规 范、 道德规范、 生活
心理学中,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学习对大学生德育的构
建尤为重 要【] 1 。

馆保持安静的规则 , 在食堂要排队买饭的规则等等。 个体
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 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 完
成大学生个体交往适应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
前. 由于一直以应试教育为 目标 ( 尽管也开展素质教育 , 但事实上学校和家长都把学生升学放在第一位 )因而 , , 在前 1 年的教育过程 中, 2 大学生在学校所受的社会规范 教育较少, 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社会规范缺乏认识 , 在学习 和生活中我行我素 , 不遵守共同的社会规则 , 造成了同他 人的隔阂和对社会的不适应 , 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去。 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对偶故事示例二:
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 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 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有一个叫丽丽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 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你觉得哪个小朋友更不好?为什么?
对偶故事示例三: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 与品德发展
课程大纲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实质 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第三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助人行为及其培养(自学) 第五节 侵犯行为及其控制(自学)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与 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涵义
(一)含义: 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 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释义:
符合要求的社 会成员
法律
学习
成功 社 形成 会 规 范
个体
道德
民俗 礼仪
行为方 式与习 惯
不 成 功
导致反社会行为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把“别人的规则”
变成
(内化)
“自己的规则”
(三)社会规范学习的影响因素
正式影响:学校教育
非正式影响:家庭、公众舆论、人际关系、 大众传媒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理论要点:
核心思想: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榜样的行为,在头脑 中形成“这样做会获得奖赏(或惩罚)的 印象,从而在类似的行为情境中作出恰当 的行为反应。
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榜样的影响: 形成新的行为 消退已有的行为 抑制已有的行为 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
(二)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 教育中的应用
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学习过程

16周盼盼: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教案

16周盼盼: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教案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识记】能够举例分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列举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学派。

【理解】掌握皮亚杰与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上的异同。

【应用】能够根据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应用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社会规范以法律、道德、民俗、礼仪等方式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

(一)内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认识并自觉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

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接受社会、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立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要求,从而建构内部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

★通俗来说,即把“别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补充】皮亚杰曾研究儿童玩弹子游戏时对游戏规则的态度,发现不同年龄儿童对执行规则有不同的表现:✧年幼儿童:各自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完全不理会别人。

认为规则与自己无关。

✧年长儿童:认为大家在游戏中应该共同遵守规则(二)结果:可能成功(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可能不成功(反社会行为)。

(三)功能:1. 对个体而言,是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对个人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2. 对社会而言,使社会文化与规范得以延续,社会规范有了现实载体并能持续发挥作用。

(四)因素:1. 正式:学校教育为代表2. 非正式:范畴广如家庭、公众舆论、人际关系、大众传媒等二、品德发展的实质(一)内涵:品德是指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社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实质:★★★1. 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1)品德与道德: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发展的过程: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教育心理学 第8章 品德的形成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5)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介人品
德的过程。
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
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
行为的过程。
(6)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
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
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
人为了使人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部压力,即一
般的奖励与惩罚。间接的外部压力指情境压力,是指当个体处于
一个井然有序、循规蹈矩的情境中时所产生的很难不服从的潜在
压力。
[引个性特征的影响
一股来说,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更容
易表现遵从。另外,不同国籍和种族的人,其文化背景不同,其
(一)社会规范的遵

(1)含义
遵从是社会规范学习的初级接受水平,也是规范认同和内化的基础。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
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县至有抵触的
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外界的要求与个体的内在
需要并不一致,依从是迫于外在压力或为了满足某种安全的需要。
(三)品德与道德
(3)品德与道德
的关系
[简述品德与道
德的区别与联
系]
两者是由区别的概念。
口]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
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还受到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
制约。
0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发展的理论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中。

班杜拉等人采取实验的方法对品德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当榜样和说理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重视言传身带,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

