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书笔记三篇
离骚作品读书笔记中学生范例五篇
离骚作品读书笔记中学生范例五篇离骚作品读书笔记中同学范例1岁月太长,时间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日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洁净的灵魂,期盼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满腹才气,一身理想,屈原自信地笑了。
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
当才华遭受潜存的规章,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行挽回的时代。
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
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
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
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辞,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离骚作品读书笔记中同学范例2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抱负的执着追求。
这幻想,让我质疑。
这位宏大诗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共享自己对生活的盼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幻想。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怜悯这位宏大的诗人。
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好像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宏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盼望都破灭了。
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离骚作品读书笔记中同学范例3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始终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或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蔽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香草美人,叙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画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离骚作品读书笔记中同学范例4关于《离骚》的题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离骚》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
Perhaps when you are about to give up, you are only one wall away from succes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离骚》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离骚》读书笔记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
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
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
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
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离骚》读书笔记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
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
离骚读后感(4篇)
离骚读后感(4篇)离骚读后感(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读后感1《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
”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
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
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读后感2《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
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读书笔记(通用8篇)
《离骚》读书笔记《离骚》读书笔记(通用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读书笔记(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读书笔记1冬去春来,今天是个阳光和煦的日子。
我坐在公园树下的板凳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品读起古文佳作。
一个下午下来,最震撼我心的作品非《离骚》莫属。
《离骚》写于战国时期,作者是楚国诗人屈原。
对于屈原这位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想必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了,而他的代表作《离骚》更是震古烁今,广为人知。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有多种说法,但最为人所接受的说法是:“离”为别离,“骚”为忧愤。
屈原在再次被逐,报国无门之际,写下了这篇回顾生平奋斗历程的自传性诗作。
该诗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离骚》有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似乎是屈原一生的写照。
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的人无不对君主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而遇上君王改朝换代更是要见缝使舵。
但屈原却为了自己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
他不受金钱、美女的诱惑,更没有为苟且偷生而违背自己的誓言!全篇诗歌无不映射出屈原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
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我从《离骚》这篇诗歌中学会了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我想它不仅影响我这一个,更会影响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离骚》读书笔记2近日我读了《楚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离骚》。
《离骚》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伟大创作,它是一首以抒发政治情感为主的文学巨作。
屈原《离骚》读后感
屈原《离骚》读后感屈原《离骚》读后感「篇一」屈原离骚读后感3篇《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篇一:《离骚》读后感有日神助“我”,风神帮“我”,雷神保护“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执着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实现?什么目标无法到达呢?屈原,就是用这样幻想境界,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的钟情,对美人的思慕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但却显得太过虚拟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这幻想,让我质疑。
这位伟大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他那浪漫的笔触之下诠释的真的仅是他那浪漫情怀?如果他真的是如此执着,如此坦荡,那为什么又有“投河自尽”的结束篇?他,绝望了吧——想必,除了在这虚拟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无地方释放他自己了。
可怜的人儿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人理解,无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更是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就这样憋着了,沉默着。
