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经济法则是一个“客观法则”(

合集下载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则体系,是维护经济秩序和保障经济发展的法律基础。

在经济法领域,有许多基本原则被奉为法律规范的根本。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经济活动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原则意味着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经济活动中都应当遵守同样的法律规定,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只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经济主体才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开展经济活动。

2. 自愿原则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合同和交易时,应当是出于自愿意愿的。

自愿原则强调任何经济行为都应当基于主体的自主选择,而非被迫或强制。

只有在自愿原则的指导下,双方交易才能达成公平、有效的结果。

3. 合法原则经济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要求经济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违规。

合法原则保障了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维护了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4. 保护原则保护原则是指在经济法中,对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无论是消费者权益还是企业利益,在经济活动中都应当得到充分保障,以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保护原则是经济法的基石,也是保障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5. 公正原则最后一个基本原则是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法律应当做到公正、公平的原则。

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当得到公正的处罚,任何合法行为都应当得到公正的对待。

公正原则保障了整个法律体系的正义性,也保证了法律在经济领域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涵盖了法治、自由、公平和效率等多个维度,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才能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法论述题汇总

经济法论述题汇总

经济法论述题汇总1.了解“绿色GDP”P46-48(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2)对于我国而言,绿色GDP 有两点特别有意义并具有针对性:①从新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如果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使GDP 的增长,却不能使创造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应增加,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增长不等于发展”,在虚假繁荣的背后,财富没有增加多少,甚至出现财富的负增长。

②自然资源是重要的,但是自然资源匮乏并不能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能发展。

如果注意在人力资本和创造性资本上大力开发,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也可以发展很快,人均财富也可以达到很高水平。

(3)实践证明,没有环境意识的增长是危险的,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相关部门也为绿色GDP的推广作了诸多努力。

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因其所具有的开放性、涵盖性与前瞻性,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需要,必将整合既有的经济法理念与制度,成为经济法乃至整个传统法律部门的基本指引与导向。

2.如何定位现代政府(现在政府应具备的基本品性)P59-60(1)有限政府:把市场的还给市场。

有限政府并非指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权力越小越好,也非指软弱无力的政府,而是表明政府权力、职能和规模保持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为防止政府职能的泛化和异化,而合理划分政府、市场及社会各自承担的职能和责任,将三者的结构、机制和功能保持在动态协调、互补的体制框架内。

由此,政府应逐步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和社会自治领域,把资源配置、生产经营和社会自治的功能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团体,这既有利于降低干预成本,提高干预效果,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功用,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利益需求。

(2)有效政府:既非无为,亦非无所不为。

经济学 复习题 填空题

经济学 复习题 填空题

第一章导论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就是人类社会面对资源稀缺如何决策的科学。

3、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4、“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几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5、稀缺性迫使人类作出选择,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在面对资源稀缺和人类欲望无限时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作出选择的科学。

6、经济制度就是以一个社会作出选择的方式,或者说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

7、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三种,一种是完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一种是完全计划经济制度,一种是混合经济制度。

8、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被经济学家称为混合经济或现代市场经济。

9、西方经济学时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10、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11、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假设家庭和企业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家庭要实现效用最大化,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

1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13、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根据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14、经济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规范方法要解决的方法是应该是什么。

15、一个实证的经济模型包括定义、假设、假说、预测。

第二章供需法则与市场均衡1、需求是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2、需求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3、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某种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4、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商品自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偏好、收入、预期。

5、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和需求呈现相同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和需求呈反方向变动。

对经济法的认识和理解

对经济法的认识和理解

对经济法的认识和理解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和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保障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的功能、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领域的关系以及经济法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经济法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包括各种经济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经济法的功能1、规范市场主体:经济法通过规定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有序。

2、维护市场秩序:经济法通过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和公平。

3、调控宏观经济:经济法通过规定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保障劳动者权益:经济法通过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就业机会的平等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领域的关系1、与民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经济法则主要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2、与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与行政法都涉及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行政法主要调整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程序,而经济法则主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及其监管。

3、与商法的关系:经济法与商法都涉及到商业活动和商业关系,但两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商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而经济法则主要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四、经济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经济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经济法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未来,经济法将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监管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

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

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经济学理论法则是对经济学领域中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原则的总结和提炼。

下面列举了52个经济学理论法则:1.供需法则: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市场价格会根据供求情况自动调节。