(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柯尔伯格试图把皮亚杰的理论精炼、发展。

他用所谓的“道德两难论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让被试做出道德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第一个水平:前世俗水平。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是行为的后果。

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服从与避免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服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认为凡是不会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

他们说海因茨偷药合理,因为不偷药,妻子会病死,他要受到谴责的。

也有的说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被抓住会坐牢、受罚的。

2.朴素的利己主义道德定向阶段:这时的学生判断是否是以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依据的。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需要的就是不好的。

赞成偷药的行为者认为妻子过去替海因茨做饭,洗衣,现在病了,该去偷。

也有的认为,药店老板发明药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老板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世俗水平。

这个水平道德的判断及其标准是一般普通成人所具有的,因而称为世俗水平。

它又分为两个阶段。

3.谋求允许的道德定向阶段:凡是得到别人允许的行为就是好的,而遭到别人反对的就是不好的。

2014年教育学强化班-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三讲

2014年教育学强化班-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三讲

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 客观方面: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结构 主观方面:父母的期望,家庭气氛,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 (二)学校 1.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2.道德教学的作用 3.道德训练的作用道德动机:唤起行为,反映水平,处理情境, (三)个性 自我调节 1.个性倾向性 道德理想:仿效伟人,精神需要,动机核心 2.个性心理特征 人生观:动力。思想倾向性,行为出发点,习惯 能力: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监控结构。提高策略性和道德评价 气质:影响品德结构(平衡性)和过程(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 性格:良好的、经常的、稳固的特征。
三、品德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依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为准则 第二阶段: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9-15):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 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以权威与社会秩序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15-):摆脱外在因素,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联系: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个体品德的内容是社会道德在 个体身上的具体反映。 品德有对道德有反作用,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个体品德又集中构成或影响着 社会道德或社会风气。 2.区别: (1)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于社会需要,品德产生于个体需要。 (2)品德与道德反应的内容不同。 道德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应,品德反应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需要之间 的关系。 (3)品德与道德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对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起支配 调节作用。

品德与生活社会公德学习遵守社会公德规范

品德与生活社会公德学习遵守社会公德规范

品德与生活社会公德学习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一、引言作为优秀的人民教师,我深知品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品德与生活社会公德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环节。

本教案将以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为核心,通过渗透于各个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理解和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并理解其重要性;2. 能力目标:学会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环境创设:我们将利用班会、课堂和校内外活动等不同场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公德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执行。

2. 学生参与: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观察,引导他们思考社会公德规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促使其自觉遵守。

3. 生动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案例来剖析违反社会公德规范的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积极的行为态度。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成为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积极公民的角色,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体验。

5. 群体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要求他们制定一份社会公德规范行为守则,并在班级或校园内宣传推广,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记录他们的改变和进步;2. 结合平时小测试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社会公德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组织班级或校园评选“最有公德心学生”,以激励和表彰优秀学生。

五、延伸活动1. 与学生家长合作,开展社会公德规范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社区环境;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境,深化对社会公德规范的理解;3.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培养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规范方面,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注重实际案例的引导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品德修养和社会规范

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品德修养和社会规范

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品德修养和社会规范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中做到守法守纪、遵守道德规范。

本文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重要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规范。

一、尊重他人与友善待人文明礼貌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和尊重其他人。

做到礼貌待人、友善相待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

1. 尊重师长学生应该尊重师长,包括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要遵守听从老师指导的原则,尊重老师的意见,不得损害老师的权益。

2. 尊重同学在班级生活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和睦相处。

要尊重同学的个人权益,守望相助,互相尊重,避免言语和身体上的冲突。

3. 尊重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需要与其他人友好相处。

学会尊重其他人的意见和需求,树立合作共赢的思维方式。

二、诚实守信与诚信原则诚实守信是社会规范的基础,而诚信原则对个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品格。

