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

合集下载

语文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得道多助》

语文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得道多助》

14
2020/2/6
赏析语言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犀利锋芒。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
孟子政论文的特点:语言犀利、笔带锋芒, 气势磅礴,论证严密,有很强说服力。
孟子的名言荟萃:
1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 知心。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6
2020/2/6
来检验一下吧!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画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2
2020/2/6
理清思路

13
2020/2/6
能力拓展:
有人认为: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 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 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 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这种说法你 如何看待?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巩固训练
《综合能力训练》
通过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
得道多助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孟子:名 ,
时期
著名的 家、
家,是
继孔子以后 家学派的代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得道多助(共23张PPT)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得道多助(共23张PPT)

•请给本文按“提出
论点-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的顺序 划分层次。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 例 论 证
战例一: 攻方败 守方胜 战例二:守方败
(天时) (地利)
不 如
层 进
Hale Waihona Puke 攻方胜结论: 对(地利) 不 如 (人和) 顺 畔
人和 在战 争中 的重 要性
比 论 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人和 在治 国中 的重 要性
•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 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 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 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 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 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 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 就可以单独成篇。
•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 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 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 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 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 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 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 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 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 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 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攻方胜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 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 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 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讨论
1、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 2、“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展同 现学 你们 的 风 采 吧 !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 ①可作为论据,证明忧患使人有所 作为。 ②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结论作铺 垫。
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最后一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读第二段,分析第二段是怎样的论 证思路。
第二段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从正反两 个角度进行对比 论证(论证方法)。先正面 论 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振作精神,努力 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冲出困境而有所作 为;然后说到国家 ,从反面论述国家如果没 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 灭必然会导致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的体肤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扰乱 他的事业。(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内心 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原 来所不具备的才干。
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后,大家有什么感想 呢?
课堂小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 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 “未雨绸缪”,而不是“临 渴掘井”。
离开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 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 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限制
巩固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征服 泛指武器装备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通叛,背叛 到 极点
归顺,服从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
通“叛”,背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易)
2、了解孟子简况及《孟子》一书。

(中)
3、理解重点词汇,翻译重点句子。

(中)
4、领会文中孟子的主张,认识到人和的重要性。

(难)
学习重点
目标1、2、3
学习难点
目标4
学法指导
把诵读放在重要位置,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在诵读中体会、理解。

借助工具书初步疏通字词,意译句子。

找出文中孟子的主张,并能联系现实理解其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课前进行)
(一)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易)给划线字注音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二)了解孟子简况及《孟子》一书,完成填空。

(易)
孟子(前372—前289),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家、家。

他是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解释下列词语句子。

(中)
天时地利
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池兵革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亲戚畔之亲戚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中)
(五)写出你自学中的疑惑(中)
课堂研讨
(一)欣赏歌曲激趣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主题曲)
为同学们选了这首《雍正王朝》主题曲,歌词有一句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问:如何才能得民心呢?答:施行仁政。

体恤百姓,民贵君轻,爱民,贵民。

雍正王朝距今已两百多年了,而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孟子对此早作了阐释,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他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电视剧插曲导入,有效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导入新课(二)了解孟子及其主要作品政治思想主张,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了解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家、家。

他是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资料,对孟子其人及思想政治主张有基本的认识,便于理解课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分清句读。

2、自读课文,2-3分钟,共2—3遍,)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结尾段体会排比的气势和对比的鲜明,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涵咏。


(四)小组学习,翻译课文
分五个小组结合预习情况翻译课文学生质疑,生答,师启。

解决重点字词。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3、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威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把握本文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古汉语知识,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学习方法。


(五)整体感知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因素是:“”“ ”“”
2、哪个因素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呢?
“人和”(用顶针的修辞指明的)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思路结构
总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分论点一层
分{}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分论点二进
总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七)内容研读
战例一:攻城
“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攻方失利)
战例二:守城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守方失利)
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借战争中的“人和”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深化
在阐述“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和 =多助=天下顺之=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分析课文结构学习论证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来证明论点)
(八)总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九)学后感受教师启发
1.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明确: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操)
(十)课后作业
1、完成背诵(中)
2、摘抄名言警句(易)
3、翻译句子(中)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设计意图:巩固课文背诵,掌握重点字词句,加强知识积累。


(十一)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课后完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设计(共35分)
(考查记忆)
1、填出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4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考查理解)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考查能力)
1、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中)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十二)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