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中医理论经络学说与身体调理

中医理论经络学说与身体调理

中医理论经络学说与身体调理中医理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经络为核心,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调理等方面。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传递气血、营养物质和信息,起到调理身体、维护健康的作用。

下面将从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分类以及经络的调理方法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理论经络学说与身体调理。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连接全身各部分组织器官的通道系统。

按照中医经络学说,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

经脉贯穿于人体内部,共有经脉十二条,为人体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提供了通道。

络脉则分布在皮肤、筋膜等浅表部分,起到壮阳、温经、通络的作用。

二、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中医理论将经络进行了分类。

常见的经络分类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少阳、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厥阴、足厥阴、足少阳、手太阳、足太阳、手少阴经脉。

奇经八脉是指冲脉、任脉、带脉、督脉、任脉、冲脉、督脉、督脉等八脉的总称。

十五络脉则是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而划分的。

三、经络的调理方法中医理论经络学说提供了多种经络调理方法,以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

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有推拿按摩、针灸、艾灸和络脉操等。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等来达到调理效果。

针灸是中医学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穴位上刺激,以调整经络和平衡阴阳。

艾灸是利用艾条等材料进行熏灼,通过药性温热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

络脉操是通过柔软身体、活动关节等方式,调理和运动络脉。

中医理论经络学说与身体调理密切相关,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

通过经络调理,可以缓解多种疾病症状,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总之,中医理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经络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对于身体的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络学说,了解人体的经络分布、功能和调理方法,积极运用经络学说进行身体的调理,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的经络理论与治疗方法

中医的经络理论与治疗方法

中医的经络理论与治疗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络理论是中医学术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就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经络理论的概述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一个密布经络的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多条络脉。

经络是一个外形不可见的通道,通过整个人体的各个部位,使得气血畅通运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成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二、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气血理论、阴阳学说以及五行学说等。

其中,气血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流通调节气血的运行,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则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经络的调节作用也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五行学说则认为,经络与五脏六腑相互关联,不同的经络与不同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经络的分类与功能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的分类方式,经络可以分为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

经脉包括十二正经脉和奇经八脉,是人体内最主要的经络系统。

每一条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经络相连,调节特定的生理功能。

络脉则是连接经脉与络脉之间的辅助通道,起到补充和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则是经络系统中的特殊通道,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络在人体内承担着运输气血、调节营养代谢、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等多种功能。

通过经络的通畅,可以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经络的治疗方法中医经络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经络,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艾灸是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力,对经络进行温热刺激,以调节气血的流通。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现代医学也在不断探索经络理论的应用。

例如,经络理论在针刺镇痛、拔罐疗法以及经络穴位按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 一、经络的概念(识记)
• 《医学入门》:“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 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 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 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理解):
经 脉
主干பைடு நூலகம்
(三)冲脉(识记)
冲,要冲,要道 • 1.调节十二经气血。 • 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总领诸经
气血。 • 脏腑经络气血有余时,贮存于冲脉,
不足时给予灌注――――十二经脉之 海,五脏六腑之海 • 2.主生殖功能 • 又称血海,起于胞中可调节月经。
(四)带脉(识记)
• 约束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识记)
• 而任脉有些腧穴是和肝经相会的,例如: 曲骨、中极、关元等。
• 肝郁日久能化火。妊娠恶阻的原因,往往 因肝经郁火挟冲脉而上逆,如唐容川《医 经精义》中说:“诸逆吐咳呛呕等,凡是 冲脉气逆,头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系心肝 之火,夹冲脉上行也”。
二、奇经八脉基本功能
• (一)督脉(识记) 督,总管,统率
(2)阳明在前, 少阳在侧, 太阳在后, 厥阴在巅
躯干部: (1)

三阳 三阴
肩胛 腋下
(2)足三阳阳明行于前, 太阳行于后, 少阳行于侧,
足三阴行于腹面。 (3)腹面由内向外为:
足少阴、阳明、太阴、厥阴。
四肢部:
• 1 阴经-内侧,
阳经-外侧
• 2 四肢内外侧 例外:下肢内踝 尖上八寸以下为 厥阴在前,太阴 在中,
• 跷,轻健跷捷。 • 主司眼睑开合,主下肢运动。 •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其中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并探讨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贯穿全身,形成一个连贯的网络。

