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学校德育论
中学教育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学教育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学教育德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心育德育智育——浅谈中学教育中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新课程导学》.2014年21期.丁卫兴.[2].浅议中学生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40期.鲁自伟.袁五届.李洪俊.[3].在中学教育中重建德育.《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12期.顾红.[4].中学德育研究.《文教资料》.2014年3期.徐怀春.周云波.[5].探析中学德育中的传统道德经典教育.《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6期.朱网芳.[6].走进网络德育——网络技术在现代中学教育中的德育效应分析. 《科教导刊》.2011年15期.钱灵灵.彭家伟.[7].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34期.冯玉林.[8].构建德育实验室——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探究.《科学咨询》.2010年28期.黄永明.[9].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考试周刊》.2012年49期.牛魁章.[10].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12期.高峰.二、中学教育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被引次数:5作者:黄娟.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萨拉齐第二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苏艳花.教育管理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3].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弱化问题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蒋平波.学科教学论·思政湖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4].信仰多元化背景下的广州市中学德育思考.作者:陈杰雷.德育管理四川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5].陶行知和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袁昊.学科教学(语文)扬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6].乌海市海勃湾地区中学德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被引次数:3作者:白玉月.教育管理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7].提高中学德育人文价值的具体路径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娟.学科教学(思政)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8].中学和谐德育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延斐.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山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9].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学德育探讨.作者:阳红.学科教学·思政广西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10].中学生孝道教育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刘宪英.学科教学·思政山东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中学教育德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优化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审美化改造.彭薇,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2]中学德育活动课对学生情商的培养.马丽坤,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3]时政教育在德育课改中的有效运用.陈雪梅,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4]陶行知德育教育对当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邱润华,2014广东教育督导学会2014年年会[5]育行育心育人初探陶艺村中的校本德育课程.汪蒨蒨,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6]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调查报告.李洪英.郑宇,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7]有效构建和实施社会实践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姚海涛,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8]铁肩担道义寓于文章中将德育纳入语文课堂.毛晶林,201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委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及第十届学术年会[9]增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有”策略.王文彦,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10]点亮学生理想的灯塔中学生理想教育初探.严明华,2012第二十一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
2024版年度《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02
理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 及文化创新的内涵和途 径。
03
04
了解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的现状和趋势,以及面 临的挑战和机遇。
5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02
CATALOGUE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024/2/2
6
原始文化
01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第七章第一节
2024/2/2
1
CATALOGUEBiblioteka 目 录2024/2/2
• 引言 •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 •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 • 中国文化的教育传统 • 中国文化的民俗风情 •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2024/2/2
2024/2/2
33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4
古代文化
古代哲学与思想
阐述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哲学流派的思想体系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24/2/2
古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古代诗歌、散文、小 说等文学形式以及书法、 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的 历史发展与艺术成就。
古代科技与发明
探讨古代中国在天文、数 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 科技发明与贡献,彰显其 世界领先地位。
8
近现代文化
近现代文化变革
阐述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的 变革历程,如西学东渐、新文化 运动等,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影
响与挑战。
2024/2/2
近现代文学与艺术
介绍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艺术的 发展脉络,包括现代诗歌、小说、 戏剧等文学形式以及电影、音乐等 艺术门类的创新与成就。
论《千字文》的现代德育价值
论《千字文》的现代德育价值作者:张露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08期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千字文》作为“蒙学读本”以外的、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德育价值。
