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武当张祖太极拳特征及差异性对比
武当弟子:可清楚道门太极拳传承谱系?
武当弟⼦:可清楚道门太极拳传承谱系?武当⼭道门太极拳同其它同类技艺传承⼀样,有其产⽣、发展和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
中国道教协会北京⽩云观正⼀清微派第15代传⼈安声远道长介绍:道门原始太极拳传⼈安声远相传太极拳可追溯到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说是他根据蛇鹊相⽃的形态所悟创太极拳的雏形。
历代⾼道在此基础上,不断揣摩、体悟、演化,形成了多种拳法。
早在唐朝时在武当⼭修炼多年的丹道⿐祖,吕洞宾曾创编有《吕⽒太极拳》,实为⾄今仍在道门内外传承的武当纯阳拳功;宋代陈抟⽼祖曾创编《华⼭太极拳》,在武当⼭留下“睡仙”美名;再经历代⾼道不断传承与融合,到宋元时期,武当武术⽇渐丰富。
元明时期张三丰祖师在武当⼭创编《三丰太极拳》,在中国道教历史三位代表性⼈物都在武当⼭修炼多年,不断传经诵法,教化育徒,普渡众⽣,逐步形成了武当⼭特有的太极地域⽂化。
武当⼭道门太极拳便是其中⼀种独具特⾊的⽂化载体。
近代武当太极拳代表性传⼈徐本善据《武当宗谱》及《武当秘鉴》作者,前清道长严嘉康⼿迹,藏书共⼋册,其中记载:张三丰祖师是武当太极拳公认的集⼤成者、公推为武当太极拳的创始⼈。
实际是对武当太极拳有创新的代表性传承⼈。
道家传说张三丰曾得“天书”⼀部,⽽后到武当⼭⾦顶龙岩观挂丹,于是在武当⼭修炼⽂、武两技,并创造了武当⼭内家拳正宗⼀派。
后有史料记载,先哲祖师张三丰⽈:⽆极⽣有极,有极⽣太极,太极⽣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先天后地产阴阳,太极占中央。
三丰整编有⽆极拳12式,太和拳8法,太极拳16式,后经三丰多年苦⼼研究,三种拳术之精华融⼊⼀炉,通称为太极拳36式。
从这以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武当太极拳。
此拳经下传后,不断补充完善,达到武当太极拳共88式。
到第七代弟⼦武当⼭⽟虚宫⽞武真⼈陈敬儒本⼈,多年习练形意拳和⼋卦掌,汇中⼀炉,天、地、⼈合⼀为太极拳,⼜精补了20式,主编了武当太极拳108式,为尊重张三丰,也叫三丰太极拳,后来统称为武当太极拳。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
太极拳起源及流派特点一、太极拳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1、始于唐朝许宣平。
2、始于宋朝的张三峰。
3、始于明朝的张三丰。
4、始于清朝的陈王廷和王宗岳等。
但经民国时期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考证,社会上当时流传的各式太极拳(杨、武、吴、孙、赵堡和式等流派)均直接和间接地由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演变而出。
2007年3月,面对社会多种说法,国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协,组织全国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经过对陈家沟的缜密考察,进一步认定温县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并挂牌(见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河南温县》的报道);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见人民日报2007年8月22日第12版报道)。
源于河南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反复认定的结果。
在这一考察和研究过程中,虽存有早于太极拳源自温县的传说,但至今未发现经得住考证的翔实论据(详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秘书长、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专家康戈武《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文章——载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一期、《中华武术》2007年12期)。
至于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说法,以讹传讹或附会推想都不行,这些问题还有待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研究,一切都要靠事实说话,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尊重事实;关于太极拳起源的'其它说法,还需要有证据的支撑以及专家学者的认真考证。
二、各流派太极拳起源与特点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
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明朝亡,其隐居家乡,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等文化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
太极拳分类及运动特点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范晨菲]指导教师:[杨亚丹]学号:10254006太极拳的流派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
南国太极拳吴式太极南国门(南国太极拳)是以杨少侯吴鉴泉太极为主体,由吴图南创编的《科学化国术太极拳》发展而来,是吴式太极在南方流传的主要讲求功力和外形优美的一个太极拳支系。
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
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八卦太极拳该拳架在编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论与形式,使外象具体量化:如按太极分两仪,故拳为二节;两仪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运动路线上,严格布阵,故拳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图。
