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诗观念

合集下载

董仲舒诗词伐贪吏原文

董仲舒诗词伐贪吏原文

董仲舒诗词伐贪吏原文
董仲舒是中国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伐贪吏和揭露社会弊端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董仲舒的诗词作品直接表达了他对贪吏的痛恨和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董仲舒的诗词《伐贪吏》原文如下:
伐贪吏,乐岳阳之筑室。

诗经有云:“褭则褭兮,害止于市。

”这是说贪吏的害处只能停留在市场中,这是非常深刻的社会观察。

董仲舒用“伐贪吏”一语,表达了他对贪吏的强烈愤慨,他认为贪吏是社会的毒瘤,必须予以铲除。

乐岳阳之筑室,岳阳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地方,董仲舒用乐岳阳之筑室来比喻伐贪吏的行动,展示了他对于清除贪腐的热切期望。

这句话暗示了他希望能够借助伐贪吏的行动,来建构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董仲舒的诗词《伐贪吏》通过直接表达对贪吏的谴责和对清廉官员的赞美,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在诗中抨击了贪
吏的行为,同时表达了他对于廉洁公正的政风的期望。

董仲舒的诗词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他以文字来批判贪腐,呼吁人们正视社会问题,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董仲舒的诗词伐贪吏,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明清诗歌中的董子叙说

明清诗歌中的董子叙说

明清诗歌中的董子叙说
董子叙说是一种典型的明清诗歌表达形式,它由来自中国古代文学家董仲舒的作品《董氏独尊诗论》而得名。

董子叙说以比喻、借物叙事的方式对人生进行叙述,以情思的深刻、内心的激情与宽广的思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心的感受与真情实意。

董子叙说以优美的比喻表达出来的,多以大自然的自然之势、物的特性、社会的常规为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日月光华归去来”、“风沙挂翠袖”等。

董子叙说也常用象征抒写人生,“人生路上如清晨雾”、“天地百里霞影重”等都是董子叙说中的典型句式。

董子叙说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流传至今仍被经常使用,以表达深情的真挚。

选取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

选取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

选取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
1. 董仲舒公孙弘
杰出的儒学思想家
董仲舒公孙弘是晋代明学家、儒学思想家,他是一个有杰出表现的人物。

董仲舒公孙弘曾在他的一生中受到宋代哲学家黄宗羲的影响,并在儒学理论建构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他的哲学思想以内涵为灵魂,主张“内涵优于外传”,把不同的学科和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儒学思想。

董公的思想对当时的孔子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儒学思想家受到追捧的关键原因。

2. 董仲舒公孙弘
凝练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公孙弘提出的思想系统很凝练,充分考虑了宇宙规律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他认为,宇宙规律不可逆,而社会风俗却可以改变;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们才能正确地行使权力,维护社会正义。

在他看来,学者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思想的作用,努力改善社会风气,为社会做出贡献。

3. 董仲舒公孙弘
诗歌创作
董仲舒公孙弘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儒学思想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清新活泼,节奏流畅,且内容深刻阐释,深受诗经精神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描绘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人类的
丰富性,大胆地反映出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正义,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天赋,激发自身的潜能。

总结
董仲舒公孙弘是晋代的一位明学家、儒学思想家,他拥有凝练的思想体系,并受到宋代哲学家黄宗羲的影响,董公的思想对当时的孔子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外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清新活泼,节奏流畅,且内容深刻阐释,他的作品反映出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及正义的深远意义,受到广大人们的追捧。

董仲舒的诗观念

董仲舒的诗观念

董仲舒的诗观念王硕民【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6【摘要】董仲舒治《诗》贵志重德,以诗证事、以诗证志,以阐发其政治思想为指归,赋予诗以哲学意蕴。

提出诗书序其志、诗颂显德、以诗为法、诗无达诂等观念,这对后来诗义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

