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学生思维发展与数学教学设计
学生思维发展与数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关注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断探索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数学教学设计的观点和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对所得结论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通常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并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学会质疑和辩论。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独立产生新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实现。
例如,我会给学生一些没有明确解法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和探索。
我也会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法,并与他们分享其他同学的不同解法,以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发展学生的合作性思维合作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实现。
我通常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这样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尽量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我会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和支持,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自信。
同时,我也会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会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除了传统的教科书和习题,我还会引入一些数学游戏、实验和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
我也会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积极搜索和分享数学知识,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总结起来,学生思维发展与数学教学设计密不可分。
初一数学教学中的数学认知与数学思维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中的数学认知与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学术领域的学科,而在初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数学认知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数学认知和数学思维两个层面来探讨初一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方法。
一、数学认知的培养数学认知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系统性教学初一数学教学应该从基础开始,按照系统性的逻辑来进行。
教师需要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逐渐拓展学生的数学认知。
同时,教师还需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2. 启发性教学数学认知的培养还需要通过启发性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3. 多样化评价在数学认知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除了常规的考试评价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二、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思维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逻辑推理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抽象思维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3. 创造性思维数学思维的发展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数学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引论思维是大脑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符号掌握基础上的不同认知水平的反映,是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的统一.数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又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数学既可以来自现实世界的直接抽象,也可以来自人类思维的能动创造.数学和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这种关系:一.数学对思维的影响(一)数学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1.数学学习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及其他逻辑方法反映现实生活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的、有根有据的思维.在数学中它的特性表现为善于从已知前提中推导出结果.还表现在各种数学结论的推导,一些法则、性质的得出及运用法则、公式、性质解题等方面.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看: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智力活动的规律以及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当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符合儿童智力活动规律地去教学,会使儿童的抽象思维获得巨大的发展.发展和培育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小学儿童的思维总特点,就是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发展过程.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例如:在学习掌握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从具体事物的实际数量上升到抽象的数的概念,进行运算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具体过渡.这可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讲,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儿童虽然入学前在他的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事物,但他们注意的往往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特点,什么颜色、形状、气味以及它的实用意义等等.而对事物的数量方面是容易被忽视的,头脑里的数量观念也是极其淡薄的.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与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教学中当每个数的概念出现,总是在一定数量的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的基础上用抽象概念概括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一年级的小学生渐渐关注事物的数量,知道用数量来描述事物,从而抽象出数,在学习加减法以后,他们能够用算式来抽象的表示题目中的意思,这是孩子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由此可见,数学对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巨大作用.2.数学学习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学生对实际事物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抽象概括而获得数学问题,对具体数学材料、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概括而得出数学模型,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用合适的数学计算求出此模型的解或近似解,以及对解的实践检验、对模型的修正等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也即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在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在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过程中,在对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阐述过程中,都会体现出思维深刻性的差异来.“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是深刻性的写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是深刻性的体现. 小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主要在运算过程中体现出来:第一,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渐提高,推理的间接性在不断增强;第二,不断掌握运算法则,对事物数量变化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第三,不断提出“假设”,自编应用题过程中的抽象逻辑性在不断提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题方法,善于开展系统的理性思维等的不断发展.例如:在小学六年级3.数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主要是指能够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改变已有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思考的方向多、过程活、思维技巧能够适时转换,即思维的应变能力强.数学学习中思维灵活性往往表现在随着具体条件而确定解题方向,并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表现在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看待已知知识;还表现在从已知的数学关系中看出新的数学关系.思维的灵活性与思维的发散性有一致的地方.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多开端、灵活、精致和新颖.例如,能够给出一个数学问题的多种不同解答,就是思维具有发散性的表现.所以思维的灵活来自于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又来自于迁移.