从而找到传统经典与当今社会的接洽点,最大程度地发挥经典著作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千字文》;德育价值由古至今,“德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乃至社会生活中一直都备受关注。
《礼记》有云“富润屋,德润心”,《晋书》有言“修身以敬,勿托以尊”,现代教育界更是提出了很多强调德育价值的观点。
历史上,关注教育的统治阶级、学者甚至民间普通的知识分子,会搜集优秀文章或者编写教材用于儿童的思想启蒙、青少年的思想引导。
《千字文》便是这样产生的,它自成书之日起便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千字文》的历史地位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文化繁荣期,统治阶级以雄厚的物质积累为依托,组织人才编修书籍。
梁武帝重视子孙的启蒙教育,周兴嗣便奉旨将拓于王羲之书法刻碑上的一千个独立零散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韵脚,编成四言一句、有一定逻辑内容的书法教材《千字文》。
《千字文》短小精悍,涉及內容包罗万象。
开篇从“天地”开辟、“宇宙”广袤起笔,涉及气象、地理、物产等常识,介绍了我国先民的政治活动,阐述了我国古代价值观体系中孝亲敬长、恭良忠信等观点,赞美了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江山社稷的无限风光,介绍了稼穑农桑、宴饮祭祀等方面的知识。
它便于记诵并且兼具书法、博物、德育等多种功能,由于起源于皇室,影响力巨大,与后世的《百家姓》《三字经》并称为“三百千”。
二、《千字文》的德育价值(一)认识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古人“天圆地方”的认识,到现代人类对宇宙不停的探索,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歇。
《千字文》开篇从天地开辟、宇宙中星辰日月的运行以及四季流转、时序更替写起,起笔便气势宏伟、从大处着眼。
这正是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放置于广袤宏大的宇宙天地之间。
其对宇宙、自然的论述稍显质朴,看似与“德育”关联并不紧密,但实际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会对人们对于“生命”“个人价值”等问题的看法、个体在社会中的道德实践等问题产生影响。
基于“德育引领 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德育引领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作者:杨鸿锋蒋文沛刘紫微谢其琪刘中宽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3年第08期【摘要】本文分析當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德育引领五育共进”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突出“分类评价、个性发展”,优化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多维观测、多元评价”,完善德育评价体系;突出“四维互补、智能监测”,优化体育评价体系;突出“有机融合、创新形式”,改进美育评价体系;突出“系统思维、价值体认”,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突出“分类考核、多元评价”,完善学业评价体系。
【关键词】德育引领五育共进学生评价高职院校【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51-05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构建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切合职业教育特点、能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如何构建科学、完善、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落实落细学生评价改革措施,实现学生评价改革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校的特色发展,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进行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综合评价缺乏差异性,多以共性评价为主在当前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各异,但很多学校实施综合评价时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缺乏差异性,多以共性评价为主。
通常是同一专业实行一张表(同样评价项目)、一把尺(同样评价标准)、一样分(学分够即可毕业,难分等次)评价制度,唯分数、唯成绩导向较为明显。
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难以区分学生的特长及优势,也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因材施教”“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不能真正落实。
德育论文眼中有人、心中有爱
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班主任是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他不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更是教育者和指导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负责的是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
古人云:业师易得,人师难求”,细细思量,确也如此。
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引导"。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爱”学生是基点,但不能单纯地强调爱,而应当把这种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渗透到我们的教育原则中去,使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爱”,使他们在爱中健康成长。
一、教师要心中有爱教师要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树立“有教无类”、“教育平等”的思想,充满爱心的为学生服务,做一名爱学生和让学生喜爱的老师。
这样课堂上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最敬佩那些像慈母一样疼爱自己学生的老师。
她们对学生那一声声由衷的夸奖,一句句关心的询问,一次次耐心的讲解,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使我铭记至今。
我们应该坐下来和学生讲话,听听孩子们的心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儿女。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严厉的批评。
我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习气氛,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在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会听讲,经常走神搞小动作,每次老师提醒后仍没有太大改变,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了。
有一次我找到他,不说学习,从生活上聊起,聊他的父母,聊他喜欢的明星,聊他的兴趣爱好,聊他的朋友,他一点都没有紧张,反而是很自然地跟我交流,我也跟他说我的兴趣爱好,我喜欢的明星等,越聊越 high,突然感觉我俩不是师生,更像是朋友。
我跟他约法三章,上课要认真听讲,约束好自己的言行,而且每周找我汇报一次平时情况。
从那以后,他上课的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能坐好听老师讲课了,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成绩也有了一些进步。
所以班主任要俯下身来和学生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心声,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才愿意和我们交心。
二、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教师职业道德》第08章在线测试5则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第08章在线测试5则范文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第08章在线测试《教师职业道德》第08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道德他律机制的核心是:BA、道德教育B、道德评价C、道德修养D、道德影响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外在形式是指:A、内心信念B、社会舆论D、传统习俗3、教师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前提是:A、他律意识C、道德规范D、道德意志4、在道德评价中,“善良意志”主要表现的是:A、动机论B、效果轮C、目的论5、在道德评价中,当动机和效果不一致的时候首先要看:A、动机C、目的D、手段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外在形式主要有以下内容构成:ABCA、社会舆论B、他人评价C、传统习俗D、内心信念E、良心2、社会舆论的功能主要有:ABCA、制约功能B、监督功能C、评价功能D、内化功能E、自我评价3、传统习俗的主要特征有:ABCEA、民族性B、地域性C、群众性D、易变性E、历史性4、和自我评价相比,他人评价的特点主要有:ACA、客观性B、可信性C、真实性D、主观性E、及时性5、动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ABD:A、兴趣B、愿望C、理想D、目的E、效果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道德评价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取向。