2.稀缺性法则: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总是超过资源的可供应量。

3.边际效用递减法则:随着消费增加,每单位额外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递减。

4.机会成本法则:做一件事情的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每个选择都有机会成本。

5.比较优势法则:不同个体或国家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时,通过贸易可以实现互利。

6.合理预期法则: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合理预期进行推断和行动。

7.边际成本法则: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时应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8.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9.无效率法则:在资源分配中,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

10.消费者剩余法则:消费者会根据个人的评价和需求来决定购买商品的数量和价格。

11.生产者剩余法则:生产者可以通过销售商品获得超过生产成本的利润。

12.边际税负法则:税收的增加会使边际税负升高,降低人们的工作动力和创业激情。

13.弹性法则:需求的弹性决定了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高弹性表示对价格敏感。

14.劳动分工法则: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15.逆向选择法则:信息不对称时,市场存在逆向选择的风险。

16.精英理论法则: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对经济和政治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17.激励法则:经济主体的行为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正向激励可以促进行为,负向激励可以制止不良行为。

18.市场失灵法则:市场在一些情况下无法有效分配资源,需要政府干预。

19.公共物品法则: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市场机制难以提供。

20.劣势外部性法则:市场交易会造成副作用,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

21.边际生产率法则:增加投入量会使得边际产出递减。

22.货币收入退化法则:物价上涨会导致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降低。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聘用制《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教师教育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聘用制《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教师教育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聘用制《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教师教育《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在教育学领域,堪称论述教师集体主义的“第一人”的是()。

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参考答案】B2. 由于五代时期经常改朝换代,一切因陋就简,顾不上进行新的建设。

所以,后周以前,开封的规模同唐朝差不多。

到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实行政治、经济改革,情况才有所好转。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五代时期朝代更替频繁B.战乱时期无暇顾及建设发展C.五代时期对于都城没有什么建设D.开封的规模在五代同唐时差不多【参考答案】C3.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

A、加里培林B、加涅C、安德森D、华生【参考答案】A4. 一位领导者的影响作用是整体性的。

也就是说,职权影响力和个人影响力在领导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地发挥作用的。

对领导者来说,为了实现领导,必须有一定的职位权力,才能借以推进他所负责的工作。

但是,如果领导者只凭职位权力去推进工作,甚至滥用权力,以权压人,事情肯定是办不好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对领导者来说,做好领导工作靠的不是职权影响力,而是个人影响力B.对领导来说,发号施令,滥用权力,以权压人,往往做不好领导工作C.对领导来说,为了实现领导,有一定的职位权力是最重要的D.对领导者来说,将职权影响力和个人影响力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才能提高领导效能【参考答案】D6. 随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我国经济增速会适度放缓,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有所减少,供求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将得到缓解。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预测,今年我国原油产量将达1.75 亿吨,比去年增长1%;而原油消费量将有可能突破 3 亿吨,比去年增长12%左右;进口将会超过 1 亿吨,有可能接近1.2亿吨,比去年增长30%左右。

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

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

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完全是按照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编造的社会主义经济原则建立和发展的。

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垮台,共产党失败以后,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原则进行反思我认为是必要的。

1、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法则“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的。

”既然如此,那么存在商品生产,就存在商品交换。

存在商品交换,就存在用钱赚钱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商品交换中用钱赚钱的活动就是资本。

因此,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实质上就是存在资本。

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下存在商品生产,是列宁“策划的”。

斯大林说:列宁“为了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品生产(通过买卖的交换)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并且要以全力展开苏维埃贸易,即国营贸易和合作社--集体农庄贸易,把所有一切资本家从商品流通中排挤出去。

”事实是,列宁在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遇到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前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种条件下消灭商品生产进入社会主义生产,占人口大多数的小农不答应,因此行不通。

怎么办呢?列宁确实认为要通过商品交换解决工人阶级政府和农民的关系问题。

如果仅仅抓住这一点就断定列宁“策划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这是对列宁的诬陷。

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和1922年3月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制订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不仅仅要进行商品生产,进行商品交换,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这种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这种资本主义生产仅仅是为了解决农民问题不得已采用的后退的改良的临时办法。

决不是为了私人发财致富。

其次,这种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为无产阶级国家服务的,也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因此,这种资本主义是受到无产阶级国家领导的,受到限制的,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人大802考研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精细版修订版)