[美国武术团 武当学太极等] 武当太极 和太极拳区别
《[美国武术团武当学太极等] 武当太极和太极拳区别》摘要:据奶奶和父亲讲,夏家祖上有一位夏技溪,是内家拳宗师张松溪的第十一代传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不愿张扬,但怕内家拳从自己手上失传,他便将拳谱写在最珍贵的物品――地契上,藏进了墙里,前几天,夏宝峰和他的师弟任惠回来到市武协,给他表演了内家拳,这是他第二次看到内家拳的演练,宁波与内家拳很布渊源,夏宝峰在查遍各种内家拳有关的历史书籍后发现,“内家拳”的名称就源出宁波的史籍美国武术团武当学太极2004年6月18日,美国威斯康星州武术访华团团长MR ・ STEVE・KLEPPE率队一行18人,再次来到中国武当仙山,寻根问祖,拜师求艺。
由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武氏太极拳第5代传人、武当武术联合会常务理事孙建国先生亲自接待并执教。
为期十几天的教学从文武和理法人手,使美同学员领略到太极拳的精髓。
练功之余美国武术馆馆长STEVE・KLEPPE为增进友谊促进更好交流,高兴地提出每天下午用2个小时和孙先生交流英、汉语法,相互学习语言勾通。
在炎热盛夏应美国学员要求,坚持每天6个小时学习练功时间,个个严格认真,累的满头大汗。
有个别学员因气候、水土不适头晕肚痛、腿痛,孙老师当场用太极内功点穴按摩手法,使学员立刻减轻、缓解病痛。
在场人员全都竖起大拇指,连声说:“OK!OK!中国功夫了不起!” 6月30号上午,举行了结业赠书仪式,并合影留念。
7月l号下午开了总结报告学术交流会,中美双方发表建议,在欢乐的气氛下会议圆满结束。
美国武术访华团团长 STEVE・KLEPPE说:“这次来武当山比前次收获更大了,进一步了解了武当内家拳的奥妙,不但学到了太极拳,也领略了太极内功推拿疗疾的神奇效果,更重要是和中国拳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表示,明年还会带更多的美国同道来武当山学习内家功夫,而且要聘请中网优秀拳师到美国去讲学,建立长久的美好的友谊。
张松溪内家拳谱惊现宁波2004年3月2日宁波晚报以头版头条大红字为标题刊登:《发黄的地契上记着400年前风靡宁波的内家拳拳精华再次现身》。
道门太极拳之特点
中得 以证实 。
总之 ,道家 炼养 学 所揭 示 的 太 极 神静 气运 之机 ,是 对探 究人
极 说 。人体 生 下之 后 , 则无 极 太 极 隐 于 后 天身 心 中 ,至 静 无 感 ,
寂 然 不 动 时 所 显 露 之 元 神 、 元 气 ,即父 母 未 生前 的本 来 面 目 ,
无 极 、太极 原 本指 无 以复 加 的本 始 ,汉儒 们 解 释为元 气 、太
一
。
唐末 , 内丹 家们 以无 极 、 极 太
阴 阳五行 ,谓丹 成 之归 宿 ,就 是
返 回无极 。据传 : 上公 将 内炼 河 用 《 极 图》 给钟 离汉 , 无 传 钟再 传 吕洞 宾 ,吕又 传给 陈抟 ,陈刻 于 华 山石壁 。 无 极 图》 《 辗转 至 周敦 颐 手 中 ,被周 改造 为 《 极 图 》 太 ,
维普资讯
道 家将老子所著 《 道德经》
奉 为 圣 典 ,并 且 由许 多 道 家把 《 德经 》 以发 挥 、 化 , 被 道 加 演 更
做 为 炼 养 的 重 要 思 想 理 论 加 以 动 用 。道 家在 探求 长 生 ,探 索 生
命 奥秘 的道 路 上 , 承 和发 展 了 继 《 德经 》思想 , 经数 千 年 , 道 历 一 代 又 一代 的修 炼 实践 , 累 了大 积
量 宝贵 的理论和行 之有效 的方
法 , 且 获取 了巧 夺 天机 的炼 丹 并 秘 密 。所 以说 , 谈起 养 生之 道 , 必
然要 谈 及道 家 的养 生理 论 , 养 炼
之道 。
道 家 在 炼 养 中l 无 极 、 极 对 太 进 行 了充 分 的运 用 与 发 挥 ,“ 无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
太极拳漫谈(2)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二、太极拳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1)太极拳主要流派目前,太极拳主要有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
其中陈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相对比较古老一些。
各流派之间的传承关系如下图所示:●(2)太极拳各流派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
(动作有折叠,蓄劲,突然以弹抖的形式发劲)【资料链接】:《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视频(陈正雷先生演练):https:///i6803289934057701901/《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视频(陈正雷先生演练):https:///i6803595717068718604/●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
《杨式太极拳94式》视频(杨澄甫宗师四子杨振国先生演练):https:///i6804050007117791756/《杨式太极拳103式》视频(杨澄甫宗师三子杨振铎口令,杨振铎长孙杨军演练):https:///i6804341885205742092/●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开合相接,转换灵活,进跟退撤,身到意合。
(开合手;进半步,跟半步;退半步,撤半步)【资料链接】:《孙式太极拳》视频(孙禄堂宗师之孙孙宝亨先生演练):https:///i6804748067351298574/《孙式太极拳》视频(孙禄堂宗师之女孙剑云宗师传授,张振华先生演练):https:///i6805123906110751236/●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轻净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斜中寓正(两脚开立平行,身体倾斜,与后腿退成一直线)【资料链接】:《吴式太极拳》视频(李秉慈先生传授、景德敏老师演练):https:///i6805461148532474376/《吴式太极拳“快拳”》视频(吴鉴泉宗师之婿马岳梁先生演练):https:///i6806117436375433740/●武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内实外正,严谨紧凑,两手各半,手不过足。
