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认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1、填空题(10分)2、名词解释(20分)【人格、刻板印象、曝光效应”】3、理论解释(20分)【社会交换、自我解释、社会渗透理论、爱情三角立论】4、简答题(30分)5、应用分析(20分)本学期一共学了六章(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其中有四章要重点复习,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研究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研究状况(P43)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P44-45)【注意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本位”区别,“关系取向”区别】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P46)(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越亲近的,处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

即人们会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详见P46)(二)费斯克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对应互惠、市场定价。

(P47)(三)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克拉克、米尔斯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

【图】(详见课本)(P49)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匿名性、单面性、浅层型、随意性、自主性、广泛性。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人际吸引(P5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详见课本P50-51)(P51)曝光效应: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态度: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为基础,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内隐认知:受人们意识不到的、自动启动的评价所控制的判断和决策。

自我概念: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我们是谁的有组织的一组观念和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行为、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所有关于“我”的知觉、情感和评价。

自我妨碍: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指那些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群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

从众: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解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沟通对象个性因素人们在印象形成中使用的非言语线索有哪些♦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社会距离简述自我概念如何形成社会化他人的反馈自我知觉标签激起情景的区别性社会比较社会认同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简述自我知觉理论☐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处于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时,我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改变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推论自己的态度和感受。

只有在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如何时,我们才会从自己的行为来推论感受人们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感受还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外表吸引力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内容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取决于他们对这段关系的收益和成本的知觉,他们对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以及从他人那里得到一段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4秋季双学位《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 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偏向。

其一是心理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他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另一是社会学偏向的定义,例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人行为(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以及反社会行为)、个人在群体或集群中的行为(例如从众、社会促进、社会懈怠等),以及群体或集群行为(例如群体决策、时尚、恐慌等)。

3.社会心理联结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与调控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水平/解释水平。

第二章自我一、名词解释1.自我(self):“自我”本质上是一种根植于生理实体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脉络的心理现实,它是个体在以符号为中介与他人及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并籍此习得社会生活模式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2. 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3.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由于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他人“看透”的错误知觉。

4. 虚假共识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5. 虚假独特性效应(false uniqueness effect):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6.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的内容,亦即我们对于自己所抱持的各项信念,包括自己的个性或特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词源上讲,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us "社交",psychology源于psyche"心灵"和logy"逻辑"。

故而,social psychology 从词源上讲,是对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理规律的研究。

(二)、西方学者的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周围情景力量的学科,即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如何受他人现实的、潜在的、想象的存在的影响。

(三)、中国人的理解:社会=世道,心理=人心,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世道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对象: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三、社会心理学内部的不同取向:1、心理学取向:主要关注人格特征、心理历程等个体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社会学取向:主要关注社会互动、集群行为等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3、文化人类学取向: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不同文化特质中的差异;4、生物学取向:主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与生物进化的密切联系;5、认知神经学取向:关注一系列社会心理机制所对应的认知加工和大脑神经反应。

四、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层次:任何一个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多层次的,各个层次解释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

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自然(相关)关系。

一般收集资料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采用现实情景,但是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二)、实验研究:在实验室中模拟现实情景,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常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实验对象必须接受严格一致的处理,以保证观察到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自变量的影响。

第二讲社会认知(上)social cognition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1、认知:是人们对感觉材料进行转换、简化、细化、储存、回复和利用所依赖的所有加工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记忆、解释和推断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包括注意力、记忆、印象形成、归因(对事件的解释)、判断和决策等过程。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待社会信息时的系统性倾向,如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只关注符合已有信仰的信息)等。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自尊、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

●社会认同可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和态度。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了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包括从同伴、权威人物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性(社会期望)。

6.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领域,包括领导、合作、竞争、归属感和集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群体内部动力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

7.冲突和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合作现象,包括竞争、冲突解决、合作和谈判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争端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8.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探讨了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研究包括行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

9.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通常包括决策、判断、信仰等方面的群体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10.社会变革:●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如文化变迁、社会正义、偏见和歧视等。

●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知识点:1.1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通过观察他人的外貌、表情和行为来获取信息,并对他人的特征和意图进行推断。

社会知觉的准确性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1.2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它是基于与他人的对比和社会身份的建构。

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对其行为、价值观和情绪产生影响,并在社会互动中发挥作用。

1.3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个体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对个体的自尊心、满足感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它可以通过与他人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比较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观点、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力。

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知识点:2.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一种行为准则,规定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事。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明确的规定和隐含的行为期望,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引导作用。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遵守规范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2.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个体在社会中面临的压力和负担。

