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期脑损伤预防识别

合集下载

发育期脑损伤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

发育期脑损伤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

发育期脑损伤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赵聪敏发育期脑损伤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孩子出生后(主要为2-3岁内)的这段时期任何来自遗传因素、宫内因素或生后环境因素,导致脑发育异常或对脑造成损伤,所表现出一系列神经或行为功能的不足或缺陷。

近年来有关发育期脑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在早期识别与干预方面加以论述。

1.发育期脑损伤的早期识别1.1 高危因素:包括环境及生物学因素。

目前各种研究证实的主要脑损伤高危因素包括:a.围产期窒息:无论产前、产时、产后的缺氧窒息都是脑损伤的重要因素;b.早产儿低体重:近年来,由于NICU 病房的建立和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增加,早产儿低体重儿CP发病率也相应增高,早产儿的CP患病率为足月儿的十几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是儿童脑瘫(cerebral palsy CP)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C.病理性黄疸: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会导致神经核的损害,产生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是小儿手足徐动型CP的危险因素[1]。

1.2 早期信号:脑损伤的早期信号的发现可从4个方面观察,包括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原始反射持续、姿势异常、神经学检查异常。

1.2.1 运动发育里程碑落后:其中头控作为大运动发育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在早期识别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竖头,正常儿在2月已能竖头,3月能竖稳;俯卧抬头更能反应婴儿主动抬头的能力。

正常婴儿自出生后几天就可以俯卧,但1个月内的婴儿俯卧还不能自己抬起头,只能本能地挣扎,使面部转向一侧,到2个月时能稍稍抬起头和前胸部,3个月时头能抬得很稳,前胸部可抬离桌面。

1.2.2 原始反射持续:包括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觅食反射(r ooting reflex)、拥抱反射(Moro reflex)、握持反射(grasp refl ex)、踏步反射(stepping reflex)、、颈肢反射(neck tonic refl ex)、侧弯反射(incurvation reflex)、非对称性颈紧张发射(Asy 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交叉伸腿反射(crossed exte nsor reflex)等20余种。

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价值分析

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价值分析

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6-12-29T15:03:40.7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4期作者:周美华[导读] 分析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效果。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100【摘要】目的分析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70例,对所有早产儿进行病理诊断后分为实验组(有脑损伤)与常规组(无脑损伤)。

结果颅脑B超诊断准确率为97.78%;相比胎龄>32周或者体重>1500g的早产儿来说,胎龄≤32周或者体重≤1500g的早产儿的脑损伤发生率明显更高,存在高危因素与阴道分娩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存在高危因素与剖宫产分娩的早产儿,P<0.05。

结论对早产儿脑损伤可采取颅脑B超进行筛查、诊断、跟踪随访等,其中体重越轻、胎龄越小、阴道分娩、存在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概率较大。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颅脑B超、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是引发早产儿死亡的一类重要因素[1],以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头颅B超检查作为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方式,为了对早产儿脑损伤临床诊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对所有早产儿采取颅脑B超检查方式,并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70例,胎龄均小于37周,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后显示90例伴有脑损伤(实验组),另外80例无脑损伤(常规组),男婴93例,女婴77例。

1.2 方法对两组早产儿均进行头颅B超诊断,选择超声诊断仪型号为5.0MHz,为扇形探头,早产儿由医护人员在出生后的1-10d时间段内经前后囟给予常规截面探查,同时对脑室系统、沟回、脑实质、脉络丛、脑室周围、丘脑尾状核等部位进行重点观察。

1.3 判定标准依据《新生儿常见颅内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防治》对早产儿脑损伤进行判定,而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胎盘因素、脐带因素、宫内感染、妊娠合并症等[2]。

