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理论解释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波多尔提出。

它的最初思想是地壳可以被划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独特的结构,形状,组成和运动方向。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许多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和造山作用,它在地质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壳由大规模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彼此之间移动,并相互碰撞。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地壳运动,从而产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变化。

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地壳变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也受到地理构造仪器改变机制的影响。

当地球上新的活动板块形成时,它们可以沿着较深的断层,如西方大裂谷,东方大裂谷和中国大裂谷流动,这些断层整个流动,以至于地形的改变,形成大型的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受到实验室分析和地质学家的调查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分析来测量板块碰撞的速度,可以确定其准确位置,从而确定其长期的运动方向。

地质学家也可以收集当地的地质样本,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从而更准确地研究地质变化,更加深入地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发现都受到构造学家的重视。

在这方面,可以提出许多新的构造模型和解释,即构造过程模型、构造作用模型、构造结构模型等,它们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变化的机理。

板块构造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与地质学的研究密切相关。

一方面,它可以解释地壳现象,如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地形的变化,如地貌的构成、断层的运动等。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变化,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地质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理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表层和大气的学科,而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壳不是连续的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会相对移动和发生各种地质现象。

本文将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背景、形成原因和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背景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道夫·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他发现地球表面的大陆形状和地壳构造的奇特性,并认为大陆是相对独立的板块,它们可以相互移动。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和科学解释,魏格纳的理论并没有引起地质学界的普遍认同。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才通过大量地质观测和测量数据,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相关证据,这一理论才逐渐被接受。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动力。

1. 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外核、内核、地幔和地壳四个层次。

地壳位于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

岩石在地壳下面的地幔中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产生流动。

这种流动会导致地壳发生应力变化,从而引发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2. 地球表面的动力:地球表面存在着岩石圈,它由地壳和上层地幔组成。

岩石圈上的板块由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地震、火山、山脉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发生表明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从而使地球表面不断变化。

三、板块构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地壳变动、地质灾害和地形地貌的形成。

1. 地壳变动:板块构造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等。

例如,两个板块碰撞会造成地壳隆起,形成山脉;板块相互推挤会导致地壳下沉,形成盆地或海洋。

2. 地质灾害:板块构造运动引发的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环”就是由于板块构造引发的活动而频繁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3. 地形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的作用也是地形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原因。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是一个充满了奥秘和变化的行星,而地质学正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内部结构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解释了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板块。

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大块状岩石,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岩石组成,而海洋板块则由海洋地壳和上覆的海水构成。

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上移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地球上的板块是在地幔下面的软流圈上移动的。

这个流圈被称为“软流圈”,是由高温、高压的岩浆和岩石组成的。

板块的运动主要是由软流圈中的对流引起的。

当岩浆从地幔上升到地壳时,它会推动板块向外移动。

而当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离不开地质学家的努力和观察。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漫长的时间里会移动和重组。

然而,他的理论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杨·摩尔和扬·托普利斯重新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并通过海底地形和地震数据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解释了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是相对稳定的,而海洋板块则是在大陆板块之间形成和消失的。

这解释了为什么大陆通常位于地球表面的中央,而海洋则环绕在大陆周围。

其次,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当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时,会产生巨大的地壳应力,导致地震的发生。

而在板块边界处,岩浆从地幔上升到地壳,形成火山。

通过研究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家能够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的参考。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还解释了地球上的山脉和海沟的形成。

板块构造原理

板块构造原理

板块构造原理板块构造原理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本文将从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的类型、板块构造的运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它们是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它们的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的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认识,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板块构造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洋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大陆板块和洋板块之间存在着不断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碰撞、分离和滑动是地球上地质现象的重要原因。

大陆板块和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此外,板块构造的运动方式有三种,边界推进、边界拉扯和边界滑动。

边界推进是指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导致地壳的抬升和山脉的形成。

边界拉扯是指板块之间相互拉开,导致地壳的下沉和裂谷的形成。

边界滑动是指板块之间相互滑动,导致地震和断裂带的形成。

这三种板块构造的运动方式是地球上地质现象的重要动力来源。

总之,板块构造原理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上地壳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为人们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板块构造的概念、类型和运动方式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也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板块构造原理有所帮助。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星球,它在持续的演化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如山脉、河流、海洋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一项核心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上的许多现象,如地震、火山、地形等。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板块构造理论。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可以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两位地球物理学家摩尔和威尔逊提出。

他们认为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块(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是推动着地球表面的变化,这就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初步提出。

