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指导脏腑用药.doc15.3

合集下载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理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范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张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

长宽约为20.0cm X 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范志良抄”和“秘本”等3行毛笔字。

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

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

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页内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范”中的部分内容;另一页为“启喉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

(范按:此按语是先师与范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以下为抄本原文内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秘本范志良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脏腑分经用药集锦

脏腑分经用药集锦

脏腑用药一. 心、小肠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珍珠母淮小麦清心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冰片安息香牛黄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芯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二.肝、胆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子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何首乌白芍生地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婆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橼小茴香刺蒺藜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大黄芦荟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赫石生石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山羊角羚羊角玳瑁罗布麻熄风镇惊:全蝎蜈蚣白僵蚕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母珍珠白花蛇乌梢蛇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玳瑁羚羊角山羊角熊胆钩藤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地锦草大黄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芄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三、脾、胃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甘草饴糖蜂蜜健脾利湿:薏苡仁茯苓健脾止泻:莲子芡实温脾阳:干姜附子肉桂益智仁高良姜肉豆蔻吴茱萸胡椒花椒荜澄茄丁香砂仁白蔻仁理中气:木香枳实枳壳陈皮厚朴沉香甘松升中气: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祛脾湿:苍术白术半夏厚朴茯苓薏苡仁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草果草豆蔻扁豆陈皮养胃阴:石斛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生地天花粉鲜芦根乌梅清胃火: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黄芩竹叶芦根天花粉竹茹大黄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吴茱萸丁香肉桂胡椒花椒丁香荜拨荜澄茄小茴香降胃逆:旋覆花代赫石苏梗生姜半夏陈皮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消食滞:神曲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四.肺、大肠补肺气: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甘草山药紫河车蛤蚧养肺阴:天冬麦冬玉竹黄精南沙参阿胶百合西洋参山药天花粉冬虫夏草清肺热:石膏黄芩栀子知母芦根鱼腥草蒲公英桑白皮瓜蒌皮地骨皮山豆根射干马勃金银花冬瓜仁橄榄金银花连翘穿心莲金荞麦野菊花温肺寒:干姜细辛麻黄五味子通鼻窍:辛夷白芷细辛苍耳子敛肺止咳: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罂粟壳诃子宣肺气:麻黄杏仁桔梗温化寒痰:半夏款冬花紫菀白前百部橘红白芥子旋覆花远志苏子天南星清化热痰:浙贝母瓜蒌皮桑白皮马兜铃前胡桔梗枇杷叶葶苈子竹茹冬瓜仁竹沥海蛤壳浮海石青黛猪胆汁润肺止咳:川贝母黄精百合蜂蜜饴糖阿胶桑叶南沙参天冬降气平喘:麻黄杏仁白芥子苏子白果莱菔子洋金花砒石地龙旋覆花桔梗马兜铃葶苈子桑白皮前胡白前百部涩肠止泻:伏龙肝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肉豆蔻金樱子罂粟壳诃子五味子五倍子乌梅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瓜蒌仁杏仁蜂蜜黑芝麻生首乌肉苁蓉胡桃肉泻下逐水: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千金子清利大肠湿热: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大黄马齿苋地榆槐花穿心莲五.肾、膀胱滋补肾阴:熟地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龟板鳖甲龟胶阿胶石斛黄精何首乌黑芝麻天冬温补肾阳:附子肉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胡芦巴锁阳补骨脂杜仲沙苑子菟丝子冬虫夏草海狗肾黄狗肾韭子阳起石益智仁蛤蚧平补阴阳:沙苑子菟丝子覆盆子温阳止泻: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强筋壮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桑寄生补骨脂五加皮千年健石楠叶虎骨豹骨涩精缩尿:金樱子覆盆子沙苑子山药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山茱萸补肾纳气:蛤蚧五味子紫河车胡桃肉紫石英补骨脂利水通淋: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车前草冬瓜皮赤小豆葫芦木通滑石通草石苇萆解冬葵子扁蓄矍麦海金沙金钱草中药归经脾与胃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甘草、饴糖、蜂蜜健脾利湿:薏苡仁、茯苓健脾止泻:莲子、芡实温脾阳:干姜、驸子、肉桂、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吴茱萸、胡椒、花椒、荜澄茄、丁香、砂仁、白蔻仁理中气:木香、枳实、枳壳、陈皮、厚朴、厚朴花、沉香、甘松升中气: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祛脾湿:苍术、白术、半夏、厚朴、茯苓、薏苡仁、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草果、草豆蔻、扁豆、陈皮养胃阴:石斛、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生地黄、天花粉、鲜芦根、乌梅清胃火: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黄芩、竹叶、芦根、天花粉、竹茹、大黄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吴茱萸、丁香、肉桂、胡椒、花椒、荜拔、荜澄茄、小茴香降胃逆:旋复花、代赭石、苏梗、生姜、半夏、陈皮、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消食滞:神曲、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制酸止痛:乌贼骨、瓦楞子。

脏腑五行用药法全解!

脏腑五行用药法全解!