早产儿脑损伤防治专家共识ppt

早产儿脑损伤防治专家共识pp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治原则
③严重脑室扩张上述方法无效者,可行脑室-腹 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⑽恢复期以康复治疗为主。
头颅B超
⑹脑实质出血:脑实质内得局灶性、团块状强回声 或混合性回声增强区,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 单个或多发;出血量较大时可引起脑中线结构移位, 吸收后可形成囊腔或空洞。
要求
• 颅脑超声检查需在生后24小时内、3天与7天各 做一次,以后每周复查1次直至出院;
• 必要时可随时检测:如机械通气治疗、DIC、重 度窒息、病情突然恶化或明显加重时。
• 射线损伤:一次头颅CT得射线量就是普通x-ray胸 片得200-250倍,由于严重得射线损伤,可能影响未 成熟脑得发育 (El-Dib M, et al、 Am J Perinatol, 2010; 27: 803)

为什么不使用头颅CT
• 对判断出血、脑室扩张得敏感性与准确性不如超 声;对判断缺血性病变(如梗死:在脑缺血发病后关 键得数小时内不能提示病变,至少在12-24小时后 才开始显示缺血灶,5-7天时最清楚)及脑结构变化 得敏感性与可靠性不如磁共振,对预后判断得价 值也不大。
脑室周围白质损伤
上排:生后1周,脑超声显示脑室周围强回声反射;下排:生后3周,超声显 示形成多囊脑软化。故:强调动态观察得重要性。
头颅MRI检查
• 常规MRI:白质非出血性损伤早期T1WI表现为白 质区域得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后期为 T1WI信号消失或低信号或白质容积减少,T2WI为 高信号或表现为弥漫性过度高信号,严重者有脑室 形态改变。
背景、目得与意义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 新生儿专家,在充分讨论与广泛征求意见得基础上,制 定了国内、也就是国际上第一个“早产儿脑损伤诊 断与防治专家共识”,以期规范早产儿脑损伤得诊断 、预防与治疗,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率与减少远期伤残 得目得。

高危儿早期症状识别

高危儿早期症状识别
• 1.头围、囱门异常。(出生34cm左右,出生头围<32cm,3岁 头围<45cm称为小头畸形、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注意脑积 水;建议脑部CT、MRI检查。前囟约2.5cm*2.5cm呈菱形, 12—18个月闭合,囟门突起囟门凹陷囟门迟闭 ;后囟呈三角 形,出生后2—4个月闭合 )
• 2.过度兴奋、易激惹、嗜睡、自然活动少、异常活动出现。 (中枢协调障碍、自闭症、多动症、不随意型脑瘫。)
8
三、高危儿的潜在危险
各种高危因素可能导致脑发育不良、缺氧缺血性损伤 或产伤而Leabharlann 生脑损伤,引起脑的结构和功能受损。
表现有: • (1)中枢神经协调障碍; • (2)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 (3)肌张力异常; • (4)脑瘫; • (5)智力低下; • (6)癫痫; • (7)视力、听力功能障碍; • (8)行为异常等。
经损伤、面神经产伤、肱骨干骨折及软组织损伤。
7
(三)新生儿期高危因素
• 1.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脑瘫患病率是足月儿6倍, 低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率是对照组的12倍。
•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足月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 • 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4. 新生儿颅内出血。 • 5.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 5. 早产儿(胎龄<37W)。 • 6. 低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 • 7. 有疾病的新生儿。如高胆红素症、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的新生儿。
4
二、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包括: 高危生物因素 高危环境因素
习惯上分: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危 险因素三类:
5
(一)胎儿期高危因素
• 1. 遗传因素,可导致先天缺陷和胎儿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 2. 妊娠早期出血。可导致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发育不良或异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范文(3篇)

早产儿护理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其出生时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早产儿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早产儿护理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此,我将对我近期的早产儿护理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工作内容1. 基础护理(1)观察病情:每日观察早产儿的面色、呼吸、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保持清洁:每日为早产儿清洁口腔、鼻腔、耳道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保暖: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和病情,调整病室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保暖条件。

(4)营养支持:根据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能力,合理调配营养,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

2. 并发症护理(1)呼吸系统:观察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衰竭。

(2)消化系统:观察早产儿的食欲、呕吐、腹泻等情况,预防消化不良和感染。

(3)神经系统:观察早产儿的意识、反应、运动等情况,预防脑损伤。

(4)循环系统:观察早产儿的心率、血压、面色等情况,预防心力衰竭。

3. 心理护理(1)关爱:与早产儿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给予关爱和呵护。

(2)心理支持:与家长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3)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早产儿的护理知识,提高其护理能力。