武当太极拳特点
武当太极拳特点一、松柔舒缓太极拳练习是以柔为特点的拳术,因此,民间有“绵绵拳”、“孩儿拳”等称号。
武当太极拳没有明显的发力、震脚的动作,一直保持架势匀称圆活,没有忽快忽慢(摆腿除外)、跳跃起伏等动作。
这是为了柔化人的的肢体,使之积柔成刚、运柔成刚的必要过程和方法。
也符合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肢体柔化了,人体经络通畅,血液循环无阻,元气充盈,自然可以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这也符合“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教义理。
二、功架圆润武当太极拳练习在周身放松的前提下,功架保持上下周身圆润。
比如在进退步伐方面,进不是直进,而是迈弧形步前进,寓意避其对手锋芒之意,和八卦掌的狐步作用相通,退步也是狐步,有“闪退”的意思,而不是“撤退”,在闪退的过程中,可以捋、带对方,有顺手牵羊之意。
出手也是和脚步相配合,脚向外划弧,手的动作一般也向外穿掌,脚步向内闪撤,手也是向内做缠裹的内弧形手法,上下一致保持圆形运动。
所有功架动作须保持手、臂、背、腰、裆、关节都呈圆的状态,不能明显看到一个肢体动作破圆而出,做到“形不破体”,使拳架紧凑、体现整体,连贯,不散乱。
三、蓄而未发、含而不露武当太极拳的招式动作在上述“形不破体”的要求中,处处体现出浑圆一体的整体风格个,看不到明显击打动作,行拳中处处皆圆,而又处处是手,使人捉摸不透自己的意图,劲道没有明显体现出方向,隐含在未发之前,《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此未发时,不见不闻,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
到此方见本来面目。
此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在含而不露的柔劲内意中,达到周身一家、神气合一的太极妙境。
这也符合道家一贯主张的内涵、含蓄的处世哲学。
四、虚实分明、阴阳合抱武当太极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只腿承受身体重心,整体套路演练一直都处在左右腿重心互相交替转换中,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也做的好处就是转换灵活,机动,简捷,当然也锻炼了外在的下盘力量,体现出阴阳虚实变化。
少林派与武当派八极拳之差异分析
少林派与武当派八极拳之差异分析八世纪以前,关于八极拳的创制日期一直没有定论。
据长春市一位大四学生说,在明朝末年之前,它是由武当的祖先张三丰创造的。
而原南京金一明武术博物馆的《武当拳术秘诀》则称“巴子拳、棍”的,即八极拳。
所谓巴子,在巴语中是老虎的意思,清代大内八极拳高手是川人张四成,在土家人集体舞领舞的步伐很像基础八极拳中的“八式”中“虎跳”的步伐。
根据这一观点,可能更喜欢八极拳的人倾向八极拳是巴人做的。
吴忠,山东庆云人,是八极拳的北方宗师。
而教授拳的人,赖和尚为少林八极拳。
虽然两拳的造型要求不同,但内容是不同的,直接就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一、少林与武当的目的不同之处少林派八极拳,以博大精深的佛教为基础,以佛为师,以神香为手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摆脱一切艰难险阻,融拳与禅于一体。
调整呼吸,练百骨,融入敏捷、刚柔并济,五联文打,以身心健康之人,不生不灭,惩恶从善,服务社会。
武当派八极拳是被视为典型的道教“老子”为基础,“政治思想”为目的的精炼成金色的丹,拳头丹合为一体,加强骨骼和肌肉,运输气功,以静制动,违背则立为仆人,金丹练成则以享天年,感化邪恶,崇尚善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二、少林、武当对八极拳名字阐明的意义不同少林派八极拳,是拿拳名八大招手脚全部用上。
行拳必须存在八种含义,外有形,力发八面。
八意、慌、毒、暴、神也急;八形,即龙、虎、猴、燕,犬,鹰,鸡也。
八面,八也。
记忆八意能占上风,真的八形成调。
应该是身体的几个部位,力量发八面不偏一处,能稳定坚实的站立和战斗的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直均以太极宗为宗旨,此拳名亦渊源。
武当学派的八极拳,名字的上述含义,主要认为“八极是太极的含义”,太极是宇宙的,是包罗万象的。
道家并不追求极端的一代。
相反,它给其他人留下了追求极端一代的空间。
三、少林、武当八极拳内在修炼的不同为了达到放松的目的,少林派八极拳主要用于休息。
内在的动态工作主要是为了工作的数量,而在工作中并不是抱着你冥想的目的。
武当山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家拳拳种
武当山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家拳拳种摘自——武当功夫网武当山是我国的道家名山,它除了雄奇隽秀的山体,最为人乐道的就是在这里蕴育出的道家养生内功——太极拳。
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家拳拳种,也受道家思想体系的启示很深,这与其发端演练并多直接用之于养生联系密切。
在武当武术众多流派中,太极拳,独树一帜,广为操习者喜爱,它的究竟有哪些精妙之处,能够威震江湖而又长盛不衰呢?太极拳是怎么形成的?为何又叫太极拳?让我们一同走近太极拳的神秘空间,一探究竟。
先从字面上理解,太极拳,故名思意,是有关太极的拳法或者是从太极中衍生的一种拳法,所以我们先了解太极的含义及其发展。
据考证,“太极”是我国古代圣贤,孔子所定,其原意是来源于6000-7000年前的伏羲,当然伏羲那那时没有文字,但是他创作出了太极阴阳八卦图,用符号表示自然。
后来经过历朝历代之发展,都没有为这个图案起到合适的名字,后来孔子研习此图案,因此有所感此图案表达意思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就取名为太极。
太极的“太”,是一个“、”和一个“大”组成,太极就是,小极了也大极了的意思,小到没有里面,大到没有外面,太极也就代表了宇宙一切共同生存的开始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平台。