脏腑五行用药法全解!一、心(五行属火)实症:辩症分型1、心火亢盛(主症):舌碎、尖红、心烦、口渴失眠、脉数(治法):清心泻火;(用药)黄连栀子连翘木通竹叶莲子心牛黄灯心草。

2、心血淤阻(主症):心前区痛,心悸不宁,舌暗红或有紫斑、(治法):活血化淤(用药):丹参桂枝藏红花川芎赤芍桃仁炒当归降香毛冬青五灵脂山楂参三七郁金。

3、痰蒙心窍(主症):意识不清或神志错乱(治法):豁痰开窍(用药):郁金牛黄菖蒲远志麝香冰片苏合香。

虚症:辩症分型1、心气虚(主症):心寂、气短、自汗、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脉虚(治法):补益心气(用药):人参党参黄芪孩儿参炙甘草茯苓淮小麦。

2、心阳虚(主症):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暗,面色苍白;脉细弱(治法):温通心阳(用药):附子人参干姜肉桂桂枝薤白。

3、心阴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心烦舌质红脉细数(治法):育阴宁神(用药):生熟地白芍阿胶枸杞子麦冬柏子仁龟板。

4、心血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舌质淡脉细(治法)养血安神(用药):当归熟地酸枣仁阿胶柏子仁丹参制首乌龙眼肉桑椹子夜交藤。

二、肝(五行属木)辩证分型:实症1、肝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苔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绿萼梅霎罗子川楝子橘叶玫瑰花白蒺藜墙微花八月扎。

2、肝火上炎(主症):面红目赤、性情急燥、口苦、脉弦数、舌红、苔黄(治法):清肝泻火(用药):龙胆草黄连胡黄连栀子丹皮夏枯草青厢子密蒙花芦荟青黛决明子。

3、肝阳上亢(主症):头痛弦晕,烦燥易怒、脉弦有力、舌红(治法):平肝潜阳(用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白芍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玳瑁羚羊角。

4、肝风内动(主症):抽搐、震颤(治法):息风镇痉(用药):全蝎蜈公地龙僵蚕天麻山羊角钩藤玳瑁。

5、寒凝气滞(主症):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肿大下坠(治法):暖肝散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乌药橘核荔枝核。

6、肝血虚(主症):眩晕、眼花、失眠或闭经,经少,舌淡,脉细(治法):补肝血(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阿胶枸杞子黑芝麻酸枣仁。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

中医五行五脏五味用药中医临床用药一般应先了解其气味,形色。

明确其所入何脏腑,何经络。

掌握其主治功用。

体会其治病原理。

(一):五味之用凡酸属木、入肝。

苦属火、入心。

甘属土、入脾。

辛属金、入肺。

咸属水、入肾。

凡青属木、入肝。

赤属火、入心。

黄属土、入脾。

白属金、入肺。

黑属水、入肾。

凡酸者:能涩、能收。

苦者:能泻、能燥、能降、能坚。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

辛者:能散、能润、能宣通、能横行。

咸者:能下、能软坚。

谈者:能利窍、能渗泄。

(二):阴阳分类凡寒热温凉,为气也。

酸苦甘辛咸淡,为味也。

气为阳,味为阴。

(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

)气厚者、为纯阳。

薄为阳中之阴。

味厚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

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

(阳气上行、故气薄也、能泄于表、厚者能发热。

)味厚则泄。

薄则通。

(阴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辛散、甘缓、故发肌表。

酸收、苦泄、故为吐泻)咸味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

重浊沉降为阴。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

(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

凡轻虚者浮而升。

重实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而生(象春)。

气薄者降而收(象秋)。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

味厚者沉而藏(象冬)。

味平者化而成(象土)。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

味厚气薄者沉而降。

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

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

一般寒无浮,热无沉。

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

重者下入肝肾。

中空者发表。

内实者攻里。

为枝者达四肢。

为皮者达皮肤。

为心为杆者,内行藏腑。

枯燥者入气分。

润泽者入血分。

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丛也。

(三):五行相生,子母相应凡色青、味酸、气燥、(燥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

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辅行诀是针对中药药材的使用方法和配伍规律的总结,其中五脏用药法要是辅行诀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用药法要指的是,中药治疗某个脏腑疾病时所选用的药物,要符合该脏腑的性质和特点,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五脏用药法要的内容。

一、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掌管血脉,它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身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药的配伍中,治疗心脏疾病时,根据心的特点,要选用有镇静作用、有助于心脏机能正常化的药物,如黄芩、丹参、当归等药材。

此外,治疗心脏疾病还要加入一些具有醒脾开胃作用的药材,如炙甘草、茯苓、砂仁等。

二、肝肝主疏泄,经常受到外界环境和情绪的影响。

治疗肝病时要根据肝的特点,选用具有舒肝理气、滋养肝血的草药,如柴胡、枸杞子、当归等药材。

肝的疾病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配伍中需要加入调节情绪的药物,如酸枣仁、益智仁、丹参等。

三、脾脾主运化,脾虚易引起胃肠病,如脾虚泄泻。

因此,治疗脾病时要选用具有健脾益胃、调和脾胃功能的药物,如苍术、白术、炒芡实等。

此外,脾病常常有气虚的症状,需要加入具有补气作用的药物,如人参、黄芪、山药等。

四、肺肺主呼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要选用具有清肺化痰、润肺降火的药物,如麦冬、百合、银翘、桑叶等。