它可以来源于他人的期望、评价和批评,也可以来自于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

社会压力对个体的行为、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

2.3 权威与顺从权威与顺从是指个体对权威人士或社会权力的认可和服从。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会受到权威的影响,并倾向于按照权威的指导和要求来行事。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
个体归属的群体叫内群体,与之相对应 的则为外群体
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中
二、社会认同的最简群体范式
谢立夫的研究:交往、共同活动、目 标一致 泰菲尔的研究: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 可以减少到只对人们进行分类,就足 以产生群体的内外区隔和偏私现象。 即,最简群体范式。
第三节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一、社会类别化和自我类别化
易取性或易得性 对比切合度 规范切合度
二、社会身份定位或认同 三、社会比较
第四节 社会认同效应
一、内外区隔和内群体偏私效应 二、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三、外群体同质效应
第五节
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 领域与理论意义
一、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 三、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一个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 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 性和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 过程。 “我” “我们”
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
第二节 社会认同的条件 一、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
群体名称或标志 外群体成员的出现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性别认同
二、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意义
第十四章 社会认同
主要内容
社会认同的概念 社会认同的条件 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 社会认同效应 社会认同应用
第一节
社会认同的概念
一、社会认程和后果。
简单的说就是对社会 身份的认同。
社会认同的过程:
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 伴随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 增强 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 价意义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汇总:1.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5.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7. 互助和合作:互助和合作是指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社会认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认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认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选择题1.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哪种关系?a. 竞争关系b. 独立关系c. 依赖关系d. 同化关系答案:d2. 提高社会认同的方法包括以下哪项?a. 批判性思维b. 避免与群体保持距离c. 遵守与群体相悖的价值观d. 忽视他人的意见答案:a3. 个体在群体中寻求认同是基于以下哪种心理需求?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自我实现需求d. 生理需求答案:b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社会认同的概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是一个人意识和接纳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与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认同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社会互动和合作的基础之一。

2. 请列举两个影响社会认同形成的因素。

- 家庭背景:个体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的传递会影响其社会认同的形成。

- 社会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其社会认同有重要影响,如同化压力和群体价值观的传递。

解答题1. 请描述社会认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同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追求社会认同时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期望,甚至对个人的价值观和意见进行调整。

社会认同还能够促进个体在群体中的合作和互动,增强集体效应。

然而,过度依赖社会认同也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压抑和个性失去,造成个人個別差異的模糊。

2. 请讨论社会认同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社会认同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促进社会合作和互助,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

通过社会认同,个体能够融入社会,建立社交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然而,社会认同也有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社会认同可能导致个体的个性失去和自我压抑,使个体难以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社会认同还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使个体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偏见或歧视,对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是社会认同心理学期末考试的复题及参考答案。

祝你考试顺利!。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情境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知觉、记忆、思维和判断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进行推断和理解,并解释人们是如何感知和解释社会情境的。

2.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将自己与某个群体或社会身份联系起来,从而塑造自己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态度和信念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表现为遵从他人的行为(从众)、符合社会规范(规范性影响)以及受他人意见或权威认同影响等。

4.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在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或偏见。

其中一些常见的偏差包括:确认偏差(人们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群体化错误(群体决策容易导致风险冒险)、归因错误(将他人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忽视外部因素)等。

5.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研究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其中包括人际吸引、人际冲突、交往技巧、非言语沟通等领域的研究。

社会交往的研究对于提高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6. 社会问题与社会改变: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

研究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偏见和歧视等,有助于了解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社会心理学也探索了社会变革的过程,包括社会运动、社会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动力等。

7.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群体的行为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

群体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包括领导力、群体决策、群体动力、群体认同等。

了解群体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和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作用。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认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四章社会认同]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一、社会认同的概念(一)社会认同的定义1.社会认同社会认同,也称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2.社会认同过程(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角色与身份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

但是,“角色”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角色理论来揭示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担当角色。

对身份的认同,更侧重于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将焦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

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发现了“我”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

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

即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

3.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

在二者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社会认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团体动力学等。

在复习社会心理学时,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你系统地回顾和理解这门学科的关键内容。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人们是如何认知和解释社会现象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认知概念:1. 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指人们在处理和理解信息时,会借助于已有的认知框架来解释和判断。

这些框架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价他人行为的。

它分为内因和外因归因,内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外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其中,一些常见的偏差包括确认偏差、归纳偏差和可得性偏差等。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力。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影响是如何塑造个体行为和态度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影响概念: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规范包括规范活动、规范学习和规范模因等。

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

社会压力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健康和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人们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经常发生在群体之间,可以产生嫉妒、自卑和自尊等情绪。

三、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一、社会认同的概念(一)社会认同的定义1.社会认同社会认同,也称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2.社会认同过程(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角色与身份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

但是,“角色”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角色理论来揭示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担当角色。

对身份的认同,更侧重于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将焦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

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发现了“我”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

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

即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

3.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

在二者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社会认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

自我认同不能脱离社会认同,因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概念,与对社会角色、社会类别的知觉与认识是相互关联的。

4.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在自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

TST(Twenty Statement Test)自我量表中,人们对自我的描述被分为八类:先赋性特征、社会角色特征、兴趣与爱好特征、自我定向特征、社会阶层和类别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内在信仰特征、存在性特征。

TST 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

(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或类别成员归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经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获得的心理历程。

社会认同对满足人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明确自己归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规范,通过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和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同舟共济,共担风险。

2.了解与“我们”相对应的外群体,可以较好地预期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和风险。

3.社会身份认同还可以使个体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感,从而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形成社会合作及与外群体的竞争力。