因为灵活性越大,思维的发散性越好,越能多解,说明迁移的效果越显着.“举一反三”是高水平的发散,正是因为有知识的迁移.而迁移又来自于概括.成语有“触类旁通”,“旁通”是灵活迁移,而“旁通”的得来需要“触类”,这个“类”又需要通过概括才能获得. 小学生在数学运算中思维灵活性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即解题不仅方法多而且正确程度高,思维过程中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根据思维对象的具体特征进行灵活运算;组合分析水平在提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品质继续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思维发散都有较大发展,而且有稳定性,男生优于女生.我曾进行过一个小试验:4.数学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迅速和简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思考,正确作出判断并迅速作出选择.这就要求人的认知结构系统化、结构化,具有清晰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性一旦需要便能迅速而正确地进行检索和提取. 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而这又有赖于在正确前提下的速度训练.经过练习,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概括出规律.并通过应用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产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敏捷性又与概括性紧密相联,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敏捷性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运算速度在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正确与迅速并不能完全一致,思维的敏捷性主要是思维的速度问题.中学生在数学运算中的敏捷程度有显着的个性差异,而且从初二开始,随着年级的递增,差异越来越大.在计算和应用题的训练中,我们进行了试验(二)数学思维不是唯一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思维方式,它有时要与其他思维方式进行配合,有时数学思维定势还会对思维产生制约,有些时候有比数学更好的解决方法.在一次国际数学竞赛中一道问题是:一天中时针和分针重合多少次身经百战、基础过硬的中国学生们首先想到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纸上进行演算,而美国学生却另辟蹊径摘下手表来拨,哪种方法更好更快自然不言而喻.二.思维发展对数学学习的作用l.思维的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制约作用.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在同化与顺应的作用下,将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相整合而实现的.这样,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学习动机才能进行有效学习.所以,数学学习依赖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同时,数学思维的发展也受到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布鲁纳说,“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因此,如果提出的学习要求超越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那么数学学习效果就无法保证.我所教过的两种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对比的机会:2.一定的思维发展状态不仅为新学习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数学学习创造了新的发展可能.数学学习不是消极地适应数学思维已有的发展水平,而是要积极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将发展的可能转变为发展的现实.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同时考虑学生数学思维的现实发展和可能发展,以现实发展为出发点,以可能发展为定向,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新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学习对数学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是什么
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是什么1.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初级的直观思维逐渐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感官感知、形象思维进行数学活动,对于抽象数学概念理解较困难;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方式,开始能够用符号和符号运算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这种思维发展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数学实践才能够逐渐形成。
2.认知发展从具体操作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具体操作到逻辑思维的转变。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依赖具体操作和记忆规则进行数学计算,对于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逻辑思维较弱;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形成逻辑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证明思维能力。
3.序贯思维到并行思维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从序贯思维到并行思维的转变。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顺序思考进行数学活动,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和推理;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形成并行思维方式,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数学概念和问题,加快数学问题的解决速度。
4.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提倡: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数学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发展出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与他人进行积极的合作学习,加强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数学概念和理论理解较为困难;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能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总之,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认知发展从具体操作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序贯思维到并行思维的发展、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提倡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门科学,数学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并分享一些提高数学思维的方法。
1. 数学思维在小学生中的重要性数学思维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思考方式。
小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
在学前阶段,幼儿开始通过数数和比较数量来认识数学。
进入小学后,小学生逐渐学习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开始学习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推进,小学生逐渐培养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开始学习几何和代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3. 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为了帮助小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教师和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3.1 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小学生积极提问,并培养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通过提供各种问题和挑战,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兴趣,锻炼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逻辑思维引导小学生学习逻辑推理和思维的方法。
通过数学游戏、数学趣味竞赛等活动,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3 提供真实应用场景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为小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应用场景。
例如,让小学生计算购物时的找零金额,或者在游戏中应用几何形状等,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4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小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数学游戏、数学书籍、数学软件等。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学习数学,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结语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教师和家长应该相互配合,为小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得到有效地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数学与思维发展的关系首先,数学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
数学思维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抽象性是指数学思维不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通过概念和符号的抽象表示来进行思考。
逻辑性是指数学思维在推理和证明过程中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能够进行正确的推断和演绎。
