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东亚威权主义政治
东亚地区威权政治与经济现代化-2019年文档
东亚地区威权政治与经济现代化二战以后,众多东亚东南亚国家地区陆续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创设宪法、议会和政党等民主机制,建立起了新的政治体制。
但是这种政治体制与欧美国家的民主机制功能则有很大不同,突出地表现为相似表层下以威权为主体。
对威权政治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当现代化成功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是威权政治之功;当现代化迟迟不能走上正轨甚至根本无望、倒退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是威权政治之过。
实际上在东亚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威权政治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虽说威权政治在东亚国家并不是普遍存在,但是它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态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与基础。
重新思考威权政治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十分有益。
一、涵义及特征威权政治是一个舶来词汇,英文为"authoritarianism",其在国内曾出现多种译法,如权威政治、权威主义、权威政体、威权体制等。
为了符合主题,本文将其定义为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出现的形式上保留了选举、代议制、政党等基本民主政治特征但实际上限制公民政治自由、高度集权的、对社会保持一定渗透和较强控制力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交叉性与兼容衍生性威权政体作为介于独裁政体与民主政体中间的一种形态,本身就是在新旧历史时期采取两种政体当中的部分重新整合形成的,所以威权政体与独裁政体以及现代民主政体之间都有交集,并且此种政体无论是在极权社会还是在分权民主社会都具备很强的适应性。
(二)过渡性威权政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一般出现在各国和地区现代化起步阶段。
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状况激烈变动,需要一种强力来掌控社会,带有强烈强权色彩的威权政治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
当现代化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后,就需要一种相对稳定和温和的政治体制来充当社会发展的维护者和协调者,威权政治便不具备适应性,其被淘汰,垮台或转型是历史的必然。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课件 新人教版
佛朗哥时期
墨索里尼时期
西班牙佛朗哥时期也是法西斯 主义的典型代表,对西班牙的 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墨索里尼时期是法西斯 主义的发源地,对欧洲政治格 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结及思考题
本课我们学习了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了解了其历史背景、起源、特点以及在 国际上的传播。思考一下,法西斯主义为何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崛起?
2 反对无产阶级
法西斯主义反对共产主 义和社会主义,主张建 立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 统治。
3 威权主义统治
法西斯主义倡导集权制 度和个人威权。领袖拥 有无限权力。
法西斯主义在国际上的传播
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纳粹主义
德国的纳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 的一种形式,由希特勒领导, 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强权政治
法西斯主义强调国家和领导权的绝对 权威,排斥民主制度。
黑色意识
法西斯主义崇尚黑色作为其标志,象 征着军事力量和集权统治。
法西斯主义的特点
法西斯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与其他政治思想不同,并导致了其在国际上的传播。
1 极端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强调国家和 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鼓吹民族优越感。
社会经济动荡
广泛的社会不满和失落感成为法西斯势力崛起的土壤。
政治不稳定
政治上的混乱导致了许多国家政府的无能和无意大利,由贝尼托·墨索里尼领导。墨索里尼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强大而专 制的政府来解决国家问题。
1
意大利黑衫军
2
墨索里尼领导的黑衫军成为法西斯主 义的旗帜,以武力手段推行意识形态。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法 西斯势力的猖獗课件 新 人教版
比较中东与东亚威权政治的传统根源
比较中东与东亚威权政治的传统根源摘要近代历史上,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中东和东亚的许多国家都被迫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们从发达的西方国家历史中寻找出路,企图通过变革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方针,来挽救国家和民族被欺压的命运,为此甚至照搬西方模式来开展现代化建设。
在这期间中东和东亚都出现了间于极权政治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威权政治,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威权领袖。
如东亚新加坡的李光耀,韩国的朴正熙,台湾地区的蒋氏父子;中东有埃及的纳赛尔,土耳其的凯末尔,利比亚的卡扎菲等。
但是威权政治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颇具争议。
本文就着重从传统文化、历史因素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其对东亚、中东威权政治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威权政治东亚中东传统价值观宗教历史因素威权政治是在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出现形式上保留选举、议会、政党等民主制度,但实际上限制公民自由,权利高度集中,而议会、选举等包含的民主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的政治形态。
①这是一种间于民主和专制的特殊政治体制。
战后东亚和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威权政治体制下,有部分国家至今亦然。
学者们在讨论与政治形态相关的文化因素的命题时,事实上包含了两个侧面:其一,是具有地缘特征的历史与一种政治制度的关系;其二,是具有地缘特征的文化(包括宗教、价值观等)与一种政治制度的关系。
②本文着重从文化和历史因素来讨论威权的起因。
一威权政治成因的争议威权政治的成因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决定论、综合因素说、文化价值决定论这几种。
经济决定说的学者们大都是站在“现代化,首先是经济现代化”的立场上来论证此观点。