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认,他呐喊过的,只是被压抑了;他呐喊过的,不过被淹没了!最终,他彷徨,他郁闷,就这样,他带着绝望离开人世。
可怜的人儿,我是多么的同情这位伟大的诗人。
他诗中的“美人”,我读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灭了他的梦的伟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
他在心中指责,指责君主的无礼,指责他的庸碌。
可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怜的人儿最终选择了沉睡,与河共眠,在那静静思考的河中继续自己的梦境篇二:《离骚》读后感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
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
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
后来,就有了端午。
一切顺其而至。
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屈指可数。
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
离骚读后感
离骚读后感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离骚读后感1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
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
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
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
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
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
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
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
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
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
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
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
屈原《离骚》读后感(通用16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1离骚,中国历史上最瑰丽的抒情长诗,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间中奇丽独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颛顼高阳的赤子热血。
全诗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华横溢,却不受楚怀王之重用,悲愤之情使他作下此诗。
批判楚怀王昏庸多变,贵族仗势欺人。
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身处乱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智从未因损毁。
他后悔步入官场,宁愿退隐清幽宁静之乡野,用白芷青兰衬托出了他的尚丽情操。
屈原身处的环境皆是奸臣恶势,红尘世间纷扰多,忧愁烦恼如行云流水般聚集,这便是生活五味杂陈。
从古至今,为了皇权官位耗尽心力,却终已两败具伤而终,可他们从不放弃梦魇中贪婪荒谬的欲念,反成傀儡,他们却浑然不知大千世界,万物之灵的美轮美奂。
看看历代,哪届皇朝不如那残酷无情的海,就和这个社会一样,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怜悯你一丝一毫,他们庞大却吝啬到不愿施舍任何机遇。
古今中外,无论何地,渺小之人,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规蹈矩之人……总会被折磨摧残的容颜尽毁,体无完肤。
用浮华的装饰润色自己的外表,它却仍然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
一个又一个人在社会强大的负荷下,崩溃,忧悒,成为一枚一枚空虚的棋子,任人摆布,宰割。
如青烟般的薄雾在世间萦绕,人们却纠结着权利利益的战争,而头破血流,却也在所不惜。
恰恰事事黑白颠倒,只顾自作乐,对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轻于鸿毛之性命,楚怀王终败也。
屈原对国之一片丹心,无人晓之,奸臣踏之,心以绝之,终究投江自尽,了结残生。
朝廷之上,官场阿谀奉承的套路便已成为生存之路,只有与其同流合污才方可获一线生机。
离骚读后感_离骚读书笔记五篇
离骚读后感_离骚读书笔记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离骚读后感(一)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
”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
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
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离骚读后感(二)小时候,不读屈原的诗,但不会不知道他的故事。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
离骚读书笔记6篇
离骚读书笔记6篇离骚读书笔记6篇离骚读书笔记1很久以前就想读读《离骚》,但每次拿起它来看了几句后,就挺不住了,实在静不下心来攻这个艰深晦涩语句里所蕴藏的楚文化堡垒。
可梁启超先生偏偏又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说,要读楚辞就先读《离骚》一定没有错。
所以,这个月以来,我放下了许多的所爱,一点点地咬它,总算将其读完了。
接下来,我还想咬着不放,梳理阅读的感受和体会。
关于《离骚》的题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最被接受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提出的:离别的忧愁;一种是史学家班固提出的:遭遇忧愁。
这二位史学大家对“骚”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释为“忧愁”。
他们的区别在“离”字上,古汉语中,“离”可理解为“分开”或是“告别”,同时,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
二位大家的说法都无可挑剔,一直以来被广泛接受。
但是,同样的东西,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要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离别时的牢骚”。
屈原一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终究得不到实现,反而被排挤得无处容身,最后不得不离开。
《离骚》正是他对“离开”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
在形式上,跟我们现代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一气之下走人去另谋高就时,禁不住要说几句话来发泄积怨是一样的。
但从发泄的层次和境界来说,《离骚》是对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的控诉,是对昏君统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
堪称千古第一牢骚,其特别之处在于:首先:全文结构宏伟,布局严密;想象夸张,气势磅礴;所述场景云缠雾绕,光怪陆离。
不愧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
其次:通过修身与随俗、忠君与怨君、恋国与去国这三组心理矛盾的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斗争意识和人格完善意识。
最后:在全诗的表达过程中,展示了一个爱国的、伟大的光辉形象。
痛发牢骚是“离去”时的一种心里表现之一,在离别时还要说那么多话,恰恰说明了内心的不舍和行动上的无奈。
离骚读后感(通用11篇)
离骚读后感(通用11篇)离骚读后感(通用1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读后感1汨罗江畔,滚滚江流,满怀一腔报国热情的他,愁眉紧锁地徜徉在江边,秦国攻破楚国,国家即将覆亡,此时的屈原悲愤忧郁,有再大的理想,有再远的抱负,此时也只能化为乌有。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毅然决然地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
清风拂过汨罗江边,留下了屈原的壮志和不朽的诗篇-《离骚》。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解释的离别忧愁之说,他说:‘离,别也、骚,愁也。
”从题目的角度看,诗词中定会饱含诗人的忧与愁。