三、工作成果1. 成功救治多例早产儿,降低死亡率。

2. 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3. 家长满意度较高,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4. 个人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工作不足与反思1. 在病情观察方面,有时对早产儿的病情变化反应不够及时,需要加强病情观察的敏感度。

2. 在心理护理方面,对家长的心理支持不够全面,需要提高心理护理水平。

3. 在业务学习方面,对新技术、新知识掌握不够,需要加强业务学习。

五、改进措施1. 加强病情观察,提高对早产儿病情变化的敏感度。

2. 提高心理护理水平,全面关注家长的心理需求。

3.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新生儿脑损伤诊断及早期干预技术

新生儿脑损伤诊断及早期干预技术

系统共 同参 与,姿势的保持需要正常的肌张力 、肌力及 运动功 能。姿势异常提示有神经系统病变。 31 .4原始反射的出现和消退 原始反射是 新生儿和婴儿早期存在 。 .
如持续存在或过早消退提示大脑损伤或其他原因的肌张力不全。
31 .5智力发育评定 常用的有智力筛查 和诊 断量表两种 。如 D T . S
3 1 脑发育早期评价 方法 .Biblioteka l 新生儿脑 损 伤的诊 断
目前对脑损伤 尚无 明确的定义和统一标准 ,以往对抢救成 功的脑损伤患儿 的预后没有制定指标 ,但脑损伤是造成小儿运
动功能伤害的主要原 因之一 ,是脑的早 期损害造成的一系列临
3. .1运动发育评定 包 括粗 大运动 ( 1 头部控制 、 翻身 、 、 、 坐 爬 行走 、 上下楼梯 )精细运动 : 的操作能力与智力发育水平密切相关 。 ; 手
D m n等[ 出的运动 、 oa 3 雅 语言 、 动手能力 、 、 、 肤感 觉发 育量 视 听 皮
交换到另外一 只手 , 9月时能用拇指 、食指去拿小 丸就可 以判断 此d J 精细动作 大致发育 正常 。注意观察婴儿 两手动作是 否对 ,L 称, 如仅利用单手抓 物或解物 , 另外一 只手少 动 , 则要注意是 否
生儿视觉 、 听觉【 体感㈣、 发 电位检查有助于脑损 伤的早期 9 1 、 诱
诊断 , 特别是 间隔一段 时间后的重复检查 , 较持续 的异 常结 果是 脑损伤的有力证据 。 颅脑 B超 、 IC MR 、T检查是脑损伤 、 脑发育不 全 的形态学佐证 ,尽 管新 生儿期形态学脑损伤程度 与以后出现
用近红外光谱对早产儿感 、知觉刺激后 出现脑氧合 曲线变
化判断脑损伤和 日后的神经发育水 平。 出生后脑反应存在 问题 的d,L J 特别是早产儿 , 以后 的生长发育过程 中, 在 可能继续存在 脑成熟滞后及脑功能 的异常 、 神经发育 的异常 。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肢体运动分离、抓站 高爬、手上举步行、蹲立动作
姿势异常
紧张性颈反射的姿势 仰卧位患儿,头 部转向一侧,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 侧的上、下肢屈曲。1周左右出现,2月呈 优势。生后3月存在为异常。
明显的左右肢体不对称,颈、躯干或四 肢存在左右差别。
2月后仍有手紧握拳现象,上肢内旋位, 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
主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急性缺氧所致的新 生儿窒息。常见的原因有:产力异常;脐带异常(脐 带过长或过短、打结、缠绕、脱垂、扭曲以及脐 带附着异常等);胎盘附着异常如前置胎盘;以及难 产、急产、异位产、异常先露、内倒转术、产钳、 胎吸助产、头盆不称以及催产素、止痛药与麻醉 药物使用不妥等。
胎儿因素
肿及脑缺血性坏死) 颅脑外伤(各种类型包括脑出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所致胆红素脑病,部分可
变为手足徐动型脑瘫。高胆红素血症致新生 仔兔脑瘫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肉 眼观部分脑片可见浅黄色的黄染,以基底神 经节(丘脑、壳核、尾状核)与海马为最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导
根据瘫痪部位(指痉挛型 ) 分5种
• 单瘫Monoplegia • 双瘫Diplegia 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 三肢瘫Triplegia • 偏瘫Hemiplegia • 四肢瘫Quadriplegia 四肢受累,上、下肢
受累程度相似
发育神经学异常
发育异常包括发育迟缓及异常发育。发 育迟缓表现为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明 显落后(落后3个月以上)。异常发育 即病态运动发育,表现为姿势异常、反 射异常、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 角弓反张;手紧握拳现象, 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 足位。