人大802考研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精细版修订版)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I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重点章节或知识点一、引言1、经济模型(第1章)主要需要知道经济人假设(尼书上没有)、水与钻石价值悖论。

2、数理基础(第2章)重点掌握:一元函数最大值问题的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求解利润最大化问题常用)、弹性的通用含义、包络定理(重点记住结论)、条件极值(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最值问题常用方法,建议求解最值问题优先使用本法)、拟凹性判定。

至于互补松弛定理、位似函数理解主要意思就行,不用深究。

(13年真题)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三、四、五、六章)重点章节在四、五、六。

其中,最最重要的章节在第5章,且该章也是难点。

1、偏好与效用(第3章)重点掌握:特定偏好的效用函数(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完全互补效用函数、拟线性效用函数[14年真题后面知识扩展中有补充])(14年真题、15年真题)说明:CES效用函数比较复杂,不适合考试出题,但其基本形式、性质与其他效用函数关系,还是需要了解下的,不做重点掌握。

2、效用最大化与选择(第4章)(1)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一阶条件结论必熟,重点理解二阶条件。

(2)角点解和角点解的数学表达。

(10年真题)(3)间接效用函数。

尤其注意其含义(由效用最大化推导出的)和表达式。

(13年真题、15年真题)(4)一次总付原则。

重点理解图形和含义(其实这里涉及到补偿预算线,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铺垫)(5)支出函数。

重点理解支出函数含义和求解,与间接效用函数的关系(互为反函数)。

(13年真题、15年真题)3、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第5章)(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尤其要掌握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物品各自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及这三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形状。

(最好结合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相关内容一起复习)(09、10、11年真题)(2)补偿性需求曲线。

重点掌握:①定义及推导;②马歇尔需求曲线(非补偿性需求曲线,普通的需求曲线)和希克斯需求曲线(补偿性需求曲线)的区别和联系,将间接效用函数代入马歇尔需求函数可得希克斯需求函数。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是经济运行的决定性因素。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益,在市场的作用下,有效地调节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数量。

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供求行为是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关键因素。

例如,当市场上某种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降低,需求旺盛时,价格就会上涨。

同时,这种价格上下波动会吸引更多或少的供应商或者消费者进入或退出市场,从而调节供求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自由竞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之间进行自由竞争,有助于提高产业效率和质量,增加创新动力。

在这种竞争中,企业必须精心计划和管理,缩小成本,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以提高市场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第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优胜劣汰。

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伴随有企业的倒闭和淘汰。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迫使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断创新,优胜劣汰是市场的一个重要表现,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自由选择。

消费者和生产者自由选择他们的交易伙伴,他们有权自由决定自己喜欢的产品或服务,获得自己交易所需的价值,而不受外界的干预。

这种自由选择,让市场经济更加具有自我调节和发展能力。

总之,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供求关系和自由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市场的作用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社会活动的组织更加有效。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不断加强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企业竞争能力,推动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6单元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含解析)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6单元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含解析)

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个收藏者手里购买了一批有关牛顿的秘密资料。

通过几年的研究,凯恩斯于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了一次名为“牛顿其人”的演说,给出一个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牛顿形象,即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英]米切尔·怀特《牛顿:最后的巫师》材料二1942年,爱因斯坦为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撰写了一篇文章,对牛顿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凯恩斯和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牛顿的,分析导致二者评价不同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不同:凯恩斯认为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爱因斯坦认为牛顿一生具有热爱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品质。

原因:二者评价的着眼点和角度不同。

(2)客观公正;把特定的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2.导学号024641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商法》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代号:1058)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商法》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代号:1058)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商法》名词解释题题库及答案(试卷代号:1058)一、名词解释1.商法:是以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法定退伙:是合伙人因出现法律规定的事由而退伙。

3.重整:是在企业无力偿债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保护企业继续营业,实现债务调整和企业整理,使之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再建型债务清理制度。

4.公司债券: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依照证券法等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发行的,具有固定面值、偿还期限和利率,承诺期限届满时无条件偿付本金和利息给持券人的一种有价证券。

5.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6.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7.有限合伙:是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并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组织。

