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赣州市“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分解目标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赣州市“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分解目标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3.03.22
•【字号】赣市府办字[2013]35号
•【施行日期】2013.03.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赣州市“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分解目标的通知
(赣市府办字〔2013〕3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30%”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总体目标,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我市“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分解目标下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赣州市“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分解目标
2013年3月22日附件:
备注:1.建设用地规模采用最新土地调查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采用2005年为基期年的可比价数据。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06•【字号】赣市府发[2011]24号•【施行日期】2011.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司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赣市府发〔2011〕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6月28日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六日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和特点“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培育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发展大产业”工作思路,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新机遇,破解体制机制新难题,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旅游产业服务质量,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旅游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严峻挑战和考验,迎难而上,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400万人次,“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1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388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1.92万人次,“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8.18%和16.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增长15%和12%的目标。
2010年,旅游总收入96.37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9.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3.61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50.88万美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9.3%和19.4%,国内旅游收入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增长17-18%的目标。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以食、住、行、游、购、娱等主体要素全面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赣州市十二五财政规划
赣州市十二五财政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赋予了新的重任,编制和实施好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赣州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新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十二五”财政发展环境、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1)“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加强收入征管,实现了“十一五”增长计划。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28.31亿元,是2005年的2.7倍,成为全省第二个财政总收入过百亿的设区市;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9亿元,是2005年的3.05倍;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财政收入五年翻番目标。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2009年全市财政支出分别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支出总量已跃居全省设区市榜首,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39.17亿元,是2005年的3.5倍。
其中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保障民生支出,特别是2007年起,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50亿元以上,在社会保障、教育、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九个方面实施了公共财政政策,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围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全面铺开、纵深推进。
市、县两级全面实行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乡镇实行了“乡财县管”、“村账乡代理”,支出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改革试点工作在所有县(市、区)推开,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稳步推进,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
农业等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积极推进,惠农补贴基本实现“一卡通”发放全覆盖,政府采购监管日趋规范,财政监督更加全面到位。
(2)“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今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江西省十二五新型城镇化规划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十二五”专项规划一、“十一五”城镇化历程回顾及经验总结“十一五”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进入我省城镇化进程最快、城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时期。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重点,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总体实力极大增强,为提升全省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预计全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4.8%,比“十一五”期末增长7.7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5年间全省城镇化年均提高1.54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从5.9个百分点缩小至3个百分点以内,城镇化水平在中部六省位居第三、四位,高于安徽、河南两省,与湖南省基本持平。
“十一五”以来江西城镇化进程2006200720082009 20102005城镇化率(%) 37.10 38.6839.8041.3643.18 44.8年增百分点 1.58 1.12 1.56 1.82 1.62——城市快速发展,城镇体系结构初步形成到2009年底,我省有设市城市21个,县城70个,城镇总人口1913.81万人,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2个,20-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9个,小城市及县城79个。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以南昌为中心,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为发展轴带的“一心二带”的大十字格局。
——城市功能不断强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到2009年底,宜春、景德镇、南昌、新余、赣州、萍乡、吉安7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武宁县和吉安县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萍乡安源区安源镇评为国家园林城镇,11个设区市和28个县(市)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南昌市获得我省第一个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处理)。
江西省第一期移民建镇工程、南昌市青山湖整治工程、景德镇市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治理、吉安市城市生态综合改造、南昌市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赣州市古城墙保护工程、婺源古村落整治工程、赣州市村庄环境整治项目等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定省人居环境范例奖62项。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稿)
赣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稿)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目录第一部分指导方针和目标1、发展基础2、发展背景3、指导思想4、遵循原则5、主要目标第二部分区域布局1、空间布局2、生产力布局3、主体功能区第三部分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1、促进产业集群建设2、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推进产业平台建设第四部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构建赣南城市群1、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群2、推进特大城市建设3、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五部分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第六部分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推进生态建设2、加强环境保护3、推进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4、发展循环经济第七部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基础保障能力1、加强投资引导2、完善综合交通体系3、提升能源保障能力4、健全信息通信网络第八部分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推进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4、开展生态环保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第九部分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1、优化开放环境2、加强对接融合3、扩大对外开放第十部分推进科技教育大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1、提升科技创新水平2、办好人民满意教育3、加快人才高地建设第十一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1、着力提升文明素质2、全面繁荣文化事业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第十二部分致力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1、提高社会就业水平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加强医疗卫生保障4、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十三部分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1、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2、强化规划协调管理3、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十二五”时期,是赣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的重要时期。