系统性是指数学思维将各个概念、规则和定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些特点使得数学思维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关系和规律,培养出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重要能力。
其次,数学对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思维能够培养和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的推理过程需要注意细节、严密思考,能够锻炼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数学思维能够激发创造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培养人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此外,数学思维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数学中,抽象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培养人们从具体的问题中抽离出一般规律和概念的能力。
最后,数学思维能够培养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往往需要一步步进行分析和推理,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提高思维能力。
然而,要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等知识,这对记忆力的要求比较高。
其次,数学学习需要注意细节,因为一个小的细节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结果的错误,有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排查错误。
再次,数学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然而,有时候练习的题目形式单一,缺乏变化,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呢?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意义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抽象的符号和公式为主,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通过巧妙设计的情境和问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1.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情境问题的巧妙设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知的挑战和问题。
1.3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巧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共同讨论、协作和交流,从而形成共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2.1构建生动的情境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2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和答案,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向的学习2.4注重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在巧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情境与数学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是一门智力训练和思维发展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学思维的定义、数学思维的特点以及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学思维的定义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包括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涵盖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多个方面。
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维的特点1. 抽象思维:数学思维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和符号,需要学生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化并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逻辑思维: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推理、推断、演绎等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3. 创造思维:数学思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方法和观点。
4. 综合思维:数学思维也要求学生能够整合多个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途径1. 培养观察力和感知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注重观察和感知,通过观察问题的特征和关系,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2. 提供实际问题: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 构建数学思维模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鼓励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对于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和未来学科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共同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是一门普遍被认为抽象而难以理解的学科,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思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接触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和问题,并逐渐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数学思维的初步形成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数字、加减法等。
现在,他们开始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例如乘法、除法和分数等。
这些新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需要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乘法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时的价格计算,来帮助他们理解乘法的概念和应用。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二、数学思维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发展到逻辑推理的阶段。
在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几何概念,如直线、角度和图形等。
通过学习这些几何概念,他们可以培养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角度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推导出未知的角度。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的特征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准确观察和推理的习惯,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
三、数学思维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时间、长度和容量等。
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购物问题,要求学生计算购物清单上各个物品的总价。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运用加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数论与数学思维发展
数学学习中的数论与数学思维发展数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极富挑战和智力训练的学科,而数论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更是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数学思维发展。
数论研究的是自然数及其性质,涉及到数字的性质、整除关系、素数等内容。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数论,不仅能够培养数学思维,还能够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数学学习中的数论对数学思维的发展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一、数论对数学思维的发展的重要性数论是数学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了大量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
学习数论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
具体来说,数论对数学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抽象思维的培养:在数论学习中,学生要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抽象,通过数学符号和等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2. 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数论中充满了各种数学定理和证明,学生需要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推导和证明这些数学结论。
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证明能力。
3.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论中存在着许多有趣且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钻研数论,学生可以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数论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数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论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1. 启发式学习:数论是一门富有启发性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思考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道有趣的数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际尝试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2. 互动式教学:数论的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互动来进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解决数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