正确2、社会评价是社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道德判断,它构成教师道德素质形成的内在环节。
错误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个人利益应当是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错误4、社会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政治舆论、经济舆论、道德舆论等。
正确5、良好的评价环境和舆论氛围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顺利进行的客观基础。
正确第二篇:《教师职业道德》第04章在线测试《教师职业道德》第04章在线测试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活动,开始于我国的:DA、夏朝时代B、商周时代C、战国时代D、春秋时代2、提出“有教无类”著名教育思想的是:A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愈3、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著名思想的是:AA、荀子B、韩非子C、朱熹D、王夫之4、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BA、《论语》B、《学记》C、《朱子语类》D、《大学》5、率先开了中国大学教师有组织地进行教师道德修养先河的是:BA、梁启超B、蔡元培C、魏源D、鲁迅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以下哪些内容是孔子的著名教育思想: acd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学而不厌D、古之学者必有师E、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表达了了我国古代优良师德传统的内容有: abcA、热爱教育B、诲人不倦C、言传身教D、虚心求教E、学而不厌3、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教育的典型特征是: acdA、禁欲主义B、信仰主义C、权威主义D、功利主义第三篇:《教师职业道德》第10章在线测试《教师职业道德》第10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 ,培育时代新人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当前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素质培养。
所谓“欲成才、先成人”。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少年不仅是祖国的花朵,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不衰的希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五种素质培养,其中要以德育为首,以培养具有道德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德育教育;人才培养;五育并举为了更好地为祖国与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中要注重德育教育。
中职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教育模式,但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并且中职学生年龄处于叛逆期,因此在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教育的部分学生存在低素质的现象,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实行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时代需要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为中职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人们开展重视德育教育,而中职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学途径,提高中职生的道德修养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内容。
而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国家公民是否存在爱国之心、立国之志、报国之举具有直接影响。
基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中,我们要坚持人本理念,要注重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
在教育中,重视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
着重强调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实用型专业人才。
”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核心“人”,只有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及专业的技能,才能被称之为“人才”。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代表人类进步的绝对不是因为经济或者其他物质,而是人均到的指数,在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要在维护道德发展的基础上去发展经济与科技,否则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在呼唤德育,但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制作面子工程,不能以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去体现德育实践。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文)第一篇:论文参考文献[1]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3]金泓.应用发展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4]张冉燃.中央力推文化体制改革[j].瞭望新闻周刊,2014(17)[5]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6]孙慧英.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m].新闻界,2014[7]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4)[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8]孙林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现状及对策[m].社会科学家,2014(9)[9]张志勇.我国文化产业30年发展情况及对策思考[m].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5)[10]谭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2014[11]龚佳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基于迪斯尼公司个案的启示[m].上海师范大学,2014[1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马萱.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15]林日葵.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与典型案例分析[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16]唐晋,谈火生.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17]张今.中国文化产业合同案例精选与评析[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8]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3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9]蒋晓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20]钟晓毅.三十年突破和谐广东的文化品牌建设[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21]谢名家,刘景泉.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m].广东省出版集团,2014第二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