小学生应该学会遵守承诺,言而有信,做到真实、可靠和坦诚。

1. 遵守承诺学生应该学会遵守自己的承诺,不轻易许下不能兑现的承诺。

要保持言行一致,做到说到做到,增加自己的可信度。

2. 言而有信言而有信是表达自己的信誉和信用的重要手段。

学生应该养成守信用、信守承诺的良好习惯,避免说谎和夸大事实,保持真实和可信的形象。

三、守法守纪与社会规范守法守纪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对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学生应该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自己的基本义务,并学会遵守社会规范。

1. 遵守法律法规学生需要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校园规章制度,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2. 履行基本义务学生应该履行自己的基本义务,如课堂纪律、作业完成、遵守交通规则等。

3. 遵守社会规范在社会中,学生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尊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文明守规、讲究礼仪和卫生。

四、民主参与与公民责任小学生应该培养民主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了解自己应尽的义务,为学校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9.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9.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情缘素材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5.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
第四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三、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背!!!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过程
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
、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1.醒悟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开始认知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
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
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
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①只抓升学率,
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②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有缺点
第二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第三节 品德形成过程与培养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认知发展论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1)他律道德阶段(4-5岁前):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作出道德意义上 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4、5-7、8岁):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 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 ;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也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见第二章) (二)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1.道德概念的掌握 2.道德信念的确立 3.道德评价的能力的发展
第三节 品德形成过程与培养
(三)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1.道德情感的含义 2.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培养 (四)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1.道德行为的定义 2.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社会规范与社会道德发展

社会规范与社会道德发展

社会规范与社会道德发展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行为准则和规则。

它们是社会共识的体现,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互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道德则是指人们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行为的评判和选择。

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在社会规范的发展中,法律的作用不可忽视。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规定和限制,是对社会规范的正式化和硬性约束。

在一个社会中,法律的存在和有效实施能够维护公平正义,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防止社会乱象的发生。

然而,仅仅依靠法律还不足以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规范体系。

除了法律,道德约束也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观念的发展涉及到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承。

在一个社会中,价值观的传播往往是通过教育系统和文化传媒等渠道完成的。

正义、诚信、友善、公平等价值观在社会道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并体现这些道德观念,进而形成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

此外,个人品德的养成也对社会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个人品德的影响。

诚实守信、宽容尊重、勤奋努力等良好品质形成了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的基础。

个人品德的培养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包括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引导。

只有通过培养健康的个人品德,社会道德才能够稳定发展。

同时,社会的互助与关爱也是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方向。

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互相帮助和关爱的基础上。

一个充满温暖和友善氛围的社会将有利于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相反,缺乏互助和关爱的社会将导致道德观念的淡化和崩塌。

因此,建立一个相互尊重、团结友善的社会关系,对于社会道德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在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发展中,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公众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关键。

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参与社区事务、参与公益活动、参与社会组织等。

只有当公众普遍参与社会规范的建设和维护时,社会道德才能够真正发展。

总之,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政策引导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 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品德教育, 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06
当前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研究的挑战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研究 方法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 验,这些方法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现实 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05
品德教育的实践策略与建议
家庭品德教育的策略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家长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良好的道 德行为。
情感引导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通过情感引导帮助孩子理解道 德规范。
家庭规则
建立家庭规则,让孩子明确知 道哪些行为是家庭中可接受的 ,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奖惩措施
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01
总结词
艾森伯格认为亲社会道德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重点。
02 无私阶段(0-3岁) 儿童表现出无私的行为,没有明显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准则。
03
自我肯定阶段(3-7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表现出一些 亲社会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02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机制
社会规范的认知过程
感知阶段
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社会规范,形成初步印象。
理解阶段
个体运用思维对社会规范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接受阶段
个体在社会规范的认知基础上,产生认同和接受的 态度,愿意遵循社会规范。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规范的模仿与内化模仿阶段

学习与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与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与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与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当今社会中,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学习是指通过知识的获取,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品德修养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积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与品德修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

本文将探讨学习如何助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学习为培养道德品质提供基础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同时,学习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认清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

