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 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3课时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3的倍数的特征;2.学会利用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某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小板擦、单元教学课件;2.学生课堂用具:笔、本。

教学环节热身引入教师可以采用数学谜语、数学游戏或有趣的数学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热身引入教学内容。

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3的倍数的特征。

例如,教师可以说:“我们知道3的倍数有哪些?请同学们举一些例子。

”学生回答:“3、6、9、12……”然后教师可以询问:“那么这些数字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可以回答:“这些数字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3、6、9。

”或者“这些数字相加的和都是3的倍数。

”接着,教师可以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如: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只有0、3、6、9;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等。

2.练习巩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以下各项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1)计算下列各数是否为3的倍数:9、12、15、17、21、24、27。

(2)求出100以内的所有3的倍数。

(3)如果某个数的各数位数字的和是15,那么它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拓展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例如:(1)如果有一批数,它们个位数相等,且它们的十位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批数是否都是3的倍数?为什么?(2)如果将一个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顺序颠倒,得到的数还是3的倍数吗?请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3的倍数的特征,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游戏元素,比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练习,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学生应当从他们的合作精神、逻辑能力、计算速度等方面入手。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7——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简单的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整千的数。

教学过程:巩固练习(练习一)
第7题
以填表格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口算练习。

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中的“0”如何放置的问题以及“0”多少的问题。

第8题
(100×6)(80×6)(30×3)
(40×5)(70×2)(400×2)
(20×5)(200×7)(900×6)(300×2)
让学生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进行练习,训练学生口算技巧和口算速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9题
校园里栽了81棵西红柿,栽茄子的棵数比西红柿多63棵。

栽了多少
棵茄子?
让学生自己独立练习。

第10题口算下面各题
5×7+8 4×6+9 7×2+8
6×9+4 3×7+6 1×8+9
第11题计算下面各题
1405 5236 6300 4653
-928 +2764 -1987 +859
点名让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教学后记:这三节课学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当中的口算乘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简单的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能较好的掌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3课时 解决问题 (4)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3课时 解决问题 (4)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32例5,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和P33“练习六”中第1题。

▶教学目标1.了解连续两问的问题结构,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通过解决有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兴趣小组吗?(喜欢)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呢?【学情预设】有参加舞蹈兴趣小组的,有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也有参加篮球兴趣小组的……师:同学们的兴趣真广泛,那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想请你们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第(1)题可以求女生有多少人,第(2)题必须知道女生的人数。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能总结一下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至少需要几个已知的条件吗?(两个)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能干,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也想请大家帮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32例5。

引导学生多形式看图、读题(默读、齐读、指名读)。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学情预设】两个,分别是“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想一想,这和我们刚才帮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解决的问题一样吗?【学情预设】前面解决的都只有一个问题,而现在有连续两个问题。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说课稿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说课稿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03课时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这一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加减法、乘除法。

但是,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乘法与加法、减法、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概念。

2.讲解:讲解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等,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案二:第三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练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面将着重介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希望能够给教师们带来帮助。

一、教学内容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学习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老师会带领学生回顾一遍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接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会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2.掌握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如: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

2.练习法:通过多次的练习来解决学生不透彻的概念和对运算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的问题。

3.游戏法:设计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情景1.开篇铃声响起,老师迅速进入教室,询问同学们是否都准备好了。

2.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进行了一番简单的回顾讲解,帮助学生们迅速回忆起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

3.接着,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们反复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4.为了增加趣味和互动性,老师设计了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点。

5.老师进行了一次小结,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回顾知识点,并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应用这一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对数的10以内的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了运算的能力。

同时,通过游戏法的运用,学生们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公开性和兴趣。

六、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不论学习概念还是巩固运算都得到了锻炼。

2023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我们一起去游园——购买纪念品教案北师大版

2023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我们一起去游园——购买纪念品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购买纪念品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购买纪念品的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购买纪念品的知识点,掌握购买纪念品的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简洁的图表和关键词,清晰展示购买纪念品的相关知识点。
-突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
-准确精炼地概括实际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生动的插图和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示例:
1.情境导入:
1.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合理选择纪念品进行购买。
3.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基本的数量关系,对于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测试: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对购买纪念品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作业评价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技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共同讨论和决策购买纪念品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第3课时《比赛场次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第3课时《比赛场次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比赛场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比赛场次》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比赛场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对于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能够独立解决。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排列组合的知识。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排列组合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比赛场次的例子,以及对于一些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场比赛,有3个参赛队伍,每个队伍有3名选手,那么这场比赛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比赛场次?”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的比赛中场次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03课时_角的度量》(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03课时_角的度量》(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03课时_角的度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程。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比较。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角的概念和各种类型的角,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最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整个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角的概念和各种类型的角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角的度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并能够进行角的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角的度量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角的概念和各种类型的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3.度量方法:讲解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4.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测量不同角度的角,并进行角的比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时间与数学》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钟的构成,了解时、分、秒的关系,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时钟的构成,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时钟的构成,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钟、计时器、教学卡片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学生发现时钟由时、分、秒三部分组成。

