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论文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显现,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旨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推动农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二、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农村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同时,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还应鼓励农民创业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独特价值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
要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民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农村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农村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参与度,增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
同时,要关注农村民生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农村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农村生态建设的长远之计农村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之计。
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同时,要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通过农村生态建设,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农村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农村人才培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要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战略,为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本论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同时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它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农村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劳动力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现象。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还有,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措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其次,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
另外,要坚持可持续农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与展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论文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摘要】社会的发展讲求全面而综合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进步。
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全面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是为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一项国策,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长期以来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产业化和谐社会引言甘肃省是个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份,长期以来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广大农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他们并没有得到与之劳动付出相适应的价值所得。
此次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劳务关系而出台的农村发展政策,也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而制定的富民政策。
“十一五”期间,作为经济社会比较滞后的甘肃省,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医疗改革、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从修路,架桥,教育投资,修水渠方面进行。
从2007年起,甘肃省财政厅开始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将各项收支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发展迅速。
自2005年底,全省各地行政村都修建了专门的统一规格的党支部办公地。
每个村总拨款4万元,其中省上出2万元,州上出1万元,县上出1万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省90%以上的村都有了自己的党务办公地。
个别县、乡还建立了党校和辅导站,村党员活动室。
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形成了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动态调整,覆盖整个农村的党组织新格局。
【完整版】论文:4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榆中县作为甘肃省的贫困县,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会出现各种困难与阻碍。
本文通过对榆中县的概况分析,发现榆中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对榆中县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榆中县应从农业结构、农村基础建设以及农民自身出发做好长远的规划,并且各部门要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榆中县的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关键词: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研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归纳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温家宝总理还在他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20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榆中县作为甘肃的重点县区,作为全国贫困县市,也倍受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怀,但是农村条件还是相当落后,与中央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存在一定差距。
1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优势1.1 榆中县的概况1.1.1 地理位置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地处兰州东郊,县城距兰州38km。
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4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9万人,有12个民族。
全县总面积3301.64km2,耕地面积70706.66hm2。
年均降雨量350mm,蒸发量1450mm,年均气温6.7℃。
1.1.2 自然特色按照自然特点,全县分为中部川塬河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和南部高寒二阴山区三类不同地区。
北部干旱山区有6个乡4.77万人,是百合、洋芋、豆类、小杂粮生产及养羊基地。
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几点思考
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甘肃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甘肃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乡村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乡村建设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生态乡村建设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生态乡村建设旨在实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增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力。
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甘肃生态乡村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现状,如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素质不高等问题。