除此之外,肺的疾病与气血有关,配伍中需要加入一些滋养气血的药材,如人参、当归、枸杞子等。

五、肾肾主水液,治疗肾病时要选用具有滋肾补精、固本强壮的药物,如淫羊藿、杜仲、肉桂等。

肾的疾病与阳虚有关,因此需要加入具有温阳补肾作用的药物,如巴戟、紫河车、肉苁蓉等。

总之,五脏用药法要是中药配伍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搭配,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对于治疗各种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行的作用与功能主治表

五行的作用与功能主治表

五行的作用与功能主治表1. 金 (Jin)•作用: 肺、大肠的功能主治表•功能主治:–清宣肺气、利肺气降–寒热失调、感受风邪、咳嗽、哮喘、失声、鼻塞、流清涕、口咽痛、牙痛、舌暴热痛、舌尖红热、齿证、耳后肿痛、擤鼻血、腋下、胁肋痛、胸胁肿痛、便干结、热痞、口渴、咽喉肿痛、反胃、心窝悸痛、吐泻。

2. 木 (Mu)•作用: 肝、胆的功能主治表•功能主治:–疏肝解郁、助肝气行、清谷湿热、条达肝脾、解郁开窍–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悬胆、胁肋、胸胁疼痛、黄疸、癥证、肢冷、霍乱、肝虚眩晕、抑郁症、棘证、胁胀痛等。

3. 水 (Shui)•作用: 肾、膀胱的功能主治表•功能主治:–清肾火、瀉肾火、泻肾湿、智力、齐发齐抽、肾肺、膀胱、器门、造血–尿频、遗腎症、小便不地道、淋沥尿、车尿、虚火亢盛、虚寒嗜睡、肾上腺不足、尿闭、癔气、肾虚、阴虚、消渴症、阳阳病、体淋、小便失忆。

4. 火 (Huo)•作用: 心、小肠的功能主治表•功能主治:–四心六意、心脾火、火亢盛、暴血、去火、清热–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昏厥、痉证、舌尖红赤、舌苔已尽、口吐火焰、吸嗽肢口、腹痛、小便短赤、尿赤良久、吸嗽虚热、眉棘陷、头发灰白、便秘、湿困皮肤、病后高热、暴血、尿赤良久。

5. 土 (Tu)•作用: 脾、胃的功能主治表•功能主治:–健脾胃、消食、祛湿邪、保护脏腑–胃痛、脾虚、胃气逆、脾胃痛、呕吐、干呕、酸味逆上、胃火、胃寒痛、泻痢、酒肉腹痛、脾虚泄泻、消化不良、食积、中焦湿热、胃热口渴、五心烦热、痢疾、脾痛。

以上就是五行的作用与功能主治表。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五行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对于中医师来说,掌握五行的作用和功能主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指导中医师在临床治疗中的方药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1》心经用药歌: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冬养心阴,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安心神,通窍菖蒲苏合香,豁痰牛黄竹沥临,欲化瘀阻急性子,桃仁川芎与丹参。

2》肝经用药歌:羚角钩丁熄肝风,镇肝赭石与决明,龙胆芦荟泻肝火,滋养肝血首乌贞,柴胡郁金疏肝郁,柔肝止痛归芍灵,香附青皮理肝气,丹皮姜黄血瘀通。

3》脾经用药歌:脾气不足参术山,导滞枳实厚朴添,温脾干姜吴茱萸,中阳衰微姜附安,升清升麻与荷叶,清泻大黄与黄连,湿盛苍术薏苡苓,醒脾藿蔻与佩兰。

4》肺经用药歌:麻杏紫苏散风寒,清肺黄芩地骨前。

葶苈白前泻肺饮,干姜细辛化寒痰,杷叶瓜蒌肃肺气,款冬紫菀润肺全,参芷五味益肺气,沙参二冬肺阴添,热痰贝母天花粉,敛肺百合银杏安。

5》肾经用药歌:助阳肉桂与附子,益火之源消阴翳,黄柏知母泻肾火,壮水之主益精液,五味蛤蚧纳肾气,壮阳起痿问肭脐,阳起石与淫羊藿,菟丝潼蒺盐巴戟,金樱锁阳固精关,枸杞熟地精血添,强筋健骨壮腰膝,鹿茸龟板补骨脂。

脏腑用药妙诀肺疾用药妙诀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

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痰热欠母蒌皮联,寒痰半夏陈皮痊。

款冬紫苑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安。

热伤肺津津液耗,芦根石斛鲜用妙。

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奏奇妙。

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投最宜。

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医。

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

人参哈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未珍。

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心脑病用药妙诀黄芪宜与人参共,心气虚弱首当宗。

孩儿参合丹参用,益气行血心痹通。

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

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

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

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

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

临床实用的:用药口诀五脏用药法!

临床实用的:用药口诀五脏用药法!