江西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1目 录一、形势与需求··········································································()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二)发展目标··········································································()三、重点任务··············································································()(一)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工程···················()(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三)大力推进科技入园工程··················································()(四)加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五)加强优势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六)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完善江西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八)推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九)深入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四、重大科技专项······································································()(一)半导体照明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二)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三)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四)钢铁新材料开发与应用··················································()(五)民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研发与制造·······················()(六)太阳能光伏材料及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七)铜采冶及其铜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八)钨及稀有金属新材料开发与应用··································()(九)稀土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十)电子元器件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2(十一)纳米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十二)陶瓷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十三)有机硅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十四)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材料创制及品种选育·······()(十五)农作物种质基因资源库建设及其创新利用研究·······()(十六)抗病种猪新品系培育及优质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十七)地方家禽种质资源特色基因发掘、品系育种及现代化加工技术研究······························································································()(十八)特色水产绿色养殖及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十九)柑橘优质、高值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二十)樟科树种优良品系选育及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二十一)竹林资源高效培育与高值化利用··························()(二十二)生物质能源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二十三)绿色农产品生产及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与集成·······()(二十四)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二十五)鄱阳湖流域“五河”源头区及滨湖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二十六)井冈山区域红色资源与江西主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二十七)城镇污水处理及其污泥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二十八)创新药物及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二十九)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防治新体系研究···········()(三十)中医优势病种传统特色诊疗临床路径全程应用研究······································································································()(三十一)灸法循证评价体系构建及热敏灸技术开发···········()(三十二)人羊水、胎盘干细胞库的建立及其应用···············()(三十三)DCD器官评估移植临床技术攻关及应用研究········()3(三十四)非煤矿山重大安全隐患监测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 ······································································································()(三十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五、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二)强化科技法规和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三)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四)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五)高度重视基层科技工作··················································()(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七)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八)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4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全面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江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十二五”市级扶持贫困村名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十二五”市级扶持
贫困村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赣市府办字[2012]77号
【发布部门】赣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5.15
【实施日期】2012.05.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十二五”市级扶持贫困村名单的通知
(赣市府办字〔2012〕77号)
各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赣州市“十二五”市级扶持贫困村选定工作方案》(赣市府办字〔2012〕42号)精神,经各有关县(区)政府选报,确定崇义县长龙镇长龙村等300个村为全市“十二五”市级扶持贫困村。
现将名单予以印发。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附件:
赣州市“十二五”市级扶持贫困村名单
一、崇义县(35个)
长龙镇:长龙村、沈埠村;丰州乡:古亭村、小坑村;关田镇:洞上村、镜尾村;过埠镇:过埠村、黄背村、铁木村;横水镇:大密村、新坑村、茶滩村;杰坝乡:石皮村、黄金村;金坑乡:金坑村、红胜村;乐洞乡:乐洞村;麟潭乡:华山村、独石村;龙勾乡:牛轭村、石塘村、良田村;聂都乡:沉井村、莲塘村、河口村;铅厂镇:稳下村;上堡乡:暖水村、均源村;思顺乡:沿佑村、思顺村、新地村;文英乡:茅花村;扬眉镇:小姑村、南石村、扬眉寺村。
二、大余县(36个)
池江镇:高林村、杨梅村、板棚村、兰溪村、庄下村、长江村、团结村;浮江乡:浮江村;河洞乡:河洞村、东江。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少数民族事务综合【发文字号】赣市府办发[2013]5号【发布部门】赣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3.03.21【实施日期】2013.03.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赣市府办发〔2013〕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赣州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3月21日赣州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赣州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设区市,有41个少数民族,1个民族乡,34个民族村(其中畲族村33个,瑶族村1个),286个民族村小组,7万多少数民族人口,15个县(市、区)有民族村,其它3个县(市、区)有民族村小组。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以对口支援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对口支援,着力发掘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壮大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制定全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民族地区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民族乡、民族村(城市社区)。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围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紧扣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这一根本任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民族乡、村科学发展、自我发展、产业发展和特色发展为途径,以提高少数民族农民收入和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为着力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模板】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一一年六月目录一、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现实基础(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突出成就1、城镇化战略地位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2、民生工程持续快速推进3、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4、建设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5、建设科技、教育事业步伐不断加快(二)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1、城镇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2、行业发展有待规范与提高3、城市与村镇建设有待加大投入4、规划“龙头”地位和作用有待于加强(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基本环境1、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机遇2、加速推进城镇化提出的更高要求3、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的新课题4、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提供的新动力二、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发展目标1、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更加健全3、城镇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4、城乡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