中职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龙源期刊网 中职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者:廖彦燕来源:《家长》2019年第08期德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足之基,抓好德育是中职学校和教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中职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邵世刚主编《旅游概论》为例,深挖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就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粗浅探讨。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德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足之基。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毕业后需要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步入社会。
因此要求中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质,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抓好德育是中职学校和教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职成【2019】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时代的中职教育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中职德育再一次成为中职教育的重点,育人先育德,我们应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及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義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内容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挖掘教学素材,强化中职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教学因素,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中职德育的重要办法之一。
学生德育的工作计划(集锦3篇)
学生德育的工作计划(集锦3篇)1.学生德育的工作计划第1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为重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基础,丰富载体,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和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力争做到常规工作扎实,重点工作突出,特色工作鲜明,力求使德育工作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主要工作:1、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继续重视养成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修订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
5、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提高我校德育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
6、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7、深入开展“文明伴我行”主题教育,深化德育主题活动。
8、深入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具体措施:针对我校实际及发展前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渗透意识,紧紧抓住养成教育和班级管理两条主线,搞好德育科研,努力促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开拓创新实效工作局面。
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尤其是任课教师在班级集体建设中的职责,让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育人任务,并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2、确立“以德治校”的观念。
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给全体教师,让广大教职工统一思想,明确自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充分认识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所起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加强班集体建设,提高德育管理整体水平。
加强班集体建设。
既是学校基本建设的基础,又是锻炼培养学生和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班集体建设不仅是学生的事情班主任的事情,也是全体教师的工作。
运用系统论方法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培养德 、 体 、 智、 美全面发展 的建设者是学校教
育 的根 本 目标 。教育 部 《 于全 面 提 高高 等 职 业 教 关 育教 学质 量 的若 干 意 见 》中明 确 指 出“ 高等 职 业 学 校要 坚持 育人 为 本 , 育 为先 , 德 把立 德树 人作 为根 本 任务 。这 里 我们 可 以清 晰 地解 读 出 , 校 作 为 培 养 ” 学 人 才 的主要 部 门 , 视德 育工 作 , 重 把德育 工作 作 为学 院教育 发展 的重 要 内容是 十分 必 要 的 , 也 是 建 设 这
维普资讯
20 0 8年 9月
山西 经济 管理 干部学 院学报
JU N LO H N E O O I M N G M N SIU1 O R A FS A  ̄ C N MC A A E E TI TT r N I E
S p 。 2 08 et 0
校德 育工作体 系, 了学校德 育工作 目 论述 标及其体 系, 以期提 高人 才培养 水平 。
【 关键 词】德 育; 系统论方法 ; 工作体 系 【 中图分类号】G 0 8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0 (0 8 0 0 1 0 0 8— 1 1 2 0 )3— 18— 3
以下 内容 : 1 1 深入 细致 地工作 , . 掌握 学生 思想状 态
学校德育工作 的主体对象是学生, 学生思想状 态 的掌 握就 是学 校开 展 何 种 内容 德 育 工作 的依 据 ,
只有这 样才 能做 到有 的放矢 。随着 我 国改革开 放 的
化, 尤其 是信 息领 域 的全 面开 放 , 给青年 学生 的思 想
认 识 、 值 观念 带来 了 巨大 的影 响和 冲击 , 价 出现 了许
《德育原理》范文
《德育原理》范文首先,本书明确了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它提出,德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具备丰富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为实现这个目标,本书明确了德育的任务分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道德修养教育任务。
通过这些任务的明确,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德育工作。
其次,本书阐述了德育的基本原理。
其中,本书指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原则,强调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德育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这些原理的指导,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同时,本书探讨了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本书指出德育应该注重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灵活运用讲故事、示范引导、情感教育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思维能力。
此外,本书还提出德育应该开展“特色德育活动”,通过举办道德演讲、德育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最后,本书还提出了德育工作的评价和监控机制。
本书强调,德育工作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定期的德育评估和跟踪,检验德育工作的成效并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本书还强调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德育原理》是一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德育的目标、原理、方法和策略。