临床实用的:用药口诀五脏用药法!一,用药口诀病有万变治各有药。

补气以蜜芪、人参,补血以芎、归、芍、地。

气之滞者,行之以香附、砂仁,气之逆者,顺之以陈皮、苏子、杏仁、乌药。

理肝气以青皮、木香,泻肺气以前胡、枳壳。

沉香降肾气,菖蒲开心气,小茴治疝气,是则所宜之也。

至于血有当破者则有苏木、红花、三棱、莪术、桃仁、牛膝、归尾、刘寄奴,血有当凉者则有紫草、侧柏叶、白薇、生地,血有当止者则有地榆、梗皮、茜根。

散血以田七,活血以玄胡,化瘀血以藕节、小蓟,调经血以栀子、丹皮,瓦弄子消血块。

丹参补心血,蒲黄、卷柏生则行血熟则止血。

而川芎、归身为血中之气药。

除湿无如苍术,散满必资厚朴。

消肿以利水为先,虚肿以健脾为急,面肿者,风,白附为止,足肿者,湿,防、仁能除。

至于消食之品,麦芽消面食,山楂消肉食,神曲消果食,所宜分也。

若夫消积杀虫则雷丸、鹤虱、无异、阿魏、胡粉、水仙、槟榔、川楝子、枳实、使君子所当选也。

化痰之药有寒有热。

黄芩、瓜蒌、竹王、川贝治热痰而入心肺,半夏燥湿而入脾经。

风痰则枳实、礞石岂可混施。

至于气行痰行,理气之品皆痰药也。

湿热为痰之源,则利水泻火。

诸药皆痰药也,学者当隅反也。

解郁以郁金为最,而香附、黑栀因症而施。

解暑以香薷为主,而扁豆、滑石平寒而用。

更将滋补以熟地、紫河车、龟板、阿胶、沙参、玉竹、天冬、麦冬。

降火则有丹皮、玄参、童便最宜。

尔其黄莲、犀角能泻心火,黄芩、桑白泻肺火,龙胆、青黛、羚羊角、芦荟泻肝火,知母、黄柏泻肾火,大青叶、大黄、石膏、天花粉泻胃火,栀子泻三焦之火,赤茯苓、木通泻小肠之火是则所宜之分。

至于祛寒则附子、炮姜、吴萸、肉桂,暖胃则丁香、白豆蔻、胡椒、砂仁。

呕吐之症其因有三:因风半夏、生姜、霍香、陈皮必用;因寒则丁香、砂仁、川椒必资;因热则竹茹、芦根必问。

至若风泻则祛风葛根最妙,热泻则宜分水木通、赤茯,虚泻当升升麻可加于补剂,清泻宜涩肉豆蔻须配赤石脂。

若夫**不通则木通、车前、猪苓、泽泻、赤茯、白茯其要也。

五脏六腑用药法要

五脏六腑用药法要

五脏六腑用药法要一:肝脏补肝: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怀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瓜。

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女贞,杜仲,阿胶,白芍,沙苑子,鳖甲,乌梅。

补肝气:黄芪。

温肝寒:吴萸,肉桂,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大芸,川椒。

泻肝: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川连,黄芩,白芍,青黛,青蒿,茵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白蒺藜,川楝,天麻,勾藤。

(2)潜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灵磁石。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公,地龙,蝉蜕。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复花,苏梗。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二:胆补:温胆:酸枣仁,生地,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

泻: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栀子,青蒿,川连。

三:心补:养心阴(血):柏子仁,枣仁了黄,元肉,丹参,麦冬,当归。

安心神: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合欢花。

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泻: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黄。

四:小肠温小肠:(同温脾阳药)。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化石,赤小豆,苦参,赤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五:脾补: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草,升麻,葛根,苡仁,莲子。