为了有效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开展示范项目,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完。
2. 正文2.1 生态乡村建设的意义生态乡村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点意义:生态乡村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传统农村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通过生态乡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为居民提供更加优美、清洁的生活环境。
生态乡村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引入生态农业、农村旅游等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乡村建设还能够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生态乡村建设有助于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乡村传统。
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传统建筑和手工艺,传承乡土文化,加强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播,使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应该高度重视生态乡村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乡村建设朝着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成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过去在农村的公路、用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设施和条件,基本上都是比较滞后的。
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差异性,单纯模仿城市建设的模式,并不利于解决农村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农民的需求,贴近实际,通过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农村。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问题一直都是我们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民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土地权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当代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的问题是核心问题。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环境来制定具体的政策。
同时,在制定土地政策和相关规定时,应该更注重保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防止出现土地流转的过度和不正当性。
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需要与我们过去认识到的传统农业形式大不相同。
针对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借助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
同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农业结构的调整。
我们不仅要适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也需要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引进更多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以达到更高的农业生产标准,并逐步向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最新-优秀范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问题的思考 精品
优秀范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问题的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给农村更好地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盼发展、想发展的强烈愿望描绘了鼓舞人心的宏伟蓝图。
现结合我区实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强国固基的必经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认真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
前一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有很多因素造成,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政策性因素。
国家从农民哪里取得太多而予的太少,使农村发展缺乏后劲和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明显壮大,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而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建立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
合理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无穷的动力。
要进一步制定各方面向农村、农民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减轻各种不合理的税费,从源头上降低农村生产的成本。
要进一步严格控制与农村生产投入相关的各种工业产品如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价格。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卫生、道路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投入的力度,加大对农村扩大再生产扶持的力度。
推进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抓维权 , 引消费 、 共致 富” 。 段 滞后 的基 本省情决 定 了甘 肃省新 农 地 、
村建设 的长期性 、 艰巨性和复杂性 。本 中的几个关键 问题进行探究 。
一
条件 , 提高农村教 师待遇 , 高农村教 提
径 实现移 民。
1 . 。工作重 点为劳务信息建设 育 质量 , 产前 使更多的农村孩子通 过考学途
2产 中。重点在建立健全相应 的维 . 权和社会保 障机 制。
文结合 甘肃省现状 , 就全省新农村建设 和培训 工作 。
关 于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问 题
一
扩 个 庞大 的系统工程 ,涵盖 了农村 经 去 , 有能力的农民请 回来 , 进 城能 资源 ,从而达 到 “ 大分 子 ,减 小分 将 以“
多建设 内容 。 自然条件差 、 经济 总量小 、 质 , 抓好劳务产 业各关键 环节的服务工 件 。
, 回乡会致 富 ” 目标提 高农 民素 母 ”为从根 本上 实现 富裕 农 民创造条 为 济、 政治、 社会 、 文化以及基础设 施等诸 就 业 ,
提 化服务 , 加快劳务产业开发 。要 因地制 生产之 间的矛盾 , 高农业生 产的组织 市社会保障机制 。 宜, 实施 “ 县一产 , 乡一 业 , 一 一 一村一 化 , 降低农 民在市 场 中的风 险 , 提高 收
品” 业 发 展 工 程 。 产
益, 要大力 发展 以依 托龙头 企业 、 生产 发 , 长产业链 , 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 ,
4酿酒原料产 业。以建啤酒大麦 、 专业合作组织 的发展规划 。 . 加快对现有 工作 的重点 , 为贫困地 区新农村建设 工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设 要 符合 “ 约型社 会 ” 节 的要 求 ; 完善 基 础设 施 建 要 设 , 路、 电、 道 水 广播 、 讯 、 通 电信 等配套 设施 要俱 全 , 让 现代 农 村共 享信 息文 明 ; 态 环境 良好 、 生 生活环 境 优 美 。尤其 是在 环 境卫 生 的处理 能力上 要体 现 出新 的时代 特征 ; 农 民具 备 现代 化 素 质 , 为 有 理想 、 使 成
( 甘肃省科学技术 情报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 0 0 ) 3 00 摘 要 :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科学发 展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 , 解决 “ 社 是 三农 ” 问题 、 全面建 设小康 社会 的重大 战略举
措 。分析 了甘 肃省建 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现状 , 针对存 在的 问题 , 出 了落实 政策 、 提 加大扶 持 、 宽增收渠 道、 拓 发展 优
3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 全 面建 设 小 康 社会 ) 是
基本教育 ;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使农 民享受基 本 的公 共卫 生 服务 ; 加强 农 村 养 老 和 贫 困 户 的社 要 会保障; 要统筹城乡就业 , 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
是 培育 农 民 、 高 素质 。要 加强精 神文 明建 设 , 提 倡导 健 康文 明 的社 会 风 尚 ; 发展 农村 文化设 施 , 富农 要 丰 民精 神 文化 生 活 ; 加强 村级 自治 组织 建设 , 要 引导农
12 建 设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的意 义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五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研究——以甘肃为例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研 究 (篇 五)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 式研 究
