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合集下载

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

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

第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

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第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

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新闻也要回到常识和原点。

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新的语境下,让我们重新回到原点,解读——教师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

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

‚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

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

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掌握教育契机问题,就是要抓住其心理发生矛盾的转折点以适时教育。

在后进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慰籍,班主任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后进生困难时,班主任要提供帮助;在后进生痛苦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后进生激动时,班主任要抓住这种情感波动,把他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第一篇:《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近期拜读了关于教育的一篇文章《让教育回归常识》,回思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们的传统文化常常要求并鼓励所有人向着“成功”和“成才”的方向努力。

每一位家长也热切期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在此影响下,学校教育更是不遗余力的向学生灌输这种观念。

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往往对学生抱着过高的期待,恨不得人人成才,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教育的成功。

诚如文中所言:“这种做法就符合教育的规律吗?……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连鼓励学生去做个平民的勇气都没有了?”当我们抱着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投入到复杂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去,用过高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时,是否真正关注过生命的本来面目,是否留给孩子的童年一片灿烂多彩的阳光?文中所提到的一个事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印度有一个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

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 500公里行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

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

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仔细分析和思考这个事件,不免对印度政府的行为赞叹。

这个5岁的孩子或许真的是天赋禀异,但是政府宁可不要一个可以引起世界瞩目的“神童”,也要保证小辛格作为一个普通的5岁孩子身体健康和情绪轻松。

印度官方的这个理念真可谓是让生命绽放了最自然的光彩。

掩卷沉思,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首先孩子的家长和亲朋一定会因为家有神童而沾沾自喜,社会和学校也一定会对这个孩子赞誉有加,甚至将他定位为成功的典范而作为教育其他孩子的榜样,可以想象,其他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理会遭受多么沉重的压力?甚至小小年纪就已经变得急功近利,让本该美丽的童年蒙上了沉重的阴霾。

教育:回归本真与常识

教育:回归本真与常识

会SUMMIT教育:回归本真与常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真教育’’至今 仍让人津津乐道。

在当下,教育不止于教人求真,教育更在于本身要是‘‘真’’的一一教 育要从尊重人的个体性开始,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在喧嚣的时代下,基于功利追求的冲动遮蔽了教育的常识,也让教育失去了本 真、被异化,甚至让造‘‘假’’行为在教育中横行。

‘‘常识就存在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的班级里。

但 是,越显而易见的道理,却越容易视而不见;或者即使见了也觉得[过时‘老一套’ 而抛在一边。

于是,在我们追逐[新理念‘新模式’的时候,教育却失落了。

”李镇西 如是说。

于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常识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呼吁以及行动。

他们或撰文高 呼,或结成真教育联盟,或以‘‘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行 动...总编按语教育关涉人心智的滋养以及人性的教化,失去本真的教育意味着人心智的迷失以及 人性的旁落。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常识,更待何时?峰会| 033求真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见陶行知先生说,人民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真是说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无论你教什么,无论你怎么教都要教人求真,把真当成一生笃定的追求。

真还需要教吗?当然需要。

有一种理论认为,求真就是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样干就怎样干,这就是最本质的真。

其实不然。

我们说的“真”,与这样的自然之真是有区别的,真就是真实,客观实在和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真的反义是假、伪和装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粗暴践踏。

与真相伴的另外一个词是实,实就是实在,实的反义是虚、空和飘。

我认为,假、伪、装和虚、空、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最该改掉的习气。

在政治生活中,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对每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政府对每一个公务人员的要求,当然也是对每一个人民老 师的基本要求。

从对真的解释中不难看出,真既有自然的含义,又有社会的 含义,我们所说的真是这两方面 含义的结合。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引言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阶段之后的教育阶段,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似乎逐渐远离了其本应追求的目标,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而不只是追求纸上功夫或者追逐虚无的名利。

本文将就为什么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正文一、常识是实践的基础首先,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人才。

然而,许多高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的训练。

这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实际问题时无法应对,因为他们缺乏实践能力和常识的支持。

