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一.名词解释: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三大内部推动力(6分) 聚集力
◦ ◦ ◦ ◦

2、排斥力。 3、吸引力。
(1)工业化、城市化是形成CBD的原动力。 (2)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CBD的发展。 (3)服务业的汇集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总部。 (4)信息时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CBD成为可能。(5)高地价对土地用途转换的推动 力。





3. 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埃尔。莎科斯(E。Shaks)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 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 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他认为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 是在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 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按此模式,-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 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状态被集中发 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 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 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 分布



4.简述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 5. 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㈠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 ⑴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 ⑵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调整城市交 通运营 ⑶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可以采取①实行单 向交通②汽车和自行车分道行驶③错开职工上、下班时间; ㈡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 (1)划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 ⑵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⑶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系统 ⑷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 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 的集合。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 承担的分工。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 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城市化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城市化含义包括: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3.乡村城镇化: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4.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结果赋于过程中。

5.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的过程,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在城市的离心扩展,中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过程。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扩展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但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化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表现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与城乡规划学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乡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乡规划学是为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乡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乡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乡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发展前景城市规划从业队伍快速增加,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①具有高密度的人口、经济和财富②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破坏最强③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极其复杂动态变化。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问题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关联: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地理科学,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设计,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使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联系:城市地理学需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具体支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城镇划分: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为标准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8、其它。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在产业结构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

3.在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一、填空题1、人类居住方式的演变过程树栖一穴居一逐水草而居一分散聚居(乡村)一集中聚居(城市)。

城市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2、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自然学科,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科学。

3、《XX子》中对城郭的论述是: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市的论述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4、世界六大城市带名称:(1)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岸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4)英格兰大都市带;(5)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

5、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条件。

P57⑴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⑵第二前提,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⑶第三前提,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收能力6、地理区位的类型。

(P43笔记)①大、中、小位置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③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渡口、河口7、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划分(P169):①位序一一规模分布;②首位分布;③过渡型分布8、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三种类型(P191):①对流;②传导;③辐射。

表现方式:(1)货物和人口的移动(2)财政金融上的往来信息(3)信息的流动9、厄尔曼认为相互作用产生的三个条件(明92):①互补性;②中介机会;③可运输性10、中心地理论中,不同原则下的K值(P209):①市场原则:K=3;②交通原则:K=4;③行政原则:K=7.11、城市环境问题表现形式(P324):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垃圾污染12、城市交通问题表现形式: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P326〜328)13、城市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什么?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P330〜334)二、名词解释(3分X10题=30分)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绪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城市概念:在许多场合,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广义理解: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本书除作专门说明外,也把城市作广义的理解,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

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统计口径是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即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所依照的指标体系。

统计口径包括统计方式、统计范围等指标。

P30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划分: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城市的发展。

2、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3、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4、郊区化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特定阶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城市经济活动:按照产业结构,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服务对象,可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基本活动部分与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非基本活动部分。

2、城市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达到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6、再城市化:由于城市中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并且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而采取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

此情况下,大都市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即再城市化现象。

7、同心环模式: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

8、扇形模式:考虑了交通作用对功能区的影响,其中心论点是城市住宅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

9、多核心模式: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10、CBD界定:CBD即“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为CBD简答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性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市设定标准:(1)常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和作用、服务设施、建筑物聚集程度、职业构成。

(2)我国: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水平、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方。

3、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4、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城市看作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即区域中的城市*把城市看作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特征,即城市中的区域5、城市地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评价6、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区与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有城市化地区才有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7、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8、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9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的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工业活动的过程。

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正式版)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正式版)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理学的三级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研究内容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欧美国家:城市地理学完完全全划归为社会科学。