在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楚怀王未能抛弃秽浊的行为,国家处在危急时刻,屈原为了拯救危难之国写下此诗。
诗人在诗的一开始写了自己的身世背景。
当我初次品读这首词时,我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诗人写此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吗?仔细品读,仔细思考,从诗人的言语中流露出诗人无比的庄重自爱,正是这些才赋予诗人美好的品质,是诗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也是诗人积极进取的动力来源。
“香花香草”、“扈江离”“佩秋兰”这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之情。
透过诗的意境,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画面:诗人热爱着生活,珍惜着时间,因为他担心时间的流逝,所以朝夕必争。
早上采山岗上的木兰花,晚上摘小舟边的宿莽。
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诗人希望楚国能像骑上骏马一样,在正确的大道上奋力奔驰,自己则愿意奉献出一切在前面带路。
诗人这样的理想一定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建国六十周年,回忆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又应如何为自己祖国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
时刻为祖国着想,维护祖国利益,像我们中学生尤其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
屈原《离骚》的优秀读书笔记5篇
屈原《离骚》的优秀读书笔记5篇《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下面给大家带来屈原《离骚》的优秀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屈原《离骚》的优秀读书笔记1《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
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XXX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
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XXX时,他是在内心布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状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理想、忠而被疏后的苦痛和坚持抱负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受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抱负的艰辛及抱负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剧烈眷恋,不忍离开的冲突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
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决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屈原《离骚》的优秀读书笔记2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始终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或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蔽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幻想。
他究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宏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叙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XXX,勾画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离骚读后感_离骚读书笔记五篇
True mastery of any skill takes a lifetim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离骚读后感_离骚读书笔记五篇离骚读后感(一)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读后感(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
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离骚经典文学读后感优秀5篇
离骚经典文学读后感优秀5篇离骚经典文学读后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
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
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
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
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
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
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
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
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
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离骚经典文学读后感浪漫主义的作品往往给人气魄雄浑的感觉,《离骚》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高中的时候仅仅体会到了《离骚》的美,而没有真正的体会到《离骚》的真正之美。
《离骚》可谓是佶屈聱牙,实在是难背。
但是经过了艰难的背的过程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首先我的意志品质得以提高,背的过程不容易,但是坚持下来就真的有一种成功的感觉。
老师的一句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生有好多难关。
最新《离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6篇)
最新《离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6篇)最新《离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篇1】《离骚》,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
”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
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
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新《离骚》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篇2】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离骚读后感(精选10篇)
离骚读后感《离骚》是一篇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辞赋文学作品。
其作者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知名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全篇艺术高妙、哲思深邃,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灵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阅读《离骚》令我犹如梦游往返于历史与文学的巨型宇宙中。
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中,屈原巧妙地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和象征等多种文学手法,与天地、人事、政治、国家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极高的思想境界和诗性表达出世、人生和自我意识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审美感受。
在每一句话里,我都找到了灵光闪烁的精神寄托,仿佛身心沉浸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学礼赞与冥思妙想之中。
《离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内涵。