温脾阳: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半夏,砂仁,白叩仁,草叩,益智仁。

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蜂蜜,大枣。

泻: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芒硝,西瓜。

绿豆。

燥脾湿:苍术,白术,苡仁,半夏,厚朴,茯苓。

脏腑五行用药法

脏腑五行用药法

补辛泻酸甘缓肝急疏肝理气桂枝(温)柴胡(微寒)郁金(寒)香附(温)疏肝缓痛白芍(微寒)川楝子(寒) 元胡炙甘草清泻肝火桑叶(甘寒)菊花(微寒)决明子(微寒)栀子(苦寒)黄芩(苦寒)龙胆草(苦寒)夏枯草(寒)气郁血淤白芍(微寒)川芎(温)郁金(寒) 茜草(寒) 炙鳖甲化火伤阴白芍(微寒)当归(温)山茱萸女贞子酸枣仁重镇肝阳生龙骨生牡蛎(咸寒)代赭石(寒)平肝熄风天麻白蒺黎钩藤(微寒)全蝎(温)蜈蚣(温) 防风(微温) 肝经湿热黄芩(苦寒)龙胆草(苦寒)栀子(苦寒)茵陈(苦寒)肝经受寒吴茱萸(热)小茴香(温)肝病实脾白术(温) 茯苓实则泻子黄连(苦寒)虚则补母泽泻(寒)熟地(温)生地(寒)补骨脂阿胶枸杞通便排毒大黄(苦寒)解酒排毒苍术(温) 泽泻(寒) 甘松(温) 葛花少阳使药柴胡(微寒)三焦使药木防己(寒)补咸泻甘酸收心缓泻心火黄连(苦寒)竹叶(寒)振心阳桂枝(温)肉桂(热)制附片(热)补心血当归(温)柏子仁地阿桂酒麦麻参补心气红参(温)西洋参(凉)灸甘草行胸痰薤白(温) 枳实(温) 瓜蒌实(寒)化血淤丹参(微寒)赤芍(微寒)开心窍菖蒲(温)远志(微温)冰片(凉)安心神远志(微温) 茯神连胶芩芍卵黄新镇心神龙骨(涩)牡蛎(咸寒)灵磁石(咸寒)心病实肺麦冬(微寒) 天花粉(微寒)水能克火泽泻(寒)生地(寒)枸杞补骨质虚则补母柴胡(微寒) 郁金(寒) 黄芩(苦寒) 龙胆草(苦寒) 伤科化淤三七(温) 乳香(温)没药活血调经桃仁川牛膝泽兰(微温)坤草(微寒)鸡血藤(温)红花(温) 桂枝茯苓芍丹桃重症破淤三棱莪术(温)水蛭(咸)穿山甲(咸微寒)补甘泻苦苦燥脾湿脾气虚人参(温)白术(温)黄芪(温)党参山药灸甘草脾阳虚干姜(热)寒湿困脾干姜(热)附子(咸热)苍术(温)白术(温)茯苓芳香醒脾陈皮(温)木香(温)脾阴虚黄精山药脾病实肾泽泻(寒) 白术(温) 茯苓附子(大热)木能克土防风(微温) 白芍(微寒) 桂枝(温)虚则补母桂枝(温)肉桂(热)附子(大热)补酸泻辛苦泻逆气通肺气桔梗麻黄(微温)升麻(微寒)牛蒡子(寒)蝉蜕(寒)通鼻窍麻黄(微温)辛夷(温)石菖蒲(温)苍术(温)散肺寒麻黄(微温)干姜(热)苏叶(温)细辛(温)清肺热黄芩(苦寒)石膏(大寒)润肺燥山药白芷(温) 杏仁(温) 天冬(寒)麦冬(微寒)百合(微寒)天花粉(微寒)玉竹(微寒)百部(微温)补肺气灸甘草党参黄芪(微温) 人参(温)西洋参(凉)降肺气枇杷叶(微寒)白前(微温)款冬花(温)旋复花(微温)固卫表黄芪(微温) 炮附(热) 防风(微温) 白术(温) 麻黄根浮小麦(凉)敛肺气五味子(酸温)白果(涩)乌梅(酸)祛肺痰苦杏仁(微温)法半夏(温)胆南星(温)白芥子(温)苏子(温)紫菀(温) 款冬花(温) 草果(温) 白豆蔻(温) 僵蚕(咸)桑白皮(寒)葶苈子(大寒)浙贝(寒)瓜蒌皮(寒)知母(甘寒)瓦楞子(咸寒) 半夏厚朴苓姜苏肺络渗血白芨(涩寒)三七(温)阿胶透表止痒浮萍(寒) 银花(寒) 连翘(微寒) 蝉蜕(寒) 蛇蜕肺病实肝柴胡(微寒) 郁金(寒)火能克金黄连(苦寒)桂枝(温)虚则补母茯苓白术(温) 干姜(热)子令母实阿胶补苦泻咸辛润肾燥肾阴虚熟地(温)龟甲(微温)旱蓮草(寒)玄参(咸微寒)天冬(寒)黑豆枸杞肾阳虚制附子(咸热)巴戟天(微温)肉苁蓉(温)肉桂(热)淫羊藿(温)鹿茸(温)杜仲阳起石(温)肾精虚枸杞覆盆子菟丝子鹿茸(温)鹿角胶(温)泻肾浊泽泻(寒)温尿频细辛(温) 乌药(温) 金樱子桑螵蛸平补肾淫羊藿(温)枸杞菟丝子补骨脂增记忆益智仁生发乌发当归(温) 侧柏叶(寒) 制首乌(温)土能克水白术(温)茯苓虚则补母麦冬(微寒)天冬(寒)西洋参(寒)水火既济桂枝(温) 黄连(苦寒)六腑以通为顺降胃气半夏(温)生姜(微温)竹茹(微寒)芦根(寒)代赭石(寒)枳实(温)厚朴(温)柿蒂温胃寒干姜(热)吴茱萸(热)清胃热生石膏(大寒)知母(寒)黄芩(苦寒)黄连(苦寒)胃热伤阴麦冬(微寒)玉竹(微寒)北沙参(寒)生地(寒)重降胃酸旋复花(微温) 代赭石(寒) 海螵蛸(微温)清热利湿石膏(大寒) 知母(寒) 防己(寒) 泽泻(寒) 茯苓补血退乳四物汤加炒麦芽软坚散结牡蛎(微寒) 瓦楞子头风痛川芎(温) 鈎腾(微寒) 白附子(温) 僵蚕痔疮赤豆当归(微温) 槐花(微寒)调和阴阳桂枝(温) 白芍(微寒)积食轻证:山楂(微温)神曲(辛温)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积食重证:大黄(寒)芒硝(咸寒)枳实(温)厚朴(温)生牡蛎(咸寒) 虚则补母桂枝(温)肉桂(热)制附片(咸热)清胆:柴胡(微寒)郁金(寒)金钱草茵陈(苦寒)醋五倍子(酸)泻胆:龙胆草(苦寒)黄芩(苦寒)栀子(苦寒)便秘老人加肉苁蓉(温),小孩重用白术(温)虚热麻仁丸,炙甘草汤气虚黄芪建中汤肾虚济川煎血寒当归四逆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寒实大黄附子细辛汤太阳太阳厚朴七物汤少阳阳明大柴胡汤热重于实调胃承气汤实重于热小承气汤或厚朴三物汤热实夹饮己椒苈黄丸实热皆重大承气汤湿重于热白虎汤合五苓散热重于湿白头翁汤加大黄或大柴胡汤热毒雍滞,血败肉腐湿热淤结芦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湿热淤脓桔梗败酱草薏苡仁行阳排脓薏仁败酱散附子气滞痈脓桔梗芍药枳实血虚痈脓当归赤豆散肺痈夹虚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寒湿痈脓白术附子生姜大枣泻火汤栀子(三钱)白芍(五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五脏六腑用药规律