此后,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研究和验证这个理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

二、板块的类型和构造特征板块是指地球上的一个大块状构造体,按照地球的地理划分可以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是地球上的一种大面积均质和相对平缓的板块,而大陆板块则是地球表面的地壳组成部分。

两种类型的板块在构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方面,大洋板块是由海底岩浆喷发形成,并且处于相对稳态状态,而大陆板块则是由多年积累形成,其地壳厚度较大;另一方面,两者在形态上也有巨大的差异,大洋板块表面大多数情况下是平坦无比的,而大陆板块则是有山脉和海洋等地理特征,存在着较大的高差。

三、板块构造的作用板块构造理论指出,板块的移动是地球变化的核心动力,它对地球的地质、气候和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1.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最开始的提出就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的现象。

在本世纪初期,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地球上分布相同的化石,这表明它们在远古时期曾经处于相同的地理位置上。

于是,一种新的观点诞生了,就是大陆曾经是在一个整体上的,后来由于地球内部构造的变化导致了它们的分离和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正是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而产生的。

2.火山和地震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上的许多火山和地震都是由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引起的。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和挤压会导致地震的发生,而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则会引起火山的爆发。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 板块构造的定义。

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大面积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彼此之间可以沿着活动边界来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来驱动的,这种热量和压力会使板块发生变形,并且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

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地壳和地幔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貌。

板块构造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拉伸、滑动和撞击。

拉伸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外拉伸,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滑动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滑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撞击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相撞,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3. 板块构造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构造的理论,它把地质构造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独特的性质和运动趋势。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学家可以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研究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2.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分析和预测地质构造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3. 板块构造学说也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发现和开发新的矿产资源,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优点:板块构造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它还有助于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以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

缺点:板块构造可能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这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是用来解释陆地及海洋地壳的结构特征以及它们背
后的形成机制的理论。

按照该理论,地壳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一片板块都是独立漂浮在
地幔之上的硬质件。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上有三种运动:地块的波动、辐射和反弹,
这三种运动的联合作用主要控制著地质特征的演化,特别是洋壳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板块的碰撞乃至分裂主要由洋壳的热对流驱动,地壳的板
块可能本质上由下面这些部分组成:洋层、洋块、洋底及洋壳边界层。

当板块碰撞时,洋
壳会被推向陆壳,大量的岩浆会被板块和陆壳之间的摩擦力释放出来,这些岩浆会经过地
表流到它们周围的地区,或者再次入侵地下,造成构造变化。

通过观察地表导出板块及其相互之间的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构成地壳的体系,主要
包括板块碰撞、劈裂或扭曲,形成的构造变形和单位原准则地质时代的更新形成中的作用。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上的洋壳不断的碰撞、剪切或压缩,而这些碰撞、剪切或压缩都
会导致新的地表作用,从而改变陆地及洋壳的形态和局部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地球结构和动力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地幔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两个词。

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研究地
壳的两种构造的新范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地质科学中的许多问题。

它也是年代划分的根
本基础,为研究地块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描述、定义和量化
地质运动和地质形变。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学说内容
1
地表构造
2
板块划分
3
边界及类型
4
转换断层
5
运动与演化
地表构造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 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 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 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 面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 利的成矿地带。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 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 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总之,板块构造说是 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因此,人们称大陆漂移、海底 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根据实地勘测,发现洋脊具有如下地球物理方面的特点:第一,洋脊为高地热流异常区。中央裂谷附近的热 流值常是深海盆正常值的2—3倍。第二,重力测量结果,中央裂谷一带常表现为重力负异常区。第三,地震波的 研究表明,在洋脊下方的地幔中,波速小于正常值,同时莫霍面不清,地壳有明显变薄的趋势。
学说复活
从60年代起,由于海洋科学和地球物理学等迅速发展,获得大量的有利于大陆漂移的论据,使大陆漂移的学 说得到复活。例如,当初魏格纳从地图上论证了大陆边界的拼合现象,1965年E.C.布拉德重新研究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大陆的边界不应当以海岸线为准,而应当以大陆壳的边界即大陆坡的坡脚为准,并应考虑消除在大陆分裂 后陆壳的增建(例如非洲尼日尔三角洲沉积增建数百千米,第三纪和近代火山喷发熔岩形成冰岛及其它火山岛等) 和改造(如外力侵蚀海岸后退等)部分,然后利用电子计算机以数学方法进行拼接,终于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 时,大陆拼接以后,在岩石、构造、地层、古生物等方面也应该对应连接在一起,这如同把一张报纸撕成碎片, 不仅可以按碎片形状拼合复原,而且复原后其上面的文字也应该是连贯的,在这方面也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解释地球地壳和上部地幔构造演化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地球上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大型和小型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被认为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刚性片段。