经络系统是传导和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包括经络的分类、循行规律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按照经络的分类,可以分为经脉、络脉和深部循环系统。

经脉是指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包括十四条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是指与经脉相关的小分支血管;深部循环系统是指微循环和淋巴系统。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一旦经络受阻或气血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气血理论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是通过经络系统运行的,包括气和血两个方面。

气是指人体内的精气神,主要包括精、气、神三个方面。

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而神则是人体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气的运行通过经络,沿经脉循行。

血是指人体内的血液,主要包括血液和血液中所携带的养分、氧气等物质。

血液通过经络系统循行,对于供应身体各部位的养分和氧气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气和血的运行受到人体内外环境的影响,通过中医调理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基础,其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1. 经络调理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常用的调理经络的方法有推拿按摩、针灸等。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连属 经部分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
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肝经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后 手少阴心经

前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外侧
手三阳经
中 手少阳三焦经 后 手太阳小肠经

前 足太阴脾经 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


腹 足
手之 三阴
足 之 三 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中焦,下行络大肠,回环上来沿 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脏, 从肺系横行出来,沿上臂内侧下行, 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经 肘窝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 寸口,即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部 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上行, 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之 间,沿前臂桡侧上行,经肘部外侧, 再沿上臂后外侧上行,出肩端,沿肩 峰前缘向上,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向 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 肌,属于大肠。
常用穴位定位与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 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 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 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 所传达的信息。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 解您所传达的信息,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 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7 行 * 30 字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 体各部的活动保持着阴阳协调统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 送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 养。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经络能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抗御 外邪的能力,起到保卫机体的作用。
经络系统组成
01
02
03
04
经脉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
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 络、孙络等。
内连脏腑
经络通过经别、别络等将人体 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整理课件
6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 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
《医学入门》(明. 李梴)引张子 和语:“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 错。”
清. 喻嘉言:“凡治病不明脏腑 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整理课件
7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整理课件
8
一、十二经脉
(四)奇经八脉的临床意义
整理课件
19
三、十五络脉
1.名称: 十五络脉以所属经脉命名,以别出处的腧
穴名称作为络脉的名称。
2.分布特点:
3.作用:
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
传注。
整理课件
20
四、十二经别
1.名称:
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
2.分布特点:
什么叫 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部分出,离开正经。
二、根结:
根,根本;结,终结。 马莳:“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 根结理论是根结两者并为论证四肢与躯干 之间的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具有相互影响作 用的一种理论。 《灵枢.根结》论足六经、结部位,指出:
整理课件
29
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结”在 头胸腹的一定部位。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了十 二经脉的“四根、三结”。
(2)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手 足三阴经筋分布在四肢内侧,并进入胸部和腹 腔。
(3)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
聚,以此到底躯干、颈整项理课件、头面部
24
3.作用:
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 活动,以保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整理课件
25
六、十二皮部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解析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解析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的经络理论解析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中医养生而言,经络的调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解析经络的理论,并探讨如何通过经络调理身体。

一、经络理论的概述经络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内部脏器、组织和部位之间,以及体表与体内相互联系的通道系统。

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和穴位,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负责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经络调理的重要性经络调理是通过刺激和调整经络,达到平衡阴阳、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经络调理在中医养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改善身体健康。

三、经络调理的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的通畅性。

常见的经络调理针灸方法包括刺激经络经脉的穴位,增强气血流通,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经络与穴位来调理身体。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的通畅,促进气血循环,消除疲劳,增强身体抵抗力。

3.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通过服用中药来调整经络的功能。

中药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通过合理选用适当的中药,可以达到调理经络的作用。

4. 运动保健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有助于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输。

常见的经络调理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瑜伽等,它们通过舒展肢体、调整呼吸来改善经络的通畅。