脑损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脑损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神经学检查异常:
⑴觉醒度: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均为异常 ⑵自发性运动:整体评价(评价大运作的复杂性、流畅性) 细节评价(评价小运作的精确性) ⑶头围:头围的测量可反映脑容积的增长情 况,对脑损伤的判断很重要。 1~6个月时对头围的追踪测量很重要。 ⑷囟门和颅缝:正常前囟的闭合时间为1~1.5岁, 顶颞缝常被反映脑容积的一个重要信号,出生时 呈现屋脊状改变提示宫内发育不良。 ⑸肌张力:CP(脑损伤儿)肌张力表现为增高、降低, 都影响以后的运动。检查婴儿肌张力常采用围巾 征、足背屈角、腘窝角,内收肌角。
原始反射持续: 常见四大生理反射: 吸吮反射→生后出现。4个月后被 主动进食 所代替。 觅食反射→3~4月消失 握持反射→出生出现,2~3个月时消失, 被主动抓握代替。 拥抱反射→出生出现,4~5个月时消失 大多数原始反射会在出生数月消退,如果出 现消退延迟或持续存在,对脑损伤诊断有 重要提示。
高危儿脑损伤家庭监测十 条
宝宝的手经常用力屈曲或伸直,好像很“有力” 满月时头老后仰,扶坐时头竖不起来 3个月时俯卧不能抬头 4个月时仍握拳,拇指紧贴手掌,不能张开 5个月时俯卧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6个月扶立时尖足,脚跟不能落地 7个月时不会发“ma、ba”音 8个月时坐不稳 9个月时头和手频繁抖动 视听反应迟钝
发育期脑损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潜江市妇幼保健院保健科 周 玲
发育期脑损伤的意义 发育期脑损伤是 指从妊娠开始到孩子 出生后(主要2~3岁内) 的这段时期任何来自 遗传因素、宫内因素 或生后环境因素,导 致脑发育异常或对脑 造成损伤,所表现出 一系列神经或行为功 能的不足或缺陷。
发育期脑损伤的识别
发育期脑损伤的干预
4、早期干预的年龄界定:
早期干预越早越好 3岁以前算早期,6个月称为超早期 这个时期提供刺激最易获得反应和能力。 发育期脑损伤应越早干预越好,若在关键时干 预效果则会更好。

新生儿脑损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脑损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脑损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滨宾新生儿脑损伤是指由于出生时或出生后各种原因(如:缺氧缺血脑病、严重的黄疸、低血糖等)引起的脑组织的病理改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技术的发展,新生儿脑损伤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许多生存婴儿会残留运动或认知功能障碍,此外有些脑损伤由于新生儿缺乏明显表现,或存在的表现被归因于发育不成熟,而经常被漏诊,以致被延误到儿童期后才被诊断。

这些对患儿家庭及社会都有严重影响。

目前,由于神经影像学的不断进展,新生儿脑损伤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揭示。

现就导致脑瘫及神经发育致残的几个主要脑损伤因素,如:围产期缺氧缺血或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所致脑损伤的影像表现与临床预后加以总结。

围产期缺氧缺血或窒息:可发生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损伤模式取决于伤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的胎龄。