这名字至孔子开始,就确定了下来,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老子对这个太极也甚是喜欢和崇拜,但也没有清楚的说明这个图案叫什么,老子比孔子要大二十多岁,孔子在五十多岁才开始研习易经,此时老子已经七十多岁了。
而老子的学派又为道家,我们大可猜想其实老子对“太极”的理解即为“道”,老子将“道”唤做“太极”。
即便老子不称道为太极,他老人家也会对太极情有独钟。
之后的发展,那些老子的信众,即道家门徒们跟随着也运用了孔子所定下的太极,来诠释“道”和“太极”之间微妙的关系。
太极拳就成了道和太极这种微妙关系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道即是太极,太极即是道。
道书《南华经·大宗师》中即已提出,所谓“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之语;而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则描述太极之形态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张祖意合太极拳述真
张祖意合太极拳述真前一段时间我在《武当》杂志上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基本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受到了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关注,很多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话要求我详细介绍本门太极拳的练法。
今仅就其中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一解答,以飨读者。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之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
三丰祖师继承前人九天功法、太极之理、养生之道和文道武道,灵感鹊蛇相斗之悟,创始了内外意形合一、以静为动、以松入柔、运肌成刚、以意摧形、刚柔相济,修炼人身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阴阳内外合一之太极。
太极拳以道家哲学思想为主,以道家理论指导修炼,其内外动静一致的变化,刚柔相济的练法,阴阳虚实的相互转化,对于祛病健身和延年益寿,提高技击功夫,具有特殊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道家入道之法门,从不轻易外传示人。
本门太极拳作为道家专修功夫,与现代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大不相同,因其保密,在民间所传极少。
我自幼随父习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拜著名太极拳家王剑鹏为师,后又拜武当派传人虚无道长为师专修太极拳。
多少年来,我严格遵守家父及师傅所传的道规,始终对自己所练的太极拳隐秘不露。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太极拳作为一项健身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备受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瞩目。
为了满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愿望,我将本门太极拳练法介绍给大家。
本门太极拳是调动人体206块骨头,500余块肌肉,采用道家吐纳功法,打通人体经络,修炼人身内外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用意念和太极行功要诀,激发和锻炼人体机能的一种运动,是道家养生护身之法。
它能激发人体巨大的潜在能量,从而达到丹体长灵长存,不失不灭。
太极拳外以形为主,内以意为主。
而有些练拳者,不知其内,只知其外,蹿蹦跳跃,硬功猛烈,大动异常,这种练法只能练皮毛,过度则外伤筋骨,内伤五脏,不属养生攻守克敌致胜之法,不为高奥也。
正如昙花一现,猛雨一时,仅及皮毛,乃为“今日练成今日功,明日不练就得空”。
道家真传则不然,乃以意为主,练就心精气神力、筋骨皮毛肌。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1、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
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
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
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武当三丰派传人与武当三丰派太极拳传人之区别
武当三丰派传人与武当三丰派太极拳传人之区别 (2015-06-17 00:34:10)武当三丰派传人:武当山道内道士的武术传人称''武当三丰派''传人!例如:武当山鐘云龙道长就是武当三丰派笫十四代传人,鐘云龙的徒弟袁修刚就是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武当三丰派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武当三丰派传人其武术传人习练武当山传各种武术,如太极拳、形意、八卦、各类噐械等称武当功夫,尊武当山张三丰祖师传承下耒的武术体糸,其传人均称''武当三丰派''传人。
武当三丰派太极拳传人: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称自己为武当三丰派太极拳传人。
在''武当三丰派''之后有''太极拳''三字,又称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简称赵堡太极拳传人。
武当三丰派太极拳传人-武当赵堡太极拳的传承体糸:武当山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创太极拳传弟子刘古泉(云游道士),明朝嘉靖年间刘古泉(云游道士)云游北上収山西绛卅(今新绛县)王宗岳为徒传张三丰十三式原始太极拳。