以甘 肃 为例
● 李 树 基
(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农经所, 甘肃 兰州 70 7 ) 3 00
[ 提 要 ] 整村推 进扶 贫开发 , 为本 , 靠贫困群众 , 强贫 困村 自 发展 能 力。 因地 制 宜地 实行 整村推进 的 以人 依 增 我 扶贫开发方式 , 实现农村 小康社会 奠定基础 , 可为 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的有 效途径 。整 村推进 的扶 贫开发 方式 , 新 创 政策 、 创新制度 、 新服 务 , 强基层组 织建设 , 创 加 整合社会 资源, 创新社会 公共服务 机制 , 创新 扶 贫运行机 制 , 创新 管理 组织 模式 , 为我 国社会主 义新农村 建设探 索 了可借鉴的新鲜经验。 [ 键 词 ] 农村扶 贫 ; 关 整村推进 ; 贫开发方式 扶 [ 中图分类号I 10 3 F2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3 33 (060 — 27 0 10 — 6720 )2 00 — 3
一
、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意义
愿, 保障农民的知情权 、 参与权、 监督权, 充分实现民的 自
在我 国扶贫开发实践 中 , 从以贫 困县为单元 的区域开发 主权利 ; 坚持扶贫工作 到村到 户 , 就是 通过 提高 贫 困人 口素 带动型 , 到直 接的到村 到户扶持型 , 到整村 推进 覆盖型 , 这是 质 , 促进 贫困人 口的充分 就业 和全 面发展 ; 是 让贫 困人 口 就 中国不断适应形势变化 而探 索 出的几种 主要 扶贫方 式。这 成为扶贫开发 的受 益主体 , 正得 到扶贫 开发 的实惠 , 同 真 共
在新农村建设 中 , 十六届五 中全会提 出要加 大扶 贫开发 落社 区成员物 质文 化生 活水平 的过 程 。整 村推 进扶 贫开 发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思想意识存在误区;建设资金短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存在担忧;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大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协调农村教育与卫生的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标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顺利进行,本文就其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做一简单探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1、存在的问题1.1思想意识上的误区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着低热情、为难不配合的情况,而且在工作上也表现的不积极主动也没有创造性。
同时也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过程所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的情况只是盲从的将硬件建设、规划建设放在重点,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执行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面对的是农民的农业生产及增收问题而非所谓的重点抓村容村貌的整洁。
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设资金缺乏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当前农民却面临着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让农业增收的空间变窄。
因此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前显得尤为重要。
而如今的形式是:1、有限的政策支持,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的资金有限占总建设资金的30%,还有很大的资金有待补充。
2、地方财政困难,对新农村建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有限的自筹和社会筹资,在中国若要说自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会有75%的农民说没钱,但是也不可能从社会上筹到40%的建设资金。
4、信用贷款门槛高,很少有商业银行将款项放到农村,除非是政策性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可能会提供部分的贷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1.3农民担忧农业生产是否能稳定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从业人员素质低这一项,还展现在规模化和区域化难形成的问题。
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 一五” 间 , 央 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 十 期 中 实意 义 : 是 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建 设 是解 决 “ 农 ” 题 的 重 要 途 径 ; 是 一 三 问 二 社会 主 义 新 农 村建 设 可 以 消 除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的 弊 端 , 建 城 乡 和 谐 社 构
风险能力。
甘 肃 生态 环 境 对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约 束 现 状 是 水 资 源 短 缺 , 需 矛 盾 供 突 出 。 可供 利 用 的 土 地 资 源 较 少 , 土地 沙 漠 化 面 积 不 断 扩 大 , 前 仅 河 目
要 】 本 文 结合 甘 肃 省 情 , 新 农 村 建设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进 行 探 究 , 出 了适 合 甘 肃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有 效 路 径 : 力 拓 宽 农 就 提 努
民 增 收 渠道 , 立 农 民 增收 的 长效 机 制 , 步 消 除 贫 困 ; 须 突 出特 色优 势 , 化 产 业 支撑 ; 强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建 逐 必 强 加 改善 农 村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 力 着 进 行 生 态环 境 建 设 , 抓 水 利 工 程 基 础 设 施 建设 ; 极 落 实 “ 业反 哺 农 业 , 市 支持 农 村 ” 方 针 政 策 。 狠 积 工 城 的
是和其它省份对比, 距又在进一步拉大。 差 二 、 肃 省 进 行新 农 村 建 设 的 着 千 政 策 建 议和 路 径 选 择 甘
、
甘 肃 进 行 新农 村 建 设 面 临 的 困 难 分析
1 农 村 贫 困面 广 , 力资 源 配 置 结 构 不合 理 、 人
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几点思考
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几点思考甘肃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乡村经济,是当前甘肃省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生态规划、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构建甘肃生态乡村。
一、生态规划在构建生态乡村的过程中,生态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在生态乡村建设中,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科学制定生态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1.严格生态保护区划在生态规划中,应当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域,保护好甘肃省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生态保护区应当禁止砍伐、盗采和破坏植被,保护好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好水源涵养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
2.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生态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通过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保障农产品可持续生产。
在农业规划中,要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促进农工业融合发展生态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促进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打造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规划中,要注重产业的发展规划,促进乡村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甘肃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是核心问题之一。
要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需要从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农业投入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3.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发展还需要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关于农牧区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新农村建设做 为一项历史性 战略 工程来抓 。要 坚持 阶段 建设 原
则 。新 农 村 建 设 可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是 试 点 阶 段 , 两 年 到 三 年 一 在