一、中国古代城、市和镇“城”:城池、城郭,防御设施;防御野兽和敌人“市”:商品交易场所;市井建制市--------一级行政建制单元二、现代意义的城市和城镇1.景观意义上--------相对于乡村广义:乡村以外的城市型聚落;城市=城镇狭义:行政建制差别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市的建成区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镇的建成区2.行政意义上---------建制市、建制镇聚落( settlement) :就是居民点,居民点有大小、等级和功能差异城市是聚落的一种形态(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城镇不同于乡村: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物质构成、职能、生活方式、人口素质…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主要是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城市地域:城市行政地域、城市实体地域、城市功能地域我国行政建制----3+1级行政建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区、自治县、旗、…)乡(镇、街道办、苏木、…)地级市:市管县行政地域: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设置市、镇和乡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城市的行政地域:建制市的行政地域,即建制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的实体地域1.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城市建成区2.城市实体地域:具有城市景观的地域3.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城市的功能地域1.城市功能:行政、经济、文化等2.随着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商业、就业、文化娱乐和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

3.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都市区(1)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2)源于美国(3 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终极版.

城市地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自治市”也称“自由城市”、“帝国城市”,它实际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

2、逆城市化是指大量城市人口流入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一种人口分散过程。

3、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

4、郊区化(概念):若在城市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5、“时空压缩”效应即发达国家要花上百年时间完成城市化,然后进入郊区化阶段,而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较短时间里就从城市化阶段进入到郊区化阶段。

6、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

7、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8、城市建成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9、城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10. 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势,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功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

概念要点: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地域职能变化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产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过程。

11、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更高阶段后的产物,人们的职业没有变化,只是迁移到城市以外的小城镇居住,其距中心城市的距离最多100多千米。

12、再城市化:城市中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在此情况下,大都市区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的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


[3]郊区城市化:伴随着城市中上层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4]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市回流的现象。

[5]城市的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当的分工。

[6]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7]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
有机整体。

[8]中心商务区: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
大,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9]社区:是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0]社会区:是指,也是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社会地
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1]城市感应空间:把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行为来解决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现象。

[12]城市经济区: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
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3]城市引力模式:两个城市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人口规模成正比,距离成反比。

[14]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既既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的人
口聚居点。

[15]城市社会空间:指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

简答题
一、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1、1920年以前,城市学属于聚落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2、1920—50年世界开始进入城市指导生活的时代,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问世,这一时期,城市地理学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二是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城市的动态分析。

3、1950年到1970年20世纪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了起来,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1)宏观,即城市之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

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的形式-----城市化、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2)微观:即城市的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4、1970年以来,这一时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的影响和带动下,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等全球性趋势更加明显,促使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特性。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明显。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是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三、建设部规定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四、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选择,包括相对位置和城址。

相对位置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对城市形态和空间
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城址影响着城市发展、形态和内部结构,尽量避免选在易发地震带。

2、城市地形对城市的形象是多方面的,从城址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其影响。

3、城市气候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影响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组织的环境因素之一,以风最为显著。

4、城市植被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誉为“绿色卫士”,主要作用是精华空气、减弱噪音、调节、改善小气候。

五、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伯吉斯创立的同心环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汇聚地,农民初进城时居住其附近,后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外迁;其外围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再外围的第三带,是较大工厂的工人聚居地;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是夫人居住区,密度低,房舍宽敞。

从人文生态角度得出,但是忽略人类除生物属性之外的文化属性;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路线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3、基于上面两位的单中心模式,忽略重工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城市内部以经济胞体为主,其中交通最优越的称为中心商业区。

六、中心地理论
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经济学家廖什分别提出。

克里斯塔勒学说: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不管方向如何,均有统一的交通面。

还提出中心地,中心货物和服务,中心性或“中心度”,服务范围。

他认为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体系的形成:市场原则—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交通原则—早期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行政原则。

七、结合城市的动力机制,以武汉1+8城市圈为例,谈谈对城市化的认识。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即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和剩余农业的劳动力。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首先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然后是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企业对生产性服务和居民对生活性服务都将提出更精细化更全面的要求,发展前景广泛。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其的提高又加速经济增长。

还有乡村—城市人喽前一的动力因素。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