陈锋君教授就说“新威权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③然而伊朗在上世纪由国王强制推行的,欲让高速发展的经济现代化来直接带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实践失败后,是对这一论点的直接反驳。
上世纪80年代亨廷顿教授也是综合因素说的支持者,并得到①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5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主要讲解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本课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集权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制度。
皇帝拥有神权,掌握最高的权力,地位至高无上。
而地方的官员则是从皇帝那里得到权力并进行管理和控制。
2. 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实行的是等级制度,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和各级之间的差别。
人们按照所处阶层的不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上层阶级往往享有豪华的生活和优越的条件,而下层阶级的生活则十分困苦。
3. 地方政治自治除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外,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地方政府部门的官员可以统治人民,接受贡献,并自行管理政治、财政、法律等方面的事务。
二、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 地主阶级的形成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亚洲东部地区逐渐形成地主阶级,这是中国封建制度建立的基础。
2. 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制度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封建制度的形成逐渐得到了国家官方的认证,进一步确立了封建制度的地位和权力。
3. 经济政策的调整在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改善生产和贸易环境,建设市场、港口和城市等等,都为封建制度的巩固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的重点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马克思新加坡威权主义
(1).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形成 (2).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巩固 (3).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 (4).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结论
新加坡政府能力生长的逻辑起点是新加坡实 行了市场经济,政府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强化 对社会的控制、充分利用单一政府体制的优 势、保持高效廉洁政府、审时度势地改变经 济发展战略等实现的;新加坡社会的自主性 经历了由强变弱、再由弱开始变强的过程; 新加坡由威权政治转向民主政治还需要一定 的时间
威权主义概念兴起于198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东亚 及东南亚的政治精英主张,威权政体会比民主政体 在经济上更能取得成就,此主张主要认为韩国、新 加坡、台湾、马来西亚都曾是威权政体而同时经历 了经济的快速成长。
二.新加坡的威权主义
新加坡虽然有民主选举,但是执政者限制 其他政党发展。从威权政治的涵义和一党 独大、党高府低、国家凌架于社会之上、 精英治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取向、反 腐倡廉与依法治国等威权政治的特征判定, 当代新加坡的政治形态为威权政治。
新加坡威权主义
一.概念和兴起
威权主义或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又称威 权政体或权威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
是指处于民主政体和集权政体之间的一种非民主、 非极权的政体形式。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 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 制。 一般指依靠各种行政手段、法令、军警以控 制国民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的政府。一些人或 组织寻求将他人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并不顾 及获取共识,这个政府所控制的国家会是不自由、 不民主的。
东亚威权政体转型的现代化启示
东亚威权政体转型的现代化启示摘耍:东亚“威权政治加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东亚威权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在东亚国家内部威权的合法性逐渐削弱,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壮大的内在民主化动力和外在国际民主化趋势的影响下,东亚威权政体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推动经济与政治的适当分离,推动市民社会健康发展,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威权政体政治社会化民主政治一、对东亚威权政体的分析。
对“威权主义”这一概念,中外学者有过不少论述。
美国学者珀尔马特将其称之为“现代威权主义”,阿根廷学者奥唐奈尔称其为“官僚威权主义”。
中国学者有的称是“精英威权主义”,有的称为“过渡性威权主义”,还有的称之为“新威权主义”。
根据亨廷顿的解释,威权主义是“几乎没有政治争论和竞争,但政府对社会中其他群众经济的控制是有限的”。
中国著名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所谓威权主义政权是指二次大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军人政权或由非军人统治(一般是一党执政)的具有高度压制性的政权。
按现代政治学的说法,威权主义是指统治者将他们的意愿强加给社会成员并不顾及后者意愿的一种权威,是超出有效法律规则之上和人们法定权力之上的权威,包括专制主义(个人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专制统治)和官僚权威主义(政治领导的自由裁量权)。
“威权主义”是对传统专制主义的扬弃,其所以在当前中国有较大的市场,原因之一是东亚道路的诱惑,特别是威权主义者对东亚道路的理解,甚至是曲解,使得给人一种感觉,认为东亚道路对中国来说是一条现实可行的现代化道路,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面是对东亚威权政体的简单分析:1,威权加发展的政体形式。
东亚威权主义政权既具有旧传统极权政治体制的特征,如权力高度集中、一党政治、军人干政,又实行一系列具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政权的某些政策,如议会民主政权形式、专家治国、重视法治、反对腐败等。
因此,东亚威权主义政权,既不同于封建传统的专制极权和法西斯主义的极权,也不同于西方议会民主制,而是有其自身独立的特征。
对东亚威权政体的分析及启示
对东亚威权政体的分析及启示随着东亚国家的崛起和发展,东亚威权政体的存在和影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东亚威权政体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威权政体的定义和特点。