8.追索权:是指汇票到期未获付款,或期前未获承兑或有其他法定原因出现时,持票人在履行了保全手续之后,向其前手请求偿还汇票金额、利息及费用的一种票据上的权利。

9.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10•期后背书:指在票据被拒绝承兑、被拒绝付款或者超过付款提示期限时所为的背书。

11.虚假陈述:是指在证券发行和交易中的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以虚假的信息引导交易对手作出错误判断,并订立对己不利的合同。

12.再保险: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的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保险类别。

13.外观法则:是指采用客观主义的方法认定商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即对有关行为的内容及含义的解释,以表示行为的客观表象为准,即使这种解释不利于表意人也不得推翻。

14.累积投票制:指股东大会选举惹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经济法学和经济法

经济法学和经济法

经济法学和经济法
经济法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法的法律学科,它涉及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学科。

经济法则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总称。

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存在以下区别:
1.经济法是一个法律部门,而经济法学是一门法学学科。

2.经济法学以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经济法则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经济法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而经济法学作为学说,对当事人的行为没有约束力。

4.经济法的发展会促进新的法律部门的产生,学习经济法能促进法律素养,并促进其他法律的学习。

总之,经济法学和经济法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发展规律等方面存在差异。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完整版)(11月17日下午)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完整版)(11月17日下午)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完整版)(11月17日下午)单项选择题1.下列市场中,近似完全竞争市场的是()。

A.汽车等部分工业品市场B.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市场C.日用消费品市场D.和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事业产品市场参考答案:B【解析】完全竟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些特征的市场。

某些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的市场属于近似的例子2.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

A.外汇储备B.黄金C.存款D.银行承兑汇票参考答案:C【解析】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3.可以反映政府实际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的是0)。

A.财政支出的经济构成B.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C.财政支出规模D.财政支出结构参考答案:C【解析】看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它反映了政府实际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掌控和运用了多少钱。

4.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

导致二者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信息技术进步B.信息爆炸C.市场机制的滞后性D.信息的不完全性参考答案:D【解析】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5.下列物品中,属于《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的是()。

A.自然生长的物品B.自产自用的物品C.建筑材料D.建设工程参考答案:C【解析】《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因此,天然存在或自然生长的物品,以及非用于销售的物品,均不属于该法界走的产品范围。

此外,《产品质量法》规定,建设工程不适用该法规定:但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该法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该法规定。

6.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简明、易懂,能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理解,这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A.可靠性B.相关性C.清晰性D.有用性参考答案:C【解析】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7.下列属于会计记录方法的是()。

卡尔马拉经济法则

卡尔马拉经济法则

卡尔马拉经济法则卡尔马拉经济法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为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卡尔马拉经济法则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卡尔马拉经济法则的概念卡尔马拉经济法则,又称马拉斯维奇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卡尔马拉斯维奇提出的。

它指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慢。

这一法则对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卡尔马拉经济法则的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经济增长的速度受到资源配置和效率的限制。

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资源配置和效率往往无法跟上,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下降。

其次,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经济周期中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繁荣,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则更多地受到经济周期中的低谷期的影响。

三、卡尔马拉经济法则的应用卡尔马拉经济法则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来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当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时,政府可以适当采取紧缩政策,以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的风险。

其次,卡尔马拉经济法则也可以用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

当企业面临高速增长时,应该注意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避免过度扩张和资源浪费。

最后,卡尔马拉经济法则还可以用来指导个人的投资决策。

当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时,个人应该谨慎投资,以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

四、卡尔马拉经济法则的局限性卡尔马拉经济法则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在机制,无法完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过程。

其次,卡尔马拉经济法则的适用范围有限,它更适用于发达国家和成熟经济体,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较弱。

最后,卡尔马拉经济法则只是一种趋势和规律,并不能完全预测和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卡尔马拉经济法则是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济法的基本原理

经济法的基本原理

经济法的基本原理
经济法是为了调整和规范经济活动而制定的法律体系。

它基于几个基本原理,确保经济活动在公正、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1. 私有财产权保护原则:经济法尊重和保护个人和企业的合法财产权益,在尊重私有财产权的前提下,保护财产所有人的权益和利益。

2. 自由竞争原则:经济法倡导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自由竞争,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有效。

3. 合同自由原则:经济法主张自由选择和自由订立合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合同的履行和交易的自由度。