2. 知识讲解:通过电子钟和教学卡片,让学生认识时钟的构成,了解时、分、秒的关系。

3. 例题讲解:用计时器展示一个计时过程,如:一个篮球比赛时长为40分钟,然后让学生计算比赛中的某个时间段,如:第一节比赛时长为10分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如:计算一场足球比赛的总时长和每个半场的时间。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如:如何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分秒1 2 34 5 67 8 910 11 12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完整的时钟,并标出时、分、秒的刻度。

答案:略(1)一个篮球比赛时长为40分钟,第一节比赛时长为10分钟,请问第二节比赛时长是多少?答案:30分钟(2)一场足球比赛总时长为90分钟,每个半场时长是多少?答案:45分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如:电影院的放映时间、车站的发车时间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时钟的构成:时钟由时、分、秒三部分组成,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他们发现时钟的构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三课时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三课时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三课时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第三课时。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不同特征分类的方法,能将物体或图片按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类的意义,初步掌握按特征分类的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按特征分类的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分类的意义,初步掌握按特征分类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本、铅笔等,用于课堂上的分类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实物或者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讲解分类的意义:教师解释分类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理解事物。

3. 分类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学生一些小物品,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方法。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例题,如数学题目、生活情境等,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类的意义整理物品理解事物分类的方法观察特征动手操作七、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题目:请找一些物品,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找到的物品,如玩具、书本、衣服等,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图片,按照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和家长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找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在一系列数字中寻找规律,发现数字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律,能够发现数字中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件,包括数字规律的相关图片和实例;2.学生准备白纸和笔,用于记录解题过程;3.教室里的黑板和白板干净,准备好书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找规律”。

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看看能否发现规律。

2. 学习规律(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数字规律的示例,让学生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通过讨论深入理解。

学生可以用白纸和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找规律的小练习,加深他们对规律的理解。

教师可以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给予帮助。

4. 小组合作(1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找规律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找到更多的数字规律。

五、课堂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评估方式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合作的成果以及课后的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于“找规律”这一概念的掌握程度。

七、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数字规律,并可以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发现。

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数字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八、总结本节课通过“找规律”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希望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3课时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课设计第 3 课时研究活动: 3 的倍数的特点第 3 课时研究活动:3的倍数的特点[ 教课内容 ]3的倍数特点(第 35-36 页)[ 教课目的 ]1、经历研究 3 倍数的特点的过程,理解 3 倍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 的倍数。

2、发展剖析、比较、猜想、考证的能力。

[ 教课要点 ]理解和掌握 3 的倍数的特点。

[ 教课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

[ 教课过程 ]一、 3 的倍数的特点的猜想我们研究了 2、5 的倍数的特点,那么 3 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呢?指引学生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 3 整除的数能被 3 整除等,老师指引学生进行议论、研究。

二、 3 的倍数的特点的研究让学生在 100 之内的数表中找出 3 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察看、思虑 3 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将 3 的倍数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再察看,逐渐指引学生发现规律,进而概括出 3 的倍数的特点。

指引学生概括 3 的倍数的特点: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 3 的倍数。

试一试:试试用 3 的倍数特点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3 的倍数。

三、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 3、0、4、5 边摆边想,再沟通议论思虑的过程。

(1) 30、45、54 (2)30、 54 (3)30、 45 (4)30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研究 3 的倍数的特点的方法去研究 9 的倍数。

让学生经历涂、画、想等过程,使学生获取真切的体验。

(一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 9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9 的倍数。

)[ 讲堂总结 ]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教课反省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尝试与猜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尝试与猜测》教学设计

尝试与猜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比较各种列举法的特点,并让学生体会怎样列举更简便。

2、过程与方法:运用假设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多种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假设列表法。

【教学难点】解决此类问题的调整策略既:在运用“跳跃列举”中的调整幅度的大小,和在使用“居中列举”后巧妙的运用“跳跃列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师:导语: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

)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主题图和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