4.通过归属的群体或类别,人们会形成“群体我”(collective self)和“群体自尊”(collective esteem),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来自自我和他人盼价值评价建构了生活意义。

二、社会认同的条件(一)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1.群体名称或标志群体身份常常有一些象征符号,这些符号的出现,可以诱导、明确和强化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

常见的标志有:激活国民意识的国家名称、语言、国旗、国徽、国家版图、国歌、民族图腾与象征物、历史遗迹、自然景观、重大科技创造、重大事件等;激活团队意识的校服、工作服、特殊的服饰、各种厂标、徽章、歌曲;激活职业身份及等级的职业制服等。

2.外群体成员的出现当个人所归属的群体被标识出来之时,也潜在地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内外边界。

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ingroup),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外群体”(outgroup)。

当外群体的成员出现时,个体内群体身份会被自然激活。

3.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当中麦圭尔等(McGuire,McGuire&Winton,1979)对一些男孩和女孩的研究发现,如果他们的性别在家里属于少数,更倾向提到他们的性别。

在群体之间存在歧视的情况下,个体倾向更加意识自己的那些被歧视的特性。

社会地位高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的个别性,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

有关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的意识可以直接被作为少数族群、社会地位等信息激活。

(二)社会认同的最简群体范式早期谢里夫的研究说明,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是构成群体的基本条件。

泰菲尔(Tajfel,1982)等人的“最简组间情境”实验发现,仅仅由于一个群体的区分本身就可以引起人们对本群体的偏私倾向。

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减少到只对人们进行分类,就足以产生群体的内外区隔和偏私现象。

这一研究被称为“最低限度群体情景范式”,又译“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

“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特殊个体之间的吸引和相互依赖并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共享的群体成员关系足以使人形成他们之间的吸引。

社会认同出现的条件是内外群体的区别。

当区别的标志出现或社会情境中对比的线索比较凸显时,可以激活人们归属内群体的心理需要,诱导个体进行社会认同。

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社会认同理论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将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为四个基本过程。

(一)社会类别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与自我类别化(self categorization)1.类别化类别化是指把相似的因素归为一类,这可以使人们对所处的环境进行组织化,以便更迅速和更好地适应环境。

在此基础上,人们会不自觉地夸大已经分开的两组因素。

类别化的过程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易取性或易得性(accessibility)易取性是指在一般情境下提取类别的便利性。

一些社会身份具有明确的性质,类别边界清晰,因而具有较高的易取性。

具有知觉易取性的类别,即心理现实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关联紧密的类别,可以用心理群体的实体性程度来表达。

高实体性的群体会被感知为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勾画的群体边界会更为牢固,群体的认同感也会更为强烈。

(2)对比的切合度(comparative fit)在进行类别化时,群体或类别间的对比切合度高,被个体选择使用的机会就会比较大。

一个类别可以对应所有这一类别之外的所有事物,也可以对应某一相近但又有差异的事物。

(3)规范切合度(normative fit)一种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

如果每一类人的行为非常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预期,那么这类人被归为一类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类别化上的文化差异。

东亚人在进行类别化时,会较多考虑分类对象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而北美人则更偏重考虑事物之间的类属和逻辑。

2.自我类别化自我类别化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一类别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个体成为这一群体或类别的一员,与其他相同类属的成员便形成了心理群体的关系。

(二)社会身份定位或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对群体类别进行划分的同时,个体也把自己的信息与这一划分相联系,因此形成自己社会类别的所属定位。

这一过程就是将自我与社会类别建立归属联系的过程,即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的隐退,而群体的身份凸显。

然而,这种去个性化与在临时性群体中的非理性状态不同,它不是去责任意识的,而是以群体或类别的责任意识取代了个人的责任意识,个体获得了“群体我”和“群体自尊”。

(三)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此处的社会比较是将各种群体或类别信息进行比较。

与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讨论的重点有所不同。

后者是比较个人与他人,即人际比较,比较的是“我”与“他”,因此,实质是比较“我”与“我们”;而前者是比较社会群体,即“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比较。

通过社会比较,群体成员形成了本群体或本类别的心理独特性。

综上所述,臼我类别化、认同定位和比较的结果是个人获得“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

由内群体概念,个体形成群体自尊、归属感和内群体偏私,即为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感到自豪,在行为和态度上偏向自己所属的内群体。

由外群体概念,个体形成对外群体成员的排斥和负面的刻板印象。

四、社会认同的效应(一)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

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和积极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二)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

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即“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

自我刻板印象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即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

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身负重任。

(三)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外群体同质性效应是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

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不是实验室中的),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最强烈。

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

五、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与理论意义(一)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认同研究可以应用在组织凝聚力、国际关系、族群或族裔冲突、职业流动、社会影响、社会运动、宗教行为和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

1.国家认同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地域或民族概念,它是指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越来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况。

一个人不仅要与自己周围的人打交道,而且要以某一国家国民的身份与其他国家的国民打交道。

香港的心理学家(林瑞芳等人,1998)研究发现:广州青少年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较香港青少年强烈,香港青少年则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较强烈。

越是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有正面评价,就越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前途负有责任,反之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