全篇谈论的主题是关于屈原对楚国政治暴力的批判、对世事变迁的反思、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爱情、自由、正义和寻求真理的观照,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例如,“心之谷中,有桃之夭夭者,有狃之执执者”,这些字眼意味着人们的心灵是多元的,多彩的、充满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这提醒我们要对人性保持宽容和包容的态度,不能把人们简单地归为黑白分明的两种类型。
因此,《离骚》不仅是文学佳品,更是思想精华。
在阅读《离骚》的过程中,我不禁产生了些许与众不同的思考。
屈原在文中亦提到了自己和他宠爱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命运的不公,这令我思考到人类和世界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不确定性。
为避免再发生类似的历史过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困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若我在替班时观察到团队中某些组员感到不平等,我会想尽办法去解决它们,让人们能够资源共享,并创造公平、安全、舒适的工作氛围。
我也相信屈原的思考方式将会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离骚》深情品味人生,反思人间,抒发了人类与世界之中的关系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具有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生命感悟。
它历经了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断激励着我们珍视世界、关爱亲人、思考人性和寻求真理。
关于离骚的读后感四篇
关于离骚的读后感四篇(篇一)很久很久以前,听说他很著名。
没有相片,但却名扬四海。
有一天,他到了一条江边,过了一会儿,就永远消失在江中。
后来,就有了端五。
一切顺其而至。
历史长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无数,可臣子因为昏君而自尽的,寥寥可数。
除了屈原,掰着指头也可以数出来。
我想寥寥可数并非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联系。
他永远是那末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响。
人们说他是忠臣,然仅靠听说,哪怕记载也并不一定真实。
但他却不可小看。
屈原会永远在人们心中,只要还有端五,大人们总会讲屈原的故事,代代相传,他的地位甚至如一个天神。
他的离开也许是对的,自己解脱了,留下美名传万世,其实很值得。
若他不跳江,就没有了端五,没有了粽子,没有了赛龙舟,人们生活会更无聊。
现在的人过端五,大都再也不想起屈原,只是习惯而已,但这个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过《离骚》,也只是课本上的,我并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样一个人。
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的离开留下的是漂亮。
美丽的神话,漂亮的诗,无论何时提起,也不会有伤感。
两千多年前,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两千多年后,他依旧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了他。
虽然他已不在,虽然历史有假,但我仍愿相信他是个忠臣,才貌双全。
死了的人也许无悔,活着的人更不能懊悔。
读《离骚》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但却能读一个人的心。
如果上辈子我认识你,我也会赞同你的离去,无非一死而已,总好过昏迷不醒。
我会送你离开,先生遇昏君,不可预料,不佐此人也罢,留得清白在人间!屈原,请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费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错不用抱歉来弥补,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
才值得你对自己残酷,看你好含糊,若有来生,愿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篇二)读了《离骚》的前半部份,心里向来觉得有什么在颤动.也许,冰冷的文字暗地里,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 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浮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 又富于幻想色采.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为了瑰丽神奇、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于是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便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 《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经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 305、前 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当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懊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彻底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于是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往来于乾坤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普通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采,而没有宗教迷信的滋味.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宏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殊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为了天界.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为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份和一个礼辞.第一部份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管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份.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傲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起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份,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诗的第一部份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而后两部份则以色采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往往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奇妙的场面.如果惟独第一部份,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惟独后两部份而没有第一部份,那末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涵蓄, 又明确;既含糊,又深刻.《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不少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 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毅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普通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 、“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实用“如” 、“似” 、“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涵蓄, 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采美. 