5.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饮食健康、情绪平稳等,也有助于经络的调理。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经络阻塞,影响身体的健康。

四、经络调理的意义经络调理可以起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作用。

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通过适当的经络调理,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五、经络调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经络调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寻找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避免自行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经络方面的知识点总结1.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Meridian)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据《黄帝内经》记载:“经者,有所不通,则痛苦不足以清,若在皮肉之间,其寒淫深藏乃发热也。

”意指人体有一些生理活动通道,它们通过经脉系统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血络联系起来,起着营养和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

这些通道被称为经络,是中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2. 经络的分类按经络的循行方向可以分为十四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等。

其中,十四经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两大系统,分布在人体的表里、上下和四肢,共十四条。

奇经八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经、足厥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条经脉,分布在体表和体内。

它们分布在头、颈、躯干、四肢和脏腑等部位。

3. 经络的循行十四经络的循行主要包括经别、原穴、腧穴、络穴、照穴和输穴等。

经别是经脉上的主要经络部位。

原穴是经络上能直接与腧穴相连的穴位。

腧穴是能对相关脏腑、组织器官产生生理、病理反应的特定穴位。

络穴是两脏经络直接相连的穴位。

照穴是两络相连的穴位。

输穴是十四经总合腧穴和络穴的交叉位置。

4. 经络的功能经络具有调节气血、营养脏腑、调节阴阳、协调人体机能、防御外邪以及治疗疾病等功能。

其中,调节气血是指经络能调节气血的流利和周围的分布。

营养脏腑是指经络通过气血的流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

调节阴阳是指经络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协调人体机能是指经络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防御外邪是指经络能阻止外邪侵袭,保护人体健康。

治疗疾病是指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可以发挥调理作用。

5. 经络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中,经络的相关内容包括:经络的诊断、经络的治疗、经络的保健、经络的病因病机等。

其中,经络的诊断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诊断疾病。

经络的治疗是指通过调节经络来治疗疾病。

经络的保健是指通过保健养生对经络进行调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与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与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与身体健康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体系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基础理论,其中之一就是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系统以及它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经络系统的概述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脉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对人体进行治疗和诊断。

经络系统由经络和穴位组成,经络是连接人体内外的通道,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殊点位。

二、经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能量运行系统,类似于现代生物电的概念。

人体内的气血营养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输,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可分为十二经络和八腧穴,每个经络都和五脏六腑相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

三、经络系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经络系统的畅通与否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常常与经络系统的不通畅有关。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系统与身体各个部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肝经络病变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经期不调等问题;心经络病变则可能引发心悸、失眠等症状。

经络系统的调整对于维护身体各个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保护和调节经络系统的方法保护和调节经络系统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经络系统。

例如,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生姜、红枣等,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

2. 中药调理:中药中有许多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药物,如川乌、当归等,可以通过中药内服或外敷的方式运用,来改善经络系统的状态。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经络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有益于身体健康。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系统。

中医经络理论了解经络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了解经络的作用

中医经络理论了解经络的作用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网络系统,即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由经脉、络脉和穴位组成。

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重点探讨中医经络理论中经络的作用。

1. 器官之间的联系和调节经络是人体内各个器官之间联系的桥梁和调节介质。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着脏腑经脉和肢体络脉。

通过这个系统,五脏六腑之间以及脏腑与肢体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和调节。

经络的畅通可以促进器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 调节气血运行中医认为经络中的气血运行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气血的运行情况。

如果经络受阻或不通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防御疾病侵袭经络在中医理论中还被认为是人体的防御系统之一。

它作为一个能量通道,可以激发人体内部的自愈能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坚持经络保健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侵袭。

4. 促进身心健康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与精神、情绪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经络的畅通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而经络的不通畅则可能导致气血郁滞,进而引发情绪不稳、寒热异常等问题。

因此,通过调理经络,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个体的整体功能。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器官之间联系和调节的桥梁,调节气血运行,防御疾病侵袭,促进身心健康。

这些作用使得经络在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理解经络的作用对于学习和应用中医理论以及维护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通过调理经络,以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护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5种经络学说

