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2)社会政治权力主体的变化 (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4)国际战略形势和格局的变化
3.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1)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影响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的变化; (3)改变教育、文艺、体育等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4)促进社会知识生产向物质生产的转化和同一。
33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第二次产业革命
"汤浅现象"说明: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 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因 素。科学的兴旺和教育的发达总是一致的;教育的发达总是超前于科 学技术的兴旺.
霍布斯
伏尔泰 君主立宪
•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 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 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 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 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 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 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佛罗伦萨
在英国,新教伦理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使其注重 创新,皇家学会的科学传统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 如牛顿、哈雷、波义耳等。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期,法国科 学迅速发展,承前启后,赶上并在某些方面 超过了英国,成了第三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据汤浅光朝统计,在1751-1800年间,英国 92项,法国144项。
28
远古时代——技术萌芽状态 • 陶器烧制、房屋建造、弓箭发明、丝麻纺织、人工取火等一 系列技术的出现,使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初步满足了 人类吃穿住行的生活需要。 古代文明——实用技术体系的黄金时代 • 为农业服务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农学、水利工程学等经 验科学体系,以及手工冶炼铸造、简单机械制造技术等实用 技术发展起来了; • 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创造了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三大发明为代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使用知识体系,达到了古 代文化的高峰。不仅成为东方文明最为重要的知识中心,也 成为了近代西方新社会产生的催化剂。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最后,科共体在运行中,也会出现被称 为“马太效应”的内部矛盾和消极影响。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 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 的也要夺过来。”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了工程 科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产生了介于基 础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科学。 从而加速了科学技术结构一体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当代科学技术系统的总体结 构,实际上是由各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和高新技术群,并经由各学科、分 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之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而组成 的大系统。
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
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
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
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命名为“马太效应”。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马太效应”是一种在科学上的优势积 累效应。 它具体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了 一定的科研优势之后,就具有了更多的进一 步获得科研成果和社会承认的机会。同时还 具有了评价他人成果和压制“小人物”的机 会。
关于第一个问题科技系统的体系就介绍 到这里。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⒈科学家 科学家并不是指某个学者,或孤立的个 人,而是指作为一种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 业角色,或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抽象的职业 形式。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2.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决不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们 的简单总和。科学共同体——是指具有特殊的 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科学精神气质的科学家 集团。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是培根倡导的 “增进知识,以用知识造福人类为己任。”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不 可逆转的变化,直接参与到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当中为实现人类自曲而全面的发展提供 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 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 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1、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 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2、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取向。如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 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3、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 “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 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2、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是从科学家创建科 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技术 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 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
1、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 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 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 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技术创新的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来
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另外一种 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在前一种模式中, 科学对技术的作用不大;在后一种模式中, 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 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 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 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 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评价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 的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 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 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 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 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 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 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 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对科 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 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换为 科学技术问题,小姐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 判,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 技术本身,而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 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3)生活方式方面: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

“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

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最著名、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讲解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讲解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 •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 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工具理性是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 在工具理性的滥觞下,现实世界成了它的模板和产物,它拥有了 至高无上的权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它的典型体现。
• 人一旦被纳入到理性控制的世界中,“理性至上”、“理性万能 ”便成了社会中普遍性的标准,这时人就会进入到异化和物化的 状态中,使得人的思想被程式化和机器化。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生态的马克思主义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7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 支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随着 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刘宽红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1、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 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由于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状态,使人丧失了创 造性和反思性,变成了机械的和受动的,从而丧失了主体性和个 体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科学技术活动也应 该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提出的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 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失 范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急需制定相关 的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 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 其是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 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及形成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形成

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 社会现象。
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 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 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 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 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 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 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 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200702-28 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 科学精神是对创新的尊重;科学精神体现 为严谨缜密的方法。 科学精神体现为一种 普遍性原则。 科学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 相互尊重。公开性。