(板书课题:尝试与猜测)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1、化难为易师:看来这么大的数据,同学们尝试猜测有一定的难度,那我们把它化难为易,从简单入手找出规律,再来尝试猜测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过渡语)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9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2、读题析题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生(可能说)鸡和兔一共有9个头(问:意思是一共有9只)。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书第2页例3,“做一做”和练习一的其余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4111+367 28+570 437+256
243+17 101+245 78+56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求809和3746的和。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述算式,师板书:
809 +3764=
8 0 9
+3 7 6 4
(3)指导计算。

(4)小结:
哪一位的数想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练习
完成“做一做”。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做练习一的第12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弄清“原计华”,“实际”的意思。

(3)列式计算。

四、总结三、四位数的加法法则。

五、作业。

数学好玩 第3课时 可爱的小猫

数学好玩  第3课时 可爱的小猫

第3课时可爱的小猫课时目标导航活动导航一、活动内容用数对的变化放大或缩小图形。

(教材第56~57页)二、活动目标1.巩固用数对表示方格中的点的知识。

2.能通过将数对中的数扩大或缩小,从而完成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3.在活动中体验图形的多种变化,感受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进行图形缩放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难点:掌握利用数对中数的变化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还记得怎样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吗?学生思考,点名学生回答。

师: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什么不变?什么要变?点名学生回答。

师:对于简单的几何图形,用上述方法进行缩放比较简便。

对于比较复杂的图形,你有更快更好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种缩放图形的方法。

二、活动方案1.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小猫乐乐的图片)师: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过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你还记得怎么表示的吗?点A(2,0)中的数字2和0分别表示什么?学生观察并思考,点名学生回答:2表示列,0表示行。

点名学生分别说一说点B(4,0),C(6,2),D(6,6)中各个数字的意义。

教师小结:在格子图中,可以用有序数对来表示点的位置。

一般第一个数表示点所在的列,第二个数表示点所在的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然后将这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师:表示点E,F,G,H,I,J的数对是多少?看谁填得又快又对。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点名学生汇报。

2.发现数对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第2问及表格)师:请大家先把表格中表示小猫乐乐轮廓的点的数对填写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

师:观察表中表示小猫轮廓的点的数对,与乐乐相比,天天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示:先比较每组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再比较第二个数。

逐个比较,发现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与乐乐相比,表示天天轮廓的点的数对的第一个数乘了2,第二个数不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间与数学的初步联系。

学生能够:1. 认识时钟,学会看懂时钟,并能准确报时。

2. 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时间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时钟的认识:介绍时钟的构成,学会看懂时钟,包括时针、分针、秒针的识别和作用。

2. 时间单位换算:理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时间与数学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时间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经过时间、安排时间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看懂时钟,准确报时;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难点: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将时间与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时钟、多媒体课件、时间换算表。

学具:学生自带的时钟或时间相关的玩具。

第一阶段:导入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时钟或时间相关的玩具,引导学生分享他们是如何使用这些物品的。

目的:激发学生对时间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时钟的认识活动:教师通过实物时钟和多媒体课件,介绍时钟的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目的:让学生理解时钟的基本构成和作用,学会看懂时钟。

第三阶段:时间单位换算活动:通过互动游戏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目的: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第四阶段:时间与数学的应用活动:通过实例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时间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目的:让学生理解时间与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板书设计内容:时钟的构成、时间单位换算、时间与数学的应用。

布局:清晰、有序,突出重点和难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时教案详解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时教案详解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时教案详解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也是许多同学感到困难的学科之一。

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简单而又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数学也会变得更加简单易懂。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三课时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什么呢?在下面的文章里,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学里常见的几何图形,熟练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提问、大胆探究、勇于创造。

二、教学内容1.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入三角形和圆形的概念。

2.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掌握它们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识别命题中的关键词,并初步理解几何证明的方法。

4.通过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命题中的关键词及其所表达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一些实际案例来引出知识点,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

2.趣味性教学法利用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

3.问答式教学法通过老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1.引入:在课堂开始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或者事例来引出本课的主题,例如:(1)大家去过恒隆广场吧?广场的大门和大厅进去是直角形吧?(2)同学们知道垂直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吗?2.知识点讲解:从课本出发,教师对本课所要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且用讲解之后需要认真理解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例如: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垂直、对角线等等。