其诗观念体现其治经的方法论,并以此为其传播儒家思想、巩固皇权政治寻找理论根据。

%In the study ofThe Book of Songs,Dong Zhongshu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deal and virtue, holding the ideas of discussing things and expounding ideals by poetry, taking the elucidation of one’s political thought for purpose and endowing poetry with philosophical meaning. He put forward the ideas that poetry could elaborate one’s ideal, eulogize one’s great virtue, be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that there were no common interpretations of poetry, and thi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later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His ideas of poetry reflected his methodology of studying the classics and he took these ideas as his theoretical basis for spreading Confucian thoughts and consolidating the imperial politics.【总页数】6页(P31-36)【作者】王硕民【作者单位】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基础部,安徽蚌埠 233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4.5【相关文献】1.墨家的传《诗》版本与《诗》学观念--兼论战国《诗》学系统 [J], 郑杰文2.《诗经》中所见的政治观念——以《诗经》政治美刺诗、战争诗、宴饮诗为考察中心 [J], 韩高年;边思羽3.董仲舒《诗》学探微 [J], 王珏4.董仲舒的心学:以其引《春秋》与《诗》为基础的探讨 [J], 张丰乾5.清代越南使臣咏董仲舒诗五首 [J], 李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董仲舒的历史背景和贡献
2.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的发展和特点
3.董仲舒对后世的影响和历代诗人对其的赞誉
正文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主张人性善恶混,强调教化和道德的感化作用,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我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不仅是对董仲舒的赞誉,也是对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汉代以来,咏董仲舒的诗词逐渐兴起,唐代和宋代是其发展的高峰期,元明清各代均有佳作。

这些诗词的风格多样,或歌颂董仲舒的功德,或抒发对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或以董仲舒为楷模,自勉自励。

董仲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教育理念、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都为我国的文化、教育和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历代诗人对董仲舒的赞誉,既是对其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诗句,以草的生死比喻人生的无常,暗喻了董仲舒“性善论”的思想。

第1页共1页。

董仲舒诗学研究

董仲舒诗学研究

摘要作为汉代大儒的董仲舒,一直以其治《春秋》而闻名于世,而其对《诗》学的论述在汉代诗学发展中却是隐而不彰的。

本文主要围绕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用诗情况,来探讨董仲舒的诗学理念以及董仲舒诗学对汉代诗学的影响。

文章除了引言和结论,共分为四个章节对其进行全面论述。

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本文重点论述部分。

第一章研究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用《诗》情况,分为引《诗》和释《诗》两部分进行论述。

在第一节探析了董仲舒引《诗》的几个特点,一是董仲舒在引《诗》的时多取《雅》取《颂》,这与《雅》、《颂》篇所述的内容与董仲舒所用阐述的政治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二是董仲舒引《诗》的形式,一般都会直接引用,采取“诗云或诗曰+诗句+此之谓也”的形式来论述其观点。

当然其中也不乏间接引用诗,只引诗意,不出现原句。

第二节研究了董仲舒释《诗》特点,共总结三个特点。

首先,董仲舒以经解《诗》,将《诗》放在圣人之经典地位去解读。

其次,以《诗》证经,主要是用《诗》来支持其思想,故解《诗》的时候,会根据其需要来释《诗》的意思,割裂诗文,为其所用。

最后,论述董仲舒用阴阳五行来释《诗》,用阴阳五行解《诗》是利用天地阴阳的运行来解释《诗》,其宗旨无非是要证明其思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研究董仲舒的诗学理念。

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第一章的董仲舒引《诗》和释《诗》的研究,从中总结出董仲舒诗学观与其政治思想之间的联系。

一是,“诗无达诂”这一诗学理念与其权变思想紧密相联。

二是,“诗为天下法”与其德政思想相结合。

三是,“诗道志”与教化思想的融合。

董仲舒的在阐释《春秋》中的教化思想找到“诗道志”作为其思想理论支持。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诗学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的是相辅相成的,其诗学思想是董仲舒在阐述其政治思想逐渐形成的,反过来,诗学思想又为政治思想服务,成为其理论的依据。

第三章介绍了董仲舒诗学的学术渊源,主要来源于先秦诗学和汉代齐诗传承两大方面,而董仲舒诗学受先秦诗学影响较大,尤其是对荀子诗学的继承与发展。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

董仲舒最出名十首诗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董仲舒最为人所知的主张,强调儒家学说在政治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2. “天人感应,灾异谴告。

”董仲舒认为天象与人事之间存在感应关系,自然灾害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

3. “三纲五常,礼乐教化。

”董仲舒强调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4. “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认为天道是永恒不变的,人间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5. “教化之本,在于明德。