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山西王宗岳収河南赵堡镇蒋发为徒传张三丰十三式原始太极拳,武当山道传太极拳从此由赵堡镇传承至今,历代传人尊师敬祖祥细记载了历代宗师的传承。
武当三丰派太极拳传人-武当赵堡太极拳的传人的传承体糸以张三丰起己延续600多年历史传承,由赵堡镇蒋发计起有400多年传承。
武当赵堡太极拳代代宗师牢记太极拳是由武当山太极祖师张三丰所创、赵堡镇蒋发宗师所传的道家正宗太极拳的传承历史。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至今。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尊师敬祖。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称自己为武当三丰派太极拳传人。
武当三丰派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山张三丰—武当山刘古泉(云游道士)——(明朝嘉靖年间)山西王宗岳—(明朝万历33年间)赵堡镇蒋发—赵堡镇邢喜怀—赵堡镇张楚臣—赵堡镇陈敬桕—赵堡镇张宗禹—赵堡镇张彦—赵堡镇张应昌、赵堡镇陈清平;.....武当三丰派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历史上几次重要外传:1.明末清初(1645年以后)赵堡镇蒋发晩年传陈家沟(陈氐9世)陈王廷武当赵堡太极拳(时称太极十三式),陈王廷传陈所乐-陈光印-陈甲弟陈家沟太极拳断了。
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全揭秘
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全揭秘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的一个山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
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武当山传统功夫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宝贵遗产。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这项技艺包含了各种高超的拳法、剑术、擒拿手法和内功练习。
下面将为您一一揭秘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
一、太极拳太极拳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武术技艺之一,也是武当山最为著名的拳法之一。
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缓慢的节奏而闻名,其核心理念在于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对于调节身心健康效果显著。
二、八卦掌八卦掌是以八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掌法,通过练习八卦掌可以增强全身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
八卦掌注重身体的旋转和腿部的灵活运动,使技击更加迅猛凌厉。
此外,八卦掌还注重腰部和胯部的灵活运动,对腰腹部力量的锻炼有很好的效果。
三、太祖长拳太祖长拳是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中最为直接和实用的一种拳法。
太祖长拳以短打突进、一击必中为特点,注重肩部和手臂的力量训练,对于提升攻击力和防御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四、金鸡独立金鸡独立是一种非常具有观赏性的功夫动作,以双腿直立成90度角的金鸡独立姿势为特点。
通过练习金鸡独立,可以锻炼腿部的力量和平衡感,并加强下半身的肌肉控制能力。
五、劈拳劈拳是一种相当独特的拳法,通过不同的姿势和手势展示不同的意境和技巧。
练习劈拳可以提高手臂的力量和灵敏度,对于提升近身搏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六、玉女心经玉女心经是一种以内功训练为主的武当山传统功夫,注重呼吸调和和内气运用。
通过练习玉女心经,可以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和抵抗力,提高内气的运用能力。
七、五行八卦剑五行八卦剑是武当山传统功夫七十二绝技中最为高深的剑术之一。
练习五行八卦剑可以增强手臂和腰腹部的柔韧性和力量,通过剑的舞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
以上所述的七十二绝技只是武当山传统功夫丰富技艺的冰山一角。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
欢迎阅读!太极拳五大派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的特点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道家太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称之比较
道家太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称之比较■ 张兴洲李仲良赵峰《武当》2004年第05期浏览人次一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
更有甚者,某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不承认太极拳出自道家,而称太极拳为自己祖宗所创,但其理论功法和拳势名称基本上都还是沿用或保留着道家太极的内容。
另外,根据很多太极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的研究考证(如李师融先生所著《北派太极拳流源揭秘》,张杰先生所著《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文章考证),以及本门的传承,均可以证明太极拳出自于道家,为集大成者张三丰祖师所创,民间某人自创拳说在历史证据面前不攻自破。
太极拳古时在道门内称“太极全”。
因太极包含着天地阴阳世间万物之变化,是一门综合学科,故与近代太极拳所指狭义范围是有区别的。