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数学思维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认知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三个阶段。
1. 认知阶段在认知阶段,儿童开始接触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操作。
他们学习数的概念、数的排列与比较等基础内容。
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儿童能够初步理解数学的作用和意义。
他们逐渐形成了简单的数学思维,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常见的问题。
2. 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儿童逐渐掌握了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他们开始学习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
同时,他们也开始接触算式的表示形式,学会运用代数符号解决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数学思维逐渐发展为具有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数学模型、图表等形式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3. 创新阶段在创新阶段,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为创造性思维。
学生开始学习几何、概率、统计等更高级的数学领域。
他们通过分析问题、提出猜想、构造证明等方式进行数学思考。
在创新阶段,数学思维不再局限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是能够在多种数学领域中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基础的认知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创新阶段。
通过逐步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问题和挑战。
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对个人的智力发展、创造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游刃有余,做到灵活应对,做到游刃有余。
数学中的数学思维和思维发展
数学中的数学思维和思维发展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是一种思维活动的体现。
在数学中,数学思维的应用,以及思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数学中的数学思维以及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
一、数学思维的特点数学思维是基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强调通过抽象和理论模型来解决问题。
数学家们通过抽离出问题的关键特征,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推导出解决问题的公式和规律。
2. 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思维要求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规则进行推导和证明。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使数学思维更加严谨。
3. 创造力和想象力数学思维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还需要具备创造力和想象力。
数学家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和想象,在数学领域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
二、数学思维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数学思维在思维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1. 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思维要求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领域中起到作用,也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思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思维要求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数学中的证明和推导过程需要学生发掘新思路和方法,通过自己的创新,提出新的数学思想和理论。
三、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的方法为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并提供一些方法和具体技巧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发展。
一、认识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数学思维发展是指孩子们通过数学学习,不断培养和提升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数学思维发展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些阶段,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法。
1. 数学感知阶段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孩子们开始接触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符号。
他们通过感知和操作真实的物体来理解数学概念,例如使用计数棒、计数器等教具,帮助他们理解数量和加减法运算。
培养方法:- 利用有趣的物体和游戏引导孩子们进行计数和操作,如用糖果、玩具进行计数,并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 创设数学情境,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如购物计算、时间管理等。
2. 数学思维培养阶段在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孩子们开始学习更加抽象和复杂的数学概念,如乘法、除法、分数等。
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方法:- 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鼓励孩子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游戏、谜题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 进行奥数训练,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 创造性数学思维阶段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并开始进行更加综合和创造性的数学思维。
他们需要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培养方法:- 鼓励孩子们进行数学探究和发现,例如通过数学作业、项目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提供实际应用的数学问题,如船的速度、图形的构造等,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正方形教案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
初中数学正方形教案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第一章:正方形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2. 培养学生对正方形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正方形的定义;2. 正方形的性质;3. 正方形的判定。
教学步骤:1. 引入正方形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正方形实例;2. 讲解正方形的性质,如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正方形的判定方法;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思考题:1. 你能找出身边的正方形实例吗?2. 正方形的性质有哪些?第二章:正方形的性质与证明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证明正方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1. 正方形边长的性质;2. 正方形对角线的性质;3. 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步骤:1. 复习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2. 讲解正方形边长的性质,如四条边相等;3. 讲解正方形对角线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4. 通过举例证明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联系与区别;5.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思考题:1. 正方形边长的性质有哪些?2. 正方形对角线的性质有哪些?第三章:正方形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正方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2. 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讲解正方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计算面积、周长等;2. 举例讲解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图案、建筑等;3. 引导学生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思考题:1. 正方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有哪些?2. 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第四章:正方形的变换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方形的变换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变换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正方形的平移;2. 正方形的旋转;3. 正方形的不变性。