”董仲舒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德行。

6. “仁者爱人,义者正己。

”董仲舒认为仁是爱人的表现,义是自我修养的准则。

7.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董仲舒强调礼的作用,认为礼是区分人际关系、解决疑惑、辨别是非的重要工具。

8.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董仲舒认为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自然产生了。

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董仲舒引用《中庸》中的话,强调天命赋予人性,遵循人性就是道,修道就是教育。

10. “治国必先齐其家,齐家必先修其身。

”董仲舒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管理好家庭首先要修养自身。

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在和谐中保持独立见解,而小人则盲目附和。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

1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利益。

1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董仲舒引用《论语》中的话,强调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虑。

这些句子虽然并非董仲舒的诗作,但它们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是后人对他学术贡献的总结和赞颂。

董仲舒的诗句和楹联

董仲舒的诗句和楹联

董仲舒的诗句和楹联
哎呀呀,说起董仲舒,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呢!你知道吗,他虽然主要以他的思想和学说闻名,但他的一些诗句和楹联也很有韵味呢!
比如说,有句诗是这样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秉持着正确的原则和道义,而不是只想着利益和功劳。

就好比我们交朋友,不能只想着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好处,而是要真心相待,对吧?
还有一副楹联:“天人相与之际,中和位育之时。

”哇,这听着就很有意境啊!就好像是在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美妙状态。

就像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大家都能爱护大自然,不乱扔垃圾,那我们的世界不就变得更美好了嘛!
董仲舒的这些诗句和楹联,虽然可能没有那些大诗人的作品那么广为人知,但它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呀。

它们就像是隐藏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品味。

我们想想看,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董仲舒能写出这样深刻而有内涵的文字,是多么了不起啊!这就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们指引了方向。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去欣赏和研究这些诗句和楹联吗?它们可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传统文化的
瑰宝,从中学到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董仲舒的诗句和楹联的世界,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吧!
我的观点就是,董仲舒的诗句和楹联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品味。

独尊儒术的诗歌

独尊儒术的诗歌

独尊儒术的诗歌摘要:一、独尊儒术的背景二、独尊儒术对诗歌的影响三、独尊儒术下的诗歌特点四、代表性诗人及作品五、当代诗歌的发展与反思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尊儒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全国的正统思想。

这一政策对当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独尊儒术的背景独尊儒术的背景是封建社会政治的需要。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这些价值观与封建统治的稳定密切相关。

因此,当时的统治者认为,独尊儒术可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二、独尊儒术对诗歌的影响独尊儒术使诗歌创作方向发生了变化。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诗歌的主题趋于歌颂皇权、赞美圣德,内容单一。

同时,诗歌的形式也受到了影响,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追求文字的美感。

三、独尊儒术下的诗歌特点独尊儒术时期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诗歌内容以歌颂皇权和封建道德为主,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2.形式: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注重文字美感。

3.风格:诗歌风格庄重典雅,含蓄内敛。

四、代表性诗人及作品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如司马迁、班固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史记》、《汉书》等。

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独尊儒术时期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是历史的重要记录。

五、当代诗歌的发展与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创作逐渐摆脱了独尊儒术的束缚,主题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独尊儒术时期的诗歌对社会责任和道德的强调仍有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诗歌作品。

总之,独尊儒术时期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还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仲舒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董仲舒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董仲舒名言名句诗词大全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董仲舒的一些名言名句和诗词大全:1.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传》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对天道信仰的观点,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不变的,而人类社会也应该遵循天道来进行治理。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这句话是董仲舒对孟子思想的回应,他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3. “夫天者,万物之祖,万物者,天之子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对自然界的看法,他认为自然界是万物的根源和基础,而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4.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对生命和权力的看法,他认为天地的大德就是生命的存在,而人类的最高权力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5. “夫水者,天地之合也,万物之源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句话表达了董仲舒对水的看法,他认为水是自然界中最宝贵的物质,是天地的结合体和万物的源起。

6.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春秋繁露臣道》这句话是董仲舒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看法,他认为君主应该是臣子的纲纪,父亲应该是儿子的纲纪,丈夫应该是妻子的纲纪。