道门太极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包括道家哲学、医学、内丹养生学、经络学、易学、内功学、力学、技击学、数术等学科,并将易学、五行、阴阳刚柔、虚实之变化融于一身而演为太极拳。
太极拳作为道家人道筑基之法门,是道家以武卫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
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运转即太极,万物不外一太极”。
故太极即道也。
太极拳作为道家养生防身护法之术,其历史源远流长。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道家传承“宁可失传,不可妄传”的规定,多少年来,传人之间只是心传口授,文字传录极少,即使有记录也多用口诀隐语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参悟其中奥秘。
如我张祖意合太极拳,每一甲子传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非正式传人不传拳谱。
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原因,才使我们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师张三丰,而不知历代传人。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今流行的太极拳资料中窥见一斑。
但这也恰好为造假者提供了机会,使世人对太极拳的传承产生了误解。
太极拳从流传民间到现在,公开的谱诀只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解,及后人根据王的论解而流传的各派太极拳论述,却没有原始传承的道家“太极拳道论”。
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经说过,王宗岳不是道家的正式传人,他的太极拳是张三丰的弟子刘古泉所传,他的太极拳论、谱、诀,都是根据道人刘古泉的口传记录整理的。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内功强大而闻名。
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
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
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
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
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
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
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
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理念。
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
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
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
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
张祖仁论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
张祖仁论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
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
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
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
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
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折叠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
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
武当太极拳之道家思想及养生妙用
武当太极拳之道家思想及养生妙用
肖刚
【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9)006
【摘要】武当太极拳为道家功夫,深含道家修身养性之哲学.《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结合《道德经》深入研究武当太极拳,对指导现代社会武术、健身及养生大有裨益.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肖刚
【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1
【相关文献】
1.道门武当张祖太极拳特征及差异性对比——兼与武当太乙龙形拳论之 [J], 杨青;杜长宏
2.武当太极拳与老年人养生 [J], 肖嵘;刘美霞;何宜忠
3.道门武当张祖太极拳特征及差异性对比——兼与武当太乙龙形拳论之 [J], 杨青;杜长宏;
4.太极拳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析r——评《太极拳养生》 [J], 刘同政;普晓燕;李纯纯