通过学习本书,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时,本书也为学校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和监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教育史(近代)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012年考研真题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 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答案:A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 皮毛而已,真正的“西学”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 “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 和用并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
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 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A 改革科举
B 发行报刊
C 兴办学堂
D 译介西书
答案:B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之后,再废 科举;(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 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学”), 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最鲜明的体现。在书中,康有为
将理想世界描绘为“无邦无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 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 教育,且皆为公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的“跟进式”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培育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
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新时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融入高校德育的“全过程”(一)高校德育的“全过程”需要“全程”跟进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思想道德教育是实现这一重大任务的重要环节。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2]大学生德育的全过程渗透,是由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决定的。
首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施教目的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统领性要素。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152,“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
理论只有被人掌握,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水平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必须要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特殊的社会性,是连接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道德桥梁。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指出人的社会性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1期双月刊2022年1月出版收稿日期:2021-11-28作者简介:浦玉忠(1962-),男,江苏大丰人,南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引领大学生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7A K S0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的“跟进式”路径浦玉忠(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和时代命题。
马克思主义德育论
马克思主义德育论马克思主义德育论它是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
K.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体的思想品德不是某种抽象的、永恒的本性,而是制约于特定的社会条件的。
但是特定社会条件和个体生活环境对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又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过程。
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发展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自发因素与自觉因素、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尤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个体与教育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主要源泉。
但是对于受教育者所能发挥作用的外部影响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正确地调节和控制各种自发影响,充分发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的效能,才能推动德育过程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与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
活动是受教育者主体与客观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只有在活动中,客观的影响才会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可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要、动机、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可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
借以进行德育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
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也以其各自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合理地组织和指导各种集体活动的开展,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
受教育者在各种活动中所接受的影响,要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必须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主观世界中各种思想、心理因素相互矛盾运动的过程。
这种内部矛盾有属于认识性质的,如知与不知的矛盾;有反映社会关系方面的,如不同社会思想之间的斗争;也有心理机能方面的,如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
上述各种矛盾也可概括为:受教育者对现实环境及教育要求所作出的反映,与其原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作者:吴爱民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0年第08期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大力实施,德育教育的理念也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继素质教育以来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初中阶段是完善学生道德意识与法律素养的关键时期,老师要以此为标准,利用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来完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理念培养。