通过反复学习积累,我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习带来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品德修养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考和讨论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难题,需要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

这些思考和讨论的过程,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了我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理解力。

同时,思考和讨论还能促进我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引发对人性、公正、善恶等深层次问题的探索。

通过思考和讨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内涵和要求,并以此为指导,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学习中的实践培养道德品质学习中的实践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或缺的环节。

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讲和记笔记,更是一种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

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与道德相关的情境和决策,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道德准则来进行判断和处理。

通过实践中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实践意义,加深对道德品质的实际塑造。

四、学习与品德修养互为促进学习和品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一)(总分:1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和内在力量时,就成为( )(分数:2.00)A.道德判断B.道德需要C.道德动机D.道德信念√解析:[解析] 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

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

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

2.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不包括( )(分数:2.00)A.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B.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C.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解析:3.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弗洛伊德解析:[解析] 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律期、自律期。

4.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发展(分数:2.00)A.道德情感√B.道德认知C.道德意志D.道德评价能力解析:5.下列属于品德不良的主观方面原因的是( )(分数:2.00)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B.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C.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D.自己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自己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解析:6.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分数:2.00)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解析:7.学生理解道德要求,也理解执行要求的意义,就是不能付诸行动,甚至对教育要求还有对立情绪和拒绝接受,这种现象称之为( )(分数:2.00)A.道德意志薄弱B.意义障碍√C.品德问题行为D.言行不一致解析:[解析]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

题中属于对道德概念意义的不明确,属于意义障碍。

8.以下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的是( )(分数:2.00)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B.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解析:[解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

D是主观原因。

9.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弗洛伊德B.斯腾伯格C.艾里克森D.科尔伯格√解析:[解析] 识记性知识。

10.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在校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中,存在较普遍、分布较广的是( )(分数:2.00)A.过错行为√B.品德不良行为C.品德问题行为D.犯罪行为解析:[解析] 过错行为分布较广。

11.品德是一种( )(分数:2.00)A.社会现象B.意识形态C.道德准则D.个体心理特征√解析:[解析]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手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

12.“内化”最初由( )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分数:2.00)A.杜克海姆√B.科尔伯格C.拉斯D.皮亚杰解析:13.通过对认同及其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认同不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B.认同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C.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D.认同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解析:[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

认同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内化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14.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 )(分数:2.00)A.13~15岁B.10~13岁C.15~18岁D.18~22岁√解析:[解析] 常识性知识。

15.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分数:2.00)A.遵从—抗拒—妥协B.遵从—认同—内化√C.抗拒—认同—遵从D.认同—遵从—内化解析:[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内化。

16.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 )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分数:2.00)A.1岁B.2岁C.3岁D.5岁√解析:[解析] 皮亚杰认为,5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17.品德的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 )(分数:2.00)A.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B.认知部分和结果部分C.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D.动机部分和结果部分解析:[解析] 品德的结构包含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

18.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经历哪些阶段?( )(分数:2.00)A.执拗—醒悟—改变B.醒悟—再犯—顿悟C.醒悟—转变—自新√D.转变—自新—醒悟解析:[解析] 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19.当前学校德育建设要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德行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

品德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

既然品德是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那么品德就应该是在人际交往经验获得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交往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个体对于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

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

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

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解析:20.学生的品德不良是因为社会风气败坏造成的。

(分数:1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1)因为,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中,客观原因有:①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

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总体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

(2)主观原因有: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

②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

③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因此,把原因只归为社会一个方面是有失偏颇的。

)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30.00)21.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

(分数:1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社会规范的学习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社会规范的遵从。

首先,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传递系统,其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2)社会规范的认同。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

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两种,一为自然环境,二为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现实和法则,社会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和法则。

这样,人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也就包括了适应自然现实与法则的生物适应和适应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与法则的社会适应。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3)社会规范的内化。

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

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

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首先,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

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