4. 平等原则:经济法主张公平和平等的经济交往,禁止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5. 社会责任原则:经济法强调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应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 法律约束原则:经济法的适用必须依据法律,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和约束,不得违反法律。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核心价值观和指导思想,通过遵守和贯彻这些原则,可以实现经济活动的有序和良好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斯大林经济思想的代表作。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斯大林就很重视苏联科学院开始着手改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事。

1951年,在斯大林倡议和指导下,联共(布)中央评定书稿,于11月召开经济问题讨论会,许多人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针对不同意见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流行的错误观点,斯大林于1952年2至9月间,写了《对于1951年11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和《答亚历山大·伊里奇·诺特京同志》、《关于尔·德·雅罗申柯同志的错误》、《答阿·荷·萨宁和荷·格·温什尔两同志》三封信,发表之后结集出版,定名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

这部著作是斯大林对苏联3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斯大林的这部著作,1953年中文版一出版,毛泽东就很快地通读了一遍,并在封面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圈,表示他已经读过一遍。

1957年,本书又出了第二版,毛泽东又多次阅读,一边读,一边批画。

我们从存书中看到,他批注、批画过的就有4个本子,书上留下了不同颜色的批注文字和批画符号。

由此可见,毛泽东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毛泽东很想从马列的这些书中找到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所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的办法,及时纠正当时“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人们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种种错误。

毛泽东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对书中论述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法则的性质问题很重视。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法则的性质问题”一节,他在“经济法则的性质”下用铅笔画了三条着重线,对这一章的内容,三本书中都密密麻麻地画着着重线和圈,在重要的段落下画着两个圈、三个圈,有的天头上还画着三个圈。

并批注:“这是完全的重要的一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661页。

经济学常见定律与法则

经济学常见定律与法则

经济学常见定律与法则定律1:80/20法则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在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局部财富流向小局部人一边。

同时还发现某一局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局部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不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

并且,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不平衡形式会反复呈现,具有可猜测性。

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之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后来,经济学家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结出一个简单的结果:假如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由此可以猜测10%的人所拥有得财富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富为50%。

经济学家看中的是这一结果表现的思想,即不平衡的关系存在确实定性和可猜测性。

正如理查德·科克有一个出色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典型的状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总之,“80/20效率法则”传达通知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取得大的效果;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定律2:途径依靠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使“途径依靠“理论声名远播的人,由于用“途径依靠”理论成功地论述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以为,事务一旦进入某一途径,就可能对这一途径产生依靠。

这是由于,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导致的结果是:人们一旦选择某一途径,就会在以后的开展中不时自我强化。

“途径依靠”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在一定水平上,人们的选择都会受到途径依靠的影响,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如今可能的选择,如今的选择决定了未来可能的选择。

湖南会计专业职称申报条件

湖南会计专业职称申报条件

湖南会计专业职称申报条件一、湖南会计专业职称申报条件咱就来唠唠湖南会计专业职称申报条件哈。

1. 初级会计职称申报条件学历要求:高中毕业(含高中、中专、职高和技校)及以上学历就可以报考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哦。

这就给好多小伙伴机会啦,不管你是普通高中毕业,还是中专学会计相关专业的,都有机会踏上这个初级会计职称的征程呢。

考试要求:得通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

这个考试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科目。

这两门课可都很重要呢,就像两条腿走路,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初级会计实务主要考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方面的知识,像会计分录的编制啦,财务报表的编制啦等等。

经济法基础呢,就是关于经济法律法规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税收法律制度啊,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啊这些。

而且两门课要在一个考试年度内全部通过,要是有一门没通过,那就得重新考两门,是不是有点小严格呢?2. 中级会计职称申报条件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大学专科学历,得从事会计工作满5年。

这5年可不能含糊,要实实在在地在会计岗位上积累经验呢。

比如说你在一家小公司做会计助理,每天帮忙整理凭证、核对账目,这些工作经验都是算数的哦。

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4年就可以申报啦。

本科学历相对专科来说,在工作经验要求上就少了一年,这也体现了学历的优势吧。

不过这4年也得好好工作,掌握各种会计知识和技能。

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满2年会计工作经验就行。

这对于那些读了双学位或者研究生班的小伙伴来说是个不错的机会,能更快地迈向中级会计职称。

硕士学位,只要从事会计工作满1年就可以申报中级职称啦。

硕士学位的小伙伴在知识储备上可能更丰富一些,所以工作经验要求相对少一些。

博士学位的话,直接就可以报考中级会计职称啦,不需要工作经验。

博士那可是高学历人才呀,在会计理论知识方面肯定有很深的造诣。

考试要求:要通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

这个考试有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三门科目。

这三门课可都不容易呢,中级会计实务难度比较大,涉及到很多复杂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财务管理需要掌握一些财务分析、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经济法则是各种经济法律的综合,要记得东西也不少。