这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我们对地球的构造和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将对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解释。

1. 板块:板块是指地球上外部岩石圈上的一个刚性片段,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板块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动力学驱动力。

世界上目前已经确认的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板块等。

这些板块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根据板块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式,构造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边界和边界。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边界,这种边界一般伴随着新的地壳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和碰撞的边界,这种边界常常伴随着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边界,这种边界常见于地震带。

3. 版内作用:版内作用是指同一个板块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在一个板块内部,可能存在内部的构造边界,这些边界由于板块内部的应力和应变而形成。

内部构造边界可以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变形。

4. 版间作用:版间作用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相对滑动和远离。

碰撞型作用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所致。

相对滑动型作用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远离型作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对远离的边界,常伴随着新的地壳或岛弧的形成。

5. 热柱与地幔对流:热柱是指地球地幔中一种热辐射物质上升形成的热点。

地幔对流是指地幔内部发生的流体运动,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柱和地幔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柱上升和地幔对流造成了地壳板块的远离和靠拢,从而形成了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简介: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用来描述地壳圈内大构造单元的形成、演化和变形过程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说地球表面构成的由块状岩浆和液体物质构成的板块,它们在地质学意义上所组成的主要构造形态,称之为构造板块。

它们在地壳内演化、相互碰撞、取向和位移等过程,以及中央太平洋及其周边等特殊活动带上的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全局复杂性的变化,都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概念:1、构造板块:指大构造单元,它们在地质学意义上由块状岩浆和液体物质构成,形成特定的主要构造形态,它们以特定的速度移动着,出现在地壳内的大构造单元,统称为构造板块。

2、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描述由构造板块出现的运动、演化、变形等情况,以表现出地壳的复杂变形性,以及活动的特征。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1、板块构造理论的定义:板块构造理论用来描述构造板块出现时所发生的大构造变形、演化、运动等情况,以及这些情况对地壳构成和变形的影响,以及中央太平洋及其周边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变化等情况的研究。

2、板块构造的分类:板块构造可以按照大小不同划分为大小块,中小块和特小块等;板块构造可以分为单盐构造、双盐构造、三盐构造等;板块构造可以分为热带构造、温带构造和寒带构造等;板块构造可以分为火山构造、火山地震构造、深海地震构造等。

3、板块构造的形成机制:板块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剥蚀作用、密度不平衡作用、重力滑动作用等。

4、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及其进步:板块构造理论有助于地质学家对于地质历史和构造发育积淀的变形机制和物理力学解释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界的地质解剖。

在它的应用中,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比如,可以用来解释地壳形成、变形等过程,以及中央太平洋及其周边的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构造格局的识别和空间模式的建立,以及理解古今活动带始终给定的块体特征等等。

板块的构造概念

板块的构造概念

板块的构造概念板块的构造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若干块状的固体结构单元。

它是对地球地壳的一种宏观划分,用来描述不同岩石块之间的界限和相互关系。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大尺度地质运动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是大陆板块、洋壳板块或者混合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通过板块边界实现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构造边界、变形边界或者混合边界。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主要得益于对大西洋中脊的研究,通过对大洋大陆边界和海底扩张的观察,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外球面的整体性。

根据海底磁异常和热涨落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了板块运动的关键证据,通过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动现象,对板块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验证。

板块构造的概念认为地壳上的板块在不断地相对运动,这种运动可以是靠近、远离或者侧移等不同方式。

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了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形成与演变,如山脉的抬升、火山喷发、地震活动等。

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解释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它为地壳演化和新大陆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板块边界的研究,科学家认识到地壳构造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表面的岩石层不是单一的连续整体,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板块构造的概念也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板块边界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热点区域,板块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可以导致断层发生滑动,进而引发地震。

同时,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俯冲还可以形成火山活动的热点,板块俯冲的过程中,在俯冲板块下方的岩石可以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部分融化,形成岩浆,从而喷发形成火山。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宏观框架,为区域地质调查、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和预防地震、火山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板块构造的概念对于理解地球地壳的组成和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名词解释板块构造学说是新一代的大陆漂移学说,它从大量观测事实出发,以全新的思路研究大陆的形成与分布。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硅镁层和钙镁层三层构成,岩石圈就是上地幔顶部,固体地球外面,厚度远大于海洋和大气圈,岩石圈之下、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都属于固体地球的范畴。