脑损伤与发生时间的关系:不同的发育阶段决定其损伤类型;妊娠20周以前---畸形;24-34周---脑室旁白质损伤;38-42周---矢旁区、基底节损伤。

足月儿:不完全窒息----损伤部位:双侧大脑半球矢旁区。

①为轻度,预后较好。

MRI表现为T1WI 可见皮层及其深部有纡曲条状、点状高信号,皮层内呈雪花状高信号;②为中度,脑室旁白质软化及后遗症的发生比例明显上升。

MRI表现为两侧侧脑室前角周围额叶深部白质内对称的点状高信号,沿侧脑室壁尤其三角区外侧白质可见粗条状高信号;T2WI上不明显,伴有局限性白质水肿。

③为重度,预后不良,发生脑瘫、癫痫等。

MRI表现为皮层下白质出现小囊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区,伴弥漫性白质水肿。

完全窒息----损伤部位:基底节、脑干。

MRI表现为①T1WI可见基底节、丘脑腹外侧呈不均匀高信号,常累及两侧,严重者整个基底节、丘脑呈均匀高信号;②正常已有髓鞘化的内囊后肢的高信号反而消失,呈相对低信号,在T2WI上改变不明显。

①、②均为重度,预后不良。

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吗

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吗

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吗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有影响,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内容。

一、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的影响早产儿脑损伤是指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未成熟,加上外界环境的干扰等因素,导致脑部发生异常现象,进而影响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因此,早产儿脑损伤会对早产儿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对智力的影响。

据研究发现,早产儿脑损伤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发育受损:由于早产儿脑部未发育完全,脑细胞受损,导致神经细胞连接不完全,神经发育迟缓,进而影响智力发育。

2、智力缺陷:早产儿脑损伤后,容易造成智力缺陷,表现为学习能力低下、语言发育缺陷、记忆力受损等。

3、行为问题:一些脑损伤的早产儿在行为上表现出敏感、易怒、焦虑等问题,影响智力发展。

二、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在早产儿脑损伤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减轻脑损伤的程度,帮助早产儿恢复神经系统发育。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式来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早产儿的神经系统,来改善早产儿的神经发育。

4、心理治疗:早产儿脑损伤后,心理治疗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早产儿克服焦虑、抑郁等问题,提升早产儿的心理素质。

5、手术治疗:早产儿脑损伤如果非常严重,则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减轻脑损伤的程度。

三、早产儿脑损伤的注意事项除了治疗方法,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早产儿脑损伤后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

1、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早产儿脑损伤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帮助早产儿恢复神经系统的发育,提升智力水平。

2、注意脑部保护:注意保护早产儿的头部,避免撞击和刺激,防止脑损伤的发生。

3、营养均衡:早产儿需要注重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促进身体健康和神经系统发育。

4、避免环境干扰: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非常脆弱,需要避免过多的环境干扰,保证良好的休息和安静环境。

新生儿出生时缺氧脑损伤的症状,治疗方法

新生儿出生时缺氧脑损伤的症状,治疗方法

新生儿出生时缺氧脑损伤的症状,治疗方法新生儿出生时缺氧脑损伤是指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由于胎盘功能障碍、胎儿疾病、分娩过程异常、呼吸道、循环系统等原因造成脑部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缺氧引起的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出生时缺氧脑损伤的症状、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症状新生儿出生时缺氧脑损伤常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呼吸不畅: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缺氧导致肺部功能受损,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过高或过低。

2.皮肤变色:由于血氧含量下降,新生儿皮肤可能会变得紫色或灰色。

3.肌张力异常:新生儿出生后,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肉僵硬、瘫痪或抽搐等。

4.意识状态异常:新生儿可能出现无意识、失去意识、意识混沌等异常症状。

5.发育异常:新生儿出生后,发育异常表现为身体比例失衡、头部异常、行动不协调等现象。

6.生命体征异常:新生儿出生时缺氧引起的生命体征异常包括体温升高或降低、心率和血压不稳定等。

二、治疗方法1.高浓度氧疗:出生时缺氧脑损伤患者需要及时将氧气输送到Brain Cells,以改善脑部缺氧状态。

高浓度氧疗是缺氧性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2.早期干预:早期干预能够避免细胞因缺氧而损坏,治疗期间需要进行脑功能监测、低体温治疗、保温等一系列措施。