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发展实践能力。

二、常识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有些教育机构过于强调死板的记忆和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也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回归常识意味着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三、常识是拓宽视野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然而,一些教育机构过于重视狭隘的专业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和认识很少。

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知识。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站在孩子的视角做教育,回归教育常识做教育。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实施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思考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反思与纠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狭隘知识的掌握、分数的获得以及学历的增长。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常识。

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数,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教室变成应试车间,那么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考试机器,这就背离了教育常识。

回归教育常识,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有没有让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坐标与人生方向,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和坚持的“全息活动育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能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赢得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们发现:孩子在富于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长或研究成果时,他们乐在其中,成长中便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还记得一位学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在给教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恩母校让我成为学校的首批小记者。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素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裹挟着浮躁和功利的热潮,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本来的应有之义。

因此,回归常识,落实教育的使命,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已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应该是以发展人的潜能和全面素质为目标的,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应对考试和赢得竞争。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等。

教育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同时,教育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育应该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更是为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和成功。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积极地实现它们。

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优质的教师资源以及与社会联系的机会等等。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教育中学会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积极寻找并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育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教育不应该只是短期行为,而应该是长期的发展过程。

教育应该构建一个稳定、连续和可持续的系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

同时,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评价。

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具有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3篇)

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践中,实践教学往往偏离了教育常识,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与途径,以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偏离教育常识的表现1. 过度注重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于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只关注技能掌握,而忽视了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提升。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这种现象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1. 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2. 提高教育质量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3.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途径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6月5日,我们一行49名怀揣一颗对学校教育寻根、求真之心,来到了素有六朝古都之誉的南京,来到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被誉为全国师范教育发祥地的南京晓庄学院求知、求学。

近10天的培训学习、交流考察以及深入学校和课堂的体验,无论是在个人修为的积淀,还是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深度思考等方面,均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重点谈谈晓庄之行带给我对教育的思考。

为什么呢,以我拙见,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是我们教育人,不管你是教书的,还是搞学校管理的,首先应该搞清楚的东西。

它是一个关乎方向的问题,方向对了,我们才不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迷失自我,南辕北辙;方向对了,才能避免在“欲望”、“功利”的面前,渐行渐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方向对了,不管你有多慢,终有到达胜利彼岸的一天。

因此,工作中,我们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懂得抬头看路。

一、“名称”的花样不管怎样翻新,都永远无法掩盖“真”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从1985年国家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算起,如今已走过了而立之年。

细细回想起来,30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都做了些什么?xxxx年4月20日,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接受记者蒋保信访谈时,曾这样讲到:“我们所谓的教育改革,可以说只是课程体系或内容的调整而已——增加或删掉一些课,或者在一门课里增加或去掉什么内容。

这种改革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只是停留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是失去灵魂的改革。

”这种失去灵魂的改革,不外乎多了一些“翻新”名词和一些所谓的“新”理念,催生了一大堆“教育家”和“名校”。

唯一不变的,唯“分数”论的问题仍是“山还是那座山”,“钱氏三问”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教师们在缺乏任何统一的教育思想的情况下强化着自身的努力;论教育的新书层出不穷;教学技巧持续扩充,…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实验,…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

呼唤常识的回归

呼唤常识的回归

呼唤常识的回归——读汤勇《回归教育常识》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

教育常识,亦即教育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东西。

四川阆中汤勇局长在《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中说,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

这些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知道教育要遵循常识,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

比如,我们面对学生,考虑最多的只有知识、分数,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空洞的说教,是面对不同的个体,带给他们的是相同的教育内容、相同的发展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出发,只知道匆匆上路,却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发,究竟要到哪个地方去,这样,我们“行走得越远,付出的代价就有可能越大。

”(陶西平语)读完汤勇《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让教育回归常识,这是对教育理想的捍卫,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也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的深情呼唤。