3.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 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 间呈现出新关系。
国家创新系统:英国学者费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在《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 实绩》(1987)一书中首次使用,20世纪90年代 以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进行研究,将之 作为制定科技政策、甚至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的 基础。 它是指在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 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 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 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 创新的网络。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 革命,并使产业结构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 起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 的新兴产业。 •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第一、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且使金 融、运输、科研、教育等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 展。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自身结构发生 了质的变化,从中又形成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使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 19世纪下半叶,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形成了以电 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生产力再 次飞速发展,并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得以极大的发 展,而且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促使 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 • 但科学技术既不能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消灭,更 不能使资本主义返老还童、永葆青春,资本主义的 固有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必将引起新的社会革命, 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剧增长,新知识 在不断涌现,我们要将这些知识都学会都背过是 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 识为主的教育思想,要在注意传授一定量知识的 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人才的智能的培养, 使之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⒊科学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 前苏联的凯德洛夫指出:“当一个知识门类完成 了整个科学运动的带头职能后,便让位于其它学 科了,而且是让位于一组学科,就是说单个学科 将由一组学科取而代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 会出现一个十分明确的学科作为单个带头者显著 向前发展,并为所有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进一步 发展开拓道路,当完成这一职能之后,在更高一 级水平上又被一组领先发展的学科所取代。”这 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可表达为如下形式: • 单一学科带头→一组学科带头→单一学科带头→ 一组学科带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的科学家就得到更多的 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成绩和报酬,相反却使未能 获得有利条件者越来越贫乏,对获奖者来说,“马 太效应”从荣誉、人力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揭示了 存在于奖励系统中的优势累积效应。
• (2)光环效应
• 在科研论文中,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 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 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 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最初作出了 重要发现,以后他们的工作也被频频引 证,而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地表明一位 科学家的“可见性”。科尔兄弟称之 为“光环效应”。
•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M.波拉尼就探讨过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 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 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 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T.S.库恩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 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 • 。按库恩的说法,科学共同体遵守同样的“范式” (paradigm)。
5、科学共同体的效应分析
• (1)马太效应
• 默顿以《马太福音》中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 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来 命名”马太效应”。
其含义为:凡是在事业早期即表现出有发展前途的科 学家在从事研究的训练和设备上都被给予较好的 机会,而只要其能力不低于其他科学家,其终将在 个人成就和获得报酬上遥遥领先,能否获得有利 条件和设备往往关系到成就的质量,进而关系到 报酬的多少,而报酬反过来又能化为用以从事进 一步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 角色分配、角色磨擦、角色保持 • 著名科学家会有更多角色要求。

2014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014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8
•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 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第一,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 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 发展; • 第二,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 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 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
3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技术创新模式概况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来自经验 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这种模式,科学对技术 的作用不大;另一种是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科 学成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 •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是知 识形态的生产力。这一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打 破了以往“科学与经济、生产无关”的传统观点, 揭示了科学与经济、生产的紧密关系,为人类更 好地发挥科学的生产力功能提供了思想基础。也 为近代技术科学化的演化趋势所印证。
•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 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式,成为新 的经济增长点。
•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 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消耗、 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
6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 展和变革必然引起社会发展和变迁。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未来学家丹尼尔· 贝尔,在他 的代表作之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把人类 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 在农业社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科学尚处于孕 育期,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当时的 手工业如手工纺织、制陶、打铁、铸铜等是工业 社会的雏型。 • 18世纪以前的几千年人类社会都处于农业社会。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3)生活方式方面: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