5种经络学说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经络学说:
1.黄帝内经经络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

其中包括了十二经脉、八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等。

2.阴阳经络学说:阴阳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阴阳平衡和相互调节。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分类、功能、病证等。

3.五行经络学说:五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与五行相应,即肺经属金、大肠经属木、心经属火、肾经属水、脾经属土。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走向、病证、治疗等。

4.气血经络学说:气血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和相互关系。

其中包括了经络的气血运行、病证、治疗等。

5.经络穴位学说:经络穴位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强调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穴位及其作用。

其中包括了经络穴位的分类、定位、病证、治疗等。

这些经络学说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与气血理论。

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经络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指人体内外输送气血的通道系统。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

经络系统的走向与组织器官的分布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通道网络。

经络理论强调了经络的畅通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诊断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经络的畅通情况。

如果经络堵塞或不畅通,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经络是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气血理论中医的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血为养。

气血互相依赖,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气血的运行不畅或质量不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的概念在中医中非常重要,它指的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具有温度、凝聚、上升和下降等性质,贯穿于全身的经络中。

气的运行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向。

升阳降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原则。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主要由气所化生,通过经络运行,为全身各个组织提供养分和能量。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气血的协调密切相关。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气滞血瘀,形成疼痛和疾病。

三、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应用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医师通过切脉、望舌、询问症状等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经络与气血状况,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在治疗方面,中医医师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来调理经络和调节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节器官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 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 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 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 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 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 柱内。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 绕身一周,并在带脉 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 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 注:督、任、冲三脉 “一源三歧 ”
经 手足少阳经行于侧头部
足厥阴肝经上行巅顶
躯干部: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胸部
足少阴肾经 (距正中线2寸)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距
(距正中线4寸) 正中线6寸)
足太阴脾、足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厥肝从少腹斜
腹部
(距正中线0.5寸) (距正中线2寸) 向上至两肋经
(距正中线4寸)来自背部 体侧部足太阳膀胱经 (距背中线2寸)
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章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
行分布、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气血相关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 络——网络,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 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是联系全身各部、运行气血、调节机体 活动的通路。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 会阴,经阴阜(耻骨 联合上方肌肉隆起的 地方),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 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 沿面颊,分行至目眶 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 与冲脉相并,行于脊 柱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 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 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 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到目眶下。

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医经络学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经络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络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对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经络的概念与分类经络是指贯穿于全身的特殊通道,通过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和调节。

按照中医经络学的分类方法,经络分为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主要包括手太阳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手太阴经、手少阴经、足少阴经、足太阴经、手厥阴经、足厥阴经、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则以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为代表。

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连接脏腑、肢节、皮肤等组织器官的桥梁,主要通过气血的循行来实现身体的调节和平衡。

经络的功能主要包括输送、调节、保护、反映等方面。

通过经络的通畅,可以保证气血的流畅运行,维持全身的健康平衡。

三、经络病理与诊断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的病理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络病理包括经络阻滞、经络湿热、经络瘀血等多种病理变化。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脉搏等,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经络病理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经络调理与治疗中医经络学提供了多种经络调理和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

通过刺激经络的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中医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被认为是中医的核心技术之一。

五、科学验证与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验证中医经络理论的科学性。

通过应用CT、MRI等仪器,研究人员成功观察到了经络的存在,并获得了一些与中医经络学相关的科学证据。

这一进展为中医经络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络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使中医药得到了广泛认可,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理论部分第四章经络