本文通过探究道德与法治德育理念的培养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学引导,实现课堂进一步的优化。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培养;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30-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理念与法律的认知,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这就需要相关的老师能够针对初中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做出一定的改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针对初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课堂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为道德与法治的更好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一、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相关的老师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之处,只重视文化课与考试要求学习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不能产生兴趣。
在以往的课堂中,老师不能很好的明确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忽略了培养学生对于道德意识与法制理念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的讲解单调刻板,仅仅是把课本中的内容念给学生听,忽视了其中的关键内容,教学的形式也形势化,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他们没能摆正对于这门课程的态度,意识不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内容设计也不符合中学阶段孩子的水平,教师的讲解只是为了把课本上的内容讲给他们听,这样就导致相关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德育理念的培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理念的教学意义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道德理念与法律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老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建设新教师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气氛活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原因,靠学生的情感状态来达到的。
”二是关心学生,这是爱学生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老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也是学生最信任的人,因此,老师要从生活、思想和学习等多方面为学生着想。
师德的本质内容是爱学生,人们常说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师爱要求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的潜能。
三是尊重、信任学生。
这是沟通老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无私的师生关系,是老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格、个性的很重要体现,也是对老师最起码的要求。
尊重学生就是容许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独立性,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生活的余地,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信任学生,就是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才能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这是人性的光辉,更是教育的秘诀,学生或多或少地有缺点,多采取善意的态度、委婉的方式去帮助,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加上老师在态度上表现出来的信任感,更是激发学生上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有助于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进行自我教育。
四是严格要求学生,这是爱学生的尺度。
严格要求学生,应遵循“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理。
”老师爱学生不等于迁就放任学生,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学生。
二、掌握爱的特点老师爱学生是一种自觉的爱,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四有”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为了这一目的,老师必须正确调整自己的行动,无论什么场合,都把培养学生的职责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渗透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无私地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
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幼儿德育教育的容、意义和方法摘要:幼儿德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中的核心。
本文从幼儿德育的定义、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幼儿教育进行了阐述,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及当前形势政策就幼儿德育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丰富了幼儿德育教育的容。
关键字:幼儿德育,德育容,德育意义,德育方法1 幼儿德育概述1.1 幼儿德育的定义我国古往今来一直奉行以礼待人,可见德育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重视。
德育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最终的目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地不断交融,德育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容,使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变得更新、更全以及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幼儿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幼儿德育的准确界定,是做好幼儿德育的第一步。
虽然我国在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但是“德育”,即“moraleducation”这个概念最早却是由西方引入到我国。
从最开始的争论不休,到近几年教育界对德育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
目前,学者们将“德育”的概念定位为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就是指一种“大德育”,即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总称。
而狭义的德育即专指学校教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我国,许多人更趋向于前一种广义定义,认为德育应该包含有更多的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认为“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
另一种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德育“既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是培养幼儿道德性(德性、品德)的教育,又可定义为是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道德自主建构的教育。
2018学校德育研究课题获奖成果公示
18DB29
中职财会类专业建设“美丽班级”的实践与研究
潘丽莉
宁波市鄞州职高
18DB30
中职学生非结构化家校共育行动模式研究
史怡青
宁波市鄞州职高
18DB34
中职家长开放日的探索与思考
郑卫方
宁波市古林职高
18DB342
基于专业特色的听障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
周儿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18DB127
基于卫文化的“雅正”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童益林
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
18DB209
《弟子规》促学生“他”意识觉醒的实践研究
张晶莹
北仑区九峰小学
18DB214
积极行为支持矫正智障学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
田艳萍
北仑区阳光学校
18DB218
“孝贤教育”推进策略研究
张佳薇
北仑区岷山学校
18DB283
陈洁
宁波市荷花庄小学
18DA12
基于古村文化的乡情育人实践研究
王益忠
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
18DA21
党建+中学生评价制度的创新改革的实践研究
陈建飞
余姚市梦麟中学
18DA27