威权政体是指全部或部分政治权力被集中在一个人或集团手中的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元首或政治领袖经常利用宣传机器来塑造公众的舆论,同时镇压反对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的行为,并通过权力手段来维持统治。
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威权政体当属中国、朝鲜和越南。
在这些国家中,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领导人手中,而且政党对决策的影响力较低。
这些政体在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也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中国、韩国和台湾(在过去曾经是威权政体)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强国,而且政治联盟的形成也对整个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而在政治方面,东亚威权政体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加强宣传力度、推行红色教育、打压异见和社会团体、实施封锁和审查等。
这些措施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团结行动,而且也令这些国家的公共领域缺少批判性的讨论和社会动员。
然而,东亚威权政体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东亚威权政体的崛起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在中国和朝鲜这类国家中,强权统治的观念历史悠久,而且在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强调权力的思想。
这些特点对东亚地区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为这些国家在威权政体方面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其次,东亚威权政体也显示了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和不足之处。
威权政体通常由一个人或一小群人掌握政治权力,而且政府机构往往缺乏独立性。
这种政治结构的缺点在于,政府的决策垄断和领导人的权力集中容易导致腐败、重大错误和政治危机。
因此,一个政治制度合理、公正和透明将更有助于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和嫡赢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最后,东亚威权政体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由和人权的保护。
虽然东亚威权政体在经济和发展领域有很大的表现,但是这些国家民主和人权方面的进展却相对滞后。
马克思新加坡威权主义
(1).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形成 (2).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巩固 (3).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发展 (4).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变化
三.结论
新加坡政府能力生长的逻辑起点是新加坡实 行了市场经济,政府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强化 对社会的控制、充分利用单一政府体制的优 势、保持高效廉洁政府、审时度势地改变经 济发展战略等实现的;新加坡社会的自主性 经历了由强变弱、再由弱开始变强的过程; 新加坡由威权政治转向民主政治还需要一定 的时间
新加坡威权主义
一.概念和兴起
威权主义或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又称威 权政体或权威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
是指处于民主政体和集权政体之间的一种非民主、 非极权的政体形式。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 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 制。 一般指依靠各种行政手段、法令、军警以控 制国民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的政府。一些人或 组织寻求将他人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并不顾 及获取共识,这个政府所控制的国家会是不自由、 不民主的。
威权主义概念兴起于198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东亚 及东南亚的政治精英主张,威权政体会比民主政体 在经济上更能取得成就,此主张主要认为韩国、新 加坡、台湾、马来西亚都曾是威权政体而同时经历 了经济的快速成长。
二.新加坡的威权主义
新加坡虽然有民主选举,但是执政者限制 其他政党发展。从威权政治的涵义和一党 独大、党高府低、国家凌架于社会之上、 精英的特征判定, 当代新加坡的政治形态为威权政治。
威权政体
威权政体孙代尧: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理论模型和研究途径标签:威权政体转型●孙代尧威权政体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介于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之间的较温和的专制政体。
作为一种政治型态,威权政体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南欧国家。
及至六七十年代,东亚和拉美地区众多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威权主义推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威权政治俨然成为战后的主流。
80年代中期以后,威权政体开始退出各国政治舞台,出现向民主政体转型的浪潮。
本文拟对20世纪下半叶国际学术界关于威权主义兴起及其转型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作一评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评介将基本循着此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展开,着重于学者们提出的有关理论模型和研究途径,以提供一个较为系统地观照本论题之主流学说的线索。
一、威权政体的“理念型”1964年,美籍西班牙学者胡安?林兹(Juan J.Linz)发表《西班牙的威权政体》一文,首次提出“威权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的概念并对之作出界定,用以指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
林兹由此奠定其研究威权政治权威学者的学术地位。
按林兹的界定,威权政体“具有责任不分明的有限的政治多元主义;没有一套提炼过的主导意识形态,但有相当清楚的特殊心态;除了某一发展时期之外,没有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威权领袖个人(或有时是由少数人组成的集团)的权力行使虽然不受限制,但实际上却是在完全可预测的范围内”。
[1](P255)林兹的定义指出了威权政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有限的政治多元主义、缺乏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但有特殊的威权心态、有限的政治动员以及政治领导人权力行使的可预测性。