3.药物治疗:对于新生儿出生时缺氧脑损伤,常常会使用肌松剂、抗惊厥药物、氨基酸等药物的组合治疗。

4.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不仅是减轻缺氧造成的损伤,同时也有可能帮助恢复脑部功能,使孩子活动更加自如。

三、注意事项1.新生儿的检查:早期发现缺氧性脑损伤的症状至关重要,因此应定期地做新生儿检查,以确保身体健康。

2.预防措施:出生时缺氧脑损伤是可预防的,有些措施包括预防糖尿病孕妇、保持孕妇健康、避免孕期酒精、药物和毒品等。

3.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减轻缺氧造成的损伤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配合早期干预。

4.医学监护:对于出生时缺氧脑损伤的患者,需要持续医学监护,定期检查,确保治疗进程。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



新生儿觉醒 睡眠状态的判断常需要结合 EEG以外的其他生理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因 此新生儿记录最好包括心电、肌电、眼动、 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多种生理信号,同时需 要EEG技术人员在记录中随时观察并实时 标记患儿的各种临床状态和可疑发作事件。 也可采用录像EEG监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全面观察新生儿在清醒和睡眠状态下的 EEG特征,记录时间不应少于30min,并应至 少包括一个完整的清醒 活动睡眠 安静睡 眠周期。 在暖箱内或NICU病房内进行EEG记录时,应 注意识别和排除各种医疗电器对EEG记录 的干扰。
3.2 背景活动

新生儿EEG背景活动随发育过程表现为 非连续性、交替性和连续性图形。




非连续图形(TD)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图形,见于 CA28周以下的非常早产儿,表现为在低于10~ 20μV的低平背景上,间断出现中 高波幅的暴发性 波群。 2次暴发之间的低平段持续10~20s左右; 暴发段由不规则慢波和(或)棘、尖波构成,持续 1~3s不等,左右半球的暴发可同步或不完全同步 (图1)。 早产儿暴发间隔的时间越长,预后越不好。

最早见于CA24~26周,在CA35~38周先后 从清醒、AS期及QS期消失, 但仍可见于足月小样儿。 正常CA44周后在任何状态下均不应再有δ 刷,如出现,则提示为不成熟EEG。"
3.4 Rolandic区正相尖波




即中央区正相尖波, 是脑实质损伤,特别是深部白质损伤的标志, 常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有关,也可见于脑室 周围白质软化、脑梗死、脑积水或HIE等 情况, 但与癫痫发作无关。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 在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

高危儿早期识别ppt课件

高危儿早期识别ppt课件
玩具或对声音反应差。
10
高危儿脑损伤简易筛查法
• 视、听感觉检查:在小儿清醒状态下进行。 • 视反应检查:婴儿仰卧,保持头正中位。用直径
10CM红球,在距小儿眼前20CM处轻轻晃动引起 小儿注视。然后慢慢向左、右弧形移动,观察小 儿眼球与头部跟随红球转动情况。
• 正常:1个月小儿眼球能追视90度(左右各45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危儿早期表现
• 生后情绪不稳定、易惊吓、易哭闹、易激
惹或过度安静。
• 睡眠障碍(夜间睡眠时间短,易醒,易翻
滚)。
• 吐奶频繁或喂养困难。 • 对声、光反应强烈或无反应。
3
高危儿早期表现
• 喂奶时不注视人脸、眼球转动不灵活。 • 头后背、憋气。 • 四肢过度紧张(显棒状)或过度松软。 • 下颌、手脚频繁出现抖动。
可通过被动的屈曲。伸展、旋前、旋后肢体来了解肌张力情况。 正常肌张力是在活动肢体时没有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
• 肌张力异常有以下3种类型: • 张力增高:活动肢体时,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 张力降低:活动肢体时,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 张力障碍: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的交替出现。 • 婴儿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高,以后随着
产、产伤、剖宫产等。
• 新生儿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
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 肺炎、感染性疾病、寒冷损伤等。
6
高危因素(筛查时问诊)
• 有脑瘫病史、家族遗传病史;生母智力低
下、发育畸形。
• 早产(胎龄<37周)、过期产(胎龄≥42
周);多胎。
• 低出生体重(<2500克)、巨大儿(>
8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修订)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修订)