“冷静区”促儿童情绪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曹子瑜
宁波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
18DA30
依托“快乐家庭日”构建生态家园关系的实践研究
朱能丽
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西门幼儿园
宁波市海曙区海曙中心小学
18DB91
同学互评对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的研究
吴晨媚
宁波市海曙区信谊小学
18DB98
外来务工子女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探索寄宿制学校德育管理新模式的思考
创新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高完中学校。
多年来,由于历任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由分管的德育工作校长牵头,德育处管理,学科教师和团委、学生会共同参与,班主任直接负责,家长委员会密切配合的“五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但随着学校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生源的变化,住校生较大比例的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校情。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下。
1 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落实不到位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
我校也不例外,即“让学生创造生命的精彩”;校园精神提倡“把每个学生当成人才来培养;把每一位教师当成良师来对待;把每一位家长当成益友来交往”。
这都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但我最后发现,好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强调的仍然是学科分数,不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原因在于同类学校竞争中,分数仍然是最有竞争说服力的依据,是评判学校工作的硬指标,特别实行绩效工资以来,学生分数几乎成了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考核的唯一标准。
2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工作关系定位偏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在寄宿制学校里,班主任负责管理学生,可以说,班主任在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是第一道防线,是中坚力量,对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功不可没。
但我发现,有的学校一些班主任也因此养成了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的霸道作风,认为自己所带的班就是以自己为中心,遇事个人决断,不注重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学科教师的之间的协调,严重伤害了同事之间的感情,挫伤了学科教师育人的积极性,使他们教书不教人,对学生德育工作漠然置之。
3 学科教师德育工作地位的缺失在学校德育阵地中,由于很多学校都采取班主任包班制,甚至有的学校采取班主任选学科教师,导致学生只听班主任的,不听学科教师的,一个班只有班主任的课好上。
也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学科依照学科分数考试分值人为分了三六九等,高中文理科高考学科为主科,非高学科为副科,中考学科为主科,不中考的学科为副科,副科教师没有学科地位,功利的驱使学生只学中考学科和高考学科,不学非中考学科非高考学科,导致学生对副科可听可不听,上课行为极其散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学校德育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①(M .S 斯特娜夫人)一个人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
人出生时带来的只是经过胚胎发育准备好了的发展可能性,生下以后,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积极的适应活动,一个独立的人格才从无到有、从混沌到分化,从不成熟到成熟。
因此品德的发展伴随着人的一生,它的发展与完善是内在于人的一种精神需求,古人云“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之,心向往之”②,可见人们对品德提升与完善的精神渴望。
同时古代又以德作为圣人的标准,“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③。
然而这种精神的满足、“圣人”的培养需要特定的途径来实施,那就是——德育。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德育本身的认识以及德育的内容、模式、策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然而最让人揪心的却是德育实施的效果,因为教育是一种育人的活动,德育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因此德育的有效性就成为现代德育关注的焦点。
第一节学校德育的概念一般而言,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自英国学者斯宾塞(H.Spencer)在《教育论》(1860 年)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德育(moral education)”,“体育(physical education)”④以来,对于德育概念的理解莫衷一是。
在我国通常认为德育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即“大德育”和“小德育”,前者往往把凡是影响人的品德形成的所有教育都罗列在内,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礼仪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后者则专指道德教育,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⑤,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对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操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性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如人意,因此有人主张取消学校德育。
与其让学校力不从心地全面负责学生的教育,不如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相对分工,各司其职,学校主管知识技能的传授,家庭和社会主管道德教育。
这种误解往往是由于对学校德育存在合理性的质疑,即对“学校德育是什么?”理解的偏差造成的。
一、学校德育的内涵1.学校德育与个人道德学校德育正是以个人道德发展为目标的,它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真、善、美的人?”同时学校德育也正是完善个人道德、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主要途径。
个体的道德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它不但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必要而且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必要,而学校德育正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丰富的素材,才使个体道德有序的发展。
从接受道德教育角度而言,首先道德是对人的一种质的规定,有道德才有资格做人。
人具有道德属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
正如康德所言:“人有发展向善的倾向,完①路石.从小培养良好品德—美国的”长颈鹿”计划及道德教育活动的简介.天津教育.2002,(2).②转引自鲁洁.超越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9.③《庄子·天下》摘自硕士论文《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蔡书贵.2001(5)④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⑤本文所阐述的“学校德育”,即学校道德教育。
善人性,成为道德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天职和目的。
”⑥其次,人的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美德并非天生,是后天获得的。
人具有向恶和向善双重自然倾向,人有向恶的自然倾向,才有必要节制自身的天性,有约束自己的非人性成分,才能防止动物性冲动偏离人性。
正是因为这一点,人类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人性的不断完善,在完善人性的最初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
因此,人的品德是个人努力和外部影响的结果。
再次,教育是促进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力量。