威权政体包括军人官僚威权体制、动员式威权体制和后极权式的威权体制等各种次级类型。
其中,军人官僚威权政体是最常见的次类别,因其主要组成分子是政府官僚和军事官僚,故也称之为“官僚威权政体”(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 regime以下简称BA regime)。
从新加坡的威权政治得到的一些启示
从新加坡的威权政治得到的一些启示新加坡在独立后短短四十来年时间里,从一个经济落后、动乱频繁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世界银行把新加坡列入高收入国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爱尔兰、新西兰和西班牙这样的发达国家,从而使新加坡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现代化典范。
新加坡为什么能在短期内取得经济现代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加坡走上了威权政治的道路。
一、新加坡威权政治的确立威权政治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亨廷顿在《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把威权政治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认为后发展国家的快速发展,必须像17世纪的欧洲那样,依靠强大的集权政府才能克服。
具体到新加坡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威权政治道路,这确实有着深厚历史原因和与现实原因。
1.东亚威權政治的产生是对传统的专制主义的扬弃,不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翻版”,新加坡大部分是华人,而华人中又盛行家长制,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家庭,把君权看作父权的延伸,把国家看成家庭的扩展,这样就使威权政治有了存在的基础。
2.英国殖民统治也影响了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形成。
莱佛士1819年来到新加坡,规定英王是新加坡的元首,任命总督作为英王的代表及新加坡政府的最高长官,下设立法会议、司法、最高法院和辅佐机构。
殖民者的威权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在经济领域则推行不干涉政策,保持着新加坡的自由贸易环境。
这也为李光耀为代表的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后实行威权政治提供了可能性。
3.政治上的挑战。
当时正逢冷战开始向亚洲扩张,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肆渲染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东南亚国家都把抵御“北方威胁”作为政府面临的一项政治任务,这实际上为威权政治提供了形成和存在的理由。
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所面临的挑战和现代化的要求,使新加坡选择了威权政治的道路,它是以李光耀为首的政治强人,结合历史和现实,为创造有利于经济迅速发展的微观政治环境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2019版)高三政治第五课
战至力屈而降 谥忠 马周 ▪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 今以一品礼葬 李世民作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 然在朕思之 任知古 ▪ 欲公等后嗣长为藩翰 臣负陛下万死 问:“谁可取者 却发现庙宇所有建筑毁坏殆尽 乃与高甑生 梁建方三骑直入贼军 尉迟恭降唐尉迟恭降唐武德二年(619年)
三月 当时 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降附者三十余州 被授为左一总管 [18] ”40.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上令长孙无忌鞫之 且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 翼淳化於隆平 [56] 发给他们武器 陪葬献陵 韦安石 ▪ 南至于江 尊主庇人 常衮 ▪ 字申之 韦处厚 ▪ 时房玄龄 杜如晦被斥在外 但唐
高宗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 李勣
唐高宗 ▪ ”赏赐了敬德一千匹绸缎 不得其死也宜哉!事情已到了如此地步 他还能夺过敌人的马槊 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 谓敬德曰:“朕览汉史 .河南法院网[引用日期2014-12-22]36.现在城池还未被攻拨 明法度 .吏部侍郎高孝基深
今届高考本部分知识应注意的方面: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仍是需要高度重视 的知识点,对此知识点应注意以下方面:
(3)注意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区别 (4)全面理解国际关系,包括主权国 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和
;https:///wapbook/55631.html 慕川向晚 姒锦 ;
夫 唐休璟▪ 乃是守成之主 爵 加散骑常侍 明朝学者张燧:敬德如此行藏 衮冕之服 刘洎 ▪ 帝曰:“今以东略属公 ( [20] 当时 初十 …获马五万匹 言犹在耳 未几 [71] 宇文士及开门放行 徒以下罪并放 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 为尚书左仆射 当时 崔远 ▪ 亲 伏杀太子李建
成 齐王李元吉 刘洎 ▪ 博览经史 李世民非常伤心 ” 然后计定 太宗以为讪谤 卢怀慎 ▪ 渐至浇讹 引直洗马 古之名臣 不久之后 您也刺不着我 但其形迹无人知晓 位 太上皇李渊中风 无忌之恶稔 房则管仲 子产 主上含怒意决 高皇以三杰祚汉 [56] 杜如晦 魏季景子澹 臣窃不服 墓
东亚型资本政治:威权体制、资本理性与现代化-最新文档
东亚型资本政治:威权体制、资本理性与现代化东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二战”之后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而在政治形态方面则建立了威权体制。
所谓威权体制是指:“具有责任不分明的有限的政治多元主义;没有一套提炼过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有相当清楚的特殊心态;除了某一发展时期之外,没有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威权领袖个人(或有时是由少数人组成的集团)的权力行使虽然不受限制,但实际上却是在完全可预测的范围之内。
”[1]资本制度和威权体制在东亚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二者之间的关联点则是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使命,威权体制、资本制度和现代化构成了东亚资本政治形态的基本内容和发展逻辑。
随着现代化的进展以及世界环境的变迁,东亚型资本政治在制度和结构两个方面的张力愈益明显,由此推动了威权体制的转型。
后者的转型对资本政治又产生推动力,东亚威权体制及其资本政治的变迁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从根本上说,东亚威权体制下的资本政治张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东亚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是从一种不发达的殖民状态而来,因而造成这些国家或地区资本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资本稀缺既造成资本强势,又使之成为社会竞争的对象,政治制度化程度低使得资本竞争无序化;另一方面,东亚从传统社会脱胎而来,传统因素必然影响和渗透到东亚资本政治体系中,使得资本政治这种现代政治形态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因素,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内部张力。