改善5、建设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6、人才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三、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一)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1、全面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2、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城乡统筹发展环境3、统筹城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二)巩固城乡规划龙头地位,着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1、完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导调控作用2、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监管,提高规划实施严肃性3、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三)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1、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着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2、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实现住房保障动态管理3、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4、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四)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1、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2、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3、加大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确保遗产资源永续利用(五)推进村镇建设和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2、稳步推进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加强村镇建设管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六)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行业发展水平1、推进建筑业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实现进位赶超目标2、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跃上新台阶3、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七)加大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1、发展绿色建筑,引领低碳节约建设2、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构筑环境友好型社会3、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4、加强建设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服务水平5、加强工程抗震防灾工作,提高城乡防灾能力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一)加强规划协调衔接和综合配套(二)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三)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四)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五)加强住房和城乡建设的法制建设(六)加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宣传附表、“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与“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结合我省实际,在全面分析、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特制定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
赣州市章贡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
赣州市章贡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目录一、信息化发展回顾 (1)(一)信息化发展现状 (1)(二)存在问题 (3)(三)政策背景与环境 (4)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9)(一)发展思路 (9)(二)发展原则 (9)(三)发展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2)(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2)(二)完善政务信息化 (13)(三)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14)(四)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 (16)(五)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20)(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21)四、重点工程 (22)(一)章贡区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系统 (22)(二)章贡区“重点项目”协同办公系统 (22)(三)章贡区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 (23)(四)章贡区教育资源与校园安全统一管理平台 (23)(五)章贡区卫生信息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平台 (24)(六)章贡区数字化档案馆 (25)(七)传统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工程 (27)(八)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工程 (27)(九)“手机一卡通”工程 (28)(十)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 (29)(十一)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建设试点工程 (29)五、保障措施 (30)(一)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协调 (30)(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30)(三)建立信息安全长效机制,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0)(四)加快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 (31)(五)大力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制度 (32)(六)加强信息化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32)六、规划依据 (33)附件:名词解释 (34)附表:重点工程一览表 (37)随着章贡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作为城市现代化重要引擎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继续深入推进章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十二五”时期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章贡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章贡区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及做好今后几个月经济工作的意见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及做好今后几个月经济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20•【字号】赣市府发[2009]40号•【施行日期】2009.08.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及做好今后几个月经济工作的意见(赣市府发〔2009〕4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揽子计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在即将迎来建国60周年和撤地设市10周年之际,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2%,高出全省平均0.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全市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8.33亿元,增长43.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7.54亿元,增长45.6%。
贷款总量高速增长。
6月末,全市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549.09亿元,比年初增加123.24亿元。
消费需求高速增长。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4亿元,增长18.1%。
财政收入逐月回升。
实现财政总收入53.75亿元,增长4.2%,其中6月当月增速达19.1%,比上月提高12.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月回升。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19亿元,增长16.70%。
增速由前两月的15.20%提高到上半年的16.70%。
用电量逐月回升。
工业用电量由前五个月的负增长,回升到6月的增长1.6%。
上半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外部环境仍十分严峻,一是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出口、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回落;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招商引资困难加重,利用外资和出口还在下行;三是部分行业经营困难,企业运行质量偏低;四是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五是资金、用地的瓶颈制约没有根本缓解等。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人事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赣市府发[2012]22号【发布部门】赣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9.10【实施日期】2012.09.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赣市府发〔2012〕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现将《赣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2年9月10日赣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江西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赣市发〔2009〕12号),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一)“十一五”期间我市老龄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老龄事业稳步推进、快速发展的五年。
一是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成效明显。
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从每人每月400多元增加到1100多元,增长了2.75倍;3个新农保试点县参保人数38.02万人,参保率达79.9%,有8.08万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领取了中央财政支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解决了城镇养老无保障群体的养老问题,为1.26万余名未就业的返城老知青争取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共计3602万元,为9千名大集体未参保退休人员争取补助资金共计2096万元;农村老党支部书记、老村委会主任和建国前老党员、计划生育纯女户人员的养老问题在制度上有了保障。
二是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江西“十二五”重点产业选择与评价-精品文档
江西“十二五”重点产业选择与评价准确、符合区域特色的基准选择是选择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基于此,我们探讨了江西“十二五”重点产业的选择思路,通过因子和聚类分析,最终筛选了有色、生物及医药等产业作为江西“十二五”重点产业考虑,并对政府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付智(1973―),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黄新建(1953―),男,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