好的教育,不是我们自以为的可以给学生多少分数或提升多少成绩,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这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功利,不一定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高分,但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能够让孩子在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留下的其他东西多一些。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强化对孩子的约束,让孩子一味听话,置他们的好奇与探究、求解与质疑而不顾,不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不能给他们以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孩子的创新与兴趣就会被扼杀。

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正因如此,我们要把空间和空间多留一些给孩子,顺应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找到自信。

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浪费”时间,这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及生命,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被重新发现,被真正唤醒。

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在广阔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用心地体验、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想象、充分地发展,教育方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汤勇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教育就有了良好的生态,教育者就坚守了自己的良知,孩子们就能够过上一种快乐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更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正因如此,适合的教育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的美好境界。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吗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吗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

汤勇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书记、局长。

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阅读和写作,而且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在教育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

《回归教育常识》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反映了他过去一年对"教育常识"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教育要回归常识,这是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该如何去做,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一,就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创设适合于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自主成长。

在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游戏、玩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探究世界最为重要的方式。

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

达尔文小的时候整天掏蚂蚁窝、捉蝴蝶、摸鱼虾、研究臭虫,就是不愿意学习。

他的父亲气急败坏,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

"但他的父亲有一点好,没有严厉禁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也给这个世界养育了一个伟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个名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实现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被人们称之为神童。

5岁那年,辛格计划用10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行程,但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被警方叫停了。

印度**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让教育回归常识》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当代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和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作者指出,当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奖项。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应该重视的方向。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教育应该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

作者提到,“高塔模式”即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只有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这需要教育提供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和实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充满变化的社会中立足。

最后,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

作者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学生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才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通过阅读《让教育回归常识》,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越来越 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教育要回 到原点,遵循常识。

所谓“常识”,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

百度 上的解释是:“普通的知识,众所 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与生 倶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

”当然,认真推 敲,这个解释也不绝对严密,因为任何“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需要“解释或加以论证”甚至成为“非常识”比如,过去“太阳围绕地球转”是常识,而现在“地球围绕太阳转”才是常识。

但我这里说的“常识”,当然是指相对正确而且得到公认的真理性教育命题。

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识了,但往往被人遗忘。

教育是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但现在许多人越来越把教育仅仅当做“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

我们不是否认智慧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爱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了爱,“水平”再高,没用。

“只有爱,也没有教育。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句话,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虽然对学生的爱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爱本身不是专业水平。

对孩子的爱,教师超不过家长,但家长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话的意思就是做什么都得付出艰辛劳动,只有勤奋,才有成功。

但我们现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欢“发明”捷径。

一些校长或专家时不时会宣称自己创立了什么“模式”或什么什么“几步法”之类的“科研成果”,从而“迅速提升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云云。

对此我嗤之以鼻。

方法无论多么科学,都需要刻苦精 神。

“梅花香自苦寒来”永远都不 会过时。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

”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被冠以这样名称那样名称,并都以改革创新的面目出 现在媒体。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教育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是一些常识,但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恰恰是严重地违背常识。

人有生物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针对人的精神禀赋,让它们发展得更好。

“人的精神禀赋”又分为三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德育、智育和美育,只有这三种能力都发展得非常好了,才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智力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肯定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点知识,为“应试”做准备,智育的真正目标是让一个人过上活泼的、自由的智力生活,要有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追求、哲学思考的原动力。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说过,哲学开始于好奇心。

哲学是对世界的惊奇和疑惑,看到满天的星星和神秘的宇宙,想弄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时候,第一个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对人生感到困惑时,开始琢磨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你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哲学思考了。

好奇心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神圣的好奇心,是一颗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

好奇心之所以容易被扼杀,有两个主要的敌人,一个是“习惯”,见多不怪了,自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是对这个世界麻木了;另外一个大敌人,就是“功利心”,想一个问题,先要问“有没有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态度,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提出问题,家长就会考虑这个对他的学习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让他去想了。

从这个问题再具体谈到学校教育上,智育教育成功不成功,最重要的是“兴趣”,学生有没有从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智力活动本身是有价值的,智力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背道而驰。