儿童是在社会影响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而教育是属于自觉的社会影响,是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它对儿童道德形成与发展相对于自发的社会影响更具有指导意义。
正如康德所言:“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纯粹是教育的产物”①。
最后,在学校生活中实施德育,有着家庭和社会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可控性,而家庭和社会往往是自发的,难于控制的;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一致性,而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影响固然广,但很零散,而且经常发生冲突和不一致,因此前者较为有效;学校生活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过渡环节,是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家庭的道德影响往往是个体的道德规范、意识的传递,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则更多的是群体道德规范、意识的影响,它是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需的。
从从事道德教育角度而言,教育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人类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在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尽他所知和所能去传播道德信念,使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具有相同的信念,从而使其坚持自己的思想,认为是好的,是有良心的。
因此,“劝说所有的人做有道德的人,是每一个人的一般职责……人人都应当教育别人”②;教育是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学记》云:“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
知困,然后能自反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是获取生活智慧的方式,教也是领悟人生真谛的方式。
通过教,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困惑和疑难所在,从而获得自我完善的努力方向。
正是因为教育人不仅是利他的行为,同时又是利己的行为,教育者在这之中可以获得许多乐趣,因此,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大人生乐趣之一;教育还是自我延续的一种方式。
父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这正是父母将自己的理想覆之于子女,父母理想得以延续的反映。
教育集立言、立功、立德于一体,一个人通过教育青年,在一代接一代人的精神中得以永生。
2.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学校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
随着学校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德育也不纯粹是个人、家庭的事务了,也不能再囿于个人发展的狭小空间,而应把着眼点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中,放在“未来的道德可能不是今天的道德”③中来理解学校德育。
因为学校不但是社会传统道德的继承者,而且是社会新道德的创造者。
学校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承(encultrulisation)”机构,它将年轻一代引入某种特定的文化之中④,将世代相沿的习俗和道德传递给年轻一代,可以说学校天然是社会传统道德传承的场所。
同时学校又成为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它重视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倡导和树立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道德理念,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论及道德理性化时强调的“不仅应当使道德不掷去它内在的某些因素,还在于应当使道德因为增加新的因素而比先前更加丰富”。
我们若只满足于把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据以生活的全部道德观念传授给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完全能保障个体有其德性。
但这仅仅是最低限度的德性,一个民族断不能以此为满足。
⑥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①I.Kant,cation.Translated by A.Churt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pp1-6.转引自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②费希特著、梁志学等译.论理学体系(1798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48.③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1925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86.④巴罗著、黄向阳译.教育与文化繁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1).为了使一个伟大的国家诸如我们法兰西真正地处于道德境界之中,其成员普遍不进行各种最粗暴的行凶,不进行各种谋杀、偷盗和欺诈,这是不够的。
一个平静和没有冲突的社会,如果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那就只能是相当平庸的德性。
这个社会还应当有一个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这个社会应当有某件事要做,有少量的善行要完成,有独特的贡献要丰富人类的道德遗产。
……因此,像我们法国这样一个社会,不能只是安心地掌握前人取得的道德成果。
我们的社会应当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准备进行这些必要的创造,断不可只向他们传授前人的道德圣经,相反,教师应当激起他们在这种如同问世已久的书上添加几行字的愿望,还应当考虑使他们这种正当愿望能够得到满足。
①3.学校德育与学校生活在我国,最早的学校被称之为“成均”和“庠”,是养老和教育的场所,后来随着官学和私学的此消彼长以及隋朝科举制的产生,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应试机构”,直到近代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
作为教育机构,就必然要担当道德责任,因为道德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固有目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假如去掉道德教育使学校变成纯粹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机构,那么就否认了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这一论述,使学校沦为应试培训的场所,教唆年轻人的场所,这和电子游戏场有什么区别呢?再者,学校要维持其良好的教学生活秩序,也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强调校纪校规,强调“学校是我家,人人爱护它!”、“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正如涂尔干所强调的“道德气质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即纪律的精神”②这也正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
因此学校生活与德育是相互交融的,离开生活的德育是缺乏实践意义的,而离开德育的学校生活是缺乏生命力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德育与学校生活是一个“联盟体”,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③,德育并不是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么样的,而是使他们掌握人们的行为可能是怎么样的,应该是怎么样的,它所反映的是人的一种理想,是一种应然状态下的生活,是合目的的生活。
然而这种生活必须渗透到现实生活中,通过现实生活的净化、再造而实现。
这种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学校生活。
正是从个体、社会、学校三个维度让我们看清了学校德育的内涵,它通过这三方面的统一发展个体道德水平,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因此学校德育其实是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人格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性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校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第二十条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