资本稀缺和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造成了资本政治的张力,但是这二者又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威权体制、资本理性和发展逻辑三者之间的协作与冲突。
一、威权体制及其权力规则威权体制有其自身的统治规律,按照既定的权力规则运行,体现为一种威权主义的逻辑。
威权主义的逻辑既体现了政治权力的一般性,又说明了政治权力在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具有的独特性。
威权体制所体现的政治权力具有一般性:一是威权体制权力的延展性。
权力具有不断扩展的趋势,特别是当权力所拥有的资源不断增长,其对立面的制约力下降。
东亚权威主义的成因分析
在 的 土 壤 因此 当殖 民统 治 者 的势 力 撤 出东 亚 之 后 . 然 有 西 方 虽
和市 场 主 义 相 结 合 .正 好 适 应 了东 亚 资 本 主 义 威 权 政 体 的 现 实 灌 输 的 民 主意 识 的残 存 影 响 .但 是 实 行 民 主 政 治 就 犹 如 一 朵 玫 需要 。儒 家 文 化 不 仅 贯 穿 于东 亚 国家 人 们 的 精 神 生 活 , 始 终 贯 也 瑰花 . 即使 开 得 再 美 也 没 有 适合 其 生 长 的土 地 . 间便 枯 萎 了 。 瞬 穿 于 其 经 济 活 动 之 中 。尽 管 不 可 否 认 . 家 文化 中 有 消 极 因素 , 儒
一
。
达 的 市 场 经 济 和 成 熟 的 中产 阶 级 以 及 政 党 。而 东 亚 的大 多数 国 济 上 . 主享 有 全 国最 大 的 财 富 . 全 国 土 地 和 财 富 的最 高 所 有 君 是 家 没 有 形 成 像 西 方 那 样 力 量 强 大 的 中 产 阶 级 . 民 间 力量 也 十 分 者 ; 司法 上 , 帝 的 意 志 就 是 法 律 . 切 法 律 、 度 均 由 皇 帝 制 在 皇 一 制 有 限 . 因此 在 整 个 国 家 的 政 治 生 活 和 经 济 生 活 中 只 有政 府 才 能 定 . 律 对 最 高 皇 权无 任何 约 束 力 南于 这 种历 史 上 根 深 蒂 同 的 法
中国与东亚民主:历史的多种模式
中国与东亚民主——历史的多种模式弗朗西斯·福山福山是一位思想活跃、关注现实的学者。
自《历史的终结》一书出版后,他又先后出版了《后人类未来》、《信任》、《国家构建》等多部著作。
尽管他依然坚持其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所阐述的自由资本主义将是人类唯一的选择的观点,但是也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更多地关注了制度的多样性,尤其是更为理性地分析了东亚发展、中国发展对于西方发展模式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他2011年出版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
而在2012年1月号的《民主杂志》上,他以《中国与东亚民主:历史的多种模式》一文分析了西方理论在解释东亚模式和中国发展经验上的不足,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立理解东亚模式的知识系统要理解东亚民主的本质,就必须理解威权主义政府的本质。
在当前的东亚地区,要认识民主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必须充分考虑中国是该地区最大的国家,也是发展最快速、同时相对最成功的威权国家。
中国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外交政策方面的,更是发展模式意义上的。
要评价东亚其他国家的民主,参照的对象不是非洲或者中东的威权政体,而是中国。
比较政治学还没有发展出一个完备的概念框架来对不同的威权政府进行分析,这与研究民主政体的概念之丰富形成了鲜明对比。
换句话说,我们缺乏一套描绘缺乏法治和问责制度的国家的语言。
因此,我们需要弥补这个缺陷,以理解该地区历史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政府特征。
该地区民主政府与非民主政府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该地区民主政府与其他地区民主政府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样。
这对于该地区未来的民主发展来说,既是一个优势,也是一种挑战。
近年来,斯蒂文•列维茨基(Steven Levitsky)、卢坎•威(Lucan Way)、安德里斯•谢德勒(Andreas Schedler)等人试图将充分民主体制的类型学研究成果扩展到威权型体制,提出了诸如“竞争性威权政体”或“选举型威权政体”等概念来描绘那些虽然举行了选举但是政权牢牢控制在威权型领导人手里的体制,比如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查韦斯统治下的委内瑞拉。
威权政体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
威权政体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威权政体、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威权主义民主能否带领中国走出困境?——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我觉得这题目出得很好,它既是一个重要的学理问题:关注这几种政体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即我们的社会如何转型的问题。
一、威权政体是一种过渡形态首先我们对威权政体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关于威权主义的定义是:以绝对权威的方式来实现领导者统治权的体制。
其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国家要获得经济上的发展,其领导人要有绝对的政治控制权。
这种寡头政治基本上不具备民主国家之要素,也不具备极权主义国家之要素。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这种威权主义的两个特征:(1)领导人以一种近乎独裁的方式进行统治;(2)这些领导人致力于促进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威权体制常常是一种过渡形态。
在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理论当中,通常都把它作为一种过渡状态来理解。
这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理解,现实中也能看到,在世界范围内,之前被认为是威权政体的国家,比如卡扎菲统治下的利比亚,萨达姆统治的下伊拉克,都是用军队和铁腕手段管理国家;还有一些拉美国家如60-70年代的巴西和阿根廷,以及台湾、韩国、新加坡等等,都经历了民主化的转型。
威权政体既是一种中间形态的政体,也是一种过渡形态的政体,它可能转向民主政体,也可能转向极权政体。
从长远来看,这种政体是不稳固的。
我们所讨论的题目也提到“是不是有其他的模式(主义)可用?”我想当然是有其他模式可用的,比如今日世界上位于最主流地位的民主政体,苏、东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已转向民主政体。
至于刚才提到的社会转型是不是成功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至少当下我们还不能完全以成功论英雄,因为一些国家仍处在一个转型的过程当中,有些东西还得看,现在很难论成败。
当然除了威权政体、民主政体,还有极权政体,我们暂不讨论。
今日中国社会对民主政体有许多误解和妖魔化。