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之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向来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兮”字去掉, 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赵逵夫)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 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 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做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管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量、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经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朴重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模范.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经说, 《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叹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 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节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 从而造成为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曾经,是那末的踌蹰满志.后来,就惟独失意,惟独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惟独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刚刚开始的时候,他兴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 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拯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惟独看着国家走向毁灭.他也不是没有过旁皇的时候.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惟独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 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 徘徊着,惟独一束束漂亮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兴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兴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辈子,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 《九歌》、《招魂》中 ,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起的感动. “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 是夸姣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冷艳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彩, 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
《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3篇)《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篇1《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
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
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读书笔记
《离骚》读书笔记《离骚》读书笔记3篇《离骚》读书笔记(一)我无论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献给屈大夫从青铜铭文到汉代书简,由篆刻到碑拓。
我深爱着可以称为一卷繁华的《离骚》。
它灵动,能够飘进人们的脑中,呈现出浩瀚的长流;它消瘦,全篇写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丰蕴的星空。
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
每每读罢,都会赠你一卷繁华,让你如沐春风。
当渐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紧皱的眉头,红霞中却只能透出悲寂。
明明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为何从诗的这一篇章里读出了秋的影像。
于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躁。
风声猎猎,心也仿佛将被撕裂。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兰,屈大夫那孤独清高的背影,伫立其中。
从诗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间途经了四肢百骸,直击了灵魂的那种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国河山所不知道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像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屈大夫那颤颤巍巍的手,执笔在竹简上舞动,千年以后,《离骚》如庄周化蝶一般变成瑰丽。
只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隐没在这一卷《离骚》的那块高地,独自悲痛。
又是一个黄昏,绕过《离骚》的湖畔,波光粼粼,莲塘里轻歌曼舞的,是朵朵鲜绿的诗句。
其实,屈大夫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有如他笔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洁的品质注定他要受人诬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备受排挤的他将根深深扎入文学创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长出了一叶叶,枝繁叶茂。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凝聚着忧国血泪和远大抱负的文字,给了屈大夫动力,让他与坚守品行融为一体。
阅读《离骚》,吟诵《离骚》,我看到了一个浪漫的屈原。
待到采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经意沾染了荷香,无论是年少时的风光,还是及暮时的悲凉,屈大夫始终是一个浪漫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读书笔记三篇《离骚》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长约2400字,这首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佳作。
其所以用离骚为诗名,司马迁说,离骚即离忧。
东汉大诗人王逸说,它含有离别忧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骚赋代指屈原的作品。
《离骚》大约可分十二章,依次从追求家世、姓名由来,历数上古君主为政得失,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争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对社会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阐述等等。
此文写于何时,司马迁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八个字加以说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时,他是在内心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况下写成的。
从整个诗体上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主要述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坚持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和远行为契机,写下了自己先后经历过的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描绘了个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及理想破灭后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抒写了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放弃的精神,他曾问卜求巫,并听二者建议,决计远行时对故国乡土的强烈眷恋,不忍离开的矛盾心理,以对比或对物述说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执着。