五脏六腑用药规律

五脏六腑用药规律小肠与膀胱为太阳经。

2.太肠与胃为阳明经。

3.胆与三焦为少阳经。

4.肺与脾为太阴经。

五脏六腑用药规律阴阳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利阴虚。

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阳盛格阴四肢厥,承气荡热须急图。

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实麻黄恶寒除。

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渴用白虎,里虚十全可大补,里实承气能通腑。

半里半表小柴胡,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黄芩黄连驱。

寒热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

虚实气虚扶正用四君,血虚补血四物寻,虚实夹杂降气汤,真虚假实香砂君,真实假虚蜇虫存。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气荡。

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室宜攻承气汤。

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泄少阳,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石,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

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香化湿证。

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瘛从,大定风珠是福音。

脏腑辨证汤证诀*心、小肠心气不足宜养心,心阳不振加附温,心血不足多怔忡,四物合入酸枣仁。

心阴不足补心丹,心火亢盛使泻心,痰迷心窍神志呆,导痰菖蒲和郁金。

痰火扰心多狂妄,礞石滚痰可宁神,心血瘀阻胸窒闷,薤白失笑四物寻。

饮遏心阳多头晕,苓桂术甘温化饮,心脾两虚归脾汤,黄连阿胶交心肾。

心火小肠导赤散,小肠虚寒茱萸跟,气痛天台乌药亲。

脏腑辨证汤证诀*肝、胆肝气郁结须疏肝,肝火上炎使龙胆,阳亢天麻钩藤饮,肝风羚羊钩藤攀。

肝血不足四物汤,寒凝疝痛暖肝煎,肝阴亏虚用一贯,虚阳上亢使镇肝。

肝肾阴虚杞菊丸,肝火犯肺黛蛤散,肝胆不宁酸枣仁,肝脾不和逍遥丸。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原表:木火土金水木桂枝椒干姜细辛附子火大黄旋覆花泽泻厚朴硝石土甘草大枣人参麦冬茯苓金枳实豉芍药五味子薯蓣水黄芩黄连白术竹叶地黄修改后:木火土金水木桂枝未知附子细辛干姜火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牡丹皮)未知葶苈子泽泻土大枣(薯蓣)甘草人参未知茯苓金枳实豉(山萸肉)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未知水未知黄连白术黄芩(竹叶)地黄泻本泻所克补生我小泻肝:金木(枳实)金土(芍药)木水(干姜)小泻心:水火(黄连)水金(黄芩)火木(大黄)小泻脾:木土(附子)木水(干姜)土火(甘草)小泻肺:火金(葶苈子)火木(大黄)金土(芍药)小泻肾:土水(茯苓)土火(甘草)水金(黄芩)注:泻所克,是为了防止所克反侮本脏。

补生我,是为了本脏得到补充。

补本补生我泻所克治本所苦小补肝:木木(桂枝)木水(干姜)金土(五味子)土木(大枣)小补心:火火(代赭石)火木(旋覆花)水金(竹叶)金火(豉)小补脾:土土(人参)土火(甘草)木水(干姜)水土(白术)小补肺:金金(麦门冬)金土(五味子)火木(旋覆花)木金(细辛)小补肾:水水(地黄)水金(竹叶)土火(甘草)火水(泽泻)注:泻所克,是为了防止所克反侮本脏。

补生我,是为了本脏得到补充。

治本所苦是补所克而泻生我,正与前面的补泻相反相辅。

泻生我泻我生大泻肝:土火(甘草)水金(黄芩)火木(大黄)大泻心:金土(芍药)木水(干姜)土火(甘草)大泻脾:水金(黄芩)火木(大黄)金土(芍药)大泻肺:木水(干姜)土火(甘草)水金(黄芩)大泻肾:火木(大黄)金土(芍药)木水(干姜)注:前两味是小泻汤中泻母的臣药,后两味是泻子的臣药。

补我生大补肝:火火(代赭石)火木(旋覆花)水金(竹叶)大补心:土土(人参)土火(甘草)木水(干姜)大补脾:金金(麦门冬)金土(五味子)火木(旋覆花)大补肺:水水(地黄)水金(竹叶)土火(甘草)大补肾:木木(桂枝)木水(干姜)金土(五味子)注:三味药是小补汤中补子的君药臣药。

天地五行化生人体五脏系统,养成诸药之五行药性

天地五行化生人体五脏系统,养成诸药之五行药性

天地五行化生人体五脏系统,养成诸药之五行药性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以诸药之五行药性以究人体五行之偏,以乱体内寄生病原五行之性,此药之为用也。