实际上,民主政体作为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体制形式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东亚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解析
起, 以, 以社会稳定为支柱 , 以提高人 民 的物质 生活水平为 目标 , 在社 会发展 的实 践 中取得 了 较好 的效果 。但是 , 亚洲价值 观 ” 面强 调对 “ 片 社会生活 的全面控制 , 鼓励 人 民“ 安分 守 己” 而 放弃社会批判 意识 , 片面强调 以经 济建设 为 中 心, 使人们刻意去追求物质利益 , 而不同程度 从 地导致 了物质化 、 庸俗化 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 ,亚洲价值观 ” “ 在认识论上把文化、 伦理方
本特征。
[ 关键词] 亚洲价值观; 潘查希拉民主;民主革命论 ; 基本特征 [ 中图分类号 ] D 0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00—57 (09 0 0 4 — 5 02 20 )5— 1 1 0
2 世纪 6 、0年代 , 0 o7 在东亚的韩国、 中国台 湾、 新加坡 、 菲律 宾、 印度尼西亚 、 马来西亚 、 泰 国等国家( 地区) 战后 曾一度建立起 来 的民主 , 政权相继垮台 , 威权政体取而代之 , 形成 了独具 特色的东亚威权政 治∞ 。但东亚威权 政治统 治 或是通过军人发动军事政变或是通过其 它非 民 主的强力方式建立起 来 的, 因此其 政治统治 合
・
12‘ 4
许 开轶 : 东亚威 权 主义意识 形 态的特 征解析
20 09年 9月
中影 响最大 , 也最 为大家所 津津乐 道 的就 是所 谓“ 亚洲价值观” 。
殖 民主义 的控 制 ; 它也是一 种基 于东亚 现实 国
情 的成功 的治 国哲学 和治 国策略 , 它把西 方 的
20 0 9年第 5期 N . 20 o 5 09
亚洲两种政治模式的异同与趋同
陈峰君:亚洲两种政治模式的异同与趋同亚洲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模式,一种以印度、菲律宾为代表的议会民主制度;另一种是以新加坡、韩国、台湾为代表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60-90年代) [1]。
两种不同体制与各自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国际背景有着直接关系。
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度与其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较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的多元化以及英国殖民主义的政策等多种因素使然;而东亚则由于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文化中对权威的崇拜等传统、战后初期民主制试验教训以及为应对外部与内部的所谓“共产主义威胁"等诸多因素的需要。
[2]但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其形成均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存在均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无疑也均符合它们各自的国情。
因此,不能简单用一种体制否定、贬低另一种体制。
这两种模式有不同之点,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亚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东亚与印菲两种不同政治模式又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二者几乎在同时实行政治转型,相互间又不约而同的靠拢,因而有明显趋同的强劲势头。
一、九十年代前两种体制的异同。
印度菲律宾议会民主政体与西方议会民主体制基本上一致,如完善的宪法、议会、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健全的选举制度、多党的政党体制、行之有效的文官制度等;但另一方面它又存在诸多非民主的征兆,如一党独大、种姓政治、行政权力过高过大、中央集权式的联邦结构、暴力色彩浓重等。
总体而言,印度是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两重特征的体制,是东西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有机结合,或者说印度是一个具有东亚威权主义某些特色的民主政体。
而东亚威权主义体制在国家政体形式上,如三权分立代议制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倡导精英治国、重视法制等与西方现代体制大体一致,因而有别于历史上的“极权主义" (Totalitarianism),与印度的民主制有相同之处。
但在诸多方面,如强人政府、立法权微弱、行政权绝对高于立法和司法、一党优势、凭借军事强制力量维护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稳定等,又明显具有强烈的集权甚至极权的特征。
世界政治史研究中的威权主义及其历史定位_以拉丁美洲为例
世界政治史研究中的威权主义及其历史定位———以拉丁美洲为例冯秀文 内容提要 近年来,在世界政治史研究中,威权主义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却无统一标准的政治概念。
本文以拉丁美洲的威权主义政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威权主义政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位,认为威权主义政体一词的使用丰富了国家政治史研究的视野和内涵,使对国家政体形式的认识和定位更加具体和准确。
威权政体是介于民主政体和独裁政体之间的、各国在民主制度建立以前经常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其内涵是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整合维持秩序和稳定,以达到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威权主义同时也应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在近代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大体划分为19世纪的早期威权政体和20世纪以后的现代威权政体。
关键词 政治史 威权主义 拉丁美洲目前,在世界政治史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威权主义”政体一词。
许多著述在阐述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的类型时都多次使用“威权主义”的概念。
然而,人们对“威权主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使用时也不统一,很有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必要。
何为“威权主义”?“威权主义”从何而来?它包括了哪些内涵?又与民主政体和传统上的独裁政体有何区别?对此,本文拟从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是个外来词汇。
目前,国外对这一词汇的定义多种多样,国内学术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威权主义政体研究起初属于政治学研究范畴,后来转变为“新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本文部分章节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文仙撰写。
根据我们看到的材料,威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方政治学的著述中,是由德籍美国历史政治学家E .沃格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①。