地幔又可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大的不连续圈层。

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幔底部都有不同深度的缺失带,叫做洋脊和洋盆。

地幔物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上下运动。

上地幔底部固态物质的运动和变形称为俯冲作用,发生在大洋中脊轴部。

下地幔物质的运动和变形叫上升作用,大洋中脊轴部和大陆边缘都有这种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不断运动的地块分割成许多的板块,即岩石圈板块;在板块交界处,岩石圈板块相互摩擦和挤压而形成边界,这些边界就是活动带。

根据板块运动的性质和形式,板块可以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他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它们在地质时期中,经历了多次相对的运动和变形,因此才得以塑造了今日的山川形貌。

板块构造运动发生在板块内部而引起的构造运动称为板块构造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它是由板块内部岩石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板块内部的相对运动可能是水平运动也可能是垂直运动,但总是倾斜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各板块是通过消亡边界或生长边界来运动的。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汇聚边界,另一种是离散边界。

汇聚边界是板块边界的全部或一部分向陆地或其他板块俯冲,另一边的板块是前一板块的残余部分。

离散边界是两个相邻板块发生碰撞或张裂,前者的板块俯冲到后者的下面,离散边界常常形成转换断层。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简介

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简介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上的地壳是如何分裂、移动和重组的。

本文将对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地球板块构造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

他根据大陆的形状、岩石性质和化石分布等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可以移动的,曾经形成过一个超大陆,后来分裂成现在的大陆,并且会继续移动。

二、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独立地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目前,地球上有七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

三、板块构造的证据1. 大陆拼图:通过将各大洲的形状拼合在一起,可以发现它们的边缘非常相似,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插入另一把锁中一样。

2. 岩石性质:地球上的某些岩石类型在不同的大陆上都有相似的分布,这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3. 化石分布:某些化石在不同大陆上都有相似的分布,这表明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地区。

4. 地震和火山活动: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这表明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四、板块构造的类型1. 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或分离的地方,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滑动的地方,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地方。

2. 地震带:地震带是板块边界附近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它们通常位于构造边界和转换边界附近。

3. 火山带:火山带是板块边界附近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它们通常位于构造边界和扩张边界附近。

五、板块构造的意义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还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还为地球演化、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它是指地球上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在其间存在巨大的地质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现象。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的定义、构成、运动模式、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

一、板块的定义板块是指由地壳和上部地幔构成的一些大片块状岩石圆盘,具有相对独立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其内部的岩石相对于周围环境具有整体移动的趋势。

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板块是指具有相对稳定的密度和速度等特征的地壳和上部地幔块状物质。

板块之间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差异明显,同时也具有相似性,这是整个地幔运动和地球演化的基础。

二、板块的构成1、地壳板块地壳板块是指地球上由一层相对较薄的岩石组成的壳状物质,其平均厚度大约为30-50千米。

地壳板块的主要构成成分为硅酸盐岩石,包括花岗岩、安山岩和辉绿岩等。

2、上部地幔板块三、板块的运动模式板块之间的运动是通过地壳和上部地幔相对转动、移动而实现的。

板块运动的子系统有以下几种类型:1、边界运动边缘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在板块交界处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质构造,如大洋中脊、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岛弧和海沟等。

边缘运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海洋扩张:新的海底地壳在大洋中脊处形成,岩浆从地幔熔岩上升,向两侧喷发而成。

②洋中脊:是一种由岩浆贯穿岩石圆盘的地缝(扩张脊或裂谷)形成的自然构造。

大洋中脊呈环绕球形,全球将近60%的地震来自于此。

③岛弧:是一些岛屿或海山的群体,主要位于海洋板块边缘,以陆地为背景。

岛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岛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从而形成隆起和高原。