3.理解巩固:通过一些小练习或者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点,例如:通过涂色完成题目、手工制作几何图形、运用真实例子分析几何图形的关系等等。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3 1 2 答:冬冬比丽丽多吃这块月饼的2 。
55 5
5
5. 小华从图书馆借来一本《阿凡提的故事》, 她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2 , 第二天看的与第
7
一天同样多。 两天一共看了这本 书的几分之几?
224 77 7
答:两天一共看了这本书的 4。
7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减。
3. 两次一共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
123 44 4
答:两次一共大约喝这杯水的3 。
4
4. 一块月饼平均切成5份, 冬冬吃了其中的 3份, 丽丽吃了其中的1份。
(1)两人一共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31 4
5
(2)冬冬比丽丽多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减。
1.
2
24
5 + 5=5
4
13
5
-
=
55

4 6

+(
1 6

=
5 6

5 6
) -(
4 6

=
1 6
2.
13 4 55 5 74 3 88 8
72 5 99 9 42 6 77 7
3 4 7 10 10 10 54 1 10 10 10
2 涂上绿色, 8 再写出算式的得数。
方法二: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
5 是(5)个 1 , 2 是(2)个 1 。
8
89
9
5个 1 加2个 1 是7个1 ,就是 7。
8
8
8
8
答: 两人一共吃这块巧克力的 7 。 8
32 55

小学二年级 上学期 数学第三课时 课间活动教案

小学二年级 上学期 数学第三课时  课间活动教案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三课时课间活动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生活场景,能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图与式的对应,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高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掌握乘加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与方法:课件、引导法、自主探究法、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背诵2的乘法口诀。

我能准确口算:2+2+2+2+2+2+2= 7×2= 2×5=7+7+7+7+7=二、学习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乘法,而且还学习了 2 和 5 的乘法口诀。

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这些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来帮助老师一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灵活运用,巩固复习。

1、出示“课间活动”主题图,引导观察。

请你先认真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具体的数学信息?学生看图交流汇报2、引导完成活动一:说一说, 5×2 能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呢?(幻灯片呈现问题:说一说, 5×2 能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提问:你能先说说 5×2 表示什么意思吗?。

那么在这幅图中,你知道 5×2 要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一找哪里有 5 个 2,哪里有 2 个 5 . )3、引导完成活动二: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第二部分两幅图。

师:老师从操场上单独取出了两幅图,请同学们看一看,你能不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数学问题呢?(2)提问: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交流,师提问,你用到了哪个口诀计算?能说说你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引导完成活动三:一共有多少盆花?(1)找数学信息师:老师还想统计一下操场上的花一共有多少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活动
主备人:刘艳花审核人:付江丽复备人:刘艳花
活动名称:《送图形宝宝回家》
活动时间:9月28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让幼儿能正确的分辨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交新朋友啊?
幼:喜欢。

师:今天老师在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三个图形宝宝,它们听说我们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是既聪明可爱又好客,它们想和小朋友门成为朋友,所以老师就把它们带来了,小朋友们欢迎不欢迎它们啊?
幼:欢迎。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图形宝宝的自我介绍吧。

二、教师出示图形并学着图形宝宝的口吻来自我介绍。

出示正方形宝宝:小朋友们好,我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正方形。

我想你们成为好朋友,(接着出示三角形宝宝)小朋友你们好,我也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三角形,我也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

(出示圆形)小朋友们好,我也是图形宝宝,我的名字叫圆形。

我想和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能接受我吗?师:小朋友们听图形宝宝的自我介绍了,现在都知道它们的名字了。

那我们看看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分别像这些图形宝宝啊?
教师出示图形宝宝让幼儿说像什么,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如说正方形像手帕时要是幼儿想不起,就可以提示说我们在吃东西时,把小嘴弄脏了幼儿园里的老师是用什么给小朋友们把小嘴擦干净的呀?等之类的话来引导幼儿。

三、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
(1)在地板上分别画出大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游戏对象全班,游戏规则:当老师拿出正方形全体小朋友就要站到正方形里去(如人数过多,站在图形外面
也算)。

这样当老师出示哪个图形小朋友们就站到相应的图形里去。

(2)把图形卡片发到幼儿手里(一人一张,一部分幼儿发三角形,一部分幼儿发正方形,一部分幼儿发圆形),游戏规则:当教师是说麻烦小朋友们把图形宝宝送回家时,幼儿们就要站到与自己手中相同的图形中去,这样再让幼儿互换手中的卡片重复游戏。

四、活动延伸:
利用折叠、剪纸、绘画等作图形,涂画图形,引发幼儿拿图形与具体实物的形状联系、对应、玩相同游戏。

活动后反思:
通过游戏活动,幼儿初步幼儿认识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并在活动中正确的分辨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