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

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

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

大会肯定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1955 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

中共八大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综合平衡首先是全面地、整体的平衡,制定计划既要宏观控制,又要微观控制,要做到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信贷平衡、物资供应平衡三大平衡。

经济发展坚持农、轻、重的发展次序,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做到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洋法生产与土法生产五个方面的并举。

发展农业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出发点和基础。

2.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对商品和商品交换问题发表了系统的见解。

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及以前小商品生产的重要经济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仍起广泛作用。

毛泽东从经济规律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显然已经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

对于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1.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过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2、供给: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过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3、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4、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5、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组合。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6、效用: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9、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1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11、机会成本:一般的,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12、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13、恩格尔定律:随收入提高,食物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比例减小14、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15、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17、LM曲线: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18、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访问语文新课程资源网、语文备课大师!
-
-
搞清楚和摆正经济计划和经济法则的关系,把握好计划性、自觉性和自发性、自流性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赞同斯大林在其著作中强调的关于计划和经济规律关系的观点,但他仍感到不满意,认为这个问题还需要展开仔细研究一下。他从新中国八年来经济建设在摸索中走过的并不平坦的道路的回顾和分析中,客观地承认,我们的计划还没有完全反映了客观规律。他后来还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经常自觉地保持比例,这是一个任务,一个要求,要实现这个任务是不容易的。认为对比例关系的认识不要有个过程,不要经过成功或失败的比较,不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这都是形而上学的看法。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但必然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圣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成了“先知先觉”。
从毛泽东的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他虽然接受和承认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观点,但是他并不把计划看得那么神圣,也不把制定计划的人看得那么“全知全能”,他不仅看出计划很不容易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而且认为计划的范围也是有限度的,还应该承认自发性的作用。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没有完全解决计划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但也显示出他不满足于既定的流行的观念,进行着独具特色的思考。
——摘自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这是一个客观法则我们是否研究了、掌握了、学会熟练地应用了这个客观法则?我们的计划是否究全反映了这个客观法则?注意——摘自毛泽东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批注
[解析]
在苏联政治经济学史上,对于经济规律的认识经历了几次大的反复。由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活动、党和国家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某种程度的增长,使一些人产生了否定、漠视客观经济规律的幻想。这种思潮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着。针对有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认为苏维埃国家可以创造、制定、废除和改造规律的错误观点,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原理:
1.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1人们不能制定、创造、废除和改造规律;规律和法律不同,国民经济计划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也不是一回事。
2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掌握、运用规律。苏维埃政权有特殊作用,一是要消灭一切剥削,二是在空地上创造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这只能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点:一是大多数规律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生作用的;二是利用经济规律有阶级背景。
5.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是赞同斯大林的上述观点的。并把经济规律、经济法则,视为“客观法则”,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必然性使得人们可能把经济发展计划同经济法则混为一谈的这种错误观念和作法,是问题的要害和中心。因为问题极容易由此而发生,理论上认识的失误和实践中具体作法的失误,大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6.经济法则是一个“客观法则”(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有人说,我国国民经济有计划的(按比例的)发展的必然性,使苏维埃政权有可能来消灭现存的经济法则和创造新的经济法则。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各个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法则混为一谈。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法则,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法则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是当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法则失去效力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之所以发生了作用,是因为只有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经济法则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才能进行。这就是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法则,使我们的计划机关有可能去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但是,不能把可能同现实混为一谈。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研究这个经济法则,必须掌握它,必须学会熟练地应用它,必须制定出能完全反映这个法则的要求的计划。不能说,我们的各个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都完全反映出这个经济法则的要求。
毛泽东经过对1958年“大跃进”时的“计划”状况的深刻反思,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的科学性的实现及与经济发展的自发性的关系有了更切合实际的认识。他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3版)的谈话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自发性和自流性。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有这样的计划,也可以有那样的计划;可以有这些人的计划,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计划。不能说这些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实际上,有些计划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合乎规律;有些计划不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