黄疸1、败血症:支持点:(羊水Ⅱ°污染)出生3天,皮肤黄染1天。

不支持点:无明显感染灶,无精神萎靡,无哭闹,无惊厥,无肝脾肿大表现。

结论:待血培养结果回报后排除。

2、生理性黄疸:支持点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

不支持点: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染,黄染程度较重,我科经皮测胆红素:头/胸15.2/15.5mg/dl。

结论:可以排除。

3. 新生儿ABO溶血病:支持点:患儿母亲血型O型,生后第2-3天皮肤中度黄疸,巩膜黄染,经皮测胆头11.2mg/dl 胸11.2mg/dl高出正常范围,不支持点:患儿血型为O型(不详),无贫血外观,无肝脾肿大。

结论:(待溶血三项结果回报后进一步排除)可排除。

4.婴儿肝炎综合征:支持点:生后36天皮肤中度黄疸,巩膜黄染,不支持点:非白陶土样便,肝功能示:ALT 2.2U/L,TBIL 223.2umol/L,DBIL 19.5umol/L,IBIL 203.7umol/L(是指一组于婴儿期((包括新生)起病、伴有黄疸、病理性肝脏体征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临床症候群。

以肝内病变为主,病因复杂,预后悬殊。

如能查出病因,明确诊断,就不再称婴肝征。

)早产儿1、早产儿(大于胎龄儿):支持点孕33+5周出生。

不支持点出生体重2.0kg,其位于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第10到90百分位之间。

结论:可排除。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持点,常见于早产儿,不支持点,出生后无呻吟无气促,可进一步观察呼吸系统情况及行胸片检查,进一步临床排除。

肺炎1、奶汁吸入性肺炎:支持点:鼻塞、喉中痰鸣,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

不支持点:无呛咳史,现患儿呼吸现平稳,节律规则,三凹征(-)。

结论:可排除。

2、毛细支气管炎:支持点:咳嗽、鼻塞、喉间痰鸣,双肺可及湿罗音。

不支持点:现患儿无发热,无气促、喘憋,三凹征(-),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强。

结论:可排除。

窒息1、新生儿羊水吸入性肺炎:窒息史,羊水污染史,三凹征(-),无吐沫,进一步胸片明确。

新生儿脑损伤诊断及早期干预技术

新生儿脑损伤诊断及早期干预技术

2
脑损伤的早期识别方法
2. 1 临床表现 由于脑损伤病因繁多, 尤其是早产儿 , 反应能力差及反应无 特异, 临床表现差异悬殊, 从无任何症状到严重抽搐、 呼吸困难 以及死亡等, 故早期识别主要是认真监护, 早期发现细微改变,
8 6
中国现代 医生 C HINA MODERN DOCTO R
20 7 年6 月第4 卷第 5 期 0 5
更重要的是对其发生有预见性。 常见的表现有抑制或激惹, 肌张
力改变(增高或减低) , 原始反射减退或消失。
2. 2 影像学监测 头颅 B超筛查、 MR 、 检查等。 颅脑 I CT
2. 3 脑反应性检测
用近红外光谱对早产儿感、知觉刺激后出现脑氧合曲线变
化判断脑损伤和日 后的神经发育水平。出生后脑反应存在问题 的小儿特别是早产儿, 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可能继续存在 脑成熟滞后及脑功能的异常、 神经发育的异常。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 高危新生儿存活率不断提高, 新 生儿脑损伤问题已经成为围产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 ] l 部分新生儿脑损伤早期缺乏明显表现,或存在的表现被归因于 发育不成熟, 脑损伤经常因此被漏诊, 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 儿, 在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微的情况下, 脑瘫、 学习能力缺失和行 为障碍可能被延误到儿童期后才被诊断。康复医学近年发展较 快, 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 早期进行多方位适量的信息刺激及循 序渐进的功能训练可使大部分脑损伤儿恢复到基本正常, 如果 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新生婴儿早期及脑损伤后 的康复初期, 则较难回归到正常儿童行列的理想目 为了最大 标。 限度减少因脑损伤所致的残疾, 本文整理相关资料, 前对婴 将目 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相关技术给予综述。
有偏瘫存在。 3.1.2 肌张 对发现发育障碍有重要意义。例如上肢通过围巾征 力