7.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德经》这句话是董仲舒对道德经的解读,他认为圣人应该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时刻关注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以此来治理国家。

8.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这句话是董仲舒对人民力量的看法,他认为水是一种柔弱的物质,但是它却能够承载船只,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同样,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可以组成力量强大的群体,推翻不良的统治者。

9.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诗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意思:讲求正义不谋取私利,彰明道义不考虑功利。

赏析:他在《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这句话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被班同“改造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很明显,他将道与谊(义)放在了功与利的前面,表达的依然是重义轻利的思想。

但这里的利与功指的却是私利、私功,不是指公利。

董仲舒要求统治者树立义重于利的观念,全心全意考虑义的问题,不再谋求自己的私利。

但当统治者以“为天下兴利”为务,而不再谋求个人或少数人之私利时,“为天下兴利”便是义了。

由于他在这一论题中将义、利对举,有浓烈的“义利之辩”的味道,故而对后世的思想影响很大。

董仲舒诗词

董仲舒诗词

董仲舒诗词
【原创版】
目录
1.董仲舒诗词的概述
2.董仲舒诗词的特点
3.董仲舒诗词的成就
4.董仲舒诗词的影响
正文
董仲舒是中国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董仲舒的诗词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哲学、政治、历史、自然和爱情等。

他的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例如,他的《天问》一诗,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提问,表达了他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

董仲舒的诗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作为汉代大儒,他将儒家思想融入诗词中,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同时,他的诗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政治风貌。

例如,他的《长安道》一诗,描述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展现了汉代盛世的辉煌。

董仲舒的诗词在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和设问等,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秋浦歌》一诗,通过对秋浦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董仲舒的诗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后世的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
远的启示。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甫等都受到董仲舒诗词的启发,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
摘要:
1.董仲舒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贡献
2.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概述
3.董仲舒诗词中的主题和风格
4.董仲舒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董仲舒是中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公元前179 年至公元前104 年之间,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

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是对他的赞扬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诗、词、赋等。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著名的咏董仲舒的佳作。

董仲舒诗词中的主题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董仲舒的赞扬和纪念。

这些诗词中,董仲舒被描绘成一位英勇无畏、正直无私、博学多才的人物。

他的思想、学说和事迹成为诗词中的重要内容。

董仲舒诗词的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要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

董仲舒诗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们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董仲舒
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代咏董仲舒的诗词是对他的赞扬和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董仲舒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董仲舒名言名句诗词大全

董仲舒名言名句诗词大全董仲舒(179 BC-104 BC),字子度,号叔孙,京兆杜陵人,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家、官员和教育家。

他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承者之一,被尊为“后儒”或“西汉儒圣”,被后世奉为“天人之问、王道之宗”的经学家,并在西汉初期的政治和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董仲舒的一些名言名句和诗词。

1. 名言名句(1) “人之不修道,则不能治人;人之不事亲,则不可成人。

”(2) “一言一行不可不慎也。

”(3) “君人者,先其身,后其亲。

”(4) “棄暗投明,用知以理,登國登朝,立功建德。

”(5) “人之怨天者,天怨人之善巧;人之艱貧者,天怨人之安逸。

”(6) “求仁而得仁,仁者極矣;求智而得智,智者極矣;求財而得財,財者極矣;求道而得道,道者極矣。

”(7) “君者,土宇之主也;臣者,付從之臣也;親者,骨肉之親也。

”2. 诗词(1) 《别离篇》:彼南宫者,陈蔡之邑,有赋朝之行,乃辞吾身。

驾彼新妇,历春皋之浦,乘綦以麾,自西伐属。

正为回之念,彼问我乎,云何以对?大安无言,赞曰:“无言未己可谳,其不如取辞。

”(2) 《答衡赋》:瞿琳琳兮水中伴,无颜色兮日曛暮。

五云夜兮昧旦分,有盛年兮可知老。

(3) 《春鹄鸣》:高垂云舒,阳和陈乔。

宜民而来,汎若云飞。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和诗词,体现了他对于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思考。

他强调人之修道和事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亲人和谐相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或君人。