5.太极拳养生与习练太极拳的环境 [J], 李天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门武当张祖太极拳特征及差异性对比作者:杨青杜长宏来源:《武术研究》2016年第03期摘要:文章通过使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道教的思想渊源与主要道派,尝试对根植其文化的武当张祖太极拳从文化土壤的视角展开探析,并与“武当太乙龙形拳”进行了门户差异性分析,体现了武当张祖太极拳在拳理、技法上的独特风格,以及“对比”视角下武术拳种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武当张祖太极拳渊源武当太乙龙形拳差异性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46—041 道教的思想渊源与主要道派1.1 道教的思想渊源于先秦兴起的道家,是与儒家相比肩的、以老庄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传统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在于“无为而治”,而道教是形成于东汉时期的一种宗教,它生长于华夏怀抱,成长于对众多思潮的广泛摄取。
[1]对道教思想渊源的追溯可划分为包括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墨家思想、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古代宗教思想和巫术在内的六条支流,“道家之言,出于老子”,[2]此言揭示了老子与道家、道教之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对儒家思想的吸收,表现为以儒家学说的纲常伦理思想构成了道教的宗教道德观主体,如《抱朴子内篇对俗》中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3]这正是对儒家伦理观的佐证。
对《周易》思想的吸收,表现为三层架构:一是从神仙体系来看,以”天“为模型用以塑造最高神“天尊”,二是从方术仪式来看,道教符箓、内丹、外丹术都与《易》密切相关,三是从整理伦理思想方面来看,道教将神与人分为八个等级,并说神人象天、真人象地、仙人象四时、道人象五行、胜任象阴阳、贤人象山川、凡人象万物、奴婢象草木,《太平经》的这种划分与周易所言非常接近。
阴阳五行学说也显著影响着道教的思想体系,从《周易》、《诗经》等的记载至后来的演变发展与“气”的学说相结合,将阴阳赋予了“气”的属性,具有生成万物的力量。
五行学说是关于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自然属性规律,阴阳与五行学说的最早结合见于战国时期齐国邹衍将五行拓展出社会属性,用以说明王朝更迭的趋势与原因。
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以墨子为著,主要主张体现在《墨子》的《天志》、《名鬼》篇中,推崇天的意志和赏善罚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与道教思想的渊源章太炎先生曾如是说:“本诸墨氏,原远流长”。
[4]此外,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与道教的关系也非等闲,对有关神仙思想的描述,早在《庄子》和《楚辞》中就有所反映,这种思想与方术原本只是战国时期北方燕齐和南方荆楚有迹可循,后来他们将长生不老之术以邹衍的阴阳学说进行解释,进而产生了神仙家,方仙道,主事炼丹修仙,演变至后来的道士和道家修炼之术。
最后,古代宗教思想和巫术也影响着道教,在对神灵的崇拜和信奉中表现明显。
若从此角度来看,道教则是成为了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兼收各学派思想、致以悟道修道的宗教法门。
1.2 道教的主要道派唐宋时期,道教打开了快速发展与繁荣的局面,统治者的崇道活动为道教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究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道教思想是有益于社会安定的意识形态,[5]并怀有渴望获得延年益寿不老之法的心愿。
这一时期,衍生了众多侧重点不同的道教主张及具体化了道教的神仙系统,及至金元,太一、真大、全真、净明等新教派应运而生,描绘出了道教的繁盛景象。
在这些新道派中,创派最晚的全真道是唯一流传于近今,且史料较丰富的派别。
全真道的创教者是陕西咸阳人王喆,道号重阳子,青年时期饱尝宋金兵戎交战的乱世之苦,随着金朝的统治逐渐稳定,开始科举考试、拉拢汉人。
王喆弃武从文,然仕途坎坷,在送世宗提倡道教的政策与趋势下,他慨然入道。
这一时期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是1159-1167年的创建时期,仅有王喆和少数弟子在山野修炼、传道,在民间渐生影响,第二时期是1187-1219的渐臻兴盛时期,刘处玄、丘处机相继掌教,活动于山东半岛为中心的辐射圈,声名日渐闻于金廷,第三时期是自1219年开始的金元、宋金的战乱中,在政治斡旋中实现了全真道的昌盛,在西域雪山为成吉思汗论道教清静无为、敬天爱民戒杀之旨,1224年,丘处机东归燕京,燕京自此成为了全真道活动的中心。
随着元朝的一统山河,全真道乘着南北文化交流的东风渡江南传,遍布于江浙闽鄂地区,武当山形成其一大传教中心。
在其后的百年间,全真道因其长期贵盛,滋生了奢靡之风,已与初旨相去甚远,自1355年后,后继者未见于史传。
[6]明朝时期,兼承全真之学的正一道士赵宜真等人受到明室器重,此外,全真系道士张三丰亦受到明朝诸帝崇仰,根据其思想行径及明朝划分道派的官方标准,他应属全真派系,在他之后,则形成了以他为祖师的新道派。
皇室为其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并经后世帝王完善的道观建筑群在今世已俨然化身为道教仙山,也成为了谈论武当武术、武当太极拳绕不开的屋脊。
2 武当张祖太极拳的文化土壤文学研究者认为,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等无一不影响着文学以及文学的审美理想,[7]而社会思潮、哲学思想、历史文化虽能以“言”传世,列为不朽,但其在内容与形式上仍表现着局限性,需以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等限定为冠名词。
万物土中生,土壤历来被视为十分珍贵的物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8],因此,所谓武当张祖太极拳的文化土壤,是指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其具有孕育、滋养作用、使其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的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文化的总和。
武当张祖太极拳出自武当,奉张三丰为祖师,因当年张三丰祖师在“太和山”和“义和山”两地修行过,后人就以地名取拳名,因此,武当张祖太极拳又名“太和太极拳”或“意合太极拳”。