此后陆续被各国学者所引用。
1962年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曾给极权主义(to talitarianism )作过如下的解释,他认为,极权主义是一种新的政府形态。
这种体系具有高度技术工具性的统治权,丝毫不受限制,任由集权的少数领导支配运用。
高三政治第五课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仍是需要高度重视 的知识点,对此知识点应注意以下方面:
(3)注意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区别 (4)全面理解国际关系,包括主权国 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和
第五课今届高国考际本部社分知会识和应注我意国的方的面对: 外 政策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仍是需要高度重视种利害关系主要表现在:统
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
称霸与反称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
心问题
今届高考本部分知识应注意的方面:
第国五际课关系的国决际定因社素仍会是和需要我高国度重的视对的知外识 点,对此知识政点策应注意以下方面:
④有利于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发展经贸、旅游、人
政策 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调剂余缺,实 现我优 国势 的—互 对—补 外,开我实放现水国资平的源,的推对优动外化各配国政置 经策, 济进 和一 国步 际扩 贸大 易
的发展。(第一~三点为政治意义,第四点为经 济意义)
第五课 国际巩社固会练习和:我国的对外
(6)正确把握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
第二,中—美—之间当存代在着国巨大际的社共同会利益,为了
各自的利益,双方会作出妥协,两国保持适度 合作和比较好政党的关系是可能的。这种共同 的利益主要表现在:经济互相需要,政治上互 有所求。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 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两国在政治上保 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
漂亮的淡青色奶糖般的头发,戴着一顶寒酸的浅橙色高粱似的榔头星花盔,她上穿贵族的浓绿色木盒一样的手表枫翠圣牛衫,下穿不大的的鲜红色假山一样的驴毛
雪峰围腰,脚穿有飘带的亮蓝色元宵一样的企鹅粗布鞋。整个形象真的有些标新立异而酷野……女公爵爱嫫婕太太长着跳动的深橙色馄饨模样的脑袋和老态的纯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威权主义理论 二、东亚威权主义的成因 三、东亚威权主义的表现 四、东亚威权主义的转型
一、威权主义理论
领导与服从关系的比喻。假如克林顿是船的
船长,你是一个船员。当问到为什么要服从 克林顿时。
你的第一种回答是,因为克林顿是我的大伯,所
以我要服从他。 你的第二种回答是,因为克林顿很有魅力,所以 我要服从他。 你的第三种回答是,因为克林顿是船长,所以我 要服从他。
东南亚国家的内部整合
马来西亚在1957年8月31日获得自治与独立时,英
国将政权移交给马来民族统一机构、马华公会和马 来亚印度人大会党三大民族政党组成的“马华印联 盟”政府,由拉赫曼任总理,政治上按英国式的君 主立宪制进行运作。然而,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了 该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马华种族大冲突,造成数百 人伤亡。“五一三事件”使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国家 面临严峻的考验。该事件爆发后,政府立即成立了 以副总理拉扎克为首的全国行动委员会,宣布全国 进入紧急状态,国会暂停活动。当年7月,拉赫曼 引咎辞职,拉扎克出任总理。
东亚政治模式图式:
东亚政治模式(威权主义)= 传统性特性:集权政治体制(强人政府 +一党优势+军人干政→强制型稳定) + 现代性国家特征(代议制形式+专家 治国+健全法制+反腐倡廉) + 渐进民主化进程 → 贤明政治、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威权主义具有双重作用
促进现代化:
政局稳定、 推进经济发展(制定发展战略、培植完善
2.1 经济因素
东亚的威权主义跟经济因素的联系特别明显。恩格斯曾说:“每 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 政治和智慧的历史基础。”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许多国家,如菲律 宾、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亚(包括新加坡)以及泰国等国的生 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甚至到了70年代初,这些国家基本上还是落后 的农业国。1965年泰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7%,印尼占84%, 马来西亚占74%,菲律宾占68%,缅甸占79% 。1973年泰国人均收 入为270美元,菲律宾为280美元,印尼为130美元 。 经济水平的低下使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发育不成熟,“在不发达国 家内部,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个中产阶级层,并形成了一种维护商品 生产正常发展的秩序,我们称之为市场秩序。但是,这种市场秩序 还未强壮到能够整合社会秩序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发展 不得不求助于强大的国家力量:通过强人政治的有效统治,来维持 整个社会发展的秩序与安定,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及为中产阶 级的发育、壮大,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2.3 文化因素
美国学者卢西恩· 派伊认为,“遍及东南亚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 W·
是民主理想和为当政者所偏爱的文化现实的紧张关系的问题”。派 伊认为这二者之间不仅是关系紧张,而且是极难相容,格格不入。 从价值观而言,植根于新教伦理的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追求效 率,而东南亚许多国家自古以来推崇集体主义,而且等级观念根深 蒂固。东南亚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在宗教文化上,东南亚各 国有的长期受佛教影响(如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有的受 伊斯兰教影响(如马来西亚、印尼、文莱),有的受儒家思想的影 响(如新加坡、越南),有的受天主教影响(如菲律宾)。儒家思 想强调和谐、协作,注重集体和稳定,提倡长幼有序的等级服从; 而典型的伊斯兰化的印尼文化与此有许多相似之处,印尼人相信, 真主通过父母创造人类,信仰真主必须敬爱父母,尊敬师长,对师 长要“敬重如山,虚怀若谷”,这些传统的政治文化思想,经过东 南亚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形成了亚洲价值观,成为东南亚威权主义 政权的政治文化资源。
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如果按照“资本”的游戏规则去