内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推广扩散阶段 , 点成功后 试
向全 州推 广 : 是 完 善 阶 段 , 结前 两 个 阶 段 的经 验 , 农 村 软 三 总 以 件 建 设 为 主 。面 对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诸 多 内容 , 要 坚 持 六 项 基 本 原 则 : 一 , 一 规 划 , 村 推 进 ; 二 , 地 制 宜 , 别对 待 : 三 , 第 统 整 第 因 区 第 以 点 为 主 , 对 集 中 : 四 , 力 而 行 , 步 推 进 ; 五 , 府 引 相 第 量 逐 第 政 导, 自愿 进 行 ; 六 , 第 引路 引导 , 范 带动 。 示 新 农 村 建 设 是 抓 好 农村 工作 的着 力 点 ,是 实 现 全 面 小 康 社 会 的重 点 , 后 要 用 新 农 村 建 设 统 领“ 农 ” 作 , 以, 今 三 工 所 对党 中 央 提 出 的新 农 村 建 设 的 经 济 和政 治含 义要 有深 刻 的 理 解 。 让 广
村 。建设推进 , 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 问题 。
一
、
牧臣 牧 民定居 机制的建立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 乡风文明 、 容整 洁、 村 管理 民主” 是党
中 央对 当前 社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提 出 的 具 体 要 求 , 它 无 疑 适 用 于 我 国 所有 的农 村 地 区 。然 而 ,对 在 传 统 农 业 区 以外 的牧 区来
4% 愿 意 定 居 在 草 场 附 近 的 占 2 .% 愿 意 定 居 在 乡 镇 周 围 的 7, 95 , 占 1. % 愿 意 定 居 行 政 村 的只 占 9 8 。可 见 , 镇 建 设对 吸 引 37, .% 城
对甘肃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态模式户和“ 一池三 改’ ' 2 4 . 0 4 6 万 户, 被动式太 阳能房 1 8 6 . 3 5 8 万
平方米 , 高 效 预 制 组装 架 空 炕 1 1 2 0 铺, 实现 了农 村 能 源 建 设 的 新 突 破 。小 小 沼 气 池 , 不 但 有 效 缓 解 了农 村 燃 料 短 缺 的矛 盾 , 而 且 对 解 决 农 民生 活 用 能 、 增 加 农 民收 入 、 保 护 生态 环境 等 发 挥 了重 要作用, 成 了农 民文 明致 富 的“ 聚宝盆 ” 。 据 省 农 村 能 源 办 公 室 调 查测算, 1 O 立 方 米 的沼 气 池 年 节 约 薪 柴 2 吨 ,全 省3 1 万 户 沼气 用
㈢农村 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村能源建设对改善农村环
境 具 有重 要 意义 。 目前 , 甘 肃 省 各 级 农 业 部 门着 力建 立健 全 专 业 服 务 队 ,全 省 农 村 能 源 专 业 服 务 队 有 7 7 7 人 达 到 了初 级 技 工 水 平, 中级技工达9 1 人, 实 行 了持 证 上 岗制 度 , 保 证 了项 目施 工 质
量 。2 0 0 8 年上半年 , 甘肃省农村 能源建设共投 入资金4 6 6 5 0 . 3 万
元, 新建秸 秆气化站6 处, 环保节能工程 5 处, 北 四位 一 体 ” 生
业方面 , 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 围, 能增加产
品需 求 量 , 使非农生产更多地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 , 使 农 民
境十 分脆弱 , 洪 涝、 干旱、 冰 雹 等 自然 灾 害 发 生 相 当频 繁 , 农 业
“ 靠天吃饭 ” 的局 面 没有 得 到 根 本 改 善 。要 提 高 农 业 抵 御 各 种 自
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几点思考
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几点思考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点话题。
而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列为国家战略,各地也在不断推进生态乡村建设,以打造更美好的乡村环境。
甘肃作为中国的西部省份之一,其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的诸多挑战。
构建甘肃生态乡村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就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强化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是构建甘肃生态乡村的首要任务。
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要构建甘肃生态乡村,首先要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好甘肃的生态环境,让乡村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和延续。
也要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打造宜居乡村,改善生活环境乡村的宜居环境是构建生态乡村的关键。
过去,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环境污染、垃圾乱堆等问题,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要构建甘肃生态乡村,需要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建设宜居的乡村社区和生活设施,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还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建设整洁、美丽的乡村环境。
三、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对于构建生态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特色产业,如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但由于科技水平落后、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一些农村产业发展落后,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要构建甘肃生态乡村,需要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引导农民从传统种植业转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甘肃的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基础设施设施不完善、供水不足、道路狭窄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生活。
毛概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当前,中国广大农村正在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但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较为普遍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农村建设污染严重,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乡村债务问题突出,农民增收难,农民素质相对较低,村镇规划的合理性欠缺,农村设施的投入不足,人材短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严峻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引言: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三是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四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五是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顺应国家新的发展阶段需求,党中央于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旧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需要通过高产高效、优化经营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生活垃圾的处理、乡村道路的整治、安全用水等问题内容。
(三)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主要是解决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和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障问题。
(四)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早在1929年,河北定县在晏阳初博士带领下进行了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其经验称为“定县模式”,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农村建设尝试。
1949年以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自发探索成果。
如实施“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扶农、以工带农”计划,1960年代就成为“全国典型”,富裕程度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实行集体经济模式,从1984年起走上集体共同富裕道路,称为“红色亿元村”的河南南街村;2004年率先进行“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摸索出“赣州模式”的江西赣州。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_