武当张祖太极拳与当今所传各派不同,与各派没有传承关系,并且具有明确的传承脉络。
其传承关系为张三丰传邱元靖,邱元靖传赵大斌道人,赵大斌传元虚子道人,元虚子传陈玄明真人,陈玄明传艾莲池道人艾传李凤祥道人,李传尚道明道人,尚传陈荫昌道人,陈传明了道人、顾殿一道人,明了道人传自然道人张鹤亭,张鹤亭传虚无子道人、张其发,虚无子道人、张其发传张兴洲,张其发传李仲良,张兴洲传杨春。
目前,该拳在河北、安徽等地流传。
[9]2.1 道教的修炼文化是孕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宗教信仰所解决的问题是信奉何种系统的神灵、通过何种羽化方式、达到何种极乐净土,因此,宗教的修炼色彩在长期的历史社会形态中都占有着浓墨重彩的篇幅。
道教的思想渊源决定着它在近代前相当长时间里是一种以炼丹服丹、内外兼修实现宗教信仰最终目的的方式。
着重炼丹服丹的一支演化为了后来的丹派,着重内外兼修、重视身体运动的一支则演化为了众多武当门派与拳种,因历史原因或道门规诫,目前可见的拳种仍很不完整。
自1993年始,《武当》杂志开始进行的寻访武当武术的工程,历时30年,至2013年所挖整出的武当内家拳法共二十八个门派,300余套功法。
武当张祖太极拳正是其挖整工程中的其中一个拳种。
那么,上述所言的300余套功法是否就是武术?如果将他们仅作为拳种来看,又怎么能说是道教的修炼文化孕育了武当张祖太极拳?他们的联系体现在哪里?首先,以当下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些功法是武术,武当张祖太极拳作为其中一种拳术也应当属于武术的范畴,表现为它具有一定的套路编排,遵从一定的攻防含义,在从属上应列为武术套路的其中一个子集,但它又不仅仅是武术的一种拳术。
在《武当张祖太极拳》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太极拳与太极法的两个不同概念,太极法是由张三丰所传,是太极门的真宗法律,它具备一套完整的修炼系统,强调集义生炁、积德化功,是一种直指大道的渐悟之法。
而要想抵达圣道,需要通过何种方法呢?太极法在功法构成上包含着坐、卧、站、行、动五部功法,[10]太极拳是它的动功,即是导引推脉炼化身体的方法,因此,再继续推敲,所谓养生之效都只是其最肤浅的功用。
至此,关于道教的修炼文化是孕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可以这样这样进行分解,张三丰作为道教的关键人物,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渗透着道教思想与文化,其所创太极法是用于道家修炼的一个法门,而太极拳是其坐、卧、站、行、动五部功法中的动功。
无独有偶,这一特征在武当道门功法中多有体现,如在太乙游龙掌(太乙游龙拳)或太乙游龙功仅是太乙游龙门的一个动功套路,除此之外,还包含着静功及各类器械。
2.2 道教的神仙文化是培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道教的神仙文化,其里程碑式的人物不可不提,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建立了道教神仙信仰体系。
在道教创始之初,奉老子为创始人,尊为太上老君或太上道君。
东晋葛洪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晋末南朝的《上清》等道经中,又涌现出大批新的神灵,表现为互无统属,杂乱无序,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一书的问世则是起到了整肃这种混乱局面的作用,大致形成了后世以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首的神仙体系。
那么,如何解释道教的神仙文化是培育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可从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功法名称中寻找端倪。
武当张祖太极拳在拳法上分为三路,一路曰脱胎、二路曰换骨、三路曰洗髓,一路拳法中,其起势称无极势,继而为三清道礼,其后开始第一式。
何为三清道礼?其做法是将左手立掌手型中的无名指和小指第二指节微屈,右手环抱于胸前,左手置于右手掌心上方5-8公分,此式是道家功法的指诀,要求在行道礼时默诵口诀(真言)三遍,是与上师接应之法,同时,代表着对三清神的尊敬。
由此来看,以三清道礼为代表的众多带有道教神仙色彩的名称,在两个方面体现了道教神仙文化培育着武当张祖太极拳,其一表现为自武当张祖太极拳创始起,就渗透着道教修仙悟道的成分,带有浓厚的修炼色彩,其二表现为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此类名称得以保存流传体现了习者对拳术中这一成分的信任与敬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张兴洲居士家中的太极拳秘谱大多遭于浩劫,但其母亲不顾安危仍然保留了几册古籍,它已经不仅仅具有崇拜的成分,更是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拳术技术动作有了形象化,同时加持着传承与传播,使得武当张祖太极拳以较原始的样貌呈现在现代社会的视野中。
2.3 道教的养生文化是滋养武当张祖太极拳的土壤关于养生与太极之间的关系,在武当张祖太极拳谱中专有一节名为:《太极修道养生论解》。
所谓修道习武,乃是道门养生功法,此道中人,以炼为主,以养为辅。
其中,文道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顺其自然,武道则重炼养、养精、养气、养神,先炼内而后炼外,表现于外表为“皮肉之柔用如软绵,内气之紧则犹如钢铁”,故刚柔阴阳不可偏重也。
因此,炼养结合是道教养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道家太极拳将养生与技击合而为一,有拳经云:“静为拳之基,动为拳之用,内壮体自壮,内动形自动,十行合一体,必得大成功。
”[12]所谓十行,即包括内外五行,精、神、意、气、力为内五行,筋、骨、皮、毛、肌为外五行,其中,武当张祖太极拳尤其注重对内五行的训练,是故无意则人无所向,空空洞洞,无所作为;无精则身无醍醐,脑死无智,身枯体涸;无气则五脏不动,六腑停运,血液凝固,肢体僵死;无神则目不能视,瞳不能聚,生命也休;无力则气血竭尽,毛干皮枯,性命也衰,因此,此之谓绝不可少的生命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