2、内部运动内部运动是指板块内部的流动和变形。

板块内部的流动主要由岩浆和地热的作用引起。

板块内部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的抬升。

四、大地构造演化大地构造演化是指地球体内质的分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是以地球演化为本体论的,其是对地球体内运动及演化过程的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并寻找其深层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05
板块构造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板块构造理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板块构造理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板块构造理论的完善程度仍有待提高,如对板块边界类 型的划分、地壳运动机制的探讨等 • 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一些现象时仍存在局限性,如地壳 运动的细节、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成因等
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趋势
• 板块构造理论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如对板块边界类型 的划分、地壳运动机制的探讨等 • 板块构造理论将与其他地球科学理论相结合,如与地幔 对流理论、地球磁场演化理论的结合等
•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思想 •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数个巨大的板块 • 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分为发散边界、聚合边界和保守边界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 20世纪初,阿尔弗雷德·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 20世纪50年代,弗雷德里克·维奇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 20世纪60年代,德拉姆·马修斯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
板块构造理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范
• 自然灾害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是自然灾害的根源 • 板块构造理论为自然灾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如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 灾害的分布规律等
板块构造理论对自然灾害学的贡献
• 揭示了自然灾害的成因机制,如板块运动导致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 害等 • 预测了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如自然灾害带、自然灾害区等 • 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板块构造理论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 解释地壳运动及其相关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形等 • 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如山脉、河流、海洋盆地等 • 探讨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如地幔对流、地壳物质循环等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地质学理论,它注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的复杂构造,解释大小、形状、排列地貌,以及探讨岩浆活动随时间演变的规律。

这一学说是地质学家Alfred Wegener于1915年发表的《大陆漂移说》所促进,与以前的片麻(Gondwanaland)概念相比,其实新的板块构造学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地质现象。

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大片岩石,称作板块。

这些板块是由温室效应和海洋环流等深部热力作用而不断分离漂移的。

板块在不断的漂移和碰撞中形成的碰撞带,形成了活动的地壳断裂带,并影响着大片陆块的运动,这就是形成“大陆漂移”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板块结构,它揭示了地球在深处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表层板块的运动。

根据板块结构的理论,地球深处的结构分为三层:内核、地幔和地壳。

地幔以上的部分,即地壳,可以被细分为若干块板,它们是由岩石和一些深层(岩浆)的漂移而形成的,它们的运动会影响表面的地貌,也会影响地质现象。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锥形构造。

它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破裂带,在其周围形成一种新的构造,可以被用来解释早期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和洋壳变形。

最后,板块构造学说更强调了时间、过程和动力等方面,在解释地质现象时,结合了多重因素来分析,因此,板块构造学说对提高地质学的研究水平可谓至关重要。

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它改变了以往的片麻概念,并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为探讨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及洋壳变形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研究地质学方面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理论是什么

板块构造理论是什么

板块构造理论是什么你是否曾经好奇过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高山、海洋、地震和火山等各种自然现象?板块构造理论或许能为你解开这些谜题。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种关于地球岩石圈结构和运动的科学理论。

简单来说,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分成了若干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想象一下,地球的表面就像一个巨大的破裂的蛋壳,而这些破裂的部分就是板块。

板块的大小不一,大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等,小的板块则有菲律宾海板块等。

那么,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呢?这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幔对流。

地幔是地球内部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其中的物质在不断地进行对流运动。

就好像锅里的水在加热时会产生对流一样,地幔中的物质受热上升,到了顶部冷却后又下沉,形成一个循环。

这种对流运动产生的力量推动着板块移动。

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型边界。

离散型边界通常出现在大洋中脊,也就是海底山脉的地方。

在这里,两个板块相互分离,地幔中的岩浆会沿着裂缝上升,冷却后形成新的岩石,从而使板块不断向两侧扩张。

比如,大西洋就是这样逐渐扩张形成的。

汇聚型边界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汇聚,海洋板块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岛弧。

另一种是两个大陆板块汇聚,它们会相互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转换断层型边界则是两个板块相互滑动的地方,这里通常会发生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各种地质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山脉的形成。