数学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数学与逻辑思维的关系一、引言数学和逻辑思维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相互依存并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数学和逻辑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数学对于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二、数学与逻辑思维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的科学,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则是一种运用思维规则和推理方法来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数学和逻辑思维共同构成了科学思维的基础。
1.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数学领域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例子数不胜数。
首先,数学证明是逻辑思维的典范。
在证明数学命题时,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演绎法等思维方式来构建论证链条,使得论证过程严密、合乎逻辑。
其次,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持。
通过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推理,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2. 逻辑思维对数学的重要性逻辑思维对于数学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逻辑思维是数学推理的基础。
只有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确保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逻辑思维也是数学创新的源泉。
在数学研究中,需要运用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来发现、构建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逻辑思维的敏锐与独创性可以帮助数学家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辟出新的研究路径。
三、数学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教育在培养逻辑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 抽象思维的培养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将具体的问题抽象为符号、函数或模型,从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
这种抽象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2. 逻辑思维的训练数学学习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和证明数学命题,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同时,数学活动中的问题解决也需要学生拥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例如运用逻辑规则辨别问题的关键信息,分析问题的结构以及建立解决方案的逻辑链条。
加减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认知层次的关系
加减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认知层次的关系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基础是建立在加减法的运算上的。
加减法不仅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更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加减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认知层次之间的关系。
一、加减法的学习与认知发展加减法是最早学习的数学运算之一,也是数学的基础。
在学习加减法时,孩子需要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数的组合与拆分、进位与退位等概念。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际操作,孩子逐渐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技巧。
在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刚开始学习时,孩子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可能理解模糊,容易出错。
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他们逐渐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并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种认知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加减法与数学思维的关系加减法作为数学思维的基础,对孩子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加减法的学习和练习,孩子能够培养以下数学思维能力:1. 抽象思维能力:在加减法的运算过程中,孩子需要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字表示,进而进行运算。
这种抽象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孩子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加减法问题需要孩子进行推理和逻辑推断,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反复的加减法练习,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归纳规律和判断正确与否。
3. 空间思维能力:在加减法的运算过程中,孩子需要进行数字的排列组合以及进退位的转换。
这种空间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4. 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加减法的学习,孩子将会面临各种不同形式和难度级别的数学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孩子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能够有更好的应对策略。
总之,加减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认知层次密切相关。
初中数学正方形教案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
初中数学正方形教案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正方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学会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一、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1. 正方形的定义: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 正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1.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4×边长。
三、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探讨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实例,如瓷砖、骰子等。
2. 练习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1. 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类型的平行四边形。
2. 掌握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异同。
五、学生思维发展活动1. 观察正方形的特点,总结正方形的性质。
2. 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创造自己的正方形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方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正方形的特点。
3. 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正方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思维发展活动:评价学生在探究、创新方面的表现。
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运用正方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正方形的对角线性质1. 探讨正方形对角线的特点:互相垂直平分,相等。
2. 理解正方形对角线与边的关系:对角线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七、正方形的对角线计算1. 计算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对角线长度等于边长的√2倍。
2. 练习运用正方形对角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与思维发展关系
数学与思想发展的关系引论思想是大脑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它是符号掌握基础上的不一样认知水平的反应,是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的一致。
数学是一种知识系统,是经过严实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总和,它既反应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目关系”的认识,又反应了人们对“可能的量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
数学既能够来自现实世界的直接抽象,也能够来自人类思想的能动创建。
数学和思想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互相限制、互相促使。
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这类关系:一.数学对思想的影响(一)数学对思想发展的促使作用1.数学学习发展抽象逻辑思想抽象逻辑思想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借助观点、判断、推理及其余逻辑方法反应现实生活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确立的、前后一向的、有条理的、有根有据的思想。
在数学中它的特征表现为擅长从已知前提中推导出结果。
还表此刻各样数学结论的推导,一些法例、性质的得出及运用法例、公式、性质解题等方面。
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看: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小孩智力活动的规律以及小孩抽象逻辑思想的发展拥有一致性。