现在的小孩完全没有时间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

对智力教育有两个评判标准,就是学生爱不爱学习和会不会学习,我们在智力教育上是不成功的。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在教育实践中, 应将常识教育与 素质教育相结合, 既要注重知识传 授,也要注重能 力培养和个性发 展。
如何实现教育回归常识
强调生活实践教育
重视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强调生活经验和常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倡学校与社区、家庭合作,共同推进生活实践教育。
教育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一:Scratch 编程课程在中小学 的普及
案例二: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在教育 中的应用
案例三:在线教育 平台的兴起与影响
案例四:家庭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的地 位与作用
常识教育与科技发展的融合
案例介绍:某学校利 用科技手段开展常识 教育,如虚拟现实技 术模拟历史事件等。
教师队伍中存在 素质参差不齐的 情况,部分教师 缺乏专业素养和
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和继 续教育不足, 难以满足教育 回归常识的需
求。
教师评价机制 不完善,过于 注重应试成绩, 忽视学生综合
素质发展。
教师职业吸引 力不强,难以 吸引优秀人才 投身于教育事
业。
对策: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能力 培训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与分享活动 专业发展:鼓励教师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纳入评价标准
常识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常识教育的定义
常识教育的内涵:以生 活常识为基础,强调实 用性和应用性,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素质和智慧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推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往往会被各种理论和方法主导,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即回归常识。

本文将探讨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育的常识教育的常识即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普遍通用的教育方法。

教育的常识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并且具有普适性。

它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育的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误区的存在然而,现实中教育往往偏离了常识,出现了一些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 1. 考试成绩至上: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选拔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教育过程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2.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3. 忽视学生需求和个性: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学生被迫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节奏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4. 重视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现实中的教育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缺少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青年学子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引导人生方向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走了偏离,常识教育不足,智商的重要性被过分强调,而人生目标的实现并不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有必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一、教育应重视常识教育常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实用知识,包括道德、礼仪、健康、生活常识等方面。

这些常识对于青年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智商培养,而忽视了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常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

缺乏常识教育的人,虽然可能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智商,却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能、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育应引导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教育应该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为青年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很多青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选择迷茫、梦想缺乏方向,甚至被社会的消极因素所左右。

教育应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意志。

教育也应该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创业实践等活动,帮助青年学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教育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用能力和人生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学校是培养青年学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重视常识教育,将常识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
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立德树人两个维护四个自信一本为本四个回归内容四个回归的基本内容本科教育“四个回归”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内容四个回归的内容是什么“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绝不能总想搞名堂【导语】这是《山东教育》原主编毕唐书老师十年前的讲座实录,毕老当年主张“教育要回归常识”,十年之后,却依然需要再次强调。

常识,没想到竟然如此高不可攀。

1说在前面的话今天我把今天讲话的题目定为: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因为我经过长期观察,感到1949年以来的教育一直不算正常。

我1952年上小学,58年上初中,61年上高中,64年上大学。

69年毕业后在聊城教过初中、高中、师范,85年调入《山东教育》杂志社做编辑,一直没有脱离教育。

回想起来,49年到现在,政治没有走上正常轨道,教育也一直没有走上正常轨道,集中表现就是“刮风”、搞形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阵风来,前功尽弃;如此反复,难有建树。

北大的季羡林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我做了北大几十年的西语系主任,就如同是黑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不断搞改革,今天搞一个名堂,还没开好头,一个新名堂又来了。

如此反复,一个领导一个法,下面的思想自然混乱。

这话真说到我们的痛处。

政治上,1950年代学苏联,苏联的一切都是好的;58年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60年代反修,苏联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时代不堪提及;文革之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提是否妥当,谁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回头想想,只为GDP,也带来许多弊病;正因如此,如今新领导集体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谐调发展。