比如前面提到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而隆起的。

还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其次,板块运动与地震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在板块的边界处,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地壳会产生变形和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发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地震分布
地理分布——地震带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 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 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 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 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 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 ,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 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 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 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
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处在缓慢地移动中。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板块相互间存在三种 状态,:第一种是彼此接近的汇聚型;第二种是 彼此远离的分离型;第三种是彼此交错的转换型。 地球表面的演变都在这三种拼合状态下发生,比 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 是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的下 方形成的;在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着一条巨大断 裂——圣安德烈斯断裂,它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 大陆板块彼此交错而转换形成的。
板块划分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其中除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 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 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 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 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 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 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 隆。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这些板块都是活动的, 如太平洋板块,从太平洋东部中隆生长脊新生长出来的大洋壳,平均 每年以5cm的速度向西移动,两亿年内可移动10000km。从东太平洋 中隆至马里亚纳海沟的消亡带正好为约10000km,而马里亚纳及其附 近海底岩石年龄也正好为1.5—2亿年。这雄辩地说明太平洋底大约每 两亿年更新一次。
我们脚下的地面虽 然感觉很稳定,实际上 整个地球的表面是不断 在变动的。这种变动是 因为地球的外壳上有许 多的板块,板块如果碰 在一起,就会产生推挤。 板块的推挤会造成陆地 的隆起或陷落,在这些 推挤的过程中,就会有 地震的发生
总结
无论是地震还是火山,都集中分布在板块的边缘, 因为板块的边缘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方,环太 平洋地震、火山带,是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 俯冲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是一 条巨大的地缝合线,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 度板块、阿拉伯板块的碰撞汇聚带;大洋中脊地 震、火山带,是扩张型(离散型)板块的边缘带; 大陆裂谷地震、火山带,也是扩张型(离散型) 板块边缘带。
学说的应用
造山作用 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 蛇绿岩套 双变质带 火山活动 地震活动
世界火山分布
①环太平洋火山带。有400余座活火山,其中厄 瓜多尔的科托帕克希火山(5890米)是世界最高 世界最高 的活火山,阿根廷安第斯山脉的阿空加瓜火山 的活火山 (6940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②地中海火山带。西起伊比利亚半岛,向东经喜 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 ③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 亚速尔群岛至圣赫勒拿岛,约有近60座活火山 ④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断裂带分布,如著名的 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米)。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地表构造 板块划分 板块的边界 板块运动
地表构造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 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 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 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 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 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个岩石圈 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 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 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 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 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 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 或碰撞压缩焊结,或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 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 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 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郁达威
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学说 2.海底扩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历史背景 1620年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 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 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 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 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 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0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 阿尔弗莱德·魏格纳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 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
意义 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 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 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 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 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 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 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板块构造学说 背景 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 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 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 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 开始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 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 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 体引伸。
内容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 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 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 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 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 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 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 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 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意义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 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 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 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2.海底扩张学说 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 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 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 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 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 提出海底扩张学说。
不同的声音
自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很多学者根据板块理论建立 了全球火山模式,认为大多数火山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 少数火山分布在板内,前者构成了四大火山带,即环太平 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和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火山带。板块学说在火山研究中的意义在于它 能把很多看来是彼此孤立的现象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 以这个学说建立的火山活动模式也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如 环大西洋为什么就没有火山带;板内火山不在板块边界上, 用地幔柱解释它的成因似乎依据也不够充分。又有学者 (李鸿业,1993)提出两极挤压说,认为在两极挤压力作 用下,地球赤道轴扩张形成经向张裂和纬向挤压,全球火 山主要分布在经向和纬向构造带内。
内容
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 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 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 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 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 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 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 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 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 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 更新一次。
板块的运动
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市油地幔 对流驱动的。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 较高的地方, 地幔物质上涌, 上涌的物质收到 岩石圈的阻挡, 在岩石圈底下向 两侧运移,到温 度较低的地方下 沉,导致板块的 俯冲和板块的消 亡。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 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 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 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 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 地带. 地球板块的拼合 科学家们发现,沿着海底“洋中脊”或海沟,地球岩 石圈可以分隔成许多大的板块。目前,已经确定的板块有 太平洋板块等六个大板块。这些板块有的全部浸没在海洋 里,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有的部分浸没在海洋 里,部分露出在水面上,如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所有的 板块都不是一成山分布同全球板块边界作一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有基本 一致的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下述三个地带: 一是沿着大洋中脊分布,如冰岛火山等。随着洋壳不断产生和扩散外 移,活火山逐渐变为死火山,并密集成群对称排列于洋脊两侧。 二是沿着大陆裂谷分布,如东非大裂谷北段曾有多期岩浆喷发活动, 形成埃塞俄比亚熔岩高原;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m)、肯尼亚火山 (5199m)等都是世界著名的火山。 三是沿着板块俯冲带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古地中海火山带,它 们构成世界最主要的火山带。前已述及,在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一 侧是海沟,一侧是岛弧火山带,其分界线称为安山岩线,它的内侧为 大洋型地壳,以少含K2O的拉斑玄武岩为主;它的外侧(即靠近大陆 一侧),则过渡为大陆型地壳,以喷发大量安山岩(或侵入花岗闪长 岩)、火山碎屑岩为主,或喷出含K2O较多的碱性玄武岩,构成有名 的环太平洋火山圈。日本的富士山,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印度尼 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和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等都是这一带的知名火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