他强调言行慎重,让人们铭记于心。

他指出天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天怨恶人的巧诈和懒惰,赞扬了勤劳和善良之道。

他还将仁、智、财、道四者放在同一水平上,认为寻求这些都是人类的极致追求。

他在诗词中表达了对于离别和时光流转的思考,以及对春天的美好祝福。

总体来说,董仲舒的言行展现了他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名言和诗词体现了他作为一位重要的儒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和品位,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诗中的董仲舒形象简析

唐诗中的董仲舒形象简析

唐诗中的董仲舒形象简析唐诗中提到汉代大儒董仲舒相关典故的作品不下数十首。

这一历史人物意象出现在唐人笔下时,有时作为刻苦治学的榜样,有时作为古代博学多才之士的典型,也有的重点感怀他任胶西相时的经历,唯一一首对董仲舒持批判态度的诗歌则指向其阴阳灾异学说。

唐诗中的董仲舒形象的多主题变奏,既反映出这位一代大儒在唐代的接受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士人的文化心态。

标签:董仲舒;唐诗;士人心态一、引论董仲舒作为一代大儒,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对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在众多燕赵历史名人中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位。

然而董仲舒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古代,他几乎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第三人,长期受到圣人般的尊崇,在特殊时期“批林批孔”的运动中,他是被猛烈批判的封建巨头,今天,人们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和功绩,但他重阴阳、言灾异基本被归为糟粕,独尊儒术造成的专制影响仍令很多人耿耿于怀。

那么,唐诗里有哪些歌咏到董仲舒的诗歌,唐人如何看待董仲舒呢?唐诗中提到董仲舒相关事迹的作品不下数十首,虽然大都是运用典故比拟时人时事,但看他用来比拟何人何事,用他的哪些侧面,既是对这位一代大儒在唐代的接受史的反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士人的文化心态。

二、董仲舒在唐人眼中是刻苦治学的榜样《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董仲舒早年治学的情景:“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1]p703而唐诗里的董仲舒以及董家的帷帐,首先也是用作刻苦用功、读书治学的榜样,“下帷”一语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广为运用,成为读书生涯的代名词: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寂寥荒馆下,投老欲何为。

草色凝陈榻,书声出董帷。

牟融《题朱庆馀闲居》王充阅市,董生下帷。

李瀚《蒙求》请益先求友,将行必择师。

谁知不鸣者,独下董生帷。

诗无达诂的典故

诗无达诂的典故

诗无达诂的典故
“诗无达诂”,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是对实用主
义解诗方式的一种描述。

原文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这里的“诗”,指的是《诗
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
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这部作品,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
解释,也没有一定准确的占卜或预测,《春秋》这部史书,也没有固
定的言辞来表达确切的含义。

因此,对这些经典的理解,需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和语境进行变通和灵活处理,并以符合客观实际和人们的需
要为原则。

“诗无达诂”的观点,反映了董仲舒对经典诠释的一种态度,即反对死板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主张根据现实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的诠释。

这种观点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诗歌和文学的欣赏和理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无达祜说

诗无达祜说

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董仲舒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而闻名。

而在文学理论中,他又以提出"诗无达诂"说而在文学理论家中小有名气。

"诗无达诂"一说,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诗》本专指《诗经》,"达"为明白晓畅之意,"诂"是解释或理解,"诗无达诂"原意是指《诗经》没有准确明白统一的理解解释,但后来广泛应用于各种诗歌,成了诗歌鉴赏甚至艺术鉴赏中极为普遍而有趣的现象。

我们先来看唐代张籍的一首诗:节妇吟君知妾有夫,(您知道我有丈夫)赠妾双明珠。

(还要赠给我两颗明亮的珍珠)感君缠绵意,(感谢您缠绵的情意)系在红罗襦。

(我把它系在我红色的衣服上)妾家高楼连苑起,(我家住在皇家花园旁的高楼上苑,皇家花园)良人执戟明光里。

(我的丈夫在明光宫里做禁卫明光,宫殿名。

执戟,拿着戟,意为做禁卫)知君用心如日月,(我知道您爱我如日月一样光明正大)事夫誓拟同生死。

(但我侍奉我的丈夫打算同他同生共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把明珠还给您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恨不相逢未嫁时。