通过哀君主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诲的斗争精神,故后人评曰:“可与日月争光也”。
一首《离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渗透力,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的是:一是它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此诗把神话的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揉合于一体,特别是那些诗人南访重华,饮马咸池,上叩帝阍,下求佚女,驰天空游仙境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愤的另一世界,使人读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二是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对比方法,表现了他异与浑浊世俗的高洁,以追求才貌兼备的女子,表达他对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铲除恶草,表述对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独特的诗文创作新体,在古诗体列上独树一帜。
三是开拓了诗体的新体。
屈原以前的旧体多整齐划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续着。
楚赋则不同,语句字数参差不一,自由多变,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六言为主,间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虚字,读之大有高上低下错落之美和一唱三叹的韵味。
四是抒情和叙事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交织。
诗中还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双章叠韵的特征,使作品带着楚国人气豪放、豪气和不拘礼法的楚风。
两千多年来中国诗词的不断变化,与屈原诗体与楚赋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后七言诗的发展与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继承屈原文化发展而成。
屈原不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不仅为我国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新纪元,他又是楚辞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关注。
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记得第一次读《离骚》是在高二,那时面对着这长长诗篇中的小小一截,听老师说要求背诵,全班都闻之色变。
因为那既不具音律美,通篇下来都是“兮”啊“兮”的,又不具画面美(其实是我们还没读懂),索性老师也不深入讲了,直接就让我们记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要插说一下,有读者可能会认为是“路漫漫”。
其实“曼”乃《离骚》中本字,“漫”是通假字。
现在认真地读过一次,才恍然,原来《离骚》是这么美的。
诚然,它仍旧是难以背诵的。
但如果了解了诗人胸中满腔无人理解的悲愤与无奈,理解了他对故国故土万死不变的深情眷恋,还有那“美政”理想被埋葬和绝望也摧折不了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孤傲与自信,那么它的背与不背,已没那么重要。
与此同时,全诗蕴含着的浪漫意象和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浑茫气象,读来也让人深觉悲怆。
其中有很多我钟爱的意象。
比如,香草。
诗里面提香草的别名很多,比如——江离、白辟芷、木兰、杜衡、薛荔、艾、蕙……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会想到——柔软、清雅、干净、纯粹、圣洁……这些美好得让人忘了世俗的名词。
我喜爱“香草美人”这个意象,不知为什么,念到这个词时,我会不自觉的想到一位女子——赵雅芝。
岁月仿佛偏爱她一般,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沧桑好像也跟她沾不上边。
多少年过去,她依然美得从容,美得令人心醉,如雨后清莲,如遗失独立,静静地,她走来,风姿优美。
另外一些喜欢的,是带着神话主义色彩的。
比如:羲和,诗指太阳下山之处,乃一神山;咸池,太阳沐浴的水池;若木,神话中的树名;天津,银河;西海,传说中极远的海;望舒,神话中月神的驾车人;飞廉,风神。
宓妃,相传为伏羲之女,溺死于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很多很多,所有这些奇特瑰丽的想象,总让我不由自主地心潮汹涌,神思渺远。
真想不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向亘古遥远的上苍发出了赞美并且还能在理想与现实中穿梭自如了。
而今天的我们,也许想象力不会太差,会设想UFO,会预想到月球生活,能发射火箭,也还能奔向太空。
但再多的奇思妙想,再突破性的“飞天”,也再不比屈原!因为,在所有的这些还未实现以前,我们的诗人屈原,已遥想千千万万遍了。
回到诗中的主题,我认为,它是多元的。
首先关于《离骚》的题义就有多家之言,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虽然各有争鸣,但大体上的理解都是差不多的,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王逸的说法,即“离”为别离,“骚”,为忧愤,这里的忧愤就是诗人的愁,诗人的苦。
诗作于诗人壮盛之年即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痛苦无诉之际,因而才会这般怨愤,这般激烈,这般悲怆而感人。
另外诗中还多次提到了祈求,寻找神话中的女妃,即洛水女神宓妃,帝喾之妃简狄,夏侯少康之妃二姚。
“求女说”又可谓全诗的奇中之奇,正因如此,对于它的喻义历来也是众说纷纭,大体说尽。
在这里我就不再引述,只是三次“求女”皆以失败告终,就如屈原心心念念想让祖国“举贤能,施美政”一样梦想破灭。
唯有理解了“求女说”,才能深切体会到屈子的一片深心。
最后摘抄一段我很喜欢,同时又很好地表明了屈原心志的一段话——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近日我读了《楚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离骚》。
《离骚》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伟大创作,它是一首以抒发政治情感为主的文学巨作。
《离骚》是屈原诗歌集的总称,同样也是楚辞的代表作。
屈原通过《离骚》描写了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通过这些描写抒发了自己的不同情感。
屈原是中国“骚”体诗歌形式的开创者,《离骚》是这种“骚”体诗歌形式的代表作。
《离骚》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文和它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是离不开的。
众所周知,屈原是一位仕途坎坷不得志的文人,他在端午节投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通过《离骚》我们看不出屈原的一点点抱怨和愤怒,他更多的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学习和提高自己修为的美好情感,屈原用不怨不愤的情感带读者进入心灵净化的世界,然后慢慢的感知生活的美好,释怀自己内心的不如意。
《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离骚》是一首可以引领人们感受情感之美的诗词。
屈原选择了投江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屈原是被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奴隶社会压垮的,可想而知,屈原是含着莫大的委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离骚》中我们很难通过字眼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陷害自己的小人时并没有表现过多的憎恨,只是将自己无耐的情绪写出来,屈原的这种豁达的情感让我们心疼。
《离骚》不仅体现了一种气节美,还表现一种悲情美。
屈原直到死都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国家,但楚王却没有给屈原一丝希望。
屈原在面临楚国君王的不解和责罚时却表现了对信念的坚守和对国家的忠孝,当屈原带着一丝忧伤投入冰冷的江水时,《离骚》中的悲剧美在此时表现的淋漓尽致。
《离骚》是文学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仿佛一件艺术品一样用美丽的光芒照耀着我们。
我通过《离骚》这部文学著作得以窥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离骚》我感受到了他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