政治上如此,教育上也是如此,许多当时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如今想来是大笑话。

58年搞“教育革命”,教育路线是“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学扩招到了可笑的程度;文革后推荐上大学;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有几项“大举措”:一窝蜂地搞标准化命题;一窝蜂地搞目标教学;一窝蜂地提“人民教育人民办”——这是平度的经验——这种提法把政府对基础教育应负的责任推了出去,使得如今我国的教育投入比例连非洲的乌干达都比不上;后来又搞素质教育,还编出“应试教育”这个词,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论述百年中国教育的文章,作者认为,49年之前的五十年,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49年之后则是失败的,到如今,世界先进大学没有了,大师级的人物没有了。

我们的教育一直不正常,在哪里犯了错误?——在教育常识上犯了错误!所以,今天,我要说:教育,要回归常识!我主要讲四个问题:1.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2.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4.多搞点校本教研,多写点教育叙事。

2立人与立心第一个问题,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谁也会说,可我问你:“人是什么?怎样才能称其为人?”这点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

在农村里,谁不孝顺爹娘,人们会说:“这人没有人味。

”那么,人味又是什么?做人要有人性,要有良心,人性良心又是什么?从何而来?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东西。

许多美好人性的养成和我们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年前,我曾经读过一篇《中国青年报》的通讯,写的是河南一位姓张的女班主任,现在想起这篇文章来,我还常常忍不住流下泪水。

张老师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通讯中仅写了四件小事,第一件写的是她和一位贫困学生的交往。

那个学生来自太行山区,家境贫寒。

张老师发现他有两个奇怪举动,一是从来不与其他学生一起吃饭,二是洗脸总是到水管接水,洗完后也不擦。

天渐渐变冷了,有一天,张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条崭新的毛巾,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学生激动地哭了,说:“张老师,因为家里穷,我从来没有条毛巾来擦脸,您是第一个发现我不擦脸的老师!我吃不起食堂的饭,只好在吃饭时间忍饿出去。

”张老师听了,也很感动,之后就对他多了一份关心。

这位同学后来在高考中因意外事件落榜,回到了老家。

张老师依然牵挂着他,盼着他来信,可是,左盼右盼,竟然一封信也没收到,“怎么会事?出什么事了吗?”张老师想。

半年过去了,张老师突然收到了来自太行山内的一个大大的邮包,拆开后一看,是厚厚的一沓信,信中说:“老师,我毕业后,每周给您写两封信,但我没有勇气发给您,因为我没有考入大学,给您丢脸了。

现在我鼓起勇气把所有的信寄给您。

您的恩情,我无法报答,我记得你爱养花,窗台上总摆着几盆花,我惟一的愿望是化成露珠,凝在您的花上!”没有读完,张老师的泪珠便流了下来,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是一件小事,但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样的小事,它对一个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

去年(2004年)发生了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家里也很穷,他进监狱时,看着自己的狱服,说:“这是我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这样一个贫困生在学校、社会中受尽歧视,不满终于积成仇恨,酿成血案。

我想,如果马加爵在人生路上碰到过这样一位像张老师这样的人,他就不至于走上绝路。

有些细节看上去离教育很远,实际上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二件事,说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事。

张老师让自己班的学生与解放军前线某连队结成对子,通了一年的信,突然一段时间前线没有了回音,几个月后,一个青年军官来到学校,找到同学们说: “我是连队的指导员,你们一定奇怪,为什么我们突然不给你们回信了。

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沉痛的消息,在执行某次任务时,全连队的战士们不幸为国捐躯了!”话音未落,全班同学抱头痛哭。

张老师说,经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同学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还有一位同学,没考上大学,却善于经商,成了大款,有一次回校探望张老师,说:“张老师,中午我留在您这里吃饭,请您为我做当年你常做的青椒炒肉丝,下清汤面吃——我是所谓的大款了,有好饭吃,有好房住,但我感觉最好吃的,还是您炒的青椒肉丝。

”于是师生二人一起享受了当年的“美味”。

临别时,这位“大款学生”对老师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张老师,我希望您能继续做班主任,能多做一天就多做一天;您多做一天,社会上就多一些有良知的人。