陶公精选25味药,用以明五行互含,一行之药内分五行,故有内外五行之分。

外五行为药之功用,而内五行则为各药之作用于人体之五行功能系统也,即用药之五行以究人体五行五脏系统之指南,而非指五行药用内又分五行之用。

譬如黄连为水中火,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火之火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火即心也,故黄连以清上焦心之热。

譬如黄芩为水中木,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木之木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木即肝也,故黄芩以清中焦肝之热。

譬如大黄为火中木,火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咸以润下也,而火中木为作用于人体之五行之木即肝也,以肝所疏泄之水下润肠道而解肠道之澡。

譬如附子为木中水,木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辛散温升回阳疏泄,而木中水之水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水即肾也,故用附子以温肾回阳。

五行药性之用不过辛散、咸润、甘缓、酸收、苦燥,而其中每一用又按人体之五行系统,分为作用于肝、心、脾、肺、肾也。

桂为木中木,木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辛散温升回阳疏泄,木中木之木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木即肝也,故以桂升肝阳。

椒为木中火,木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辛散温升回阳疏泄,木中火之火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火即心也,故以椒助心之阳。

五脏用药——精选推荐

五脏用药——精选推荐

五脏⽤药肺之⽤药肺是华盖,清虚之脏、娇脏、不耐寒热,⽤药宜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其性喜润⽽恶燥。

1,外感咳嗽基本⽅:前胡桔梗杏仁⽢草风寒咳嗽:基本⽅加紫苏叶、法半夏、橘红、⽩前。

外感风寒,喜⽤⾟燥之品,虽可治病,但会伤阴液,⽽以上药物都⽐较平和。

咳⽽呕吐加⽣姜;若初起风寒咳嗽,荆芥⽤多了病⼈咳嗽可加剧,最好⽤紫苏叶,杏苏散是⽐较平缓之剂,⽤时效果好;痰多加法半夏、陈⽪;对风寒重证,可酌情⽤⿇黄或炙⿇黄绒。

在治疗风寒咳嗽时苏叶、荆芥、⿇黄不能超过10克,⽣姜⽤3克即可,不宜过多,过多伤肺。

风热咳嗽:基本⽅加贝母、桑叶、⽜蒡⼦;咳⽽作呕者加枇杷叶、法半夏;⼝⼲,⾆⽋润,开始加芦根清润流畅之品,⽇久则加沙参、麦冬;痰多加⽠蒌仁;风热咳嗽初期,宜⽤清发之品,但薄荷刺激性太强,⼜是芳⾹之品,宜少⽤,另⽤2克;不宜过于苦寒之品,因苦寒易化燥伤阴;也不宜过早加⽤炙枇杷叶、炙款冬花等,以免留邪。

有⼈治风热咳嗽⽤贝母,我认为病初起⽤浙贝⽐较发,有清热解毒作⽤。

最好⽤紫苏叶、⽩前、前胡合⽤效果好。

2,内伤咳嗽寒饮射肺:⽅⽤⿇黄、桂枝、杏仁、紫菀、⽣姜、橘红、茯苓、法半夏、苏⼦、五味⼦。

重者酌加细⾟、⼲姜、⽩术;胸肋满闷、⽓逆甚者加旋覆花;喉如⽔鸡声加射⼲。

风热雍肺:⽅⽤桑叶、川贝母、⽠蒌仁、马兜玲、冬⽠仁、桔梗、⽩茅根、枇杷叶、⽣薏苡仁、杏仁、莱菔⼦、枳壳。

重者酌加⾦银花、连翘、黄芩。

3,哮喘喘有寒喘、热喘,及肾不纳⽓、肺⽓不降所致者。

初喘常⽤⿇黄、杏仁、苏⼦等,但⿇黄对久喘不利,并伤肺阴;喘证初发或⽼病新发属痰饮,⽤⼩青龙汤;肺热⽤⿇杏⽯⽢汤;长期久喘,肾不纳⽓,⽤杏仁、苏⼦、沉⾹、胡桃⾁、五味⼦、⽩果、并加养肾之品,不⽤⿇黄、因⿇黄对久喘不利,并伤肺阴;肾阳不⾜加蛤蚧等升阳之品;肺⽓不降⽤三⼦养亲汤;胸闷⽓喘加全⽠蒌、杏仁、贝母、苏⼦、苏梗。

4,痰寒痰⽤⼆陈汤加旋覆花,热痰加海蛤粉,同时要注意培⼟,偏凉加茯苓、⽩术、偏热加⼭药、茯苓。

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脏腑

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脏腑

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脏腑肺{金}肺属金,性潜降、收敛、清洁。

主气、司呼吸,与大肠互为表里。

其华于毛,色白、味辛、五情伤于悲,开窍在鼻,主皮肤,气通于秋。

(阳中之阴)阴虚:多燥多咳,或咳血、潮热。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阳虚:易感冒,卫气虚,抵抗力弱。

代表方: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三怮汤、葶苈大枣汤脾{土}脾属土,性养育承载万物。