(遗憾啊,为什么我出嫁前没遇到您呢)唐代宫廷"党争"(小集团斗争)激烈,大军阀李师道拉拢张籍加入他们的小集团,张籍就写了这首诗给他,委婉而坚决的拒绝了他。

但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却都把他看着是一首爱情诗。

认为写的是一位"节妇"面对"第三者"的诱惑,委婉而坚决的拒绝了他。

这种对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叫做"诗无达诂""诗无达诂"与西方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有相通之处。

接受美学认为:S(作品意义) =A(作者赋予的意义) +K(接受者领会并赋予的意义)接受美学比较多地注意到了读者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他们主张把批评的注意力从创作主体(作家)、创作客体(作品--一种已完成的含义结构),转移到读者的反映(读者视读书页文本)上来,集中研究阅读文学作品的活动,提出并加强了阅读接受和批评活动的主体性观念。

历代赞美董仲舒的诗

历代赞美董仲舒的诗

历代赞美董仲舒的诗董仲舒,古代中国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学说被誉为贯彻圣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诗人通过吟咏董仲舒的才学、德行和学问,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几首历代赞美董仲舒的诗作。

诗一:赞董仲舒思想精妙董仲舒,学问渊博胜神仙。

修身齐家立天下,治国安邦一纲常。

礼乐人心调和美,道德修身道义昭。

创造伦理典范弘,为世所称崇。

孔孟之道深承继,传播百世令人诵。

文化传统根基稳,董仲舒功不可忘。

诗二:儒风至德董仲舒气节豪情动魂魄,董仲舒志气非凡。

明心修身达伦常,儒风至德尽显无。

论道德经义精研,传承先贤文化光。

深思熟虑沉追溯,为圣贤学问方弘。

补天济世仁义行,社稷民生共受惠。

千古传世才子风,董仲舒德业卓著。

诗三:太史公赞董仲舒昔年盛世有董仲,才华出众学问深。

太史公以其为师,纪实文字传千金。

心存天地观大义,鸳鸯道德共荣衍。

修身齐家治天下,太平盛世传颂间。

后世逐经董仲学,拓展文化显人格。

脍炙人口传世久,太史笔端赞不尽。

诗四:儒者之风董仲舒纵横宇宙寰宇广,董仲舒道学超。

治乱安危责任重,修身齐家传千秋。

儒者之风董仲荣,道德标杆永流行。

礼乐人心天下安,社稷事业共同承。

百世文化留传颂,儒风万世永长存。

董仲舒德业卓越,感念历代心相吟。

诗五:清词赞董仲舒品德卓越学问精,文化传统由他兴。

经典注解传千古,思想智慧人皆仰。

忠诚正直品质高,孔孟之道力行之。

广泛影响伦理道,董仲舒诗书非凡。

以上是几首历代赞美董仲舒的诗作,它们以不同的角度赞叹了董仲舒作为一位儒家学者和圣贤的卓越品质和学问造诣。

董仲舒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仍被视为传承先贤智慧的重要教材和学术研究的对象。

诗无达诂 文无定法

诗无达诂   文无定法

诗无达诂文无定法作者:陆晓倩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4年第08期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

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

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

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最近,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发现学生在说诗词意思时,有读手头资料的,有看图说意的,有望词生意的,也以诗解词的。

教学片断如下。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猜一猜,《清平乐·村居》谁是词牌,谁是题目?师:你是如何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生1:木制的墙壁,草盖的房顶,又矮又小,和老奶奶的坐高差不多。

(这是看图解的)生2: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点明了环境和地点。

(这是查资料,读资料的)生3:茅草房子又矮又小,溪边长满青青草。

(这是以诗解词的)师:你们喜欢哪种解释?(有的说,喜欢第一种,一看图真的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离了图,就容易忘记了;有的说,喜欢资料上的,因为资料上的解释权威而又全面;大多数学生喜欢以诗解词的,因为很好记忆,又很有韵味,和原词的风格还有点像呢,像这样学下去,大家也能做诗了。

)师:既然你们这么向往做诗填词,请你们试着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解一解余下的部分好吗?生4:大儿在溪东锄草,二儿子的鸡笼还没编好。