(江西南昌330031)本文为江西省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江西工业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阶段成果。
一、引言江西省基本确定“十二五”期间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思路是:发展有色、钢铁和光伏三大过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培育扶持食品、石化、汽车和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电子信息及家电、建材、生物及医药产业等七个过千亿元的优势产业。
“十二五”时期,江西将面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产业转移和分工体系调整,国家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部分领域投资需求减少,经济刺激计划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区域经济竞争激烈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下降等因素的挑战。
因此,确定合理的选择基准,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对实现江西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江西“十二五”期间重点产业如何筛选,以及重点产业确定后政府该如何着力,本文将给予相应的研究和探讨。
[1] 国内外学者对主导产业的基准选择进行了明确、系统研究。
筱原三代平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重要基准,即“生产率上升基准”和“收入弹性基准”,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可以通过这两个基准来筛选与确定主导产业[2]。
赫希曼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他认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选择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3]。
学习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心得体会
学习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心得体会篇一:学习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学习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 9月19日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史文清同志所作的题为《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是一个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内容翔实,观点新颖,思想性、政治性、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很强的报告;是一个体现了三个观点,即凸现了发展观,彰显了人民观,强调了科学观的报告。
表达了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的愿望和心声。
通过聆听和深入学习报告,我认为此次报告在凝聚人心、重塑形象、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并为赣州市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感到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纪检书记的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报告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今后,我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强劲的气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奋勇争先,为实现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贡献一份力量。
一、做到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
古人云:道不成,过在放逸懈怠;学不成,咎在缺少志愿。
作为党员干部,要干成事、干大事、不误事,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勤勉敬业,永不懈怠。
首先,要在思想上做到不懈怠。
思想不保守、不僵化,做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其次,工作上做到不懈怠。
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认真真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其三,生活上不懈怠。
生活中不放纵自己,独善其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本领。
总之,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做到宠辱不惊,敢于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摔打和磨炼自己。
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悲观失望、灰心丧气,始终保持克难奋进、战而胜之的信心和勇气。
始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勤奋工作。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开稿 - 最终
附:《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公布稿)一、规划期限、范围与法律效力(一)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1、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和赣州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核心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开发区;同时考虑到赣州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将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2、赣州中心城市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
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三)法定效力本规划是赣州都市区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都市区内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执行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一)发展目标1、都市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赣州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
到20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赣州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到2015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340-350平方公里左右。
《赣州晚报》解读赣州十二五规划
《赣州晚报》告别春华秋实的“十一五”,我们又齐聚在向充满希望的“十二五”迈进的起跑线上,虽然前面会有困难会有挑战,但赣南儿女依然信心百倍,精神抖擞。
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编制,草案阐明了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我市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本报特对赣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分强市、惠民两个篇章进行简要解读,敬请关注。
强市战略,描绘赣州发展新蓝图○记者李鹏钟蕾■关键词:主要目标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前移。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关键词:产业基地发展钨和稀土产业把赣州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钨和稀土深加工产业基地,并致力促使该基地成为全球该类产品的最大制造和供应基地。
依托章源钨业、华茂钨材等骨干企业,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等六大系列产品。
依托虔东稀土、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赣州东磁、通城磁材等骨干企业,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发光材料和其他稀土功能材料等产品。
■关键词:“同城化” 构建“一核二廊三圈”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化工科技物资管理【发文字号】赣府厅发[2012]1号【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发布日期】2012.01.14【实施日期】2012.01.1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赣府厅发[2012]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本规划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是今后五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全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总量明显扩张。
2010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4359亿元,比2005年增加2904亿元,年均增长19.8%,占GDP(国内生产总值,下同)的比重达到46.2%,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11亿元,比2005年增加21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比2005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省有色、钢铁、石化、食品四大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均超千亿,总量达到640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5.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35亿元、利税总额310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0.7%、21.4%;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光伏、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非金属新材料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均超过60%。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上下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沉着应对,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成功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实现全省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435亿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总收入达到1226亿元,年均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775亿元,年均增长3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33亿元,年均增长18.9%。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5.0:32.2。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粮食总产量突破400亿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建设好“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使命。
根据《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的要求,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速、提质、提效,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型,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开放型经济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
第一,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攀升。
“十一五”时期,我市招商引资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9.1%,实际引进5000万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年均增长15%。