理论部分第四章经络
后肢三阴经,起自于后肢末端,循行于 后肢内侧,止于胸腹部。
前肢三阳经止于头部,后肢三阳经起于 头部,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前肢三阴经起于胸腹,后肢三阴经止于 胸腹,故称胸腹部为“诸阴之会”。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太阴脾 ↓
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 ↓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如,前肢太阴肺经的经脉,属肺络于大 肠,前肢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属大肠络 于肺。
又如,后肢少阴肾经的经脉,属肾络于 膀胱,后肢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属膀胱 络于肾。
(四)外连体表部分
经络与体表组织相联系,主要有十二经 筋和十二皮部。
经筋是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即十二 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所濡养的肌肉、肌 腱、筋膜、韧带等,其功能主要是连缀 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前肢太阴肺经→任脉→督脉→任脉→肺经
二、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奇经八脉是机体任脉、督脉、冲脉、带 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的总称。
特点是不与脏腑直接相连,相互间无表 里相合、衔接及循环流注的关系,有左 右对称的也有行于中线上的,大部分是 纵行的亦有横行的。
又是怎样组成的? 3.奇经八脉主要包括什么?
谢谢大家!
作用是维系全身阳脉。
(七)阴跷脉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沿内踝直上下肢内 侧,经前阴,沿腹胸,至目内眦。
(八)阳跷脉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沿外踝后上行,经 腹胸外侧至肩、颈外侧,上挟口角,至 目内眦。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生理方面
运行气血,温养全身 协调脏腑,联系周身 保卫体表,抗御外邪
(一)任脉
起自胞中,行于腹中线上,止于目眶下。 总任一身之阴脉,为阴脉唇 系带(龈交)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循行(一)
•各成系統,絡屬臟腑,連及體表。
–內行路徑(體腔內) –外行路徑(體腔外)
•曲折不定,有分有合 •互相連接 •深淺不同 •交會
十二經脈循行(二)
手之三陰胸內手, 手之三陽手外頭, 足之三陽頭外足, 足之三陰足內腹。
孫絡、浮絡
•絡脈中分出的細小支脈,稱為孫絡。
–呈面狀散佈,主要擴散到週身體表。
•絡脈浮現在身體體表部位的叫浮絡。
十二經筋
•十二經脈循行部位的肌肉部份 。 •阿是穴 。
十二皮部
• 十二經脈之支脈浮行於體表。 • 呈特定分佈。
經絡的作用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不通則痛
•治療方面
–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寧失其穴、毋失其經
經脈
經絡 系統
絡脈
連屬 部份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 十二經別 十五別絡
孫絡
浮絡
內屬
外連
十二經筋 十二皮部
何 為 經 絡?
•靈樞本藏篇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 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難經二十三難曰:「經脈者,行血氣、通陰 陽,而營於身者也」
• 經絡是人身氣血運行的通道。
何 為 經 絡?
• 經者,徑也;絡者,網羅也。
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
•奇者,不正也。 •走向無規律。 •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蹻脈、陽蹻
脈、陰維脈、陽維脈。 •對全部經脈加強了組合作用。
十二經別
•十二正經分出的縱行支脈 。 •「別行的正經」,簡稱「經別」。 •加強十二經脈相表裡的臟腑、經脈 。 •走法有規則。
十五別絡
•人體較大的絡脈。 •十二絡脈加上任督二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 。
十二經脈循行(三)
十二經脈屬性
•分佈 (手、足) •表裡配合 •營周不休,如環無端 •運行時刻 •氣血分佈
多氣多血為陽明 少氣太陽厥陰同 二少太陰常少血 六經氣血要分明
手太陰肺經
十二正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陽明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經絡理論
基礎理論
西醫-基礎醫學
(
對 正 常 人
對 發 病 人
)
病 理 學








)
(
診斷方法 (診斷學)
臨 床 醫 學
治療




論治
辨證
對正常人體的認識
• 西醫– Βιβλιοθήκη 造:解剖學、組織學 – 功能:生理學
• 中醫
– 藏象學說 – 氣血津液 – 經絡理論
針灸學
針灸法 經絡學 俞穴學
經絡系統簡表
• 經者直行,絡者橫行 。
十二經脈(正經)
•命名 •循行 •屬性
十二經脈命名(一)
陰陽
&
五行




陰陽
陽明
太陰

太陽
少陰

少陽
厥陰
五行
五臟 六腑

肝膽

心 小腸

脾胃

肺 大腸

腎 膀胱
心包 三焦


十二經脈命名(二)


陰 太陰 厥陰 少陰
陽 陽明 少陽 太陽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少太陽小腸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