“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

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最著名、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4.现代社会 的科学技术 研究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化的科 学技术体制逐步确立,到了现代,专业 科学技术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大,并且 成为主流。除了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 研究机构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官、产、 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中心,科学技术联 合体,科学技术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 其中,工业实验室和国家科学实验室两 种组织值得关注。 如美国通用公司实验室、贝尔实验 室等,这些实验室中的研究课题大都与 企业生产紧密相关,它在推动科学技术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对于保 持美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领先 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金字塔式结构
科学技术的分层,与从经济和权力角度的分 层有很大不同。现代社会一般的分层结构是两头小 中间大的形状,中间层次的人占大多数,而且社会 越是发展,中间层次的比例越大。但是科学技术的 分层却始终保持了越到底层人数越多的金字塔结构。 美国学者朱克曼提供过一个数字:
1个诺贝 尔奖获得者
1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
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的确立:
在现代,由于技术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很难 通过对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本身来严格区别科学家 和技术专家。因此,在科学家的三种职业岗位上, 实际上也有大量的技术专家存在,加上企业中在生 产第一线处理日常技术问题的人员,就构成了宏大 的现代技术专家队伍,他 们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比科 学家更加直接和显见的经济功能,从而确立了在社 会中的地位。
随着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职业化,这些科学家 与技术专家需要被组织到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中从 事科学技术活动。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社会组 织有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学会、技术学会、科研 院所、研究中心、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体等。 在这些社会组织的形成和活动中,我们主要讨 论如下两个方面: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起作用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出现,第三产业比 重上升
2.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集约型,生态经济、循 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提出并逐步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 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 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 育等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基础。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运行观 社会需要社会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不同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差异。 2.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起决定性作用。 3.社会政治思想和军事因素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四)哲学的影响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 2.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为社会服务 (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否定一切 与科学不符合的认识和价值信仰,把科学技术看成社会解决人类一切 问题的工具。 和上述观念相反的是“反科学”观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论
发生于20C的现代科技革命,既使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 的程度空前提高,又加剧了资本的垄断程度,资本主义社 会经过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后,发展到国际垄
断阶段。
技术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若干特征
技术社会形态
主要产业
技术特征
原始生态化社会 采集业、狩猎业 机会技术
古代农牧化社会 农牧业、手工业 经验技术
1、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2、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8C中叶,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 命,巩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9C二三十年代,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开始形成;
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
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而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
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这部分内容与P193“技术异化问题” 结合起来学习
科学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体制目标: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科 (1)公有主义
学 (2)普遍主义 的
社 (3)无私利性
会 规
(4)独创性
范 (5)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 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
(一)科学技术运行要以人为本 (二)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公共政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 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 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 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 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 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 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 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 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 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学会,技术学会,科研院所, 研究中心,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体,科学家和技术专 家被组织到这些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各种科学技术工程出版物,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 学术交流与讨论提供平台; 大学与专科院校,为科学技术界提供源源不竭的智 力资源; 科学技术活动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 动中,国家专门设置关于科学技术的、各层次的决 策、管理与咨询机构。 在各种科学技术组织中,科研组织是核心。但避免 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科研 组织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 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 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 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 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 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 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 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 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其一,它是一种社会的亚文化群,具有自己独特的 行为规范和价值构成。
其二,技术共同体存在社会分层,在其内部,做出 重大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者,将会处在共同体的上层, 技术共同体是一个等级制的社会结构。
其三,技术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发明家、工程师、 技术专家、政府官员、资本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人 类集合体。
其四,替代主义,这主要是指技术发明中的挑剔和 替代的习惯和精神,技术的进步就是用一种新技术 代替旧技术。
三、科学的社会运行
1)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整体化
在现实中,社会生产是将科学、技术连接在一 起的纽带
2)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R&D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三个层次,对应于纯科学(理论科学)、技术 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三 种“科学”(即大科学)。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手工时代”、“蒸汽时代”、“电力时代”、“核能时代” “模糊时代”、“毫米时代”、“微米时代”、“纳米时代”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起基础作用的时代,科技及 其应用塑造了我们时代的面貌,建构了我们的 直接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 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现代社 会的特征从总体上不能脱离开现代科技去加以 说明,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日益科学技术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转化为物质财 富的创造,为物质文明增添新的内容,从而在 物质面貌上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转化 为社会智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成为人类 智慧的结晶,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而科 学技术中的中心技术往往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 的一个时代。
“学派”往往是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 组成的一种科学家集团。 科学学派中的主要成员通常围绕着共同的学 术思想形成了公认的学术权威,有的学派以 共同信守的思想或方法为线索还可能产生世 代相继的师承关系,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也 有可能成为一个学派的成员,因此学派通常 具有广泛的国际性。科学学派在科学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通常是培育新的科学生 长点的重要基地,是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摇 篮,还是促进科学在竞争中更快发展的社会 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 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 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 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力的 “知识的形态”。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 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 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 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 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 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 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信息科学技术、网络科 学技术、基因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等得到迅猛 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
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体制化)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和形成
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是指科学技术事业 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 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 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 会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 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 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 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 2、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 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 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3、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 科学技术成为统治的手段。
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异化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1、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 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 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 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2、但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 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 会历史根源:“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 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 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 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 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 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 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 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 生产的关系发生着变化。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 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 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马克思、恩 格斯有多方面的论述。如:
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 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 包括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 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 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马克思说过:“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 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