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伦理研究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科学共同体是从事智 力劳动的职业群体,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 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 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从研究伦理的视角看,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 动物以及研究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 “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马克思意识到,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 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 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社 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不可逆 转的变化,直接参与到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当中,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以现代科学革 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这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 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 异化现象。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 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 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批判 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 不是技术决定论的,也不是社会决定论的,对于 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Biblioteka Baidu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正是科学技术 的发展引起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 步,推动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不可逆转的 变化,直接参与到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 发展进程当中,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创造条件。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 1、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科研组织的特征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3)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 “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 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 服务于社会。 (4)国外一些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 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 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 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 等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讲解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在启蒙精神的推动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非人化的总体性统治力 量,对自然、社会和人实施了整体性的控制,导致了实证主义思 潮盛行的现象。
• 一方面,启蒙精神通过理性原则征服自然的行为,不仅没使人成 为自然的主人,反而破坏了人自关系的平衡,导致自然对人类的 无情报复;
• 另一方面,在技术理性的控制之下,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 系被全面异化,人被普遍物化。
• 在现代社会里,当科学技术上升至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 的功能时,“工具行为”则走向了合理化状态,这时,人的劳动 完全符合科学技术的标准和要求,人就像机器人那样,机械地行 动着,这样,技术的合理性就演化成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一旦启蒙精神以数的原则作为准则,思想还原为数学公式,其结 果必然使得启蒙精神丧失了价值理性的向度,启蒙精神沦为一种 形式上的理性,这种理性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客观性的,实际 上它就成了一种工具理性。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启蒙理性变成工具理性以后,即理性被工具化以后,就像神话一 样,拥有了“统治”和“支配”世界的权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刘宽红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1、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
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
●科学技术伦理观
●科学技术运行观
●科学技术文化观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
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
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
●意大利(1504-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75-1920)
●美国(1920-)
●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科
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
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
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
(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2)生产关系方面:
(3)生活方式方面:
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
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4章(2018新大纲)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家的职业
人 物 年代-世纪
16 16-17 16-17 17 17-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9 19
国 家
波兰 英国 英国 英国 英国 美国 瑞典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英国 英国 法国 英国 英国
成
天文学 方法论 生理学 化学 力学 电学 分类学 自然史 生理学 化学 化学 天文学 化学 地质学 进化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不断
增多。以农业劳动为例,拖拉机、收割机、水泵、除草剂、农药等科
技产品的运用,使农民远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过去长年
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获得了更多闲暇时光。
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也大大减轻了家务劳动的负担, 这使妇女不用全身心地投入家庭琐事,可以为自己找一份工作,这也 促进了男女平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
技术等创新成果。
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2014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 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 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 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 它应该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 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有其基本内涵, 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 和发展条件。
知识生产偶然性大, 知识生产不确定性小, 效率低,缺乏理论性、系统性 效率高,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依附于另一种目的性行为, 它的发生“没有成本” 不再依附于其他活动, 需要成本
20
– 英国皇家学会作为专业化科学的代表,仍是业 余科学家聚集的场所,其会员以贵族和政治家 为多。 – 19世纪德国科学技术活动以职业化为特征的高 度体制化,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重要阶段。
17
•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有: •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学会,技术学会,科研院所, 研究中心,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体,科学家和技术专 家被组织到这些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 各种科学技术工程出版物,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 学术交流与讨论提供平台; • 大学与专科院校,为科学技术界提供源源不竭的智 力资源; • 科学技术活动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 动中,国家专门设置关于科学技术的、各层次的决 策、管理与咨询机构。
• 法兰西科学学院(1666)成立
– 由政府资助,设置了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 – 这是科学活动体制化和科学家社会角色形成的重要标志。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9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 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 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 行是保证,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规范 是约束。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1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 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 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应该包 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 支撑四大要素,有其基本内涵,是科学、 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 件。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 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 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 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 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 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 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021年5月6日星期四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
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
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
(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2)生产关系方面:
(3)生活方式方面:
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
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4.现代社会 的科学技术 研究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化的科 学技术体制逐步确立,到了现代,专业 科学技术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大,并且 成为主流。除了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 研究机构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官、产、 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中心,科学技术联 合体,科学技术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 其中,工业实验室和国家科学实验室两 种组织值得关注。 如美国通用公司实验室、贝尔实验 室等,这些实验室中的研究课题大都与 企业生产紧密相关,它在推动科学技术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对于保 持美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领先 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由此可见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 声望的维度进行社会分层,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会 影响社会分层。科学分层的金字塔结构反映了科学 研究的艰巨性。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 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互动的正功能推动科学 技术的发展,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科学技术 的社团组织
2.科学技术 的学术阵地
科学技术社团经常组织规模盛大 的学术会议,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各 种学术期刊,传播新理论,报道新发 明,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 针对科学家无法全面阅读如此众 多学术刊物的困难,各种摘要类、索 引类的杂志也应运而生。最著名的如 《科学引文索引> (SCI) ,收录了50 多个国家发行的约3500种重要科技期 刊,能够提供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 响的学术文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 着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科技 交流又出 现了一个全新的阵地。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生态马克恩主义坚持,科学技术并不是产生生态危机 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源自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 式,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所造成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 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 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 来.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 解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资本因 素.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 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 新兴科学技术:
网络与信息科学技术 基因科学技术 纳米科学技术
英国通过法案允许进行 人兽混合胚胎研究
爱因斯坦:“你们只懂 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 的。关心人的本身,应 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 奋斗的主要目标。„„ 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 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 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 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 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 不致成祸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 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 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 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核 心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是科学技术体制的 根本,各种相关组织机构及科研组织是主要构造, 而伦理道德规范的建立也是有必要的。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 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类型,社会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1.生产力变革,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 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 阶层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凸显,如专家治国, 网络民主。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的自然经济转向工业时代 的商品经济。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三)以人为本源自文库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为和谐社会建设服 务。
(四)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 科学技术社会一把双刃剑。克隆人的伦理风险、水坝和核电站的环 境风险、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风险等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和处理。
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
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 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 核心。按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进行社会分层,马太效应和 优势积累,也可能加剧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 价值的见解。
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 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 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
4、国外一些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 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 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 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
2、在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内部,科学工作者 和技术工作者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等维度进 行社会分层。这种分层呈金字塔形态,呈现“马太效应” 和优势积累,在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加剧科学 体制内部不平等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
(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
1、科学技术共同体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 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良性互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良互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技术创新的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来
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另外一种 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在前一种模式中, 科学对技术的作用不大;在后一种模式中, 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PPT 45页)
五个世纪,五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近代物理学诞生 第二次: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第三次:电力和运输革命 第四次:相对论和量子论 第五次:电子和信息革命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
33
1、现代高科技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太空科技 纳米科技 基因科技
•宇观世界 •微观世界 •生命世界
——上海徐汇警方
10
掌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核心技术的国家, 将拥有人类进化的新钥匙
掌握物理学和时空革命核心技术的国家, 将获得宇宙旅行的通行证
地球: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 宇宙:人类高级文明的广阔天地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
11 11
二、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3、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
7
数据表明:
英国音乐产业产值约达50亿英镑 其中,出口量占13亿英镑,出口的净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
还要高。 就音乐销量而言,英国是世界第三大市场;以音乐产量而言,
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英国音乐人组成的工会,规模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还要大。
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 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
代的需要
18
一张基因芯片,可以预知疾病 定制医学,应运而生
2007年5月,“DNA”之父沃森 拿到其个人基因图谱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 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 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 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 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 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 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 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 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 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 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 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 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 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 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而 有其具体的历史体现。16世纪以前,技术常常来源于一些偶 然的经验发现。16、17世纪,除航海业外,科学的研究成 果几乎没有或很少转化为技术,真正的转化是从18世纪蒸汽 机的应用开始的。但是,直到18世纪末,科学获益于工业的, 远多于它当时所能给还工业的。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 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 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 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引发一系列的经济转型。 一是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的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 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大,而 第一产业和第二的比重减小,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和调整。 二是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 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经济新的增长 点。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社会的关注点,拼资源、拼人力、 拼消耗的粗放式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 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 到贯彻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 生产的关系发生着变化。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 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 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 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 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 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力的 “知识的形态”。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 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 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 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 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 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 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信息科学技术、网络科 学技术、基因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等得到迅猛 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
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体制化)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和形成
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是指科学技术事业 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 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 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Hale Waihona Puke Baidu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 会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 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 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 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 2、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 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 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3、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 科学技术成为统治的手段。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马克思、恩 格斯有多方面的论述。如:
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 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 包括科学。”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 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 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马克思说过:“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 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异化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1、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 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 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 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2、但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 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 会历史根源:“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 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 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 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 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 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 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 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