在引进项目资金总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不断集聚,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
第二,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五”期间,全市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6.3%,其中出口额年均增长28.0%,外贸出口额在2010年迈上13亿美元的历史性新台阶。
在出口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队伍不断壮大,贸易伙伴不断增加,贸易质量全面提升。
第三,“走出去”战略迈出重大步伐。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加大“走出去”工作力度,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国际援助三项业务均实现零的突破。
到“十一五”期末,对外直接投资0.0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0.5亿美元,接受国际援助0.015亿美元。
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第四,工业园区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显著加强,形成了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
“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16个工业园区,其中1个国家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2个省级园区。
“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税金总额分别年均增长35.5%、43.6%和34.6%,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0%以上,园区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
第五,口岸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市口岸建设初步形成了公路和铁路及航空运输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格局,打通了出海通道,完善了口岸基础设施,降低了口岸物流成本,口岸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市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地报关的国际集装箱数量达11693个,年均增长71.4%。
开放型经济大发展,为我市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引擎。
近年来,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接近60%,对财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达60%。
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全市开放型经济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一】“十一五”期间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表按新口径统计得到的数据。
【专栏二】2008-2010年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表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市开放型经济虽然在总量上仍处于全省前列,增速却大多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发展背景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的形势,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挑战。
第一,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整体上呈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在加速,有利于我市跨梯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际资本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向好,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优先支持西部和革命老区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的发展转型和产业转移,使我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
我市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范围,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付诸实施及周边地区进位赶超的态势等,既有利于促进产业转移和要素集聚,又有利于我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从而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二,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
国内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尚需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
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仍然面临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发展动力和要素有效供给不足、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民生改善等压力。
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仍然面临总量欠大,增速不能满足加快发展要求的困难和挑战,仍然面临结构欠优,质量不能满足转型发展要求的困难和挑战,仍然面临条件欠佳,发展环境不能满足超常规发展要求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和《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四种理念,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等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以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以引进重大项目支撑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壮大,更加注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发展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更加注重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四、遵循原则第一,坚持把“八个结合”作为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涵。
坚持产业招商与项目推进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进产业资本与引进金融资本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引进外资与激活民资相结合,引进第二产业与引进第一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引进重大项目与引进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型的中小型项目相结合。
通过“八个结合”赋予扩大开放更丰富的内涵。
第二,坚持把优化开放型经济的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以引进重大项目支撑科学发展,以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开放型经济。
狠抓招商引资,强化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开放型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第三,坚持把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本土能力提升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我市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内生增长动力来自区域经济内部,但内生动力的培育过程应当积极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利用好区域外部资源,促使其不断内部化。
外商投资的产业和技术必须与本区域的产业和企业家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真正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鼓励引进和发展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产业的发展。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坚决限制和杜绝“两资一高”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第五,坚持不断改善与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作为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优化硬环境,打造特色园区,完善口岸平台,增强承载功能。
不断完善和优化软环境,完善市场交易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体系,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增强政府与市场服务功能。
完善工作机制与保障机制,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章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六、战略定位通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型,把我市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桥头堡,钨和稀土、氟盐化工、脐橙等优势产业总部经济的聚集地,区域性对外经贸与经济合作的中心城市。
第一,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桥头堡。
我市地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之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开明、开放的理念,目前又逢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机。
因此,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各方面条件,广大客商也充分看好我市,应把我市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最前沿、最有成效、最能体现江西风格特色的桥头堡。
第二,钨和稀土、氟盐化工、脐橙等优势产业总部经济的聚集地。
我市的钨和稀土是中国最具特色、最宝贵的资源,氟盐化工产业发展的条件优越,“赣南脐橙”已成为我市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我市这些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具有发展总部经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围绕这些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把精深加工链条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让全国乃至世界的相关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向这里集聚,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把我们的最终产品推向全世界,从而使我市成为钨和稀土、氟盐化工、脐橙等优势产业总部经济的聚集地。
第三,区域性对外经贸与经济合作的中心城市。
随着我市外部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通过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区内各地互动,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合作圈对接,加强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加强国际经贸交流与经济合作,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我市打造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对外经贸与经济合作的中心城市。
七、主要目标我市“十二五”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强。
开放型经济的总体规模实现翻番,开放型经济的结构明显优化。
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对财税增长的贡献均实现明显增长,各项指标在全省争先进位。
第一,招商引资规模倍增,质量提升。
招商引资的规模必须保持较快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年均增长10%。
引进市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