当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切合小孩智力活动规律地去教课,会使小孩的抽象思想获取巨大的发展。
发展和培养小孩的抽象逻辑思想能力,是小学各学科教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小学小孩的思想总特色,就是正在从详细的形象思想向抽象的逻辑思想过渡。
这个过渡其实不是一下子就能达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完美到比较完美,由量变到质变的长久发展过程。
一年级小孩的思想特色,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
比如:在学习掌握10 之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从详细事物的本质数目上涨到抽象的数的观点,进行运算也就是从详细形象思想向抽象逻辑思想的详细过渡。
这能够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腾。
所以,对刚入学的小孩来讲,其实不是那么易如反掌的。
小孩固然入学前在他的生活中接触了大批的事物,但他们注意的常常是事物外面的表面特色,什么颜色、形状、气味以及它的适意图义等等。
数学史与数学思维发展
数学史与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学科,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学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演化紧密相连,通过研究数学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数学思维的发展轨迹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数学史概述人类对数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数学活动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地。
这些古代文明通过对天文观测、土地测量以及交易等实际问题的解决,逐渐形成了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古希腊时期,数学开始迈入理论阶段,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
而欧几里得则在《几何原本》中系统总结了几何学的发展,成为后来几何学乃至整个数学发展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将印度的零与哈里发引入欧洲,为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开始与科学紧密结合,伽利略等科学家通过数学方法对物理世界进行研究。
二、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数学思维方式。
在数学史的演化过程中,数学思维也在不断发展。
最早的数学思维是实用性的,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土地测量、贸易计算等。
这种实用性思维强调计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是最基础也是最早期的数学思维方式。
随着数学的理论化,数学思维开始强调推理与证明。
古希腊的几何学就是一个好例子,它不仅为数学的理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数学家们开始追求严密的推理和证明,通过逻辑推理的过程来证明数学定理的正确性。
而在近现代数学的发展中,数学思维又逐渐强调抽象与推广。
数学家们开始从一种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共性,形成了一种更广泛的数学思维方式。
通过对抽象概念的研究,数学家们能够从一种数学问题推广到另一种问题,使数学思维具有更大的普适性。
三、数学史对数学思维发展的影响数学史对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的说法,这是典型的成人眼中的数学。第二个
学生的回答则表达了儿童眼中的数学,他的解释 是:“平均分的阴影部分是一半,而不平均分的 阴影部分有的比一半多,有的比一半少,找不到 一个数来表示,这个难题也许就是老师今天要教
我们的新知识。”不可否认这种想法有合理的成
份。学生既然有想法就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只要 教师把握得当,不用担心课堂会偏离轨道。
,不如顺藤摸瓜质疑学生:“你的意思是这样吗
?”并顺着学生的说法演示,给学生一个自我反 思的机会,我相信这样的反思一定比教师或学生 去直接纠正更有价值。
数学的“乏味枯燥”不是数学自身的原因造成 的,如果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成为一道亮丽 的风景,数学学习就会伴随着快乐与享受。片 断(八)中就有三道风景:A“所有的空白部分 用什么分数表示”——挖掘所有可以利用的数学 材料。B每个同学事先准备的图形大小不同——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概念本质。C“地球横截面的 所对应的面积大小怎样”——为今后的学习“分 率与所对应的量”打下伏笔。
把每一节数学课都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
丁杭缨
科研启蒙
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感悟课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
开门见山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我个人 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提倡开门见山 ,让学生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不 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及时 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如果把学生的学 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 习的现实起点。
一点时间展示学生真实的一面,“让孩子用自己
的方式表示数学知识,更利于掌握后继的知识。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机会、权利,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有了平等,才有真正意义上 的交流与对话。
“学生决不是为了老师看着顺眼而存在,当一个 孩子与众不同时,不要把他看作缺点。”片断(
十一)和片断(十二)中学生回答后自己也感觉
。正如我们所提倡的“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
教室,课后又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
有人说“创新就是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合在 一起打碎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课堂里 随时会有出现创新的瞬间。片断(六)中正是
因为有这样的瞬间,孕伏在师生问答里的“分
数单位”、“同分母分数加法”、“假分数” 仿佛解除了封锁,不约而同“解放”出来。虽 然每一个概念没能被孩子们诠释清楚,但每一 句话都可能成为今后学习的一个支撑点。
教师不必拘泥于书上的例题、习题,而应顺着
学生的思路不断地调整教学过程,让一些学习 内容出乎意料地在课堂中动态生成。学生在选 择分数进行折与画的过程其实就是验证与巩固 知识的过程。
感语:课堂是大气的 课堂象一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不需要刻 意追求时尚的痕迹,但需要表达最新的理
念,有时深入浅出的几笔就能勾勒出作品
这两个起点会矛盾地纠缠在一起,从逻辑起点的 角度来看,教材第一次编排有关分数的内容,学 生是第一次正规地学习分数,但从现实起点的角 度来看,学生在十年的成长过程中,已从各种渠 道或多或少感知过“分数”。作为课堂教学,究 竟该选择哪一个学习起点进行教学?与其躲躲闪 闪,不如开门见山。从片断(一)中可以看出, “分数”在大多数学生的头脑里是一个不经意的 符号,最多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学 生对分数是在“量的等分概念上发展而来”这一 实质是不清晰的,而这恰恰是学习“分数”的关 键。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乐于超前学习,所 以对某些知识他有“先知先觉”的本领;有的
学生善于思考,所以他会在即时学习中“不知
不觉”生成更多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在学习中
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只有老师讲过他才
知道,没讲过他就不知道。
所以片断(五)的出现是自然真实的,让三种状 态的学生同时处于同一个学习场景中,或掌握, 或学会,或感知,不同的人在数学课中得到不同 的发展。至于最后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 材的安排,用问题的形式鼓励课后思考比较妥当
感语:课堂是精致的
它的精致来源于数学本身,也来源于教师
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就像充满生命力的火种,点燃了教师 和学生智慧的火把,唤醒每一个个体沉睡 的潜能,共同创造着数学学习的奇迹。
曾经有人质疑过片断(十),认为这是在浪费时 间,的确有一点费时间,但绝不是浪费。学习是 真实的,课堂是真实的,学生是真实的。应该花
课堂是一个舞台,但不能上演教案剧。如
果我们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实施教案,用成
人或课本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学生只
会成为听众或者观众。
教与学的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
师主导”:第一阶段师生20分钟的共同学习中 “不用耳朵听数学,用手学数学”,从十分具 体的“折”的活动开始,逐步体会抽象的 的意 义;第二阶段的学习则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
不妙,但第一直觉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这个“象 蜘蛛网一样的 ”和那个“分公”一定会留在每 个人的记忆深处。正是因为孩子与众不同不仅让 课堂充满快乐,也让听课的老师笑声不断。
感 语:课堂是和谐的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更是心灵对话的 舞台。因为真诚,所以学生能毫不保留地 敞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扉;因为悦纳,所以每一个人更加 自信与自豪。
的神韵,饱含哲理、生动感人。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成年人往往无法用 儿童的思维去阐述问题,就如同成年人不会画 真正的儿童画,因为大家已习惯了从已有的知 识结构中提取知识来解释事物。儿童头脑中还 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在猜想未知的 事物时,往往凭着一种“本能”。
在片断(四)中,因为已有了“量的等分”基础 上分数的概念,所有的成年人都会选择第一个学
感语:课堂是开放的
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
,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固定路线的规
定,通向目的地的途中随时都可能发现意
外航线和美丽的风景,还可以随时停下来 浏览一番,让旅程充满激情。
教学的魅力有时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一个看
似不经意的动作也能传递一个数学方法,表达一
种数学思想。片断(七)中学生的回答很具普遍 性,不能说他不理解 的含义,也不能说他完全掌 握了 ,总存在缺陷,不是老师期待中的那么准确 。与其和学生就“平均分”三个字进行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