考2023-11-0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结论与展望目录0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农村生态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社区繁荣与进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0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电网、通信网络等设施逐步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不足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23农村土地制度不够灵活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承包制度不够灵活,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农村信贷渠道不够畅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0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这包括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持久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摘要】社会的发展讲求全面而综合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进步。
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全面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是为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一项国策,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长期以来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产业化和谐社会
引言
甘肃省是个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份,长期以来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广大农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他们并没有得到与之劳动付出相适应的价值所得。
此次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劳务关系而出台的农村发展政策,也是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而制定的富民政策。
“十一五”期间,作为经济社会比较滞后的甘肃省,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医疗改革、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从修路,架桥,教育投资,修水渠方面进行。
从2007年起,甘肃省财政厅开始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将各项收支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并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发展迅速。
自2005年底,全省各地行政村都修建了专门的统一规格的党支部办公地。
每个村总拨款4万元,其中省上出2万元,州上出1万元,县上出1万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省90%以上的村都有了自己的党务办公地。
个别县、乡还建立了党校和辅导站,村党员活动室。
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形成了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动态调整,覆盖整个农村的党组织新格局。
并在村领导选举时实行全面直选,由群众直接选出自己的领头人。
二、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落后,新农村建设中方向不明
新农村建设中,从中央到基层都在追求一个“新”字,在实际建设中讲求新颖,打破传统,以新的思维来指导这次农村改革建设。
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群众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发展方式,且这部分人文化修养不高,没有接触过外面真正的先进事物。
(二)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新农村建设开展困难
甘肃地处中西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
条件差,基础薄弱,地形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环境恶劣。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干
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低下,不少地方仍末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底,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甘肃是一个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省份。
有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新农村建设开展困难。
如何解除这些发展中的绊脚石,是社会各界普遍研究讨论的重要话题,也是甘肃省今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三、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相应对策
中国人办事一向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在全国各族人民谋求致富之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可谓是天时、地利都已具备了。
而在本文来看眼下最重要的还是“人和”,如何能使早点政通人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以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当从以下方面作起:
(一)转变观念是新农村建设有效开展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破旧立新,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思维来进行农村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改革工程。
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管理体系。
(二)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的基本的生存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的投入。
从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普及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
论证,对于偏远山区,人口又少,自然条件恶劣的乡村实施整齐搬迁,将其整合成一个行政村集中建设,这样即出成绩,又能受到群众拥护。
另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使农村呈现出祥和的景象。
还应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场所,解决农村脏、乱、差的现象。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对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全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计划在所有乡村建设新型医疗制度,要在每个村都有平价医疗室,作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并建立面向孤寡老人和贫困人口的长效社会救济制度。
由于甘肃省经济落后,没有钱去建设这些高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只能在每个村建立一个村活动室,将老人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集中在一起,使其不至于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三)加大教育投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源泉。
从2006年起,国家已将“九年义务教育”变为全民免费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和学杂费,补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只承担练习册和作业本的费用,所交的学费仅是原来的1/3。
现阶段在甘肃各地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已很高,但一个迫切的问题是“人多地少”,由于原有校舍少,且相当破旧,不断增加的学生使学校超负荷运转,教师不够,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全省各地相当突出。
因此现阶段除了在师资方面的软件建设外,学校硬件建设也
刻不容缓,国家应加大公共投资,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以往的社会改革一样,是一项惠及千秋的改革发展运动,可能在短期内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可能在某些改革中会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是一项积极而又相当有益的改革,是一项涉及万民,利在千秋的伟业。
按照发展规划它可彻底改变几千年来我国社会的面貌状况,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各地群众的努力下,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华夏各族儿女将会沐浴在党温暖的阳光之下。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2006年5月13日 a4 [2]王东京《展望农业产业化的无限前景》,2006年 7月18
日a2 ,载《21世纪经济报道》[n]
[3]曹新《建设新农村抓住六个着力点》, 2006年9月13日a3
[4]陈少强《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载《中国发展观察》[n],2006年10月23日a2
[5]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