运行水、血、微元,提升内脏,防内脏下垂,与胃互为表里.其华在唇,色黄、味甘、五情伤于思,开窍于口,主肌肉,气通于长夏。

(后天之本)阴虚:手足热,口干不欲饮,不思食代表方:阳虚:多湿多虚,四肢不温,面肿,口淡无味,恶水。

代表方:附桂理中汤、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

心{火}心属火,性炎上、发热、明亮。

主血、藏神,与小肠互为表里。

其华于面,色赤、味苦、五情伤于喜,开窍在舌,主脉,气通于夏。

阴虚:盗汗,心悸,低热,失眠,健忘。

代表方:补心丸、四物汤阳虚:自汗,心悸,气短。

代表方:四君子汤、瓜蒌薤白汤,【急】四逆汤加人参或党参肝{木}肝属木,性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疏泄、藏血、调节精神情志气机,与胆互为表里。

其华在爪,色青、味酸、五情伤于怒,开窍于目,主筋,气通于春。

(阴中少阳)阴虚:眩晕,易怒,耳鸣。

代表方:石决钩藤饮、龙胆泻肝丸、杞菊地黄丸。

阳虚:筋无力,恶风,善惊惕,阴湿,饮食不振。

代表方:柴胡疏肝汤、逍遥散。

肾{水}肾属水,性滋润、寒凉、闭藏、润下。

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与膀胱互为表里。

其华在发,色黑、味咸、五情伤于恐,开窍于二阴、耳,主骨,气通于冬。

(先天之本)阴虚:耳鸣耳聋、牙齿痛而松浮、头昏目眩、口干。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饮。

阳虚:脱发,畏寒,手足不温,尿少浮肿,或夜尿多,便稀,阳痿,滑精。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腹泻)四神丸、(气短)黑锡丸、(尿多)缩泉丸、右归饮。

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与泌尿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五脏六腑的常用药

五脏六腑的常用药

五脏六腑的常用药肝、心、脾、肺、肾,人体五脏六腑的常用药,你知道有哪些吗?今天用5张图教你学会,节省去问大夫的时间!人体五行五色五脏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是中国很早以前就提出的。

《黄帝内经》之五行脏相学中提到"五行有五色,五脏有五行,五色入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色白青黑红黄,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

肝为木,喜清凉,属青色;肺为金,喜湿润,属白色;心是火,喜降火,属红色;肾是水,喜滋补,属黑色;脾为土,喜温暖,属黄色。

15种药食同源的中药,即可入药又可入食生姜——散寒气龙眼肉——养肝血百合——养心肺银耳——清润肺肉桂——温肾阳胡椒——温脾阳饴糖——补中虚佛手——疏肝气大枣——补气血核桃——安脑神莲子——宁心神甘草——和五脏桑葚——益肝肾茯苓——养心脾山药——健脾气五官对五脏:察五官辩五脏疾病《黄帝内经》有言: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看舌知“心”】1、舌色红润,味敏灵活:心血充足健康;2、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4、舌有瘀斑:多为心血瘀阻;5、舌红深暗:多为心阴不足;6、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

【看唇知“脾”】1、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2、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3、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4、口唇黏腻,多为脾胃湿热;5、口中泛酸,表明肝脾不和;6、唇肿溃烂,多为脾热火旺。

【看鼻知“肺”】1、鼻塞清涕,多为风寒袭肺;2、鼻子发红,多是肺热火旺;3、鼻子干燥,多是阴虚火旺;4、嗅觉不灵,肺脏功能降低。

【看眼知“肝”】1、两眼昏花,视物不明:肝血不足;2、眼目红胀,肿痛异常:肝经火盛;3、眼睛酸涩,眼干刺痛:肝肾阴虚。

【看耳知“肾”】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失聪:肾功能下降。

五脏:脾好——肺就好(土生金)肺好——肾就好(金生水)肾好——肝更好(水生木)肝好——心就好(木生火)心好——脾就好(火生土)五脏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行与五脏用药歌诀摘自《当代满医临床绝技》【c+】

五行与五脏用药歌诀摘自《当代满医临床绝技》【c+】

五行与五脏用药歌诀摘自《当代满医临床绝技》【c+】
一、肝经歌诀
1.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阿胶。

2.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3.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4.温肝木香吴萸桂。

引用青皮川芎好。

二、心经歌诀
1.补心远志酸枣山,当归天竺麦冬搬。

2.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3.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4.菖蒲藿香来温心,十七心药才讲完。

三、脾经歌诀
1.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山药共陈皮,,莲子芡实甘草配,苍术白术白茯苓.
2.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吃。

3.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4.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人脾。

四、肺经歌诀
1.补肺麦冬共山药,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补肺九药方聚齐。

2.泻肺: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3.温肺: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寇仁。

4.凉肺: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5.歌诀: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五、肾经歌诀
1.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补肾十八味味聚。

2.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3.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

4.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五脏六腑主次药用药法则

五脏六腑主次药用药法则

五脏六腑主次药用药法则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机升降出人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疹毒内陷)。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而言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收敛。

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周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有些药物同时具有既升浮又沉降的“二向性”,这是药物作用趋势的另一种表现,表明药物治疗范围扩大,如麻黄,既能升浮以发汗解表,又能沉降以利水消肿;有的药物还具有“多向性”,但也有药物升浮沉降均不明显,如南瓜子的杀虫功效。

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掌握升降浮沉的性能,可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一般说来,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羚羊角、石决明潜降;病势下陷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人参、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气味是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索。

一般而言,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之味,温热之性;沉降性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昧,寒凉之性。

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2、质地能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

一般花、叶、皮、枝等质轻药物大多是升浮的;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