生5:小儿子天真可爱,躺在溪头,剥着莲蓬,想把馋虫赶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8, No. 6 2016年12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Dec. 2016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6.005董仲舒的诗观念王硕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基础部,安徽蚌埠 233011)摘要:董仲舒治《诗》贵志重德,以诗证事、以诗证志,以阐发其政治思想为指归,赋予诗以哲学意蕴。

提出诗书序其志、诗颂显德、以诗为法、诗无达诂等观念,这对后来诗义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

其诗观念体现其治经的方法论,并以此为其传播儒家思想、巩固皇权政治寻找理论根据。

关键词:董仲舒;《诗经》;诗书序其志;诗颂显德;以诗为法;诗无达诂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6-0031-06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对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237这一观念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在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六艺”是董仲舒思想基础,而《诗》被置于六艺之首。

董仲舒用齐诗[2]172,说《诗》贵志重德,提出诗书序其志、诗颂显德、以诗为法、诗无达诂等一系列观点,其诗观念体现其治经的方法论,并以此为其传播儒家思想、巩固皇权政治寻找理论根据。

一、诗序其志,且长于质:贵志含情的重志观《玉杯》在论述执政者不能以“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时,强调要精选“六艺”以培养人之德性,指出:“《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

”认为诗书有序列人之心志,礼乐有纯洁美化人之心灵,易春秋有开启聪明才智之功效。

进而称赞“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先看论中之“序”。

董仲舒很重视次第秩序,认为从天道的运行到社会人伦关系应是有序的。

《春秋繁露》中“序”出现29次,大多数有次序、秩序、排序之意。

就天的运行规律讲,“天之道,有序而时”。

就天人关系讲,《立元神》:“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禄以自明。

”《天辨在人》:“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

”就社会秩序讲,《度制》:“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

”《奉本》:“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

”董仲舒对《春秋》解说即是重秩序的范例。

观念上,《竹林》有:“春秋之序辞也,置王于春正之间。

”《顺命》云:“春秋列序位,尊卑之陈,累累乎可得而观也。

”实践中,《观德》分析《春秋》僖公十六年云:“陨石于宋五,六鹢退飞,耳闻而记,目见而书,或徐或察,皆以其先接于我者序之。

”以此说明“其于会朝聘之礼亦犹是”的道理。

在《汉书·董仲舒传》“举贤良对策”中对《春秋》“隐公元年”开篇的“春,王正月”进行比附:“《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

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王者只要上承天的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春、王、正、月这四个字的排列次序都被赋予了深奥的道理。

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还将此作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的理论依据。

在诗论上,除董仲舒的《诗》“序其志”外,其他还有“诗言志”“诗道志”“诗往志”等说法。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言志”即“表达志向、思想、情怀”。

南宋蔡沈注:“心有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比行于言,故曰:诗言志。

”[3]《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即借《诗》表达自己的怀抱。

皆以“言志”体现史书纪事特色。

《管子·山权数》还有“诗者所收稿日期:2016-10-29作者简介:王硕民(1959-),男,安徽蚌埠人,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基础部教授。

32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 第18卷以记物”的说法。

《慎子·逸文》云:“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

”“往志”,即前人用以抒发心志的。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庄子》除《天运》中“夫六经[4],先王之陈迹”说法外,还有《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的说法。

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疏云:“道,达也,通也。

诗道情志。

”陆德明释文云:“道志,音导。

”[5]此“道”有疏导之意,展现道家重道特色。

儒家著作《荀子·儒效》云:“《诗》言是,其志也。

”王先谦《荀子集解》云:“是,儒之志。

”[6]《毛诗序》则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诸此表明,不同动词与“志”搭配其含义也不相同,反映诗人对“志”的不同关注点及其思想倾向。

董仲舒认为《诗》表达心志与《春秋》同样讲究秩序的。

从董仲舒用诗看,在其中探寻上天意志、先王之德等方面较为突出。

《玉林》引《小雅·小宛》“弛其文德,洽此四国”;《玉英》引《大雅·丞民》“德輶如毛”;《郊语》《郊事对》分别引《大雅·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无德不报”等。

这是典型的《诗》“序其志”例证,意在倡导治国理政重在德治。

《诗》学中的“四始”之说即是认识诗编排重次序的最好证明。

《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诗大序》认为《风》“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雅》“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