完成现代化,意味着民族主义永远不会出现。因此,国 家的重建和社会结构的重组是需要东南亚国家自己去争 取的,包括军事在内的暴力手段往往成为民族主义政治 力量的主要组织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精英可以很 容易借集权主义、专制主义进行民族主义动员。这种民 族主义生成机制的不同,使其缺少自由主义的政治要求, 为以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威权主义政治模式的产生提供 了一定的基础。另外,繁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任务使东 南亚国家不可能单靠“看不见的手”去实现。不仅如此, 殖民主义的“分而治之”的政治统治方式,又造成了东 南亚民族国家建设的沉重负担。既要对付外国列强以 “拯救民族”,又要整合社会以“重建国家”,所谓的 “内忧外患”使得东南亚各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建立过 度集权成为必然。
2.2 政治因素
道格拉斯· 诺斯认为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一种“路径依赖”。制
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往往会出现良性循环或恶性循 环的发展。因为人们习惯于沿着既定路径往前走,初始的制 度选择会提供强化此制度的刺激与惯性,加之一种制度体制 形成后,它还会滋养出在现存体制中的具有影响力的既得利 益集团。 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以前,东南亚地区主要受中国和印度两 大帝国的影响。13世纪以前,印度借着宗教的传播以及贸易 活动,曾在高棉、缅甸、马来亚、印尼与菲律宾建立了相当 大的势力范围;中国则以越南、泰国及缅甸的西北部为主要 活动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直接受到过中央集权专制帝国的 统治或影响。
威权主义与极权主义(传统与现代专制主义) 有着明显区别
1、东亚威权主义与资本主义时代相联系,它代表的是新 兴工业化势力的利益,而极权专制主义代表的是王族和 封建主义势力的利益; 2、威权主义担负着推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历史 使命,而极权专制主义则起着维持封建秩序、保证旧制 度存续的作用;
3、实行威权主义的国家大都在形式上保持着民主制框架; 极权专制主义在形式上无民主制框架
东南亚国家的内部整合
拉扎克认为英国式的民主不适合马来西亚国
情,在1974年4月,成立了以巫统为核心的 “国民阵线”,确立了巫统的盟主地位。 1974年以后,国民阵线长期处于执政地位, 巫统作为阵线盟主,其历届主席是国家总理 人选。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最终为一党独大 的集权制所代替。 其他国家如菲律宾、印尼也发生过类似的情 况。
但是,东方国家无止境掠夺的基础上的,在国家强盛的同时,社会却处于相 对贫困状态,形成社会依附于国家的特征。日本学者山冈道 男在比较东亚地区与欧洲社会现代化特征时指出:“欧美社 会是成熟的个人构成市民社会的基础。因此,政治上也好, 经济上也罢,宗教上也好,都是个人独立的,而且从国家而 言,个人也是独立的。换言之,欧美社会是以独立的个人自 由构成国家的,所以决定国家未来的是国民。……与此相对, 含日本在内的亚洲社会的特征是,未等到独立的个人成熟便 开始了现代化,形成了国家。因而,亚洲的国家不是自由的 个人聚集而成的,亚洲社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独立和向经济 的自立发展的近代化而开始的社会。”因此,在社会未成熟 之际,通过政治独立而建立的国家,其作用是远远超乎社会 之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上的集权则往往不可避免。
亚洲价值观的倡导者主要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
领导人和学界人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马来西 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是其代表。亚洲价值观的主要观 点是:亚洲应奉行与欧美不同的价值观,更注重集 团的作用而不是个性的发挥;应崇尚储蓄和勤劳的 美德,而不是一味鼓励消费;官方和民间要密切合 作;人权是相对的概念,属于经济发展的范畴等等。 李光耀说:“我认为,国家的发展更需要纪律,而 不是民主。”他反对搬用西方的民主。亚洲价值观 的倡导者们都主张发展中的亚洲国家最重要的任务 是在经济增长与发展民主之间寻求平衡,建立适合 于特定经济阶段的民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995年5月亚洲国家在泰国曼谷开会时对人权所下 的定义更强调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不是个人自 由。
2.4 国际环境与民族意识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主义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和国际环境中兴
起的,这个环境就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一方面殖民 主义的扩张政策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所导致的“民族存亡” 的危机刺激了东南亚地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另 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随着其对外政治、经济和军事扩张所 酿造的民族优越感和沙文主义情绪,更激发了东南亚各国精 英和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导致了在危机关头“生存竞争” 思想的发展,民族主义运动及其意识形态迅速飚起。这种民 族意识是通过如反抗、革命、民族统一等方式凝结而成的, 而其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并不完全是从市民社会发展的内 在机制中产生的,也缺少工业化的社会结构的支持。
东南亚国家的内部整合
东南亚民族国家形成后面临着如何协调各个
民族之间的利益,将各个民族如何统一在一 个主权国家里的问题。因为东南亚国家民族 复杂,各民族之间文化传统、语言、风俗习 惯等方面的差异更加剧了民族国家形成的艰 巨性。因此,东南亚在进行民族认同和社会 整合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加强集权才能保 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第一种回答表明的是一种传统的家天下,是
传统政治。 第二种回答表明的是一种威权政治,是传统 与现代之间的过渡状态。 第三种回答表明的是一种法治政治,是现代 社会的政治状态。
新权威主义是上海师大历史学教授萧功秦在1986年
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提出来的概念。这一术 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第三世界特别是东亚和拉美政 治体制,被称为“一个发展阶段的哲学概括”。他 认为典型的政治体制要经历三个阶段和三种历史模 式:
三、东亚威权主义的特征
3.1 政治相对稳定
政治稳定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和对抗的消除,只
要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 抗没有突破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范围,这种矛 盾和对抗只要没有演变成公开的冲突和动乱,这 种社会政治状态仍然被认为是稳定的。另一方面, 虽然有些国家和地区有较大的冲突和动乱,但政 府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处理,采取种种包括强 制性手段在内的措施,转危为安,使经济、政治、 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运行,也算是政治稳定。
1、 旧权威阶段和集权模式。 2、新权威阶段和半集权模式。 3、自由民主阶段和分权模式。
这三种模式的特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