早产儿脑损伤预后及早期评估

早产儿脑损伤预后及早期评估
磁共振 弥 散 加 权 成 像 ( DWI ) 及 弥 散 张 量 成 像 ( DTI) 的开展和应用,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 断及预后评估开创了新局面。但 DWI 早期影像学改 变对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预测的价值研究较少。DTI 对脑白质损伤的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可靠信息,但是 完成 DTI 检测的时间较长,故增加了危重小早产儿在 完成此项检查时意外风险的发生率[25]。
收稿日期: 2012-05-11; 修订日期: 2012-05-13 作者简介: 段璐琦( 1987 - ) ,女,河南开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生儿脑损伤临床及基础研究。
·244·
2 岁 时 不 良 预 后 预 测 的 敏 感 性 为 95% ,特 异 性 为 96 % [5]。特异的 全 身 运 动 异 常 如 持 续 的 痉 挛 同 步 性 全身运动对脑瘫有很好的预测性,且异常出现的越早, 脑瘫程度越重,重度 GMs 异常对 2 ~ 3 岁时不良预后 预测的敏感性达 100% ,特异性为 92% ~ 100%[6]。但 出生后早期不连续的全身运动评估,对结局预测能力 下降,对胎龄小于 34 周的早产儿于 34 周时评估全身 运动发现 41% 早产儿 GMs 表现异常,出现的痉挛同步 性全身运动异常与 14 月时的不良结局仅 呈 中 度 相 关[7]。对超低体重儿生后早期全身运动评估发现,多 数在出生后早期异常全身运动的患儿在 12 ~ 36 月时 发育正常[8]。对胎龄小于 32 周的早产儿于分别于生 后 2、4、6、10 d 行全身运动评估发现,仅 21% 出现异常 GMs 的早产儿随访至 24 月时有轻度发育异常[9]。长 期随访也证实 GMs 的异常与学龄期运动、智力异常相 关,异常 GMs 预测 6 岁时不良结局的敏感性为 87% , 特异性为 89% ,阳性预测值 75% ,阴性预测值 95% 。 轻度 GMs 异常与 4 ~ 9 岁时的轻度的神经发育异常、 注意力缺乏等相关[4]。

新生儿常见疾病早期识别

新生儿常见疾病早期识别
Apgar评分0~3分,并且持续时间>5分钟 有神经系统表现,如惊厥、昏迷或肌张力 低


多脏器受损
三、多脏器受损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
呼吸系统→
肺出血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缺氧缺血性心肌病
泌尿系统→
肾功能不全,衰竭 肾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取决于缺氧持续时间和严重程
度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
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分
为轻、中、重三度。
HIE临床分度 分度
意识 肌张力
轻度
过度兴奋 正常 稍活跃 正常
中度
嗜睡、迟钝 减低 减弱 减弱
重度
昏迷 松软 消失 消失
原始反射
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
惊厥
中枢性呼吸衰竭 瞳孔改变

无 无
新生儿常见疾病早期 识别
第一节 新生儿窒息
定义: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
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 中毒。 新生儿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 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胎儿宫内窒息


新生儿窒息
多脏器受损症状
一、胎儿宫内窒息
早期 晚期 胎动↑
胎心率>160次/分
胎动↓
分型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出血原发部位在蛛网膜下腔内,不 包括硬膜下、脑室内或小脑等部位出 血后向蛛网膜下腔扩展。
临床特点
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类型
病因:主要为缺氧、酸中毒、产伤
预后:大多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良好部分
典型病例生后第2天发生惊厥,但发作间歇表现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