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

”还有“《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评语。

治《齐诗》的匡衡论《关雎》云:“后夫人之行不侔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

”“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1]309亦明此为“慎始”之义。

因此,董仲舒称“六学皆大”。

有的理解“大”为重要、大法[7]36。

除此,其中“大”还有完美、博大的意思,先秦典籍中“大”多次出现。

《易·乾》彖辞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是对自然伟力的夸饰。

老子亦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8]这是以“大”对天地剖判之前,混然寂寥、循环往复而无终始、产生天地万物根源之“道”的概括。

《论语》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是以“大”对尧君完美人格的赞誉。

这些意义的“大”,并非形容实体、空间范围,而是用以对自然与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或对人、对事、对物及其相互作用所达到完美境地的夸饰,已转化为哲学概念。

《诗经》中多有此意。

《椒聊》有“硕大无朋”,《笺》:“大,谓德美广博也。

”[2]421-422“大”在《春秋繁露》中频繁出现,大多有完美博大精深之义。

《楚庄王》云:“然则春秋义之大者也,得一端而博达之。

”《玉杯》云:“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大义”,指《春秋》的微言大义。

《竹林》云:“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

”这就将“大”与“美”直接融而为一。

不但董仲舒认为诗有完美的意思,而且早期子夏也认为《诗》有“大”的特点,云:“诗之于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道,下有三王之义。

”子夏自以为得诗旨。

但孔子斥其仅见皮毛而已:“然子以见其表,未见其里。

”“窥其门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

”[9]256汉代其他治诗者也有此认识。

韩婴借子夏之名论《关雎》时,慨叹:“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

”[9]382以为《关雎》所表达的是尽善尽美境界。

不仅《关雎》蕴涵如此之“大”,其他篇亦如此。

《诗大序》也议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10]。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用“大”来涵盖诗中之美,但却蕴含着赞美之意。

至此,“《诗》《书》序其志”与“六学皆大”之深蕴不言而喻。

同时,董仲舒在《玉杯》中还提出了“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之说。

质,本质、真情,相对于“文”而言。

《神灭论》:“形者神之质。

”还有事物的特性、本性、本质、性质之意。

第6期 王硕民 董仲舒的诗观念 33 《史记·乐书》:“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质,还可指人的朴实、朴素单纯的本性、真情实感。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志与质有何关系?《玉杯》云:“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

”进而说:“缘此以论礼,礼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节具,则君子予之知礼;志和而音雅,则君子予之知乐;志哀而居约,则君子予之知丧。

故曰非虚加之,重志之谓也。

”志的作用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志为质,物为文”。

这里将心志、思想理解为本质,将物质、存在理解为形式,过于强调心志的作用。

质与文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要紧密结合,进而补充:“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如果文质失衡,“不得有我尔之名”;如果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虽弗予能礼,尚少善之;有文无质,非直不予,乃少恶之”。

基于此董仲舒认为:“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

”“春秋之好微与,其贵志也。

”从认识论上讲,将心志、精神看做是存在的本质,心即存在,这对于理解董仲舒附会思维方式及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很有帮助,同时表明董仲舒已认识到诗具有表达真实情感的一面。

所以,《春秋繁露》在不同语境下引诗,不仅用以表达“胸怀大志”,而且也寄托复杂情感。

如《楚庄王》叙述鲁国公子庆父之乱,鲁危殆亡,齐桓公与鲁并无亲戚而使鲁安定,鲁人感激齐而痛恨晋,引《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我心忧伤,念彼先人。

明发不昧,有怀二人。

”其中感恨交集,为此断言“人皆有此心也”。

二、取其一美,不尽其失:既美且刺的显德观董仲舒的另一诗观念是诗颂“显德”。

《身之养重于义》说:“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

”认为《诗》是古代圣王用明德昭示人民,人们快乐了便作诗歌颂他。

圣人感天动地、变化四时,就是施展义大的缘故,人受感动而能变化,教化才能普及,人才不犯法,刑罚才不用,尧舜之功德即如此。

《周颂·敬之》“示我显德行”就是这个意思。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武帝欲为“万事之统”,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董仲舒以贤良对答: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灿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

认为《烝民》是赞颂“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