”这几个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为什么要讲?因为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却触及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就是一切。

”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如果没有爱心,人会比任何一种动物都可怕。

有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着:“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见到了人类不应见到的情境:毒气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杀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美丽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才有其价值……”真的,不是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他的素质就越高。

我们曾经在青岛举行过一次会议,请企业家谈谈职业教育。

会前我想,企业家一定会要求学校教好专业技术,没想到他们众口一词:高学历不等与高素质,职业道德最重要!企业家们说,我们提这个目标,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从教训中得来的。

如果我们做教育的反而本末倒置,忽视了这些东西,那就是违背了教育常规。

有人会问:不是经济社会吗?在这个社会,谈人性,谈诚信做人,这些还有用吗?我认为不但有用,而且永远有用。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老板——即使他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迹的,当他选人的时候,他首先会选那些做人到位的员工。

我们平时进行德育教育,为什么没有多大效果?如果我们结合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注重这些细节,言传身教,孩子不会不接受。

一个人的素质,说起来很虚,但又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行为,比如说话,都要注意,做教育就要从小事做起。

素质表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上;北京某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去应聘,单位没有组织考试,只是每人给端了一杯水,只有一个女生站起身来道谢,最后单位只录取了这位女生。

素质也表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语中;提到说话,就想说说青岛话,“家丑不怕外扬”,青岛人说话毛病太多了。

从农民到机关干部,说话都带口头语,满口脏话自己还不觉。

我发现一个特点,在山东就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地区这种毛病最严重,其他地方这类脏话很少。

不要以为沿海经济发达,人的素质也就高。

其实,经济发达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文化根基,不文明成了习惯,成了特色。

青岛这个毛病不改,想建国际化大都市很难。

做人教育到位,学生便获得了动力。

学生为什么做事没有动力,正是因为做人的教育没有到位。

这里说的做人的教育,不是要树立什么理想,那些没有用,要做实实在在的教育。

解决学生没有人生动力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教育:一是以人生教育为支点,解决人生动力问题。

常常有学生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不考虑,家长老师也从来不教育,或者教育显得假大空,没有效果。

其实,人生教育很生动,很丰富。

给学生指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人生的意义。

魏书生提倡学生去读名人传记,名人的生命轨迹可以成为学生的人生坐标。

我在高密一中听过语文课,看过他们的语文实验室,我说:你们的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造人!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和做人结合在一起。

我看过高密一中一个学生的读书心得,他说:“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最欣赏诸葛亮舍战群儒一段,他镇定自如,从容不迫,这才是栋梁之才。

这样的人才如今不多了,我想做这样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对着墙壁去演讲……”你看,人一旦有了动力,有了人生坐标,潜力就能充分发挥。

人生教育的工作可以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到诸城一中参观,发现他们的宿舍文化极得人生教育的妙处。

看到他们的宿舍都有一个名字,男生有“状元居”“超然居”“博雅居”等,女生有“慧心居”“雅静居”等。

墙上挂有横幅,有自己写的,有前面舍友留下的,从条幅上可以看出学生的人生境界。

我又翻看了学生关于宿舍命名的第一手材料——为自己宿舍命名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名字对于使用者来说是肯重要的,看名字就知道命名者的涵养与境界,命名过程就是确定人生坐标的过程,命一个名,比语文教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作用大的多。

这么一个小活动,我感觉涵盖了新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

二是以艺术教育为燃点,解决动力问题。

艺术教育不是指美术课、音乐课,真正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技能问题,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生命的原动力。

人死亡的标志,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枯竭,对世上的一切事都感到无所谓,这就已经死亡了。

艺术惟美,知美则性善,性善则行端;艺术主情,情动则神弈,神弈则心灵,这就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爱美,人就会进步。

龙口南山集团的老总,小学毕业,最后做成大企业,我问当地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们回答我说:人家这个人,过去家里很穷,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种自留地,不管种什么,都比别人家收成好。

我就明白了——小处追求美的人,干企业时自然也要干出个花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